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健康教学总结(通用3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明确指出,要使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体验多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能灵活协调地控制身体。幼儿体魄的强健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为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促进体能发展,本学期对36岁幼儿进行走、跑体能测试并进行了测查分析总结,客观、公正地了解每个幼儿的体能情况。为了使十二五课题顺利开展研究,特对本学期科研工作做一下小结。
一、学习完善科研制度,明确分工,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
为了保证课题组正常、有序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对课题组定期活动制度进行了调整,明确课题组长,由楼层组长、年级组长协助课题组长一起组织开展活动。将幼儿园的教学与教育科研相结合,保证科研工作正常、有序、高效运作。
二、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课题的实施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可操作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广泛借鉴已有的经验和理论。开学初与本组老师一起大量阅读和收集了有关小班幼儿体育发展目标、健康心理发展目标及语言活动中儿歌、故事等资料,通过商讨明确本课题组在“健康”科研方面开发和运用活动材料什么样的废旧材料,如何运用到幼儿体育活动中,设计多种户外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在体育游戏活动中获得运动经验。
三、定期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反思、有调整。
间周一次科研小组集体备课,互相分享科研活动开展情况,每月月底上交科研方案,并组织老师互相阅读,分享参研老师的反思及活动调整情况,为自己下次活动做准备并集体推选出优秀教案收录到科研资料中。
四、设计测查表,分析幼儿前期水平
11月初,我们对本组幼儿进行了不同形式下跑、跳、爬、平衡等运动技能和速度、灵活性、平衡、协调、耐力等运动品质,以及运动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和意志力的测查,运用测查、记录、分析等方式对测查结果做了详细的分析。
经过对幼儿不同方式跑的体能的测查,整体水平显示,在动作技能发展上:发现我园大部分幼儿快速跑时的身体动作不太规范协调,跑的姿势不够正确,跑的时候如不能够自然半握拳,双臂没能前后自然摆动,双脚离地腾空落地较重,步幅不够大不够均匀。个别幼儿奔跑时能脚后跟着地。此外,幼儿快速跑时目的性和爆发力较差,年龄越小表现越强烈。在跑的速度品质上,约四分之三的幼儿的爆发速度不高,步伐很小、双臂摆动频率较低。在跑的耐力品质上,半数幼儿的耐力较弱,同时与任务难度、天气情况、幼儿身体状况相关。灵敏素质是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平衡及灵敏度品质上,接近一半的幼儿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与灵敏素质不是很好,约五分之一幼儿在跑的过程中身体运动不平衡,手脚不协调,反应速度过慢。
在情感态度上,中、小班幼儿的坚持性、合作性和专注力均较差,在测查过程中易分神或者从事与该测验无关的活动,部分幼儿对信号反应比较迟缓或者理解力较弱。在“一个跟着一个跑”的测查项目中,21%的幼儿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执行,在发现前面的小朋友比自己跑地慢时,会抢前跑,或是推前面的小朋友,或者通过跑出队伍外来显示自己的速度。在躲散跑与追逐跑中,大部分幼儿都有主动避让同伴或追逐同伴的意识,但是在奔跑中,幼儿不能快速灵活的转换身体方向,不能及时闪躲,并在自我保护的意识上还有一些欠缺。个别幼儿在跑的过程中易受外界影响而停止任务。在大班“躲闪跑”过程中,75%的幼儿由于有抛过来的球的干扰,又要避让跑过来的小球,又要追逐前方幼儿而影响自己跑的姿势和动作,奔跑速度明显减慢、身体动作不够协调。
经过对我园幼儿不同方式跑的技能的测查,通过对我园幼儿跑体能的测查,在运动技能、情感态度等体现为:大部分幼儿的身体动作比较协调,在老师的鼓励下,基本上都能完成任务。但幼儿的坚持性和专注力较弱,合作性非常弱,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与个体性格、环境、任务、天气等有相关性。
五、不足及努力方向
1.收集资料的意识还不够,如:平日科研组老师一起商讨时没有收集资料照照片的意识。
2.体育科研的研究性、延续性、系类性不够。3.活动材料的投放目的性层次性不够,幼儿参与度不够。下一步任务:通过本次测查,了解了我班幼儿总体情况和个体差异,在下一阶段的锻炼中,我班将通过活动材料的丰富、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运动活动,在日常活动中增加幼儿运动技能技巧,在情感上鼓励和支持幼儿坚持、专注上下功夫,期望通过共同努力,幼儿的运动智能会上一个新台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我们幼儿园教师日常工作放在手边的工具书。该《指南》指出,健康教育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因此,作为小班教师的我,在重视并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依托本园小班教研组开展的《促进幼儿快乐成长之小班生活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课题实践,我重点尝试通过创设温馨的盥洗室环境来帮助小班孩子克服如厕困难,缓解小班幼儿入园焦虑,从而帮助小班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
一、小班幼儿如厕困难的发现
入园已经一段时间了,可是我们班的个别幼儿还是会出现尿裤子的情况。有一次,在集体活动环节向运动环节转换的过程中,我请所有的幼儿进行运动前的如厕和喝水准备。沈裴琋她也进到了盥洗室,我便认为所有的孩子都已经小便过了,结果在运动游戏中,她就站在那里尿了起来,大眼睛一直盯着我。我深知这个时候对于她的批评教育会加重她的心里负担,于是我只是很自然的请保育员带着她回到教室,及时更换衣物。可是,这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后来的日子里,她基本上每一天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特意留心关注她,请她及时去小便,但是每一次她都说,我没有小便。虽然我哄过,商量过,甚至是直接要求过,可是结果她还是会尿裤子。家长也很无奈,只能每天来学校时准备多套可换的衣物。随着天气逐渐变冷,这样的情况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仔细地观察,我发现我们班的个别幼儿会出现憋尿的情况,会在离园的时候,要求家长赶紧带着回家去小便,也有的小朋友因为实在忍不住而会出现尿裤子的情况。还有另一个情况,就是幼儿不愿在幼儿园大便。在一次离园的时候,我们班的戴宇涵在看到家长后,立刻拉着妈妈的手嚷着要回家。妈妈很不解,问他,你为什么这么着急回家啊?孩子立刻说:“妈妈,我要回家大便。”妈妈一脸尴尬的走了,我们的脸上也露出了尴尬的表情。
二、小班幼儿如厕困难的原因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教研活动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依托小班组快乐生活的教育策略的专题研究平台,通过各位有经验教师的专业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在小班幼儿如厕困难的原因上得到了以下结论:
1、生活环境上的改变
在家里,幼儿是家庭中的重心,家人尽一切可能满足他的要求。而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无法延续家庭那样一对一的相对不变的关系。幼儿在家庭中自由散漫惯了,各有各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到了幼儿园,要遵守相对统一的作息和规则、纪律,这种习惯上的冲击使幼儿感到极大的不适应,从而产生不愿上幼儿园的抵触情绪。对幼儿来说家庭是可以依赖的、自由的生活环境,而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环境的改变,对刚满三岁的幼儿来说是挑战是巨大的,幼儿的内心感受是完全不同的。环境对他们而言,不仅陌生而且与自己有很大的距离,即幼儿与新的环境还没有建立某种和谐。特别是对于盥洗室的变化和如厕的时间的确定,种种的不习惯和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使幼儿出现了憋尿或者不愿意去大便的现象。
2、自身能力的不足
由于初入园的幼儿才满三岁,各方面能力还没有健全,一下子让他们过集体生活,是很难适应的,集体生活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同伴交往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解小便孩子不会告诉老师,也不知道时间点的概念,大多数幼儿在我们老师进行家访时了解到,是基本上不能够自理大便的,再加上语言表达不清楚等种种能力上的欠缺都会使幼儿产生心理压力而害怕上厕所,最后导致幼儿不愿意入园的情况也是有的。
三、小班幼儿如厕困难的解决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从环境入手,以盥洗室为切入点,重点营造温馨、舒适、愉快的生活环境,使幼儿从心理上得到放松,并能够获得安全感,能够全心的信赖我们,喜欢上我们的幼儿园。
1、布置墙面环境,吸引幼儿走近生活环境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用心布置盥洗室的环境,通过充满童趣的海洋世界和可爱的卡通形象的小海豚,使幼儿对环境产生新鲜感、亲切感。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带孩子参观,随意看看、到处玩玩,孩子们的陌生、害怕的感觉就在游玩中渐渐消失了。
2、细微处美化生活设施,激发幼儿自我服务
在经过仔细观察后,我们发现幼儿的盥洗用具大多数是由不锈钢材料做成的。因为材质本身的特性,容易给人带来冰冷,疏离和不亲密的感觉,而这些又是我们班级环境所需要改变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简单的改造。以盥洗室的冲水马桶为例,我们通过简单的使用颜色鲜艳的布料,把不锈钢水管进行包裹,一方面,满足幼儿喜欢鲜艳颜色的天性;另一方面,掩饰来了不锈钢的冰冷,僵硬的感觉,给幼儿带来了温馨、舒适、放松的感觉。而且材质的选择具有绵软性,幼儿在直接接触时,也可以感受到柔柔的暖意。
3、张贴图片步骤图,提示幼儿如厕操作方法
针对幼儿的不愿在幼儿园解决大便以及幼儿不会自己动手去解决便后的整理工作的问题,我们尝试过多种方法:方法一,是一对一的口头的教授,方法二,是针对全体幼儿的语言解释。两种方法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我们针对小班幼儿自身的年龄特征,在每一个厕纸的旁边,专门准备了幼儿如厕后的整理工作步骤图,这样在海面宝宝的提示下,幼儿可以清晰、准确的了解到正确的步骤。同时,针对男宝宝和女宝宝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图示。
4、突发状况尊重幼儿,缓解幼儿心理压力
小班幼儿的身体发展阶段特点决定了小班幼儿如厕困难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我们不需要带着有色的眼睛去看待孩子的这些现象,相反,我们更应该进行换位思考。对于一个憋尿的孩子而言,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们更多的是需要理解孩子,给予孩子宽松、自在的氛围,让幼儿能够从心理上获得释然和放松。因此,当老师发现孩子憋尿时,要给予亲切提醒与主动帮助;当孩子因憋尿而尿湿裤子时,老师要给予理解与尊重;当孩子不愿在班内大便时,老师要给予真情解说与友情支持……以此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孩子进一步获得对于环境和教师的信赖,从内心接受幼儿园,接受老师,让孩子感悟到这里不仅仅是我学本领的地方,更是我快乐生活的乐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深入挖掘健康的更多内涵,了解幼儿健康教育的更多要求,我们越来越清晰认识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是我们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创设温馨的盥洗室来帮助幼儿解决如厕难为切入点的健康教育,既符合小班幼儿的健康教育实际,又可以通过其暗示起到诱发孩子积极行为的作用。因此,关注细节,帮助幼儿使其最终形成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是需要我们在健康教育中不断实践、探索与追求的。
球,曲线组成的完美形体,无棱无角,是孩子玩耍,开发智力、训练动作的协调能力、提高反应敏捷度的好东西,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球。玩球是游戏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因为它有弹性,又安全,滚、扔、拍、踢、用棍子打、投篮圈,无所不能。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球类游戏不仅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乐趣,而且在游戏的乐趣中,训练了儿童的头脑反应、眼手协调和动作技巧。因此,我们小班在下学期开始了玩球,根据我们的目标和幼儿的.特点,我们从幼儿拍球入手,逐渐提高幼儿对玩球的兴趣,进而激发幼儿寻找球的多种玩法。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从拍球入手,训练幼儿基本的玩球技能
幼儿拍球动作的基本要领是:前臂、手腕、手背等部位的肌肉共同协调用力将球拍起,当球从地面反弹起来时,手要自然地随着球向上抬起缓冲,然后再向下拍球。幼儿初学此动作时,用力部位常常不当,有的幼儿只用手背拍球,而有的则用整个手臂,手腕动作不好,要么身体不够放松舒展,导致球越拍越低。教师要指导孩子拍好球,就首先应对拍球的动作要领烂熟于心,对于动作的难关及与重复,如手腕的动作应重复示范。
此外,我认为有时不会拍球的幼儿只是还没有找到拍球的感觉,教师此时可以帮助他们寻找这种感觉,比如:我们班的晴瑜小朋友怎么练习也拍不起球,急得他一拍球就哭,其实他每次练得都很认真,就是不成功,于是我们教师就抓着他的手不停的拍球,让他感受拍球怎样用力,慢慢的教师用的力气越来越小,晴瑜使劲越来越大,待老师放手后晴瑜能连起来拍球了,找到感觉的晴瑜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进步更大了。
二、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利用家长资源充分挖掘球的各种玩法
球的玩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局限在拍球上,而且单一的拍球会使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幼儿基本拍球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我们又鼓励幼儿想想:球还可以怎么玩?班级的彬彬小朋友立即把球放在地上,身体趴在上面,四肢离地转起圈来,教师及时引导幼儿分享新玩法并激发幼儿创编和他不一样的玩法。幼儿寻找到了玩球的新兴趣点,很快就创编出了多种玩法:双脚夹球跳、单手原地转球、坐球自转、抛接球、胯下滚球、顶球走、接龙比赛等等。幼儿每创编出一个新玩法教师都会与幼儿一起分享,即推广了新玩法,又大大提高了幼儿创编的兴趣,使球的“一物多玩”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了。我们还特地制作了一本属于自己本班的玩球大全。
三、拓展玩法,寻求球与其它器械的合理搭配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的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在球的一物多玩活动进行到比较高的水平后,我们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玩球的过程中是否能将其它的器械融入其中让玩球活动更据挑战性,幼儿的参与热情更高呢,这同纲要中的精神也是一致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进行了大胆地尝试,如:球和圈的融合。孩子们用圈套球,用球投圈,玩得十分投入。球和平衡木的融合、球和绳的融合等等。让孩子们在融合中学会了共享体验到了乐趣。
球的“一物多玩活动”适合于多个年龄段幼儿进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以循序渐进、不断加大难度创编出更多新的玩法。我们会同幼儿一起更深入的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