田野调查报告最新4篇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十分的重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

田野调查报告 1

一、前言

我于2012年2月27日至3月12日在德宏州陇川县做了为期14天的田野调查,此次调查是为了配合我的导师高登荣教授教育部课题:回访与新探——对梁钊涛先生1963年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再研究,通常是对他人的调研点进行重新调查研究,也就是在他人原先的调研点做田野工作,以期与先行研究进行学术对话。简单而言,所谓人类学再研究就是一位人类学者对另一位人类学者先前的田野工作点展开的重新研究。目前,中国著名的人类学/社会学田野工作点,如江村、西镇、凤凰村、南景村等,几乎都已经有人做过再研究或追踪研究。此次对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直接延续田野工作点的学术生命,对滇西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的重要视角搜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我们研究滇西少数民族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参考依据。

二、背景资料

景颇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传说为“木转省腊崩”(今青海省日月山一带),其先民属氐羌,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蔗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定为“景颇族”。景颇族主要有四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景颇支系的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景颇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景颇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其余的景颇族人口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啊碧波荡漾……”这首半个多世纪以来传唱大江南北的经典名曲,吟唱的就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全州辖瑞丽、芒市、陇川、盈江、梁河5县市,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万人,北、西、南三面均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503.8公里,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黄金通道,是中国对南亚开放的前沿。

陇川县位于中国西南边疆,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碧玉,它就是元末明初的麓川故地,傣语称为“勐宛”,现在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勐宛”是傣语音译名,意为太阳照耀地方。陇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陇川县辖4个镇,5个乡(其中一个民族乡):章凤镇、陇把镇、景罕镇、城子镇、户撒阿昌族乡、护国乡、清平乡、王子树乡、勐约乡。总面积191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近3亩;全县总人口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

人。少数民族主要有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和回族,占总人口的54.9%,其中景颇族和阿昌族分别占总人口的27,2%和7.4%,为全国景颇族和阿昌族人口最多的县。陇川历史悠久,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其西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毗邻,国境线51公里,新县城� 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三、调查点选取原因及所使用的方法

此次田野调查之所以选择德宏州陇川县是基于以下原因考虑:首先,居住在陇川的景颇族,可以说是占中国境内景颇族总数的32%,占陇川县人口的23%,除了户撒乡只有个别寨子外,全县其他八个乡镇都有景颇族村寨,而且有的乡镇景颇族村寨还占绝大多数,生产生活所占的地盘也可以说占绝大多数:其次,陇川又是目脑纵歌之乡,“目脑文化”是在景颇族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的文化现象,这就为我的的调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最后,陇川县又是德宏州景颇族贫困人口较多的县份,在陇川调查景颇族可以很好的将景颇族的文化变

迁体现出来。此次调查我是以陇川县清平乡广外村为个案,调查方法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相结合。

四、田野点介绍

清平乡位于陇川县东北部,陇川坝头、南宛河上游,距县城44公里,三面环山,南北平均长14.3公里,东西平均宽13.8公里,国土面积196.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2,4%,最高海拔2618米,年平均气温18.9度,全年无霜期289天,全年日照数2373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53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山峰奇峻、河流纵横;清澈的南宛河水涓涓流淌,青山翠竹,清泉甘甜;气候凉爽,风景秀丽,引人向往,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这里依山傍水,资源丰富;山有摇钱树,坝有吨粮田,春天山中草花黄,金秋坝中稻谷香。是古丝绸之路和中缅通道必经之地,无数商贾往返不绝,曾在贺宛设驿站,后成为土司的“避暑山庄”,目前,陇梁公路纵贯全境,交通方便,贺宛温泉,游客常年不断,椿花塘梁子高耸云端,可观德宏和邻邦缅甸山川,沿途奇数灵石丛生,是春季登山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清平乡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乡,全乡共辖9个村委会,55个自然村,62个村民小组,2507户,10922人;农业人口10922人,占总人口的96.3%,非农业人口524人,占总人口的3.7%。按民族分:景颇族8117人,占总人口的57.5%,傣族3272人,占总人口的23.2%,汉族2248人,占总人口的15.9%,傈僳族411人,占总人口的2.9%,其他71人,占总人口的0.5%;全乡共有森林面积20万亩,国有林5万亩,集体林15万亩;耕地面积28944亩,水田11664亩,旱地17280亩,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经济作物:甘蔗、水稻、麻竹、茶叶。

“广外村”的名称来源据村里的税务局退休老干部祈勒乔老先生讲述是这样得来的:大约在200年前,广外村这个地方发生了一次战争,傣族士兵对居住在广外的景颇族发起了侵略战争,广外景颇 “广外”一词原为傣语,在汉语里的意思是“枪丢失的地方”。1954年建乡,当时广外山官和陇川土司经过开会协商讨论,将“广外”改为“拱外”。之所以改名是因为有两层含义:①“广外”傣语意思为坝撇(不要骗你),带有歧视的含义;②“广外”因为山官所在,有山官寨的,要用山官名字“拱外”。广外村现居住有300多户,共1304人,现在村里的姓氏主要有,祈姓(寨子)、石姓(占大头)、董姓(第二)、张姓、孙姓、尹姓、杨姓、徐姓、刀姓和郑姓。在以上这些姓氏中,祈姓是广外村的主体,约占80%之多,其中尹姓,杨姓和徐姓是汉族,其余都是景颇族。尹、杨、徐由于长期居住在广外村,很多风俗习惯也已经与景颇族融合。广外村的家庭结构类型主要为:主干家庭占大多数,扩大家庭共有7家,其中祈姓就占了5家,还有少量的核心家庭。

五、经济生活

据资料记载,景颇族是中国境内最早实行刀耕火种的民族之一。景颇族祖先最早发源于青藏高原,之后逐渐向云南边境的亚热带雨林迁徙。在这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他们不断改变生活生产方式,以适应生态环境变化,经历了游牧——狩猎——采集——刀耕火种的物质文化变迁,形成景颇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解放前,景颇族社会处在一种带有部落痕迹的封建社会领主社会经济形态,解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景颇族的社会面貌、生产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总体上仍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整个中华民族总体达到小康社会,进一步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越来越落伍掉队。我们可以先来看广外村的经济变迁,从中来分析景颇族经济的现状。

广外村的老人介绍,广外村的经济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50年代到60年代主要农作物为稻谷,稻谷又分为水稻和旱地。因为景颇族贫穷落后生产技术不发达,因此,水田少,仍然是以刀耕火种为主的生产方式。旱地就是我们所说的刀耕火种,刀耕火种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称为“于劝格罗”就是无轮作刀耕火种,实行不挖不犁耕作,一块地只种一年就弃耕休闲,形成一个有序的垦休循环圈,可栽种棉花、大豆和小米;

第二种类型称为“于遮格罗”即轮作刀耕火种,其耕作方式为第一年砍伐焚烧、播种、收割,第二年使用锄头先铲草挖地或使用牛犁后播种、除草、收割,可栽种包谷。除此之外,当时旱地还大量的种植X烟,饲养牲畜。直到1957年禁种X烟,敌我矛盾发生了变化,一家只留一亩地种植X烟,其余全部铲除,到了1958年,开始了“三禁”运动,即禁种、禁吸、禁卖,这样,才彻底废除了X烟。

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到90年代,主要经济农作物为小麦、稻谷、包谷和蚕豆。

第三阶段从90年代至今,除了小麦、稻谷等一般性农作物外,开始大面积种植甘蔗,同时还响应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种植麻竹和茶叶等新型产业。据祈老所说,现在德宏州由于陇川景罕糖厂的扩建,为了保证糖厂的供应,政府要求农民大量种植甘蔗,这样将原本种水稻的'很多田地都占用了,无法保证粮食的供应,现在的粮食很多都是从缅甸的南坎运输过来的,如果政府不从长远考虑,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一再扩大甘蔗的耕地面积,很难想象这样下去的后果是什么?

据乡镇府的资料统计,2011年底,广外村年初实有耕地面积为4798亩,年内增加耕地面积为139亩,年末实有耕地面积4793亩,其中水田932亩,旱地3861亩。农用土

地面积合计4793亩,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为310户。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广外村仍然是旱地为多,水田少的局面,不光是广外村,在陇川很多景颇族的村寨现在甚至有的经济出现了倒退的现象。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农耕经济汉族老大哥走了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到建国初期已经走到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而景颇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者说刚刚进入刀耕火种的农耕经济状态,或者说才处在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观念根本没有形成过,在这样的状态下,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同时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景颇族同样也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从互助合作、人民公社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景颇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贫富差距就越来越远,景颇族普遍贫穷这一社会矛盾就不可避免的暴露出来了,这是历史的因素之一,因为景颇族的思想观念,社会阅历还比较肤浅,商品经济的思想意识还没有根本形成,认识还比较淡薄,在这种情况下,要跟着社会发展潮流,同其他民族一道迈入市场经济的浪潮肯定会迷失方向,不知东西南北,这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其次是政策因素导致景颇族的相当一部分农户倒退落后,因为,中央、省、州所制定的政策都是一刀切,特别是在体制改革的政策上都是一刀切。没有适当的考虑有些少数民族地区是否能够接受和适应,全国一盘棋,对大多数民族来说是有用的,是能够启发、引导、鼓动人心的,用好、

用活、用足这些政策来促进发展,脱贫致富,但是对景颇族来讲,就是有点难以适应。自主权下放,自主经营,各显神通,开始一两年有些见效,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当一部分农户就把握不住了,不会自主经营迷失方向,政策又没有出台象这一类能够采用和借鉴的,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实行土地承包到户,还是发展不起来,反而出现倒退的现象,这是可以说是政策一刀切导致景颇族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五、教育

广外村小学现在已划归为清平乡中心学校,于是,我就景颇族的教育相关问题到清平乡中心学校与杨恩秋校长作了访谈:

清平乡中心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南宛河畔,距县城章凤44公里。学校始建于1965年(当时与清平中学合署办学),1982年分离迁至现址,通过与杨校长的简短访谈,我了解到清平中心学校现有13个班级,587个学生,从学前班到六年级,是一个集汉族、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和傈僳族组合而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小学,其中景颇族约有367人,占60%之多。学校共有35个老师,学历结构为:1个初中,2个中专,其余都是大专。学校除了开设教育部规定的相关课程外,还结合我省实际,开设“三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课程。学校学前班由于都是少数

民族,基本不会说汉语,因此学前班的作用是:帮助少数民族适龄学生扫除语言障碍,培养其良好的受教育习惯。就目前清平乡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的相关问题,杨校长主要谈了以下几点:

1.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多适龄儿童不能按正常时间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上学年龄多偏大,读书晚,导致很多少数学生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很少有人继续深造。

2.清平中心学校景颇族学生所占比例大,于是杨校长给我简要分析了目前景颇族教育的困境。景颇族多居住在偏远的山区,家庭经济多较为困难,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意识比较淡薄,加上毒品的危害,成为制约景颇族山区村寨教育的几大重要因素。就清平乡的情况而言,很多景颇族村寨都没有小学,幼儿园更是无稽可谈,都说学前教育很重要。

3.针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困境,杨校长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党和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硬件投入,改善民族地区的教学资源;相关部门应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唤醒他们的教育意识,特别是对那些认为“读书无用论”的家长;应加强师资培训,合理优化教育资源,提高老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相关部门和教育教学资源好的学校、城市应该给予少数民族地区那些相对落后的学校进行扶持,形成结对子,互相帮助的模式,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让更多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这样才能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保护传统民族文化。

六、婚姻家庭

在清平乡政府与乡景颇协会的石钟文会长的聊天了解到,景颇族的婚姻变迁大致是这样的:据说70、80年代男方家到女方家提亲都必须牵着2头牛、铓一个前往,而女方家嫁姑娘一般都要送枪。男方娶到姑娘一般都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次称为看姑娘,一般都要背着景颇族自制的背萝前往,箩筐里装有水、酒、点心和糖果等物品;

第二次称为要姑娘,这一步基本已确定了双方的婚姻关系;

第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景颇族的婚姻也在发生改变;现在景颇族的婚姻都是属于自由恋爱,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女方像男方家索要的彩礼约2到3万,除此以外,牛和铓现在都折合为彩礼。在请客的习俗上,男方一般请3天,婚礼头一天称为“小礼”,这一天男方家要杀猪,邀请亲戚和结婚帮忙的朋友先表示一定的谢意;第二天称为正请,都是从早到晚,第三天一般邀请寨子里全村的村民。女方家请客一般都比较简单,一般都是根据嫁姑娘来请早上或晚上即可。根据石会长介绍,景颇族目前男青年由于嗜好毒品的影响,很多女青年多外嫁或外出打工,现在景颇族男女比例失调也是很严重的。

关于景颇族结婚后的家庭结构这一问题,祈老介绍,不只是在广外村,景颇族结婚之后自然就分家了,结婚前必须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结婚后,哪怕家里有两个或以上儿子,只要结婚,都必须分家。分家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父母主动分家,父母根据家里子女的人数和家里的情况平均合理的分配土地和家产给子女,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和谐的分家状况,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不会发生任何争执的情况;

②婆媳之间的矛盾而导致分家,这种情况在村里比较普遍,婆婆对儿媳唠叨,不习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彼此交流出现代沟,儿媳妇不尊重老人,不能和谐相处,儿媳妇的个性强,婆婆与儿媳相互不尊重,不能生活在一起而分家;

③子女想独立生活,不想靠父母、靠兄弟而提出分家,但这种情况不多见。在广外村分家都是以口头协议进行,无需订文书契约之类的,都是父母做主,无需村干部来主持裁决,都是以父母确定为主。关于分家这一现象,在广外村流行着两句俗语:“一只手有五个指头,都是自己的指头”、“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分家时正是按照俗语的意思,公平对待子女的分家所得。从访谈中,祈老告诉我,在邻近的乡里发生过一件,也是唯一的一起因分家导致的兄弟间互相伤害事件:因为父母不做主,兄长做主分家而导致兄弟

七、节日习俗

石会长主要向我介绍了景颇族三大重要的节日。

1.目脑纵歌节

是德宏景颇族的传统节日,意思是"大伙跳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期四至五天。届时,人们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

跳目脑纵歌要在宽大的广场或草坪上举行。人们先在场子中央竖起色彩班斓的目脑柱,柱高约20米,用粟木做成,上面绘着精美的图案。左侧画的是一个四方形等分成四个三角形,右侧画蕨菜,因蕨蕾如握拳,叶如排箭,景颇人视之为团结和前进的象征。两柱之间交叉置放着两把银光闪闪的大刀,象征着景颇族人民骁勇刚毅,披荆斩棘的性格特征。目脑柱的两侧还有两块高约8米的木板,所绘图案象征子孙昌盛吉祥。上方横匾画着相传为景颇族发源地的喜马拉雅山,下方横匾画着农作物和家畜,象征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目脑柱前搭有两个高台,据说从那里可以眺望祖先的故地喜马拉雅山和展望未来。高台周围立着木桩,桩上挂着八面大锣,大鼓和其他乐器,表示吉庆。外面用两道竹篱笆围住,表示胜利。

典礼开始,先放炮,笙管、茫锣、鼓乐齐鸣,景颇族和其他民族的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向来宾敬献用芭蕉叶包裹的紫糯米粑粑。在一片欢乐声中,由两名德高望重的老人领舞,他们身穿龙袍,头戴"啄木鸟帽",手持长刀,踏着音乐鼓点变换着舞姿和队形款款而舞。后面,是成千上万的人摩肩接踵排成舞队。女的手舞花帕、扇子或花环,扭着腰肢,摆动缀有银链银泡的盛装,翩翩起舞。男人们头戴缀有红缨珞的白头帕,身穿白衬衣黑裤子,手持闪闪发光的长刀,显得英姿勃勃。他们踏着刚毅雄健的舞步,气撼山河。汉族同胞来了,傣族同胞来了,阿昌、德昂、傈僳族同胞也来了,大家兴高采烈,喜气洋洋的跳着,不时发出"哦啦!""哦啦!"的欢呼声。队列有时如长龙,有时如蕨花弯曲,象征着力量和团结。舞场上"巴扎"劲吹,锣鼓齐鸣,雄浑而壮阔的舞步声震撼群山。

2.能仙节

是景颇族青年男� 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戴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

3.新米节

新米节"又称"吃新米节"。是云南景颇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

八、九月间稻谷成熟后举行。

过节的前一天,准备过节的人家提着插满鲜花的篮子,到田里割一捆糯谷背回,放在门边故意让过路的亲友看见,表示邀请他次日来家中过节。节日这天、亲友纷纷到家贺节,并帮助主人准备节日饭菜。这天按习惯禁辛牲畜,荤食以鱼肉为主。待中午时刻,主人摆好新米等供品,举行祈祷仪式,祈求风雨调顺,人畜平安,并由老人讲述谷子的来源。传说古时候,景颇族的谷魂上了天,谷子一直长不起来,人们只能在饥饿中生活。后来,由于狗天夭向着天空啼叫,招回谷魂,从此,谷子年年丰收,使景颇人又开始过着好日子,人们不忘狗的功劳,每年过新米节时,总是将新米饭先让狗吃。然后再喂牛。接着是老人吃。最后,宾主共同进餐。亲友离别时,主人用芭蕉叶包小包和有生姜炒熟的扁米赠给客人带回。

九、宗教信仰

由于信仰危机导致景颇族社会停止不前,甚至倒退,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现在景颇族村寨中有信仰基督教的,信仰天主教的,也有信仰祖宗神灵的,信仰祖宗神灵这个原始宗教的要占绝大多数,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体系来规范和约束景颇族群众的思想意识,各搞各的很难统一,而且信仰祖宗神灵的这一部分由于解放初期搞民族状况调查时大部分景颇族不会讲汉语,搞调查的工作人员又不慎重,所以把景颇族历史以来信仰的原始宗教祖宗神灵都翻译成鬼,什么都

讲成鬼,所以,把景颇族所信仰的原始宗教都列为不合法的范围,强行破除,特别是大革命运动中把这一类神灵都列为牛鬼蛇神,破四旧强行破除迷信丢失了。所以现在在景颇族信仰祖先神灵的观念淡化了,又找不到更加理想的东西作为精神支柱、精神依托,思想意识形成一盘散沙,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作为农民百姓,讲信仰马列,那谈何容易,根本不能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现在信仰外来教、基督教、天主教的是多数。陇川景颇族有48000人,而信仰外来教的总人数约8000人左右,那里边还有傈僳族、汉族、景颇族不到6000人,而且外来教那不是景颇族历史上固有的,所以它不可能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过去景颇族村寨都祭龙尚神,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统一景颇族群众的思想意识,能够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最起码能够使人们懂得能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怎样做人,如何做好生产生活,要禁忌哪些,现在大部分村寨龙尚神灵也不祭了,精神是空虚的,没有什么东西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没有什么东西来统一整个民族的精神,所以说现阶段景颇族处在信仰危机的状态。

十、毒品对景颇族的影响

景颇族人口聚居最多的陇川县,遭受毒品危害的情况更为严重。陇川是景颇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地方,也是德宏州受毒品危害严重的地区,德宏景颇族中的吸毒人口基数大,其吸毒人数在当地吸毒人员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数,已经远远高出了景颇族在当地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数。景颇族的吸毒情况已经相当严重,其被毒品危害的程度超出了德宏的其他民族,在德宏少数民族中是受毒品危害最为严重的民族。在景颇族的感染者中,95%以上是50岁以下的青壮年。而且这些感染者和病人大多数是农民,他们正值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是家庭的重要经济支柱,但是吸毒、感染艾滋病使他们的劳动力逐渐降低甚至消失,导致家庭经济收入减少,家庭贫穷。有的家庭甚至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更没有钱去治病。这些感染者在发生早期机会感染的时候往往得不到及时治疗,大多数人在艾滋病发病后往往几个月或不到一个月就死亡。有的吸毒者感染后还通过性传播的方式感染了他们的妻子,还有的妻子又经过母婴传播的方式感染了新出生的婴儿,我国第一例母婴传播的病例就出现在景颇族中。由于艾滋病目前尚不能治愈,感染就意味着死亡,景颇族中大量青壮年吸毒人群的感染已经给景颇族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机。

吸毒需要高额的成本,虽然德宏州的毒品价格比内地便宜,但是每天一个吸毒成瘾者的最低消费在10~20元之间。每天10~20元的消费,对于依靠种植业获取现金收入的景颇族农民来说,不仅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支出,更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大多数吸毒者因为吸毒变得疾病缠身、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他们整个的思维和精力都集中在毒品上,无心也无力从事生产劳动和顾及家庭,他们的家庭常常是田地荒芜,经济衰败。不少吸毒者为了满足毒瘾,想方设法地变卖家中可以换钱的东西去吸毒,使他们的家庭大多家徒四壁,生活困难。吸毒者的偷盗行为给村民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广外村民主要的现金收入来源于种植甘蔗,出售猪、牛等家畜,此外没有更多的现金收入来源。从每个家庭占有的田地数量计算,每个家庭通过农田获取的收入是有限的,不足于供给吸毒者每天的毒品开支。而且不少吸毒者因为急需现金,自己不耕种田地,每天去帮工找钱,把田地出租给他人耕种,这样收到的租金更是有限,而且也不是每天都能找到工做,有限的收入除了吸毒还必须维持生活;一个更为特殊的情况是,广外村有不少家庭是一个家庭中就有几个吸毒者,吸毒资金更成问题。在不能解决吸毒所需资金的情况下,有不少吸毒者铤而走险,把偷盗作为补贴吸毒开支的一种手段,以偷养吸。他们既偷他人的东西,也偷自家的;不仅入户偷家里的农具、衣物、大米、稻谷、被褥、炊具,饲养着的猪、鸡,而且常常偷盗村民放牧着的水牛、种在田地里的作物、种在山林里的八角、橘子树苗和竹子、竹笋等,凡是能够换取现金和毒品的东西都偷。在广外村,人们普遍对有偷盗行为的吸毒者都恨之入骨,即使是亲人,对吸毒者也有希望他们早点死亡的想法。毒品已经使景颇族

村寨和家庭都不得安宁,村民们不能过安生的日子,严重影响了家庭和村寨的正常生活秩序,影响了村民生产的积极性,危及了社会的稳定,也严重影响了家庭和村寨的生产和经济发展。由于吸毒破坏了家庭,导致妻离子散,家庭破裂、家破人亡,吸毒者为了满足毒瘾常常变卖家产、土地,无心劳动,道德丧尽,民风日下,父母无人赡养,导致毒品危害严重的家庭,小孩无人抚养成了政府的包袱、负担,毒品比较严重的景颇族村寨,女青年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或因家有吸毒人员劳教,死亡而远嫁他乡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有的家庭妇女由于男人吸毒,家产被卖光,土地被长期租出(实际已变象卖断),虽然已有儿有女,但是已没有什么指望,唯一的土地这个赖于生存的精神依托也保不住,纷纷弃儿弃女跟着外地人流落他乡,子女无人照顾,只有六、七十岁的老人落到抚养孙男孙女的责任,过着十分贫穷的日子,由于吸毒者不仅给家庭带来灾难,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比如:导致社会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时时发生,一个人一旦吸毒成瘾,就会人格丧尽,六亲不认,家庭永无宁日,更为严重的是已经危及到陇川景颇族兴衰的大问题,由于吸毒或艾滋病感染,每年的死亡人数中所占比例也是值得可怕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应该感到很担忧的问题。

十一、政治制度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在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给实行区域自治的主体民族给予更多的权利,陇川作为景颇族聚居最多的一个县,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实行区域自治的其中之一的民族,景颇族聚居最多的一个县,但从陇川实际看,景颇族在政治地位上还显得低一点,由于文凭要求太高,在全州各班子中的比例越来越少,更主要的是在一部分启用的人员中,他只冠于景颇族的名誉,连语言、风俗习惯,一窍不通,根本不可能为景颇族说话,更不可能来考虑景颇族的命运,所以这几年在政界上能够为景颇族说话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在不违背宪法的原则上,结合景颇族的现实状况,提出和制定一些能够促进和发展景颇族的适当政策,特别是如何改变景颇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如何鼓励和调动景颇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这不是不可以的。是完全符合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自知条例的。但是,现在考虑这个问题的人太少,不会考虑,甚至不敢考虑,生怕考虑这个问题太多,组织上又怎么看待自己,怕保不住自己的位置,所以不敢考虑,不会考虑。以景颇族的代表身份在哪个位置,而实际上根本不为景颇族说话,更不可能为景颇族的前途命运着想,说得直接一点,这种人根本不能代表景颇族,它反而误了景颇族的发展进步。另外,在政治上不尽平等的一个问题是,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

域自治法第二章,民族自知地方的建立和自治机关的组成,第十七条规定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自治条例中也同样规定,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州长,由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自治民族,傣族或景颇族的公民担任,但是在其具体实施中,建州已有五十多年来,哪一届自治州的州长由景颇族担任过,根本没有,不是我们景颇族没有能力担任,而是组织上没给景颇族设这个角色,连副州长都是勉强的安排,这不是政治上不平等的具体表现吗?当然,州人大主任到是连任了四届,但是,人大和政府那是不同的,权利也不同,所行驶的职责也不同,政府是什么概念,大家要清楚法定的和具体实践的不相符,这是一个政治上不尽平等的具体事实。

十二、总结

结合景颇族的社会变迁及现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第一,统一信仰,意能官神灵为景颇族的宗教神灵,因为,能官哇,历史上称之为能官都是景颇民族的创始神,从古到今在景颇族中能官神灵,根深蒂固,永远不可磨灭,影响较深,作为景颇民族的统一神灵祭祀,能够统一景颇人的思想意识,同时,提倡祭祀龙尚神,用历史的宗教习俗,统一和规范景颇人的行为,约束和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努力挽救民间文化,挖掘民间文化,比如,董萨、斋瓦的口碑文化,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为抢救频临绝迹的民间艺术、口碑文化尽力,发展和弘扬优秀的景颇文化,为景颇族发展、进步奠定意识基础。同时,在民族文化广场、广山民俗村铸造能官雕像,以丰富景颇文化的内涵,向世人展示景颇祖先“能官瓦”创造万事万物的神圣英姿,为陇川的旅游文化添砖加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旅游活县的进程。

第二,结合陇川实际,制定出台一定的特殊政策,对待景颇族地区,针对不同的村社采取不同的对策,因地制宜地区别对待,比如,调整改革经营体制,建立新的合作化道路,统一经营土地,合理安排协调农村劳动力,集体组织指挥生产、生活,逐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严格控制景颇族村寨的土地外流等现象。

第三,加大禁毒力度,严励打击零星贩毒和以贩养吸的违法人员,该强制长戒的强制长戒,该送劳教的送劳教,严格帮教措施,坚决杜绝公安机关以罚代教、以罚代刑的简单措施,建立健全以村寨为主的联防自治机构,从长计议,再打一场禁毒人民战争,挽救景颇民族中的吸毒人员。

第四,大力培养真正能够代表景颇民族的民族干部,组织部门要严把培养选拔关,真正培养选拔能够代表景颇族说话、办事的,能够密切联系景颇族群众的人,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坚决杜绝假景颇族冒名顶替,以景颇族的名誉占职数,而又不懂景颇族的风俗习惯,更不会为景颇族的前途着想的人占编制,培养真正能够为景颇族的发展,献计献策的人,在招工招干政策上要结合培养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着想,适当放宽民族比例,以培养真正的景颇族年轻一代着想。

第五,注重民族教育,强化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要出台适当的优惠政策,加强景颇族地区的教育,加大投入,打牢基础教育,对景颇族贫困学生实行“四免”,真正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作用,在中、高等教育阶段实行重点扶持,同时在升学关把好民族成份的比例,以培养景颇族的优秀人才起到政府的职能作用。同时,在景颇族村寨,加强业余教育、成人教育,提倡和鼓励普及景颇文,载瓦文,开办业余夜校,以杜绝新文盲的出现。

第六,搞好本民族自身的教育,加大对景颇族内部法律法规的教育,正确理解和利用政策精神的教育,提高认识,用好、用活,用足现行政策,来发展生产建设家园,脱贫致富,同时,还要进行珍惜土地,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教育,杜绝土地从景颇族的手中外流的被动局面。

总之,我认为针对目前存在的原因,应从这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挽救,这样景颇族才会有希望,才会跟上其它兄弟民族一道,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不然是会有消亡的危险。

田野调查报告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综合实践课程渐渐地被重视起来,其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服务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动手制作等,这些内容往往需要多人共同完成。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更侧重的应是为学生提供符合年龄特点的策略与方式,强化学生的群体意识,适当地利用外在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团队荣誉感,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实力,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一、合理地选择小组结构

在异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进行互补式的分组,以保障各个小组之间的水平差别不大,保障大家学习的积极性[1]。这样的小组在组建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个性有详细的了解,同时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断调整小组的结构,让学生得到全方面锻炼的机会。教师在进行“安全伴我行”一课的教学时,便合理地进行了小组的组建。首先,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社会规则,所以教师在组织大家了解实践时较为容易;其次,学生在进行本课的实践之前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调查经验,可以很好地完成实践报告。在这些现有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推荐,选择出相应的组长成立小组,并且在学生自由分组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变与调整。之后,教师组织各组同学在教材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所在的兴趣点完成报告并进行展示。为了确保学习效果,教师要及时地深入各组学生的实践当中,帮助学生把握大体的方向,防止出现偏题的现象。这种方式组建起的小组往往更具凝聚力,组长在集体中的个人魅力也可以保障小组合作顺利进行。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所以也可能会出现小组结构松散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能剥夺组长的权利,而要进行更多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完成任务。在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突发状况,尤其是在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时,教师要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任务要求,让学生有明确的执行参照,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进行适当的团队建设

小学生的个性比较突出,需要进行很好的磨合才能进行团队作业。面对这样的状态,教师可以在团队组建之初进行相应的团队建设,进行适当的磨合,帮助小学生找到自己在团队之中的。定位。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团队建设的活动大多以游戏为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内进行集体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进行“关于私家车的研究”一课的教学时,便带领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团队建设。首先在小组确定下来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传话的游戏,各组的第一个同学看教师的提示,之后依次以动作向下传递,最后最贴近原意的一组可以获得优先选择课题的权利。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具集体荣誉感。游戏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找准自己在团队当中的定位,让学生进行讨论,提交自己团队的主题、研究方向以及成员的分工,并以文字的形式将其绘制在本组的实验报告内。教师在这一过程,可以组织一组同学作为代表进行展示,也为未完成的小组提供示范。最后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还需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角色所承担的任务及责任,这样才能保障调查报告得以顺利进行。团队建设是确保小组合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学生之间的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才能保障任务的完成。现阶段的独生子女较多,他们缺乏分享合作的机会。在综合实践的课堂中,教师要培养的正是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甚至是集体与集体之间的沟通能力,适当的团队建设,可以挖掘团队的潜力。

三、选择趣味的主题活动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选择趣味的主题活动,保障各组成员对自己的小课题充满兴趣,让学生可以在兴趣的驱动下努力实践、认真学习。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有系统的了解。在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时,教师还需要提炼出适合学生完成的小课题,以便适应学生的学情状态,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教师在进行“家乡变化小调查”一课的教学时,便组织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让小组自由组建。首先,本节课的涵盖内容很广,教师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既想让学生为家乡的飞速发展而感到骄傲,也想让学生意识到近年来自然环境的一些变化。所以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先给出了两个大的分组:一是家乡好的变化;二是自然的变化。教师给出题目后,组织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并且在两大组下设计了小标题,如“家乡的环境污染问题”“家乡的交通拥堵问题”“家乡的建筑变化”等多方面。学生可以在大标题中选择自己的兴趣点,进行自由分组,分享自己的想法,完成调研计划。在本次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选择的都是自己了解的内容,报告的完成度也比较高。之后,教师再组织各组学生进行交流,以便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家乡的变化。在报告完成后,教师还组织学生讨论应对这些不良变化的措施,最后将各组的内容汇总存档,完成了一次别具意义的家乡“田野调查”。在这次调查的过程中,教师缩小了学生的关注点,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同时利用兴趣,凝聚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目的明确地展开了高效的调研。

四、激发学生的团队热情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在这个目的的驱动下,小组需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除了兴趣以外,教师还需要设置一定的外在刺激,如小组荣誉、物质奖励等。小组合作竞争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方法,合理地设置奖惩机制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团队热情,让学生在集体人格的驱动下发挥更大的潜能。教师在进行“校园趣味运动会”一课的教学时,便注重设置奖项,激发学生的团队热情。趣味运动是小学生最为期待的活动,教师在设计趣味运动会时,要注重游戏的合理设置,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的长处。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的班级荣誉感,教师设置了相应的奖项,并采用集体积分制的原则来确定团队的排名。学生在班委的带领下快速地展开工作,很快形成了明确的分组,如选手组负责参赛、文案组负责向广播站输送文案、后勤组负责组织同学加油及保障运动员的物品供应等。这个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促进了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让个体更容易受到集体价值观的约束,进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激发团队热情这一策略,应用到以班级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中,便可以转变为物质奖励,比如为获胜小组颁发一样的本子,将宣传板交给获胜的小组进行设计,等等。在集体荣誉与利益的驱动下,学生的合作热情会得到更大的激发。教师在组织学生实践活动时,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注意,确保合作的高效。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让学生可以在集体中发挥最大的潜能,努力地完善个体的学习方式,

田野调查报告 3

题目:天水地方小吃文化浆水面田野调查报告

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年级:20xx级中文一班

学号:

名:

完成日期: 20xx年12月16日

摘要:民俗是一地区聚居群体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是特定族群在共同文化语境中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对于民俗的把握与传承,是我们共有的意识和责任。一个地方的民俗有物质的,有符号的,有仪式的,这里将为大家展现作为地区民俗代表的天水饮食文化,以传统的浆水面为例,详细介绍它的形象、味道、制作及食用方法等,从日常生活中最喜闻乐见的视角认识和感受家乡天水的民俗文化。

一、天水地理历史概况

天水是我的家乡,其命名的由来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和许多人想象中的不同,这里没有漫天的黄沙和一望无际的戈壁。天水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接陕西关中平原,西通青藏、新疆,南临渭水秦岭,居西安和兰州两大城市中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原本属于西北地区的天水气候相对湿润怡人,故其也称作“陇上小江南”。

天水古为“邽县”,又称“成纪”,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县,后改为上邽县。后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时,上邽便是陇西郡中一县。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天水孕育了人文始祖伏羲氏,故其享有“轩辕故里”的美誉,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圣地。每年农历5月13日都会在此举行伏羲公祭活动,后来形成了吸引众多游客和侨胞的伏羲文化节。境内还保留了自商周以前的大地湾文化遗址,秦国早期历史遗迹和堪称丝绸之路东段“石窟走廊”的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古迹甚多,悠久的历史沉淀了这里朴实厚重的文化底蕴,也让上千年中形成的民俗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天水饮食文化形成与特征

由于天水地处我国南北交汇地带,气候温和而又物产丰富,良好的`自然环境加之古丝绸之路的商埠重镇,使天水的饮食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浓厚的民俗底蕴。天水人的饮食口味传承了秦人,多以面食为主,因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故食材又以猪、牛、羊、鸡见长,烹饪方法以炒、烧、煨、炖为主,兼容了川人和晋人的酸辣,其显著特征是口味浓郁、厚重。天水传统的特色菜大多菜形纯朴、香味醇厚。

与今天水传统宴席的精华相比,天水地方风味小吃更加真切地反映了天水民间的风俗底蕴。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制作方法精细。打卤面、浆水面、清真碎面、面鱼、呱呱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历经千年,经久不衰,这些都充分说明天水的饮食文化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凝结着天水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三、浆水面概述

浆水面是以浆水做汤汁的一种面条,广泛流传于陕西、甘肃一带,属于陕甘地区传统特色小吃。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丞相萧何在汉中所起,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关中的浆水面类似于酸汤面,是夏季常见小吃,浆水菜的菜多为芹菜。甘肃定西的浆水面更为清淡,清热解暑,颜色通透、味道较为酸爽,尤以敦煌,天水市浆水面出名,家乡人出门在外,总难忘记乡土独特的美食,这里就主要介绍天水特色的浆水面。

四、浆水面的历史与传说

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此吃面时所起,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浆水面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之功效,是陕甘秦地的名小吃。

《中国名特小吃辞典》说:“陕西省关中一带著名小吃,是适宜夏季食用的酸汤面。”《陕西传统风味小吃》一书说:“不仅关中地区,在陕南山区群众也喜欢吃浆水面。”清末兰州进士王煊所写(浆水面戏咏),颇能道出浆水面的绝妙之处:“消暑凭浆水,炎消胃自和。面长咀嚼耐,芹美品评多。溅赤酸含透,沁心冻不呵。加餐终日饱,味比秀才何?”

关于浆水面,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传说。相传在当年张飞为西乡侯的时期,西乡县一户人家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已成家立业,独自生活,唯有老三因幼年患病,拐瘸了一条腿,只好跟两位老人住在一起,并在路边开了一家小面铺,以维持生计。可惜面铺生意清淡。一天,面铺里来了位客人,要了两碗面条。恰巧这时菜已用完,没有东西制作臊子。但是两位客人又饥又渴,便让老三随便找点菜,凑合着做成了面臊子。

老三找遍了厨房,终于从一个瓦罐中找到了几片白菜。这时他才想起,几天前自己把几片白菜洗净后已经放在瓦罐里,后来又一不小心将热面汤倒进去了。现在拿出白菜一看,白菜已经有些发黄,还有一股酸味,幸好还没有怪味,于是老三就用这酸白菜。老三将面条煮好后,浇上这用酸白菜做成的臊子,忐忑不安地把两碗面端到了客人面前。不料客人吃后,竟然不约而同地都说这面条好吃,并要老三再来两碗。客人还问老三:“这叫什么面?”当老三说明原委,并提到这面还没有名字时,那位客人想了想后说道:“就叫浆水面吧。”

等两位客人走后,老三才听旁人说,原来那人正是微服私访的张飞。消息一经传出去以后,人们纷至沓来,都急欲品尝老三的浆水面,从此,老三面铺的生意便日益红火起来了。如今那里还流传着一句歇后语:西乡的浆水面——连吃带续,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五、浆水面的特色

夏天的浆水,还常常当作预防中暑的清凉饮料,直接饮用。陇上气候干燥,土地含盐碱过多,所以常食味酸性凉的浆水,不但能中和碱性,而且还可以败火解暑,消炎降血压。夏日常食有利健康。它含有多种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热,增进食欲,为夏令佳品。三伏盛暑,食之,不仅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而且对高血压、肠胃病和泌尿病有一定的疗效。

六、制作方法

(一)浆水的制作过程和要求

做浆水面首先需要浆水,尤其是地道的浆水,因此,天水人做浆水,也是比较讲究。 浆水的制作,并不复杂,但一定要干净,其过程一定要避免其他细菌的感染。做浆水的盛具,最好是陶制品,也就是陶罐。如果没有,玻璃的也可以。

浆水的主要原料是用蔬菜来沤制。一般用芹菜、莲花菜、莴笋为最佳。将蔬菜洗净后,也可切丝切片或是大片放入罐中均可。然后浇入煮沸的清面汤(或是用面熬制一点清面汤)。待其凉后,加入引子。所谓引子,就是指酵母。如果没有呢,就要先行制作酵母。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用玉米面拌一点玉米面糊糊,然后让他自行发酵成为酵母(看到其略为起泡,嗅其呈现酸味即可)——找一团白面放酸了也行,一般倒入引子后,放置四、五天即可食用。不用密封,盖上盖即可。(这里浆水的材料应该更加丰富一些。)

制作好的浆水,千万不能随手用器皿直接去到浆水罐里伸进舀出。切记要用专一用的器皿舀子。使用前最好用开水烫一遍再舀。这主要是防止其他细菌侵入,致使发酵好的浆水被感染。用天水人的说法是浆水起“白花”了,如果被其他细菌感染,你会看到浆水上了起一层形如白泡沫的东西,那浆水也就该倒掉了,因为浆水受到了污染,已经坏掉了。如果浆水味道已经明显没有酸味,浆水也就该倒掉了。

视当地气温而定,浆水要经常性的更新。一般是气温很高更新就要快一点,大约半月更新一次;反之可以保存一月之久。所谓更新,就是捞掉泡了一段时间的菜,放入新菜重新再加水泡制。捞出来的陈菜,又叫浆水菜,可以直接凉拌或为烹炒食用即可。其口感略呈酸味,加点调料,香味浓郁,味道极佳。

(二)浆水面制作方法

一般的吃法是将浆水用胡麻油炝过,盛到盆里,用开水调好酸度,等煮好面(可以是荞面节节、小麦面条、手擀碎面等)后盛入碗中,配以胡麻油炝的韭菜、小葱、洋蒜等佐料,再放上咸菜、香菜等,一碗清香四溢、热气腾腾、消暑解渴的浆水面就呈现在食客面前了。也可以先煮好面(先将土豆切成粗条,用胡麻油清炒后煮到微熟,再放入由小麦面、荞面、豌豆面混合擀成杂粮面),完了加入浆水,以微酸为宜,配以咸菜,同样味道可口。

具体步骤:

1.先取一盆清浆水煮沸,再凉凉。

2.另用炒锅放菜油少许,待油势放花椒数十粒,炸出香味后,再炝葱花。倒入凉浆水中,加盐,调匀,撒上切成碎末的香菜,待用。

3.另锅煮手擀面条,出锅过水,捞入碗中,浇上调好的浆水。还可以在绿香菜上再撒一小撮油炸的红辣椒丝。这样,一碗香喷喷的红化绿叶的浆水面就做成了。

4.再以油炸“虎皮辣椒”、凉拌龙豆、黄瓜佐餐,卤猪手,清爽滑溜,炎暑顿消,色形味皆佳。

小结

地域的不同造成风俗习惯的不同,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代表了该地区或族群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也代表着他们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文化。我生活在美丽的天水,喜欢这里的方言艺术和饮食建筑,也一并继承和发扬着天水的文化与民俗,无论未来我去到多远的地方,记忆中永远都有那一碗浆水的香。

田野调查报告 4

上大学前就听一些同学讲大学后会有很多的实践机会,它不像高中一样只是在背书。上大学后一个学期,我发现自己也没有参加过什么实践。而在第二个学期开始,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实践,内容就是去做一个社区调查。

其实一开始自己接到这样一个任务,真的一点头绪都没有的,心里也没有底,毕竟自己也是刚刚开始学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嘛,更何况自己一个实践都没有做个,经验方面就更不用讲啦。

在知道要做社区调查后,我们很快也找好了人并组成了以马凯旋同学为组长的团队。在组团后,我们也就开始讨论定课题的事情,那时的我也是没有什么方向的,我认为一个社区有太多方面的东西调查了,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进行调查。在听过我们小组同学的讨论后,我们基本定了调查的方向是教育方面的。在和老师讨论后,老师认为我们的课题太大了,不好做。于是我们又开始讨论课题的事情了。我们组中有一个回族的同学,他很想对北京的回族的文化方面做一个调查,于是,我们把课题更细的定到了家庭教育对回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方面。有了课题,我们接下来就要定调查的地点了。我们的组长之前寒假在北京薛营回族村做过支教,所以她建议我们去那里。而我们在认为那地方太偏远,不方便调查后,我和组内的成员又上网找了一个在朝阳区的常营回族村,考虑到这离我们学校比较近,于是我们就初定调查地点在那了。在没有对常营回族村有太大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小组成员做了一次初探,但我们去到常营后才发现这里已经发展成一个城市的小区了,对原来农村面貌的保存已经不在了。所以我们也就一致认为这个调查地点对我们的课题不好做。于是我们又把调查地点放回了薛营回族村。从课题的选定和调查地点的选定中,我知道了原来定一个研究课题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要经过很多的讨论;查找资料等才能定出一个好的课题来。在找调查地点时,我也知道要先对选定的调查地点最好要有一个初探,看看那个地点是否符合自己定的课题,是否让自己的课题更好的展开等。

在完成课题后,我们也开始分工写开题报告了。我们小组每个人都负责开题报告的一部分,当然分工也是组长来的了。在组长的分配下,我负责的是开题报告的课题研究的局限性和创造点的撰写工作。在一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时,我也是头脑一片空白啊,我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于是我就翻阅正在学习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和上网找相关的资料,但经过多次的查找后,我还是没有找到好的资料,于是,我就根据自己的`观点开始写了,第一次嘛,当然格式什么的都不知道,后来在交给我们组长后,她帮我修改了很多的东西,真是很佩服我们的组长的。在之后,我们再一次聚集讨论的时候,组长拿出了我们的开题报告还有两份的访谈提纲,我一看到也就纳闷了,因为之前组长也没有跟我们说要做访谈提纲的事情。原来这些都是组长一个人在做啊。我再次佩服我们的组长,她的确有很好的领队能力啊。在那时我才发现,做一个领队也是不简单的,他要承担比组员更多的工作。在队长中,我学会了很多事情,真想下次有机会自己也当一下领队,锻炼一下自己也是件好事。

当一切的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小组也对薛营回族村做了一次初探,尽管之前我们的领队来过,但这样的程序也是必要的嘛。在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也终于来到了薛营回族村,当来到村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很干,比北京的城区干很多,会让我这种南方人受不了。之后,我们来到了村委会,本来是打算找一个我们的一个师兄找点有关本村的资料的,因为他在这做村官嘛。但是很可惜他不在。于是我们就和村委会传达室的大爷做了一个访谈。这个访谈主要是我们组长来做的,而我当然也就是在一旁做笔记和学习了。

在组长对大爷做访谈的过程中,我学会很多有关访谈方面的知识,例如怎样去控制问题,怎样去追问问题等等。其实访谈也并不是我们平时的纯聊天啊。在对大爷做完访谈后,我们在村子了走了一下,对村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初探回来后,我们就分工做整理,最有意思的是我分到了整理当地清真寺旧碑文的工作,在一开始时,我看那个碑文图片上面的字就不是很清楚,而且那些都是繁体字。在苦看了很久后,我还是没能把全部的字翻译出来。好在我略懂一些PS技术,把图片整了一下,那些字也就清楚多了。接下来就是翻译工作,还好,自己平时在家看的大都是香港的电视台,对繁体字有一点的认识,翻译这方面也就很快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断句了,我自己的的古文能力很有限,只能大致的断了一下。好在我想起了一个历史学基地班的同学,于是找了她帮忙,谢天谢地啊!真是感激那位同学,帮了我一个大忙啊。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