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调研报告范文(精选11篇)
(一)居家养老服务机制不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人员不足,运营经费短缺,仅有社区工作人员维持居家养老服务难点大。
(二)老年人活动场所少,供需矛盾突出。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活动场所供需矛盾日显突出,因老年人活动引发的纠纷、上访也越来越多。
(三)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短缺。按照我州60岁以上19.77万老人服务需求10%计算,约有1.9万老年人需要提供养老服务,按每6位老人需要1名家政服务员计算,养老护理员缺口3000名。民营养老护理机构招收专业护理人员难的问题更为突出。
(四)养老服务建设用地难。随着自治州出台的鼓励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引导,企业、个人新建养老服务机构的热情逐渐升温,但是,很多投资意向因用地无法解决而搁浅。养老用地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五)老年协会建设不规范。特别是基层老年协会,仅限于组织机构写在纸上,无章程、无经费、无活动场所、活动未经常化等问题突出。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区、州党委全委扩大会议及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突出问题整改,促进老龄工作。
(二)加大老龄工作和积极应对人口老年化工作的'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敬老宣传月”、“老年节”宣传活动,做好第二批“敬老文明号”创建工作和“老有所为”、“孝亲敬老”先进典型的评选推荐宣传工作。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打造立体式敬老爱老助老宣传格局,不断扩大宣传面。
(三)深入开展涉老问题调研工作。根据自治区老龄办的安排,确定主题,组织开展老龄问题专题调研活动,做好县市、成员单位上班调研报告的评选和推进上报工作,完成1-2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报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四)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建设的指导。按照规范要求,结合实践,指导建设各具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提升服务水平,积极筹备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现场观摩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五)抓好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按照国家老龄办和自治区老龄办的要求,做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和申报工作,力争此项目首落昌吉,服务全州。
(六)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加强宣传力度,引导企业、民营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主动指导社会养老服务业规范建设和健康发展。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社区养老的优势
(一)社会成本低。不需要太大的基建投资,一个社区只要有几间房屋略加改造即可成为养老护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便快捷,费用低。
(二)大量的资源将得到充分利用。老人居住在自己的家里,饮食起居的一切物品都会继续发挥作用。
(三)所需费用低,服务方式灵活。社区给老人提供最基本的免费服务,每位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服务方式,条件好的可以选更多一些的有偿低偿服务。
(四)老人心情舒畅。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不离开自己多年居住的住所,又能得到充满亲情的养老护理服务,老人们不会有失落感和压抑感,而且,当儿孙们有时间时,只要回到家就能很方便地看望、照顾老人,亲情融融。
(五)转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家庭养老有效地解决了“三无”老人、孤寡老人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实现了无儿也能防老,消除了独生子女和无子女家庭养老的后顾之忧。
(六)促进社区形成养老、敬老、护老的良好氛围。在社区倡导“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有利于邻里和睦,家庭幸福,从而实现社区大家庭的和谐。
(七)创造大量就业的机会。社区居家养老需要大量的养老护理人员,从而为大批的“4050”人员创造了再就业的机会。
二、纬十路社区养老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区老年人概况
纬十路社区地处繁华的西市场商贸区,辖区北至经二路,南至经六路,东至纬九路,西至纬十二路,占地面积0.5平方公里,居民户数1712户,共计4612人;暂住流动人口600余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显现,社区的老年人口尤其是离退休人员显著增加。根据入户调查研究的情况与资料进行详细统计,辖区有60岁以上老人712人,其中60-70的347(离退休人员340人,占97.98%);71-80的297人(离退休人员263人,占88.55%);81-100的83人(离退休人员57人,占68.67%)。社区老人多为离退休人员,文化水平普遍比较高,为这个群体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和生活服务,是社区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
社区老年人中共有空巢家庭有130户(其中有配偶的空巢家庭72户,独居的空巢家庭58户)。58户独居老人中,60-65岁的4人;66-70岁的17人;71-75岁的17人;76-80岁的10人;81-85岁的6人;85岁以上的4人。独居老人不仅子女离家,而且丧偶,是比空巢老人更弱势的群体,更加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
(二)老年人生活情况调查分析
在笔者对社区老年人走访中发现,辖区的独居老人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大大小小的困难。有的看似微不足道,却给老人带来不少的烦恼。有的老人电线坏了,竟然不关电闸就用手拿剪刀去剪开;有的老人电灯坏了,每天只能点蜡烛过夜;有的下水堵塞,也不知找什么部门修理;有的电视显像管坏了,不会修理,只好每天听听声音……
在走访调查所询问的20老人中,有19位认为理想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只有1位因为子女繁忙居住较远愿意在退休人员公寓或其他养老机构养老。
走访的20位老人中均没有雇用保姆或养老护理员,问及为何未雇用保姆或养老护理员时,有14人认为自己目前可以照料自己,有4的人认为子女居住比较近,不用请人照顾,有2位老人需要雇用保姆,但费用较高,负担不起。
三、纬十路社区居家养老思路方法
为了适应纬十路社区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满足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20xx年西市场街道纬十路社区进行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试点,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调查摸底建立独居老人档案
首先,由居委会分管老年的人员对现居住地的老人生活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空巢老人饮食起居、经济收入、身体状况、子女情况,以及存在困难、需求。会员们根据空巢老人的情况,建立档案掌握第一手资料。
为了了解老人的需求,我们首先对辖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摸底,对有居家养老需求的老人进行登记。(见附表一:《纬十路社区独居老人档案》)
(二)通过西市场社区重阳理事会,发挥辖区单位助老作用
西市场重阳理事会成立于20xx年底,重阳理事会联系了辖区大部分单位,统筹服务资源,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如法律政策咨询、医疗保健服务、家政服务;健康保健讲座、义务查体、文艺演出、座谈会等。(见附表二:《西市场社区重阳理事会名单》)
去年以来,纬十路社区以西市场重阳理事会为依托,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线,整合社区资源,多方发挥社区单位力量,为居民提供了多方位的服务:与槐荫医院联办的社区医疗健康行免费为老年人查体;纬十路小学的学生们,主动给爷爷奶奶送报纸、打扫卫生;国美电器为老年人免费修理小家电;“心连心”家政服务社为有需要的老年朋友提供家政信息;星火艺术团给老党员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并多次到康乐老年中心进行表演,为公寓的老年朋友送去欢乐……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利用“夕阳携手”活动,发展邻里养老互助
助老结对的初衷: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人能得到家人的尊重,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也能够得到左邻右舍在日常生活中的帮忙,邻里和睦。中国很多老人的传统观念难以接受公寓养老,因而居家养老这种养老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邻里互助的方式,有其渊源,也方便可行。我们初步的想法是,把这种做法推广出去,宣扬广大,形成规模化。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也是每个居民都关注的热点。一方面是自己照顾别家的老人;另一方面自己的老人住在别的社区也能得到他人的帮助,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也是一种互助的行为。今天,是养老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明天,是新的志愿者为老年之后的志愿者服务,形成一个服务储蓄的模式,从这方面看,又是一种自助行为。这种方式有利于形成长效机制。
助老结对的做法:
街道和社区责成人员负责为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建立档案。为给独居老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社区开展了“夕阳携手”助老活动,至今已有20对独居老人和志愿者互赠了联系卡。助老志愿者将按照“4+X”服务模式为独居老人提供服务,“4”就是携手人为老人提供四项固定、普遍的帮助:“每天登门问候一次;每天帮老人倒垃圾;每天陪老人聊天;每天给老人买菜。”“x”是携手人根据每个老人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规范了每位志愿者的服务内容,并且突出了个性化服务,受到了老年人的好评。
(四)利用特长服务队,给老年人提供多方面的免费服务。
比如家电、管道维修队,理发队,文艺宣传队,法律咨询队,医疗保健队等等。近日,我们给辖区独居老人进行免费查体,并且检查了家中的线路安全情况。以后,老人有什么问题和需求,一个电话打到社区,马上能够得到解决,方便快捷。
(四)建立载体丰富老人精神生活
随着老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也不断迫切。笔者在走访中发现,独居的老年人生活孤单,特别需要精神慰籍。近1/5的老年人在离退休后处于孤独、烦闷、喜怒无常的精神状态,这类老人格外需要情感的慰藉。家庭是实现老人精神慰藉需求的主要场所,它对老人精神慰藉需求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群体或组织所不能替代的。除经常抽空陪老人聊天、解闷外,社区还根据老人的需求建立了一个个活动载体,让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
1、纬十路社区于20xx年成立星火艺术团,其建立目的是活跃社区文化生活,推进社区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星火艺术团由社区内离退休党员和爱好文艺的居民积极分子组成,目前建有合唱队、舞蹈队、腰鼓队、秧歌队四支队伍,有团员近40人,它为社区内离退休人员以及广大居民带来欢歌笑语,为离退休党员和爱好文艺的居民展现自己才能的平台。
2、20xx年初成立“夕阳红俱乐部”。夕阳红俱乐部是以重阳理事会为依托,加强老年人间的联谊,不断满足纬十路社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自我服务组织。其宗旨是:利用社区资源,本着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健康身心的目的,为老年人提供书法交流、棋艺比赛、歌舞学习等精神娱乐项目及老年鹊桥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建设和谐社区。夕阳红俱乐部组织老年人参加社区、单位举办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各种活动,增加独居的老人与外界拉触、交往的机会,设立老年人婚姻介绍所和老年人聊天站,为老年人联姻牵线搭桥,使独居的老年人能得到来自配偶的照料和陪伴。
四、关于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推行居家养老的关键在于发展完善、有效的社区为老年人服务,必须以构建社区养老网络为基础,即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依托,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设立老人生活中所需的一切服务项目。
(一)养护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养老服务站要将培训专业的养老护理员作为重要的基础来抓。可以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培训。养护员的培训应逐步具有职业特征,不仅要掌握餐饮、清扫等家务技能,而且要掌握老年心理学和按摩理疗的基础知识,学会从心理上为老人排解忧烦,从肢体上为老人解除疼痛,让老人感到亲情的温暖。
(二)服务对象公众化。在确保独居的老人养老需求的同时,为社会广大老人提供有偿低偿居家养老服务,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成立一个社区服务站,负责收集社区老年人的信息制定针对每个社区的特色制定专门的服务计划,同时可以关心到每一个社区的老人。
(三)构建服务网络“人性化”。形成就近、便捷、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立起一个老年人的信息交流系统兼求救系统。为了扩大服务网络,社区助老服务队全部加入济南市“泉映晚霞”志愿者队伍,并为20对结对助老家庭申请“爱心门铃”安装。
(四)养老服务制度化。探索如何建立评议小组对养老服务进行监督评议。在社区老年重阳理事会和养老服务站的统一管理下,逐步建立志愿者结对制度,签订结对承诺,并且进行评议小组,对结对助老的效果进行信息反馈。在社区服务的大框架下,使社区的养老服务走向正规化。(见附表三:《“夕阳携手”养老结对信息反馈表》)
(五)星级制激励措施
纬十路社区养老服务站在每年12月份集中表彰星级志愿者。注册志愿者的晋升将采取星级制。累计服务时间50小时为基数,以每累计服务时间20小时为一级晋升单位。
服务时间满150个小时,便能获得一张荣誉卡,集满两张荣誉卡便能优先享受纬十路社区的推荐等活动。一年没有做满30个小时,下一年将不会颁发《社区注册志愿者服务证》。年服务小时数不满10小时或有其他不适现象时,将取消志愿者资格。
1月30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魏鹏耀带队就幸福养老社区和零工市场选址工作进行调研。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晋陪同。
在幸福养老社区选址地山印小区,魏鹏耀实地查看了小区环境、基础设施、养老服务等情况,认真听取了相关情况汇报。他强调,幸福养老社区建设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相关部门要充分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沟通协调,积极担当作为,细考虑、谋长远,结合周边环境特点,做好规划设计,加快推进幸福养老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多方考虑老年人需求,持续探索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运营的新模式、新方法,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利用好现有资源,切实打造一所集日间照料、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医疗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周边居民提供就近就便的社区居家一体化服务,让广大老年群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老有所乐。
在零工市场选址地,魏鹏耀认真听取了关于零工市场建设情况介绍,详细了解选址地的周边环境、占地面积等。他指出,零工市场建设是促进各类灵活就业群体实现更充分高效就业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要统筹考虑,整合资源,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效率实施,加快推进建设进度;要聚焦群众就业需求,主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引入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抓好招工用工服务,强化劳动权益保障,打造功能完善、规范有序的零工市场,激发就业新活力。
昨天,把这十几天的调研手记整理了一下,形成了《平湖市养老服务业的现状和问题与对策的调研报告》这个初稿,便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确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是中共平湖市委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今年,我们针对平湖市养老服务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些好的做法作了一番深入的调查。并对如何发展平湖市的养老服务业征求各方意见建议,提出建设性对策
一、发展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平湖市人口状况分析
据平湖市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表明, 20xx年11月1日零时,平湖全市共有常住人口67.18万人,其中,外来人口为20.32万人,占全市总常住人口的30.25%,平湖户籍的常住人口为46.86万人,占全市总常住人口的69.75%。人口普查显示,全市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为6.70万人,比重为9.97%,与十年前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增加了1.76万人,增长35.63%,比重小幅上升了0.24个百分点;按照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这一国际上划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继续发展。实际上,我市老龄化速度是被新居民的流入有所掩盖的。目前在我市流入人口中,15至59岁的人口达到了18.57万人,比重高达91.38%。这些青壮年人口的流入,在相对降低人口平均年龄的同时,还导致总人口这个分母变大,使我市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相对降低,如果按照平湖本地户籍人口计算,则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4.26%。这说明我市老龄化进程在加快。
据《平湖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预测,到20xx年,我市总人口将达到 万,老年人口将达到 万以上,约占人口总数的 %, 空巢老人数量将达到 万以上 ,20xx年以后人口高龄化将迅速增大,由于家庭小型化,我市的独生子女赡养老人问题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老年人生活状况分析
调查中,老年人普遍认为,人到老年,随着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已经不高了。大部份老人表示,现在的大部份老年人由于在年轻时都经历过解放前的苦难生活和解放初期的艰苦生活和三年自然灾害等困难时期,所以有90%以上的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相当满意,在城市少数觉得不幸福或很不幸福的老人,一般都是空巢独居老人。在农村少数觉得不幸福或很不幸福的老人,一般都是子女不大孝顺或子女外出照顾不上的老人。特别是一些老年人由于病痛使平时的生活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生活无人照料,日常生活出现困难。精神寂寞,渴望与人交流。疾病缠身,看病难。一部分老人由于患有各种老年慢性病,他们最担心的是看病就医。还有一部份老人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拮据,渴望社会救助。
(三)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调查显示,老年人生活不便、精神寂寞、病痛折磨、与无助相伴,但许多老人怕给子女带来负担,拖累子女 工作、生活和事业,所以自己的困难又很少向子女倾诉,老人的冷暖往往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当调查时问到老年人是否希望提供养老服务时,大部份生活不便的老人都有急需养老服务的愿望,而空巢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尤为突出。调查同时发现,不同家庭状况、不同生活条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不同,有的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要一般性的家政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如孟秀新村一位姓钱的居民,今年76岁,老伴在五六年前过世,现在子女不在身边,属于空巢老人,也是当湖街道孟秀小区提供养老护理服务的对象之一,前几年政府为他安装了一键通电话。老钱虽是76岁的老人,但身体还不错,而且因为年轻时当过兵,当过工人,也在农村工作过,所以前几年他洗衣做饭都能自理。可老钱说,今年开始感到有些累了,他盼望小区里有个食堂,能为空巢老人提供一顿中饭。前几天天气泠了,老钱把棉被拿出来,他本来想通过小区养老护理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帮忙把被横头定一定,但后来想想别麻烦别人了,自已戴了副老花镜一针-针搞了好大功夫。老钱说,年纪大了,手脚慢了,眼晴花了,想做的事也力不从心了。谈到医疗卫生服务,老钱说,现在城里的医院无论人民医院还是社区医院,论服务态度,
还不如乡村医生。老钱原来在农村,他说农村里老人生了病走勿出去,乡村医生随叫随到,城里可不行,要末自已去医院排队看病,要末叫救护车送去急诊。老年人有时病并不重但出不了门,子女又不在身边,如果打个电话医生能上门看病就轻松多了,但现在在城市医院还办不到。象老钱这种需要居家养老,需要部份生活照料服务和医疗服务需求的老年人还不少。而还有一部份老人则需要社区(或其它社会组织)提供文化体育等精神慰藉服务;还有一些年纪偏大,平时行动不便,又怕给子女添麻烦的老人,他们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所以他们需要养老机构提供住养服务。从调研情况看,在现在的形势下,构筑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护理需求的养老服务业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
二、平湖市养老服务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其实,平湖市的养老服务业已有几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了,过去,各乡镇都办有敬老院,解决了五保老人的衣食住医的问题,20xx年,平湖市经过调查,当时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数达到87944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8.18%,人口老龄化比例位居嘉兴第二。为此,平湖市先后投资近3000万元,扩建和改造了各镇(街道)敬老院,进一步完善了敬老院设施,并建造了老年公寓二期。全市公益性养老床位已增加至1000多张,社会养老条件得到有效提升,但与8万多老年人的总量相差还甚远,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仍有许多空巢老人宁愿过着无人照顾的独居生活,也不愿搬进敬老院或老年公寓居住。针对这-情况,20xx年,平湖市就出台了《平湖市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试点方案》,正式启动老年人居家养老试点情况调查汇报等前期各项工作。围绕立足家庭、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利用和融合社区已有的“星光老年之家”、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96345社区服务热线等服务资源,积极发挥各类志愿者的作用,采取“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方法,着手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和推进。当时主要为试点社区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孤寡、空巢及高龄老年人群体开展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康复护理服务及精神慰藉服务等,并逐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另外,对持有低保证和特困残疾人证的困难残疾、孤寡、空巢及高龄老年人,及有较少社会保障60周岁以上的困难残疾、孤寡、空巢及高龄老年人等老年人群,将根据实际情况分别提供不同的无偿服务。对有社会保障的60周岁以上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实行有偿的服务为主、低偿服务为辅的市场化服务。如新仓镇的新仓社区对政府购买服务对象分两类:60周岁以上低保的独居、纯老并且生活自理困难的特殊困难老人家庭为一类服务对象,每人每月给予300元的政府购买服务;60周岁以上人均各类补助低于600元或80周岁以上的有较少社会保障的独居、纯老并且生活自理困难家庭和70周岁以上的嘉兴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及残疾军人等特殊贡献老人为二类服务对象,每人每月给予150元的政府购买服务。农村社区:60周岁以上低保、低保边缘的特殊困难老人及特殊贡献老人中长期卧床不起的为一类服务对象,每人每月给予240元的政府购买服务;其他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人及特殊贡献老年人为二类服务对象,每人每月给予120元的政府购买服务。
这种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方法适合不愿离家养老的老人。另外,与敬老院养老方式相比,居家养老节省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本较低,方式更灵活,并且也为40至50岁的下岗工人提供工作岗位,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但是,由于受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所限,目前,政府购买服务的覆盖面小,标准低,我市养老服务护理保障水平不高,养老服务业发展很不平衡,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我市养老护理服务业发展现状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平湖市养老护理服务业发展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敬老院养老护理服务。目前平湖市已建成敬老院9 所,约为1000多位"三无"、"五保"老人提供入住服务。保证了"三无"、"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从20xx年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后,把推进敬老院的转型升级列入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加强了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在前三年市级财政已安排600万元敬老院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的基础上,从20xx年起,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敬老院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功能。林埭镇敬老院在转型升级中于20xx年把养老服务中心扩建项目列入镇政府为民实事项目。总投资130万元,新建了一幢楼900平方的养老服务中心。现有80个床位,已居住"三无"、"五保"老人53人。
各乡镇敬老院在完成了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升级后,在确保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
养的前提下,将服务对象开始向低保老人、高龄老人以及社会老人延伸。同时扩大服务范围。把向社会其它老人提供包括日间托养、短期寄养、配送餐等服务,以及开放老年文体活动场所等功能,纳入敬老院服务领域。如林埭镇敬老院现有老人53人,其中3人是不符合政府养老条件,因为这三位老人子女在外,家庭经济还可以,所以他们每月出资550元给镇敬老院托管。今年林埭镇又拓展了老复退军人养老服务项目,对23名本辖区内70周岁以上在乡复退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以及“三属”和市劳模的人员及时落实能吃苦、敬老服务的专业人员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当湖街道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敬老院)设有标准双人房90间,单人房14间,夫妻套房10间,特别护理室6间,共设床位248张。中心内房间配有空调36 台,数字电视36台,床头呼叫对讲系统238个,老年健身器材15套,另有健身室、棋的牌室、乒乓室各1间。为搞好 养老护理服务, 当湖街道老年福利服务中心 配备护理员9名,聘有2名卫校毕业生担负专职护理和监控工作,24小时值班。现在集中供养老人30人,社会寄养老人53 人,社会寄养收费每月400元(床位费300元/月,护理费100元/月)。
平湖市老年公寓现有床位310张,房内配有卫浴设施、呼叫对讲、电视、空调等设施,有专用食堂、洗衣房、开水房、浴室,寓内设有多功能厅、阅览室、电视室、健身房、谈心室、书画室、棋的牌室等活动场所,室外多处设有健身区,目前公寓入住老人183人。
当湖街道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平湖市老年公寓,林埭镇敬老院将服务对象向高龄老人以及社会老人延伸后,解决了市区不少年纪大,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出现的衣食住医等护理问题。从调研中了解到,高龄老人和社会老人进入敬老院养老护理后,生活有人照料,这些老人的子女比较放心。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20xx年,平湖市以当湖街道朝阳路和百花新村二个社区为试点,开展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当湖街道作为平湖中心城区,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常住人口1070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0100多人,占总人口的19%。从20xx年开始,当湖街道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到现在, 当湖街道已建立了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个村、24个社区都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人数200人,其中一类对象58人,二类对象142人,安装“一键通”428户。农村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人数18人。对于这些居家养老人员,社区的服务人员按照“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权益维护,文体娱乐”的内容,主要开展居室保洁,入户洗衣,帮助购菜,病弱护理,缝纫修补,家电维修,情感沟通,代买快餐,代缴费用,陪同老人散步等家政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方便。从20xx年6月1日开始,朝阳路社区开始为一部分老年人提供盒饭,每份2.5元。这些盒饭由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配送。当时,社区内7位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但没有一个申报购买盒饭。社区内要求提供盒饭的20多位老人,都不是居家养老人员。原因是,一类居家养老人员,认为每餐2.5元,价格高,而二类居家养老人员,认为伙食差。这样,社区只能向有需求的其他老年人提供伙食,每天二次,分中餐和晚餐,20多位老人都到服务站购买盒饭,然后拿到家里进餐。后来,一些老人因为口味问题,价格问题等等,陆续退出。到了20xx年12月,因为人数少,而停止了盒饭供应。社区工作人员反映,如果伙食好,价格低,老人还是有需求的。 百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是嘉兴市示范站。社区有老年人927人,占了社区总人口的23%,独居老人57人,开通“一键通”的户有42户,有12个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而参加服务的人员7位。百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还建立了文化娱乐队,心理慰藉服务队,康复护理服务队,生活照料服务队,家政服务队,维修服务队,有75位志愿者参加,他们可随时为居家养老人员提供优质服务。20xx年6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盒饭时,百花社区只有一人报名,大都是怕饭菜凉,费用大。所以,百花社区没有实施这一服务。 新仓镇于20xx年7月正式开展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先后投入50多万元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资金,先后建成新仓社区、红光、大利、双红、战斗、杨盛、新星、秦沙芦湾、友联10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并升级秦沙、杨盛两村为示范服务站。全镇共有政府购买服务对象61人,其中农村54人。社区一类人员3人 ,二类4人。安装一键通 72户 。20xx年又新增重点优抚对象25人为政府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自20xx年起,累计发放社区服务对象经费7.2万元,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经费11.88万元。 勤安村在探索农村老龄工作新思路上做好“三个提早”。建立“两个机制”,注重“三个建立”。
“三个提早”,一是提早调查摸底。完善充分就业管理平台数据库,建立了老年人分组数据表、家庭基本情况、住宅电话、掌握全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情况,为老龄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数据。二是提早讨论落实。
村老年协会积极向村党总支反映基层呼声,经过村两委班子讨论,最终确定思想素质好、服务热情高、有爱心的老同志负责,并组织刚进村班子的年轻人采取上门服务等形式,为高龄、空巢、独居、生活不能自理的困难老年人提供配送等服务。 三是提早细化服务。在明确方式和程序后,我们坚持边服务、边逐步深入:在村居家养老站成立棋的牌中心,每天保证8小时开放,在开放期间注重老年人文化素质修养和提高,在棋的牌室放置报纸、报刊和老年大学专刊等杂志,并为老年朋友免费提供茶水服务,棋的牌室开放至今,参加村棋的牌室活动近8000人次。
建立“两个机制”,一是建立为老服务网络机制。由村党书记直接分管领导、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2名,由村老年协会起草出台《居家养老工作机制和工作人员制度》。二是健全为老服务工作机制。为确保养老工作的顺利开展,勤安村先后通过班子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居家养老活动室制度》、《居家养老护理人员职责》、《工作人员职责》等制度,并实现制度上墙,保障工作开展老年人服务有所依据,实现老龄工作和居家养老长效运行管理。
注重“三个建立”,一是建立完善日托室:免费提供茶水,播放音像视频、电视节目等。二是建立居家谈心室:组建一支有年轻党员、团员和村干部等人的谈心室,建立工作表,组织轮流值班,开展对老年人的心理辅导,加强生活沟通,化解日常家庭琐事和各类矛盾。三是建立老年棋的牌室:现共有6张棋的牌桌,每天保证8小时开放,并且免费提供茶水,休息躺椅10把。添置了健身器材,拥有可借阅图书3500册,乒乓球桌2张。
勤安村通过这些年的运行,使村老年人服务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老年人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调查表明,在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上,各乡镇普遍采取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法。曹桥街道在规范社区居家养老的各项服务内容后,各村先后成立了3支服务队伍:一是专业服务人员队伍,居家养老专业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结对。专业服务人员通过参加市、街道两级组织的居家养老技能培训。二是志愿者服务队。各村成立了居家养老志愿者队伍、开展结对帮扶服务。志愿者每到节假日都到被服务的老人家里,为她(他)们进行生活料理、精神慰籍、法律咨询、康复理疗等服务。及时掌握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在生活、就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人员还与80岁以上上老年人结对。三是是建立医疗保健服务队,由街道医院和村(居)卫生室的医务工作者组成,并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目前曹桥街道共有4616名60周岁以上老人参加健康体检,占全街道老人总数的78%。
从调研了解到,现在,平湖市建有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64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42个,村(社区)建站率分别达到了67.4%和93.3%。
基本建成市、镇(街 道)、村(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城乡全覆盖。
3.医疗卫生服务。近年来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方面,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平湖城乡医疗保险已全覆盖; 农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按照国家和省医疗卫生部门的统一部署,平湖市加快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的步伐,大力发展社区特色医疗服务和村级医疗服务站; 使城乡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能在家门口得到基本医疗服务。这几年,平湖市每年为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体检; 这一服务让城乡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得到了服务。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还开设了老年专科,有专家专科医生对老年人的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病进行诊疗,同时在重症监护室设有医、护为一体的护工。为那些失能老年人提供养、医、护服务。
4.精神慰藉服务和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从调查了解到,针对老人经常感到孤独寂寞,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参与社会活动,精神文化生活严重匮乏等问题,全市涉老部门和老龄工作组织及各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当湖街道朝阳路社区,百花社区内都设有谈心聊天室,棋的牌室,老年电大,卫生室,图书阅览室等,这些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场所,让居家养老的人员有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社区卫生服务室,也为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平时为他们量血压等健康检查。曹桥街道还利用广播、网络、《曹桥报》等媒体,加大对《老年保障法》的宣传力度。经常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组织各村(社区)开展维护和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活动。20xx年5月份,曹桥街道老龄委又组织了一次老年桥牌邀请赛,8支代表队40多人参加了比赛。重阳节期间,街道老龄委组织了一次老年健身走活动。
勤安村还组织了首届村级老年运动会, 100多名老年人分别参加了立定投篮、飞镖等五个项目的比赛,村级老年运动会不仅为老年人强身健体搭建平台,还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同时,曹桥街道进一步完善了法律援助为中心为主体的老年人法律援助网络,做好老年人来信来访接待工作,严肃查处各类虚保、不赡养老年人的案件。营造了敬老爱老良好氛围 。
据数字显示,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我国自1999年迈入人口老龄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专家预计,到20xx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到20xx年前后将达到4.8亿左右,超过总人口的1/3,占届时世界老年人口的1/4。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民生等领域带来深刻影响,也给老龄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尤其是在我国广大农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转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以及失独老人。他们普遍存在着缺乏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失能无靠等问题。能否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人所依,不仅关系到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系到农村的繁荣稳定,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思考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期,笔者通过到我市部分乡镇、农村、市老龄工作部门和养老机构的实地调查以及在农村工作的经历,对我市农村养老状况及养老问题有了一些了解和思考。
一、我市农村老年人口状况和养老方式
据统计,截至20xx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人共有118.25万,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约有70多万,很大一部分乡镇老年人口结构比重已达到18—25%左右。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约有6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70%以上。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农村人口老龄化步伐正在加快,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现。目前,我市农村老人主要有家庭养老、自我养老、集体养老和社会养老四种供养方式。
(一)家庭养老。对于有子女的农村老人来说,主要依托居家养老,与子女一起居住,由子女照顾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一些老人虽然与子女分家另住,但是与子女还住在一个村庄,父母遇到急事、难事时可及时照应。不过,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了一定冲击。除少部分老人随子女进城外,多数老人还是选择了留守农村。同时,由于计划生育实施后农村家庭规模缩小和人口结构变化,给农村家庭养老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
(二)自我养老。在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中,他们在子女提供一部分资金养老外,大部分生活开支还是靠自己的劳动收入以及省吃俭用的积蓄养老。这些老人不仅在饮食起居、生灾害病时得不到子女的很好照顾,有的还要照顾外出子女留下的孩子。
(三)集体养老。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农村“三无”老人,主要由各乡镇政府敬老院负责供养。乡镇敬老院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运营,五保老人不用交纳任何费用。但也近40%的符合入住乡镇敬老院的五保老人,每月正常领取供养经费,因为还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更习惯于分散在家养老。
(四)社会养老。对于有子女但是得不到子女照顾的农村老人,又不符合入住乡镇敬老院条件的,少数农村老人选择了到民营的养老院、老年公寓以及老年社会福利院等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养老,费用由老人或老人子女承担。据调查,我市目前有39家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入住老人约有6200余人,但是农村老人比例仅占4%左右。
二、我市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由于我市农村没有建立完善的养老体系和保障机制,造成了我市在农村养老事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农村养老体系和保障机制没有真正形成。目前,中央及省、市各级政府对老龄工作都做出了规划、出台了政策,但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事业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发展合力不足,农村老人的经济供养体系及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除五保老人供养制度成熟些外,其他诸如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以及养老储蓄、商业保险等供养力度明显不足,没有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发展合力,没有建立适合农村不同地区、不同养老需求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体系和保障机制。
二是养老机构规模和功能不能满足需要。多年来,我国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严重欠账,特别是广大农村老人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现有养老机构规模和功能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目前,我市共有乡镇敬老院152家,平均每个乡镇超过一所,但多数乡镇敬老院规模偏小、功能不全,收养能力较弱。如果全市五保老人都集中供养的话,床位和服务人员缺口都很巨大。另外,就各乡镇敬老院目前的功能来说,只是保障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由于缺少文体娱乐设施和器材,五保老人精神文化生活难以丰富。
三是养老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且数量不足。目前,在我市乡镇敬老院供养的五保老人,每人每年由财政转移支付2200—4560元不等,平均每天6至12元钱的供养资金,仅能维护低水准生活。而服务人员工资都是由乡镇本级财政支付,按照每10名老人配一个服务人员的话,一个敬老院每年支付的管理和服务费用就需10至20万元,另外还有水电、房屋设施维护等费用支出,对于部分经济落后的乡镇来说,支付压力更大。由于收养的老人越多,需要服务人员、支付服务人员的工资越多,因此多数乡镇敬老院的收养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四是社会化养老机构困难多且活力不够。目前,我市有少数几个乡镇引进了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从运营的情况看,基本能维持运营,但还面临着政策、资金等许多困难,主要是目前还没有充分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由于投入大、风险高、回报低、周期长,使得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在运营中困难重重,若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很难发展壮大。
五是养老机构服务人员服务水平不高。与当前大量的养老服务需求不相适应的是,我国老龄服务人才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至今未构建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体系。养老机构医疗、护理和专业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服务质量跟不上。通过对我市部分乡镇敬老院的调查发现,普遍存在服务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缺乏、专业化程度较低,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等问题。
三、对推动我市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敬老、爱老、养老、助老,是我国几千年来被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切实解决广大农村的养老问题,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社会各方义不容辞。如何实现我市广大农村老人老有所养,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到保障,生活上得到照顾,精神上得到慰藉,笔者有如下七点建议。
第一,建立适合农村的养老体系和保障机制。目前,我国正处在由居家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阶段。现阶段,党和政府对农村养老问题也日益重视,特别是对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已有了初步设计和规划。当前就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而言,应仍然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在养老中的基础作用。坚持走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建立以家庭为基础,以乡镇养老院为依托,以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并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生活救助和社会福利等保障机制,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市情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
第二,加大对农村养老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在调查过程中,不少乡镇反映,乡镇敬老院是社会公益非盈利机构,应该按“七站八所”对待,纳入市、县财政统管范围,加大对农村老龄事业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力度,适度提高农村五保老人的供养标准以及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和家庭经济困难的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市、县两级财政要合理安排老龄工作经费,保证老龄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老龄事业发展基金,逐步缓解敬老院运行资金缺口。据调查,乡镇敬老院要维持正常运转,至少每年需要支付所雇用服务人员10—20万元的工资,这部分支出应纳入民生工程建设资金中。
第三,拓展养老机构和社会设施的服务功能。要进一步加强我市乡镇敬老院的设施建设,可采取公办公营、公办民营和公建民营等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运营效益。每个乡镇要建成一处集院舍住养和学习、娱乐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使之成为该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活动中心。此外,要依托乡镇及村级活动场所等设施,利用已撤并的乡镇中学、村小学等闲置设施,改造成农村老人文体活动场所。各乡镇中小学活动场地可在节假日、早晨、傍晚等时机向老人开放,为附近居家养老的老人开展休闲娱乐和体育健身提供场所。
第四,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和引进社会化服务。目前,各级政府受于财力的限制,各乡镇敬老院的建设规模和供养能力有限,五保老人入住尚难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等社会老人更没有入住机会。对此,可将“老年社会化服务项目”纳入市、县两级招商引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事业,引进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养老,发展家庭服务业,开发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使农村养老逐步形成一种产业。对现有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给予充分的鼓励、引导和扶持,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及在贷款和税收方面的政策倾斜,以调动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的积极性。
第五,加强对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据统计,目前我市各乡镇敬老院共有服务人员约2200人。按照每10个或15个老人配备1名服务人员计算,目前尚有5500余人的缺口。针对当前我市农村乡镇敬老院服务人员不足且服务水平偏低、专业性不强等实际,利用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下转12页)(上接12页)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等相关专业,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人员的职业培训,以提高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逐步提高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增强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
第六、成立村级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协调解决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服务管理有关事宜,定期对老人的居住地进行安全检查,保证老人家庭的居住安全。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可利用农家大院等,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提供生活照料、卫生保健、法律援助、精神慰藉和文体活动等服务项目。此外,村党建活动室、农家书屋、学校等要支持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组织老人开展相关文体活动。
第七、鼓励农村老人多种途径实现自我保障。过去,农村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赡养和土地收入。当前,要鼓励农村劳动者和老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商业保险以及个人储蓄,为将来养老做好资金上的准备,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只有多种途径结合起来,才能为我市农村老人建立一道安全可靠的养老屏障。
一、 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人口75.93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9.3万人,占总人口的12.25%。其中,农村老年人32472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的34.9%;80岁以上老年人7361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0.97%;独居老人13855人;空巢老人26860人;失能失智老人8000多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9%。现有老年活动中心5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27个,日间照料中心13个,农村幸福院48个。
二、工作开展情况
市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着力打造“9073”养老模式,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各类养老机构协调发展,多种养老方式相互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保障
市政府连续二年将居家养老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将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和考核范围,建立领导责任制。经过多次调研,结合实际,市政府出台了《XX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XX区出台了《推行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实施意见》和《居家养老服务考核评估奖励办法》,为深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组织保障。市老龄办按照自治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站(中心)考评标准》,每年组织对县区申报的示范点进行考核验收,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每个示范站奖励2万元补助资金。县区民政部门结合实际制定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管理制度,明确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责、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热线等内容。
(二)夯实基础,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积极争取福利彩票公益金,先后投资150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了4所中心敬老院,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和改扩建4所老年活动中心,引入民间资本4800多万元建设了2所老年公寓。目前,全市共有老年活动中心5所,公办综合性养老福利机构5家,民办托老福利机构3家,乡镇敬老院5家,共有床位1610张,供养老人1096人,床位占用率达68.1%。针对失能失智老人较多、社会和家庭养老压力大问题,我市积极争取民政部XX市失能失智护理院项目,占地面积8320平方米,建筑面积3530平方米,建成后可增加床位120张。该项目也是今年市政府承诺的十件民生事实之一,将于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是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落实各类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新建养老服务机构。为大武口逢干老年公寓和XX区老年公寓落实床位运营补助54.4万元。吸引民间投资1.5亿元在XX区新建XX市永峰养老院,建筑面积5.35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050张,今年“重阳节”已投入使用;吸引民间投资2亿元在XX区新建龙辰苑老年公寓,设置床位1000张,目前正在积极建设。两家养老服务机构建成后,我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将达到40张以上。
三是居家养老服务深入推进。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投入、社会参与、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按照就近方便、小型多样、功能配套的原则,依托现有社区阵地和闲置资源,因地制宜,采取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等措施,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目前,全市共建成了127个(城市102,农村25个)具有日间托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每个验收合格自治区补助2万元),14个日间照料中心。
四是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同新农村建设、实施生态移民战略相结合,选择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经济基础较好,留守老人多,照料需求大,居住相对集中的行政村或较大的村民小组,充分利用闲置的学校、农村闲置房屋、村委会活动场所,本着自治、自愿、自理、自助的原则,建设农村幸福院和互助养老院。XX区筹措120多万率先在庙台乡乐土村探索出“政府支持、集中居住、分户生活、互助服务”的“爱心家园”农村幸福大院;XX县灵沙乡投资230万元,建设了胜利村互助养老院,探索建立“以地养老、以房养老”的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为农村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文化娱乐、健身康复、托养助餐等养老服务。20xx年,全市建成农村幸福院和互助养老院48个。
五是着力加快“老饭桌”的培育。按照“因地制宜、因需所设,先行启动,逐步完善”的原则,逐步开展老饭桌建设。目前,全市培育扶持老饭桌60个。凡用餐的老年人,依据年龄和困难情况给予低收费、保本、免费等不同程度的优待,为高龄、独居、留守、空巢、残疾、困难老人提供就餐、日间照料、谈心交流,休闲娱乐的平台。
(三)服务联动,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一是扎实推进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20xx年,市委、政府将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建设工作列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项目。目前,全市已基本建立了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3000余名老年人免费安装了固定或移动式呼叫器,通过政策扶持和慈善资助等形式,采取专业化服务队伍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有偿、低偿、无偿服务与政府补贴服务相结合等方式,累计为万余名老年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心理慰藉、智障老人走失定位等13类63项为老服务。
二是加强养老技能培训。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专业化。20xx年我市联合农工党宁夏区委会在市社会福利院创建了“同心”养老护理培训基地,集中培训全市养老护理员50名,并选派部分管理人员、护理员参加了民政部、民政厅专业培训,持证上岗率达到80%以上,提高了为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养老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积极发动志愿者参与居家养老工作,组建“爱老敬老志愿者”、“党员志愿者”、“邻里互助志愿者”等近1000人的志愿服务队伍。以“宁居通”求救求助服务呼叫为基础,以“12349”便民服务热线为载体,与辖区800多家商家建立了加盟合作联系,并签定了加盟服务协议,建立了专业服务、社会义工以及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采取专业化服务队伍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有偿、低偿、无偿服务与政府补贴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组织低龄老人志愿者参与社区助老活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采取专人上门服务,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多种需求。
(四)培植典型,营造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良好氛围
认真总结推广居家养老工作经验,注重培育不同类型的典型。每年召开全市老龄工作会议暨居家养老现场观摩会,在全市选择开展居家养老工作具有特色的社区(村),组织全市涉老单位负责人进行观摩学习,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表现突出单位,进行表彰奖励,累计发放奖励资金20余万元,重点抓好居家养老服务的典型培育和经验的推广工作,发挥典型经验的交流、借鉴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发挥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发挥舆论引导和推动作用,通过电视、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相关政策及开展情况的宣传力度,同时,以和谐社区创建、文明城市创建为载体,组织全市社区居干到XX市XX区观摩学习交流居家养老方面的工作经验,开展以尊老敬老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每年“敬老月”期间,组织全市各有关单位为社区老年人送温暖、办实事、献爱心。每年制作尊老敬老专题片在石嘴山电视台播放,宣传、推广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中好的典型和经验,扩大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在全市进一步营造了“敬老、爱老、助老”的氛围,调动了社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全社会关注、关心养老服务事业的良好态势正在形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闲置资源得到进一步有效挖掘和整合,为老服务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服务项目不断丰富和深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对居家养老服务抱着观望的心态;二是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三是社区缺乏场地、缺少经费、经费无长效保障机制,制约了居家养老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四是社区服务站缺乏专业服务人员,绝大部分下岗人员都不愿意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护理员的队伍中来。五是政府购买服务的面过窄,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的积极性不高等。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发展,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建议:
(一)广泛宣传,营造社会氛围。老年人受传统节俭生活方式的影响,对“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意识不强,还需要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深化宣传活动,让辖区居民了解、支持、参与居家养老工作,提高全社会的孝亲敬老意识,提升为老服务的社会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完善政策,强化保障措施。将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纳入社区配套建设项目,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社会服务机构出台优惠政策,使社会服务机构在为老服务中得到一定经济回报,激发社会服务机构的积极性、经营的持久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居家养老服务列入社会公益性岗位,在解决部分失业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的同时,减轻社区人手不足和经费不足压力。
(三)整合资源,健全服务网络。按照就近就便、小型多样、功能配套的要求,在辖区内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现有可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资源,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立足实际、适度超前,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改造成养老服务设施,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四)健全队伍,奠定服务基础。加强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吸收更多符合条件的人员加入到为老志愿服务中。加强从业服务人员培训,增强服务技能,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开展高龄独居老人邻里守望工作,发动社区党员、热心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站、法律工作者等定期上门为老年人服务。
(五)适度加大政府购买服务。适度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面,建立失能失智家庭护理人员补贴制度。引入市场机制继续拓宽工作思路,改变单纯的由政府、社区创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路,引入更多的中介服务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以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家等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各类老年文体场所和设施,吸引各商家加盟社区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市场服务,为养老服务业发展创造社会化、产业化条件。
加强失智专业的建议
失智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其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市失智老人约有20万。由于针对失智老人的社会保障缺失,传统家庭照护模式面临社会变迁的挑战以及社会化照护供需矛盾突出,因此亟须加强失智老人专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失智老人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照护服务供需矛盾凸显。由于全社会防范老年失智的风险意识淡薄,失智老人规模不断增加,而且这一趋势今后三、五年内不仅不会缓解,还会进一步加重。当前,我市针对失智老人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发展滞后,长期照料机构和护工严重缺乏,养老机构管理缺乏分类标准和管理规范,失智老人医养结合的瓶颈尚未打通。
(二)家庭照护矛盾突出。现阶段家庭结构越趋小型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使得失智老人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失智老人加重了家庭日常、医药支出负担,这既影响家庭成员的时间和精力,又增加家庭的经济支出,降低了家庭赡养的能力。加之完全失智老人对长期照料护理有较高的专业化、规范化要求,更使得子女、亲属力不从心。
(三)社会化服务亟须提升。由于失智老人的特殊性,一般的公办养老机构不愿接收失智老人,而民办养老院受条件限制无法承担失智老人陪护。从社区到养老机构几乎没有失智老人专属的资源,目前零星出现的一些长期照料失智老人的养老机构没有获得政策倾斜和特殊补贴,无法进一步鼓励引导这些机构接收失智老人。
(四)基本养老护理体系不成熟。目前,我市对失智老人仍以日常生活护理为主,缺乏专业性较强的医学护理和康复治疗,掌握失智老人精神康复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护工严重缺乏。因此,建设专业的失智照护机构,为失智老人提供系统的长期照护服务和日常康复训练势在必行。此外,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参差不齐、待遇不高、社会认同不足等问题急需解决。
二、完善失智老人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将失智老人养老列为民生工作予以大力支持。政府应从政策引导、制度设计、经费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支持失智老人养老事业发展,建立、完善失智老人养老机构的管理规范、失智老人等级评估标准、失智老人补助机制等,引导养老机构多层次发展,保障养老机构的正常运行。
(二)推动现有医疗服务中心转型服务,加快建设为失智老人服务的专业养老机构。积极推动一二级医疗机构改革,引进社会资本,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设立失智老人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专业机构。放宽条件,通过税收减免和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和民间力量参与失智老人长期照护服务。支持部分闲置床位较多的一、二级医院和疗养院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转型为失智老人特色专业护理院。依托社区医疗服务资源,增设针对失智老人的护理中心,创办失智老人康复中心、护理院等专业养老服务机构。鼓励街道(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特色科室。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医院、门诊部向以失智老人康复为主的养老服务机构转型。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开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种形式的照料服务,做好上门巡诊等延伸服务。
(三)构建失智老人层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卫生机构应着手建立失智老人评估标准,对失智患者进行病情等级评估,民政等部门根据患者的病情等级,提供相应的照护服务和经济补助。如轻度失智以生活护理为基础,可安排社区服务养老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中、重度失智可根据病情由专业失智老人护理院和养老院接收,并根据标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专业护理院根据失智老人评估等级进行分级护理,分级护理产生的额外收费应用于护工的收入增长方面。
(四)实行养老护理资格准入制度。一是推行失智老人养老护理持证上岗制度。在养老机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中推行普通护理持证上岗,对从事失智老人护理进行专业培训并发放特殊护理证,保证对失智老人的护理具有专业性、技能性。二是建立养老护理培训制度。通过专门培养、在职培训、岗位训练等多种途径,加大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以满足失智老人社会化养老的需求。设置养老护理职业类别,设立高、中、初级职业等级,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并在护理岗位连续从业的人员给予补助。鼓励医学院校设置老年护理、康复训练专业,开设失智老人专业护理课程、康复训练课程。
(五)将失智老人的照护费用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医保、民政部门等部门应定期公布符合条件的专业失智老人护理院,并将失智老人护理院作为定点养老机构,失智老人的护理、康复训练费用纳入医疗保险。
退休干部是人民的功臣,历史的功臣,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长期以来,广大离退休干部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离退休干部工作是党的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新形势下的离退休干部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奋发有为。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照顾好离退休干部的生活,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开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新局面,为老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造良好条件。
一、xx县农机局老干部工作的基本情况
xx县农机局党组现有正式党员35名,离退休干部17名,其中离退休党员干部8名,占党员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如何发挥离退休党员的作用,落实好老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使他们充分享受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颐养天年,非常重要。为此,xx县农机局党组为了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需要,从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的高度,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针对老同志的思想特点和反映出的问题,从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入手,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工作方法,增强离退休党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二、当前老干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服务方式亟待转变。
当前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社会,老干部人员的增加、人员结构以及对服务工作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与任务面前,老干部工作如何创新,如何不断开拓工作新思路,如何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是我们亟待转变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离休干部与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矛盾亟待解决。
当前离退休干部的整体状况是,离休干部的人员比重越来越小,退休干部的人员比重越来越大,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在政策落实上要求向离休干部倾斜,实际工作量上以服务退休干部为主,这是现实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管理型服务还是做劳务型服务,关系到今后的工作导向,这同样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3、对老干部工作认识上不到位。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能突破多年来形成的老套路,缺乏创新意识和主动性,对上级精神吃不透,工作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成效不大。单位没有管理老干部的职能部门,从事老干部工作的人员一直以来身兼数职,无法将精力完全放在老干部工作上,对老干部的跟踪管理、教育、服务等方面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老干部服务工作
一些老干部虽然退下来了,但获知本单位工作信息很迫切,有时因信息传递不及时,思想上不重视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情感上自感失落。
5、老干部工作者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老干部工作对外要涉及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财政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老干部工作者必须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但有的同志不善于协调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关系,不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的缺乏调查研究能力,不善于观察分析,不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影响了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三、强化老干部工作的几点对策
1、从事关农机事业发展大局的高度认识老干部工作。
我们应切实把老干部工作放到全局来考虑,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来开展,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一是通过健全老干部组织建设,使每名老党员都能过上组织生活,感受到党的关怀。二是从人财物等方面倾斜,照顾好老同志的衣食住行,使老干部深切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要经常性地组织有意义的文化体育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三是增强服务意识,抓好老干部工作队伍的自身建设。从单位领导到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老干部满意不满意来衡量工作的好坏,时刻关心老干部的疾苦,为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四是增强老干部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增强为老干部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扎扎实实为老干部办好事、办实事。
2、从政治上关心入手做好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
要按照“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从优”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不断强化对老干部的思想教育。在学习内容上,要做到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相结合、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中心工作相结合、与老干部思想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在学习方式上,要针对部分老同志高龄、多病、居住分散、行动不便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组织好老干部阅读文件、听报告、参加重要会议和各种重大活动,把党的声音及时传达给他们。要从从长期教育入手,组织老干部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用新的思想理论来充实自己,使老干部理论知识、法律知识、生活常识更加充实,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理想不懈追求的信念。同时,广泛开展老同志喜闻乐见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学习、辅导报告、座谈讨论以及参观考察等传统的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创新工作载体。
3、从强化服务观念入手提升老干部工作水平。
一是要树立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就是服务的观念。虽然老同志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们依然关心农机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上至领导、下到每位老干部工作者,都要最大限度地确保沟通渠道的畅通。坚持及时沟通、定期沟通和随机沟通,对重大工作、重大项目及时向老干部传达通报情况,并现场听取老干部的意见或建议。同时,要把沟通的时机制度化、规范化,主要领导要与老干部建立联系制度,不论工作多忙,时间多紧,都要坚持定期走访、定期联系和定期看望,当面倾听老干部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老干部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通报国际国内形势,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告诉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做到上情及时下达、下情及时上报,始终保持领导与老干部沟通渠道的畅通。通过沟通,多一份情感,增一份理解,也带来一份稳定。二是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为他们“老有所学”创造条件。积极建立老干部学习活动室,充实学习资料,确保他们有书看、有资料阅读;组织他们参观学习,参观考察重点税源企业、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等,让他们亲自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出现的新气象,加深他们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单位的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三是树立确保树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服务理念。离退休是老干部人生和事业的转折,也带来心理和需求的变化。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展一系列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来满足他们转折所带来的心理变化和需求,最大限度地为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创造条件。
4、从创新工作机制入手提高老干部工作者的素质。
一是强化对老干部工作者的思想教育。要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加强使他们胸怀大局、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和忠于事业、无怨无悔的使命感、责任感。使他们热爱老干部,热爱老干部事业,把老干部工作做深、做细、做好、做活,让老干部舒心,让领导放心。二是强化对老干部工作者的文化培养,老干部工作者除了对老干部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深刻理解外,还必须掌握其他多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文化修养及艺术情趣,从而组织和引导老同志崇尚科学文明和健康向上,提高生活质量。三是强化对老干部工作者的业务培训,老干部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善于观察分析,及时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判断,从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四是强化对老干部工作者的心理培育。在实际工作中,老干部工作者往往处于矛盾的集点位置,既是党和政府政策法规的宣传执行者,又是老干部“两个待遇”落实的协调督办者,还是老干部反映问题、吐诉心声的忠实倾听者。因此,老干部工作者既要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抓好对老干部的服务,协调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使老干部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5、从创新服务入手提高老干部满意度。
让老干部满意是我们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老干部对我们的工作不满意,就证明我们还没有做好这项工作,或者说工作还不到位,那么,如何做好老干部工作,让老干部满意呢?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做老干部工作的同志思考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关键在于领导班子重视,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单位主要负责人重视老干部工作。建议在局网站增设“老干部工作”网页,定期组织老干部健康查体等,遇到重大节日和老干部生日时,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老干部家中。平时只要有老干部生病住院,都要到医院去看望慰问;对异地安置的老干部,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电话问候。对老干部在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和烦恼事要积极主动地靠上去做工作,要耐心接听老干部的每一个电话,认真对待老干部的每一条信息,妥善解决老干部的每一个问题,真正把老干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让老干部满意。
6、从发挥作用入手使老干部老有所为。
广大离退休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在战争年代,他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国以后,他们屯垦戍边,艰苦奋斗,为改变新疆贫穷落后的面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但他们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发挥余热,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老干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参谋示范作用,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及时征求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老干部的政治优势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确保老干部老有所为。
面对苏州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的发展趋势,如何更好地发挥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中的支撑作用,加强对养老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为老年人提供以人为本、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现就我市有关养老服务的现状、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瓶颈进行分析,尝试提出解决办法。
一、我市老年人口及养老机构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口情况
到底,我市户籍人口633.3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26.8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数的20.02%;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18.3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9%,占老年人口的14.5%。
按照目前老年人口的增长趋势,到20xx年底,我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50-155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数23.7%左右,养老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二)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到今年底我市养老机构达到178家,养老床位数27355张,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到21.6‰。
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市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城市大于农村,中心城区大于外围城区。集中表现在高龄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量较大,而我市养老机构总床位中,护理床位只有4900多张,仅占床位总数的18%,护理床位拥有率只有3‰,距离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发[20xx]46号)文件中“到20xx年护理床位达到老年人口数12‰”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养老机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xx期间,我市养老服务事业,从底养老机构135家,养老床位总数8330张,实现了大幅增长;机构增加了41家,增长30.4%;床位数净增加了19025张,增长228%,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距离上级的要求,以及养老机构建设中仍然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民营力量积极性虽高,但实际投入建设的少。xx期间,我市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补充意见》(以下简称“两个《意见》”)等政策,积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民办养老机构从的8家发展到48家,民办养老床位从不足1000张增加到7244张,分别占机构总数和床位总数的27%和26.5%。但这一发展趋势与周边养老事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上海市目前民办养老机构数和床位数占比均达到80%以上,厦门、青岛等市民办养老机构占比都达到了70%以上。
我市民营力量投入养老服务事业进度不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没有明确的养老机构建设规划。我市虽然有老龄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其中没有明确养老机构建设的.规划;有的地区虽然有规划,但规划不透明,民营力量不了解规划的具体内容。
二是有的地区因现有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不太愿意进一步发展民办养老机构。
三是政策扶持得不到落实,有的地区不能认真贯彻上述“两个《意见》”,不兑现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运营补贴。四是租用厂房、学校等闲置房屋改办养老机构时,消防合格证无法办理。
(二)土地资源紧缺,成为制约养老机构建设的瓶颈。养老机构建设的用地问题,是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古城区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地价不断攀升、租金持续上涨,养老机构的建设成本大幅增加;加上因卫生、环保原因,古城区严格控制护理机构的发展,因此,使得古城区老年护理床位“一床难求”的现象更加显现。
(三)民办养老机构设施设备简陋。以沧浪区为例,民办养老机构大多数为个人出资兴办,其出资人大多数为小投资者,还有部分下岗职工,其兴办的资金大多数为自筹、借款,在资金投入、场地租用、设施购置、人员聘用等方面较为谨慎。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基本上没有绿化空地、休闲空间及活动场所,这些都制约了民办养老机构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和个人之所以不愿意投资养老行业,主要是因为投入成本大,在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上,还常常会出现难以得到落实的问题,加之物价水平、工人工资的不断上涨,造成养老机构赢利微薄,投资回收期较长。同时,政府给予的床位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吸引不了大的民间资本进入这一领域。
(四)服务水平低下。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机构养老的供需矛盾,但由于开办人的指导思想、运作理念、管理水平、资金等原因,致使这些养老机构在服务、管理上还不到位。机构养老首先应重点满足有护理需求的老人,但民营力量考虑成本和风险,在建设养老机构时,总是考虑投入与回报的比例,尽量减少成本。
现有的民办养老机构普聘用的护理人员大多数是外地劳动力和本市下岗职工。她们一般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有的还缺乏必要的培训,再加上护理人员待遇较低,她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较差,对服务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三、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的几点建议
从目前我市养老机构建设发展的情况来看,面对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现实,政府采取相应养老对策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还不够,缺少制度保障。养老机构建设作为慈善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项目还没有真正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一)加快地方立法,明确政府职责。养老问题已经是制约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苏州,做好养老服务工作,同样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20xx年通过的《关于加快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要求,“编制和落实《苏州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但在实际工作中养老机构的建设规划并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建议加紧进行促进养老福利事业发展的地方立法,特别是要在立法中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明确各类养老福利设施(包括养老机构、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等)的公益、慈善性质和相应的公建配套要求,新建小区开发商要无偿提供养老设施配套用房。
二是要实现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统筹利用,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老年人、学龄人群等各年龄段人口的变化情况,调整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的用途。鼓励利用闲置厂房从事养老服务。
三是要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各街道(镇)的职责,将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责任分解落实到街镇。要把养老机构与政府实事项目新增养老床位建设同步考虑,实行签订责任状制度,一级对一级负责,改变目前养老机构建设和养老床位建设,只是民政部门责任的现状。针对郊区、农村养老机构需求和利用率不高的现状,建议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鼓励、吸引城区老人前往郊区养老机构养老。
四是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监管的立法研究。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就必须从法律法规上去做。在目前国家尚无具体法律法规的情况下,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管理地方性立法的研究,苏州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地方性法规的立法研究也要先行一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
(二)确保建设用地,增加政府投入。养老机构建设虽然由民政部门主管,但民政部门并没有任何场地资源。因此,发改委、规划、土地、住建、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合作,共同做好养老机构建设。发改委等部门要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规划;规划土地部门要出台强制性规定,根据不同的养老需求,参照学校、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把机构养老纳入建设规划。
要调整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参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养老福利事业公共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在土地供应、政策优惠等方面加大对养老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
(三)拓展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要以构建适度普惠型养老福利为目标,形成多层次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一是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示范引导作用。养老服务事业,将是未来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政府必须对养老服务事业起主导作用。公办养老机构(福利院、敬老院)要转变思想观念,把过去只为三无、五保老人服务,转变到兼顾社会寄养老人,充分发挥现有养老机构资源作用,实现向有需求的老人开放,为养老服务提供示范引路作用。
二是提升民办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政府在出台政策,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基础上,还要提高准入门槛,确保养老机构的公益性和慈善性。同时,要重点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积极开展专业护理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实施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采取现代化手段管理养老机构,进一步实现养老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三是积极发挥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的作用。要尽快成立苏州市养老服务待业协会,经常开展交流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加强行业自律,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对于解决苏州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养老机构过程中,既要注重数量的增长,又要在建设质量和标准方面符合“三区三城”建设的要求,使我市养老机构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发展趋势,养老产业与服务已成为社会迫切的刚性需求。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为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逐步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养老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应对全区人口老龄化挑战。按照主题教育要求,我重点通过产业发展角度对多元养老服务模式方面开展实地调研,多次召开辖区养老企业负责人参与的座谈会。同时,多次到民政部门提出部署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推进养老产业发展,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全区老年人口基本情况
经统计,X区现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万,约占全区总人口%,占比全市最高。其中,80岁以上XX人;空巢、独居老人XX人;享受低保、特困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待遇的老年人XX人。以上数据表明,全区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不仅老年人口多、而且贫困老年人口多,养老形势非常严峻。
二、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一)加大养老产业投入
1.新建X项目。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室内配电设施安装及园区配套工程,预计XX月竣工具备运营条件。项目建成后,是一所集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康复护理为一体的综合型养老机构。将充分发挥公办机构公益属性,提供养老床位,用于保障辖区内特困、低保、失独、失能等经济困难老年人享受兜底养老服务。
(二)建立社区惠民食堂,解决老人吃饭不便问题
惠民大食堂突出公益性和普惠性,让周边的老年人和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吃上安全营养的“放心餐”。为周边老年人提供了极大便利,目前做为全市惠民食堂已经申请省福彩基金的支持,做为全市唯一一家得到福彩资金补助的'试点食堂。
(三)推进“适老化”改造项目,优化养老服务升级
推进“适老化”改造工作项目,结合行动,深入开展适老化改造项目,以“一户一案”为原则,对特殊困难高龄及失能老年人开展地面、卧室、如厕洗浴、老年用品配置等改造,今年已经完成XX户适老化改造工程。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是全区原有养老机构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环境场所已不能满足当今多元化的养老需求。运营补贴标准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养老事业发展需要。原有民办养老机构规模小、运营弱,只能在低收费、低工资、低服务“三低”状态下维持运营;目前虽有一部分床位补贴,但基本只是增加了养老机构的收入,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养老机构条件。
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发挥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辖区内日间照料室虽然已有了较大改观,但发挥作用仍不明显,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项工作资金,居家老人真正急需的个性化上门服务无法实现。同时,日间照料室利用率较低,个别设施较差的日间照室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三是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各养老机构普遍存在护理员年龄偏大、专业与文化偏低等问题。养老护理员社会认可度不高、薪酬待遇过低、劳动强度大,对专业护理人才没有吸引力,导致养老护理员严重短缺,难以留住专业护理人才。随着近年来物价以及人工费用的上涨,民办养老机构盈利空间进一步被压缩,运营压力不断加大。
四、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使居家、社区和机构更好发挥各自优势、功能互补,织牢织密养老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社区平台和对接作用。由社区发挥自身优势了解掌握辖区老年人具体情况,引入市场机制,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与养老服务企业以及社区服务网络进行对接,整合各种资源,全面打通为居家养老个性化服务的通道。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日间照料室为据点,辐射周边的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发挥基层治理工作体系的整体优势,对企业的服务情况起到监督作用,充分保障处于弱势地位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推动机构养老专业化发展。推进养老机构向以养为主、养医结合、以医为主等不同需求专业方向发展。
(二)发挥政府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一是加大养老资源和经费投入,协调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养老经费,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保障政府兜底领域养老经费足额到位,要改善投入方向和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吸引社会捐助和公益慈善资金投身养老事业。
二是鼓励社会资本投身社会化养老行业。重点扶持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发展,制定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引导相关行业健康发展。
三是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志愿性养老服务。将每年的党员主题教育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结合起来,组建义务养老服务队伍,深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志愿服务,以此缓解当前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短缺困局。
(三)发挥区位资源优势,打造养老圣地
充分利用气候优良、生态极佳、风情浓郁等宜居优势,突出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谋划建设医养结合的全方位、多功能、高水平的养老机构。同时,突出医养结合特色优势,筑巢引凤,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兴建高水平养老机构,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为我区第三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引导现有养老机构、日间照料室增加服务功能。合理延伸服务范围,为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健全日间照料室服务制度,引入场所险等必要措施,逐步增加服务种类,将具备老年人托护功能的日间照料室纳入运营补贴范围,助其良性运转。
二是培育新型业态,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依托市养老平台的建设,加入我区养老服务产业信息平台,链接服务资源及服务机构,助推居家上门养老服务开展。利用平台大数据开展高龄津贴等各项老年人津补贴审核发放工作,做到应享尽享,提升服务效率。同时将养老设施监控设备全部纳入平台,做到信息化共共享及24小时线上监管。
三是织密服务网络,打造养老产业圈。以综合型养老机构X区老年养护中心为基础,引领带动若干个小型养老机构或具备条件的日间照料室协同发展,实现“一刻钟”养老服务全覆盖,惠及全区乃至周边城区老年人,促进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国务院办公厅20xx年3月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养老服务消费潜力充分释放,确保到20xx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我省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正以超老龄化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的.77%,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第六,多样化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县属于全省经济欠发展区域,因产业单一,社会就业率偏低,城乡青壮劳动力大规模向外县转移,全县在籍人口17万,实际常住人口约10万,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成为社会普遍问题。对老年人进行有效的生活照料、精神关爱和慰藉,需要政府、家庭和相关机构共同承担,用良好的服务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满足养老需求,单靠独生子女负担很重,依赖政府不够,县级社区(老年)学院如果能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形成适应民情的养老长效机制,就能为政府分担部分责任,为社会家庭缓解压力。近年来,××县在政府“下山脱贫”“地质避险”和“大搬快聚”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农村人口快速向县城、城郊、乡镇所在地、交通便利的沿溪公路一带村庄集聚,“互联乐帮”居家养老将成为现实可能。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并非最急迫的需求,多样化养老需求还包括老年家政服务、居家护理、文化养生、精神关爱等,国外对机构养老模式非常重视,有养老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实行分级管理,根据身体健康状态、生活自理程度及社会交往能力,分出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三级。发达国家中许多新的养老模式值得我们效仿,如德国的互助养老模式,老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它具体包括老年人结伴而居的拼家养老、社区内成员相互照顾的社区互助养老等很多形式。日本的邻里互助网络和“时间银行”模式,邻里互助网络是指社区内65岁以上,特别是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在政府的扶持与志愿者团体的帮助下,组成相对稳定的协会组织,通过举办邻里聚会活动来促进老年人之间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实现排解孤独、充实自我的互助目标。新加坡的乐龄义工模式,过了55岁之后的老年人就被称为“乐龄人士”,以“乐龄”替代“老龄”的生活理念。“乐龄人士”协助社区组织老年人开展文娱活动,无偿地服务他人,健康的“乐龄”老人服务于“高龄”老人。
根据我国国情和传统观念,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因为机构养老模式下,老人并不情愿离开自己的家园,对于子女来说也可能觉得是丢面子的事情。我国的上海最先将互助养老理念运用到居家养老中,建立了志愿敬老服务“时间银行”,推出家庭互助服务项目——“老伙伴”计划,为上海高龄老人服务。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或孤寡、独居、重病老人提供服务,并把服务时间“储蓄”起来,以备在自己需要时可提取“时间”接受服务。
“互联乐帮”养老模式,体现了“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的理念,有助于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用最大化,在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养老压力增大,社会劳动力不足的新背景下,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社会人力资源不足的压力。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一种补充形式,通过老帮老,老少互帮,促进邻里及陌生老龄人之间交往,能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建立老人的社会关系,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有助于乐龄群体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在接触的过程中彼此都体验到快乐。
二、实验项目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所谓“互联乐帮”,就是县老年学院通过组建“互联乐帮社”公益协助平台,把乐龄人士人力、智力、技能等资源整合成网,使“我能”与“我需”信息互联互通,共享信息,分享快乐。核心工作是充分利用以老年群体为主的各类人力资源的闲置时间或闲置资源低成本地相互利用。该实验项目以社团成员之间的情感为纽带,重点开展与居家养老密切相关的互助服务。社团成员可以自愿自由拼团活动,形式上可以老帮老、少帮老、老帮少,老中青少之间都发挥自身之长乐帮对方,建立邻里乡亲情感。学院从招募制度、回馈激励、教育培训、整合资源以及争取政府政策扶持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
合作共享是互联乐帮的原动力,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与志愿服务和有偿服务等情况有所区分。“乐帮时间储蓄银行”是重要的激励机制,乐帮时间储蓄可个人提取,或者赠予,乐帮付出者以收获受助机会作为回报,年轻乐帮人士时间储蓄可以赠予自己家的老人名下,可存可支。互助是一个大课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互助型老龄社会福利体系。
(二)基本内容
1.丰富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主要满足老年人的三方面需求:一是生活照顾;二是医疗护理;三是精神关爱。互助项目范围三个预设:政府现有政策享受不到,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照料不到,社会机构有偿服务不到的。明确指向求互补、讲时效、有温馨。老年人申请帮助的事项满足三个条件:时间不超过2小时,没有责任风险,没有安全风险。
2.设计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乐帮项目。
根据区域分:街道居委示范社、乡镇农村示范社、居民小区示范社、中小学校示范社、老年协会示范社。根据健康状态分:自理型、半自理型。根据需求分:生活解忧型、医疗护理型、精神关爱型、敬老爱幼型。
3.建立养老信息化机制
通过平台实现对社区老年人的统一管理,并及时处理老人的咨询等服务请求信息。在有条件的社区,开发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电视界面、电话和一系列传感器组成的可视家
庭紧急救助系统,用来监护独居或寡居的老人。
4.推广互助养老服务理念
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背景下,推动社会学习型组织建设,推广不以任何物质报酬为目的的条件下,满足和改善社区老人的日常照料和护理需求开展的养老服务理念。推进互助型、储蓄型养老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丰富互助养老服务的内涵和形式。
5.营造敬老爱幼良好社会氛围。利用假期,组织大中小学生开展敬老助乐社会实践,同时让乐龄人士的人生经验及智慧转化为教育下一代的丰富资源。
6.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回馈激励制度,增强互联乐帮的内生动力,它是老年互助服务得以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是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表彰、宣传和奖励制度,设置灵活多样又富有人性的荣誉奖项。建立互助养老星级认定制度,每年进行考评,根据互助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乐龄人士给予相应的星级认定,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实施积分管理制度。将乐龄人士情况以积分的形式进行记录管理,根据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折算积分,定期对表现突出者予以宣传和表彰。三是建立“时间银行”,记录互助服务时间,推广“互助服务”“服务转换”等有效形式,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老帮老”队伍中来。时间储蓄”,建立“邻里互助社”,制定《互助养老时间储蓄银行规则》《互助养老协议》等配套制度。
7.推动政府层面对互助养老的政策支持,如果本项目正式确立为省市重点课题规划,争取用县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的名义,发动教育系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发动街道办事处、乡镇发动居委、农村开展活动,社区学院进行有效的业务指导和项目管理。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认真研究嘉兴学院以“实验项目”建设为切入口打造区域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的经验,以及典型案例,开展本项目的有关研究活动。
三、预期成果:
1.实现互联乐帮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由点到面,使更多的人群关注并加入到活动中。
2.形成一套互助养老管理配套制度和激励机制。
3.建成一批有代表性的实验示范点。
4.该课题最终研究的成果的取向:论文和相关调研报告的公开发表、研究成果提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研究报告和视频资料送交县市相关领导批阅等。
四、前期准备
1.调查研究
设计调查问卷,面向老年协会、居委、老年学院学员发出调查问卷,了解老年群体的对养老服务的关切度和需求情况。申报课题材料。
2.制定实施方案
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5—20xx.6)
做好调研、前测工作;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9—20xx.)
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互助养老模式的内容、途径、方法,着
力研究老少相结合的操作方法。请专家指导,规划本课题的深入研究。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1—20xx.6)
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实验报告;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
3.任务分解
本课题由本人组织动员、方案实施,制定计划表。由社区学院校级领导组织实施,其中党支部书记负责街道社区试点,副校长负责中小学校试点,校长助理负责老年学院、老年协会试点,×镇校负责人、×镇负责人、×镇校负责分别负责乡镇村试点。、负责资料、图片收集、论文撰写。
4.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年志愿者服务》王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xx年第4期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模式探索》薛晓鸣(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江苏南京xx0008)
《美国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模式》王秋梅田新平沈悌(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北京1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