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顶碗少年》有感优秀2篇

顶碗少年是可爱的,可爱在他的勇敢、坚持;顶碗少年是可敬的,可敬在他用自己稚嫩柔弱的头部顶起了刚强坚忍的心灵大厦。少年在舞台上一瞬间成长了、长大了,他学会了自爱、自重、自尊、自强,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能够高高飞翔。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2篇读《顶碗少年》有感,欢迎参考。

读《顶碗少年》有感 篇1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1)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2)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3)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3、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1)“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2)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3)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4)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教学反思

读《顶碗少年》有感 篇2

昨天上了《顶碗少年》这一节课,效果感觉还可以。一个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比较透彻,另一个是提的几个问题以及练笔安排都基本达到了目的。下面简单地说说这节课的反思。

第一,文章的作者是赵丽宏,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山雨》和《与象共舞》,所以导入这里也有让学生复习了旧知,回忆之前这两篇文章写了什么,对他的文章有什么印象。我觉得《山雨》的文风是清新空灵的,《与象共舞》则写出了象与人相处的和谐。而《顶碗少年》跟之前的写作对象不同,这里是在写人,但三篇文章都有共同之处:内容力求真善美,表现手法生动多样,文章处处字斟句酌。也正如网上对他的评价:“读赵丽宏散文,无论是《壶碎了,诗还在》里,和文坛前辈、同辈友人,或深或浅、或长或短交往的追怀;还是《灵魂的故乡》中,对艺术的沉浸、寻觅、赏读;还是《记忆中的光和雾》里,那些美妙的闪烁、漾动、翔游……一个强烈印象是“真”。真诚,真实,真切。”也正如此,作者想透过手中的笔,追求将世事沉浮、世间万象中一份永恒的“真”,倾诸文字。而这份“真”,往往是与世俗之风保持距离。所以赵丽宏这样说道:“当媚俗的声音铺天盖地时,你的低吟浅唱也许遭人侧目,你尽可以放弃自己,可以放大或者改变了嗓门,用陌生却符合时尚的声音喊叫,这也是一种自由。也许有人为你叫好,而你却将在叫好声中毁灭了自己。失去真诚,是何等的可悲!”读他的文章,仿佛总能在热闹处找到宁静,繁华处找到圣洁之地。

第二,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惊心动魄的过程,主要通过正面描写顶碗少年的动作与神态,来表现他表演的技艺高潮与难度大,侧面描写碗、观众等来表现表演口人心弦。三次表演情景很类似,特别是紧要关头:

第一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

第二次:……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

第三次: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我们可以看到,三次描写同中有异。一是描写碗的晃动,分别是“摇晃得厉害”“故意捣蛋,……跳起摇摆舞”“剧烈地晃动”,一次比一次难,一次比一次扣人心弦。二是描写少年的表演,第一次碗掉下来是“突然”的,“意想不到”的;第二次是“急忙摆动”,可见少年在这时是做出了补救,但却控制不了。第三次,描写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说明他这次是吸取了教训,稳操胜券。描写的变化,暗示着情节的变化,这就是文本细微之处的秘妙。可见,描写一个相同的事物或情景出现三次或多次时,需要引导孩子在相同处写出不同,写出变化。

第三,想象补白要符合语境,做到联系上下文,尽量还原文本,莫矫情,过犹不及。这节课练笔、想象补白的地方很多,比如说三次表演的成败,顶碗少年分别会怎么想,老者会向少年说什么,结尾的省略号含义是什么,等等,都可以根据情况去安排。但这节课有两个地方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