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词,总觉得原本沧桑的文字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词,总觉得原本沧桑的文字依旧富有活力,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艾青诗选读书心得感悟【精彩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作为推动一代诗风进展的重要人物,艾青的诗采纳,突出了对光明的热爱与向往。
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歌,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了。
这首诗语言朴实,却在文字背后隐藏了对大堰河真心的赞美、歌颂。起初的“大堰河养育了我”,令艾青生出感恩之心。以至于在狱中下着雪,是孤寂凄冷之时想起了他的保姆——大堰河在数九寒冬之时悲苦的境遇。
大堰河对如同对自己的亲生子女,令温暖,在他回到自己家后“忸怩不安”,回想着大堰河对他的好。
命运悲惨的大堰河辛勤劳动,生活的凄苦使他心力交瘁,最终倒在了时间的车辙中,只剩下“被雪压着的草盖着的坟墓”。但在心中,大堰河一直活着,用感恩的心歌颂着善良而不幸的大堰河。
战争也是让一般人民备受蹂躏的原因,战争带来的是“房子倒了砖飞的那么高——落下了”。社会底层的,不幸的人民连住所都没有,只能“挤在一间大房子里,房子是在旷野上的”。
但是战争也锤炼了他们在艾青的梦中“人们不要回到避难所去,我们应该有一个钢盔,每人应该带上自己的钢盔”;在艾青读过的书中古人们“生来具有宏伟的'心胸,在田野的苦厄里,早已萌起战斗的意志,起来吧”,这包含着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但更浓的是对自由,对光明,对美妙生活的向往追求。
艾青的诗散发着正能量,鼓舞我们的斗志,激发我们前进的动力。向前吧!太阳“吻着被人世间丑恶厌倦了的眼睛,吻着为正义喊哑了声音的嘴唇”,让我们,向美妙生活前进!
近日来,读江斑推荐汪曾褀先生几本书,颇有心得。汪先生书看似写得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丝丝入扣,一环紧套一环。工笔画般的表达方式,便是对环境、风物、风俗、风情的细致描写。对于人物刻画,大都通过语言、动作,丰富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再读其子汪郎介绍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方知汪先生原是杂家。先生爱读杂书,一是休闲消遣,二是长了许多见识,三是学习语言,四是从杂书中悟出一些写作的道理。
汪先生喜欢杂食,自称杂食动物。他生在高邮,以后住过昆明、上海、北京、还跑了不少地方,对各地的吃食,大都品尝一番,特别是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在内蒙,他生吃牛羊肉;在云南,他品尝傣族的苦肠;—(牛肠里有没有完全消化的青草)
汪先生看重的是平民化的杂食,在家里也常做此杂七杂八的东西。炒麻婆豆腐,炒疙瘩皮、羊头羊蹄、热汤面就臭豆腐…全是平民的玩意儿。
由此可见汪先生的知识来源十分广泛,文章中处处闻见平民化的气息。书读多了自然而然知识也丰富了。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
这几天闲来无事,翻书柜时瞥见蒙上一层灰的《艾青诗选》,轻轻拂去灰尘,翻了几页。艾青中国式蓝色的忧郁深深的吸引了我。
艾青的诗是古体诗的内涵与现在诗的外衣最完美的结合。它往往能将“大我”的豁达、“小我”的卑微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在他的诗中无处不是静静地流淌着一种“蓝色的忧郁”。我爱艾青的诗,因为诗中的这种“蓝色的忧郁”。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苦修,锻造出诗人博大的“大我”情怀;于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于是哀伤不因一己之利。“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人的情怀从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将走向何方呢?中国的文化土壤孕育出这样一种答案——祖国、人民和光明。人民栖息的“土地”作为一种意象从诗人的心中油然而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因为时事的艰辛而选择精神的逃避,不因为食不果腹而整日担忧“食无鱼”。或许处处碰壁,或许一生终不得志,但我仍会“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诗人走出自我的内心体验,以千年古国的过往与未来而忧思。你难以想象诗人的肩膀上负荷的力量,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责任——“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创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爱艾青的诗,又因为它的诗充满了语言的张力。艾青的诗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铺直叙,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诗文的最后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达到整首诗的高潮,然后是在高潮中谢幕。这往往产生一种言已尽而意未绝之感,使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于耳。美!
我爱艾青的诗,源于艾青博大的胸怀;我爱艾青的诗,因其自然天成,而有着最伟大的手法,这是深厚文化积淀与彻底消化的产物;+我爱艾青的诗,因为我同样和诗人一样,爱着这片土地和阳光。
《艾青诗选》是我读过的第一本现代诗集,可以说是有启蒙意义的一本书。诗歌,通常来说短小精悍,但又晦涩难懂,但艾青的诗我却能读懂其中大部分。
“爱国”这一经久不衰的主题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处于新中国成立的艾青也一直为这一主题贡献了许多佳作。“太阳”这一意向也隐藏着艾青对新中国的期待。
在《太阳颂》中,他以丰厚的情感写到:“太阳向我滚来,它难以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唤,使高树攀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这是多么亢奋的语言啊!
太阳是充满光芒的物体,代表着光明与希望,其中真是蕴含着诗人艾青对未来的向往及追求,我们的群众将会向着光明一直走下去。我想,正是因为他深处于那个时代的切身体会,才能写出这么脍炙人心的诗歌吧。
艾青的诗歌有着壮烈豪情,但又拥有着一切都尘埃落定的平静悠远;没有令人震撼的磅礴气势,但字里行间无不透漏出对这片土地深处的情感。
如果要做一个合适的比喻,那么艾青年轻时的'诗作,可以是一副色彩斑斓的油画;中年时的作品,更像是一幅幅独具中国韵味的水墨画,宁静而又淡泊,使人不禁静下心来仔细欣赏。
《艾青诗选》唤醒了沉睡的心灵,引领了迷茫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卷,宁静淡泊却又不失对土地的热爱。
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灵魂的倾诉与追求;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的呐喊与呼唤……
打开书,一股书香味扑鼻而来,带领着我进入书的世界。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创作于抗日战争初期。当时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世界里,在绝望中无力的嘶喊着,想为国家做点什么,却无能为力。而作者也是如此。
这篇诗的开头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鸟在这个生态环境中是渺小的,短暂的。鸟是辛勤的,它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它的使命就是得学会飞翔,围绕着这祖国飞翔,直到它死去的那一刻也要为祖国歌唱。但是在国家有危险的时候,它也要尽力为祖国歌唱。“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了一只饱受折磨的鸟,显然它已经唱不出优美的歌声,可是它仍在歌唱着,这是它用生命发出来声音,抒发了对土地义无反顾的执着和不放弃。
诗歌就在这样的基础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的描述: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都是遭受暴风雨的打击,悲愤满怀和奋力抗击的形象,与下文鸟儿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只鸟儿在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时,将自己也与着土地融为一体,投身怀抱之中。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愿意为祖国献出生命之情。
“这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看似是排比,其实“暴风雨所击打”,“无休止吹刮着”,“悲愤的河流”这些告诉我们,当时艾青所魂牵梦萦的他热爱的土地,正遭受着打击,满是伤痕累累。
“河流”“风”,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悲愤”“激怒”,表现出人民对侵略中国的暴行表示愤怒,和意志昂扬的战斗精神;“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表达了人民对那里的向往。
最后一节很直接的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深沉”一词,可能仍是无法表达出艾青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后面紧跟着的省略号,似乎还有无尽的情绪在涌动着,使读者沉浸在其中,回味着。这首诗在问答中,将诗的情绪推上了高潮,表达了对祖国最真挚的爱。
艾青融合个人悲欢于时代悲欢之中,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艾青对祖国的热爱,我们看在眼里,敬佩于心中!艾青的精神,我们值得学习!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偷影子的人》中男主人公从小的玩伴、一生的朋友吕克是一位面包师的儿子,对他来说,从一出生便被剥夺了选择未来职业的权利,他不得不继承父亲的手艺,终生工作在自己家的面包店。而起初的男主人公也毫不怀疑这是吕克的梦想。可是,当突然有一天,他偷走了吕克的影子,发现了吕克心底的秘密。吕克的影子告诉他,其实吕克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并请求男主公帮助吕克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当天晚上,男主公便履行诺言找到了吕克的父亲。最终,吕克得到父亲的许可,来到了男主人公所在的医院学习医学。
当梦想还是梦想的时候,总会让人忍不住幻想,渴望。可一旦走在了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时,则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当吕克真正当上了医学院的学生,才发现这个梦想令他多么的不快乐,而他也终于意识到,什么是他想做的,什么是他不想做的。他希望的是看到别人的笑脸,清晨熟人之间亲切地招呼,而这些,只有做一名面包师才能够真正获得,而成为一名医生只是他想当然的一个愿望,并不真正的适合他。于是,吕克坚定的放弃在医学院的进修,转而回家踏踏实实的做起了一名面包师。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大自然的世界多姿多彩,只因它们找对了自己的位置。人类也应当如此,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你才能够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每当提起艾青,或许大家对这个人没有什么深刻的了解,但却一定会想起那句朴实无华、又饱含深情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仿佛透过短短的两行字,看见了深夜里的一盏孤灯、坐在桌前满眼热泪的老先生。他将他真挚深沉的爱国之情展露纸上,穿越时空,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操。
20世纪30年代是艾青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大气的风格,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诗体自由,尽情呼告,肆意排序,长短错落不一。这时的印象中常见“土地”、“太阳”,表现出艾青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以致胜利的美好愿望,而在1978年后,诗句变得整齐,诗风深沉,主要写充满哲理、反思人生的小诗,继续赞颂光明。
他密切关心着中国农民,献给中国农民最真切的诗情。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即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真正的母亲,那个中国大地上不幸妇女的代表、一个普通农妇的颂歌。
诗人牛汉称艾青的诗“代表了一个时代。他始终生息和奋斗在一个悲壮而动荡的伟大时代,与民族和土地的忧患息息相连。从他的人和诗,我们能真实的感受到诗人在无比巨大的历史胸腔内,创造诗的生命和激情。”
然而现在,我们生活在诗人所憧憬的美好年代,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努力做好自己,不负前辈所期。
群星已经隐退,而你依然站在那里,期待着太阳上升。——题记
《艾青诗选》是艾青的诗歌选集,其中的诗歌是艾青经历了“五四”运动后写出来的。从诗歌的风格上,可以看出艾青先生在解放前激昂、奔放、进取,反对黑暗歌颂光明;建国后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一个一生悲苦多难,受尽凌辱,但始终保持勤劳,淳朴,善良,博爱等人性中最美品质的大堰河的形象,并且将这种对乳母的爱和赞美上升到对广大劳动妇女,对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爱和赞美,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和诗人的强烈爱憎;《太阳》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期间,当时民族正处于危险之际,诗歌开头描写日出,与众不同,仿佛太阳不是从东方的地平线升起,而是从不可知的深处之处扑面而来这扑面而来的太阳穿越了死亡,穿越了黑暗,穿越了亘古的时空,他借太阳象征阳光、进步、自信,鼓舞和坚定人们的信心,凝聚团结向上的力量,表达了诗人对于民族解放的信心。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无限向往和期待,诗歌在多元的表达中凸显了主题的丰富与情感的复杂,立体地呈现出一首长诗所能承载的思想深度……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人的情怀从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将走向祖国的明天。他走出自我的内心体验,为祖国的未来忧思。“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中国分子创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细细去品味艾青的诗,会觉得诗人一直是在关注中国的命运与人民生活,他想用笔墨来鼓舞群众,挽救中国;到了新中国成立,作者又将事转到现代化建设中去,足见诗人是个爱国主义人士。
艾青的诗既有古风又有现韵,把中华上下几千年语言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忧郁是艾青诗歌创作中一抹不可磨灭的底色,但他的诗更多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深沉的爱、报效之心和诗人特有的精神修养,我从中能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大自我情怀。
我喜欢艾青的诗,因为艾青博大的胸怀;我喜欢艾青的诗,因为它们自然天成,而有着最伟大的手法,这是深厚文化积淀与彻底消化的产物;我喜欢艾青的诗,因为我和诗人一样,爱着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
翻开《艾青诗选》,映入眼帘的是一篇篇精美的小诗,我从《黎明》读到《北方》,从《向太阳》读到《古松》,穿越30年代到40年代,被艾青那忧郁、感伤的诗风深深吸引了。
跟随艾青的脚步,我曾听到“吹号者”发出的辽远的号声,也曾倾慕“黎明”那无比的温柔与丰美。我穿过暗赫色的“山城”,跃过平静而清潋的“青色池沼”,一切都是如此协调。
艾青的诗注重对意象的描绘,但更注重把握超越物象的意蕴。他将“小我”同“大我”联系起来,以深沉、激越的笔触讴歌光明,诅咒黑暗,写着悲壮、高昂的诗歌,描述着黑暗的民族命运。
我爱艾青的诗,因其意象独特。大堰河“含着笑轻轻唤着乳儿的名字”,展现了一位默默无闻的大地母亲对乳儿的牵挂、依恋和难舍;吹号者“以原野给他的清新的呼吸与夹带着纤细的血丝来吹号角”又呈现出一位战斗的鼓吹者、胜利的召唤者。那些意象是朴素的、自然的,是从心灵里流出来的脉息。
我爱艾青的诗,因其思想深刻。《向太阳》中,为我们展现出“眩目的太阳光下曾经蠕动着的痛苦的灵魂”。艾青礼赞太阳,讴歌光明,那个时候的人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阳象征着自由和解脱。太阳从黑暗的时代滚来,它将永不泯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描绘了赶着马车的车夫、蓬头垢面的少妇,一幅幅意象串联出旧中国的图景,也体现了艾青对祖国的忧患之情和一颗赤子之心。艾青的每一首诗,都浸润着他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刻思考,描绘着所有爱国青年的中国梦。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中,他以笔伐戈,写下一篇篇高昂、悲壮的诗。通过诗歌,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同时激励着广大人民,使土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他的诗,深深植根于人民和时代的土壤里,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我爱艾青的诗,因其与人民同悲同乐;我爱艾青的诗,因其诗歌的生动、凝练,同时又自然朴素;我爱艾青的诗,因其思想深刻,歌颂光明。
《艾青诗选》用了两天时间就翻完了,抄录了几首诗。整体感觉他的诗歌本身与人们对他的评价(或者说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二者之间是十分不相称的,他的大多数诗歌都不是十分出色,仅有少数的一些还不错。说他不应当在诗歌史上占那么高的地位,是因为他的诗歌的个人特色不够鲜明,他的诗的风格是那种十分多见、一般的诗,他没有为中国的新诗供给多少新的东西,所以贡献也就有限。
我看完穆旦的诗后说他的诗与杜甫的相类似,能够说是“诗史”,那么与艾青的诗比较起来,艾青的诗更应当享有“诗史”这个名词,他的诗的特色之能够说是题材十分广泛,但相对又集中,概括起来能够说是写出了那个年代贫穷落后中国土地上的欢乐与痛苦,他从国统区到大后方,从农村至前线,从树林到旷野,一一都在他的笔下得到展现,所以说他记录下了那样一个时代是可是分的。但遗憾的是他的记录缺少个性,或者说诗性还不太足,至少在许多诗歌那里是如此,所以这些诗的认识价值、历史价值是不低的,但诗的价值却相对较低。即使是他的《向太阳》、《火把》、《光的赞歌》等有名的长诗,在我看来也并非异常出色。
艾青的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喜欢用程度副词,“那么”、“十分”等,而在对事物进行描绘时,声、色、形俱全,从各个方面进行描绘,列举东西时同样如此,所以这就造成他的诗歌的第三个特点,铺张。他喜用排比句,有时甚至是六七个相同的句式,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可是他的描绘、比喻有个缺点,就是新颖的不多,常常采用的是一些大家经常很熟悉的东西,这样就使得他的诗缺少个人的东西,但这也许正是他的诗广泛传播的原因,因为这样的诗是大众化的,不是贵族的,更容易为大众理解、欣赏,也更容易得到官方的认可。
不可否认,艾青的有些诗是十分优秀的,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写道,“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礁石》,“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多么动人的形象!
艾青的诗质朴、流畅,但不怎样讲究技巧,不注重表达方式的变化,这些也影响了它的审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