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驻村调研报告实用6篇

下乡驻村调研报告(通用5篇)

下乡驻村调研报告 篇1

按照市委统一要求,我到杜村镇匡家庄村担任了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任职以后,按照市委要求,认真对村情概况、组织建设情况、经济发展情况、社会事业情况等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其间,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座谈、实地察看村情、听取群众意见、走访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等形式,基本掌握了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现状。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匡家庄村现状

(一)村情概况

匡家庄村,位于胶州市西部,距杜村镇政府驻地3公里,东邻寺后村,南靠大郐家沟村,西接吕家大村,北毗肖家洼村。全村共有110户,335口人,党员15名,低保户9户。主要姓氏有孙、朱、李三姓,居住民族均为汉族,全村共有土地890亩,人均2.5亩。1987年5月,在水利部门扶持下,村组织人员打大口井1眼,使周围70亩地旱涝保收。20__年3月,引进占地300亩,主搞绿化苗木的青岛绿波苑集团公司,使闲散人员得到的安置。20__年5月,镇政府投资,在村前河上建拦水坝1座,可储水2万立方,有力地改善了村生态和水浇条件。20__年3月,引进占地200亩的黄金梨种植项目,对村产业结构调整,有积极带动作用。

(二)经济发展情况

第一产业: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薯类、蔬菜为主。养殖业主要有牛、羊、猪、鸡等。第二产业:主要有电锯两户,专搞木制品生产。第三产业:运输车四台,油坊加工一户,豆腐生产一户。

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养殖和到企业务工。村庄集体经济收入匮乏,主要依靠部分集体土地租赁收入。本村的产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占总数近一半的地,土质较好,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其余为丘岭地,种植花生、地瓜等作物。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经济意识的提高,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纯的粮食作物种植,转变为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且经济作物占到一定比重。主要经济作物有辣椒、马铃薯等,使村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养殖业又成为种植业之后的一个主导产业,养猪、养羊、养牛业快速发展,其收入已超过种植业的收入,成为村经济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支柱。其它行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如商业,粮油加工业,客运出租业,这些业户在经济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时,也摆脱了土地的束缚。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首先表现在人民生活的提高,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农民对土地的投资信心增加,产量年年增长,从87年的人均20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800公斤,人均收入也由87年的800元,增加到现在的9868元。全村80%的户有电话,电视拥有率达90%。村庄建设也有了巨大的变化,通过村的统一规化,房屋宽敞整齐,街道宽阔干净,一改过去的脏乱差,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

二、匡家庄村发展的优势

(一)民情优势

一是匡家庄村民风淳朴,村民民主意识较强,法制观念较好,政治意识较浓。二是群众求富心切,各自都在积极寻找门路,力求尽快走出贫困,因而易于引导。三是经过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流转等措施,群众的生产、生活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已从种田的束缚中走了出来,解放了生产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创新意识明显提高。

(二)区位交通优势

匡家庄村,位于我市西部,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北紧依朱诸路,村南是林木茂盛的明山岭,岭下是清澈的小河。山清水秀,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具有良好的二、三产业流通基础。

(三)资源优势

匡家庄村水资源丰富,内大口井一眼、拦河坝一座,可储水2万立方,有力地改善了村生态和水浇条件;该村生态环境优美,风光秀丽,自然生态优越,环境幽雅恬静,空气清新,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基础。

三、匡家庄村发展的劣势

近几年,在上级部门的帮扶下,匡家庄村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农田设施得到改善,全村基础设施条件及社会事业也有了一些改变,群众收入也得到一定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直接制约着匡家庄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匡家庄村属丘陵地貌,地势起伏落差较大,客观上对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困难;村内没有主导经济产业和支柱产业,农业生产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科技含量低,竞争力较弱;劳务经济没有特色,致富项目作用发挥不明显,农民增收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自身没有经济实体,还主要依赖政府过日子,不但拿不出资金引领经济发展、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有时连正常工作运转也有很大的困难,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等受到资金制约。

(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农田排灌设施老化,;社会事业进步缓慢,农民文化、教育、健身、娱乐场所和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受土地规划影响,村庄没有预留一分一厘建设用地、全部是基本农田,严重制约了村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脏乱差现象时常出现,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急需改善。

(三)有用人才资源较为匮乏。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由于经济条件落后,人力资源水平较为落后,剩余劳动力没有经过相应技能培训,层次低,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有农业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经营知识的人才不愿来,来了也留不住。即便是本地人才(尤其是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村民),也基本上是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很难留在本地就近创业,“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不愿来”的现实局面比较尴尬。

(四)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大部份都从事农业生产,村干部服务能力不能满足村民需求;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党员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没有形成应有的梯次结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个别党员干部大局观念、奉献意识不强,工作上有畏难情绪,遇事不够积极主动,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

四、下步工作计划

匡家庄村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构建富裕和谐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以加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为重点,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为手段,全力促进全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针对集体经济收入较低的问题,可采取“近”和“远”的两项措施。所谓“近”,就是一方面帮助村庄进一步挖潜现有资源进行增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优势争取企业等社会各界加大对村庄的帮扶力度。所谓“远”,就是与村庄共同谋划好未来发展规划,使村庄发展有强劲的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具体说就是充分发挥村庄自然地理优势,依托区位好、环境好、资源好、人缘好等优势做好村庄改造和第三产业这两篇大文章,为村庄巨大发展奠定基础、蓄足后劲。另外一定要紧紧抓住“明山岭”开发建设的契机,做好大文章。

(二)针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的问题,可与村庄一起发挥最大能力争取各级和社会各界的帮助解决村庄实际问题。一是对村内道路进行整修建设;二是在村南建设一处村民休闲娱乐场所,包括安装健身器材、绿化场地、整修池塘、修建道路等。

(三)针对农民增收和生活问题,一是引导帮助村民发展附加值较高的种养殖业;二是积极联系推荐村民到效益较好企业务工;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更多人员成为技术型人才;四是力所能及帮助困难家庭。

(四)针对受土地规划影响制约村庄发展空间的问题,要积极建言献策、积极争取能给村庄调整一些建设用地,给村庄以发展空间。这个问题牵扯国家政策,难度很大,所以要尽己所能努力争取。

下乡驻村调研报告范文拓展:下乡住村调研报告

因工作需要,我于20__年10月29日被县委组织部调至杨村镇担任党委书记一职,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延续上一任党委书记的工作,继续到北冶村下乡住村包村帮助农民增收。从20__年10月31日在杨村正式开始工作至今,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先后10次利用12天时间到北冶下乡住村,通过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参加集体劳动、调研设施农业、查看卫生状况、慰问困难群众、看望小学师生、与房东拉家常,对该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民情民风作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一、基本情况

北冶村是一个距陵川县城25公里、位于杨村镇东北部4公里的小山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自然条件较差、发展比较缓慢。全村有105户、365人(其中非农人口55人),耕地663亩,林地144亩,人均耕地2.1亩。村中山地多,大面积耕地少,不适合机械作业。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属纯农业型村庄。村民的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渠道:一是传统种植业,种植豆类、玉米等粮食作物,年产量稳定在300吨左右,这是村民最主要的生活来源;二是畜牧养殖业,以养猪、养鸡等传统养殖为主,20__年底,全村共有养殖户8户,其中1户养羊,存栏不足100只、5户养猪,存栏20—100头不等、1户散养土鸡,存栏300余只、1户散养野鸡,200只左右,规模都不大;三是村民外出务工,村上的青壮劳力一半以上都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挣钱。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北冶村发展仍然十分滞后,20__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967元,20__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60元,较上年增长20%。支部阵地面积不大,但功能基本齐备,农村环境整体不错,但无固定垃圾堆放点,村中心河道被群众垃圾掩盖,急需清理。

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住村期间,我通过观察,从中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总体来看,这个村子通过传统种植业、发展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大部分农民的收入基本可以满足家庭日常支出,但离宽裕型小康家庭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

1、传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收入低。由于该村长期处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基础设施较差,所有耕地仍然面临着“靠天吃饭”的局面,抵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加之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民投入和扩大生产的积极性。我们镇机关包村干部所包的4家农户,农产品均主要用于自给自足,收入微薄,年人均收入4000元左右,一遇有天灾人祸,收入更少,甚至可能入不敷出。我所包的一户困难户叫宋先花,是一户低保户,今年已经82岁了,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典型的有病返贫,虽然有低保,也参加了新农合,办了慢性病卡,但仅能维持日常生活开支,女儿也已50多岁,身体也不太好,只能照顾好自己,家里的农事全靠女儿女婿二人担当,每年的粮食除自给外,剩余的卖掉供养子女上学,基本属于入不敷出。

2、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技术匮乏,产业起步难。通过在村里走访、召开座谈会,我发现大部分村民的创业积极性很高,但苦于缺少资金和技术,产业资金投入不足,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有6户村民想依靠小额贷款来起步发展养殖业,但由于村集体存在历史欠账,信用社贷款不予扶持,导致村民连小额贷款也没有保障。村上的几个养殖户规模小,长期以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科学化的养殖,养殖技术的匮乏也直接影响着畜禽的个体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畜牧业生产效益,使“一村一品”难以做大做强。

3、村民思想观念守旧,综合素质低。住村期间,我发现村上的党员干部年龄结构老化,11名党员平均年龄56岁,村小能人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村支书 “轮流坐庄”,党员干部存在派性,久而久之,形成了无创新、不发展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与村民谈心,我发现“只要能致富,不惜出力气”成为北冶村绝大多数人的愿望。愿望虽强烈,但信息闭塞导致思想守旧。人口少,年轻的劳动力也少,附近大型厂矿企业仅有关岭山煤矿1家,全村务工人员大部分都在外地打零工,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只靠体力劳动挣钱,工资收入也较低。

三、帮扶思路及措施

20__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要实现翻一番,达到9000元,贫困县区也要达到6800元。为达到这一目标,从去年到今年,我带领包村干部多次到村开展帮扶工作,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我和两委干部、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共同确定了北冶村今后的发展思路,那就是“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五年翻两番”;基本原则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调整种养结构,农民愿意种什么、养什么,我们就引导什么、扶持什么、发展什么”。具体要抓好四大产业发展,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强化村级组织建设,构建多元化增收格局,切实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真正实现“经济收入翻番、基层组织进位”的目标。

第一个方面,抓好“一项工程、二个园区、三项基础、四大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1、“一项工程”:即荒山造地工程

第一次到北冶下乡住村时,村干部就提出了这个工程设想,群众也非常支持,但立项时遇到了一定的阻力。我和有关部门协调之后,该工程得以实施,目前进展顺利。工程总造地面积160亩,完工后,将作为该村的集体土地用于产业的发展和土地流转使用。

2、“二个园区”:即大棚种植园区和特色养殖园区

在村内有条件的地方扩大设施农业规模和养殖规模,通过土地流转和入股参与等形式,促进集中连片发展食用菌大棚种植园区和特色养殖园区,让更多的群众从中受益。结合村上的实际情况,先期利用荒山造出的部分土地新建了10栋食用菌大棚,目前2栋大棚主体已建成。这一项目的实施可带动10个农户进行食用菌的养殖,并可解决30余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今年的生猪养殖也已从去年的6户扩大至9户,全村的生猪养殖规模达到了500余头,年出栏可达到1200头以上。

3、“三项基础”:即街巷绿化亮化、河道整治、环境整治三项基础设施

去年到村上的时候,街巷硬化工程正在进行扫尾,考虑到该村的后续配套建设,通过和农业部门协调,北冶村被列为20__年的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今年将在去年街巷硬化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对主要街道实行绿化和亮化,目前正在和有关部门协调争取树苗和路灯。另外,为了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把整治村中河道也作为了今年的一项重点工程。目前河道治理工程已在县水利局立项,准备开工建设,预计8月底就可完工。同时,结合我县开展的“城乡环境整治年”活动,帮助该村建立了专门的环卫清运队,规范了垃圾堆放点,对村内环境定期进行清扫,保证了村庄环境卫生的整洁。

4、“四大产业”:即突出抓好特色高效农业、畜牧养殖业、林果经济产业、劳务输出产业

一是做大特色高效农业。坚持思想发动、政策扶持、典型示范、技术服务、行政推动相结合的思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大力发展食用菌大棚种养,争取五年建成100栋大棚,达到户均一栋的规模。同时协调杨村信用社加大对农民的信贷支持力度,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增加信贷品种,延长信贷期限,扩大信贷范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稳定致富的能力。

二是做强畜牧养殖业。在现有的基础上,重视集约化饲养,按照“一村一品”的养殖业规划,以建设规模养殖场为载体,大力发展饲养产业。积极引导分散的养殖户进入养殖产业,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改造养殖场,集中建设1个规模养殖区。同时邀请畜牧部门的专家举办畜牧兽医知识培训班,通过集中培训、示范培训、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加强养殖重点户和散养户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科技水平,从而带动全村畜牧业上规模。

三是做优林果经济业。号召全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荒山荒坡绿化,发展核桃经济林和优质水果林,提高林果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以林果加工、贮藏、营销为一条龙,逐步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四是做活劳务输出业。以推进全民创业为方向,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把劳务经济作为群众增收的另一个渠道,确保村上用工信息到户、到人,实现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确保“人人能就业,个个能上岗”。

第二个方面,抓好“强班子、调结构、提素质、创先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结合北冶村组织软弱的实际,我决定下派一名有热情、懂技术、会管理的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在去年10月份,下派了懂食用菌种养技术的大学生村官秦艳伟到村任职,并在年底的支部换届中全票当选为该村的党支部书记,工作以来,得到了党员群众和上级组织的认可;新当选的村委主任常书文是个老同志,有较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在村子里有一定威信。目前班子结构得到优化,支村两委团结协作,干事创业热情得到充分调动,从参加集体义务劳动和召开群众座谈会等活动来看,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明显加强。

二是提升党员队伍素质。通过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党员干部增强了党性修养,支部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在产业发展上,党员干部积极性很高。下一步将从发展年轻党员入手,加大入党积极分子的筛选和培养力度。以党员培训为重点,强化党员技能,提升党员“双带”本领,切实提高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是形成争创先进合力。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通过加强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支部制定的转化升级方案,利用2—3年的时间,变“一般支部”为“先进支部”,争取早日升级进位。

四、几点思考

1、住村包村是加强调查研究的重要途径。平时领导干部下乡调研,安排的考察点密集,时间短,而住村包村时间长,能够充分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基层真实的情况。在住村期间,我直接与农民群众交流,听到了农民群众的真心话,了解到了一些平时不易看到的真实情况,体会到了农村的真实生活,为思考工作、谋划发展、制定决策提供了第一感受和第一手资料。

2、住村包村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说: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因此,我每次到村上,都吃住在农民家中,集中在村里活动,与群众面对面交谈,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真实感情,感受到了农民群众对中央和省、市委惠民措施的称赞,看到了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住村这种形式和渠道,有助于我们领导干部加强与群众的联系。

3、住村包村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住村,在谋发展、做决策时,更加坚定和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我市这样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地方,思考工作、部署工作、指导工作时,一定要运用好统筹兼顾这个方法,综合掌握和考虑各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山区、对落后农村的倾斜和支持力度,在帮助这些地方增强“造血”功能的同时,继续加大“输血”力度,加大投入,增强这些地方的自我发展能力,使贫困山区农村与全市、全省同步发展。

4、住村包村是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体现。转变干部作风,行动在基层,只有在群众中开展工作,才能锤炼出过硬的工作作风。住村包村能够进一步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提高工作效能,只要真心倾听群众的呼声,真诚面对群众的诉求,真情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下乡驻村调研报告 篇2

根据县委统一安排部署,我对XX村进行了帮扶前期的工作调研,深入XX村召开村干部座谈会,听取村两委对本村情况的汇报和发展经济的设想与建议;深入25户农民家中进行家庭状况、收支构成和增收思路的抽样调研。综合思考,该村的具体情况和帮扶思路如下:

一、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县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帮扶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客观需要,是引导农民创业致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新农村建设工作合力的重要举措。通过驻村帮扶这一载体,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干部受锻炼、农民得实惠。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帮扶村实现农民生活新提高,乡风民俗形成新风尚,村庄面貌呈现新变化,基层组织发挥新作用,因病致贫得到新保障,因此驻村帮扶工作受到广大群众拥护和欢迎。

二、XX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县城北15公里处,全村150户564口人,耕地面积3919亩,全村共有党员24名。畜牧业以羊、猪为主,羊存栏1500只,猪存栏80头。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年输出劳动力的140多人。20xx年在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万元维修了村委会并购置了办公桌椅;投资5万元为村里维修淘洗旧机井一眼,为解决全村人畜吃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和文体局协商投资1.5万元给文化大院配备了音响等文化器材,活动场所内办公、电视、电话、广播、远程教育网络和图书、象棋等设施配套齐全,各种规章制度上墙,选配了一名认真负责,有文化的村民担任代办员,直接属党支部、村委会领导,报酬落实。帮助村民办理包括退根还林、农机补贴、农村低保、两免一补、粮食直补、医疗合作等20多项内容,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誉。特别是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村民学习、了解信息提供了便利。发挥了活动场所的功能,使村级活动真正成为农技咨询,技术指导,信息发布的中心,成为村民文化娱乐的场所,技术培训的阵地,凝集民心的载体和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平台。

三、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相当一部分农民还不富裕,文明程度不高,公共事业和综合保障不健全,农民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创新不足,管理、保障措施不完善,工作成效不明显。

2、缺少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在农业领域全村目前无任何专业协会组织,使农户在技术、销售、互助等方面缺乏依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3、帮扶村群众有较为严重的依赖思想,缺乏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借力发展、奋发自强的精神不足,期望值过高,有相互攀比现象。

四、开展帮扶的目标和措施

1、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帮助村、组制定一个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措施。要使这个规划家喻户晓,启发群众主动求发展的`积极性。

2、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协会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建立养殖类、种植类专业协会组织,创建生产、技术、销售及农资服务载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加强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联系,着手解决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

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民主进程。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切实保障农民民主权利,逐步建立健全村级管理新机制。引导党员干部学理论、学政策、学技能、学先进,争当政治上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党员,争创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党支部;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农村党员干部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增强基层党支部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通过搭建舞台、正确引导、创业扶持,支持“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发挥作用;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充分调动农民参政议事的积极性,共同决策村级大事,加快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下乡驻村调研报告 篇3

按照市委统一要求,我到杜村镇匡家庄村担任了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任职以后,按照市委要求,认真对村情概况、组织建设情况、经济发展情况、社会事业情况等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其间,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座谈、实地察看村情、听取群众意见、走访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等形式,基本掌握了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现状。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匡家庄村现状

(一)村情概况

匡家庄村,位于胶州市西部,距杜村镇政府驻地3公里,东邻寺后村,南靠大郐家沟村,西接吕家大村,北毗肖家洼村。全村共有110户,335口人,党员15名,低保户9户。主要姓氏有孙、朱、李三姓,居住民族均为汉族,全村共有土地890亩,人均2.5亩。1987年5月,在水利部门扶持下,村组织人员打大口井1眼,使周围70亩地旱涝保收。20xx年3月,引进占地300亩,主搞绿化苗木的青岛绿波苑集团公司,使闲散人员得到的安置。20xx年5月,镇政府投资,在村前河上建拦水坝1座,可储水2万立方,有力地改善了村生态和水浇条件。20xx年3月,引进占地200亩的黄金梨种植项目,对村产业结构调整,有积极带动作用。

(二)经济发展情况

第一产业: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薯类、蔬菜为主。养殖业主要有牛、羊、猪、鸡等。第二产业:主要有电锯两户,专搞木制品生产。第三产业:运输车四台,油坊加工一户,豆腐生产一户。

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养殖和到企业务工。村庄集体经济收入匮乏,主要依靠部分集体土地租赁收入。本村的产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占总数近一半的地,土质较好,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其余为丘岭地,种植花生、地瓜等作物。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经济意识的提高,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纯的粮食作物种植,转变为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且经济作物占到一定比重。主要经济作物有辣椒、马铃薯等,使村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养殖业又成为种植业之后的一个主导产业,养猪、养羊、养牛业快速发展,其收入已超过种植业的收入,成为村经济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支柱。其它行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如商业,粮油加工业,客运出租业,这些业户在经济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时,也摆脱了土地的束缚。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首先表现在人民生活的提高,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农民对土地的投资信心增加,产量年年增长,从87年的人均20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800公斤,人均收入也由87年的800元,增加到现在的9868元。全村80%的户有电话,电视拥有率达90%。村庄建设也有了巨大的变化,通过村的统一规化,房屋宽敞整齐,街道宽阔干净,一改过去的脏乱差,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

二、匡家庄村发展的优势

(一)民情优势

一是匡家庄村民风淳朴,村民民主意识较强,法制观念较好,政治意识较浓。二是群众求富心切,各自都在积极寻找门路,力求尽快走出贫困,因而易于引导。三是经过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流转等措施,群众的生产、生活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已从种田的束缚中走了出来,解放了生产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创新意识明显提高。

(二)区位交通优势

匡家庄村,位于我市西部,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北紧依朱诸路,村南是林木茂盛的明山岭,岭下是清澈的小河。山清水秀,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具有良好的二、三产业流通基础。

(三)资源优势

匡家庄村水资源丰富,内大口井一眼、拦河坝一座,可储水2万立方,有力地改善了村生态和水浇条件;该村生态环境优美,风光秀丽,自然生态优越,环境幽雅恬静,空气清新,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基础。

三、匡家庄村发展的劣势

近几年,在上级部门的帮扶下,匡家庄村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农田设施得到改善,全村基础设施条件及社会事业也有了一些改变,群众收入也得到一定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直接制约着匡家庄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匡家庄村属丘陵地貌,地势起伏落差较大,客观上对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困难;村内没有主导经济产业和支柱产业,农业生产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科技含量低,竞争力较弱;劳务经济没有特色,致富项目作用发挥不明显,农民增收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自身没有经济实体,还主要依赖政府过日子,不但拿不出资金引领经济发展、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有时连正常工作运转也有很大的困难,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等受到资金制约。

(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农田排灌设施老化,;社会事业进步缓慢,农民文化、教育、健身、娱乐场所和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受土地规划影响,村庄没有预留一分一厘建设用地、全部是基本农田,严重制约了村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脏乱差现象时常出现,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急需改善。

(三)有用人才资源较为匮乏。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由于经济条件落后,人力资源水平较为落后,剩余劳动力没有经过相应技能培训,层次低,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有农业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经营知识的人才不愿来,来了也留不住。即便是本地人才(尤其是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村民),也基本上是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很难留在本地就近创业,“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不愿来”的现实局面比较尴尬。

(四)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大部份都从事农业生产,村干部服务能力不能满足村民需求;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党员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没有形成应有的梯次结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个别党员干部大局观念、奉献意识不强,工作上有畏难情绪,遇事不够积极主动,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

四、下步工作计划

匡家庄村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构建富裕和谐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以加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为重点,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为手段,全力促进全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针对集体经济收入较低的问题,可采取“近”和“远”的两项措施。所谓“近”,就是一方面帮助村庄进一步挖潜现有资源进行增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优势争取企业等社会各界加大对村庄的帮扶力度。所谓“远”,就是与村庄共同谋划好未来发展规划,使村庄发展有强劲的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具体说就是充分发挥村庄自然地理优势,依托区位好、环境好、资源好、人缘好等优势做好村庄改造和第三产业这两篇大文章,为村庄巨大发展奠定基础、蓄足后劲。另外一定要紧紧抓住“明山岭”开发建设的契机,做好大文章。

(二)针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的问题,可与村庄一起发挥最大能力争取各级和社会各界的帮助解决村庄实际问题。一是对村内道路进行整修建设;二是在村南建设一处村民休闲娱乐场所,包括安装健身器材、绿化场地、整修池塘、修建道路等。

(三)针对农民增收和生活问题,一是引导帮助村民发展附加值较高的种养殖业;二是积极联系推荐村民到效益较好企业务工;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更多人员成为技术型人才;四是力所能及帮助困难家庭。

(四)针对受土地规划影响制约村庄发展空间的问题,要积极建言献策、积极争取能给村庄调整一些建设用地,给村庄以发展空间。这个问题牵扯国家政策,难度很大,所以要尽己所能努力争取。

下乡驻村调研报告 篇4

XX村距县城45公里,是县纪委监察局定点扶贫村。晚上9:30到达XX村后,我选择了到村委委员家中休息。晚上,在其家中和部分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了座谈。第二天一早,又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部分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大家就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座谈会后,参观了刚刚投资110万元建成的100亩核桃树育苗基地,对XX村整体建设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现将我本人此次调研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拐儿镇南部,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全村1012人,国土面积9600亩,耕地面积2400亩,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农作物种植以玉米为主,产量较高,经济作物种植主要为核桃树,核桃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是XX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全村已栽植核桃树1600亩,5.2万株,人均1.5亩。20xx年全村共销售核桃6万斤,总收入50余万元。XX村所处的九龙岗万亩核桃园已初具规模,核桃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二、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提到了许多当前村里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包括水利、文化、卫生、禁牧、核桃产业、农村合作医疗、宅基地审批等各个方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是农村合作医疗问题。村民反映村卫生所药品价格高,除报销下来的药价费用后比在县城药店买同一种药的价格还高,政策落实存在偏差,农民没有得到实惠。

二是水利设施问题。XX村由于村集体资金短缺,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饮用水只能从外地挑、拉,村里一半人口存在饮水困难。同时,由于核桃基地、河滩地的蓄水灌溉等水利设施跟不上,直接影响了核桃基地建设。

三是道路硬化问题。近年来,XX村核桃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是核桃园道路大都是土路,大型机械上不去,生产不方便,严重制约着核桃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村里原先的水泥路面损毁比较严重,到处坑坑洼洼,急需修补。

四是核桃园管理问题。村民反映,由于缺乏核桃树管理技术,许多核桃树出5 现了“黑皮”病,有些已经枯萎死亡,急需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

五是林牧矛盾问题。XX村核桃产业发展起来才二三年时间,核桃树大部分都是二三年的幼苗,村里有二三户人家养羊(数量在150只左右),上山放牧时羊经常对核桃苗进行啃咬,导致核桃幼苗死亡情况比较严重,需实施禁牧或固定规范养殖放牧区域。

六是文化活动场所缺乏。XX村人口较多,但村里文化设施陈旧,没有一个专门供群众进行文化娱乐的场所,农民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活动单一。

七是移动基站信号不稳。XX村有移动一个基站,由于设备故障的原因,特别是经常出现遇到雷雨天气停电后不能再启动,信号间断的现象。

八是村民宅基地审批价格高。村民反映村里宅基地审批价格过高,一块宅基地达到了3.8万元,由于村民经济能力普遍比较有限,对村民而言已经是相当大的一笔开支(村里存在三代人住在一个院落的情况)。

三、解决措施

由于村民反映的问题纷繁复杂,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在召开座谈会的过程中,我本着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安排县纪委工作人员协调联系相关部门立即进行核实,确保村民反映的问题得到全面落实。

一、关于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已责成县卫生局立即进行调查核实,一周之内拿出调研结果。同时,下一步准备和县卫生局、药监局等部门协调,一方面严把进药渠道关,确保药品质量,使农民吃上放心药;另一方面建议卫生部门利用科技手段,为乡镇卫生所配备条码机,对销药记录进行登记,使农民在买药时对药品价格明明白白。

二、关于修建水利设施问题,已安排县监察局副局长刘宪江同志和县水利局协调联系,争取列入今年县农田水利配套建设项目,为XX村核桃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关于核桃园道路硬化和村道路硬化问题,力争到市交通局申请一笔专项资金,结合今年全县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项目,解决好XX村的核桃园道路和村道路硬化问题。

四、关于核桃技术培训问题,要求XX村要抓紧时间成立核桃树技术管理专业服务队,对核桃树进行综合管护。

五、关于林木矛盾问题,建议XX村一方面及时和养羊户进行协调沟通,摆明利害,讲清道理;另一方面要抓紧对此问题的研究,召开村委会或村民代表会,倾听群众意见,通过采取禁牧或专门规划养殖放牧区等方式,妥善解决好此问题。

六、关于文化场所建设问题,已安排由村集体和拐儿镇政府自筹一部分资金,借助农村文化场所建设的`契机,从村委大院中腾出两个房间,为村民购置些象棋、麻将等娱乐设施,满足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

七、关于移动基站问题,已立即和县移动公司进行了联系,县移动公司已派出专人到XX村基站进行查看、维修、落实。

八、关于村民宅基地审批费用高的问题,已安排县监察局副局长刘宪江和县国土局沟通联系,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先以较低的审批价格解决几户困难户,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四、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感想和看法。

农村作为我国政治体制的最基层,其发展与稳定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通过这次驻村调研,发现了农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事关民生,事关我们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解决的好不好,直接关系着农村的繁荣与稳定,关系着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成败。为此,我认为,加强农村建设和管理,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县、乡党委必须要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牢牢抓在手上,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要认真做好下一步村级两委班子的换届选举工作,真正将一些有能力、有素质、在群众中有威信、品德优良、有奉献精神的人选进来,切实维护好农村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二是要在乡村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县直各涉农部门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继续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知识培训活动,将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急需的种植、养殖等各种科技知识送到农民手中,面对面、手把手地教会农民使用,使农业科技知识真正深入人心。

三是要继续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依托各镇村的独特优势,积极发展和壮大主导产业,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务,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规划布局,发展好核桃产业开7 发、蔬菜基地建设、规模养殖、农产品深加工、旅游产业壮大等工作,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要继续大力创优发展环境。县直各有关部门要本着关注民生的宗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解决好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要严格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利用好农廉网这一公开平台,认真研究解决各乡镇在建重点工程与群众利益之间的矛盾、村民与村企业之间的矛盾,从乡镇经济发展、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为乡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下乡驻村调研报告 篇5

根据省委县委统一部署,2月12日我单位两名干部入住及两个行政村,2月13日至30日对这两个行政村基本情况及民情民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听取村干部的汇报和初步设想,深入30户农民只能够进行摸底,和他们促膝交心,综合上述,该村的具体情况和帮扶思路如下:

一、两行政村基本情况

两村位于乡的东北角,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畅,村人口1799人,耕种6044亩退耕还林3177亩,党员55名,有一半以上外出务工,基本靠种植业、养殖业生存,建有奶站1个,有奶牛85头。村人口1111人,耕种4335亩,退耕还林2500亩,党员45人,外出党员27人,在家党员18人,建有奶站1个,特困户14户,基本没有矛盾冲突,没有上访户。

二、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

3月1日至4月1日这一个月,我们主要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性的宣传,让村民们真正了解党中央、省政府全面开展帮扶工作的现实和深刻意义,通过驻村帮扶这个举措,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密切党群联系,使干部受锻炼,农民得实惠,真正干实事、好事,让驻村帮扶工作真正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三、开展加强领导班子,落实“固本强基”战略的实施

4月1日至4月15日这一时期,主要开展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的.责任教育,力求班子日常工作有创新,重点工作有突破,整体工作有特色,不断开创村组织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证。

四、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调研,当前两村群众对帮扶主要需求是分送致富经验技术,修好道路,加强水利改造建设,切实可行地引进项目,两村只靠种植业,小规模养殖业创收,一些困难户经济条件太差,风雨侵蚀有部分危房急需加固改造,需予以关注,大部分群众缺乏自我发展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需加强引导培训,强化他们致富的意识。

五、开展帮扶的目标和措施

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长期改变耐下心来,真正做实事及好事,及时总结经验,摸索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多策并举,真抓实干,抓住重点,确定目标中长结合,分布实施。

1、鼓励开展劳务输出,对部分年轻农民进行短期培训,广泛联系用人单位企业,使他们开眼界,换思想,学技术,真正长本领,为以后回村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种田的水平,初步拟定近期和农牧局联系邀请有关农业方面的专家,进行3—5次科技知识讲座,为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创造这一良好的推广载体。

3、和两村领导班子合议,通过认真科学地调研,了解市场及市场信息,准备建设120个蔬菜大棚,建设29个,101个,争取在5月底建成,积极帮他们联系销售渠道,力争今年秋天见到显著效益。

4、加强与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联系,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帮助部分贫困户解决危房修缮问题,争取在雨季前使危房不漏雨,不进风。

下乡驻村调研报告范文拓展:下乡住村调研报告

因工作需要,我于20xx年10月29日被县委组织部调至杨村镇担任党委书记一职,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延续上一任党委书记的工作,继续到北冶村下乡住村包村帮助农民增收。从20xx年10月31日在杨村正式开始工作至今,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先后10次利用12天时间到北冶下乡住村,通过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参加集体劳动、调研设施农业、查看卫生状况、慰问困难群众、看望小学师生、与房东拉家常,对该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民情民风作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一、基本情况

北冶村是一个距陵川县城25公里、位于杨村镇东北部4公里的小山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自然条件较差、发展比较缓慢。全村有105户、365人(其中非农人口55人),耕地663亩,林地144亩,人均耕地2.1亩。村中山地多,大面积耕地少,不适合机械作业。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属纯农业型村庄。村民的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渠道:一是传统种植业,种植豆类、玉米等粮食作物,年产量稳定在300吨左右,这是村民最主要的生活来源;二是畜牧养殖业,以养猪、养鸡等传统养殖为主,20xx年底,全村共有养殖户8户,其中1户养羊,存栏不足100只、5户养猪,存栏20—100头不等、1户散养土鸡,存栏300余只、1户散养野鸡,200只左右,规模都不大;三是村民外出务工,村上的青壮劳力一半以上都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挣钱。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北冶村发展仍然十分滞后,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967元,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60元,较上年增长20%。支部阵地面积不大,但功能基本齐备,农村环境整体不错,但无固定垃圾堆放点,村中心河道被群众垃圾掩盖,急需清理。

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住村期间,我通过观察,从中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总体来看,这个村子通过传统种植业、发展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大部分农民的收入基本可以满足家庭日常支出,但离宽裕型小康家庭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

1、传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收入低。由于该村长期处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基础设施较差,所有耕地仍然面临着“靠天吃饭”的局面,抵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加之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民投入和扩大生产的积极性。我们镇机关包村干部所包的4家农户,农产品均主要用于自给自足,收入微薄,年人均收入4000元左右,一遇有天灾人祸,收入更少,甚至可能入不敷出。我所包的一户困难户叫宋先花,是一户低保户,今年已经82岁了,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典型的有病返贫,虽然有低保,也参加了新农合,办了慢性病卡,但仅能维持日常生活开支,女儿也已50多岁,身体也不太好,只能照顾好自己,家里的农事全靠女儿女婿二人担当,每年的粮食除自给外,剩余的卖掉供养子女上学,基本属于入不敷出。

2、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技术匮乏,产业起步难。通过在村里走访、召开座谈会,我发现大部分村民的创业积极性很高,但苦于缺少资金和技术,产业资金投入不足,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有6户村民想依靠小额贷款来起步发展养殖业,但由于村集体存在历史欠账,信用社贷款不予扶持,导致村民连小额贷款也没有保障。村上的几个养殖户规模小,长期以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科学化的养殖,养殖技术的匮乏也直接影响着畜禽的个体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畜牧业生产效益,使“一村一品”难以做大做强。

3、村民思想观念守旧,综合素质低。住村期间,我发现村上的党员干部年龄结构老化,11名党员平均年龄56岁,村小能人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村支书 “轮流坐庄”,党员干部存在派性,久而久之,形成了无创新、不发展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与村民谈心,我发现“只要能致富,不惜出力气”成为北冶村绝大多数人的愿望。愿望虽强烈,但信息闭塞导致思想守旧。人口少,年轻的劳动力也少,附近大型厂矿企业仅有关岭山煤矿1家,全村务工人员大部分都在外地打零工,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只靠体力劳动挣钱,工资收入也较低。

三、帮扶思路及措施

20xx年是实施“”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到“”期末,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要实现翻一番,达到9000元,贫困县区也要达到6800元。为达到这一目标,从去年到今年,我带领包村干部多次到村开展帮扶工作,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我和两委干部、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共同确定了北冶村今后的发展思路,那就是“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五年翻两番”;基本原则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调整种养结构,农民愿意种什么、养什么,我们就引导什么、扶持什么、发展什么”。具体要抓好四大产业发展,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强化村级组织建设,构建多元化增收格局,切实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真正实现“经济收入翻番、基层组织进位”的目标。

第一个方面,抓好“一项工程、二个园区、三项基础、四大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1、“一项工程”:即荒山造地工程

第一次到北冶下乡住村时,村干部就提出了这个工程设想,群众也非常支持,但立项时遇到了一定的阻力。我和有关部门协调之后,该工程得以实施,目前进展顺利。工程总造地面积160亩,完工后,将作为该村的集体土地用于产业的发展和土地流转使用。

2、“二个园区”:即大棚种植园区和特色养殖园区

在村内有条件的地方扩大设施农业规模和养殖规模,通过土地流转和入股参与等形式,促进集中连片发展食用菌大棚种植园区和特色养殖园区,让更多的群众从中受益。结合村上的实际情况,先期利用荒山造出的部分土地新建了10栋食用菌大棚,目前2栋大棚主体已建成。这一项目的实施可带动10个农户进行食用菌的养殖,并可解决30余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今年的生猪养殖也已从去年的6户扩大至9户,全村的生猪养殖规模达到了500余头,年出栏可达到1200头以上。

3、“三项基础”:即街巷绿化亮化、河道整治、环境整治三项基础设施

去年到村上的时候,街巷硬化工程正在进行扫尾,考虑到该村的后续配套建设,通过和农业部门协调,北冶村被列为20xx年的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今年将在去年街巷硬化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对主要街道实行绿化和亮化,目前正在和有关部门协调争取树苗和路灯。另外,为了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把整治村中河道也作为了今年的一项重点工程。目前河道治理工程已在县水利局立项,准备开工建设,预计8月底就可完工。同时,结合我县开展的“城乡环境整治年”活动,帮助该村建立了专门的环卫清运队,规范了垃圾堆放点,对村内环境定期进行清扫,保证了村庄环境卫生的整洁。

4、“四大产业”:即突出抓好特色高效农业、畜牧养殖业、林果经济产业、劳务输出产业

一是做大特色高效农业。坚持思想发动、政策扶持、典型示范、技术服务、行政推动相结合的思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大力发展食用菌大棚种养,争取五年建成100栋大棚,达到户均一栋的规模。同时协调杨村信用社加大对农民的信贷支持力度,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增加信贷品种,延长信贷期限,扩大信贷范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稳定致富的能力。

二是做强畜牧养殖业。在现有的基础上,重视集约化饲养,按照“一村一品”的养殖业规划,以建设规模养殖场为载体,大力发展饲养产业。积极引导分散的养殖户进入养殖产业,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改造养殖场,集中建设1个规模养殖区。同时邀请畜牧部门的专家举办畜牧兽医知识培训班,通过集中培训、示范培训、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加强养殖重点户和散养户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科技水平,从而带动全村畜牧业上规模。

三是做优林果经济业。号召全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荒山荒坡绿化,发展核桃经济林和优质水果林,提高林果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以林果加工、贮藏、营销为一条龙,逐步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四是做活劳务输出业。以推进全民创业为方向,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把劳务经济作为群众增收的另一个渠道,确保村上用工信息到户、到人,实现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确保“人人能就业,个个能上岗”。

第二个方面,抓好“强班子、调结构、提素质、创先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结合北冶村组织软弱的实际,我决定下派一名有热情、懂技术、会管理的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在去年10月份,下派了懂食用菌种养技术的大学生村官秦艳伟到村任职,并在年底的支部换届中全票当选为该村的党支部书记,工作以来,得到了党员群众和上级组织的认可;新当选的村委主任常书文是个老同志,有较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在村子里有一定威信。目前班子结构得到优化,支村两委团结协作,干事创业热情得到充分调动,从参加集体义务劳动和召开群众座谈会等活动来看,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明显加强。

二是提升党员队伍素质。通过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党员干部增强了党性修养,支部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在产业发展上,党员干部积极性很高。下一步将从发展年轻党员入手,加大入党积极分子的筛选和培养力度。以党员培训为重点,强化党员技能,提升党员“双带”本领,切实提高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是形成争创先进合力。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通过加强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支部制定的转化升级方案,利用2—3年的时间,变“一般支部”为“先进支部”,争取早日升级进位。

四、几点思考

1、住村包村是加强调查研究的重要途径。平时领导干部下乡调研,安排的考察点密集,时间短,而住村包村时间长,能够充分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基层真实的情况。在住村期间,我直接与农民群众交流,听到了农民群众的真心话,了解到了一些平时不易看到的真实情况,体会到了农村的真实生活,为思考工作、谋划发展、制定决策提供了第一感受和第一手资料。

2、住村包村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说: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因此,我每次到村上,都吃住在农民家中,集中在村里活动,与群众面对面交谈,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真实感情,感受到了农民群众对中央和省、市委惠民措施的称赞,看到了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住村这种形式和渠道,有助于我们领导干部加强与群众的联系。

3、住村包村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住村,在谋发展、做决策时,更加坚定和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我市这样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地方,思考工作、部署工作、指导工作时,一定要运用好统筹兼顾这个方法,综合掌握和考虑各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山区、对落后农村的倾斜和支持力度,在帮助这些地方增强“造血”功能的同时,继续加大“输血”力度,加大投入,增强这些地方的自我发展能力,使贫困山区农村与全市、全省同步发展。

4、住村包村是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体现。转变干部作风,行动在基层,只有在群众中开展工作,才能锤炼出过硬的工作作风。住村包村能够进一步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提高工作效能,只要真心倾听群众的呼声,真诚面对群众的诉求,真情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