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汇编22篇)

中秋节的习俗(通用22篇)

中秋节的习俗 篇1

我国传统的节日很多: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在众多节日中,我最惦记的是中秋节。

在中国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人们仰望天空如玉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我国人们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即祭拜月神。有些地方还有活动,还形成了烧斗香、放天灯、走月亮等特殊风俗。人们把酒问天,借此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团圆。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农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这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信息。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就这样慢慢在民间传开了。

月饼是中秋节必食之物,外表与口味也算是色双美。款式层出不穷,有花边的、有水果月饼、冰皮月饼……抹茶月饼以新绿茶味主馅料,口感清淡微香。五颜六色的月饼,吃起来感觉也不一样。

中秋节不但月亮皎洁,花儿也舒展着身姿,尤其是桂花。人们在这一天除了赏月还赏桂花。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有句诗说的好:“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不正是赞美了桂花吗?

我喜欢中秋。花好月圆,共度良宵,浪漫温馨中秋节,只留祝福在心中。

中秋节的习俗 篇2

中秋节习俗-敬老

“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每每中秋之至,官府就要挨家挨户慰问老人,并送去坐凳和手杖,同时还要送一些食品。民间中秋节敬老的习俗更足由来已久,已婚的女子要同丈夫;·起回娘家探望父母,向父母赠送中秋礼物,表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晚辈要向长辈赠送节日礼品,表示慰问的同时,也表示尊敬之情。

小秋节还足我国人民互相送礼的三大节日(另两个是春节、端午节)之一,中秋节的礼品多为月饼、糍粑、酒等。中秋宴席各地亦不相同,安徽等地必食塘鱼,江另;——带食烤鸭或盐水鸭,湖南民间说这天是芋头生日,喜欢蒸一盆“粉蒸芋头肉”作宴席卜的丰盛佳肴。晚上,全家人围坐在月光下,一杯琼液,几盘月饼糖果,共同赏月、赏菊、赏桂叙家常,谈论月球天体知识、宇航新闻、中秋节的习俗、联系古代神话故事,已成为今天欢度中秋的新时尚。

中秋节的习俗-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地区中秋节的习俗,在香港铜锣湾大坑地区从农历八月十四晚开始,一连三晚都要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中欢腾起舞,热闹喧天。

中秋节的习俗-团圆萝

陕西长安一带,中秋节家家要做团圆萝。模有顶、底两层,中间夹着芝麻。上层用大老碗拓一个圆圈,象征月亮。圆圈中央刻上一块“石头”,一只顽皮的“小猴子”站在“石头”上吃“蟠桃”。在月亮周围用顶针、大针扎出各种花形,然后放在锅里烙热。吃时切成许多尖牙的形状,给全家每人分一牙,如果有人短期外出,可以留下;姑娘如已出嫁,要派人送去。

中秋节的习俗-兔儿爷

玩兔儿爷是中国北方中秋节的习俗。兔儿爷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又称“彩兔”。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兔儿爷摊子”中说:“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拎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胃而带蠢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民间取月中蟾赊玉兔祭拜,以祈中秋顺遂吉祥。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京师以黄沙土作白玉兔,饰以五彩妆颜,千奇百状,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中秋前后,街上许多摊贩都会售卖兔儿爷。居民争相购买,放在屋内,或供奉在祭月几案上。

中秋节的习俗-烧塔

《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烧瓦子灯就是烧塔,为中秋节的习俗之一。塔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做底,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节晚上便点燃木、竹、谷壳燃料,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风俗迥异,中秋节的过法也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除了赏月、吃月饼,还有树中秋、请月姑、祭月神、偷月亮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庆祝活动,使得中秋节成为我国传统节日中文化内涵的节庆之一。

中秋节的习俗-报土地神

古人的春社活动,是祈求土地神保佑一年丰收;秋社则是一年丰收后的秋报,大体在八月十五前后庄稼成熟或收割之时,时间上与秋分相近。这便是春祈秋报。秋报仪式上要唱歌跳舞、饮酒,搞得喜气洋洋、热热闹闹,既是娱神,也是人们自娱。在《诗经》中就有庆祝丰收和祭祀土地公的记载。土地公也即社公,相传他的生日就是八月十五。后来就把他画到布上、墙上或雕塑他的像,一般样子是白发白髯,一手拄拐杖,一手拖元宝,让人感到和蔼可亲。他有管理土地和理财的职能,所以人们很敬重他,有的发了财便说是“赚土地爷的钱”,为喜庆的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 篇3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中秋节的习俗 篇4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柚子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

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中秋节的习俗 篇5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有此名。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二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还有一种说法,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__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自20__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中秋节的习俗 篇6

家乡的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对它充满着幻想。明月中秋全家聚,月下私语乐融融。去年的中秋节我是在奶奶家过的。当夜幕徐徐地拉开时,我们迫不及待地拿出各种各样的食物,有月饼,西瓜,红枣,葡萄等祭品!奶奶在前面放了一个大香炉,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

祭月之后,由奶奶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拜完月神,我们到院子中赏月,哪知天空上的月亮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乌云后面,似乎知道我们在看她,磨磨蹭蹭不肯出来。我有些灰心丧气,心想:唉,今年恐怕看不到那玉盘似的月亮了,真遗憾!

这时,奶奶端出一大盘月饼,一股清香味扑面而来,令人垂涎欲滴!我忍不住抓了一块品尝起来,暂时忘了先前的不愉快。接着,我和弟弟抬着头,仰着脖子眼巴巴地望着天空,希望“奇迹”会出现。功夫不负有心人,月亮仙子姗姗来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的心也跟着忽忧忽喜。晧月当空,映着皎洁的月亮,我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夜色已经很深了,美丽的月亮依然在空中发出柔和的光,我永远忘不了这中秋节之夜。

中秋节的习俗 篇7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化,而中原遗风始终不变。

中秋节的习俗 篇8

中秋节习俗-赏桂花

八月中秋月圆时,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因此,唐宋之时,中秋节除赏月外,还有赏桂这一中秋节的习俗。

正如韩养民的《中国古代节日风俗》所说:“对月遥想月中桂,纵目欣赏人间桂,再联想吴刚伐桂、月中桂子落人人间的传说,更能激发起诗人的灵感,增添节日情趣。”

古人多有诗句描述中秋节月下赏桂的习俗。正如初唐诗人宋之问(656-712)的“桂子中天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宋代诗人虞俦的“芙蓉泣露坡头见,桂子飘香月下闻”(《有怀汉老弟》)。这些诗句写出了桂子飘香,月下赏桂的情景。唐代诗人李峤(644—713)的《桂》写道:

“未植银宫里,宁移玉殿幽。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侠客条为马,仙人叶作舟。愿君期道术,攀折可淹留。”

此诗写出了月下桂花婆娑摇曳之姿,以及对桂花的无限爱恋之情。

中秋节习俗-赏灯

在南宋时,就有中秋节赏灯的习俗。

据《武林旧事》说,中秋节时,浙江放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漂浮在水面上,宛若群星灿烂,引众人驻足观望,成为当时的一大胜景。各地街市到处明灯高悬,庆祝中秋。

广州等地中秋节要“树中秋”。各家在节前用竹条扎灯笼,上糊彩纸,做成果品灯、鸟兽灯、鱼虫灯、宇灯等。到中秋夜将岁灯悬挂于高罕上或树于瓦檐露台上,叫“树中秋”。

南方在中秋这日必玩花灯。花灯包括各种各式的彩灯,如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子灯及鸟兽花树灯。广西南宁除了用竹纸扎各式花灯让JL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柏子灯、南瓜灯、橘子灯。所谓袖子灯,是将袖子掏空,画出图案,穿上绳子,在里面点上蜡烛就可以了。南瓜灯、橘子灯也是将瓤掏出后制作而成的。这些灯外表朴素而制作简易,很受欢迎。而在广州、香港的小孩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子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杆中,再竖到高杆上,高挂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喜添美景。

中秋节的习俗 篇9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中秋节的习俗 篇10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赏月:在中秋节,家乡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等月亮出来以后在桌子上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要先敬月亮神之后一家人才能吃月饼。

吃月饼:家乡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已成为家乡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中秋节的习俗 篇11

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除了吃月饼,还要赏明月。这已经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过中秋节的习俗。

现在,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今年的中秋节我们一家三口坐在院子里赏明月的情景。

那天晚上,空中没有一丝风,天上没有一缕云。天上的星星如璀灿的宝石似晶莹的珍珠一闪一闪的,把深蓝色的天幕点缀得更加神奇,更加迷人。

八点多,月亮缓缓地爬上了远处的楼顶,皎洁的月光顿时洒满了我家的小院。黑漆漆的小院里一下子亮堂起来。人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那晚的月亮真的格外明,小院里的树木在地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笔下,月亮像白玉盘,又像瑶台镜,但是在我的眼里,此时的月亮胜过白玉盘,赛过瑶台镜。

望月生情,我情不自禁,于是套用《暮江吟》中的诗句吟诵道:“可怜八月十六夜,星似珍珠月似灯。”

妈妈说:“把月亮比作灯,一点也不美。”

爸爸说:“那你说比作什么才最美?”

妈妈想不出,爸爸想不出,我也想不出。

月亮越升越高,虽然看起来没有刚才那么大,但是比刚才更亮了。皎洁的月光洒在地上,地上好像下了一层霜;照在脸上,脸上好像抹了一层粉。

“举头望明月”,我没有“低头思故乡”,而是想起了月亮上面的嫦娥姑娘,想到了正在绕月飞行的“嫦娥一号”。此时此刻,我们一家正在和她们一起“天涯共此时”呢。

中秋节的习俗 篇12

最早起源于周代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最早起源于宋代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苏东坡有诗可证,“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饼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做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当时的节物重在尝新,如尝石榴、枣、栗、橘、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除此之外,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节的习俗 篇13

十月三日,中秋节前一天,爸爸特地从义乌赶回家,姐姐、姐夫也从杭州回到了家,他们都从那么远的地方赶回家,就是为了一家的大团圆。

十月四日,中秋节的早晨,我和妈妈早早地起床,妈妈要给大家准备早餐,我给妈妈当帮手。首先我们拿出几个鸡蛋,我学着妈妈平时的样子把蛋放进锅里,放入水,开始煮蛋。妈妈把准备好的面包片放进面包烤箱,很快五片面包也烤好了,我把他们都分别放在盘里。妈妈把煮好的鸡蛋也拿了出来,拿出五个杯子给每个杯子都倒满了牛奶。哇,一顿丰盛的早晨做好了!我迫不及待地跑到楼上喊爸爸、姐姐和姐夫,“快来吃早餐吧!”姐姐开心地从床上“砰”摔到了地上,我和姐姐都笑了······

晚上,我们一家坐在阳台上,一起吃月饼看月亮,我想“我有个非常幸福的家”!

中秋节的习俗 篇14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重阳节、元宵节……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中秋节。

中秋节是由于八月十五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节,又因为十五的月亮正圆,民间俗称团圆节。“团圆节”,真有趣的名字,没想到中秋节还有个这么好的名字!

中秋节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折桂。朱元璋与月饼起义等。这些故事生动有趣,你也来读一读吧!为了庆祝中秋节还有很多诗人写了关于中秋节的诗歌呢!《中秋》。水调歌头》。《中秋月》。《太常引》。《八月十五夜玩月》等。这些都是诗人们在中秋写的诗。

在中秋节有许多习俗:吃月饼。赏月。走月亮。放天灯。它们都是中秋节的习俗。

每年的中秋节,我们一家都会回奶奶家。每年这时,大爷一家,二爷一家也都会回到奶奶家,一家人团团圆圆、说说笑笑。哈哈,要不怎么叫团圆节呢!这时候奶奶会做许许多出国多的好吃的,当然最主要还是吃月饼。吃完饭后我们就下楼去赏月。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是个美好的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 篇15

饮桂花酒

在古代,中秋之夜还有喝桂花酒的习俗。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中秋节的习俗 篇16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祖时,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 篇17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多姿多彩的季节,是个秋高气爽的季节,秋天迎来了中秋节,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个美妙的节日吧!

中秋节最主要的当然是赏月和吃月饼了。中秋节,吃月饼象征着家人团聚圆圆满满。早在唐朝的时候,我们中国就有吃月饼的习惯了,只是月饼的形状不一样。后来经过改进月饼的形状之后,月饼就变成现在的这种形状,口感也好了。

接下来就是赏月了,大家应该听过《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树》的故事吧。讲的是嫦娥吃下灵药,然后飞上了月亮的故事。

后来天庭里的吴刚犯了错误,被降凡到月亮上,天庭让他把一棵桂花树砍倒,就让他回天庭去。不料这棵树是被天庭的人施过魔法的,是一棵砍不倒的树。可怜的吴刚就只能乖乖地在月球砍树。

每当中秋节的时候,我看着月亮的时候,还会想起有关月亮的一些诗句或者一些古诗,比如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我非常期待中秋节,因为晚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亮。还有吃月饼。与小伙伴拎着花灯到处玩。

中秋节真是个美妙的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 篇18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中秋节的习俗 篇19

中秋节源自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古人经长期观察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周礼》记载,我国周朝时就有中秋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的活动,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举行“夕月”仪式。春秋战国时,日月神分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变而来。北魏、隋唐以来,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人们为了祈求月神为农业发挥有利作用,或为了庆祝丰收,答谢月神的保佑,便更加重视祭月、拜月礼俗,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明清中央政府祭月的坛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在祭月拜月的同时,又出现了赏月的习俗。晋代文献中已有中秋赏月的记载。

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到了明清,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上升为与新年、清明、端午并重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圆之日,又是亲人团聚、团圆之时。自古以来,团结、团圆、庆丰收,就是中秋节的主题。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由家人团聚、团圆、和睦相处,达到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中秋节的习俗 篇20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秋节的习俗 篇21

我爱中秋,圆圆的月光,圆圆的月饼。我爱月亮,淡淡的光芒,淡淡的美丽。我爱夜幕,安静的颜色,安静的守护。月亮有了夜幕显得更加清美。而中秋节无疑是其美的极致表现。

我们家乡的中秋节可是热闹非凡,火热的场面,火热的气氛,火热的人们,都使中秋节的前奏显的热闹非凡。晌午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厨房里,妇女们勤快的洗着为晚上准备的菜;大厅堂里,老一辈的人们熟悉的做着各式各样的饼;外面的路上,回家人的脚步急切的踏着,为了就是能找早一步见到在家门口等待的亲人……

等着一切准备就绪,大人们也赶快做好晚饭,看着心爱的亲人们露出幸福的笑容。小孩子们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摆好椅子,一圈的围坐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身边,等待着可口的饭菜上桌,一脸快乐。慈祥的爷爷奶奶和蔼地搂着孙子孙女们,给他们整整衣服,擦擦小脸什么的……

晚饭过后的月亮分外明亮,辽阔的夜空中没有一朵白云,浓得化不开的黑夜里,一轮圆月在高空中耀眼的闪光着。天空中明亮的皓月,成为我们欣赏的美景。我们对着天空祈祷,祈求平平安安,清爽的秋风拂面而过,清清凉凉,舒舒服服,惬意极了!

中秋,总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向往,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希望我的家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希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中秋节的习俗 篇22

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大家都很重视,关于它的习俗,也很有趣呢!

在70年代的农村,大人小孩都过不上现在的好日子,但是每逢中秋节,又圆又大的月亮挂在蔚蓝的天空上,在这柔和的月光下,无论多么穷苦,家里都要买上四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放在桌子上,做成一个供盘,条件好一点的,还可以用上好的白面,里面放点儿糖,蒸成圆形的,就成了梦寐以求的“月饼”,也做成供盘,乞求苍天保佑一家人的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现在生活富裕了,中秋节的食物琳琅满目,家里有各种各样可口的水果,还有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月饼。这天一家人一起去赏月啦,一块儿在家里一边吃月饼,一边聊天啦,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啦,快乐无比,尽情享受天伦之乐。给亲人、朋友送箱月饼,代表团团圆圆;给家人送一些包装精美的苹果,代表平平安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反映了:不能回家团圆的人,到了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除了春节,这是人们最重视的一个节日了。

八月十五正值农忙季节,人们欢欢喜喜吃月饼,高高兴兴收粮食,其乐融融。中秋节,代表丰收,代表喜庆,代表团圆,农民们收获辛辛苦苦种来的五谷,脸上不由露出会心的微笑;小孩子们可以约好地方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天,晚上则可以和家人一起去赏月,或是在家里聊聊天儿,这是多么美好的节日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