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秋节,谁都知道,“八月十五中秋节”嘛。可我们舟山人过中秋节却在农历的八月十六日。那么,我们舟山人过中秋节的习俗是什么呢?吃月饼、赏月、和家人团聚……这些都已成为我们舟山人必不可少的习俗。
在八月十六这一天,多数人家的餐桌上都会有一碗传统小菜“芋艿鸭”。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传说在很早以前舟山人不知有芋艿,到后来食用芋艿,这中间与明爱国将领抗倭有关。明嘉靖三十二年八月十六,琼州参将俞大猷奉命在舟山围歼倭寇,不料在离舟山不远的海面上遭到袭击。幸亏俞大猷指挥有方,将部队安全撤退到普陀山附近一个小岛驻扎,只是运粮船被倭寇劫走,吃饭成了问题,当时实行海禁,岛屿上居民已被强迫迁走,岛已变为荒岛,部队面临粮草断绝的困境。士兵们饿得发慌,遍地去找可吃之物,发现沼泽地里有种野生植物,根部长有球茎,于是便挖来煮着试吃。一吃味道很好,且又耐饥。俞大猷得知后发动大家都去采挖。就靠这种球茎,俞大猷的部队渡过了难关。所以俞大猷把这种不知名的食物取名为“遇难”。第二天,俞得到情报,那些枪粮的倭寇在普陀集结,设计水陆夹击大败倭寇,普陀山潮音洞畔到今留有纪念明将抗倭石刻,上镌“明嘉靖癸丑秋,副使李文进,参将俞大猷,都司刘恩至,督兵灭倭于此”字样。
舟山人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即将来临,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又要放假了,有谁不开心呢?
那天下午刚放学,母亲就骑着车,带着我赶集了。刚出校门口没多远,就看到街道两旁人们大包小包的提着。走进菜市场,我简直惊呆了,一眼望去,人山人海,好像挤得都没我容身之地了,这节日,真是热闹啊!
买完菜后,母亲又带着我来到超市,原本柜台旁一层又一层的月饼,不一会儿,全被顾客们抢了个统光。终于把要买的东西都紧紧地抓在手里,生怕掉地,就不见影。还没走到柜台,这队伍,还得排个半天呢!天渐渐黑了,终于轮到了我。走出超市,天还真要降下来似的。
第二天早晨,母亲特意让我起得早,我也随着母亲一同起床,母亲早已准备好了车,带着我,还有那一箩箩菜来到外婆家。今天是中秋节,原来啊,是要这大家子一起吃个团圆饭。刚进门,就见外婆忙里忙外,跑东跑西的,锅里正烧着香喷喷的菜。哦!母亲是让我来帮忙呀,接着,我就帮着外婆洗菜、烧饭。
忙了一早上,终于忙完了,一看时间,还真快到中午了。走出厨房,我又惊呆了,今年头一次这么热闹呢。好多亲戚都来了。我端着让人直流口水的饭菜准备上桌,只见弟弟眼睛直盯着桌上的菜,想动筷子了。外婆叫了一声:“大家快吃吧,别等菜凉了。”大家这才开始吃了起来,那顿团圆饭吃得可真让人回味无穷啊!到了傍晚,这也是我在中秋节最向往的时刻。
中秋节的月景一向唯我独爱。晚饭后,我急冲冲地跑到邻居伙伴家,约了几个人坐在露天草坪上,等候着这一轮圆月缓缓升起,大家都到齐了,我们拿着各自喜爱的月饼,边吃边聊着天,仰望天空时,只见天已渐渐暗淡下来。有几颗稀稀的星星闪着明亮的眼睛,不一会儿,月亮似乎想透出隐约的亮光。起初,月光很浅很浅,温柔得犹如一块透明白纱笼罩大地。慢慢地,月光越来越亮,最后,一轮圆圆的明月像一个巨大的银盘高高的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下,刹时天空如同白昼似的洒遍大地,大地一片明亮。
我们的眼睛好像也闪着光芒,嘴里回味着月饼的味道,这景色,好美!这天下来,十月的中秋,可真让人不得不迷恋在月景上啊!
上起床,翻过一张日历,今天就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了,是我们国家传统的节日——中秋节。
爸爸妈妈早已商量好,在中秋这天要去老家过。我想到爷爷奶奶,都已经很久没去看望他们了,他们看到我回去一定很高兴。
到了老家,我就看到爷爷、奶奶在那边忙碌着,奶奶在包饺子,做月饼,而爷爷在做菜。看到我时,他们都乐得合不上嘴,奶奶还拿了一个做好的月饼塞到我手里,看到他们这样高兴,我也跟着高兴起来。
爷爷奶奶继续忙了,爸爸妈妈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当中,我就到街上和小朋友们玩了,街上的人们也都在忙活着,相互招呼着,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最热闹的要数晚上了,等到月亮上来的时候,我们就在院里摆一张饭桌,上面放满了大小不等的月饼和瓜果,全家围坐在一起,供奉月神,表示全家团圆。大家坐在一起,说说工作,学习中事,唠唠家常事。其乐融融。供完月神以后,奶奶就把的一个月饼切开,全家有多少人,就切多少块,切的时候要从中心下刀,切成尖尖的长块。月饼吃到嘴里酥酥的,甜甜的,使人回味无穷。
今晚真高兴,到临睡之前,我那激动的心情还沉浸在节日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