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中秋节记事作文900字精选三篇

欢乐的中秋节记事作文900字(精选3篇)

欢乐的中秋节记事作文900字 篇1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

春节的时候,虽然恰逢农闲,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独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轻盈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子、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象饼干,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杏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流的一满嘴的口水!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有许多,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

欢乐的中秋节记事作文900字 篇2

在黑漆漆的夜幕中,一轮明月悄悄的爬了上来。这样的月,显得格外的皎洁但又凄凉。

我,孤独的坐在屋檐上,任那般肆意的风吹乱头发。一片叶子翩然而至,顺手拾起,轻轻抚上去:叶子表面光滑而且脉络分明。如此姣好的叶子,也忍受不了寂寞,想看一看人间中秋的热闹吗?

可不是吗?放眼望去:万家灯火通明,烟筒上一阵阵的烟云,缓缓上升,最后到达处,散的无影无踪。每一家的房屋里都传来锅碗瓢盆的碰击声。“嘭”一声划破天际的声音,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害得我重心不稳,差点掉下去。与此同时,夜空被绚丽的烟花照亮,一声接着一声,还夹杂着小孩子欢呼的雀跃声。不禁轻蹙眉头:如此静谧,安详的夜晚,竟被这般“无理取闹”给破坏。愤愤地起身,想离开却又不想离开。我喜欢黑夜带来的感觉。

一步一步木讷地走下楼梯,路过厨房,从厨房里传来的声音让我忍不住去驻足倾听。

“你怎么包这种糖饼啊!好吃吗?”

“丫头说好吃,而且她就爱吃这一种,别的不吃。”

“哟!吃也吃得这么挑啊!都老大不小的了,以后她想吃这饼,让她自己包”

“她哪会包啊.....”

"不会包就......."

不想再听了,我知道“那个人”除了说我长短就没事干了。我更知道,父亲肯定在旁边听着,就听着,从不为我说话。想到父亲气定神闲的坐在那听着,眼眶就莫名的红了,泪水就堆积在眼眶中。用手使劲地掐着手臂,让身体的痛代替心痛,硬生生的将泪水咽回去。颤抖的脚一步一步地挪上台阶。这就是所谓的团圆中秋吗?嘴角牵起一丝苦笑。

手中的遥控器不知被我按了多少下,电视节目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就连推门而入的奶奶也未察觉。奶奶将手中烙好的糖饼放在凳子上,然后轻轻的坐在我旁边,用那双照顾我一辈子的手抚上我的头。叹了一口气:“丫头,你要忍啊!”见我木无表情的啃着饼,又叹了一口气,轻轻地扣上门,离开。

忍?忍什么?忍“那个人”轻蔑的微笑,还是辛辣的嘲讽?

房间里只有电视机还有“生气”外,一片死寂。抬头望向窗外,不知何时,月亮已不在,世界再次进入黑暗。

欢乐的中秋节记事作文900字 篇3

又是一年中秋夜离中秋还有一段时间,可是街上的大小商店和超市却早已打出了月饼的促销广告。大红色的广告牌上,一面印着包装精美、看上去十分诱人的月饼,一面却用大号的黑体字印着几句略带伤感的思乡诗。喜庆的红色配上几句伤感的诗句,似乎显得不太协调,然而却特别引人注意。还记得爸爸跟我说起过他小时候过中秋节的故事。他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中秋节的月饼得限量供应,每人一块,因此奶奶总是等到晚上敬过月亮后才允许他们吃。于是一整天,爸爸都在盼着晚上那一顿“月饼大餐”,过一会儿就要抬头看看天空,期盼着天快快黑下来,都无心去做奶奶吩咐的家务事了。可是老天爷似乎要吊足爸爸的胃口,拽着明亮耀眼的太阳高高地挂在人们的头顶,磨磨蹭蹭的就是不走!现在的月饼越来越精美了,它们有着让人眼花缭乱的包装和令人咂舌的价。

一走进超市,各式各样的月饼从包装到外形到馅料准会让你挑花了眼。可是爸爸却说,尝一尝这些月饼,却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中秋的习俗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特点,我们家乡的习俗演变至今,更多的还是一种仪式:将月饼、莲藕、芡实(俗称鸡头)、月饼四大样放到月光能够照到的地方,燃起鞭炮和香火,这叫敬月亮。接下来就是赏月,以前都是一大家子人围坐在桌前唠叨着家长里短,真正体现着中秋这个团圆日子的特殊意义。而现在,阳台里摆几张椅子,放些莲藕、月饼、石榴等等水果,就算过中秋节了。而我们,往往还正在上冲浪。爸爸总是奇怪,为什么中秋节过不出当年的气氛?月饼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其实很简单,现在的日子只要你愿意,天天像过节,加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你无暇为某一个节日过多地停下脚步,留下关注。还好,这几年中秋被定为法定假日,让适应了城市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有时间放下手中的工作,看到大街小巷挂满写有“庆祝中秋”字样的红灯笼,给不在身边的亲友打个电话,或者发一条祝福的短信。看着大人们在电话里的眉飞色舞和翻看短信时的连连惊喜,我知道,中秋所蕴含的团圆意义一直没变。中秋,月亮又圆了。点评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变,使得像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习俗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人文传统逐渐减弱,商业味道和普通民众的功利性的世俗情感愈渐加强。小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变化,并以此为线索,通过自家三代人对这一节日习俗的观察、困惑和理解,似有似无地展示出传统观念以及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所面临的传承与挑战这一主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