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读后感600字参照【精彩10篇】

艾青的诗非常俱有画面感,他描写出来的东西好像就在我们的面前一样,他的诗是对照真实的人物、事件、物品写下来的,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艾青诗选》读后感600字参照【精彩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艾青诗选读后感500字左右 篇1

这个暑假和开学的这一段时间,我读了艾青所著的<<艾青诗选>>,在这本书中,没有一篇诗带着直接描写,似乎所有的景物对于诗人来言都像是一类人,一件事物,一种精神的象征。没有一个事物是平凡的,哪怕是一方土壤,一缕阳光,一股河流,一丝流风都蕴含这自己的精神意志。而每种事物所蕴含的精神却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在三、四十年代,土地是被侵略的土地,是受到侵略,满面疮痍,遍体鳞伤的,而到了七、八十年代,土地是象征着充满朝气,拥有光明未来的中国。在三、四十年代,总会有着象征着悲愤的人民的河流与风,而到了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曙光与希望到来了,在作者的诗中不在拥有悲愤的物象,只有着欢快、愉悦的物象,和对于各类人物的感触。

而艾青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只是他对于社会所感悟到的情感吗?并不是,只是所有被封建社会所压迫的底层人民所应有的情感,他们可能像艾青般将自己的愤怒倾注在文字上;可能将自己的愤怒倾注在枪声弹雨之中,又或是将对于祖国被侵略的愤怒倾注在一声声对于列强的讨伐之声,在一个个对于现状所谴责,声声啼血的文字里,艾青诗中的一字又一字,串联起来中国由被压迫到站起来、富起来的发展史,字字倾注着对列强的谴责以及对于祖国深深的爱意。

现如今,我感谢安定的祖国的土地让我无法见到三、四十年代艾青那字字啼血的诗句,没有那么多的穷苦大众受到封建社会的压迫,我的童年在安定的屏障下坦坦荡荡,光明万千。

艾青诗选读后感600字 篇2

读了艾青,我才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精神”这个词。它不一定非得是黑夜里肆意燃烧的火焰,也不非得是黎明到来时的曙光。一人、一纸、一笔,就足以道精神。

正如鱼的化石,面对外界的事物变换始终沉默不语,但你却不难想象在数万年前,这条鱼儿在水里是怎样欢快地游。这就是精神,更是灵魂。你能从鱼骨中看到江河湖泊,亦能从人眼中看出精神的光芒。

艾青如此。正逢新旧社会交替。面对旧社会的黑暗与恐怖,艾青从不吝啬自己的鄙夷和痛恨,同他又极力追逐光明与希望。他的精神,是《启明星》,驱散黑暗;是《向太阳》,向往阳光;是《春天》,期望美好;是《雪莲》,纯洁地面对人间丑恶。世间污浊我独清,一把烈火向光明!

我何不想拥有这般精神?谁人不想拥有这般灵魂?

小时候看到街上的叫花子,眼神中没有半点希冀,也看不见追求。我也曾听到,一些小商小贩,商讨着等了以后开大超市。我开始思考,人是靠什么活着。读了艾青,我明白了,人活的就是精神。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再怎样伟大,也只能影响当代。而如果是他精神的伟大,却可以影响一批人一辈子。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对于艾青来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与黑暗的斗争永远不会结束。对于他的精神来说,驱逐黑暗,迎来光明是他一生的追求。

新时代的人们,谁都得拥有这般灵魂!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必须有着艾青般的魄力与追求,在追逐光明的时候,不忘以自己的精神传递黎明的曙光。同时,我们更要有一个饱经风霜、不屈不挠的灵魂,不论踏足山巅,还是跌落低谷,我们都要时刻记着:精神不倒,人也不败。

艾青诗选读后感500字左右 篇3

诗人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他像夸父一样追逐太阳,又将火把点亮在黑夜,用干裂的唇一遍又一遍呼唤着旭日,以笔为枪,在大雪覆盖着的土地上战斗。他将热烈的心跳声和奔腾的血液化为文字落到纸上。在狱中看到小小的铁格子外满天纷飞的雪,诗人想起了喂养他的乳母,想起了他饱经风霜的祖国,他将汹涌的情感写了下来,后人读后都能感到余温尚存。

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艾青从自己的视角描写自己儿时由大堰河抚养长大的情景,以及当时黑暗对的社会的愤懑。并以大堰河为经典化表来写出当时低层人民的悲苦一生。大堰河是童养媳,开篇便点明她的地位卑微,但即便是这样,大堰河还是任劳任怨的做艾青家的保姆,把艾青养大,文中也用流露出这个全碧堂皇的家与大堰河的破旧的家作出对比。突出了大堰河与艾青感情深重。在文章最后写到大堰河既使在临死前也念叨着艾青。在侧面也烘托出了艾青的惭愧。

是的,诗人擅于用意象将读者带到他所描写的情境下,用身临其境的方式画面立体的呈现,带给人以震撼之感,情绪随诗句而起伏,诗人有好的文笔,更有可贵的赤子之心。

当我读完之章,我不禁感叹道。过去的社会如此黑暗,而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国家综合国力逐步强大起来,如今黑暗的社会早已不复存在。我相信这就是传说中的雨过天晴见彩虹吧。我很幸运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安康的时代。而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一定要勤劳多问、刻苦学习,只有功夫够深,本事够硬才能让国家越来越强大!

艾青诗选读后感600字 篇4

今年暑假,我第一次和艾青同志“见面”。我便被他的诗所打动。他不像___那样豪放,也不像___那样委婉。但他有一种独特的感情,一种淡淡的忧国感,一种浓浓的爱国情。

在《吹号者》中,我看出吹号者是被黎明最早惊醒的人。天还在黑暗之中,他们就用浸着血迹的铜号吹响带着新希望的黎明。吹号者,比起那些打仗的士兵更辛苦。而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他甚至认为这是一个神圣的事。艾青也是一位不惜生命的吹号者,他不惧痛苦和劳累,为当时社会的新希望奋斗着。

在《鱼化石》中,我读出他在“沉睡”之后发出的感慨—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一条鱼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夺去了生命。它没有被粉碎,而是保持了完整的躯体,但它只是一具化石,连叹息也没有,对外界毫无反应。

艾青就像是这样一条鱼,在灾难后沉默,但他却能在沉默后斗争,在斗争中前进。

在《我爱这土地》中,我觉出他对祖国深沉的爱。艾青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有着过多的“悲愤”、“激怒”。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表现了艾青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跟随着艾青的脚步,曾听到“吹号者”发出的辽远的号声。曾听到“鱼化石”发出无声的感慨。也听到“我爱这土地”的誓言。

我爱艾青的诗,因其与人民同悲同乐;我爱艾青的诗,因其诗歌的生动、凝练,同时又自然朴素;我爱艾青的诗,因其思想深刻,歌颂光明。我爱艾青的诗!

艾青诗选读后感600字左右 篇5

我很喜欢艾青的诗。艾青的诗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20世纪30年代,在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另一个高峰则是在1978年以后,在这一刻高峰中,他的诗句变得更加的整齐完整,诗意也变得更加的细腻。

艾青也擅长绘画,所以在他的诗中总会有画的出现,让人读起来趣味十足。

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体现了艾青独特的写作方式与手法。他的诗好像一片大海,表面波澜不惊,甚至让人觉得美好,但在那大海深处,却有可以掀翻整座“龙宫”的神秘力量。

他的诗也像那一阵风,呼啸过,抚摸过,却在转瞬间化为乌有,耐人寻味。“中国,我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吗”,一句无力的问候,道出了多少辛酸的夜晚。转瞬间,心灵在止不住的颤抖,那份沉重的家国情怀,那种压迫的人民群众的无声呐喊,被夹杂在大雪中,轰轰烈烈的降落,降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艾青的诗就像艾青一样,坚韧,有骨气,为革命鞠躬尽瘁。直率又真实,让人情不自禁地赞叹。艾青散文诗中的文字,每一撇一捺都在歌颂着他的时代,我们的历史。他的诗就像那个年代的剪影,悲壮而又动荡,好似千军万马奔驰的那种磅礴气势。

艾青的诗散发着正能量,鼓舞我们的斗志,激发我们前进的动力。向前吧!太阳“吻着被人世间丑恶厌倦了的眼睛,吻着为正义喊哑了声音的嘴唇”,让我们,向美好生活前进!

读一本好书,品一杯香茗,由苦到甜,由悲壮产生梦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不正是《艾青诗选》的最佳精神吗?

我赞美艾青的诗!

艾青诗选读后感500字左右 篇6

为什么我的眼角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如果你读过《艾青诗选》,你一定会感受到那段近代历史的痕迹。那段革命盛行的年代,那段遭受外来侵略的历史,还有那段黑暗过后迎来光明的喜悦。

光明到来之前便是黑暗。面对外来侵略,有人会觉得,一介书生对于反抗侵略,起不了多大作用,可艾青却用自己那深沉、激越、奔放的笔杆子书写出了对外来侵略的愤怒,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他心中的那颗“太阳”,始终让他没有迷失自我,他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在那充满黑暗的年代,他同祖国心连心,虽然自己不能披挂上阵马革裹尸,但他所写的诗却无时无刻都在警醒着世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自己的祖国出一份力。

我喜欢艾青的诗,因为他的诗将古代诗和现在诗完美的结合起来,在他的诗中,有那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语言的张力也在他的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解放前,面对黑暗,他没有逃避,而是与祖国站在一起,让自己这个“火把”,照在中国的土地上,照亮国人反抗侵略的道路。解放后,迎来了光明,他通过诗歌礼赞人民,歌颂人民,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

艾青的那颗爱国心,值得每一位中国人去学习。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在这个和平安宁的年代,无论是黑暗还是光明,无论是诅咒,还是礼赞,我们都要抒发自己爱国的情怀。虽然我们无法像艾青那样,但我认为,在当今社会,好好学习,奋发图强,将来报效祖国,便是爱国。

艾青诗选读后感600字 篇7

“艾青是一个有自由感的诗人。他不像一些现代诗人标榜的那样唯在纸上自由地栖居,作为一个歌手,他要和大堰河的儿女们一道摆脱枷锁,争取地面的自由和幸福……”这是诗人林贤治对艾青的评价。这么高的评价,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诗人呢?我怀着疑问,翻开了《艾青诗选》,开启了寻求答案之旅……

《艾青诗选》收集了艾青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的主要诗篇。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谓是“艾青的时代”。这一阶段是中华民族危机最为深重的时期,诗人几经辗转抵达延安,接触了社会底层人民,并目睹了他们的苦难现实。因而艾青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书写国家民族的苦难,表达忧患意识,抒发对底层劳苦人民的同情,感情基调凝重深厚。

艾青的诗歌中不仅蕴含着赤子的真诚,还蕴含着感情的真挚,是艾青心中情感的最真实的写照,是艾青的诗歌之所以动人的最根本的要素。每次看《艾青诗选》时,我总会被艾青那平凡却带着强烈爱国情怀的文字给打动。好像艾青就站在我的面前,深情地朗诵着这一首首诗,表达着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

读完《艾青诗选》,我真正认识到了一个“用生命为祖国颂唱”的艾青,“一生关心劳动者生活”的艾青,最重要的是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惨生活的写照,更多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对现在生活的思考,就算少了艾青所说的那清晰的“盼望”,我也会找寻近期的“盼望”,盼望着我以后理想生活的到达。

又反思一番,要实现自己在未来的美好生活,重要的是什么?是说说而已?是自我欺骗?……这些只会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糟,只有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付出自己的青春,再加上一颗平静的心,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才会实现。所以现在,努力吧,少年!

艾青诗选读后感600字 篇8

《吹号者》,是我在这本书中看到最有感触的一篇文章。

吹号者,比起那些打仗的士兵更辛苦。从艾青的诗中:

“吹号者从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起来了,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湿的泥地上。他轻捷地绑好了裹腿,他用冰冷的水洗过了脸,他看着那些发出困乏的鼾声的同伴,于是他伸手携去了他的号角;门外依然是一片黝黑,黎明没有到来。”

看出他们是被黎明最早惊醒的人。天还在黑暗之中,他们就用浸濡着血迹的铜号吹响带着新希望的黎明。

他没有任何怨言,他甚至认为这是一个神圣的事。他看着山,呼吸新鲜空气,便吹响了铜号,可是谁又能知道在这响亮的号声背后却是吹号者的痛苦。

“当他用自己的呼吸摩擦了号角的铜皮使号角发出声响的时候,常常有细到看不见的血丝,随着号声飞出来……”

艾青也是一位不惜生命的吹号者,他不惧痛苦和劳累,为当时社会的新希望奋斗着,吹号者的脸常常是苍黄的,刚开始我觉得有些夸张,可在后面的阅读中慢慢认为这是对于他们而言在正常不过了。他们在那些蜷卧在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的困倦的人群里,在那些穿着灰布衣服的污秽的人群里,最先惊醒。

在决不回头的一致的步伐里,在狂流般奔涌着的人群里,在紧密的连续的爆炸声里,他吹着最热烈的号声,激励着热血奋战的战士。在最后的一颗子弹穿过他的胸膛时,他缓缓的躺下了,却没有人发现。

在这首诗里,他为我们在中国历史的广场上塑立了一个吹号者和浸濡着血迹的铜号的形象,让我们在今天仍然能清晰地听到那曾经唤醒了一个民族并激励这个民族奋勇前进的号声,也展现了艾青的爱国情怀。

艾青诗选读后感500字 篇9

艾青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被我们这些后辈永远的歌颂,因为艾青的诗中富有人生的哲理。

《失去的岁月》其中有一句写的很有道理:“失去的岁月甚至不知道丢失在什么地方——有的零零星星地消失的,有的丢失了十年二十年,有的丢失在喧闹的城市,有的丢失在遥远的荒原。”

是啊,过去的岁月都不知道丢失在了哪里,我的时间都丢失在了发愣中,本可以好好的学习,我却在那里发愣,别人的时间安排很充实,还觉得时间不够,而我却在那里浪费时间。

鲁迅有一句名言是:浪费时间是在慢性自杀。我却浪费了多少时间,本来今天的事情可以做,而我要推到明天甚至后天才去做这件事。

“有的是人潮汹涌的车站,有的是冷冷清清的小油灯下面;丢失了的不像是纸片,可以捡起来,倒更像是一碗水泼到地面被晒干了,看不到一点影子;时间是流动的液体——用筛子,用网,都打捞不起;时间不可能是固体,即使过了几万年也能在岩层中找见。时间也像是气体,像急驰的列车头上冒出的烟!”

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东西,一瞬间就擦肩而过,流逝的时间不能像一块固体一样,即便过了几万年或几千万年,你都可以在地下找到它,时间有如陌生人,擦肩而过,你可能见过它,却想不起来到底在哪里见过,有可能是某一个城市,也有可能在梦中。

时间过去了,就不能再回来了,所以我要好好的珍惜时间,让每一天都过的充实,今天的事情就是要今天来做。

《艾青诗选》读后感600字 篇10

今年暑假,我第一次和艾青同志“见面”。艾青的诗充满语言的张力,人心的动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读着《北方》,我再次体会到他那颗火热的赤子之心。“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的沙雾。”让我感觉仿佛已经置身于苍茫的北地,厚重的黄土给人一种浓烈的沉重感。站在无垠的荒漠上。似乎望见肆虐的北风,从遥远的塞外吹来,无情、冷漠地欺辱着北方无辜的生命。寒风并没有刺骨的冰冷,却带给生灵寒彻心扉的凉。在艾青的诗中,山河、村庄,颓垣都在呻吟,悲叹着那个时代北方的战火纷飞。

那种从心底深处流露出的悲痛和对光明的渴望之热切。艾青的笔尖像刺刀,剥开荒凉的外衣,带我见到北方人民的不幸灾难,见到敌军铁骑践踏下奄奄一息的、仅剩的北方民众也看见他浓郁的爱国情。

结尾“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这是艾青惯用的手法,结尾直抒胸臆,让诗在顶峰中谢幕,产生言已尽而意未绝之感,使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于耳也。也让读者体会《北方》中的北方,未知的远方中定会出现期望的曙光。

艾青身为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出生在新中国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度过他的热血青春,这使他比常人对千疮百孔的国家感到更加愤怒,惆怅和悲痛,他所写下的“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他些许的温暖么“诗句影映了这种心理,也正是这种心里为诗歌开辟新的时代。

《向太阳》用磅礴的气势表现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英雄气概。也贯穿着艾青对中国新的期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