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汇编五篇)

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精选5篇)

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 篇1

家庭服务业是继制造业、建筑业之后吸纳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较多的行业,随着社会对家庭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各级政府对家庭服务产业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家庭服务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一、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的现状

家庭服务业、家政服务业看似琐碎,却关系重大。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及家庭对家庭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大。经调查,目前,家庭服务业发展状况已逐渐呈现出产业经营多元化、从业人员队伍松散化、行业管理规范等特点。

(一)行业规模和结构初步形成。目前,家庭服务业尚属起步阶段,仅有少数家庭服务公司已形成一定规模,其余多数公司仍属小规模经营,一些经验还不是很成熟,但社区网络化平台的雏型已经建立并得到推广,这将使社区服务向家庭服务企业方向转化,逐步实现社区保安、保洁、绿化、公共设施养护等服务的市场化运作。

(二)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从事家庭服务业人员主要以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为主。从业人员分布情况较为有序,比例分配以松散和粗放型为主。在家庭服务业人员中,部分从业人员建立了个人档管并交缴纳社会保险。

(三)行业管理开始完善。参与家庭服务业管理的部门主要有工商、税务、人力保障、民政、残联、工会等政府部门和其它行业协会;各部门的管理权限根据其职能和业务范围分别制定了市场准入制度以及管理制度和审批事项,行业协会参与行政管理的情况较少,更多的作用是发挥沟通、协调的效能。培训机构以人力保障部门认定的技能培训机构为主,教材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为准,师资力量以教育部门颁发的教师资格证和人力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为主、职称为辅。

二、家庭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家庭服务业帮扶力度的加大,加快了家庭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家庭服务业在促进就业中的主要地位。但通过调查发现,家庭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服务业包含的行业范畴和服务形式不够丰富。

随着信息业的发展人们的眼际也越来越宽阔,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和消费更为多样化。家庭服务业还停留在传统家庭服务项目上,如包括家庭保洁、保姆、钟点工、月嫂、护工、维修水暖电等维修工、搬家工、家教、开锁等行业。

(二)以家庭服务业进一步促进就业还需提高思想认识。经调查发现,家庭服务的从业人员主要为农民工、下岗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为主,专业院校毕业生仅为一小部份,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技术含量偏低,这和人们的传统认识有很深的关系。长期以来很多人不看好这个行业甚至有人歧视这个行业,人们认为仅是没有专业技能没有文化的人迫不得已才从事这样的职业,很多专业院校的毕业生择业时不看好家庭服务业的工作,造成了市场有需求,但是却无人才的局面。

(三)家庭服务业需要加强规范和管理。目前各类家庭服务机构处于自发的、无序的、零、散、乱的状态,缺少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企业化进程缓慢,主要以小门面、小广告、小队伍为主,服务项目单一。缺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与服务对象之间没有规范的合同文本和约定,没有行业工作规章和标准。大多服务机构设备简陋、落后,缺乏诚信度。而家庭服务大多会进入民宅,与老人小孩残弱近距离接触,缺少对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设备设施简陋、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服务对象身心和财物的损害。

同时,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多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及外来务工人员,年龄40—55周岁,技能单一或无技能,95%以上的人员没有受过专业技术培训。他们自身大多缺少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缺少安全操作意识和有关的防范措施。因此家庭服务业对外服务准则和对内管理制度都需要加强规范和管理。

(四)对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应加强。当前诸多培训机构对家庭服务培训的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没有设此专业。而且大多数培训机构缺少有资质的培训教师,并缺少必要的实习设备。培训机构缺少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市场之间的沟通和连接,处于缺失和断档状态。从业人员的市场需求是旺盛的,但往往用人方雇不到满足要求的人员。

三、对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随着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生活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的发展,家庭服务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将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开发就业岗位的主要增长点。对此,必须结合家庭服务的服务形式、从业人员素质和舆论导向,采取综合措施,把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结合家庭服务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通过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家庭服务业的发展。政府可从降低企业准入标准、给予企业一定社会保险费用补贴、减免部分税费、补贴培训费用等方面推动家庭服务企业发展,让企业与家庭服务人员建立规范的劳动法律关系,从而保障这一群体的各项权益。

(二)扶持并做强做大家庭服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凡具备培训办班资格或办学条件的家庭服务行业培训机构,经人力保障部门审定后,开展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培训补贴可按省、州有关就业培训补贴政策的规定给予补贴。培训后经考核鉴定成绩合格者,由人社部门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做到“输入有组织、培训有教材、实训有基地、鉴定有标准”,逐步实现“上岗先培训、劳动签合同、保险进统筹、维权多渠道”。支持行业协会、家庭服务骨干企业建立家庭服务员培训基地。

(三)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家政劳动社会化。一是积极引导人们转变消费观念,扩大家庭服务消费领域和消费群体。加快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推动社区家庭服务市场化、网络化、社会化;二是推进网点建设。支持家庭服务企业建设面向社区居民的连锁网点。出台为居家养老提供家政服务的扶持奖励政策,鼓励家庭服务企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并对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家庭服务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三是强化协会作用。扶持行业协会发展,完善行业协会组织机构,扩大行业协会覆盖面,增强行业协会的广泛性、代表性、权威性。加强协会自身建设,推动行业协会工作人员专职化和全员聘用制,促使行业协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协调、维权、规范和指导作用,提高家庭服务业知名度。

(四)加强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家庭服务业的认识。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切实做好对家庭服务业的宣传,协调各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关心、支持家庭服务工作的良好环境,并通过宣传,加深广大群众对家庭服务业的认识和了解,扩大家庭服务消费。同时,通过加大对家庭服务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家庭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宣传家庭服务行业的先进典型,鼓励和支持家庭服务业人才培养。加大政府表彰力度,对于优秀的家庭服务企业要大力表彰。利用各类培训机构,按照从业规范和职业标准,做好家庭服务人员培训。完善评价体系,对家庭服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并授予相应的称号,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增强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这一行业,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 篇2

我市劳动保险部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按照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上级劳动保险部门的决策部署,把保岗位、保就业、保稳定作为当前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力维护就业局势稳定,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据初步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631人,比去年同期下降约13%,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89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931人,其他6611人。返乡农民工99116人,已经实现就业54791人,其中就地就业11896人,区外跨省就业32078人,区内跨县转移就业10817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2645人,比去年同期35013人增加21.8%。综合各方面情况,我对当前全市就业局势的初步分析和基本估价是:

一、多措并举,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20xx年第三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同期,我市劳动力就业情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大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返乡,全市去年前三季度累计返乡不足2.5万人,四季度末骤增至9.91万人,占当时外出务工农民工总数的30%;市内企业用工需求减少,经济性裁员导致失业人员增加,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由去年第三季度末的1.17万人增加到年末的1.7万人。

面对就业局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委、政府高度重视,要求把稳定就业尤其是返乡农民工就业,作为当前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合力维护就业局势稳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全市劳动保险系统以重民生、解民忧、谋民利为己任,以保岗位、保就业、保稳定为着力点,以非常时期、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非常之责、扎实推进稳定就业局势的各项工作。一是快速反应,及时做好返乡农民工工作。去年11月初,我市在全区第一个制定出台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方案,提出了“三清两培一扶持”的工作措施;接着,在全区第一个为返乡农民工举办专场用工招聘会,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二是转变方式,着力开展培训促就业。在常规情况下,侧重于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的基础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把提高劳动者技能,增强就业能力,作为当前促进就业、稳定就业的重点,并全面实施特别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三是降压减负,帮助困难企业保岗位、保就业。经市政府批准,我市及时制定了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简要概括为“五缓四降三补两协商”。“五缓”即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缓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一项社会保险费;“四降”,即在20xx年度内降低除养老保险外的四项社会保险费率;“三补”即使用失业保险基金为困难企业稳定岗位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以及使用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对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给予补贴;“两协商”,即困难企业进行经济性裁员时支付经济补偿金,由企业与工会或职工双方依法平等协商。初步测算,上述政策补入到位以后,市本级有望阶段性减缓企业负担1.23亿元。四是签约履责,鼓励和引导劳动关系双方共同稳定就业局势。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的实施,全市去年底、今年初呈现出的就业压力明显减缓,尤其是近10万返乡农民工6成以上实现就业,使全市就业状况呈现出基本稳定态势。

二、“两难”并存,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当前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中,企业用人紧张和劳动力就业困难导致就业压力巨大的状况有所缓解,但就业局势仍然严峻,尤其是“招工难”和“求职难”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将成为影响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定就业局势的一道难题。首先是劳动力“求职难”。从总量看,目前劳动力仍为供给大于需求。今年,全市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6万多人普通高校毕业生3.8万人需要就业,领取失业多的失业人员近2万人,加上4万多尚未找到工作的返乡农民工需要再就业,近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正常情况下,我市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约6万个,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岗位供给趋减。据统计,今年计划招工的企业数量和岗位供给量,分别比去年减少21%、35%左右。由此可见,劳动者求职难现象短期内难以消除,就业压力仍然巨大。

其次是企业“招工难”。以今年2月份为市举办的用工招聘会为例,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3.36万个,有近2万个岗位无人应聘。分析其中原因,一是劳动者就业观念陈旧,以择业放弃就业,导致产生“企业招不到工,劳动者没活干”现象。据调查,荔浦县木衣架行业空缺油漆工、磨砂工岗位近4000余人,但在市内各场招聘会中无人应聘,企业只好舍近求远,跑到百色、河池等地招工。二是劳动力市场中,中高级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继续存在。一季度企业用工需求统计数据表明,企业对新招员工的性别、年龄要求进一步放宽,而对文化、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在当前情况下,文化偏低和无技能人员求职更显困难。由此表明,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十分紧迫。

三、一鼓作气,合力稳定就业局势。

分析我市一季度就业形势,我们虽然取得了基本稳定的成效,但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仍然严峻。下一阶段,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按照中央确定的“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方针,和自治区、市“保岗位、保就业、保稳定”的积极就业政策措施,一鼓作气,一抓到底,合力做好稳定就业局势的各项工作。

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 篇3

一、调查内容

(一)岗位意向

据统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喜欢的岗位基本上为教师,个别人喜欢去企业做文员;不喜欢的岗位大多是销售、服务员类的岗位。公管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想考国编或是事业编制,产权和法学专业的学生喜欢的岗位是律师、法务、检察员等与法学相关的岗位。

通过对岗位意向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我院20xx届毕业生各专业的岗位选择基本都是遵循专业对口的原则,少部分会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其他岗位。

(二)薪资意向

在薪资方面,我院思想政治专业的理想薪资大多为3500元左右;相比而言,法学与产权班学生的理想薪资要普遍高于思想政治教育班的学生,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公管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理想薪资基本上是在3500至6000元间。

通过对薪资意向统计数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整个学院而言,20xx届毕业生的理想薪资普遍是在3000至5000元之间,其中3000至4000最多,只有少数人的理想薪资位于3000元以下和10000元以上,这表明我院20xx届毕业生对自身毕业后的薪资期望相对合理,处于中等水平。

(三)就业方向

通过统计20xx届毕业生就业后的方向数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意向存在明显差别,对于我院法学专业和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来说,选择法务类工作和教师编制是占据主要地位,有73.50%;其次是选择考事业单位和考研的,考事业单位约占7.6%,考研约占18.9%;还有极少部分学生倾向于国家基层项目、参军、出国。

而对于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考取教师编制的是占主要数目的,占47%;而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研究生的学生占比普遍为20%左右;只有少部分同学想选择国家基层项目、出国和参军或是其他形式的就业。

通过数据统计,我院20xx届思政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更倾向与本专业一致的教师岗位就业,而法律类学生倾向于法务类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专业类别对未来就业方向有一定的影响。

(四)地域意向

在就业地域意向方面,我院20xx届毕业生普遍倾向去东南沿海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深圳、上海、浙江、广州分别占比为25.11%、32.9%、26.84%、27.71%;而选择在江西、北京、江苏和广东(除广州、深圳外)的毕业生占比分别为46.75%、10.39%、19.91%、12.12%,剩下的其他省市则占比相对较小。可能是由于东南沿海城市的经济更发达、资源更优质、就业机会更多、发展平台更大等原因,我院20xx届毕业生普遍都不太想回生源地所在省市工作,而东南沿海城市就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地域。

(五)就业指导服务意向

目前,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渠道和方式各式各样,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我院20xx届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意向在就业指导咨询、职业能力特训营、职业能力测评、就业单位推荐等都有涉及,且我院所有专业的毕业生意向更强烈,在65.37%以上,这说明毕业生比较重视就业指导和服务,学校也应积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为毕业生能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提供帮助。

二、结论与建议

(一)调查结论

1、就业方向不够明确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xx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方向不够明确,选择性较多,盲目从重现象较为严重,需要及时调整,明确目标和方向,精准发力,这样才能更好更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薪资期望趋于理性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于薪资的期望,我院20xx届毕业生能结合自身专业性质对自身未来的就业薪资进行了预估,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整体上趋于理性。但有少部分毕业生薪资期望不切合实际,这需要毕业生自身及时认清自身价值,了解市场需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3、就业地域偏好发达地区

由于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发达地区一直是高校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区域,这也导致该地区容易出现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较大等问题。我院20xx届毕业生主要倾向于去东南沿海地区就业,而选择去偏远地区从事国家基层项目、参军等则相对较少,这说明让他们存在一定的从众心态,缺乏奉献、服务精神。

(二)对策建议

1、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转变择业就业观

为让我院学生明确自身未来就业方向,转变择业、就业中不正确的观念如眼高手低、盲目从众等,我院成立了以书记、院长、科长、辅导员班主任等为组员的就业领导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开展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要继续完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定期举办职业辅导讲座、培训等活动,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建议,培养其良好的职业技能和道德修养,让其更能明确就业目标,实现精准就业。

2、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方面,我院要继续要强化学生的价值理念,积极响应服务国家人才战略,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潜力和优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服务意识。同时,积极关注毕业生动态,包括心理状态、择业就业方向等,及时给予相应指导和帮助。

3、做好就业宣传服务工作

为帮助毕业生了解市场动向、认清就业形势,我院要继续做好就业宣传服务工作。通过QQ、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信息公众平台,及时有效推送各种就业信息,并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及时解决毕业生反馈的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一对一面谈、职业能力特训营等方式进行现场指导,帮助毕业生掌握技能,提高就业成功几率。

通过此次对20xx届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让我院更加了解到这届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意向,为今后开展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和帮助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有效参考。

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 篇4

一、基本情况

20xx以来,“三省一区”经济增速换挡明显,总体处于低位徘徊。同时,由于改革进程加快,创业热潮显现,就业、社保、收入分配形势整体平稳。

(一)就业基本稳定,创业带动就业趋势显现

同时,各省区不断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创客乐园、云办公等新兴创业就业形态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二)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待遇稳步提升

(三)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增速趋缓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重要因素

(二)隐性失业等问题影响就业长期平稳和质量提高

一是隐性失业问题可能显性化。部分企业近来一直处于亏损或开工不足状态,为解决人员过剩问题,大多采取了内部转岗、降薪等措施,隐性失业问题在部分行业和领域颇为严重,而在现行失业统计难以体现。

二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三省一区”均反映受职业技能和择业观念等因素影响,劳动力市场存在用工荒、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现象。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者素质与岗位要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就业技能培训层次偏低。受各类技能培训规划整合不到位、补助标准偏低等因素影响,职业技能培训整体水平偏低,高水平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受到制约,难以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同时,中级职业技能院校定位不清、资金不足也成为影响高技能人才持续稳定培养的重要因素。

四是失业保险防失业促就业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过窄,结余量大,闲置问题较为突出。“三省一区”由于国企占比高,失业人员少,表现尤为突出。在当前企业普遍反映社保缴费负担偏重下,失业保险作用、费率和支出范围等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五是创业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和困难。政府对创业的服务引导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到位,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尚难及时充分解决,部分地区企业注册登记、税务执照办理等手续依然较为复杂。

(三)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面临较大挑战

一是社保扩面面临较大压力。由于近年来社保持续扩面,大中型企业已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小微民营企业扩面难度大,近期扩面对象中即将退休人员占比较高,在职参保人员增速缓慢,扩面形势十分严峻。

二是现行养老金调整机制对其制度健康运行造成了较大冲击。“三省一区”普遍反映,现行通过行政方式调整养老金,未充分考虑基金自身平衡和各省实际,原本沉重的养老金支出负担压力更大,缺口进一步增大。

(四)部分地区低收入人群生活受到影响

总的来看,“三省一区”就业、社保和收入分配领域当前情况和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原因共同形成的。一是当期原因,主要是经济增速趋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二是历史原因,主要有国企改革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等;三是制度自身原因,如就业创业机制不健全、社保体系不完善等;四是管理原因,如职业技能培训过于分散,社保监察力度不足等。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要着眼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形态变化的现状,也要痛下决心、采取措施,尽快解决历史问题;既要不断完善制度,也要加强监督管理。

三、对策建议

(一)找准自身优势,做好稳增长、调结构工作

“三省一区”应立足自身独特的经济结构、产业特征,挖掘发展潜力。一是发挥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一方面做好能源产品深加工,另一方面拓展非能源领域工业产业链,不断扩大非能源产业在经济中比重。二是依托产区优势,开展农牧产品深加工,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三是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有利时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带动更多就业,释放发展潜力。

(二)综合施策,促进就业增长、提升就业质量

一是做好就业质量监测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隐性失业等问题做好跟踪监测,及时出台应对措施。二是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抓住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完善政府引导服务机制,构建创业人、投资人和政府沟通交流平台,营造良好创业环境。三是进一步整合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市场需求,统筹各类培训项目,创新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方式,提高培训针对性。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和使用。四是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落实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带动就业规模的扩大。

(三)抓紧研究社保重点问题,推进关键领域改革

一是加快研究出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操作性方案。适度平衡各地养老负担,统一缴费标准,降低社保费率,扩大社保覆盖范围,促进地区之间形成相对公平的市场环境。二是完善“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职工养老待遇调整机制。激励更多人多缴费长缴费,实现制度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三是妥善解决社保领域历史遗留问题。中央、地方、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历史成本,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四是研究修订《失业保险条例》。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充分发挥其防失业促就业作用,适度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或实行浮动费率制。

(四)立足发展,发挥好就业社保在收入分配中作用

突出“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坚持在发展中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实现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协调发展。一是发挥好就业创造社会财富,更充分参与收入分配的作用。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发展机制,促进机会均等、就业公平,扩大增长的就业效应,激发社会活力,实现更多人通过就业参与收入分配,共享发展成果。二是发挥好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平滑作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中,发挥其平抑不合理分配差距的作用,通过保障和福利的转移支付守住困难群体生活底线,通过健全社会保险合理分担机制,使参保者权利义务对等,保障社会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 篇5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涉及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大局。多年来,XX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突出做好实名登记、就业推介、创业引领、技能培训、扶贫援助等各项重点工作,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积极创业、充分就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基本情况

XX区位于XX市东北部,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辖9镇、1街、268个行政村(居),总人口52万。20xx年,全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回生源地报到实名制登记497人,实现就业457人,就业率91.95%;20xx年,实名制登记613人,推介就业547人,就业率89.23%,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具体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完善责任体系。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作为就业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写入了各镇(街)年度考核目标责任书,逐级签订,层层落实。健全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责,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与对策,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整体联动的良好机制。

(二)发挥政策效应。出台了《XX区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方案》,要求人社、财政、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通力合作,从拓宽就业渠道、扩大扶持范围、提高担保贷款额度和社保补贴标准等方面,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和坚强支持。20xx年以来,累计支出专项见习经费、就业补贴和扶持资金80余万元,提供小额担保贷款100余万元,减免各类税费26万余元,拨款额、覆盖面越来越大,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三)强化就业服务。将全区高校毕业生纳入劳动99ⅲ版系统管理,实现了一点录入,全网共享,定期更新,动态管理,按照五年培训规划,定期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培训,加大就业推介力度。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安装了大型电子信息发布屏,各镇(街)设立了信息公开栏,定期发布求职、招聘信息。20xx年以来,走访企业50余家,组织座谈20余次,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大中专技校招聘周、周三招聘日等系列主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区内外用工岗位20__多个,达成意向800多人。

(四)加强创业引领。深入开展创业就业见习基地的认定工作,结合ybc工作开展,依托经济开发区和各镇(街)特色产业园区,选定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20余家企业作为见习基地,全面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创业理念、创业技能培训,以自主创业带动积极就业。目前,已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35人,其中,2名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固定资产突破了1000万元,解决就业200余人,回馈社会提供见习岗位40余个。

(五)开展扶贫援助。把零就业高校毕业生家庭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逐级落实援助责任,积极实施结对帮扶,确保动态消零。20xx年,根据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规划》有关精神,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25名就业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了区、镇两级基层平台。

(六)多方促进就业。近年来,积极开展公务员、事业编招考工作,先后招录400余名高校毕业生进入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努力响应省、市关于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开展三支一扶活动的相关通知精神,结合区情实际,累计提供三支一扶接纳岗位95个,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岗位供求矛盾仍然存在。我区目前总人口52万,其中,近30万人生活在农村。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方式和技术的革新,一部分农民成为富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由于农业产能比较低、农村环境比较差,新达到劳动年龄的一部分农村青年不愿意从事农业劳动,开始向城镇集中;受金融危机影响,通过劳务输出到外地务工的一部分农民又陆续返乡;受企业破产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影响,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增多(近期,仅东风毛巾厂、农机二厂等老企业一次性进入失业程序的人员就达600多人)。加之高校毕业生人数居高不下,甚至有愈来愈多之势,我区作为一个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经济总量较小、基础薄弱,区内厂矿企业就业岗位挖潜有限,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有限,新增就业难度较大。

(二)能力结构性矛盾比较明显。从当前产业转型趋势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例下降,新上的能源建材、机械制造、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等项目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较高,体力型劳动者的就业空间越来越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空间相对来说大大扩展。但是,部分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实际能力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一些高校毕业生校内所学专业与生产实际根本不对接,纯属花拳绣腿,有些高校毕业生校内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能力不足、眼高手低,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综合能力不突出,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厂矿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时存在。

(三)就业期望与客观实际冲突严重。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走出校门后,自身期望值偏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不愿吃苦受累,追求虚荣面子,一是想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二是想到大型企业从事管理工作,三是缺乏自主创业意识与能力,不能准确自我定位,不愿放下架子从基层做起,从工人做起,因此丧失了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就业、成长的机会。另外,不排除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存在问题,让高校毕业生不能接受。

(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仍需加强。区、镇(街)两级人力资源市场的硬件建设和设施配套,由于财政紧张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功能还不是很完善,社区就业平台没有实现全覆盖,制约了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开展。由于经济薄弱、财力有限,不能完全按照政策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相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落实。

三、工作建议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全面做好此项工作,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一)大力发展经济,扩展就业空间。稳步推进区内企业转型,扎实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力;不断加强镇域经济建设,支持各镇(街)依托特色产业园区,做大做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营销、餐饮、旅游及生产服务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

(二)特设公益岗位,提供就业机会。积极挖掘基层、公共服务岗位,继续加大人才支农、支教、支医的力度,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一线、社区基层和困难边远地区工作,完善相关人员的管理制度,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和业务支持,加强考核培训,健全机关事业单位面向基层服务人员定向招考的提升机制,确保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公益岗位上去,呆得住、干得好。

(三)完善基层平台,优化就业服务。完善人才资源市场服务功能,进一步整合优化,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与周边区(市)人才市场的通联互动,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就业服务效能。积极筹措资金,打造设施设备标准化、人员队伍专业化、管理服务规范化、工作手段网络化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就业)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半小时就业服务圈,加强就业推介和劳动维权,努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

(四)加强引导帮扶,推动自主创业。对有创业意愿、创业思路和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服务,结合ybc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力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指导、技能培训、小额贷款等一条龙服务,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电子科技等各项产业。加强见习基地建设,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跟踪服务指导工作,确保高校毕业生能够成功创业、持续发展、稳步提升。

(五)实施就业援助,促进充分就业。设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基金,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把困难高校毕业生及时纳入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范围,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积极予以安置。对接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财政、税收、金融、社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

(六)深化教育改革,转变就业观念。各大院校要积极探索构建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形势的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设置,把创业教育引入国民教育体系。当前的高校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及其家长转变就业观念,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要更新观念,转换思路,正确定位,树立积极主动的就业观念,不等、不靠、不挑拣、不依赖,实现就业的多样化。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