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比利》读后感【优秀8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整理的《24个比利》读后感【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24个比利》读后感 篇1

作为一部纪实小说,虽然我并不能肯定其中的真实性比例,但这部作品无疑是震撼人心的。这种震撼不仅仅是心理上的猎奇,或者医学上的突破。我们更看到了一种“新鲜事物”(人权?)的出现以及其最终被世人接受途中遇到的种种障碍。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种因循守旧的动物,排斥着自己不了解的一切事物。但正是因为世人的这种常态,那些少数能看清新事物本质并愿意为了其而努力奋斗的人才更令人值得钦佩。他们不是不知道其中的代价有多高,也不是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失去。明知道其中的代价有多高,也清楚这样的努力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却仍然在坚持,这才是最令人感动的。正如那些历史上为了低级阶层而努力斗争的人。(美国黑人奴隶的解放;LGBT人权的斗争,女性基本权利的恢复等等)恰恰是因为这些勇敢的开拓者,现在的人们才拥有了大部分的基本权利。

另一方面,关于多重人格分裂,我想这个一个悲伤的病症。大部分多重人格分裂患者首先是个被害者,他们的分裂或多或少都是因为他们曾经受到过的伤害。虽然我们并不能因为他们曾经受到了伤害而原谅他们去伤害别的人,但我想虽然不可原谅其罪行,但也需铭记他首先是一个受害者,他需要接受的更多的是帮助而不仅仅是惩罚。正如文中最后《邮报》所说:如果我们不能为他做些什么,至少要给予他所需的支持。我们不能要求大家张开双臂欢迎他,但至少希望大家能理解他。

《24个比利》读后感 篇2

花了两三天时间,一口气看掉了这本书,对于人格分裂,其实我依旧很陌生,但是对融合的人格这一说法有了点兴趣。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多重人格的融合体,这些人格当中又好又坏,有善良友好的一面,也有倾向暴力犯罪的一面。书中所说的具有意识的人格,就是某个特定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的人格,如果具有意识的人格不止一个,那么他们彼此可能会听到对方的声音,彼此相互交流或者相互争执,而对于正常人来说,这一过程即是思忖的过程,或者说纠结的过程,脑子里也只有一种声音。

所以每个人都有犯罪的倾向。但是正常人接受过教育可以控制好自己的言行,而人格分裂症患者由于时间的碎片化,记忆的凌乱,以及来自外部世界的人的影响,会进一步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因而更容易释放犯罪倾向型人格。也是因此,才会引起媒体的担忧,进而触发普通人对多重人格患者享以普通公民权力的抵触情绪。

虽然我还是觉得媒体的行为应该对比利的病情恶化负主要责任,但是从这一角度想好像也很合理,或许是媒体没有控制好这个度,而且过于执着于比利所犯下的罪。他们的做法让我反感,可能是因为这种做法只代表了一方观点吧。如果站在医生和患者的角度来看,比利应该得到其他人的同情和尊重,而且也出现了不少这样的人。但是舆论导向对比利不利,而且舆论的影响力着实很大,这样看来,我果然还是认为是媒体的不对。

如果置身事外,单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看,我会想到以后自己应该秉持的待人方式。比利是一个多重人格患者,而普通人如果跟这样的人相处,可能并不会发现这一事实,察觉到奇怪的地方也不会想到或者相信这一事实,也就是根本不能够辨别。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怀着宽容和善意与他人相处。

不过,我依旧拒绝与同我三观不合的人有过多的交流,不然只会引起不必要的争执,还会破坏心情。我想现在的我已经比以前更加懂得控制情绪和理性思考了,上次高中语文老师对我的话可以说明这一点吧~但是换位思考这一点我做得还不好,很多时候会因为知识的匮乏而难以理解别人的行为,甚至其所言。

树人必先树德。这是我一贯秉持的看法。所以如果三观不合,即使知识再充实,对对方的想法理解得再深入,也不适合深交。

生活需要仪式感,但也要活得真诚实在。

《24个比利》读后感 篇3

不可思议的比利,不可思议的一生。

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偶尔还能给人以玩味,笑过之后却更令人深省。

每个人心中都住了无数个人格,我想我也是的。主导理智的人格告诉我,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经营出更成功的人生;懒惰的人格有时候会把理智拉出聚光区,偶尔变成主导;还有那么个放浪不羁爱自由的人格,觉得人生应该活在当下,不需要想什么未来,不应该背负成就什么的责任;还有个小女孩的人格,觉得应该被保护和关爱,觉得世界还是美好;嗯,还有那么个汉子,独立并且自强,不依靠依赖,尽可能不给人造成麻烦;还有个文艺青年的人格偶尔会跳出来,安静的画画,看书,听音乐,伤春悲秋一小会儿;遇见不顺心的事情,承受痛苦的人格会跳出来,自己慢慢消化或者释放……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吧,其实不同的人格不过是一个人的不同的方面,然后整个的人生过程,不过是个各方面的互相拉扯。我们各个人格同时拥有着彼此的记忆,互相管束着,最终有一个综合性的行为导向。

不同的是天才比利的各个人格分离开了,到达了一个忘记彼此的境界。所以各个人格的思想是独立且互不可控的,于是不同的人格之间便拥有了完全不同的行为导向。

最后,我的里根人格说:关爱孩子,坚决抵制虐待儿童。

《24个比利》读后感 篇4

看《24个比利》的同时,也看了些关于DID的视频。果然晚上就梦到自己也是DID,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也在召唤其它人格出来。网上比较多的视频是一个韩国19岁女孩Jess,她四岁时因遭受严重的创伤,开始出现分裂的人格,目前有6个人格。她和比利都是勇敢者,敢于面对镜头,面对大众,通过讲述自己,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包容DID群体。当Jess的亲戚和家人知道她公开后都辱骂她,为她感到羞耻。她哭着说:“不应该是我感到羞耻,而应该是他们,受害者没有错,施暴者才有错,让他们说去吧。”目前Jess的生活还好,在麻省理工读书,也找到了男朋友。

大多数DID患者都有一个被残忍欺凌,混乱和痛苦的童年。比利说:“今天请拥抱您的孩子——这是举手之劳,请阻止虐待儿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多重人格的存在,与他们的区别就是我们不会记忆缺失。

《24个比利》、《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被改编成电影《自闭历程》)这些题材的书或者电影看起来并不压抑。对待一些特殊的群体,我希望多一些认知,才能给予更好和正确关爱。

不要让我们的无知,正在谋杀想活下去的人。

《24个比利》读后感 篇5

他这一生受尽了不公平的待遇,如果我们不能为他做些什么,至少要给予他所需要的支持。我们不能要求大家张开双臂欢迎他,但希望大家能理解他。这是他至少应当得到的。

中途去团建耽搁了一天,一共用了三天才读完。对这本书的期待很高,知道来自于真实故事也没有对情节的魔幻起伏有过分期待。但不得不说第一章的可读性不那么高。简直想打一星。二三章又重新燃起了读下去的兴趣,整体还是有一点点失望吧。在读小说的时候一向很看重引发主人公行为的原因,本书已经做了很充分的叙述。结局意料之外。始终认为原生家庭对人成长的影响不容小觑。人的多面性和不同人格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记忆缺失。

司法体制和人道主义考量之间的矛盾和平衡。医疗体系和对特殊人群的保护机制。媒体报道与事实的偏差和舆论影响力对报道对象的影响。

为比利的遭遇唏嘘和感慨的同时又想人所谓的正常人之间都不能相互理解,人人缺少同理心,换位思考这个词本身就难以实现,但不同的是我们总在追寻情绪感知和思想认知上的理解,而比利连身而为人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实现吧。

《24个比利》读后感 篇6

难以置信本书的主人公确有其人,确经其事,但如果来自杜撰,不得不对作者的脑洞大开佩服得五体投地!站在完全旁观的角度会对比利有深深的同情,他之所以分裂出多重人格,主因爱的缺失、伤害的加身、逃避的心理所致,他是家庭生活的受害者,是分裂人格的受害者,也是社会媒体和缺少医德的医生所为的受害者,若不是生父自杀,母亲少爱,继父虐待,他可能不会人格分裂,若不是人格分裂,软弱而本性善良的比利不会因危害他人,而承担并非比利本身本意所为之事的后果,若不是媒体舆论的歪曲和压力以及个别不信任有多重人格存在可能的医生的错误对待,比利很可能完成人格融合,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

然而事实是虽然比利很努力,虽然很多德高望重的医生专家耐心治疗,很多通过与比利接触后,理解同情、关爱比利的医护人员倾情照顾,但终究似乎都失败了,最可怕的不是别人放弃你,对你没信心,最可怕的是自己的绝望!虽然最后,比利重回考尔医生处接受治疗,但情况不容乐观。对于比利这样的人,社会真的很不公平,但求多一份理解,多一分推己及人。

《24个比利》读后感 篇7

起初读这本书是为了了解DiD,因为我想以此为主题拍摄学生作品。

我分三天读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真情实感地将阿瑟、里根、亚伦、汤姆、丹尼……一个个都看成了独立的人,他们每个人都如此鲜活而优秀,进行融合的时候我舍不得他们,但也想着或许融合对比利才是最好的。但没想到结局竟是这样,连阿瑟都有了自杀了决定。起初阅读时感到“酷”、“这样也不错”的自己未免过于天真。比利最后于20xx离世,苦难的'一生令人扼腕叹息。

虽然寻常你我并没有人格分裂的情况,但每个人心中都有多面的自己:懒惰贪玩的,好学上进的,面对不公正待遇我们会在忍气吞声和奋起反抗中犹豫,我们也会想象一个自己心目中完美的自己,以此规划自己,而把要努力规避的弱点打入“不受欢迎”的行列。不同的是比利可以同时运作安排24个人格分别发展,人类对心智脑力的研究真的还远远不够,人究竟存在多大潜能?对于我个人,我非常倾慕、敬佩阿瑟这一人(是的我倾向将他们看成“人”。),勤勉好学、钻研精进,理智而克制,是我想成为的存在,从今往后我也要培养自己的“阿瑟”,控制自己的时间利用比,如饥似渴地利用好学习时间——正所谓“开卷有益”吧。

因为太喜欢他们几个了!暑假我想在模拟人生里捏一个他们的家庭,让比利们的日常(当然,没有后文那些万恶的医护和媒体)继续陪伴着我。

最后,暑假会观阅《比利战争》及其他DiD相关书影,期待《拥挤的房间》上映。

《24个比利》读后感 篇8

看了24个比利,觉得世界真是无奇不有。比利的24个人格,就像是24个人。他们有着各自的思想,生存方式。就像是24个小人,生活在一个叫比力的巨人躯体。这24个小人在一定时期,可以成为巨人,掌管和操纵这个躯体。这个躯体因为操纵的能力高低,也有优胜劣汰。这样的想法虽然把他机械化了。但是,他的存在真的是一个奇迹。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会想,我们能有分身术就好了,可以一个一个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而不会因为分身乏术,而无法如愿以偿。

但是,比利的这种人格分裂,不是处于人类对于想要满足自身的愿望,而想要发生的事情。他是因为生活中遭受的苦难,为了逃避,而塑造的人格。人处于想要状态时,会以自己为主导,合理安排。但是,比利是由于被迫承受,是为了逃避,所以,他总是会处于一种混乱时期。甚至因此走向死亡。当他的躯体有一个主导的人格老师时。他是处于一个相对平和稳定的状态,他使得他的每一个灵魂都在逐步进步完善。可是,世界太复杂,活生生的把他的主格灵魂逼的不再出现。让他一直处在混乱期,并逐渐走向死亡。

看了这本书,我想说能给别人最大善意的时候,就努力去给。因为,你不知道你间接拯救了多少灵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