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海兵
江苏省第四期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 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
课题单位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课题主持人 薛海兵
摘 要:基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和语文教学环境,本课题将语文教学、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这三者结合起来思考,试图对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重要特征和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方法加以考察、探索,以寻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改良之策。借助于调查研究和反思实践等主要研究方法,课题主持者经过了纯粹文本、专题网站、问题驱动、面向探究和发现建构等五个阶段的实验之后,逐步总结提炼出了“三主一体”的自主探究与协作探究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模式,并呈现了该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关于该模式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课题实验者认为学科课程、网络载体和建构理论三者的有机整合是现代语文教学和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制高点。
关键词:网络环境 建构主义 中学语文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人概括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滑坡”,有人则概括为“重教轻学、重知轻感、重左轻右、重内轻外”,甚至还有更多其他的概括,但不管怎样的概括,都说明了语文教学中学存在着理念僵化、模式陈旧、效率低下等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模糊性、周期长时性和内容综合性等重要特征,只有正确面对语文学科在当下环境中具备的资源丰富、思想多元、载体纷呈等现代特征,才能教好语文同时也让学生学好语文。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它必然带来现代语文教育的科技化,这是教育的发展规律。无论是从网络语文资源的丰富性和网络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来看,还是从教学双方非课堂时间对网络不自觉的沉迷而带来的潜在效果看,语文教学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现代与传统的境地。但中学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事实却是一方面似乎拒绝科技时代的到来,迷信着语文是“觉悟的艺术”的传统;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将科技对于语文的作用神化了,以为科技是无所不能的,忽视了人类是思想的动物的基本道理。面对以网络为代表的高科技而衍生出的两个极端认识,我们的语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问和失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在作为现代科技重要成果的网络与作为传承人文精神重要载体的语文之间寻求一种契合,试图从媒体教育功能的维度去探索运用网络环境改良中学语文教学之道,
在四年前的课题建构阶段,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尤其是意识到必须着手进行整合研究的就更少。当时的基本状况是,对网络环境、建构主义、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的认识还是基本孤立的,最好的研究者们较多地注意到了三者之间两两整合的必要性,取得了一些成绩。当时研究的重心有三:一是网络教学的基本特征、普遍模式和教学设计等,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学习特征、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等,三是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理论建树上的代表人物分别有祝智庭、何克抗和霍益萍等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进入到一个阶段之后,开始有人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这些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加以阐发,于是三者开始走向融合。问题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学科课程与其它因素整合的具体实践比较缺乏,理论融合的作用也不甚明了,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网络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基本模式和教学设计应当是怎样的,是否具备其独特性,对于改进当前语文教学有哪些作用等等。本课题实验从此出发,寻求整合与创新,试图获得有益于当代语文教学的某些策略。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网络环境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将网络引入语文教学,研究信息科学与语文教学的科学耦合,提高语文教学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建设者;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将建构主义引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课题基本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互联网络,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建构原则。课题实施之前和过程中,我先后界定了本课题的一些基本概念,这样有利于课题顺利而科学地开展。
1.网络环境
在本课题研究中,网络环境一方面指构成教学环境有机因素的各种网络技术,包括网络自身和以网络为载体的留言簿、聊天室、BBS、E-mail以及后期兴起的BLOG等;另一方面指运用网络技术营造出来的教学环境或教学赖以开展的背景。网络环境除了上述技术性和情境性上的意义之外,还具有作为时代文化的背景性意义。形象地说,盛行网络的技术产生了盛行的网络文化,网络环境是网络时代的空气。本课题实验主要依靠因特网和校园网实施教学活动。
2.语文教学
在本课题研究中,“教学”这个概念在教与学两个主体方面均被赋予新的内涵。其中,“教”不排除教师必须进行的讲授行为,但应当更多地理解为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学”也不排除学生必须接受的基本灌输,但应当更多地理解为学生的自学与研究。这种语文教学更多地以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探索的状态呈现出来,而且始终受制于网络环境。
3.网络课堂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是师生双方的主要活动阵地,一般指教室;在本课题研究中,“课堂”的外延扩大了,内涵也有变化,它是运用网络环境开展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总和。一般情况下,这个“课堂”是在网络教室或电子阅览室,甚至可以说就在网络上,在某一个专题网站或者BBS上,即所谓“网络课堂”。实际的课堂建在网络上,网络中有虚拟的课堂,这是网络课堂的两重含义。
4.语文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跨学科或跨领域的综合性的学习方式,而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有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作品学习过程的研究式学习,也就是说它既有“求真”式探究、“寻疑”式探究,也有重在语感的培养和积淀的“品味”式探究。作为课堂学习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本课题重在探究从教材出发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而且是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以网络为主要教学环境的语文活动。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5.“虚实相融”的学习环境
这里的“虚”是相对于“实”而言的。“实”指的是面对面的交流,“虚”指的是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的学习环境。“虚实相融”的学习环境有着物理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物理性体现在需要通过一定的电讯技术经由互联网连接到世界各地学习资源的计算机设备;学习者通过这些设备查询有关资料、与其他人士进行交流。人文性体现在教师科学地组织各类信息,使其转化为有效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并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促进学生发展。本课题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活动,但不排除网络应用过程中或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所处的真实环境。很多教学活动是在网络环境与真实环境中同时进行的。
广义地看,凡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语文教学活动均可称之为“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语文教学”,无论是通过网页发布教学内容,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传递视频信息,将一堂讲授型的课共享给另外一个课堂的样式,还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加工样式,或者基于网络应用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等等都属于“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语文教学”。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首先是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语文学科教学之中的实验研究,其次是实验这种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中渗透与开展的可能性。它是一个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实验课题。换句话说,这是探索学习环境与资源对于以人为中心、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的影响与作用的一个实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条件分析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是本课题的主要理论支撑。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建构的多元创造,注重学习的互动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等,与传统语文教学的体悟式、讲授式、品读式有很大不同。可以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拨乱反正”。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营造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等因素,发挥其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在探索和协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建构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素养的目的。
2.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从语文教学的发展看,信息社会中网络作为最有活力和价值的媒体必然渗透到教育领域,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不仅无法拒绝这个媒体而且必然要走这条现代化发展之路。从学习方式的变化看,研究性学习带来的诸多问题是教师和图书馆无力解决的,让学生到更广阔的世界去探寻答案是教学趋势,这是实际需要。从实验硬件的配备看,我校有运行良好的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并与互联网接驳,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硬、软件环境都随科技发展而不断升级更新,能保证实验始终走在网络发展的平行轨道上。从自身实践的情况看,课题主持者的教学能力强,使用现代媒体意识强,对相关理论理解较好,在申报课题前已经较多地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一些研究成果已见诸多家学术刊物,曾向全国同行成功开过本课题展示课。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1)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2)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及其实践
2.课题研究内容
(1)网络环境适应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功能呈现与特征剖析
(2)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与基本特征
(3)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教学方法
(4)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建构主义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解决传统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网络运作原理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不断加强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渗透,试图以此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整个课题研究之中,我的基本思路可作如下表述:用已有的理论去观照教学实践,建构实验方案,探索内在规律,然后形成理性认识或学科内理论,再验诸实践,指导实践。具体说来,我主要运用了调查研究法、反思实践法和文献研究法等几种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课题实验的初始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调查主要指向如下三个方面:学习者状况调查——目前语文学习的基本手段与载体,学习的基本方式和效率,尤其侧重于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学习的现状与效果的调查。教学者情况调查——目前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与载体,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效率,尤其侧重于教学弊端、改进设想和措施运用等情况调查。基于网络环境语文教学革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调查——学校网络的建设与运用环境,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掌握程度,学生及学生家长对于常规教学中网络介入的接受态度调查。在调查研究之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采用相应的调查方式调查分析。由于实验对象是主持者自己的两个班级,所以开展个别访谈的条件比较好,不仅可以随时进行,而且访谈人数随需而定,也容易获取真实情况,;对同事、家长进行访谈的同时往往还兼以问卷法。为了比较全面、深入了解本课题开展时的现状与基础,在实验范围之内进行问卷调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本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教学实验提供改进策略的基础,现状分析只是手段。在本课题结题阶段,将最初的调查与中国传媒进行的最新网络阅读调查分析进行了比较,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本课题的实验意义和价值。调查研究之后,必须对所掌握的一手资料进行详尽细微的分析,从而确定整个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实际操作方案)。在试验过程中,每一个子课题或相对独立的试验阶段都必须认真贯彻这一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下一步研究的顺利开展。
2.反思实践法
反思实践法是在行动研究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本课题研究中,我采用反思实践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课题需要确定子课题、形成假设,建构研究方案,从学情和理论等方面深入理解做好预案,严谨细致地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依据反馈的信息进行反思调节,通过实证和思辨同步进行以达到适度的理论概括和用理论改进实际工作的双重目的。反思实验法的方案和假设来自教育实际,又在实践中经过检验和完善,再用来指导教育研究和实际工作。反思实践法的起点是对教育实践的调查和总结,在有关理论指导下建构理论框架,然后在实施中进行评价和反思调节,完善研究的理论和方案,再进一步实践和反思,整个研究是循环式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个循环圈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节:建构、实施、评价和反思。“反思”这一环节主要是对计划实施和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它包括研究人员、实验教师及共同反思等三个层次。研究人员的反思所追求的是发现问题和一般的结论,在必要时对研究方案作出调整、修改。而实验教师反思是反省自身行为与设计要求的差距,使自己的经验进一步重构,追求的是教育活动的合理化、理论化。在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深入思考后再开始新一轮研究。所以反思是一个循环圈的结束,又是新循环圈的开始,处于中介状态。这个课题中,我既是研究人员又是实验教师,所以理性思考和实际反思操作都由自己承担,虽然对自己理论储备和反思归因上的要求更高了,但是减少了两级层次中人员沟通可能带来的误读,利于课题顺利迅速的开展。
3.文献研究法
在我进行本课题研究之初和研究过程中,理论界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等都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样的,理论界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思考与实践也已经积累了很宝贵的经验。面对这些文献资料,我认真学习,细致分析,在理清基本理论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梳理出了一些对于本课题而言是有价值的、可供课题研究参考的意见。但是,我也发现直接将这两者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进行的思考与探索还不十分充分,于是我就着手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存在问题加以进一步梳理,首先在文献资料方面进行研究,寻找可资课题研究的规律性和指导性的东西。我利用文献研究法,将搜寻掌握的多达上百篇的资料整理成网络与教育理论、网络与建构主义、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网络与语文教学、网络与阅读教学和网络与写作教学等多个专题,一方面做文献综述的研究,一方面做主题提炼和寻求依据的研究工作,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做了充分的理论储备和前期准备工作,从中也获得了一些直接有益于本课题开展的宝贵财富。
六、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以网络阅读教学为例
在研究性学习刚刚被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候,我在自己的摸索中发现,它所追求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理想境界正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内涵或者基本理念。由于当时自己对于互联网的兴趣正与日俱增,于是很自然的将互联网的种种好处与建构主义学习、研究性学习接合起来思考,我发现它们三者之间的契合实乃天成。在我的思考与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与互联网便有机结合起来,其结果就是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环境中,互联网成为学生探索、体验、建构、交谈以及思考的工具,他们能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与外界信息交互的过程中建构出新的知识。下面将以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课题的开展及反思实践的探索过程。这个探索过程中的实验研究对象为1999年入学的高二(9)班学生和2002年入学的高一(13)班学生。实验在两届学生当中持续,中间有一个融合过渡的阶段,其中第二届学生进入持续阶段之前的一段受培训过程略去,只陈述关于探索发展的这条线索。
阅读是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行为。阅读活动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胡塞尔现象学后期所大力倡导的“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人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解释,互相沟通的关系。在阅读活动中,文本沟通了阅读主体和创作主体,进而在两个“主体”间产生心灵的碰撞与灵魂的问答。在网络文化冲击下,作为人类社会传统教育三大基石之一的阅读正在发生着“一场强大的裂变”!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阅读不仅对传统的文本阅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使长期困扰于“费时低效”的课堂阅读教学又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基于网络的文本阅读的阅读过程的互动性、阅读环境的开放性和阅读内容的丰富性以及网络阅读强大的即时双向交互功能形成了网络阅读消费与生产的共时性特征。
基于文本的网络阅读教学阶段。这个阶段笔者常常将自己网上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精品资源推荐给学生,并组织学生上网浏览。这些精品资源主要是网络文学、经典作品的网上评论和具有时尚或时事性质的文字等内容。在笔者的个人主页上还保留了第一批实验对象阅读篇目的某些痕迹(参见个人主页页面),只是这两个表格中的有关篇目是后来组织研究性学习时根据需要重新编辑过的。因为当初本地互联网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校园网始有雏型,家长和学校对学生接触互联网还持有观望态度,所以当初的主要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对于网络的热情和对网络资源的接受心理,使他们认识到世界在网络里成为一个可视的小小的村落,这个村落里可谓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广泛阅读,使得当时的实验对象几乎熟知网上所有的知名写手及其作品,他们在同龄人当中甚至产生了一种拥有非凡阅读经验的优越感。他们非常喜欢上这样的网络阅读课。
对这个阶段的反思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网络阅读是不是必要的阅读形式,传统平面媒体阅读是否需要网络阅读的补充,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方式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怎样的网络阅读才是积极高效的,语文教学需要怎样的网络阅读,网络阅读如何有效介入传统语文教学而不流于形式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开始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网络阅读中,试图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和语文教学的效率。
基于专题网站的网络阅读教学阶段。这是网络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初期,笔者对网络应用教学的理解还是比较机械和偏至的,主要体现是将网络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转换平台,进行资料搬家,本应写在教案簿子上的显示到了电脑屏幕上,本应消化吸收的搜索到的网络资源也被简单整合之后挂在一个课题之下。这样一个简单意义上的专题学习网站也就诞生了,因为这个集中了同一课题资源的WEB综合体上还链接了基于校园网和互联网的两个BBS供学生讨论问题。教学清代散文《五人墓碑记》(参见个人主页)等篇目时,笔者就是采用了这样的网络教学方式。彼时彼刻笔者曾天真地认为这些东西放到网上去了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了。事实上笔者并没有将它作为资源供学生研讨,而是将它当作授课的脚本了。笔者非但没有觉得省力,反觉得花去了若干倍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学生的学习氛围与学习效果并不比传统课堂教学来得更好,有些学生明显失去思考的动力、学习的压力和受到激励的活力了。
基于专题网站的网络阅读教学不再是纯粹的散篇阅读,也不再是纯粹的文本阅读,而带有了专题研讨性质,或者说提供了探究性学习的可能性条件。但是静态网页的更新速度慢,对于新鲜资源的灌入不是十分便捷,而且BBS的空间有限与发言审查制度使得交流不能以即时状态呈现,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但更主要的是笔者对于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学习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层面,只是将网络作为一个可依赖的呈现工具而没有充分发挥它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没有将网络功能与人的能动性结合起来,某种程度上使网络处于一种被孤立和隔离状态。
基于问题的网络阅读教学阶段。网络应用于教学也应当与其它媒体工具应用于教学一样,需要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明白了这一点之后,笔者进行的第一步设计是网络教学问题化,这样使学生的学习不止满足于浏览教师准备好的专题网站内容或者学生自己搜索的网络资源,而是要将主要精力贯注于问题的思考以及讨论交流上。笔者在进行《〈宽容〉绪言》教学时即采取了这样的做法,即教师事先请学生对所学篇目提出问题,经过筛选之后的重要问题被发到个人主页的论坛上,上课时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这篇课文的网络教学过程中主要设计了“学习本文要把握哪几个寓理形象?”等六个大问题,学生讨论非常积极踊跃,对问题的讨论也比较深入,甚至有很多新鲜独到的见解。最重要的是几乎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尤其是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表现出了投入的勇气,学习效果很好。不少学生表现出了对这种学习方式的认同和渴望。(详情参见个人主页BBS《〈宽容〉绪言》网络教学的主要讨论页面)问题教学法的介入使得网络阅读教学终于获得了生命,开始生动起来,活泼起来。
问题的介入使得学生有东西可学而且有路径可循,再加上参与和发言的广泛性、交流和反馈的即时性,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是网络给阅读教学带来的令人惊喜的一面。但同时笔者又在思考另外一些相关问题,即这样的课堂是不是仅仅是讨论空间和介质的简单转换,先前实验中对网络资源的运用与专题网站的建构是不是可以成为这种问题介入式的网络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这样整合起来它的运作又会是什么样的模式等等。寻求整合,以挖掘网络环境对于语文教学的潜能,这样的思考使笔者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视野之中,作者在“惟存教育”的启示下找到了新的实验点。
基于探究的网络阅读教学阶段。引入WebQuest模式是我着手整合实验成果和拯救课题实验进入高原现象的重要手段。WebQuest是一种面向探究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所用到的所有或大部分信息都来自网络。这种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并以一定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仅从模式定义看,它已经将我所思考的若干问题含括进去,指向了网络,指向了资源,指向了主题,指向了探究。一个标准形式的WebQuest教学设计包括选题介绍、任务描述、相关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方式和交流总结等七个部分,其中前三要素是活动前提,过程描述和学习建议是探究学习的关键,评价总结是对目标与过程的测量和反馈。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和学习任务在这里可以得到更细致、生动的描述与呈现,学习资源模块的建立解决了海量信息与专题网站对课题研究的有效性问题,学习主题的确立和探究过程的设置保证了学习主体不被网络冗余信息与噪音干扰,评价与总结利于学生对所建构知识进行再认知和科学重组,对于新主题研究能起到指导作用。笔者所做的《〈宝玉挨打〉的WebQuest课例设计》(参见本报告附件一)和教学实践遵循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既解决了实验前期的存在问题,又将实验推向了一个更新的阶段,课题研究进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对于这个阶段的实验,我的反思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这在《〈宝玉挨打〉的WebQuest课例设计》的反思板块中已有说明,这里还要再次引述以作为探索的一个必要的阶梯。首先是问题意识往往是学生最缺乏的,“设问提示”环节正是基于刺激学生“知困”的需要而设置的,它有利于刺激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这种提示容易使这种开放式教学回到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老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初衷和意义建构的过程可能被冲淡甚至瓦消。第二点想法是这个课例或者这个探究阶段的设计层级分明的特征可否生发一个高中阶段进行课外阅读扩展的总体设想,即基于互联网的WebQuest形式分层探究阅读方案。如果按年级依照“高一设计突出探究的示范性、高二提升层次强调探究的指导性、高三阶段强调探究的自主性”的序列进行设计,这个“设定”的流程,能否展示完整的探究阅读过程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基于发现与建构的网络阅读教学阶段。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求正确结构和意义。”总之,在布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儿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这个意义上的发现与建构主义的自我建构有某种相通之处。在探索中从发现走向建构就成为了我必然的选择。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尝试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支架式、抛锚式和随机进入学习等三种主要模式时,坚持以开放促发现,以发现促建构,以建构促生成,以生成促发展的理念,将开放、发现、建构、生成和发展作为一次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阶段,同时又将它作为学生高中阶段自主学习建构意义的几个阶段,试图在发现和建构两个关键环节的支撑下形成内外两个循环,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发展网络阅读教学。笔者的《网络环境下〈宝黛初会〉的教学设计案例》(参见本报告附件二)就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做的这样的尝试。虽然本课题的外循环并没有纳入其中,但是它与上一阶段的《宝玉挨打》的网络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层次感,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研究学习《红楼梦》既有示范性又有启发性,为学生今后自主学习《红楼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这是比较成功的尝试,这个尝试某种意义上说超越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理论上的陈述。
七、课题研究的结果
这个课题的持续时间相对而言比较长,所以实验过程中实际实验对象跨了两届,实验时间是前一轮学生的后半段在校时间和后一轮学生的前半段在校时间。可以说,实验的某些方面实际上是有两批实验对象,这两批实验对象的最大的不同不在于是两批人,而在于是两批分属于互联网络不同发展时期的人。这种研究对象的变化给实验带来了实验设计之初没有设想到的诸多影响,有利有弊。实验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但是实验实施者没有更换,我一直是实验的主持者。但是,不同的探索阶段,实验主持者的经验值发生了变化,实验的工具甚至理论都发生了很大改善与进步,于是整个实验对于主持者而言,也是一个从探索到结论到再探索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对学生而言还是对教师而言,这个实验研究的结果更具有普遍性或者说是一个动态结果的呈现。
实验后的学生状况
语文学习心理显著改善是网络语文教学开展之后学生表现出来的最强烈的特征。无论是实验之初的引导,还是此后的探究的需要,甚或是实验之余自觉的投入,学生进入网络世界之后的语文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都有显著改变。学生不仅非常投入地阅读了教师推荐的网络文学,而且开始了他们漫长而快乐的网络冲浪,他们几乎跟随着网络文学发展的每一个脚步,饱览著名网络写手的时新之作。他们对于阅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非常投入地欣赏和批评他们感兴趣的网络信息。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将课内外阅读很好地结合起来弥补不足,形成一种自觉提升语文素养的良好态势。因为抒发的需要,他们已经习惯了自由发言,无论是跟帖还是发布主题帖都有很惊人的数量,在笔者主持的课内讨论的论坛中他们的发言的痕迹就有泛滥之势,甚至发展到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驰骋论坛的地步。很多学生的帖子质量之高进步之快实在令人刮目相看,尤其是第二届实验对象的热情和投入更是非同一般,这在笔者主持的BBS、Passboy和他们的个人主页与论坛中依然可以看到。
语文学习能力显著提升也是网络语文教学开展之后学生表现出来的强烈特征之一。狭义上的语文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认读感知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评价和鉴赏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等几个方面。在经过网络语文教学锻造之后,学生这几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在笔者主持的《雷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的文学鉴赏课实践》(参见本报告附件三)案例与实践中,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为有了积累聚变而来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才有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专题的出现,像《〈雷雨〉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真情”辩议》、《从叹词看人物性格》、《〈雷雨〉主题史纵观与述评》等等。这在一般的语文课上是怎么也上不出来的效果,只有网络环境下的建构主义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实现。而评价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则是更令人头疼的,可是学生在网络上看多了想多了写多了交流多了讨论多了之后,碰撞出来的那些富有见地的品评实在不可小觑。在笔者主持的校本课程《网络文学阅读与写作》中,我们组织过一次交流汇报,围绕展开的主题是《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文学》,学生思想之新颖、成熟与深刻使得来自全国的数百名参加活动的专家无不为之震撼。
实验后的教师状况
教学理念和视野的改变是网络语文教学开展之后教师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的特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习并在网络教学中实践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之后,笔者对传统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怀疑,表现出来的是悖逆和批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越来越尊重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而将自己作为教的主体。在整个教学事件中,教师则作为一个参与者、引领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出现,使得学生的自我建构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在全国观摩课《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文学》中,笔者除了完成指导、帮助等必要的义务性工作之外,没有更多介入而是真正放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观摩的专家们对此予以了充分肯定,认为台前的学生作为是了不起的,幕后的教师不作为同样了不起。正因为这种理念上的根本性改变,笔者的教学视野和理性触角才得以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为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可能。
教学能力和艺术的获得也是网络语文教学开展之后教师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之一。作为一个曾经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传统语文教学思想浓重浸染的中青年教师,笔者的教学能力基本上是能够满足原有育人目标和教学模式需要的。然而,接受了崭新教育理念之后,笔者深切感受到无论是教学认知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还是监控和评价能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笔者主持的若干研究性课题中,譬如《宝黛初会》和《宝玉挨打》等教学中,教学设计更注重学生心理、能力和建构可能,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的三种主要模式开展教学,保证了学生建构知识和发展个性的需要,同时保证了教师能够比较自如流畅地演绎驾驭课堂的艺术、沟通心灵的艺术和使用媒体的艺术。网络教学中监控与评价的复杂性和即时性,使得教师的教育艺术更具有了创新色彩、灵动色彩和人性色彩。学生的多元见解必然激发教师潜在的感性与理性储备,预设的被执行与被颠覆都必然激发教学生成的丰富与深刻。在这样的锻造之中,教师的潜能被充分调动出来或者说深入研究与演绎成为必然。
总之,从实验结果看来,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实践使得学生和教师双方得到了更理想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格塑造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八、课题研究的分析与结论
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而言,承担这样的课题并想拿出一些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知困,所以我格外投入地进行实验,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不断修正当初设想,不断完善实验设计,在艰难的探索中终于坚持走到了最后。现在回眸,深感本课题实验确有一些值得咀嚼值得分析的地方,这也算是对课题的最后交待。
1.教学双方之所以会有研究结果中的良性呈现,主要因为双方改变了对教与学的认识,在新的认识层面上才达成了各方面的改进与提升。教师的改变是首要的,学生的改变是关键的。教师的理念、角色的改变,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改变,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传递给了学生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和学习心理等必须改变的重要信号。学生在这种信号面前无论是起初的观望、怀疑,还是后来的理解、投入和强烈渴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最终他必须改过来,必须抛弃陈旧的学习模式和保守的学习期待。只有这样两个轱辘一起转,改变教学现状才成为可能,发展学生独特个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才成为可能。某种意义上讲,建构主义首先要求的就是师生双方对角色定位的改变,教师有自信将学生放手,学生有自信让老师脱手,学生的自我建构才有空间才有可能。中学语文教与学不是小学阶段的启蒙,也不是大学阶段的自由状态,而是从自觉走向自由的过渡,中学语文教与学不比小学阶段的游戏阶段,也不比大学阶段的创造阶段,它还有非常功利的非常现实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对于教与学的认识上的改变就显得尤其艰难,同时也显得特别重要。具体来说,在课题研究的五个阶段,学生对于全新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其实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适应过程的。把学生感到网络上并不难(他们很神往),但是让他明白网络可以用来学习而不纯粹是娱乐,他们不敢接受,害怕这种学习方式学不踏实。等实验进行到专题阶段,学生感觉网络的作用不仅在于休闲阅读,还可以用作“课堂学习”的工具,于是就有了他们名为“薛老师,以后的课都会像这样上吗”的提问主题帖。(参见笔者BBS页面)这一提问不可小觑,实在是观念和认识改变的一大步,这对于他们来说将享用终身。
2.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进行合理的改革探索,是课题实验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最后成功的重要保证。在课题构想之初,笔者正是受到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才有了对语文教学现状重新观照的勇气和底气,而且一直将理论学习坚持到最后,并内化为自我理念和学科教学思想。可以说,实验的每一个阶段都在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又是在用建构主义作检验。虽然笔者实验的五个阶段,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渐趋渐近建构主义理论,但事实上却是建构主义理论贯穿了实验的始终。始终如一体现在课题研究中的学习者为中心的学生观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观,就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精髓,虽然并不是每一阶段都用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而且可以这么说,每个阶段的实验和整个过程的推进,其实正是笔者对建构主义理论在理解与实践上的一次忠实建构。在这个建构过程中,笔者比较深刻地理解了这个原来陌生而作用巨大的理论:在众多教育理论中,只有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并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与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因此特别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承担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重要任务的中学语文教学而言,让学生在宽松中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让学生在和谐中交往,让学生在自由中成长,建构主义思想就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在本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主讲了校本课程《网络文学的欣赏与创作》。在主持这门课程时,我没有像传统课堂上那样选讲经典作家经典作品,而是采用了“呈现——引导——思考——交流——建构——反馈——再建构”的教学方法与思路,学生自我阅读,由喜欢作品而深入品味,发现问题,讨论交流,在探究之中建构起了自己对于网络文学的看法。我们组织的辩论和小组讨论,给了他们更多的建构空间,以及建构所需有的必要指点和智慧的撞击。当他们在与社科院文学所专家们的讨论结果相印证时,他们因思考的成果而喜悦,而我则更因他们在改变了学习理念之后可以自主学习获得更多更深刻的理解而高兴。
3.互联网络是时代发展赐予语文教学改革的珍贵礼物,它既是传媒工具又是信息载体,既是物质支撑又是文化发展,它的诞生和被引入教学对传统教学而言无疑是一场革命。中学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人类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与途径之一,作为培养传承者健全人格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在狭义的网络环境和广义的网络文化背景中,都首先受到了冲击与震撼。网络对语文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资源共享、自主学习、多元互动等方面。网络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主要表现在网络技术为解决阅读过程中不愿读、读得少和读不懂等三个问题提供了可能,至少提供缓解这三个问题的可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阅读可以通过“链接”的形式轻易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读不懂的问题。网络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主要表现为键盘、超文本、粘贴的写作方式的被接受,空间平等、家园温馨的写作氛围被营造,自由自主、自然而然的写作心理的被舒展,抒写真情、展示成长的写作内容的被鼓励,开放真实、多元互动的评价交流的被采用都使得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得到根本改变的期待越来越接近现实。网络环境对语文教学设计和评价标准,对语文学习方式和成果测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正视网络,引入网络,利用网络,反思网络,所以才有了课题实验五个阶段的不断深入和实验成果的不断扩大。
从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来看,网络的教育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种体现具体分析起来,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教材多媒化,教学内容随着多样媒体的介入呈现出动态化、形象化的特点。在《宝黛初会》的教学中,我调用了视频、音画、网页、BBS、白板等多种媒体,营造意境,恰当呈现,取得了教好的教学效果。资源全球化,就是共享公共资源,使研究信息无限丰富,从而形成信息对等。《雷雨》的网络教学就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典范,网络上的虚拟信息和实际生活中网络那头的智慧头脑的介入,信息来源大大超过传统课堂的传播可能性。教学个性化,就是为了开展网络教学而研究学生和网络,研究自身实际,使得教学真正量身定做而不是套千篇一律的教案。学习自主化,是就学生建构的主动性和自由性而言,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如何看待网络文学》的网络研究性学习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在教学《宽容》时,学生自发组织编写课本剧搞演出,这是学生个体在学习活动中高度自主的表现。活动合作化,也是网络建构思想下带来的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本课题探索出的探究协作模式就是从这一点上着手并进一步提炼升华而来的。至于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和系统开放化已经成为网络环境下开展实验的基本环境,在这里不再赘述。
4.对网络媒体与语文课程加以整合形成易于操作的教学模式是本课题的重要任务。在五阶段的递进深入开展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提炼不断改进,同时参考同行研究成果,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加以整合,基本构建起了以培养学生语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网络学习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建构主义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三主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即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和自主探究协作探究相结合教学模式等三种基本模式。其中,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综合测试——自我小结”的纵向维度上展开,而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则在竞争、辩论、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五种模式的横向维度上展开。像《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文学》采用了辩论式协作学习模式,《雷雨》教学综合采用了协同式和伙伴式协作学习模式,都是最终形成三种基本模式的有益探索与积累。这种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保证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参与写作的时刻表;这种模式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实时的交流方式使每个人都处在一种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5.基于网络环境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三主一体”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结构特点的探讨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韩军在讨论自主探究与协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时,从三个维度阐述这种模式形成与存在的合理性,即价值论上由灌输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阅读与思想的自由得到保障;本体论上由自主性阅读到探究性阅读,量变为手段质变为目标;操作论上由重分析理解到重积累感悟,使阅读写作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笔者在实验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这种变化确实是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深切感受到“三论”充分体现了“三主”的独立精神和存在价值。具体说来,这种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以问题的发现和探究为核心驱动学习,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等。而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主要在教学过程的四要素上体现出来,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和多种教学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
九、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在这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在前行者的基础上继续前行,将语文学科、网络载体和建构理论进一步整合,探索出了一套在建构主义思想渗透于指导下,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语文教学的一般特征、基本原则和教学设计模式,这些建构基本完成了当初的目标预设,对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都产生了较显著的作用。但是,网络环境的日新月异和语文教学的普遍改革所取得的成果,都给实验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也带来了很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网络的开放性带来的信息资源的难于甄选,不是一个教师一台服务器一个校园网能过滤的;网络带来的学习自主与建构主义的淡化监控,都跟语文教学日益注重过程性评价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这又不是短期的实验和肤浅的理论分析所能解决的,这是两种理论的矛盾,是理念的矛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网络环境中的科学性是否真的像现阶段实验所证明的这样能够无缝整合,两者的整合能在什么维度和切点上更切实际地走到理想主义的边缘,笔者常常为此枯肠。这样的问题还有不少,课题实验虽然已经暂告一个段落,但是这样的思索无法停止。只有不断思索不断前行不断反思不断提炼,实验中和发展中的许多困惑才会慢慢散开谜团,虽然那一天并不是抬头可望。
十、结语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深刻反思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只重视知识的单向灌输,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学模式,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环境的基本形成,建构主义的全面渗透,语文教学的急切呼唤,都使得在最近一个时期内,大力促进网络教学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努力实现网络教学与人文意识的整合,不断探索学科、载体和理论三者有机融合的科学模式,成为现代语文教学和改革的主要突破口,而这也必将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制高点。
十一、参考文献和附录
参考文献:
1.曾祥芹:《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版
3.区培民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版
4.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张奇:《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版
6.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版
7.[美]R.M.加涅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版
8.林华玉、卿平海等著:《中学教育整合模式》,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版
9.张铁明:《教学信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版
10.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1.祝智庭编著:《网络教育应用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12.王德华主编:《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版
13.阎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版
14.孟建、祁林:《网络文化论纲》,新华出版社2002版
15.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版
16.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3期
17.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18.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3期
19.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
20.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1期
21.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
报告附录:
参见课题研究成果,另附目录。
江苏省第四期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课题研究部分成果目录
案例部分
1.《宝玉挨打》的WebQuest课例设计
2.网络环境下《宝黛初会》的教学设计案例
3.让“雷雨”下在网络的天空里——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实践
4.网络文学研究性学习实例
5.《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案例设计——正确看待网络文学
6.《如何看待网络文学》活动简案(全国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学术研讨会观摩课)
7.《如何看待网络文学》教学实录(全国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学术研讨会观摩课)
论文部分
8.基于建构主义网络课程的语文教学设计
9.网络环境下的建构主义语文阅读教学
10.网络语文教学与创新人格的塑造
11.学习型网站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课程建设部分
12.网络文学的透视与创作(校本课程)
BBS摘录部分
13.《宽容序言》问题教学的BBS摘录
14.《宽容序言》教学后学生在BBS上的感言摘录
15.《五人墓碑记》教后学生在BBS上的反响摘录
16.开展网络学习之后师生关系转变在BBS上的言论摘录
研究笔记部分
17. 《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笔记之一
Copyright (C)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