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班组先进事迹材料【实用七篇】

铁路班组先进事迹材料(通用7篇)

铁路班组先进事迹材料 篇1

xx局集团公司

机务段

检修车间业务指导

张,中共党员,现任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机务段检修车间业务指导,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等荣誉。

谷雨过后,空气格外清爽。敲开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机务段“张创新工作室”的房门,戴着黑边眼镜、身穿藏蓝色工作服的张笑呵呵地迎了上来。

在这位朴实随和的男子身后,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令人敬仰的奖章奖状熠熠生辉。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平凡的劳动者如此不凡?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只要想成功,就不要轻易放弃,多坚持一步,就会多一些机会。”张这样说道。说话间,他手里还拿着一组电力机车配件,眼睛紧盯着电脑屏幕,正在为“HXD3B型机车升弓控制电路加装接地开关联锁”攻关项目绞尽脑汁。

正是男儿发奋时

1980年,张出生在河北沧州的一个农村家庭。幼年时,他的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在田间地头,他要担起照看弟弟的重任。他不仅从父母身上学会了勤劳俭朴,还练就了坚强独立的品格。

“我从小就喜欢火车,后来跟从事铁路工作的姨妈生活在一起,从言行中就能感受到铁路人的无私和责任感。当时就感觉铁路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行业,要能考上铁路学校多美呀!”有了目标就有了奋斗的动力。初中毕业时,张以高分考入湖南株洲铁路电机学校(现更名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器专业。

张从小就对电器情有独钟,中学时代也偏爱物理课。4年的专业学习,不仅让他获得了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养成了自律自控的学习态度。

“记得当时教我电器知识的王老师业务技能特别强,但因为他的湖南口音很重,我有时听不懂,就一字不漏地把板书抄下,课后反复琢磨,有不明白的就追着老师问,直到弄懂弄通为止。”张笑着回忆在学校时的情景,“我们学校有自己的实习工厂,我一看到电路板和各种模型就两眼放光。正是这些实际操作的练习,给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非常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

宝剑锋从磨砺出

20xx年8月,张从湖南株洲铁路电机学校毕业,来到机务段检修车间内电组,主要负责检修、维护机车电器线路。

最初,张做牵引电机检测、更换电机碳刷等基础工作。这些工作让他觉得“非常简单”,可很快“这个幼稚的想法”就被改变了。

“我在学校学的车型是电力机车,当时段里都是内燃机车,一进车间我就傻眼了。师傅让我把机车旁的测速电机拆下来,送到电配组检修。我围着车转了两圈,愣是没找到测速电机在哪儿,急得满头是汗。”张回忆着第一天上班时的场景说道。

为了摸清牵引电机的结构,张白天下地沟跟着师傅学本领,经常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为了强化学习效果,转子、定子、接线、碳刷……他将各个部件都绘制成简易图,便于熟记。

“火车安全行,全凭技能精。只有平时勤学苦练,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才能成为行家里手。”张自信满满地说。

那几年,车间、段里只要举办技术比武,张就踊跃报名参加,就是想在技术比武中向经验丰富的师傅学习更加精湛的技术。300多种、1000多个型号的机车电器配件,想要学精学透,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一本本厚厚的技师专业书籍被他生生背了下来,检修配件的每个作业环节他都烂熟于心。

20xx年6月,他被选拔参加第四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为了迎战如此高规格的比赛,他每天一头扎进机车内,冒着近50摄氏度的高温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每次从机车里出来,他浑身湿透,身上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最终在大赛上,他取得了总成绩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等荣誉。

天工人巧日争新

“只要是我检修过的机车,必须保证上线后100%不出问题。我把每一个配件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能够把有故障的配件修复到完好状态,我就很有成就感。”每次提到与工作相关的话题时,张眼神就特别明亮,“刚开始搞技术创新时,目标就是破解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和节约生产成本。”

他的技术创新之路从改进操作工具开始。常规操作工具机轮头手柄过长,用起来不方便,他就在机轮头上焊上一个把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0xx年,该段配属机车车型增加,既有的试验台无法对多种型号的司机控制器进行检测。针对这个问题,张暗下决心要自己动手研究解决。通过重新布线、加装插头等,他研制出能够对6种型号的司机控制器进行检测的全能型试验台。

每到冬季,和谐D2B型机车电暖器电机故障频发,影响机车正常使用。为解决这个问题,张对故障电暖器进行了“解剖”并反复思考症结所在。“如果给它装个防尘装置,或许就能降低故障率了。”得此结论后,他便买来防火板材,测量尺寸、锯剪钻孔,制作出电暖器电机定转子防尘罩,装车试验后,电机性能和防尘效果良好。该项技改成果不仅保证了机车正常使用,而且节支近7万元,获得了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

几年来,张先后取得创新成果25项。20xx年初,该段以张xx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由包括张在内的7人组成,主攻方向是内燃机车配件检修与和谐型机车配件自主修。

“爱岗奉献、创新引领——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时代主旋律。”打开张工作笔记,扉页上工整地写着这样一句话。

万紫千红春满园

20xx年11月24日,张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荣誉的背后,是辛苦付出。日常,张热衷学习其他站段技术创新榜样的先进事迹,将他们的事迹当作自己开展技术革新的“指导书”,让自己的创新思路日渐丰富。

在工作中,他每看到同事皱眉头都主动上前询问原因,追根溯源摸清设备故障处理过程中的“绊脚石”,然后想方设法将“绊脚石”搬走。

如今,张在段内主动兼职当起教师,把自己掌握的技术传授给身边的青年职工。刘子源就是这些青年职工中的一员。刘子源说:“刚开始从事机车检修工作时,对电器部件不熟悉,动作做不到位,胳膊和腿上经常碰得青一块紫一块;焊接电路时手容易抖,导致焊出来的电路歪歪扭扭。张xx老师不断给我讲解技术要领和操作方法,使我的技艺很快得到提高。”

有一次,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举办技能大赛,xx局集团公司有5名选手参加比赛,张被选为机车电工组总教练。集训期间,他白天手把手教选手们故障排除方法和电工基本技能,晚上熬夜编写模拟题。发现选手情绪波动,张一次次和他们谈心谈话。那次比赛,xx局集团公司获得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除了让年轻人在工作中迅速成长,张还注重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让他们干一行爱一行。

“张创新工作室”与该段技术科联合举办“和谐大讲堂”,每期一个主题,主要讲解和谐D2B型机车、和谐D3B型机车、制动系统等知识。每名听课的青年职工都将讲堂所学应用到一线作业中,再把一线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带回讲堂与其他学员共同探讨解决。4年来,许多人的笔记攒了厚厚一摞,大家都成为“和谐大讲堂”的受益者。

“只有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了充分认同,才能够全身心投入。任何一项科技进步都需要长时间踏踏实实地去做很多基础性工作,只有把这些基础性工作做深做透,才能实现质的飞越。”张说。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

张在平凡岗位上

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实践

展现铁路产业工人的风采

铁路班组先进事迹材料 篇2

xx局集团公司

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

检修工区工长

鲁,现任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检修工区工长。学徒工出身的他,干出了“现代鲁班”的业绩。多年来,鲁带领团队完成技术革新100多项,研制各类试验台30多个,多项发明填补了国内铁路系统车载专业技术空白。

4月,畔春意盎然。在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电务段检修基地作业区内,维修人员借助多种车载设备检测台,快速检测东风4D型机车上刚卸下的车载设备。而这些检测台的研制者,是一位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老铁路”——车载设备车间检修工区工长鲁。

凭着热爱入路,一年半提前出徒

“我出生在山东,骨子里有山东人的倔强。”鲁一开口,就透着齐鲁之人的率真、质朴。

鲁出生在铁路世家。20世纪70年代,鲁父母响应国家号召奔赴黑龙江扎根铁路。鲁父亲是一名蒸汽机车电焊工,母亲是一名列车乘务员。受父母影响,鲁自幼就对火车有着特殊的感情。别的孩子嫌弃“油包”脏兮兮,鲁却整天围着父亲转,看一次火车能高兴好几天。

一次,父亲带领技术革新小组成员发明了“自动化焊接”技术,大大提高了轮对检修效率,在单位小有名气。“母亲也跟着骄傲,我当时就想,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鲁说。

1982年,正在读高中的鲁向着梦想迈出了关键一步。得知铁路招收学徒工,他果断报名并在选拔中脱颖而出。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鲁格外珍惜,上班跟师傅学,下班缠着父亲“开小灶”。“钻孔时钻头要垂直、锉刀打磨过的平面要光滑。”在父亲的严苛要求下,鲁锉出的铜块误差保持在0.5毫米左右。动手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鲁发现了自己的短板:电子元器件、电路基础等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完成复杂的电路检测作业。

凭着山东人的犟劲儿,加之多年黑土文化熏陶出来的雷厉风行作风,鲁报考了工人大学电工学专业来“充电”。他白天上班,晚上研究,《电工学》《无线电教程》一本一本地啃,还经常对照书上的知识点比照实物动手实践。

水滴石穿。3年的学徒期,鲁仅用一年半就提前出徒,并实现两级跳,顺利考上了三级工,在同期入路的青工中崭露头角。谁家的收音机、电视机坏了,他都能修。就连一些刁钻的技术难题,鲁也能“手到病除”。

1994年,随着生产力布局调整,鲁所在车间整建制划归电务段。钳工变身信号工,鲁钻研技术的热情依旧。当时,铁路技术装备还不完善,他就自己动手,优化、改造了扳手、螺丝刀等检修工具,工友们用起来事半功倍。他还下功夫探索提高车载设备检修质量、效率。在别人学徒的年纪,鲁已成为车间技术“大咖”。

心系安全,埋头创新近四十年

因善于钻研、业务过硬,20xx年,鲁成为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检修工区工长。工区负责被司机视为“保命”设备的车载设备检修任务,新职工多、素质不均衡,青工提素尤为重要。

由于车载设备都在机车上,如何进行模拟故障演练成了难题。鲁便萌生了自己动手研制模拟“练功台”的念头。高中没毕业的他,开始了艰难的技术创新之路。自购专业书目查资料、进科研单位访专家,鲁白天上班收集动态数据,晚上自学攻关,从查看图纸,到设计模拟电路,再到反复测试改进。经过3个多月的潜心打磨,第一代车载设备模拟“练功台”在鲁手中诞生了。“练功台”能模拟各种状态下的机车数据参数,故障演练更加直观,不仅解决了工友们处理故障演练的难题,还填补了全路这一领域空白。工友们实操能力迅速提升,进一步激发了鲁创新热情。

“对待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综合试验的安全保障措施,特别要坚持故障导向安全。”鲁说,正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紧迫感推动自己的创新脚步39年不曾停歇。曾经有一台新入段的内燃机车电压波动大,鲁将万用表、录像机都搬上机车记录运行状态,却一无所获。思来想去,他主动上门向搞创新结识的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求助。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鲁配合两名博士生专门设计了“机车电压波动监测仪程序”,成功在运行的机车上找到了问题源头。科技带来的突破和惊喜,给了鲁很大启发,一直犯愁的车载设备配线测试也找到了创新方向。

和工友们一样,以前,鲁最头疼的就是车载设备配线检测。一台车载设备有近90根电缆、几百条连接线,三五名职工用万用表、手摇兆欧表一周时间才能测试完成。“眼睛都看花了,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漏测问题。”鲁心有余悸地说。望着成堆的黑乎乎线缆,鲁决心研究“车载设备配线综合测试台”,减轻作业强度、提高检修质量。搜集废旧配件、设计图纸、反复测试……鲁边干边研究,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懈努力,“车载设备配线综合测试台”出炉了。“测试台”使配线由人测变为机测,较好地解决了检测配线设备准确率低、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历经10年钻研,鲁“车载设备配线综合测试台”已升级到了第三代,实现智能化。同时,“测试台”还以“CZXL-Ⅰ型车载线缆智能综合检测平台”的“身份”投入市场,赢得了广泛好评。检测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密密麻麻的线缆数据就会陆续呈现在电脑屏幕上,对混线、断线、对地绝缘等异常情况实现了一键测试,一人半天时间即可完成一台车载设备配线检测任务,工效是10年前检测水平的70倍,且检测合格率达到了100%。这个填补国内铁路系统车载专业技术空白的发明,目前已经在xx局集团公司管内推广应用,并正在和多个局集团公司洽谈合作,预计创效可达20xx万至3000万元。

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铁路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随着智能化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鲁创新之路也朝着高精尖发力。“第一代‘测试台’控制面板上的40多个孔都是我一个个手工钻出来锉平的。现在根本不用动手了,智能化硬件支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想法也更容易实现了。”回忆起10多年来的工装变化,鲁言语中透着铁路人的自豪。鲁说,最初的“练功台”“测试台”,电路板上布满了一个个焊上的分立电子元件,后来都被大规模集成块取代了,又引入计算机编程系统,早已实现测试智能化。

截至目前,鲁完成各类技术革新100多项,设计研制的各类试验台30多个,有的已更新换代10次以上。鲁说:“每当看到自己研发的设备投入应用取得良好成效后,都会有满满的成就感。但冷静后,我会默默告诫自己,创新无止境,自己还得加把劲。只要单位有需要,我会一直努力下去。”

严管厚爱,言传身教育骨干

汗水与掌声如影随形。随着在车载设备领域一个个技术瓶颈的打破,鲁先后获得了火车头奖章、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并被评为“十大龙江工匠”。20xx年,鲁摘取职业生涯最高荣誉——全国劳动模范。以鲁xx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火车头劳模创新工作室、黑龙江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面对一摞厚厚的证书和奖状,鲁说,自己是xx局集团公司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两条腿”走路人才培养机制的受益者,是组织对劳模、工匠的尊重成就了自己。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鲁说。这几年,鲁除了继续创新外,更加注重人才培养。鲁说:“多培养技术骨干,培养超过我的工匠。希望车载设备领域人才济济。”为加速工区职工成长成才,他设计出从首席高级技师到中级工逐级帮带的“塔式”教学模式和不定时间、地点、内容、人数、班组的“五不定”教学法,还制定了每天1小时雷打不动的学习制度。曾经零起点的王晶鑫,在鲁严苛的训练下,两年时间成长为xx局集团公司的技术骨干,并多次参加全路技术表演,现已是技术要求极高的管控班成员。在xx局集团公司车载系统技术比武中夺冠的信号工付志红、已经走上管理岗位的车间安全员孔德贤,都曾是鲁课堂的“旁听生”。

鲁对待徒弟是“严”,对自己却是“狠”。曾经,为了让徒弟们尽快掌握新型电路板的电路构成知识,鲁利用年休假,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废寝忘食地将专业书籍中15页密密麻麻的电路逐线、逐号、逐标手绘在一张图纸上,仅绘图专用墨水就用了10多瓶。当他将图纸拿到培训课堂时,徒弟们拍手叫好,设备厂家的技术人员也直呼“太神了”。多年来,鲁带出高级技师10人、技师4人,有6人在xx局集团公司技术比武中夺冠,6人走上管理岗位。

20xx年11月24日,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后,身披绶带的鲁与远在老家的父亲视频连线。一辈子节俭的父亲激动地说:“儿啊,回来奖励你1000元。”那一刻,鲁觉得,自己终于成了父亲的样子。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

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鲁xx40年的创新实践中

处处都有“用心”的痕迹

他用心磨砺自己、用心探索技术高地

创造了一个个常人眼里的“不可能”

点亮“在看”,为鲁点赞!

铁路班组先进事迹材料 篇3

金,男,1987年6月出生,党员,汉族,毕业于浙江交通学院,大专,宁波工务段线路工,在校期间曾获得“社会工作积极分子”、“优秀大学生干部”、“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工作后获得“宁波工务段首届青工比武第二名”。 “我们无法预知人生的路途,但此刻的尽心投入,必然会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有利基石”他一直将这句话贯穿在自己的工作中,虚心向前辈们请教业务知识,积极和领导交流心得体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的业务水平,掌握工务专业技术,在短短几年的工作中就成了工区生产的中坚力量并带动年轻职工一起努力,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一, 坚持不懈,铁杵磨成针

20__年正赶上沿海铁路的大发展,工务部门肩负着为铁路运输提供良好设备的重任,是实施跨越发展的前沿阵地,辛苦不用过多的言语便能体会到,而甬台温铁路的联调联试更是辛苦中的辛苦,这对于一名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顶端掉落崖底的感觉。许多同期进来的同学,同事没过多久就选择离开这个岗位的时候,他坚持了下来。人们总是对养路工抱有偏见,认为养路工是出苦力的,他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是对人意志的一种考验,不论任何的岗位,要想取得成功,都有它不可言喻的心酸过程。他说:“其实我只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坚持”,这也正是他的个性,只要坚持不懈铁杵自然磨成针。很多在铁路系统工作了多年的老同志在那时也曾劝他这份工作对年轻人来说太辛苦,让他还是放弃这份工作。那时他暗下决心,不能落后,不能被大家看不起,年轻人也有年轻人的精神。从此,凡事脏活,累活他抢着干,全身心的投入,把忍辱负重、不甘人后、自加压力、扎实工作,作为对线路路工职业道德内涵的理解。碰到问题他也总是以工作为重,曾今有次走路不小心扭伤了脚,为了早日回归工作岗位,他没过几天就到工区帮助工长做室内台帐,做计划报表,等伤好了之后又立刻投身到生产中去。

二, 天不下雨,那就求雨

他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的人,对于自己的工作一直怀揣着一份自己的见解,工区成立后,生产慢慢步入正轨,他在继续坚持努力工作的同时,不忘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解之处,然后请教老同志,查阅相关书籍,自己上网订阅铁路工务的书刊,充实自己的技术知识,也乐于对生产和工作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沿海作业在天窗修制度下“重检慎修”的理念开始贯穿生产之中时,他主动提出参加到检查小组,结合自己的专业测量知识,和领导交流检查方法,首先开始了使用水准仪抄平检查,控制起道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作业效率。在这一套步骤完善之后,他又主动的向领导要求自己抄平自己作业,以此来掌握起道作业的要领,然后又开始了改道和拨道等等工作,对沿海铁路的`检修工作有了深入的认识。年轻同事很是羡慕他有那么多学习的机会,他就告诉大家:机会是自己创造的,我们要从教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争做学习型职工一直是他对自己工作的一个定位。也正是这样的理念,为工区的年轻同志树立了榜样,大家的积极性被他带动,他也毫不保留的把自己的所学所感告诉大家。

三, 积极工作,踏实做人

平常别人休息的时候,他任然坚持工作,至今任有许多的假期。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主动请命。工区职工多是来自外地,到加班的时候总是缺少人员,但每次都少不了他。段,工会,车间的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在“青工比武”“篮球赛”“业务知识竞答中都有非常好的成绩。20__年末,他参加了南京站仙西联络线和京沪高铁的联调联试工作,工作之余钻研高铁工作与客专250线路的不同之处,每天记工作日志,写工作小结,学习安博格小车的作业方式和难点,在京沪高铁联调将近尾声的时候,又回到工作指导20__新入路职工的业务学习。同事们都称他为“最佳第六人”,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有人曾说,像他这么努力的将来一定会做领导,他笑笑说:做不做领导我从未想过,我只是想多学一些东西,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也为我们大学生工人们争做一个榜样,一直喜欢呆在工区是因为这里有很多我可以学习的东西。他身上有一种感染力,一种新时代的路人的精神。

铁路班组先进事迹材料 篇4

鲁,xx局集团公司,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检修工区工长。鲁,现任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检修工区工长。学徒工出身的他,干出了“现代鲁班”的业绩。多年来,鲁带领团队完成技术革新100多项,研制各类试验台30多个,多项发明填补了国内铁路系统车载专业技术空白。

4月,畔春意盎然。在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电务段检修基地作业区内,维修人员借助多种车载设备检测台,快速检测东风4D型机车上刚卸下的车载设备。而这些检测台的研制者,是一位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老铁路”——车载设备车间检修工区工长鲁。

凭着热爱入路,一年半提前出徒

“我出生在山东,骨子里有山东人的倔强。”鲁一开口,就透着齐鲁之人的率真、质朴。

鲁出生在铁路世家。20世纪70年代,鲁父母响应国家号召奔赴黑龙江扎根铁路。鲁父亲是一名蒸汽机车电焊工,母亲是一名列车乘务员。受父母影响,鲁自幼就对火车有着特殊的感情。别的孩子嫌弃“油包”脏兮兮,鲁却整天围着父亲转,看一次火车能高兴好几天。

一次,父亲带领技术革新小组成员发明了“自动化焊接”技术,大大提高了轮对检修效率,在单位小有名气。“母亲也跟着骄傲,我当时就想,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鲁说。

1982年,正在读高中的鲁向着梦想迈出了关键一步。得知铁路招收学徒工,他果断报名并在选拔中脱颖而出。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鲁格外珍惜,上班跟师傅学,下班缠着父亲“开小灶”。“钻孔时钻头要垂直、锉刀打磨过的平面要光滑。”在父亲的严苛要求下,鲁锉出的铜块误差保持在0.5毫米左右。动手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鲁发现了自己的短板:电子元器件、电路基础等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完成复杂的电路检测作业。

凭着山东人的犟劲儿,加之多年黑土文化熏陶出来的雷厉风行作风,鲁报考了工人大学电工学专业来“充电”。他白天上班,晚上学习,《电工学》《无线电教程》一本一本地啃,还经常对照书上的知识点比照实物动手实践。

水滴石穿。3年的学徒期,鲁仅用一年半就提前出徒,并实现两级跳,顺利考上了三级工,在同期入路的青工中崭露头角。谁家的收音机、电视机坏了,他都能修。就连一些刁钻的技术难题,鲁也能“手到病除”。

1994年,随着生产力布局调整,鲁所在车间整建制划归电务段。钳工变身信号工,鲁钻研技术的热情依旧。当时,铁路技术装备还不完善,他就自己动手,优化、改造了扳手、螺丝刀等检修工具,工友们用起来事半功倍。他还下功夫探索提高车载设备检修质量、效率。在别人学徒的年纪,鲁已成为车间技术“大咖”。

心系安全,埋头创新近四十年

因善于钻研、业务过硬,20__年,鲁成为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检修工区工长。工区负责被司机视为“保命”设备的车载设备检修任务,新职工多、素质不均衡,青工提素尤为重要。

由于车载设备都在机车上,如何进行模拟故障演练成了难题。鲁便萌生了自己动手研制模拟“练功台”的念头。高中没毕业的他,开始了艰难的技术创新之路。自购专业书目查资料、进科研单位访专家,鲁白天上班收集动态数据,晚上自学攻关,从查看图纸,到设计模拟电路,再到反复测试改进。经过3个多月的潜心打磨,第一代车载设备模拟“练功台”在鲁手中诞生了。“练功台”能模拟各种状态下的机车数据参数,故障演练更加直观,不仅解决了工友们处理故障演练的难题,还填补了全路这一领域空白。工友们实操能力迅速提升,进一步激发了鲁创新热情。

“对待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综合试验的安全保障措施,特别要坚持故障导向安全。”鲁说,正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紧迫感推动自己的创新脚步39年不曾停歇。曾经有一台新入段的内燃机车电压波动大,鲁将万用表、录像机都搬上机车记录运行状态,却一无所获。思来想去,他主动上门向搞创新结识的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求助。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鲁配合两名博士生专门设计了“机车电压波动监测仪程序”,成功在运行的机车上找到了问题源头。科技带来的突破和惊喜,给了鲁很大启发,一直犯愁的车载设备配线测试也找到了创新方向。

和工友们一样,以前,鲁最头疼的就是车载设备配线检测。一台车载设备有近90根电缆、几百条连接线,三五名职工用万用表、手摇兆欧表一周时间才能测试完成。“眼睛都看花了,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漏测问题。”鲁心有余悸地说。望着成堆的黑乎乎线缆,鲁决心研究“车载设备配线综合测试台”,减轻作业强度、提高检修质量。搜集废旧配件、设计图纸、反复测试……鲁边干边研究,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懈努力,“车载设备配线综合测试台”出炉了。“测试台”使配线由人测变为机测,较好地解决了检测配线设备准确率低、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历经10年钻研,鲁“车载设备配线综合测试台”已升级到了第三代,实现智能化。同时,“测试台”还以“CZXL-Ⅰ型车载线缆智能综合检测平台”的“身份”投入市场,赢得了广泛好评。检测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密密麻麻的线缆数据就会陆续呈现在电脑屏幕上,对混线、断线、对地绝缘等异常情况实现了一键测试,一人半天时间即可完成一台车载设备配线检测任务,工效是10年前检测水平的70倍,且检测合格率达到了100%。这个填补国内铁路系统车载专业技术空白的发明,目前已经在xx局集团公司管内推广应用,并正在和多个局集团公司洽谈合作,预计创效可达20__万至3000万元。

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铁路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随着智能化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鲁创新之路也朝着高精尖发力。“第一代‘测试台’控制面板上的40多个孔都是我一个个手工钻出来锉平的。现在根本不用动手了,智能化硬件支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想法也更容易实现了。”回忆起10多年来的工装变化,鲁言语中透着铁路人的自豪。鲁说,最初的“练功台”“测试台”,电路板上布满了一个个焊上的分立电子元件,后来都被大规模集成块取代了,又引入计算机编程系统,早已实现测试智能化。

截至目前,鲁完成各类技术革新100多项,设计研制的各类试验台30多个,有的已更新换代10次以上。鲁说:“每当看到自己研发的设备投入应用取得良好成效后,都会有满满的成就感。但冷静后,我会默默告诫自己,创新无止境,自己还得加把劲。只要单位有需要,我会一直努力下去。”

严管厚爱,言传身教育骨干

汗水与掌声如影随形。随着在车载设备领域一个个技术瓶颈的打破,鲁先后获得了火车头奖章、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并被评为“十大龙江工匠”。20__年,鲁摘取职业生涯最高荣誉——全国劳动模范。以鲁xx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火车头劳模创新工作室、黑龙江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面对一摞厚厚的证书和奖状,鲁说,自己是xx局集团公司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两条腿”走路人才培养机制的受益者,是组织对劳模、工匠的尊重成就了自己。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鲁说。这几年,鲁除了继续创新外,更加注重人才培养。鲁说:“多培养技术骨干,培养超过我的工匠。希望车载设备领域人才济济。”为加速工区职工成长成才,他设计出从首席高级技师到中级工逐级帮带的“塔式”教学模式和不定时间、地点、内容、人数、班组的“五不定”教学法,还制定了每天1小时雷打不动的学习制度。曾经零起点的王晶鑫,在鲁严苛的训练下,两年时间成长为xx局集团公司的技术骨干,并多次参加全路技术表演,现已是技术要求极高的管控班成员。在xx局集团公司车载系统技术比武中夺冠的信号工付志红、已经走上管理岗位的车间安全员孔德贤,都曾是鲁课堂的“旁听生”。

鲁对待徒弟是“严”,对自己却是“狠”。曾经,为了让徒弟们尽快掌握新型电路板的电路构成知识,鲁利用年休假,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废寝忘食地将专业书籍中15页密密麻麻的电路逐线、逐号、逐标手绘在一张图纸上,仅绘图专用墨水就用了10多瓶。当他将图纸拿到培训课堂时,徒弟们拍手叫好,设备厂家的技术人员也直呼“太神了”。多年来,鲁带出高级技师10人、技师4人,有6人在xx局集团公司技术比武中夺冠,6人走上管理岗位。

20__年11月24日,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后,身披绶带的鲁与远在老家的父亲视频连线。一辈子节俭的父亲激动地说:“儿啊,回来奖励你1000元。”那一刻,鲁觉得,自己终于成了父亲的样子。

铁路班组先进事迹材料 篇5

中共党员

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重载铁路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曾获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专项奖等荣誉。

20xx年,大秦铁路以4.2亿吨的年运量继续保持世界单条铁路年运量最高纪录。这一纪录凝聚着众多铁路科研人员躬身实践、辛勤耕耘的智慧和汗水。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重载铁路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于就是其中之一。

重任在肩,他倾力投入

20xx年初,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支持下,xx局集团公司着手组织开展“新一代重载组合列车无线同步操控系统研究与应用”攻关。这个重担落在了于团队的肩上。

重载技术开发投入大、周期长,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沉淀和技术储备。于带领团队按照先易后难、分阶段实施的策略,先后完成了自主化同步操控系统技术方案论证与评审、样机研制、机车改装、试验方案评审等工作。20xx年9月,于及团队按照技术试验大纲,开始对19大项、37小项、200余个环节逐一进行测试。

技术试验并非一帆风顺,任何微小误差都有可能导致此项点所处系统乃至更大系统的重新调整甚至推倒重来。其间,在一次系统“背靠背”试验中,出现了从控机车与主控机车无法实现同步的状况。

同步性是安全开行组合列车的基础。于及团队先是将目光放在了主控机车上,将10余项判定条件和执行条件逐一梳理后,依然没有找到“症结”。之后,他们转换思路,在从控机车方面逐个项点反复排查。最终,他们在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微小异常反应中找到了突破口,实现了主控机车、从控机车操纵同步。

虽然现在回忆起来云淡风轻,但当时于却是顶着千钧压力。在数月的试验中,他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是对身体和意志的双重考验。

在瓦日线万吨组合列车试验、北同蒲线2.1万吨组合列车试验成功的基础上,20xx年4月11日,应用国产化无线同步操控系统的2.1万吨重载组合列车在大秦铁路全线成功试运行,各项性能指标全部达到课题阶段目标,实现了重载组合列车无线同步操控技术自主创新的历史性突破。这标志着中国铁路重载组合列车控制技术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

服务运输,他主动担当

大秦铁路有60%是山区坡道,线路环境复杂。驾驶2万吨重载列车对司机提出了极高要求。

《两万吨重载列车模块化操纵办法》是重载司机安全平稳操纵的作业指导书。为快速培养更多高质素的重载司机,20xx年,于受命开展重载列车操纵评价技术研究。

为将个性化的重载列车操纵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作业指导书,于数次添乘机车,将景生启等优秀重载司机精准操纵的经验心得按照起车、调速、过分相、停车、电空循环制动等操作进行分类。

他将其中约束性条款进行分解,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值评判指标,并在实践中不断对评价指标参数进行优化完善,保证评判标准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为了确保数据采集过程中不对机车其他系统造成干扰,于深入研究机车数据总线通信技术,按照采集数据类型制订数据采集方案。在进行机车操纵数据采集方法研究和地面分析软件开发中,他从操纵评价、统计分析、错误数据识别过滤计算等方面进行反复尝试,不断完善,使之更加适应现场运用。

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多年的于认为,铁路科研人员的价值必须以现场需求为导向。20xx年1月,瓦日线出现重载列车经过长大隧道时“列车管压力异常波动”现象。为快速解决这一危及行车安全的问题,于一头扎进瓦日线展开调研,详细记录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逐一分析排查可能导致异常的3种因素,最终找到了引发“列车管压力异常波动”现象的病根——隧道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并据此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

多年来,于主持或参与了20余项与铁路运输现场需求密切相关的科研成果,在保障铁路运输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协同合作,他释放能量

“重载运输是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任何一项课题都不是一个人甚至不是一个单位能够独立承担完成的。”于在研究的“重载机车、车辆及可控列尾装置的匹配性研究”,是一项致力于装备合理匹配、系统整体性能最优的课题。他说,这项课题的最大难度在于协调多家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共同找出“最优解”。

机车、车辆、可控列尾既是3个独立的装备,分别都有自己的技术参数和设计标准,又共同组成了一个系统。于说:“每个独立装备的个体最优并不能达到系统的最优。这就需要我们站在系统的角度提高三者的适配性,调整3个独立装备的技术标准、参数。但要调整哪个装备、调整到什么程度,这个装备的工艺、成本是否支持,需要在xx局集团公司重载铁路技术研究中心这个以需求为牵引的合作平台上不断协调才能完成。”

于介绍,这个旨在破解制约重载铁路发展难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平台,通过与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装备生产制造企业深度合作,聚合了强大的人才和研发优势。

作为项目牵头人,于从系统最优角度提出要求和目标后,中南大学、大连交通大学、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眉山中车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克诺尔公司等参研合作单位会共同跟进,不断优化设计标准、生产工艺、技术参数,让项目向着整体最优的目标趋近。

“发挥协同作用能够大幅提高科研效率和成果转化率。”于说,他主导或参与的“重载铁路技术升级深化研究”等4项国铁集团重大课题,“基于MPC的重载组合列车差异化控制研究技术研究”等8项xx局集团公司重载专项课题,都得益于这种聚合的能量。他说:“立足于铁路科技创新这个广阔舞台,我将不断为中国铁路重载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于执着于:

重载铁路技术研究与应用

全身心扎在大秦铁路上

同时也把科研的种子播撒在铁道线上

让科技报国的理想

在守护重载铁路安全的实践中

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铁路班组先进事迹材料 篇6

起,中共党员,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广通工电段电务维修技术中心电子设备专修队队长,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xx省劳动模范、全路技术能手等荣誉。

4月的,山野尽绿,百花争艳。位于滇西地区的大理东站院内,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广通工电段电务维修技术中心电子设备专修队队长起正在和工友们核对信号机输入电压、输出电压,测试灯端电压是否符合标准。

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到生产一线的“信号达人”,再到技术岗位的管理能手,参加工作30年来,起“确保铁路信号安全”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

练就攻坚本领

争做技术业务“领头雁”

“当一名最好的信号工!”这是1992年起参加工作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初来乍到,理论知识和现场实践的差距,让他这个电务新人很难适应,一度感到迷茫。但骨子里不服输的他虚心向师傅们请教,千方百计提高实作技能,逐步成长为铁路信号技术尖兵。

“不拿出钻的恒心和拼的狠劲,就练不出过硬本领。”为了尽快成为“业务通”,起白天练习设备操作,晚上学习书本理论。300多页的《电气集中电路》,他只用了3个月就熟记于心。

每当遇到新设备安装、新故障处置,他都主动上前打下手,缠着师傅问原理,详细记录技术特性和故障特点,积累梳理出TCC电子设备、S700K型道岔控制设备等21种电气集中设备操作流程和故障处置方案。短短2年时间,起就练就了“电路原理一口清、联锁检修一手精”的过硬技能,成了同事认可的信号专家。他的10余本学习心得和工作笔记,也成了大家追捧的“信号秘籍”。

“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必须时刻更新知识,身为一名党员,更要学在前、走在前。”进入新时代,铁路事业快速发展,电务信号技术迭代升级,技术革新浪潮一波又一波涌来。由于理论基础很扎实,起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比较快,每次更换新设备,他都会结合说明书学习,一周时间就能掌握新设备运行原理及故障处置。

20xx年7月,昆楚大铁路开通运营,TCC、CTC、RBC系统等新设备投入使用。为适应新要求、管好信号设备,时任该段信号技术科副科长的起提前一年就驻扎现场,参加设备调试。一年时间里,起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技术,了解掌握从未涉足的业务领域知识,带领大家对设备进行精心养护,保障了线路安全运营。

“面对疑难杂症,多做几次‘热锅上的蚂蚁’,才能练就‘含真金’的技能。”在技能学习提升上,起始终付诸行动。针对机车信号窜码多发故障,他苦练测试分析技能,运用载频分频方法“抽丝剥茧”找准症结,通过替换关键零件破解了难题,节约整机更换费用50余万元。多年来,起带领团队实施各类小改革32项,修订电务规章标准和管理制度43项,破解各类技术难题58个,为单位节约1200多万元。

发扬攻坚精神

勇当应急处置“排头兵”

“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共产党员就是要冲在最前、守到最后,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技术不断精进,处理问题能力不断提升,起成了“红人”,哪里设备薄弱就被组织派往哪里任职。

大丽铁路提速改造施工中,起连续5个多月吃住在工地,瘦了10多公斤换来1278条信号电缆、258架信号机的安装调试均一次就通过验收。此后,起又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确保昆楚大、永广、大临等线顺利开通。

20xx年,在基础设备维修一体化改革中,起担任信号设备基础薄弱的广通工电段拉鲊设备维修车间副主任。经过1年多的整治,车间电务专业安全生产基础得到夯实。

20xx年,由于元谋基础设备维修车间电务专业连续出现问题,起被上级调任为车间电务专业副主任。通过狠抓管理,他很快扭转了车间安全生产不利局面。

20xx年9月17日,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突袭成昆铁路。黄瓜园至红江区间2个轨道电路区段、2架信号机、1600米信号电缆被冲进了路基下的龙川江。起主动请战,带领工友们抢运物资、安装调试设备,连续奋战7昼夜抢通了线路。

20xx年,为确保新线如期开通,该段成立了电子设备维修队,安排起担任队长。自此开始,起带领队员奔波在66个车站、1252公里线路上。在多项关键施工中,他12次请缨,盯控风险最高、难度最大、工期最紧、任务最重的项点,10余次重点施工后电务设备一次验收达标。

20xx年11月,大临铁路建设进入攻坚期。由于桥隧占比高,起带领专修队经常在隧道内工作10多个小时,每日与压缩饼干相伴。经过50天的连续奋战,所有信号电缆、信号机安装调试一次就通过验收。在大临线开通仪式现场,看着临沧人民载歌载舞,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今,起又带领队员奋战在即将开通的大瑞铁路大理至保山段……

锻造攻坚团队

当好铸魂育人“启明星”

“师傅总是教导我,学习知识不能只会看图,更多的是要到现场实践;一丝不苟做好本职工作,要经常多问几个为什么。”谈到师傅起,徒弟郑添水一脸钦佩,“平时,起xx老师很随和,工作中却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徒弟犯错,他绝不留情面,一定会当面批评指正。”20xx年初,郑添水和另外两名青工拜师起。

在起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徒弟们的业务技能提升得非常快。20xx年入路的郑添水在20xx年广通工电段技术比拼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只有我一个人技术好,是管不好设备的,必须大家的技术都好,才能确保安全生产。”起把设备整治现场作为人才培养的最佳“课堂”,毫无保留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经验分享给身边职工。

走上管理岗位后,起开始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他将自己工作30年来遇到的所有故障判断处理方法收集整理,图文并茂地总结成作业方法,并传授给身边的工友和徒弟。同时,他还充分发挥“起劳模和工匠创新大师工作室”的平台优势,鼓励技术苗子参与技术革新,并将成功经验和绝技绝活倾囊相授,帮助青年才俊快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多年来,他先后培养出工班长20余人、专业管理人才15人、局集团公司技术能手8人。

起不仅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而且十分注重基层党建工作。在几年的班组党支部书记任职过程中,他始终坚持“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培养标准,带头开展了16次党内立项攻关,其中6项获奖。

除了在工作中当好“育人导师”外,回到家,起还身体力行地感染教育着儿子起斌鑫。20xx年7月,同为铁路职工的起斌鑫主动请缨,带领通信段6名工友远赴老挝,提前介入中老铁路磨万段固定设备维管工作,为中老铁路顺利开通运营作出积极贡献。至今,起斌鑫依旧坚守在中老铁路磨万段的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维护好、运营好中老铁路。

铁路班组先进事迹材料 篇7

是三间房站编组车间二班车号长,多年的工作中他始终以一名党员的身份来严格的要求自己。走党的路线,走进群众的心,带领群众,班组走正确路线是他的任务。自从入路以来,他连续多年被评委优秀共产党员,这并没有使他骄傲,只是更努力的扑到实际班组建设中,辣热的党徽在他胸前闪闪发光。

一、当好排头兵、树立党员形象

一年来该同志在各项工作积极努力,担任班组长的工作认真负责,为了小组的多面性发展,加强班组管理。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在实际中,严格要求自己党员的模范准则,树立党员模范形象,使职工从思想上进入了严格要求自己的行列,带领小组人员学习业务理论知识,增强业务素质,研究实际作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安全隐患,以及解决方案,把一些容易发生的事故隐患从萌芽中消灭掉。

二、增强小组合力、提升小组和谐氛围

随着班组的建设发展,他改用深入人心的方法进一步的加强班组建设步伐。首先要以身作则,要求班组人员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受用在后,以一名党员的责任树立着党的光荣形象。平日里赶上时间紧,接车、发车频繁不断,吃饭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他总是把老职工先安排去吃饭,年轻的放在后面,然而自己总是最后一个。对职工的关爱更是不可少的一部分,雨季到立秋,早晚时差温度变换较大,感冒发烧是家常便饭,他自费买来各种预防药品,给班组人员极大的方便,也避免了因为职工患病而给工作带来的不利。刘湛身患皮肤病,怕潮湿。雨季的时候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都尽量自己出去对车,或者指派其他人员多照顾班组的兄弟。祝朝旭说这样的班组长少了,这样为职工服务的班组长就更少了。别人的活在他眼里就是自己的活,记得有一天东西场同时到车,自己手里还有没干完的活,按理说这次接车该轮到我了,鉴于大家都很累了,就自己亲自去接车,等我手忙脚乱找人帮忙的时候他已经把车票接回来了。他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我们都看在眼里,都说这样的班组长不懒。他认为职工的小事就是他的大事,他所作出的一举一动都时刻温暖职工的心。然而这样的事迹举不胜举,大家心里都明白,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车站的行车畅通,为的是我们切身的利益,为的是大家在工作之余在轻松一点,这点点滴滴都时时刻刻影响着班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每一名成员都为之感动。

三、体现“以人为本”倡导“企业文化

为了更好的宣传企业文化,让小组的每一名成员都深刻的了解到,企业文化与自己切身的利益是与时俱进的,他把小组的成员组织到一起,开了一次深刻的企业文化会议。会议上提出几点:“第一良好的习惯是职工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只有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的宣传氛围,才能促使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第二重视亲情的感染力量,职工的互相团结友爱可以拉近职工内心的距离,同时也避免小组人员内心的矛盾,激励职工比拼遵章守纪保安全的自觉性。第三实行小组人员互控、互帮、互相管理制度,使每一名成员都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每一名班组成员都有权利进行不定时的抽查,薄弱时间段的检查,参与组长的考核权利。”从而达到优化环境影响人,突出企业文化特色。他提出的一切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赞同,班组的凝聚力增强了,班组人员在一起沉浸在和谐团结的氛围之中。

四、管理成绩见实效、苦尽甘来得回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