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实用3篇

农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3篇)

农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

为了加快我市体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5月9—10日,在市政协副主席毕普民的带领下,市政协文教医卫体委员会和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法制办等部门对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采用听取情况汇报、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充分听取各有关地区和单位的意见建议,有重点地了解了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黄山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体育赛事表演市场效益显著

近年来,黄山市体育工作紧紧围绕旅游经济中心,坚持以体旅结合为活力,持续举办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加快推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户外运动基地和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取得了以赛事聚集人气、宣传黄山、展示形象的多重效益。成功举办了第5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中国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节、中国黄山国际登山大会、中国黄山国际健走节、黄山论剑、中国黄山国际铁人三项赛、“环黄山”国际公路自行车公开赛、亚洲青年摔跤锦标赛等20余项国际性体育赛事及中国武术职业联赛、全国龙舟邀请赛、全国竞走大奖赛暨世界杯选拔赛、全国山地自行车锦标赛、全国青年击剑锦标赛、中国羽毛球俱乐部甲级联赛、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全国皮划艇冠军赛、全国游泳锦标赛等近30项国内体育赛事。吸引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各省市的参赛选手、亲友团及客商等10万人次来我市参加体育赛事活动,提升了黄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创造了黄山体育旅游新业态。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我市通过举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活动,共创造了活动推广、宣传报道、旅游消费等综合效益6亿余元。2019年,我市因成功举办WM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荣获“中国新锐城市名片”殊荣,成为我省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城市。2019年,在央视举办的中国体育营销论坛中,我市获得“全国十大体育营销城市”殊荣。黄山国际山地车节连续在第四、第五届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上荣获“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奖”。2019年,因成功举办第5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国际武术联合会向我市颁发了“贡献奖”。

(二)户外运动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1、黟县户外运动基地初具规模。该基地集“文体科普中心、国际山地车体验赛道、户外营地及山地车常规赛道建设、中自协山地车比赛及训练基地建设”为一体。目前,占地30亩,建筑面积11087平方米,设有2019个固定座位(可临时加600个座位)的文体科普中心已进行内部装饰装潢,今年国庆期间将正式对外开放。屏山999米国际山地车体验赛道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宏村22公里山地车业余赛道、西递5公里山地车专业赛道、打鼓岭10公里山地车体验赛道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40亩的黟县国家级登山步道管理总部已建成,宏村秀里、奇墅湖、龙池湾、美溪打鼓岭、柯村苏维埃等5个徒步露营地建设完毕并开始接待国内外驴友,古溪总部、西递鸳鸯谷、宏村屏山、碧阳淋沥山等4个徒步露营地正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省内首条国家级健身步道项目也已完成勘察设计。

2、东黄山户外运动拓展基地设施完善。基地将知青文化、海派文化、徽文化有机融合,是国内首批园林式拓展训练基地。设有高空、低空、攀岩等拓展设施,可开展几十个拓展项目和古道徒步、峡谷漂流、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真人CS野战等户外运动项目。并建设了2300平方米的比赛场馆,开发了乒乓球训练馆、网球场等项目。多年来通过举办户外拓展训练营、CS实战体验及国内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和汽车越野拉力赛等一系列活动,着力打造综合性体育休闲基地。

3、高尔夫休闲运动基地形象一流。黄山雨润高尔夫球场位于黄山市区西8公里处,现拥有彩虹谷及翡翠谷两个国际标准的18洞高尔夫球场,均可承办国际巡回赛。雨润高尔夫在广泛开发市场的同时,注重精心打造高尔夫运动教学基地和举办高尔夫赛事。2019年12月18日,经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于批复同意,成立了黄山青少年高尔夫培训中心。近两年来,培训的学员在全国青少年高尔夫赛场上取得了不俗成绩,先后有6名队员入选高尔夫国家队和国青队。并先后承办了全国青少年高尔夫锦标赛、中韩青少年高尔夫邀请赛、安徽省名人高尔夫球巡回赛等赛事活动。卧虎高尔夫球场位于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畔,是18洞标准球场,总用地2467亩,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球场主体、球童宿舍、维修车间、高尔夫学院、道路桥梁、外湖驳岸、防洪设施等。

4、新安江、太平湖水上运动基地规划建设。新安江水上运动基地将建设码头、栈道、计时塔、分段计时塔等设施,重点发展水上和环新安江运动休闲项目,开发划船、赛艇、水球、摩托艇、龙舟等水上运动和竞赛表演项目。太平湖水上运动基地将建设环湖健身绿道、露营基地等,加紧建设成为集水上运动训练、竞赛、高尔夫、健走为一体的体育产业基地。

5、城市健身绿道建设基础优越。目前,城市健身绿道项目正在策划设计中,主要围绕中心城区新安江两岸风光优美的绿色景观带,先期规划设计东起花山大桥、西至文峰大桥路段,设计长度约30公里,路面宽度为1—1.5米,建设内容包括硬环境(慢行道、健身器械、运动场地设施、生态环境)和软环境(服务管理系统、体育文化活动组织),提高绿地对市民的服务功能。

(三)体育场馆设施逐步完善

1、中心城区场馆全面开放运营。市体育馆于2019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并于2019年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该馆建筑面积11700平方米,拥有座位3000余个,主比赛场地长44米,宽32米,可承接篮球、排球、手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比赛项目和大型演出、会展,馆外建有网球场、门球场、篮球场及健身路径。市游泳馆于2019年7月投入试运营,室内建筑面积10748平方米,拥有观众席位1000座,配有大型全彩显示屏和一流的音响设备,建有国际标准的8道50M×21M的比赛池、4道25M×11M的训练池以及4道水深为0.8M-1M的儿童池,采用目前最先进逆流式水循环处理系统、地源热泵系统、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地板采暖系统、中央监控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等。市全民健身馆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于2019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设有台球、旱冰、武术、散打、跆拳道、兵乓球、羽毛球等健身项目。据统计,2019年,市体育馆、市游泳馆和市全民健身馆共接待健身人群22万人次,营业额达280万元。

2、江心洲体育文化公园升级改造。项目位于新安江市区段中游,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占地面积80000平方米,是市民休闲健身和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建设内容包括1个标准足球场、4个室外篮球场、4个门球场等各类标准球场及环岛健身步道、亲水休闲步道和大型江景喷泉。建成后将成为中心城区重要的休闲运动场所和生态绿色屏障。该工程是2019年中心城区重点工程项目,于去年6月启动,目前,匝道桥及环形道路、广场改造工程内环部分、南侧健身广场基础已基本完工。下一步,还将进行茶楼、酒吧、喷泉、门球场、篮球场等施工,整个工程计划9月份竣工。

3、区县体育场馆建设进展加快。目前,休宁县建有体育中心,其中体育馆建筑面积3848平方米,观众座席1281个,并建有400米标准塑胶环形跑道,场地中心有天然草坪的足球场。祁门县体育馆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内设固定座位1400个,以及运动员、裁判员休息室,贵宾室和健身房等配套设施。黟县文体科普中心已进行内部装饰装潢。歙县等区县的体育设施建设已规划立项。

二、黄山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一)市场前景广阔

体育产业是生活方式产业,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随着人均GDP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体育相关的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体育产业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有数据显示,目前涉及体育文化的服务业已经是世界第一大产业。在欧美,50%以上休闲旅游都是体育旅游;体育旅游的从属业态也越来越丰富,涵盖了体育影视、体育表演、户外运动、体育养生等。据预测,2019年前后,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将引领下一波经济大潮。毋庸置疑,体育产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政策机遇良好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解决了多年来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2019年底国务院印发的《服务业发展规划(2019-2019)》也将体育产业纳入其中。2019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实施意见》,并设立了1000万元发展引导资金,明确提出“以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和太平湖等山水生态资源和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为依托,建设皖南体育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体育旅游、户外运动休闲、体育赛事、健身养生等产业。”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决定》和全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重点中,均将打造体育品牌赛事,建设户外运动基地列为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加以推进。这些都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三)资源优势明显

体育运动需要优美的生态和环境,作为中国最佳休闲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黄山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高品质旅游资源富集,是全国最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重要文化旅游区域之一。同时,黄山还拥有独特的战略发展平台: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等。黄山发展体育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四)基础条件扎实

黄山拥有4D级国际机场,国家干线铁路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拥有星级以上宾馆80家,还有数以千计的乡村旅馆,床位多达10万张。市内各类体育设施完善,经过多次改造升级的市体育馆,拥有标准化的比赛场地及观众座位3000余个;市游泳馆是全省一流的融全民健身、文化娱乐、休闲旅游、训练办赛为一体的综合性水上运动场馆,被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命名为“国家游泳队黄山市训练基地”;市全民健身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江心洲体育文化公园即将建成使用。

三、加快发展黄山市体育产业的路径思考

(一)突出发展品牌赛事产业

充分利用黄山对外影响,打响体育赛事品牌。坚持“品牌引领,融合发展”战略,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延长体育产业链,扩大体育消费。争取每年举办5—10次全国性和国际性体育赛事活动,进一步打响黄山国际山地车节、黄山国际登山大会等赛事品牌;积极打造“环黄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新安江龙舟赛等新品牌赛事;开发区县赛事活动资源,创立“一县一品牌”的特色赛事活动。吸引赛事管理人才、职业经理和经纪人参与赛事,提高赛事运作的专业化水平。依法开发赛事专有名称、标识等无形资产,鼓励企业以冠名、特许、专营等合作方式赞助体育赛事。

(二)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产业

充分利用黄山优越的地理条件,一流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田园风光,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积极推动体育健身休闲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努力把黄山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户外健身休闲市场。依托徽州古道,“百村千幢”古村落,百佳摄影点,积极规划户外运动营地建设和线路设计,开发徒步、骑行、登山、攀岩等系列产品,丰富户外运动内容和形式。重点规划建设好黟县户外运动基地,太平湖、新安江水上运动基地,东黄山户外拓展训练基地,黄山雨润高尔夫球场等户外运动和体育休闲基地,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运动休闲集聚地。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重点开发运动休闲,竞赛表演为一体的体育旅游路线和产品,积极打造徽州自行车骑行绿道,民俗体育嘉年华等精品体育旅游项目。积极培育国际登山节、国际山地车节等品牌赛事观赛旅游和体育休闲主题旅游,将黄山打造成全国著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

(三)优先发展健身休闲产业

坚持以发展体育自身功能和价值为核心,大力培育健身休闲服务业。广泛宣传,培养群众科学的体育健身意识,引导大众体育消费。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以优质的服务业促进体育消费。同时,鼓励和扶持全民健身领域的各类经营服务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健身服务业。促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健身服务业的发展。着力培育健身服务业品牌形象,引导健身服务业规范健康发展。

(四)继续发展体育本体产业

积极探索体育场馆管理新模式,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提升市场化运作和多元化经营能力,扩大体育场馆平台的开发利用,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益。鼓励和支持体育场馆培育体育赛事、健身休闲、体育培训和体育旅游,形成集健身、训练、竞赛、休闲、培训为一体的体育中心,逐步实现从服务营销到品牌营销的转变。进一步扩大体育彩票销量,实现体彩销售五年翻一番。

(五)积极发展体育社团组织

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加强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各类人群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组织建设,推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向基层延伸,向各领域扩展,积极探索体育社团组织分类管理的新模式,使体育社团组织逐步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组织者、赛事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体育文化的重要传播者、体育交流的重要实施者,充分发挥好体育社团的“桥梁、纽带、助手”作用,推动黄山体育更好更快发展。

四、加快发展黄山市体育产业的有关建议

(一)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制定全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必须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旅游规划、全民健身规划、乡村旅游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体育重大项目建设规划等其他规划相衔接,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

(二)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建议市及区县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市级引导资金每年不少于300万元。采取项目补贴和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扶持方向的体育产业项目给予扶持,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体育品牌产品。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放宽市场准入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体育企业。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体育赛事活动、体育精品项目、公益性质体育设施等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四)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业合法经营的管理机制,建立体育、旅游、宣传、财税等多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各级各类体育社会团体,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体育市场规范发展。建立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机制和体育产业信息发布制度。

(五)加快培育专业人才

建立体育产业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和体育产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体育产业人才。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体育经纪人制度,促进体育中介发展。尽快建立一支有技能、懂经营的体育产业人才队伍。

农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2

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组织(以下称为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 以市场为导向,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专业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并经过工商注册,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推动力量,代表了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现将宁波市家庭农场情况报告如下:

一、家庭农场基本情况和特点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宁波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大户,90年代后期,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大户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大户自发或在政府引导下,将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以期寻求法律的保护,寻求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全市从事种植(大田,不含山林)、畜牧养殖的家庭农场共有385家,其中种植类279家,畜牧类106家。按工商登记类型分,以个体工商户登记的295家,以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的90家。并有以下特点:

1、经营规模较大,产业覆盖面逐步拓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普遍较大,279家种植类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均在50亩以上,其中50-100亩123家,占44.1%,100-500亩的139家,占49.8%,500亩以上的17家,占6.1%,畜牧业的经营规模也大大超过国家、省定的标准。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上的355家,占92%,其中500万元以上37家。由于经营规模较大,有237家家庭农场长期有雇工,占家庭农场总数的近三分之二,雇工人数1016名,平均每个农场5名左右,最多的达几十人,仅三分之一左右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家庭农场从事领域逐步拓宽,其中种植蔬菜瓜果的242家,粮食28家,生猪50家,禽类34家,其他31家。

2、综合素质较好,管理水平较高。农场主年龄50岁以下的有267名,占70%,其中30岁以下的28名。高中以上学历的142名,占37%,其中大专以上30名。大部分农场主产业规模都是从小做到大,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较强,懂经营、会管理。有311家农场实行了标准化生产,66家已获得无公害基地和产品认证。有49家聘请了64名大学毕业生参与经营管理。

3、经营效益较好,市场竞争力较强。全市385家家庭农场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8.26亿元,利润1.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8%和35.6%,平均每个场分别为214万元和38万元,大大超过普通农户的收入水平。有224家牵头领办或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3家与农业企业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有110家拥有自主商标权。有不少农场主是购销大户或农产品经纪人,市场信息灵,产销连接紧密,产品竞争力强。

4、发展速度较快,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规模效应不断体现,政策扶持环境不断趋优,家庭农场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慈溪市上世纪90年代出台政策,培育扶持家庭农场,目前已有各类家庭农场(包括林业和渔业)500多家,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283家,占宁波市的73.5%;象山27家;其他各县(市、区)较少,种植业家庭农场中除慈溪264家外,仅有余姚9家,象山、镇海各3家。

二、充分认识家庭农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宁波市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都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环节,由此形成的两种

模式的合作大多限于加工、流通领域,仍然解决不了人多地少、农户小规模生产的问题。发展家庭农场,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向生产经营能手集中,开展集约化经营,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竟争力,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发展家庭农场是完善和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有效途径。 现代农业客观地要求传统农业家庭经营组织转变为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组织。家庭农场是在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核心是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同时, 通过多种方式, 按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将一部分土地向大户集中组建家庭农场, 既坚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继续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经济效益的引导下,不断投入扩大再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顺势调整,易被广大农民接受,是完善和创新家庭承包经营的有效途径。

2、发展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特征,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每个家庭农场都会加大物质和科技的投入, 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家庭农场亦如家族企业一样,具有较好的传承性,能较好的维持和保护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市家庭农场生产装备设施投入较大,普遍在几十万元以上,一些规模畜牧场则达上千万元,农机具购置齐全,农机化水平普遍较高。余姚市三七市镇悠悠农场起步于1993年,规模逐年扩大,其子大学毕业后,把从事农场经营作为家庭事业,于2019年进行了工商登记,并注册了商标,目前经营面积600余亩。

3、发展家庭农场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载体。家庭农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同时,家庭农场亦比一般农户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更易于监管。据调查,全市80%以上的家庭农场实行标准化生产,农场的管理制度、农事记录、生产台账相对齐全,一些大的农场还将相关管理制度上墙。象山西周伟平农场种植水稻500多亩,每年投售粮食300多吨,成为全国优秀种粮大户、市级劳动模范。慈溪市掌起镇绿叶农场2019年成立,坚持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目前经营面积1600余亩,为农业龙头企业海通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原料。

4、发展家庭农场是推进科教兴农,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手段。作为规模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比一般农户更迫切需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也更有能力接受推广和使用,成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主力军。慈溪市各类家庭农场累计引进甘蓝、草莓等优新品种100多个,成功推广优新品种17个,并成为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害化防治措施、先进农机具等方面的先行者。农场主既懂生产,又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是典型的新型农民。同时,通过家庭农场效益农业的带动,一批农场主的下一代逐步对现代农业有了新的认识,成为家庭产业继承人,一批农户受影响带动加入家庭农场行列,成为新的农场主,一批大学生在家庭农场就业,培养了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还有一些农民被吸纳到现代农场成为新一代农业产业工人,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薪金收入,收入水平大大提高。

三、当前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是对发展家庭农场重要性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尚未认识到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而予以重视,没有出台系统的专门扶持家庭农场的政策。作为家庭农场潜在发展对象的种养大户,普遍缺乏市场意识,满足于现状,缺乏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

二是土地流转难。近年来,土地的稀缺性不断显现,首先是农民惜租,土地流出户少,土地流转困难,农场难以扩大经营规模;其次是土地集中连片难,流转的土地,往往交通不便、农田基础条件较差,零碎插花不集中;三是流转价格上涨快,受物价和高收益农业项目刺激,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涨,目前普遍在每亩500元以上,城郊则在800元以上,流转价格上涨对农场经营带来成本压力,特别是从事粮棉油等大宗产品生产的农场,同时带来农地纠纷,影响农场主的正常生产秩序和生产积极性。

三是融资、用地、用工等要素制约大。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管理用地落实难,尽管省、市有关文件明确允许农业经营主体按照不超过流转面积5‰的土地建设管理用房,但由于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同时,由于物价上涨和外来劳动力流动频繁,劳动力工资普遍比上年增加20%以上,一些农场尽管提高了工资,但还是难以留住人。

四是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能力弱。全市尚有163家家庭农场没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40%以上,一些已加入合作社的农场主也感到合作社服务能力有限,以自我服务为主。农技服务力量薄弱,对家庭农场缺乏技术指导,机械化程度低,造成家庭农场需要大量的农业工人。

五是农场主经营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需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

四、加快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加快培育和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作为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有效载体,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中表现最为活跃,最具生命力。因此,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加快发展。

(一)审时度势,营造培育家庭农场的良好环境。初步统计,全市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都在60%左右,50亩以上经营面积的业主(包含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有5227户,承包经营面积66.78万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组织化程度有较大提高,已经具备发展家庭农场的条件。因此,要提高认识,把扶持现代家庭农场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积极营造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强化基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法律咨询、供求登记、信息发布、中介协调、指导签证、代理服务、纠纷调处等服务,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进一步完善农民社保体系,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三)加大扶持,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生产力水平。要鼓励有条件的种养大户升级为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增加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财政要设立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家庭农场提高生产能力建设;家庭农场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要给予农民自产自销的税收待遇;适宜家庭农场申报的农业项目要优先安排;要落实用地、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家庭农场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其按规定建设生产管理用房,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家庭农场工作。开展优秀家庭农场评选并予表彰。

(四)健全服务,为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提供坚强保障。要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强化新型农业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适用新技术、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种养新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合算的事情,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优化金融服务,开展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高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和引导农业担保机构优先为家庭农场提供担保贷款,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保险险种,搞好农业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农场主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经验管理水平。

农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3

一、全县家庭农场发展基本情况

按照有关家庭农场的基本条件,根据农业、林业、水务、畜牧以及工商等部门的统计,我县现有家庭农(林)场13941个,其中种植业13922个,种养结合2个,畜牧养殖场16个,水产养殖场1个。全县家庭农场劳动力总数71541人,其中家庭成员41970人,常年雇工29571人。加入或领办农民合作组织的有20家,除了个别家庭林场因列入工程造林享受过国家政策补助外,其他均未享受过专项政策扶持补助。

现阶段我县家庭农场呈现以下特点:

1、主要以家庭林场为主。我县林业资源丰富,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家庭林场发展迅速,家庭农场呈现以家庭林场为主的特点,家庭林场比例占到总数98%。

2、发展不规范。根据摸底调查,我县家庭农(林)场数量达13941个,但由于家庭农场属新生事物,缺乏统一认定标准和办法,除了34个家庭林场拟注册,其余所有家庭农场尚无工商注册意识,而且大部分家庭农(林)场账务核算不规范,未进行详细的财务收支记录,只算大帐,不记小账,没有进行成本核算,效益分析。

3、家庭经营规模较小。目前,全县家庭农(林)场经营总面积约52万亩,但以小型家庭农(林)场规模为主。其中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下的8773个,占了总数的63%,50—100亩的5042个,100亩—500亩的91个,500-1000亩的19个,1000亩以上的16个,规模化经营趋势不明显。

4、农场用地来源于土地流转。家庭农(林)场的土地来源主要是承包或租赁镇村组集体林地或私人林地以及荒山荒地造林,承包期限为10至50年不等。

5、从业人员具备一定技术经验。农场业主都是村里懂技术、善管理的能人,个别为村组干部或长期从事木材经营的老板。个别农场业主办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厂,农场主均有一定资金实力,经验丰富,比较熟悉农业政策,能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和市场前景。

二、当前家庭农场存在的问题

1、产品效益较低。农(林)场总体效益较低,总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有13907个,10-50万元的有27个,50万元以上的仅有7个。我县家庭林场产品大部分属于初级产品,原木、原竹或部分加工半成品,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无特色无品牌,很难形成产业规模,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2、经营管理水平待提高。目前,我县家庭农(林)场主大多是农村的种田能手、村组干部等,他们尽管在农村中素质相对较高,具备一定经营管理水平,但就多数家庭农场经营者而言,他们与现代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对农场的经营管理大多停留在传统经验阶段,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

3、土地流转难以形成规模。我县属于典型山区县,土地细碎化情况较为严重,加上农民的惜地意识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家庭农场实现规模经营的最大难题是不能流转到大面积连片的耕地,造成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较低,土地生产效率较低。

4、融资难,投入能力不足。家庭农(林)场属于一家一户的小型生产,资金积累少,加之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以及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家庭农场大多缺乏贷款抵押,融资难;现有政策不明确,扶持力度不够,进而制约了家庭农场规模的扩大以及集约化水平的提高。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明确主体资格,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在尽快明确家庭农(林)场的概念、内涵、注册登记等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逐步把家庭农场扶持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二是各地在制定家庭农(林)场认定标准时,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行业的性质,进行不同标准界定,把经营规模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三是规范管理。在明确认定、注册制度后,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政策进行管理,协调相关部门,确定专门机构及专(兼)职人员负责家庭农(林)场的管理工作。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家庭农(林)场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生事物,也是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群众真正认识什么是家庭农场,积极主动发展这一新生事物。

2、推进产权改革,完善制度保障。一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推进农地产权制度创新,让农户拥有完全而有保障的土地租赁权、入股权、抵押权和继承权。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和服务平台,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要求;三是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贷款担保制度和农业保险制度。

3、推进技术普及,提升科技水平。一是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家庭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二是加强土地整理力度,打造集中连片耕地,改造中低产田,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规模经营奠定基础。三是研发方便于山地间运输、价格低、体积小、质量轻、操作简易、便于田间作业等特点的小型或微型农机产品,普及机械化操作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坚持企业引领,创新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企业+基地+家庭农(林)场”等产业组织模式,创建市场中介组织,探索建设各类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发展独立经营、合作制、公司制等新型家庭农场经营形式,实现家庭农(林)场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升家庭农(林)场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

5、完善扶持政策,保障公共服务。家庭农(林)场作为新兴事物,必须加强扶持和引导。在财政扶持中,要完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将家庭农场纳入奖补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在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土地流转、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奖补。加强技术服务,定期下乡开展家庭农场的技术指导,农技推广项目向家庭农场倾斜;设立信息服务机构,为家庭农(林)场提供市场销售等信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