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目标:
1、学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课前配乐欣赏西雅图的美丽风光图,从而引出“西雅图”这个城市。
2、教师:西雅图是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原来,那里可是印第安人的领地。印第安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大家想不想去了解?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齐读课题。
5、理解“神圣”,带着神圣的感觉再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认读。
圣洁 骏马 雄鹰 潺潺 回荡 滋润 善待
松脂 宝贵 滋养 婴儿 眷恋 闪闪发光
2、理解课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热爱土地)
三、精读课文“神圣”部分。
(一)“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过渡语:印第安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土地!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是哪句话?
1、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出生的婴儿”与“母亲的怀抱”的关系,从而引导印第安人与土地的关系。
3、理解“眷恋”的意思,体会感情,指导读出“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1、过渡语:正因为他们热爱大地,就像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一样,所以他们才说:—————————————.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会“家园”、“兄弟”、“姐妹”说明了什么。
(三)“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过渡语:同学们,就是这样美好的家园,就是这样的兄弟姐妹。他们印第安人却永远就要与之分别了。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1、同学们,离别之际,他们想再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什么呢?请认真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他们留恋的是什么。
3、对比阅读:文中连续用了好几个“每一”,什么意思?把他们去掉,好不好?自己对比着读读这两个句子。
4、指名谈谈自己的理解。
5、练习读出感情。
6、教师引读:在印第安人的眼里,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难忘的。沙滩美不美?嗡嗡鸣叫的昆虫美吗?他们永远都看不到了。离别之际,他们心中有万分的不舍,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融入到句子中,好好读一读。
7、齐读。
8、想象:在他们眼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神圣的?(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四、精读“善待”部分。
1、过渡语:西雅图向白人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善待河水、空气、动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想,西雅图要求他们善待什么呢?
2、交流。
3、这部分内容中,有一句话,作者反复三次说了一句话,大家把它找出来,好好读一读。“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平时也轻言放弃吗?在什么情况下才放弃?你放弃一件事时,是什么心情?
5、引读,是呀!这是深深的无奈呀,指名读————————;这是万分的不舍呀,指名读————————;这是不放心的叮嘱呀,指名读————————。
6、他们仅仅是要求善待这三种吗?还有什么?
7、教师小结:他们希望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8、配乐朗读: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无奈,带着万分的不舍,带
五、结尾部分。
1、过渡语: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呼吁呢?
(一)“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二)“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并好好读读,体会感情。
3、教师补充:他的呼吁,白人做到了。他们被西雅图对土地的热爱所感动,就把这座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现在,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六、拓展、升华。
1、过渡语:大地为人类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我们真应该热爱这片热土。
2、不少的作家、诗人,也写出了不少热爱土地的诗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艾青的一首诗。教师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
3、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有许多的话要对我们脚下的土地说,请拿出你的笔,用上饱含深情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土地的热爱。
4、交流,读一读。
七、激情总结。
1、同学们,西雅图说土地是神圣的,仅仅指的是他们脚下的土地吗?(不是)齐说:所有的土地都是神圣的!
2、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让我们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去保护大地吧!
八、作业。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分析: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媒体:
硬件媒体: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
软件媒体:文字、图形、音乐。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含苞欲放的早字。图1(略)
教学策略设计:用“早”字引出作者,简介作者,为学生了解闰土后,从鲜明的对比中体会社会的不平等,以为后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埋下伏笔。
2、学习课文。
(1)教学过程与内容:听录音。
策略设计:纠正生字读音,感受语音变化;认读生字新词。
(2)教学过程与内容:
①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图2(略)、图3(略)
A:脸——紫色
B:头——小毡帽 健康
C:颈——银项圈 活泼
D:怕见人 怕羞
策略设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讲述闰土的新鲜事,了解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图4(略)、图5(略)、图6(略)、图7(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讲了哪些事?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策略设计:体现自主学习,结合口语交际,力求读写合壁。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都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问)
和闰土相比,“我们”的知识太少了,目光太短浅了,写出了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生活的心态。
④惜别
作者:大哭。
闰土:躲在厨房不肯出门。
策略设计:从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作者与闰土的浓厚情谊。
3、课外延伸:(图书室或网站)
向同学们推荐《中年闰土》、《故乡》,交流读书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二、预习课文
1、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利用课件检查学习情况
(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手);允(厶或儿);畜(亠)
(2)正音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3、质疑(可简单写副板书,便于在下面的学习中反馈)
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过渡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3、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
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4、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学生不知从哪说起时,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2)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
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5、请一位同学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板书: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1、课件出示要求及插图。
2、课件出示摘录的内容。
3、什么是人物的外貌,让学生结合闰土外貌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4、课件出示范例,让学生自己读、说、评、议。
5、小组同学互相启发,练习说一说自己要描写的人物外貌。
六、理清四件事的顺序
1、提问: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四人小组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按先后顺序说一说
4、师生评论,调整板书: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导学习“看瓜刺猹”
1、课文中哪几件事重点描写了闰土的动作?
(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没有写出闰土的动作,所以这件事不算。)
2、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3、学生畅谈
【(1)看瓜刺猹。因为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一件事,课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写得最详细。(2)学生以前根本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听后感到很新鲜,所以印象最深。(3)作者写得生动,特别是你听“月亮地下,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突出了闰土勇敢、聪明、能干的特点,所以印象最深。(4)一读到这儿,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少年闰土在月亮地里勇敢刺猹的画面,所以印象深。(5)这一段不仅给我们的印象深,而且留给作者的印象也很深。课文一开始写作者回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也是看瓜刺猹的画面。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
适时板书:聪明、能干勇敢
4、教师小结:好极了,这一段话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谁的脑子里已经浮现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5、引导同学们想象第一自然段描述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看瓜刺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银项圈,(明晃晃的银项圈)。作者就是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般的美妙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轻声齐读……让大家一次又一次地体会感情。
7、在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中,“其中有一个少年”“其”怎样讲?(那中间,课文中指西瓜地。)
8、同学们,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现在请同学们把描写少年闰土勇敢刺猹主要动作的词语找出来。
(1)学生找后回答。
(2)教师板书:听、捏、走、看、刺
9、“看瓜刺猹”动画演示
(1)再次体会感情
(2)引导背诵(可以演示动画进行提示)
三、学生自学“捕鸟、捡贝壳”两件事
1、说说“看瓜刺猹”这件事我们是如何学习的?
2、谁能给大家说说其它两件事,又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
3、学生畅谈(先读原文,再谈体会)
4、适时演示“捕鸟”动画,加深理解和体会。
【(1)从捕鸟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2)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能认识好多鸟,我们却不然。(3)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适时板书:见识广扫、支、撒、拉
3、师小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大家通过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捡贝壳、捕鸟等事情的学习讨论,对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领会得不错,一个海边农村的少年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四、学习“父亲允许闰土来管祭器”部分
1、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
【因为那一年作者家是大祭祀的值年,一个忙月忙不过来,所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从此他俩就认识了。】
2、作者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
【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和他仿佛年纪,又会装弶捉小鸟雀,想和他玩,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3、“仿佛”在这里当什么讲?(类似、差不多、相仿、接近)
4、谁能结合句子再给大家说说作者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的父亲答应让闰土来管祭器,作者非常高兴,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年龄和他差不多,还会装弶捉小鸟雀,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板书:“我”盼望
五、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人物的语言
1、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少年闰土的几件事?是采用什么形式讲的?(四件事,对话形式。)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闰土的语言,“我”的语言及作者的插说部分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中划出来。
3、学生默读勾划。
4、谁把闰土的话给大家读读。
5、在闰土讲的这几段话中,你对哪一段话最感兴趣。请在小组内给同学们讲讲。
6、小组讲。
7、小组讨论结束,请把你最感兴趣的话给大家说说。
【(1)我觉得闰土讲“看瓜刺猹”这段话最有趣,特别是讲闰土刺猹时的动作,连用了几个动词,讲得那么逼真,把一个海边少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2)我觉得闰土捡贝壳那一段讲得好,他不但把海边美丽贝壳的颜色、样子都介绍给我们这些没有见过贝壳的孩子们,而且还使我们爱上了海边的那有趣的生活。(3)我觉得这句话最好:“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因为他俩身份不同,但他很直爽地邀请人家去,说明他天真、淳朴的性格。(4)我觉得看跳鱼儿这段话最好,原来我只知道海洋里有鱼,但不知道还有像青蛙似的长着两只脚的跳鱼儿,从中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5)我觉得闰土说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从中可以看出闰土通情达理、朴素可爱的性格。……】
8、刚才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确实感到闰土所讲的这几件事,都是生长在海滨的农村孩子最熟悉的事,也是少年儿童生活中的乐趣。这几件事,生动地显示出少年闰土确实是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从小就热爱农村生活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现在集体朗读插叙部分,体会这几段话的意思。
2、“那时候……只是无端地……”这一段话插在了“我”与闰土的对话中间有什么作用?“无端”如何讲?两个破折号有什么用?(说明“我‘知识贫乏,什么也不知道。黑暗的封建教育制度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并非”我“念书不用功。两个破折号的用法一样,表示注释作用。)
3、读第14、16自然段
(1)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师生对答:
师生
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而“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而“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而“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
(2)小组讨论、交流:①“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富家子弟)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③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板书:羡慕佩服向往
七、学习“分别“部分
过渡:正因为闰土知道得这么多,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高兴、快乐。可惜,正月很快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分别的时刻到了,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
1、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体会(急、躲、托、送)
2、课件演示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闰土是得怎样告别的,再说一说。
板书:难舍难分
八、小结学习情况
1、反馈重难点的质疑
2、让学生自己谈谈在写人文章的学法上及快速阅读方法上的体会、收获。
九、布置作业
完成习题精选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6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勉强、蜷缩”等词语;正确书写“魁梧”;理解“忐忑不安”。
2、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朗读课文中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抓住“忐忑不安”、“熬”等关键词,运用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等方法,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4、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忐忑不安”,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2、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检查预习、指导写字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穷”字是本课的生字,上下结构,注意写的时候穴宝盖下面的两点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力在穴下意为穷,来齐读课题《穷人》。
2、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这样说“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真如作家所说吗?(在课题上加?)让我们走进《穷人》来感受一下吧!
3、出示预习纸,在预习纸上,老师发现“魁梧”的“魁”字,有些同学写的不漂亮,怎样把它写好?
4、师范写,生练写,师生评议。(展示学生写的字)
5、通过预习看看这几个词你会读了吗?谁来读?
6、出示 “抱怨、寡妇、熬”(纠正读音)
“寒风呼啸、汹涌澎湃、波涛轰鸣”(发现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环境的词语。生再读)
“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作自受”(发现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人心理活动的词语。生再读)
7、生齐读。
二、整体感知,粗知大意
1、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谁能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2、指名说。(生说的啰嗦,教师点拨,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我们可以按照六要素来总结,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夜晚,什么样的夜晚?用上刚才读的词语,寒风呼啸的夜晚,事情的起因是什么?邻居西蒙死了。经过是什么?桑娜抱回了邻居西蒙的孩子,心情呢?忐忑不安的,结果呢?渔夫和桑娜不约而同收养了孩子。
3、你能完整的说一遍吗?(指名说)
4、师总结,孩子们,虽然课文很长,我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总结课文是不是更简单?
三、品读课文、体会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
1、切入课文,同学们,通过预习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生说,对渔夫和桑娜……
(我对妻子桑娜印象深刻,因为她虽然心里很矛盾,但还是抱回了邻居的孩子。)
第二课时
一、多角度理解“忐忑不安”
1、我和你的想法一样,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2、忐忑不安的。(板书:忐忑不安)
3、指名读9——1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思考边划划,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
4、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5、如果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学生交流)
出示: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4)他会说什么呢?
6、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7、指名说,因为桑娜心里很紧张,生怕丈夫会揍她……
8、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
9、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很乱。谁来读这个词,读出忐忑不安的心情来。
10、指名有感情读“忐忑不安”。
11、请你再默读9——11自然段,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并用不同标记画出来?
12、指名说(桑娜脸色苍白……是他来了,不,没有人。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13、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又读出了忐忑不安,忐忑不安就是心里慌张、不安。
14、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的心情?(预设:仔细看文中的标点)
15、省略号。为什么?(因为桑娜连想都是断断续续的。还有她的幻想。门嘎吱一声……)
16、这么多的感叹号、问号,你读懂了什么?
17、说明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
18、但坚定中又有那么多的忐忑不安。让我们带着这四个句子,来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
二、解读桑娜心里想法
1、出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2、课文第二自然段。
3、“受”的意思是?(够他忙的了。够他苦的了。够他干的了。够他熬的了。)
4、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担心他养不活我们了。生活更加艰难了。虽然穷困,他们毫不犹豫地收养了孤儿。桑娜很关心他的丈夫。——是的,这是妻子对丈夫对特别的爱……)
5、谁来读出桑娜忐忑不安中的贫困?(指导有感情朗读)
6、既然已经够他受的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所以她会反问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呢?
出示: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意味着……(救了两条孤儿的性命……)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意味着……(家里还能勉强度日。将会冻死。桑娜会心理不安,桑娜和西蒙一样都是母亲,看到孩子要死掉,会心痛……)
7、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出示:宁可( ),也要( )。(引导学生说话)
8、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9、善良、互相帮助的习惯、一个做母亲的责任。
10、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11、我想和你们合作一下,想读的站起来。我读旁白。(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三、解读丈夫心理想法
1、抱是抱过来了,可怎么对丈夫说呢?丈夫是怎么说的呢?请你把它划出来。(一个学生读)
2、这里有个字让人听了掉眼泪,哪个词?(熬)
3、能给“熬”换个词吗?(挺——坚持——挨——撑)
4、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善良和伟大。渔夫坚强的性格,宁可自己苦点,也要抱过来。)
5、将来将更苦,他想到了吗?
6、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做这个决定难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很严肃,忧虑。他搔搔后脑勺。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7、其实,渔夫心里也曾想到很多,赶快动手把他写下来吧。(学生写渔夫心理想法,配乐朗读评议)
8、这就是渔夫的心理想法,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郁……(齐读描写渔夫的句子)
9、这就是将善良深深印近灵魂的桑娜和渔夫
四、首尾呼应,点题提升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起告诉我—穷人。
2、而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可爱的,美丽的。他们的穷是表面的,但他们的内在心灵却是高贵的,高尚的。)
3、穷人不穷,一起读课题“穷人”。
4、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标点的巧妙运用,感受到了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5、(课件出示)课下再读一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描写穷人的文章。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3、学习分析小说人物心理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课题“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盼望,希望的意思。
盼,目分黑白也。——《说文解字》
盼,美目也。——《字林》
说明这个字是期待等待美好的事物,或者实现一个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看看作者要盼望一个什么美好的事物呢?盼穿雨衣。主人公在实现“穿上新雨衣”这一愿望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作者如何表现这样变化呢?
二)、研读课文
1、文章1-2段,这是一件什么样的雨衣?
“绿色的”“透明的”“斗篷式的”:雨衣非常美丽、便捷。
2、我初次见到它时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戴”“抖抖”“窸窸窣窣”
3、这些词体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内心非常欣喜,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雨衣。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具体表现来体会到人物的心理。
4、我盼望着穿雨衣,也就盼望着变天,我是如何盼望着变天的呢?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是这样想”:体现我内心十分焦急着急。
通过人物的直接描写,体现人物心理。
5、我盼变天,终于变天了,此时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呢?
“路边的小树忽然莎啦啦地喧闹起来,好像在嘻嘻地笑。”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树被风吹动的声音,体现起风了,要下雨了。因此通过此时环境的特点,来展现人物的内心。
6、因此当我们理解人物内心时,可以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内心的语句、描写人物外在表现以及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这三方面来分析人物心理特点。
四人为一组,阅读文章的5—21节,圈画出描写主人公心理的语句,并结合三个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分析人物此时的心情。
5—15段:人物的语言、肖像(外在表现),体现主人公无法穿上雨衣内心的失望。(分角色朗读课文)
16段: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现人物的心理。
17段: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体现人物兴奋愉快的心理。
20段:“挺”“小心翼翼”人物的外在表现,体现人物此时兴奋的心情。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可以有三种方法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全篇文章作者盼望着穿雨衣的故事,把故事写得这样的一波三折,同时人物的内心更是跌宕起伏。作者盼望穿上雨衣其实就是盼望着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盼望着美好的生活。
板书:
直接描写人物内心
欣喜
兴奋
喜悦
描写人物外在表现
着急
失望
环境描写烘托心理
(七)作业
我们也会盼望着很多事情的发生,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个小片段,我此时应该是什么样的心理,补写50字,要求使用两种方法展示人物的心理。
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吃晚饭时可以看电视。我自然“见机行事”,分秒必争地打开电视。我把视线从电视上收了回来,才发现碗已经空了。
母亲:“吃完了就去做功课吧。”
……
正是关键时刻。”
我嘟囔着,心想,我还没看完呢。
“且慢!”我急中生智,使出我的缓兵之计。
“我还没吃饱呢!”为了大饱眼福,我急忙嚷到“再来一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充满童趣的语言,体会文字背后所传达的作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进行选材的。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充满童趣的语言,体会文字背后所传达的作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难点: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进行选材的。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核心问题
1、师导入:同学们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如果请你用“夏天是一个
的季节”说一句话,来表达你对夏天的感受,你会怎么说?。
2、师质疑:那么,在作者的眼里夏天又是怎样一个季节?
3、请学生齐读第一段,“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师提问: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关键?针对这些关键词语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万物是指哪些事物?为什么说是迅速生长?)
二、品读语言,感受充满童趣的语言,体会文字所传达的情感
1、师过渡:请同学们带着“万物是指哪些事物?”、“为什么说是迅速生长?”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圈划关键句子,同桌之间可互相交流。
2、学生散读课文,圈划语句和词语,做好交流准备。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品读语言,让学生体会文字所传达的情感。
(预设交流:
品读第2段:A.学生交流:豆棚瓜架上的绿蔓、竹子高粱拔节、植物开花结果、白石头长苔藓、黄泥土长草长菜、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教师边板书
B.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
的长......)
关注朗读中的停顿和跳跃起伏的节奏感。
C.
师质疑:在朗读中,我们除了能读出生物生长的过程中的生机勃勃之外,还能
读出什么来呢?——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D.
请学生带着对生命热爱的感情再读课文,并请学生仿写句子。
品读第3段:A.学生交流:草长—树木长——山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高起;太阳威力增
—温度增加—铁路、柏油路生长)
B.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草
——(所以)山
C.师质疑:铁路、柏油路都是没有生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说它们也在生长?
D.师提问:第3段作者从有生命的事物写到没有生命的事物的迅速生长,从字里
行间你们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品读第4段:A.学生交流:人的生长和成长
B.
教师请学生朗读第4段,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有些是看得见地长,有些是看不见地长。
C.
教师质疑:就第4段,你还有哪些没有看懂的地方?
D.
教师总结:是啊,如果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了收成的希望,所以,农民都会在植物生长的最近时期,让植物茁壮成长,这样秋天的时候才会有好的收成。其实我们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这也是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三、梳理文本:理解作者选材的用意
1、师提问:文章第2段、第3段、第4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预设:从有生命的事物写到没有生命的事物,再写到人,层层递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最终表达了在美好的自然和生活面前,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赶时候,尽量地用力量地成长,由此可见作者选择这些材料来写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和主旨服务的)
2、师进一步质疑:文章的第1段说“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我们能否把标题改为“夏天里的生长”?
四、感悟主旨,交流拓展
师提问:文章的结尾说“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学完课文后,你对这句话又有了怎样更深的理解?(学生交流)
五、布置作业
搜集与夏天有关的谚语进行分享交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难点: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法:引导、合作、探究。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铺垫:
1、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也叫词,著名的关于宋词的书有:《宋词三百首》等等。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柳永(婉约派)、陆游、李清照,人们说的“苏辛”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
2、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二、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等)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三、新授
1、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2、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3、师激励学生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当堂背诵。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检测学生对宋词的了解识记
2、复习检测学生对作者的了解
二、新授
读懂——与作者对话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2、交流: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学生不理解“别枝”,相机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B:闻到的:稻花香 体会丰收的景象。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出示红字: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5、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二)品读下阕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出示选择:[(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指名读,比赛读。5、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读透——与时空对话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3、师总结: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三、拓展: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尝试将这首词改写成白话文。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
2.通过读议讲练法,结合重点词句使学生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会写7个字,扭胯厨套猬畜窜。能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束缚稻鸡伶俐鹁鸪”等词语。
2.初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师叙述:鲁迅在1921发表的短篇小说《故乡》里,提到了儿时的一个伙伴,许多年过去了,他仍然对这个小伙伴记忆犹新,他是谁呢?
2.板书课题:少年闰土提示“闰”的写法。
二、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检测自学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点拨。如“畜”“窜”“缚”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祭祀、一望无际、无穷无尽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进生进行阅读,其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
(2)同桌互读。
(3)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四、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
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非常想看到闰土.
第二部分(4-7)我和闰土在以前玩.
第三部分(8-16)闰土给我讲许多稀奇的东西我很羡慕他的见多识广。
第四部分(17)闰土要回去了,我们都不想分开,后来还彼此寄点东西,最后一直没有来往。
2.文章主要写了闰土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雪地捕鸟
第二件事:看瓜刺楂
第三件事:海边拾贝
第四件事:看跳鱼儿
3.教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学生描述。
(2)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3)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教师点播:在闰土奔跑在一望无际的海边,穿梭在碧绿的瓜地中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朗读第二句,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指导背诵本段。
五、拓展延伸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猬”、“畜”、“鹁”、“鸪”)
2.熟读课文。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再熟读文章想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感受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指导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2.同桌相互合作有感情熟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生自读闰土的话,边读边想象画面。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是闰土的哪些话?
四、探究主题,升华感情
1.学习“看瓜刺猹”
(1)作者跟闰土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闰土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提到闰土,作者脑海中立即浮现处一幅画,课文哪个自然段描述了这幅画的内容,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2)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幅画面的内容是闰土给我讲的4件事中的哪一件?(看瓜刺猹)
(3)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写到了看瓜刺猹的内容?(10-14)
(4)指名读第10-13自然段,讨论:从看瓜刺猹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聪明、勇敢)
(5)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对闰土的羡慕和敬佩)
2.学习“雪地捕鸟”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记叙了雪地捕鸟的内容。(6-7)
(2)齐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闰土是怎样捕鸟的?
(3)讨论:从雪地捕鸟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聪明、能干、机智)
3.学习“夏日拾贝”和“潮汛观鱼”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夏日拾贝”和“潮汛观鱼”的段落。
(2)全班交流:从这两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闰土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闰土知识丰富)
4.学习相识过程
过渡: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作者是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呢?(不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他们相识过程的段落。(2-4)
(1)齐读第2-4自然段,指名说说“我”和闰土是怎样相识的?
(2)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3)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谈谈这些外貌描写,体现了什么?(闰土的憨厚、可爱
(4)指名读,读后,小组进行讨论:“你觉得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健康的孩子)
(5)我们这些信息是怎么获得的?学生认识到: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6)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特点)
(7)课件出示人物外貌描写的优秀例子,稍作分析。
4.学习“离别”
过渡:闰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作者非常喜欢他,可惜好景不长,短暂的相聚之后就要离别,在离别之际,作者和闰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作者与闰土深厚的友谊和作者对闰土的怀念)
5.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
(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的机智勇敢。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6.研讨表达,体会写法
(1)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个共同的体会: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除了外貌,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去写闰土的?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
(2)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去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学生读所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7.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为什么“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五、教学小结: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对故乡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六、拓展延伸
1.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和动作的词语。
2.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写一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
4.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文中说他们从此没有见面,其实三十年他们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七、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聪明能干喜欢
海边拾贝见多识广佩服
看瓜刺猹机智勇敢羡慕
潮汛看鱼见多识广怀念
八、教学小结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
2.通过读议讲练法,结合重点词句使学生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会写7个字,扭胯厨套猬畜窜。能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束缚稻鸡伶俐鹁鸪”等词语。
2.初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师叙述:鲁迅在1921发表的短篇小说《故乡》里,提到了儿时的一个伙伴,许多年过去了,他仍然对这个小伙伴记忆犹新,他是谁呢?
2.板书课题:少年闰土提示“闰”的写法。
二、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检测自学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点拨。如“畜”“窜”“缚”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祭祀、一望无际、无穷无尽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进生进行阅读,其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
(2)同桌互读。
(3)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四、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
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非常想看到闰土.
第二部分(4-7)我和闰土在以前玩.
第三部分(8-16)闰土给我讲许多稀奇的东西我很羡慕他的见多识广。
第四部分(17)闰土要回去了,我们都不想分开,后来还彼此寄点东西,最后一直没有来往。
2.文章主要写了闰土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雪地捕鸟
第二件事:看瓜刺楂
第三件事:海边拾贝
第四件事:看跳鱼儿
3.教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学生描述。
(2)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3)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教师点播:在闰土奔跑在一望无际的海边,穿梭在碧绿的瓜地中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朗读第二句,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指导背诵本段。
五、拓展延伸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猬”、“畜”、“鹁”、“鸪”)
2.熟读课文。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再熟读文章想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感受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指导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2.同桌相互合作有感情熟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生自读闰土的话,边读边想象画面。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是闰土的哪些话?
四、探究主题,升华感情
1.学习“看瓜刺猹”
(1)作者跟闰土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闰土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提到闰土,作者脑海中立即浮现处一幅画,课文哪个自然段描述了这幅画的内容,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2)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幅画面的内容是闰土给我讲的4件事中的哪一件?(看瓜刺猹)
(3)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写到了看瓜刺猹的内容?(10-14)
(4)指名读第10-13自然段,讨论:从看瓜刺猹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聪明、勇敢)
(5)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对闰土的羡慕和敬佩)
2.学习“雪地捕鸟”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记叙了雪地捕鸟的内容。(6-7)
(2)齐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闰土是怎样捕鸟的?
(3)讨论:从雪地捕鸟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聪明、能干、机智)
3.学习“夏日拾贝”和“潮汛观鱼”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夏日拾贝”和“潮汛观鱼”的段落。
(2)全班交流:从这两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闰土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闰土知识丰富)
4.学习相识过程
过渡: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作者是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呢?(不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他们相识过程的段落。(2-4)
(1)齐读第2-4自然段,指名说说“我”和闰土是怎样相识的?
(2)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3)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谈谈这些外貌描写,体现了什么?(闰土的憨厚、可爱
(4)指名读,读后,小组进行讨论:“你觉得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健康的孩子)
(5)我们这些信息是怎么获得的?学生认识到: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6)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特点)
(7)课件出示人物外貌描写的优秀例子,稍作分析。
4.学习“离别”
过渡:闰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作者非常喜欢他,可惜好景不长,短暂的相聚之后就要离别,在离别之际,作者和闰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作者与闰土深厚的友谊和作者对闰土的怀念)
5.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
(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的机智勇敢。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6.研讨表达,体会写法
(1)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个共同的体会: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除了外貌,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去写闰土的?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
(2)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去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学生读所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7.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为什么“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五、教学小结: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对故乡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六、拓展延伸
1.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和动作的词语。
2.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写一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
4.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文中说他们从此没有见面,其实三十年他们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七、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聪明能干喜欢
海边拾贝见多识广佩服
看瓜刺猹机智勇敢羡慕
潮汛看鱼见多识广怀念
八、教学小结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围裙烤鹅冻僵火焰薄纱橱窗
灌进来暖烘烘圣诞树明晃晃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歼灭、憧憬、千钧一发”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主要线索,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大家对“灯光”一定都很熟悉,一到夜晚,每家每户都灯火辉煌,大家都觉得灯光没什么惹人注意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灯光》。(板书课题:灯光)我们来看一看,本文围绕灯光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1)交流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豫皖苏平原、围歼战、胸墙、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
(2)寻找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在课本上画出来。
学生勾画,同桌轮读。
3.读完以后,用精炼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这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有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板书:灯光 多好啊)
2.快读课文,小组探究:【课件2】
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教师实时指导点拨。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
“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板书:幸福生活)
(3)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
出示:【课件3】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4.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板书:灯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三、聚焦“灯光”,理解课文
1.学到这,能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引导:如果只想到这一层,远远不够。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
(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十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1)“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2)“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清楚会有这样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而牺牲自己。)
4.再现“灯光”。
(1)教师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2)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怀敬意来读这特殊的“灯光”。
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更清晰。
四、拓展文路,深化主题
1.最后的告别
【课件4】今天,我们来到了埋葬郝副营长的沙柳丛里。站在英雄的墓前,回忆他生前的梦想,你想说些什么呢?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能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不会忘记你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殷切希望,为了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2.主题深化
【课件5】这“灯光”会熄灭吗?请发表你的看法。
(这“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3.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像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人物。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读一读英雄们的故事。
4.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板书设计
灯光
灯光(多好啊)幸福生活
火光(多好啊)生命换取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⒊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⒋拓展关于西湖的古诗,进行组诗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对接,激趣导入
1、词语对接。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子湖,才声名远扬,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书画来赞美西湖。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职的时候就写了不少关于西湖的诗篇。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他在西湖观景时,偶遇一场大雨后,即兴写下的。
3、说说你了解的苏轼。教师相机补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
未(wèi)遮(zhē)山(shān) 乱(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师范读,学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同座互读,并相互正音。
三、学法渗透,熟读成诵
1、释诗题。
读读诗题,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告诉的是地点;“醉书”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作者陶醉后而写下的)
2、知诗人。
3、明诗意。
诗人陶醉于什么?(雨)
那么诗人在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悟诗情。
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变化快)
你能将西湖变幻莫测的美景读出来吗?
5、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写作背景:此诗是苏轼被贬杭州时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这急来急去的雨一样,及时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光明前途。
2、补充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作业:
必做题:
⒈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说说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⒊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⒋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
⒈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⒉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瑞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指名读
(9)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10)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11)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练习背诵。
三、拓展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习一下——《清平乐 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
2、今天,我们将一起在学一首陶渊明的《饮酒》
3、出示自学要求二,学生自学。
4、学生交流自学结果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读读背背你喜欢的句子。
四、作业
完成“作品区”里的作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独立识字,认识六个生字:皖、歼、郝、钮、堡、钧;
2、写摘录笔记,积累好词: 豫皖苏平原 围歼战 郝副营长
电钮 地堡 千钧一发 憧憬 璀璨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和线索,知道倒叙、首尾呼应写法,学习使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读题质疑:
1、师:同学们,灯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你们平常都在哪里见过它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灯光》。(齐读课题。)
3、释题质疑:当你读着课题,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师小结: 是啊,每当晚霞带走最后一抹阳光时,夜幕就悄然降临了。每逢此时,人们有的在灯光下叙说亲情;有的在灯光下愉快读书;还有的则徜徉于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下,尽情地享受着休闲时光……灯光是人们夜色中的明珠,更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
4、那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师过渡:学贵有疑。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能提出这样有价值的问题。可是要想解决同学们的这些疑问,就要好好地读课文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2、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词语: 豫皖苏平原 围歼战 郝副营长
电钮 地堡 千钧一发 憧憬 璀璨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的事,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介绍倒叙)
师: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中间写的都是往事。先说现在再回到过去,这样的叙述顺序就叫倒叙。 这样写,文章条理清晰,还能吸引读者去阅读过去的事。
2、同学们,请你们读读课文开头两段和最后一段,看看作者在这两部分都写了什么? (灯光)
3、首尾都写灯光,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首尾呼应)
4、课文除了首尾写“灯光”外,还有哪些句子也与“灯光”有关?
这些句子中写到了什么光?
过渡:学到这儿,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如果说课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颗珍珠,那么串联这些珍珠的线索是什么呢?(灯光)
师总结:这条线索就是灯光,课文围绕着灯光写了“广场上的灯光——火柴微弱的光——给孩子照明的电灯——燃烧书本的光——广场上的灯光”。这电灯、这火柴光、燃烧书本的光,组成了一组激动人心的悲壮而光辉的意象,照耀着故事中的人物,也照耀着每一个读者的心,使全文始终像诗一样熠熠生辉。
四、作业:
1、再读课文,找出三个带有“多好啊!”的句子,在句子的旁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或者疑问记下来。
2、积累好词,抄写关于描写灯光、火光的句子。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千钧一发”在课文中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语句揣摩人物内心世界,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崇高的理想而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3、练习在理解人物时追问他是为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灯光》这篇课文,谁来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灯光》,让我们循着灯光走近郝副营长,认识郝副营长。
二、深入课文,感受郝副营长的崇高品质
(一)出示自学提示: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8~11段,思考:
1、郝副营长的愿望是什么?他的愿望实现没有?
2、为了实现心中的愿望,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
(二)汇报交流:
●郝副营长的愿望是什么? (能让孩子们在灯光底下学习)
1、你是哪儿知道的?
2、什么原因让他有这种想法? 什么样的图画?
3、看完图画郝副营长说了什么? 什么“多好啊”?
4、从这一声“多好啊”你体会到什么? (郝副营长对灯光的羡慕、渴望)
5指导朗读:你能读出郝副营长对灯光的羡慕、渴望吗?
(师过渡:正是因为对书中孩子的羡慕,所以郝副营长才有了这个美好的愿望,谁再来读读写郝副营长愿望的句子。)
6、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板书:美好憧憬)
7、指导朗读。
●为了实现心中的愿望,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
(师过渡:郝副营长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了实现心中的愿望,他是怎么做的呢?)
PPT出示: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1、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板书:英勇献身)
2、师:“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
3、文中的“千钧一发”指的是什么时刻?
4、为什么说这是“千钧一发”的时刻?
PPT出示: 在突击连与后续部队失去联系的时刻—————如果找不到突破口,突击连的战友就会( ),如果找不到突破口,我们所精心部署的计划就会( );如果找不到突破口,这场战役就会( )。
5、说说郝副营长这样做意味着什么?
(师过渡:这真是千钧一发的时刻啊!可是,郝副营长,您知道这样做意味着什么吗?大家说这意味着什么? 郝副营长知道吗?)
6、探讨郝副营长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过渡:明知道这样做会暴露自己,明知道这样做会被敌人打中,明知道这样做会有生命危险,但郝副营长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此时此刻,他可能会怎么想?)
PPT出示:为了( ),我必须这么做!
7、指导朗读。
(师过渡:多么崇高的理想啊!这位年轻的战友,这位伟大的战士,他带着美好的愿望走了。他用壮烈地牺牲换来了围歼战的胜利,换来了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此时此刻,面对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战士,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呢?)
PPT出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您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可是,火光暴露了您自己,您被敌人打中了。
8、大家将大屏幕上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原句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改动有什么不一样?
(好像和郝副营长在面对面说话;更能表达对郝副营长的崇敬之情;表达的语气更强烈一些……)
9、再次指导朗读。
三、拓展升华:
1、读完此文,我和同学们一样被郝副营长英勇的献身精神深深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说点什么呢?赶快拿起笔写一写吧。
2、在泱泱历史长河中,像郝副营长这样为了崇高理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不计其数。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也像郝副营长一样值得我们崇敬,值得我们怀念呢?
3、探讨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师过渡: 同学们,在下课铃即将敲响之前,老师还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课文为什么要以“灯光”为题?)最后,让我们再次带着无限感激和怀念之情齐读课题:灯光再深情一些:灯光孩子们,让我们将这美好的灯光永远留在心中吧!
四、课外拓展
1、好书推荐: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金色的鱼钩》或《三人行》。
2、写写自己的感想。
板书设计:
灯 光
美好憧憬 英勇献身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文题目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所写。课文题目点明了作者与鲁迅的关系,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请同学们听课文范读,对课文内容有大概了解。(课件播放课文范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指名学生读。
2、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并加小标题。
课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以自然空行为标志,把课文分为五段。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确定各段段意并加小标题。小标题是对一段内容的高度概括,他通常用词语或短句标明。
3、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三、深入理解课文,学习第三、四段
1、回顾文章内容,了解“伯父”是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学习第四段“救助车夫”,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①边读边想,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②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A、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作语句,想想这一段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a请同学朗读。想想这段话是从哪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动作)
b请大家在书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C(课件出示)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脚里的破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扶、洗、敷、扎”等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的感情。)
d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体会这一连串动词的用法。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B还可以从哪些从地方看出鲁迅是一个同情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a(课件出示)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悦的表情了,突然变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的话,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b你准备抓住那些重点词语来理解?说说你的理解。
c这一段话是从那方面来进行描写的?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神情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
④老师小结。这样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作者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请同学们回到现实,一起读一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学习第三段“笑谈‘碰壁’”,体会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
①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想:“笑谈‘碰壁’”这件事反映了鲁迅怎样的品质?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②重点学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
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各角色的语气。
③老师小结。
(3)学习第二和第五段。
自主学习第二和第五段,同学交流。
学习第二段“谈论《水浒传》”,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A联系上下文,说说“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我”读书怎样?(态度不认真)
B“哈哈!还是我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我”听了伯父的话后,“羞愧”“悔恨”什么?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听受?
C完成填空练习伯父是一个(关心下一代)的人
D小结
②默读第五段“关心女佣”,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A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从鲁迅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B默读本段,完成填空练习。
伯父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C小结
请大家再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总结伯父的品质
(三)学习第一段“深切的怀念”
1、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一段,了解什么事使“我”惊异。
2、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惊异什么。
3、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从三方面来找一找原因。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因“年纪还小”而产生的“惊异”。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鲁迅生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因此人民爱戴他。
(四)总结全文。
1、出示填空
你觉得这是一个(关爱下一代、同情劳苦大众、忧国忧民、爱憎分明、受人爱戴)
2、说说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胯、拜、厨”等13个生字和“一望无际、祭祀、仿佛”等词语。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
2.重点感悟四件稀奇事。
教具准备
课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了解鲁迅吗?看过哪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与他的故事。(生说……)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课件出示1:课题】(板书课题:少年闰土)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师介绍鲁迅:【课件出示2】鲁迅(1881~1936)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1935年期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对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二、 初读课文,引导质疑
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利用字典,自学生字和新词。抄写出认为最难的生字和新词,说说哪些地方难以理解,哪些需要提醒注意,逐一交流。
在黑板上重点交流一些不常见的字词(视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定):【课件出示3-6:词语图片】祭祀 忙月 秕谷 鹁鸪……
2.老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课题、单元的主要目标和课后的习题,以及对课文的印象,确定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
(讨论,谁的问题最有价值?)
学生列举,老师归纳出“主问题”:
(1)课文写了哪几件稀奇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2)课文是怎样写闰土的?
(3)根据单元目标,找出课文的几句难理解的句子,采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含义又是什么?
(4)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导语:鲁迅的文章中有许多我们不常见的字词,文章也比较长,读课文时。请同学们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例。
3.划分课文层次:【课件出示7】
全文共19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记忆中的闰土勇敢机敏。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和闰土是主仆,他来“我”家帮忙,所以“我”和他认识了。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他很怕羞,但我们很快就熟识了。
第四部分(第6~18自然段):写闰土给“我”讲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等有趣的生活。
第五部分(第19自然段):闰土和“我”分别了,友谊也中断了,但“我”很怀念他。
三、小组合作,自主释疑。
重点学习关于闰土的四件稀奇事,品读、感悟。
(1)出示总括的句子。
出示:【课件8】“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2)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不理解的地方:稀奇事在课文中是指哪些?闰土的什么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引入第四段的学习。
师引:快速读课文第四部分,看看讲了几件事?(师板书:雪地捕鸟 瓜地刺猹 海滩拾贝 看跳鱼儿)
说说“稀奇”的意思,对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稀奇事?
(3) 说说你准备怎么学习这几件事?可以用什么方法学?(有感情地朗读,边画边读,角色扮演互相说……)(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出示:
【课件9】雪地上捕鸟 瓜地里刺猹 海滩上拾贝 海边看鱼
(4)让学生选择以上学习方法学这四件事。用上学习记号,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伙伴进行交流。可以按课文的顺序来学,也可以先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先来学。(选择学习内容)弹性填空: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四、教师引导,集体评议
①雪地捕鸟(角色扮演)。
师:闰土啊,你会捕鸟吗?能不能帮我捕鸟呀?
生:……
师:快教教我,怎样捕鸟?
生:……
学生评价,评价标准:说清楚,有感情,能吸引人。
有感情地朗读。
②有类似的方法学习“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教师引导,朗读“瓜地刺猹”时要读得轻一些,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其余两件事要有声有色。学生评价。
③说说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少年闰土。我们也很佩服这位农村少年,他竟然会做那么多事情,有机会看见那么多的事物,让人羡慕。
作业:1.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生字、新词抄写的遍数。
2.读课文,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背诵,积累第1自然段。
2.学生争议,教师调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抓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内心的情感。
3.自主迁移,抓住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件稀奇事,“我”对哪件事印象最深,为什么?(是瓜地刺猹,因为课文一开始就写,而且写了两处,写得最详细。)
二、想象情景,自主背诵
(1)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试读第1自然段。(启发引导:月夜下,少年闰土怎样去刺猹?)
(2)出示有关课文图片的课件,仔细观察,用横线画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插图的?
(3)自由练读。
(4)回忆背诵的方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背诵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第一段背下来。
(5)指名让背得最快的同学介绍背诵的经验。
(6)全体尝试背诵。
过渡语:闰土真是见多识广,那么,“我”和“我”的朋友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三、出示句子,引导理解
1.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出示句子:
【课件10】“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结合引导课堂争议:课文中的“我”与闰土相比,到底谁的知识更多?
(1)质疑问难。根据句子,你有哪些问题?(他们指谁?“四角天空”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联系上下文,自由独立思考。
(3)找自己在班级里最喜欢的同学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综合意见。(“他们”指的是作者往常的朋友。“四角天空”说明“我”和那些地主少爷们生活圈子小,知识面狭窄。这些话表达了“我”对闰土的广阔生活天地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
得出结论:
“我”:书本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聪明能干 机智勇敢 见多识广 热爱自然(板书)
四、分析外貌,了解作用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教师读:“他正在厨房里,一张圆脸,头戴一顶帽子……”让学生仔细听,把老师漏读的字(紫色、小毡帽、银项圈)用铅笔轻轻画去,(训练学生的听力)对比着读,仔细品味与课文有什么区别。
3.讨论交流。(紫色说明闰土生活在大海边,身体十分健康;小毡帽说明闰土生活在农村;银项圈说明闰土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4.师生小结:人物的外貌、打扮、穿着和生活环境、身份有密切的关系。
五、两相对比,自主迁移
过渡:“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闰土生活在大海边,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除了这一点,“我”与少年闰土之间还有哪些区别?
师生讨论、小结:身份不同;穿着、打扮不同;外貌不同……)
(1)引导迁移。
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呢?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补写完整。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展开讨论。
(3)补写。
(4)交流、修改。
(5)选择学生写的片段介绍:“瞧!那不是地主家的小少爷吗?头戴瓜帽,长得又白又胖,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脖子上挂着一块小巧玲珑的玉佩,一双乌黑的眼睛,似乎提不起一点儿精神……”
(6)说说为什么样写?有什么好处?
6.结课,拓展。
7.选做题:
(1)“我”与闰土分别之后,会不会再见面呢?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想象一下,可爱的闰土会变成什么样?
出示:【课件11】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嘴,他就是闰土。
——节选自《故乡》
想一想健康、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2)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伙伴,进行研究,寻找当时社会的背景资料,研究少年闰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课后写一份小结。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海边拾贝 机智勇敢
看瓜刺猹 见多识广
看跳鱼儿 热爱自然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 )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我认为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我觉得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鲜明,不能更好的突出课文内容。反思之后,我要再设计,尽量做到脉络更清晰,主题鲜明。
总之,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