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实用30篇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精选30篇)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1

卢梭的《爱弥儿》要求打破教育要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为标准的传统,在教育史上掀起饿一场影响巨大的革命。卢梭从他的哲学观出发,主张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培养资产阶级王国的“新人”,即自然人——爱弥儿。他主张儿童接受自然教育、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教育。因此,她塑造的爱弥儿,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和判断力,又有劳动者的体格和手艺,而且还有高尚的品德和博爱仁慈的胸怀。

全书共五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儿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陋,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心的理想教育蓝图。掩卷沉思,卢梭的思想让人震撼。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反对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在书中说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种渴求“个性解放”的自然教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鲜花一样自然生长。”当然,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们要试试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学生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学生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其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在白纸上留下烙印,这一笔下去,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涂鸦一片,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因此,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自然的锤炼。

最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著名教育学博士李镇西教授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会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因此,我们要深刻地理解儿童、尊敬儿童,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实施不同阶段的教育,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动、活泼和主动地发展。正如卢梭在书中所说:“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像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们,当我们为怎样教育孩子而绞尽脑汁、黔驴技穷的时候,让我们先解放自己,放手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里自然、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全方位接纳儿童的世界,释放孩子的天性,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2

《爱弥儿》的第三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2至15岁,即少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中,孩子从起初只有感觉到现在已开始有了观念,从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触到现在已开始能够进行了判断,个人的体力在迅速发展。由于智力的发展,孩子已经逐渐认识到时间的价值,他们懂得要把时间花费在有用的事物上,他们会自行提出一些问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卢梭指出,我们要做的是,看怎样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样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虑怎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则时,始终要从最普遍、最显著的现象开始探索。不能让孩子总是一味地按照别人说的话去做,因为除了他自己觉得对确实是有意义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对他而言都是无益的。卢梭非常反对严格的纪律以及仅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从内在本性向外展开的活动,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性格、能力,发展人的天赋与本性,使每个人的各种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智育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四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5至20岁,即青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人们处于一段艰难的叛逆期,人们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们要学会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约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战胜偏见。卢梭坚信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人的一切欲念都是源自于人的感性,想象力决定的是他们发展的倾向,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去爱别人,我们也就可以使自爱变为美德。人们的思维也终于开始进入了道德的境界,在进行德育的时候,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应该是纯理论的东西,空洞的道德说教完全是纸上谈兵,但是我们可以去结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学知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实践,要立足于实际生活中,这样才有利于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这一卷的最后一部分,卢梭还特别提到了对宗教的看法。他主张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别是在宗教问题上,人的偏见是压倒一切的。”对于要培养孩子信什么宗教的问题上,卢梭批判了宗教的蒙昧主义,他坚持应该让孩子自己正确地运用他的理智去选择。因而,在青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德育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五卷主要论述的是爱弥儿的未婚妻,即苏菲的教育,其中,特别强调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过自然教育培养贤妻良母。苏菲在平凡的内心中拥有一种良好的天性,而她胜过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于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内心却常常很敏感,也正是这颗极其敏感的心,有时候会使她产生难以平静的想象。但是,对于别人的过失,她能够耐心地忍受,对于自己的过失,她更是能够乐于改正。除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之外,苏菲对其它一切权利都是极端重视的。她不仅知道自己有权利,也知道要运用这个权利去评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过程中,懒惰和桀骜不驯是女子最危险的两个缺点,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的发生,如果仅仅采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话,反而很容易使他们厌弃工作,而只知道玩乐。因此,女子的行为总是要受到舆论的约束,也正是由于她们养成了受约束的习惯,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种她终生都必须具备的品质,即温顺。女子常用艳丽的服饰和化妆品来装饰自己,却忽视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权利;只要有热心和才能,便可以养成一种审美的能力,进而欣赏美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纵观全书,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爱弥儿》的字里行间体现的淋漓尽致,极其富有内在意蕴,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师范)的学生,我将来是要走上幼儿教师这个职位的,置身为一名教育者,我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这样只会泯灭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应该是竭力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儿童自由、健康成长的适当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孩子的行为的细致的观察,然后对其不恰当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诱导,而不是一味地强迫儿童去接受他人所特有的处世方法。此外,我们还要积极鼓励儿童置身于大自然中,去体现大自然的自然美,借此锻炼他们的独立,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倡导他们自己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3

早就听说《爱弥儿》是一本很好的书,有一次在班里的读书角发现了这本书,就拿回来看,但磕磕绊绊到目前只看了120多页,没想到这区区120页也让我受益匪浅。这里我摘录一些观点并附上一些我的感受。

“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思想的习惯,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我们家长往往会想要让孩子“乖”,顺着自己的心意,尤其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多么乖巧的时候,就会心态失衡,甚至还会发怒。其实我们不就是在“驾驭他人的思想”吗?而心情好的时候,又是有求必应,毫无原则。

“辨别善恶,明了一个人之所以有种种天职的道理,这不是一个孩子的事情。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这个是我比较赞同的一点,孩子是很天真的,12岁之前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感知最强的阶段,如果我们把这些宝贵的“天赋”都浪费到一些机械的、毫无灵性的事情上,简直可以说是暴殄天物了。卢梭还认为,孩子在12岁之前的主要教育目标是体育,虽然我觉得有点极端了,但也确实有它的意义。这里的体育并不是狭义的体育或者某项体育训练,而应该是“用身体感受世界”,去爬爬山是体育,去小区楼下的花坛里看看虫子也是体育,把自己的自行车搬到楼道里也是体育……。而不是忙着往那个小脑袋里“塞东西”。

“你以为是用道理把他们说服了,其实是因为他们被你说得厌烦和害怕了。”

成年人其实大多因为太多所谓理性而没有什么“灵性”了,且不自知。期望把所谓的“经验”和“生活常识”灌输给孩子。而事实上,人都是感性动物,我们生活中大多数难解决的问题都是“感性问题(情感问题)”,而理性恰恰不是那么难获得的。正如吕老师总说的:在任何事情上,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的,(其实这句话卢梭也说过)。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孩子很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说的话,但是对他们所做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

结论就是“少灌输,多用行动影响”,收起自己“成年人的傲慢”。

最后回到题目-多给孩子真正的自由。这个自由到底是什么,恐怕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尽相同,也许只能家长和孩子共同去探索了。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4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我随意的翻开《爱弥儿》,看到的就是这样一段话。这简单却充满力量的语言将教育的伟大诠释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为了受到良好的教育,儿童是不应该只跟从一个向导的……所以,我们必须一般地观察问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看做抽象的人,看做无时不受人生的偶然事件影响的人。”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从事不同的职业,过着不同的生活,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然,他们也有各自的特长或某些优秀的品质。从他们的身上,孩子可以学到更多不一样的优秀的东西,这可以让孩子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另外,人生变化无常,生活中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思维、行动……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更多的细心与耐心,“要防止他们的心沾染罪恶,要防止他们的思想产生谬论。”

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其中“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交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问题不在于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交给孩子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陪在他们的身边,不可能一辈子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价与指点。

任何人都不可能依赖别人过一辈子!孩子们的人生之路最终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的。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孩子所做的错事,我们最好不要给与直接的纠正,而是对他们的言行进行稍加提点,让他们可以自己发现错误,让他们自己领悟处理该类问题的准则。一般来说,自己领悟的道理肯定要比别人灌输的更让人印象深刻吧!

“在任何事件中,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这是卢梭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是啊,相对于口训而言,行动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吧!当你滔滔不绝地向孩子讲述一个深奥的'道理时,任何语言对他们来说都是枯燥苍白的。

当然,如果你在语言表达上有独特的魅力,自然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最多也就是让他们在那一刻激情澎湃一下。不过这份激情也是十分简单的,简单到时间一冲就冲淡了……“孩子们是最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的,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

说到教育,我想很多人肯定也想到了另一个词——惩罚。在我们接受教育的这么多年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受过惩罚吧。我们以后也会成为一名教育者,关于“惩罚”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后果。”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纯粹的惩罚并不能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错误。如果不能让他们知道错在何处,那惩罚只能起到加深学生对你怨恨的作用。当你的学生对你的怨恨加深并且不知道错在何处时,这个老师做得是不是也太失败了?得不偿失也不过如此吧!

关于对小学生的教育,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卢梭在书中写道:“母不母,则子不子。母与子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没有很好地尽她的义务,则对方也将不好好地尽他的义务。孩子知道应该爱他的母亲,他才会爱她。”我认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没有尽到一个老师的义务,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学生乖乖地接受我们的教育?

刚进大学的时候老师就反复强调:“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小学教师,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即使我们没有足够渊博的知识,只要对孩子有颗爱心,我相信,我们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5

《爱弥儿》这本书文字字体看着很不习惯,用“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每晚必须在毫无杂念的心境下逐字逐句阅读,才能有所领悟。熬过了前面几十页才稍稍有所明白:卢梭是想借着他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来阐述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并希望通过对爱弥儿婴儿、幼儿等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看完了婴幼儿期的教育只觉得自己看这本书太迟了,虽然他的有些想法较理想化也显偏激:比如提出作为学生的条件是:活泼健康,绝对服从,而对于身体多病的孩子,绝对不愿意照管等。但更多还是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在给孩子以帮助的时候,应当限制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绝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即使是在婴儿时期,“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种提示方法是适合于他的年龄的。”这一点经常会在不经意间被我们家长忽视了。

在《爱弥儿》96页,卢梭论述了一个最重要也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咋一看,还真是个怪论。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早教中心”盛行(而“早教”也是教育界的共识)。家长们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胎儿起就要抓紧宝贵时间进行胎教,怎可让“时间白白地过去”?细细阅读之后,才明白“把时间放过去”,指的是“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更不是知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我非常赞同他的这一观点。可是究竟怎样才能防止孩子的心沾染罪恶,思想产生谬见?难道就像卢梭说的由一个老师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培养吗?这太理想化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孩子毕竟是处在社会中的,是要与人交往的(而社会总是有其阴暗面的)。又或者不教给学生道德、真理或知识,学生的心灵就不会沾染罪恶,思想就不会产生谬见了?疑惑还是疑惑。

再往下看看吧。“大家都不愿意把孩子教育成孩子,而要把他教育成一个博士,所以做父亲和做教师的不论骂他、夸他、吓他、教他、改他的缺点,答应给他东西和对他讲道理,都操之过急,做的不是时候。”读到此时,方才恍然大悟,“把时间白白放过去”真正蕴含的意思是:教育不可操之过急,不可急功近利。不知我的理解对否。对照一下,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有点急功近利。很多家长籍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借口,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早教班”或兴趣班,如“英语班”、“珠心算”“小小主持人”等等。为了把孩子教育成博士、钢琴家或者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家长们更是“夸奖、物质奖励或者打骂、恐吓、威胁,答应给他东西和对他讲道理”等无所不用。而这些是很容易使孩子形成恶习。而一旦孩子染上什么偏见和恶习,就会大大抵消教育效果。就像卢梭说的“如果能把孩子健壮地带到12岁,即使他还分不清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但你一去教他,他的智慧的眼睛就会向着理性睁开的;由于他没有染上什么偏见和恶习,因此在他身上不会有什么东西能够抵消你的教育效果。

他在你手中很快就会变成一个最聪明的人;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愿我们的教育能心平气和,遵照自然的规律,让孩子成为孩子。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6

读书笔记是读者将自己在阅读时获得的资料或者心得记录下来的一种文体。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读书笔记栏目的小编精心为您准备的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爱弥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想读这本书也是从师范里开始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个人十分喜欢这种途事型的教育书藉,所以一直就很想读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后,没有一口气读完,因为这本书分上、下册近900页的文字加上个人读书比较慢的习惯所以一直在慢读的状态。近期由于比较闲,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其实和之前想象的不一样。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著,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同时,读得慢还有一个原因是读这本书比较吃力,吃力的原因我总结出来可能有两点:一是自己的水平还不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难以消化卢梭的思想,二可能是由于是译文,所以在语句的表达上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我这样的感觉都不能遮盖住《爱弥尔》是一本划时代的巨作。曾有同学评价说读完《爱弥尔》之后,最大的感觉是发现原来所有的教育思想早在17世纪的这本书里都有过阐述了。我不敢保证是不是所有的教育思想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但是我敢肯定地说是它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的。举个例子来说,在我国80 年代兴起的,甚至我们现在还在讨论和探索的民主教育思想,在《爱弥尔》这本书里就有了阐述。我们可以试想的是,17世纪的卢梭能提出这样的教育思想,就可见这本书是一个超前的、影响时代的一本好书。书中提到最多是自然教育,其实也可说是有其独到之处。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被书中作者独创的观点、精辟的论述、精美的描绘、细腻的文笔所折服。全书贯穿无数教育经典名言,处处蕴涵着真知灼见,闪烁着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让人不时掩卷回味。最让人称奇的是,卢梭的儿童教育观,至今仍散发着绚丽的光芒,让人不得不惊叹卢梭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

卢梭的《爱弥尔》虽然是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对现在的小学教育还是有借鉴作用。

首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要转变观念,用知识充实自己,要善于学习,博览群书,把自然教育当做一种态度,一种拓展视野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做一名乐学好思的智者,要把小学语文教育看作是亲近自然的教育,把学校创设成孩子快乐成长的乐园。让大自然与教育自然地融为一体,孩子如一株株嫩绿的树苗,生机盎然,茁壮成长;教师团队如浓浓春意,充满活力,充满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体现出人本教育及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理念。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其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尊重儿童,积极创设条件引导鼓励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美。充分利用小南坑小学优美的自然环境及丰厚的社区环境,以学生为本,创设人文文化的环境,为学生营造安全、温馨的氛围,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起到人生起步的第一个站点成为孩子们向往的育人摇篮,这里,永远留下孩子们美好幸福的回忆,让“素质教育”这朵奇葩,在小南坑小学开得更鲜,开得更艳!

最后,通过家长学校、小南坑小学师生博客圈等多条途径动员家长朋友们充分认识小学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进行,需要深刻地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实施不同阶段的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正如卢梭所说:“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踏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像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让我们家校携起手来共同聆听大师的呼唤,了解孩子们的世界,让我们的孩子拥有自由舒展的童年。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7

《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爱弥儿》读书心得。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爱弥儿》读书心得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想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令人觉得蕴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卢梭,因为他在《爱弥儿》里主要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成人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近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8

《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

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9

打开《爱弥儿》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想到卢梭这样的启蒙思想家会写一本育儿书,还是分年龄段来写的(0-2岁,2-12岁,12-15岁,15-20岁,以及20岁之后的爱情与婚姻),乍一看目录颇有点实用育儿手册的感觉。书读下来才发现,卢梭写这样一部教育论著并不奇怪,他的教育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一脉相承。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就阐述了野蛮人在自然状态中生来自由平等,是人类踏入文明之后产生了种种欲望,才造成了人类之间的不平等的观点。这是卢梭倡导自然教育的起源,是《爱弥儿》的理论基础。

卢梭认为,好的社会制度能使人改变自己的天性,让他由独立的个体(自然人)变为共同体的一部分(公民),从而个人欲望与社会责任能够合而为一。然而,他似乎对现实中好的社会制度并不抱希望,因此教育的目标之间存在冲突。在第二章中他写道:「因为我们不得不同自然或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所以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即到底是培养一个人还是培养一个公民?由于这两个目的是相对的,所以与此相对应的两种教育形式也是相对的:一种是公共教育,另一种是家庭教育。」对于公共教育,卢梭推崇柏拉图的《理想国》。在《理想国》中,家庭并不存在,孩子一出生便由国家抚养和教育。而卢梭在《爱弥儿》这本书中更偏重家庭教育,即如何培养一个人。

卢梭设想自己是一个想象中刚出生的孩子爱弥儿的家庭教师,负责教育爱弥儿一直到成人,藉此来陈述其教育原则。贯穿全书的是卢梭的自然教育法,即遵从孩子的天性,减少人为干预。因为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好的,恰恰是由于后天社会灌输种种不好的观念才让人变坏了。举例来说,在0-2岁的那章,卢梭写道:「伴随着啼哭声,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并且在啼哭中度过整个婴儿期。为了让他们止住哭声,我们打他们、骂他们或者哄他们。不是他们逗我们开心,就是我们逗他们开心;不是他们顺从我们,就是我们顺从他们;不是他们命令我们,就是我们命令他们。在我们和他们的关系中,丝毫没有折中的余地。如此一来,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的第一种观念就是支配和奴役。他们还没有学会说话就开始命令人了;他们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开始顺从人了;他们还没有是非观念,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开始接受惩罚了。」若是遵从自然法则,除非是真正的需要,婴儿的啼哭不一定要理会,「必须让他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卢梭认为12岁以下的儿童适用感官教育,因为他们还没有发展出理性,也因此反驳洛克「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的观点。在他看来,不要跟孩子讲大道理,因为他不可能明白,也不要讲那些他们根本就没有兴趣的问题,比如说他们成年的幸福、别人的尊重,以及将来的利益等等。另外,卢梭认为寓言不适合给孩子读,因为他们无法领会隐含的寓意,对孩子说话应该直截了当。他也不主张让孩子去背诵那些或悲或喜的台词,或者去学习一些辩论的技巧,因为「他们不可能将那些都不懂的事情讲述得绘声绘色,更不可能将那些都没经历过的情感演绎得真挚动人。」

12岁以后,就可以开始培养学生的理性了。导师只需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教,尊重孩子,相信他是一颗种子会自己生长,而不是一个任我们充填的容器,他就有机会长成他自己。另外,卢梭强调了两遍「让他们去实践」,读书笔记认为知识不应从书本中而来。从地图和地球仪上学地理,不如带他到野外去实地勘测。他给爱弥儿读的唯一一本书是《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书也是自然教育法的最好注解。

爱弥儿15-20岁的时候,卢梭开始引入道德的教育。要让他看到别人的痛苦,从而唤起他本性中的同情心,并且通过学习历史来了解人性。卢梭认为,自爱是人类唯一的天性。首先是爱自己,然后是爱自己周围的人。由自爱而产生的对他人的爱,推至对全人类的爱,是人类正义的本源。卢梭开始让他走入社会,接触不同的人,研究社会习俗。这是在他已具备理性的前提下发生的,因为这时他有了自己的判断力,能够批判地看待社会上的一切。

最后一章涉及婚姻和对女孩的教育。卢梭不认为男女平等,这一方面是受时代所限,另一方面也源于自然状态下男女的差异。当爱弥儿陷入与苏菲的热恋中时,卢梭教导他控制自己的欲念,追求德行,并带他离开了苏菲,开始为期两年的游历。在游历中,爱弥儿开始研究政府和社会制度。卢梭相信,爱弥儿在对那么多的社会制度进行了考察之后,是不会盲目地去信任它们的,它们根本就不值得拥有他的信任。自由不依靠政府和法律,而是发自人的内心——一个自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自由的。从这里也能看到卢梭对政治的悲观,他并不希望把爱弥儿培养成一个有志于改变社会现状的人,而是教给他如何在败坏的社会中遵从自然法则,不受别人的偏见左右,过有道德而自由的生活。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10

《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启蒙运动时期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针对当时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及其法国种种腐败的社会状况,卢梭丝毫不畏惧地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与揭露。《爱弥儿》是世界上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这本著作正是卢梭讨伐法国封建教育思想的代表,它阐发了资产阶级的新的教育思想——“自然主义”教育观。《爱弥儿》全书根据儿童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划分,一共分为5卷,其中,他所阐释的“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这也正反映了法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爱弥儿》的第一卷主要论述的是人出生到两岁,即婴儿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的第一句就深深吸引了我,“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我觉得这句话极其富有哲理,也恰恰体现了卢梭主张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性本善”……紧接着,他指出了我们“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的三种不同的教育对人在婴儿时期的重要影响,是教育给予了我们生来软弱却可以拥有的力量,给予了我们生来一无所有却可以得到的帮助,生来愚昧却可以具备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他倡导人性本善,强调教育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然人”,通过“自然教育”,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用善念阻止各种恶念的生成,这样便可以促成幸福的生活。他认为,身心能健康成长的婴儿应该是在四肢均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抚养起来的,而不是给予婴儿生长姿势的各种束缚。他极力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带来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务必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正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合理性要求。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关联非常密切,也只有具备了健全的身躯,才能够具备健全的精神,才能抵抗他必然要遭受的灾难。因而,在婴儿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婴儿身心健康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二卷主要论述的是人2至12岁,即童年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开始便指出从婴幼儿时期过渡到童年时期,是人生一大重要进步所在,在这一阶段,卢梭得出一个基本原理,即“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在文中,他也呼吁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儿童的自然教育之中,以便源源不断地得出各种教育的方法。在对儿童时期的教育观念上,卢梭重视的并不是儿童使用的措辞,而是儿童给这些措辞的含意,他极不赞成家长教儿童说些虚伪的客气话,因为这些客气话从孩子的口中说出来几乎就会变味了,极有可能会把请求的语气说成了命令。在日常教育儿童的方式上,卢梭既反对过分严格的教育方式,也反对过分放任的教育方式,他所提倡的是洛克的一个重要原理,即用理性去教育孩子。卢梭坚信人性本善,我们应该要去尊重儿童,而不是急于对儿童所做出的行为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他坚持自然教育,倡导儿童应当让大自然先教导一段时间,然后我们再去接替,这样就可以避免我们的教育方法与自然在教法上相冲突。在童年时期,儿童并不能达到理智的程度,他们的智力仍然处在感性阶段,他们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他们不具备判断的能力,即无法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记忆。因而,在童年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感官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三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2至15岁,即少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中,孩子从起初只有感觉到现在已开始有了观念,从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触到现在已开始能够进行了判断,个人的体力在迅速发展。由于智力的发展,孩子已经逐渐认识到时间的价值,他们懂得要把时间花费在有用的事物上,他们会自行提出一些问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卢梭指出,我们要做的是,看怎样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样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虑怎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则时,始终要从最普遍、最显著的现象开始探索。不能让孩子总是一味地按照别人说的话去做,因为除了他自己觉得对确实是有意义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对他而言都是无益的。卢梭非常反对严格的纪律以及仅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从内在本性向外展开的活动,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性格、能力,发展人的天赋与本性,使每个人的各种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智育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四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5至20岁,即青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人们处于一段艰难的叛逆期,人们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们要学会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约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战胜偏见。卢梭坚信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人的一切欲念都是源自于人的感性,想象力决定的是他们发展的倾向,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去爱别人,我们也就可以使自爱变为美德。人们的思维也终于开始进入了道德的境界,在进行德育的时候,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应该是纯理论的东西,空洞的道德说教完全是纸上谈兵,但是我们可以去结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学知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实践,要立足于实际生活中,这样才有利于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这一卷的最后一部分,卢梭还特别提到了对宗教的看法。他主张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别是在宗教问题上,人的偏见是压倒一切的。”对于要培养孩子信什么宗教的问题上,卢梭批判了宗教的蒙昧主义,他坚持应该让孩子自己正确地运用他的理智去选择。因而,在青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德育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五卷主要论述的是爱弥儿的未婚妻,即苏菲的教育,其中,特别强调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过自然教育培养贤妻良母。苏菲在平凡的内心中拥有一种良好的天性,而她胜过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于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内心却常常很敏感,也正是这颗极其敏感的心,有时候会使她产生难以平静的想象。但是,对于别人的过失,她能够耐心地忍受,对于自己的过失,她更是能够乐于改正。除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之外,苏菲对其它一切权利都是极端重视的。她不仅知道自己有权利,也知道要运用这个权利去评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过程中,懒惰和桀骜不驯是女子最危险的两个缺点,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的发生,如果仅仅采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话,反而很容易使他们厌弃工作,而只知道玩乐。因此,女子的行为总是要受到舆论的约束,也正是由于她们养成了受约束的习惯,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种她终生都必须具备的品质,即温顺。女子常用艳丽的服饰和化妆品来装饰自己,却忽视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权利;只要有热心和才能,便可以养成一种审美的能力,进而欣赏美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纵观全书,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爱弥儿》的字里行间体现的淋漓尽致,极其富有内在意蕴,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师范)的学生,我将来是要走上幼儿教师这个职位的,置身为一名教育者,我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这样只会泯灭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应该是竭力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儿童自由、健康成长的适当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孩子的行为的细致的观察,然后对其不恰当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诱导,而不是一味地强迫儿童去接受他人所特有的处世方法。此外,我们还要积极鼓励儿童置身于大自然中,去体现大自然的自然美,借此锻炼他们的独立,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倡导他们自己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11

《爱弥儿》,这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这样的不朽之作,令我肃然起敬。

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全书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虽然从现代社会看来,把德、智、体的教育截然分开的施教方法是不科学的,但是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以下我将讲讲让我产生共鸣的两点教育思想。卢梭最伟大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其概念比较抽象,据我的理解,是不是就是这样,比如说:天冷了,窗还开着,老师不是直接提醒学生,关窗可以让你感觉温暖;而是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冷,并自己去关窗,让他们自己体验到通过关窗可以减小寒冷程度。这样的教育是比较依靠学生的实践和生活的,其效果速度比较慢,而且得出的规律也不成体系。从我们现在看来是太注重孩子的个性解放了。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书本知识传授,它是前人的丰富经验整合成的系统规律,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但缺少了孩子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所以我觉得让学生通过个人实践加上前人经验,这样可以保留一点学生的自然天性,又可以给予社会的引导,这样的教育会不会更加完善一点呢?书中强调:“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

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所以,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我们要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要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12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看了卢梭的《爱弥儿》。一个半月的时间下来,看得比较慢,所以上下两卷书并没有全部看完。但却也在看过的一些章目中窥见了这位伟大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深邃洞明的见解。无论是在一些教育理念、原则还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上都给人耳目一新,恍然若悟之感。关乎教育,关乎人性,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及生命本体探寻意义的煌煌巨著。伟大人物的伟大思想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正像尼采曾说过的那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不在当时那个潮湿的环境中大放光彩,在经过时间沉淀,时代干燥了之后可能更能准确地定位其价值。《爱弥儿》中的一些论断在当时引起了不同凡响的轰动与争议,哪怕是现在,面对现在教育中存在的偏弊,我们也能在这本像预言一样的书里面找到依据与线索,给我们启迪与智慧。

第一卷开篇,作者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或许作者并不是想要强调人性是恶,道德败坏,而恰恰正是为了突出出自自然之手的婴儿们都天然的美好无瑕,并无后来的拙劣之分。卢梭从自然哲学观出发,认为应尊重儿童的天性,回归自然为精髓。他在书中几次三番的强调,“应该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这是符合常伦的常识,然而真正能时时做到这样的家长或老师却不多。只有摆正成人与孩子的世界观,才能正确地处理站在各自立场上的价值观。

在受到卢梭提出的三种教育之一的人的教育时,我们能否发出感慨:“我们没有使他丧失大自然赋予他的任何东西!”然而我们又会产生疑问,自然赋予他什么呢?真正做到这一点有多难?卢梭自己也在书中提到,“这样的儿童教育,实行起来是要遇到许多麻烦的,因为只有眼光深远的人才懂得它的意义,而在一般庸俗的人看来,花这样多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不过是顽皮的儿童。”

自然教育,遵循人的自然本性,是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归于自然,把儿童当儿童,卢梭在教育爱弥儿时,会经常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情境:在 “种蚕豆”的故事中他们可以找农场主帮忙,通过自己的劳动的实际付出去体会别人的辛苦,使爱弥儿意识到他在这里投入了他的时间、他的劳动、他的辛勤以及他的人格,然后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财产权;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他带着爱弥儿去蒙莫朗锡镇北的森林,让爱弥儿在对知识是否有用表示怀疑与疑问时用迷了路在森林中找到回家的路来教授有用的地理知识;在学习物理时他带着爱弥儿观看魔术师小鸭子的表演,让爱弥儿自己发现磁石异性相吸同性排斥的原理等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实际事物触发,用符合孩子需要的视角来设计的情境,让爱弥儿在每件事情中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不是总在怀疑“这有什么用处”。

在看这些卢梭设计的教学场景时,经常对比着我会联想到现在我们社会中的教育。我们学着所谓的丰富的知识,学富五车是高山仰止的境界。不停地往脑袋里存储知识,我们以为装在了大脑里就会运用了,而事实上“会用”的场合也仅限于在考场和考卷上。就观察自己而言,学到的书本里的知识似乎与生活是完全脱节的。在生活中,我们不会用到高等函数,不会去算算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去考虑什么地砖偏向力,不去……好像生活也不是不能继续,所以我们依旧把学的有用没用的知识都打包起,束之高阁,积满尘埃。这边是无止尽的学,这边一如既往的是像是被抽取了思考之源忙碌而没有充实的的生活,倒是两不相误!而在卢梭的教育理念里,我们应该抛弃那些繁重而缺少实际意义的教育模式。

“你们不要剥夺大自然给予他们的短暂的时间,否则你们将会后悔不及的;一到他们能感受到生的快乐,就让他们去享受”,孩子不应该是被逼着去学用剥夺了其玩耍时间为代价换得的无有用处的知识。也不该是仅为传授知识而学知识。“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所以问题不在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你要始终记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不是要教给孩子以很多的东西,而是要让他头脑中获得完全正确的和清楚的观念,即使他一无所知,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未受欺骗就行了。”

例如,卢梭在书中提醒人们:在这个阶段(10岁或12岁时),不必急于教孩子读书识字,不可让孩子成天沉沉闷闷地啃书,而应让他多接触大自然,到自然中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发现他从没有见过的新奇的东西。正像卢梭在书中说的那样,知识是无穷尽的,而我们能够加以利用的生命时间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少的多,在有限的年华里,绵延广浩的知识海洋里,我们是沧海一粟。但是,就在之前说过,尽管所谓的知识无穷,对于个体而言,真正能使我们获得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聪明的人懂得怎样去追求这些为数稀少的知识,而大多数人则更多的要与并不能带给我们幸福的知识周旋。宝贵的光阴耗尽了,却也没有达到我们人生的初衷,快乐的享受生活。而对孩子们更是应该如此。记得美学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那些平时在实验室里忙个不停的人们,在真正得以空闲下来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是一件多么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啊!人活着还有什么想头。

当然,不排除这样的教育是太理想化的,姑且不说能否做到,即使能做到,也没有具体考核衡量的标准来判别。而书中,爱弥儿也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论而“想象的学生”。

另外,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无疑这样的做法会招来质疑,所以作为此种教育做法与理念的执行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能够抵制世俗的压力,更需要一份洞察的远见与智慧。所以确实,教育工作者的难为之处,更会受到舆论的压力。即使只是一位孩子的家长,也是同样有难处的。因此,卢梭在书中设想的也应只是理想状态吧!在不同的现实社会中种种琐碎的阻力都会使我们无法完成心中所设想的理想状态。

“在书里面,作者写了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应该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如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够自然发展。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观教育。”而对于已经具有一些经验了的更为年长些的孩子,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我们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因此应该首先锻炼的是感官;然而,唯独为人们所遗忘的,而且最易于被人们忽略的,也是感官。”可以推想卢梭指出不仅仅是使用感官,而是通过它们学习正确的判断,也即学会怎样去感受。如怎样摸,怎样看,怎样听。为了要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我们的感觉和各种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智慧的工具。就像中国古语说的那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在一定阶段,“锻炼感觉”的教育很重要。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优秀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被我们一直传颂。诸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教无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虽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背景,但我们还是能跨越时间、民族的界限找到共鸣。诸如,卢梭也很强调兴趣、爱好,远比知识重要。里面说到,“智慧的平静的岁月是那样的短促,它过的那样迅速,它还有许多其他的必要的途径,所以,企图在这段期间内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实在是一种妄想。因此,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有道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问本应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有了兴趣的发现才会引起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挖掘。知识、书本是多的学不完,看不完的。与其打一百口浅井,不如专注地深入掘一口深井。前者徒劳浅薄花同样的力气却看不到甘冽的清泉,后者却井水汩汩。读书也是这样,记得老师也经常强调,学而精。在某一方面有着最为得力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对所有都泛泛,一知半解,做了很多无用功。仔细寻觅一方面适合自己的土地,耕耘也好,挖井也罢,深入持久就好!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相比于现在的各种教育方式,优秀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似乎仅存于书本中,束之高阁。

在实际中,仍贯彻着一些拙劣的教育原则,使教育发展滞缓,优秀人才培养更是受阻。这是紧重要的问题。卢梭又指出,建立在爱好兴趣几点上的学习,也要时常注意,不要因此就加重了他的负担,以至使他感到厌倦,而在他快要困倦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马上停下来。他说道,“重要的不是他学多少东西,而是不要使他做任何违反他的意志的事情。”

“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即使说这种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当我们看见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强硬的要求他们向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继续不断地工作,我们怎么不感到愤慨”。“野蛮的教育”即失去了人性、人文关怀的教育,当然并不是说教育的内容失却了这些,而仅仅是最初的教育目的、方式、方法就已经是野蛮的了,所导致的也只能是野蛮的产物,直到最后流血受伤。读到这里,引发的感慨是,当一位成功的老师实在是不容易的,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更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但教育家和老师终究还是不同,前者在理论上加以指导,后者是付诸于实践。甚至觉得,教师需要一种东西,“天赋”。

我很喜欢书中谈到的这个小故事。

他的朋友想考考他那个年纪只有九到十岁的儿子的学生,有一天傍晚,他同老师和孩子一起到一个空旷的地方去散步,那里有一些小学生在放风筝。父亲边走边问他的儿子:“风筝的影子在这里,风筝在哪里?”那个孩子连头也不抬一下就立刻回答说:“在大路的上空。”“不错,”海德爵士说,“大路是在太阳和我们的中间”那位父亲听见这句话,就吻他的儿子,考完以后,也没有说什么话就走了。第二天,他送给老师一张钱票,在它的薪俸之外还给了他一笔年金。这位父亲是多么贤明,他的儿子是多么有出息,那个问题正适合与用来问他那样年纪的孩子;他的回答虽然简单,但是你可以从其中看出那个孩子的判断是多么准确。

也许这个故事乍一看平淡无奇,并没有像作者说的那样让人眼前一亮或震撼。“你自己必须要有很深刻的判断能力,才能评价孩子的判断能力。”一个出色杰出的老师必须具有这种很深刻的判断能力。而实际中,苛求这样有远见与智慧的和深刻判断力的老师是不现实的。出现的多有这样一类的老师:“一个教师考虑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比考虑他学生的利益的时候多;他所注意的,是怎样证明他没有浪费时间,证明别人给他的薪水他是受之无愧的。

他把一套易于表现的本领教给他的学生,随时都可以拿出来夸耀于人……炫耀一番,而大家也就感到满意,此后,他把他的东西收拾起来就走了”,可以说教师中存在这种境况是很多见,很普遍的,尤其是现在社会中,当然这是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教育制定规定教学任务,姑且称之为“集约型”的教育方式。但是,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当然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如此,或者说并不是一位教师在他教授的生涯中都贯彻如此。还是有很多不仅是为了展示炫耀成果的教学片段的。我们高中的历史老师,是一位不一般的历史老师,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他的怀疑精神,人性理念,康德,真实,讲真话……让我至今记忆深刻。他总是重复强调说,中国人,我们缺少的其实只是常识,而实际中被我们所称之为的常识却早已违背了人性。

“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摸索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一摸索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不是要投入参与带孩子的摸索过程中,而只需陪伴在一旁,悉心耐心的观察孩子,从而使孩子在这一自然过程中顺着自己的天性发展。这一点值得我们现在的教师和家长加以重视”。在帮助孩子养成生活习惯的同时,卢梭强调教师不单纯是要做言辞及行为上的巨人,而是应该“谨言慎行”。从文本中,可以理解为教师不是说得越多,做得越多就越想榜样。文中举出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当爱弥儿跌倒时,教师会镇定的注视他,不是惊慌失措而是平静地呆在原处,爱弥儿看到老师这般态度便也会平静地对待摔倒这件事,不慌不忙的自己站起来。可以看出,教师可以有效的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惯,不一定要随时灌以满满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只需随时地注意自己生活中的言行。

此外,在我所看到的章节中,还有一个教育现象。“名门巨户之家的教育,只是在于使接受这种教育的人与众不同,所以它总是选择最花钱的科目教,,而不愿意教最普遍的科目,即使最普遍的科目最有用处也不教。”看到这里,我的感慨是,卢梭概括洞察的确实深远。历来,不分国界,似乎都走不出这个名利的圈子,看看当今社会上的各种教育现象,又何尝不是如此。卢梭就拿这个举了两个例子,学骑马与学游泳。在商业化社会,趋利趋名的心理在大众心里越来越浓厚,也许教育的初衷已离我们渐行渐远,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我们深思的问题。对有用知识的追求,对为人类幸福服务的那些聪明而为数甚少的知识的态度如何,摆在怎样的高度。

有人说,中国至少在近两三百年内,教育不会有太大改观。确实,无论在学校里还是社会上,对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家都能说出一二。我们对比国内外,感叹中国式教育的失败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很多人,看到诸多问题所在,没能够试图提出解决办法,只寄希望于时间、后人来为我们“现状后改变”,这是一种看法。也有人反映,确实,教育制度牵涉着其他关键要素,就会提到政治制度、经济体系。然而,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先哲们提出的伟大思想吧!在专制盛行的社会背景下,一些预见性问题与可以尝试的解决方案早已有涉及到,给我们启发。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品格高尚的作者对话,在惊叹其思维火花的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境界。卢梭花了20xx年心血思考和3年时间写作的《爱弥儿》,值得我们几遍的细细研读,收获通向幸福的知识!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13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商务印书馆版本 32页】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极的教育,他不主张在此段时期让爱弥儿接触书本,甚至于到了这种地步——爱弥儿到了十二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

卷三,他认为十二到十五岁的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了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这段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因为他不主张培养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读不可的书——《鲁宾逊漂流记》,关于生存教育的书。在此期间,还要求爱弥儿掌握一门技术,不至于以后失去财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认为十五岁到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自爱、爱人、博爱、同情、诚实、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认识及选择。在此,他虽然主张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怀疑。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够了吗?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卢梭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他对爱弥儿的说教在我看来十分的可笑。卢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还是滥情,反正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他不具备说教的资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个时代,也不见得是符合时代的,在现代简直就是歧视女性。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分期教育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不适用于现代。这也违背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环境不可能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爱弥儿必然会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他同时接触的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教育。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国家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那么卢梭的《爱弥儿》就是对教育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爱弥儿最终能否坚持卢梭的教育呢?

在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里,卢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为了让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显现作用故意让他受到苏菲的背叛,并以此来展现爱弥儿在独立思考中的本事吗?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运用他所学的技术养活自己的能力?还是航行时被海盗捉去卖成奴隶后的机智勇敢?抑或是,无论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面前,爱弥儿表现得最好。可惜他的附录没有写完。而教育完成之后,卢梭对自己的自然教育结果应该是最满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东西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习惯。”【55页】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习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时候,再告诉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问题。这也是个大问题。而可恶的是,卢梭居然认为,男女应该各司其责,这让我想到了封建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虽然他很有理由的说这是因为男女在生理基础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认为女性这么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觉得,卢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现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罗嗦了。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14

针对当时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及其法国种种腐败的社会状况,卢梭丝毫不畏惧地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与揭露。《爱弥儿》是世界上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这本著作正是卢梭讨伐法国封建教育思想的代表,它阐发了资产阶级的新的教育思想——“自然主义”教育观。《爱弥儿》全书根据儿童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划分,一共分为5卷,其中,他所阐释的“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这也正反映了法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爱弥儿》的第一卷主要论述的是人出生到两岁,即婴儿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的第一句就深深吸引了我,“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我觉得这句话极其富有哲理,也恰恰体现了卢梭主张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性本善”……紧接着,他指出了我们“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的三种不同的教育对人在婴儿时期的重要影响,是教育给予了我们生来软弱却可以拥有的力量,给予了我们生来一无所有却可以得到的帮助,生来愚昧却可以具备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他倡导人性本善,强调教育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然人”,通过“自然教育”,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用善念阻止各种恶念的生成,这样便可以促成幸福的生活。他认为,身心能健康成长的婴儿应该是在四肢均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抚养起来的,而不是给予婴儿生长姿势的各种束缚。他极力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带来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务必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正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合理性要求。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关联非常密切,也只有具备了健全的身躯,才能够具备健全的精神,才能抵抗他必然要遭受的灾难。因而,在婴儿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婴儿身心健康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二卷主要论述的是人2至12岁,即童年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开始便指出从婴幼儿时期过渡到童年时期,是人生一大重要进步所在,在这一阶段,卢梭得出一个基本原理,即“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在文中,他也呼吁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儿童的自然教育之中,以便源源不断地得出各种教育的方法。在对儿童时期的教育观念上,卢梭重视的并不是儿童使用的措辞,而是儿童给这些措辞的含意,他极不赞成家长教儿童说些虚伪的客气话,因为这些客气话从孩子的口中说出来几乎就会变味了,极有可能会把请求的语气说成了命令。在日常教育儿童的方式上,卢梭既反对过分严格的教育方式,也反对过分放任的教育方式,他所提倡的是洛克的一个重要原理,即用理性去教育孩子。卢梭坚信人性本善,我们应该要去尊重儿童,而不是急于对儿童所做出的行为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他坚持自然教育,倡导儿童应当让大自然先教导一段时间,然后我们再去接替,这样就可以避免我们的教育方法与自然在教法上相冲突。在童年时期,儿童并不能达到理智的程度,他们的智力仍然处在感性阶段,他们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他们不具备判断的能力,即无法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记忆。因而,在童年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感官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15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此刻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能够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爱弥儿读后感。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此刻,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这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剩余的东西。因此,我们此刻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但是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必须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能够不去学习,这样能够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潜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好处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贴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就应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齐来看一看“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爱弥儿读后感。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我认为就应持续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就应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着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职责,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我只是期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职责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职责,但是并不代表我们能够承担起全部的职责!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请支持我们,一齐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完美的园地!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16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爱弥儿》认为我们生来软弱,生来愚昧,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育不同而互相冲突的话,那么对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种教育都趋向于同一个目的的话,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爱弥儿》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对于这一点我是举双手赞同的。现代的社会给我们这些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压力,把培养人的功与过全都规因到老师的身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教育工作者不单只是我们这些在校的教师,还包括家庭里的父母亲长辈等。纵使我们学校的老师要负起全部的教育责任,我们也只是卢梭所说的三种教师当中的一种教师,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师。社会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像重视学校教育一样来对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从心理上放弃,有些家长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帮他们把子女培养成龙成凤。其实当一个孩子从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师的手里的时候,这个孩子基本已经成型。打个比方说,当我们见到一个还没有接触学校教育的孩子时,从他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基本判断出这个孩子是什么性格的人;当老师的工作只是对他进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励发展,不好的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剔除,我觉得教师的工作就是一个补救的再生产的工作,原材料已经定了,教师唯有呕心沥血地通过一些艺术工作让这个材料变得更加的完美。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一个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请支持我们的学校教育,一起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美好的园地!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17

卢梭关注和追求的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把人的教育视为一个走向自由的过程。因此,卢梭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培养自由人,这也是他的教育的最高目的。 在卢梭看来,自由就是自主,包括三个不断进取的层面: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所谓自然状态的自由,是天赋的,生而有之,不可剥夺。社会自由的实现是一个克服人性堕落、扬弃社会异化的动态历史过程,道德的自由实现则是这一历史过程中的自觉化,亦即是人性本身的完善化过程。因此与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相应,卢梭在《爱弥儿》依次论述了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种教育形式。 本人对“自由人的教育”这一部分的阅读,感触最深的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阶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当然,卢梭的自然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人在阅读过程中更倾向于狭义的理解,即针对0-12岁儿童的教育。 卢梭认为,0—12岁的教育是一种不教育,是自然在说话,亦即一种消极教育。所谓消极教育,就是设法避免环境的不良影响,让自然说话,让儿童自然成长的教育。消极教育不是给儿童养成品德,而是防止儿童趋于邪恶;不教儿童以知识,而是防止他们产生对于事物的误解。 0-12岁,是人生中最危险的时期,如果在这段时间中不采取措施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话,那么它们就会发芽滋长,以后再采取手段去加以改正时,由于它们已经是扎下深根而难以拔除了。因此,这个时期的教育,不是传授新内容的积极活动,而是要保护儿童的心理不受恶德或者错误思想的侵犯;不是要教儿童道德和知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这个时期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性的,就是要确保他周围的一切合适他去看,去听。儿童难免会犯一些错误,这样情况下,就要用孩子恶行的自然结果来惩罚他们。 0-12岁的教育主要应该集中于身体训练,让儿童劳作,奔跑,喊叫,不停地活动。儿童在不停地活动中,仔细观察,获得经验,他的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儿童用自己的双脚、双手和眼睛,去获得认知与理性。每个儿童都应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18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极的教育,他不主张在此段时期让爱弥儿接触书本,甚至于到了这种地步爱弥儿到了十二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

卷三,他认为十二到十五岁的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了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这段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因为他不主张培养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读不可的书《鲁宾逊漂流记》,关于生存教育的书。在此期间,还要求爱弥儿掌握一门技术,不至于以后失去财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认为十五岁到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自爱、爱人、博爱、同情、诚实、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认识及选择。在此,他虽然主张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怀疑。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够了吗?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卢梭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他对爱弥儿的说教在我看来十分的可笑。卢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还是滥情,反正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他不具备说教的资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个时代,也不见得是符合时代的,在现代简直就是歧视女性。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分期教育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不适用于现代。这也违背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环境不可能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爱弥儿必然会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他同时接触的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教育。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国家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那么卢梭的《爱弥儿》就是对教育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爱弥儿最终能否坚持卢梭的教育呢?

在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里,卢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为了让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显现作用故意让他受到苏菲的背叛,并以此来展现爱弥儿在独立思考中的本事吗?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运用他所学的技术养活自己的能力?还是航行时被海盗捉去卖成奴隶后的机智勇敢?抑或是,无论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面前,爱弥儿表现得最好。可惜他的附录没有写完。而教育完成之后,卢梭对自己的自然教育结果应该是最满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东西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习惯。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习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时候,再告诉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问题。这也是个大问题。而可恶的是,卢梭居然认为,男女应该各司其责,这让我想到了封建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虽然他很有理由的说这是因为男女在生理基础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认为女性这么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觉得,卢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现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罗嗦了。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19

本学期的第二本读物是《爱弥儿》,《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好书。“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爱弥儿》认为我们生来软弱,生来愚昧,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育不同而互相冲突的话,那么对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种教育都趋向于同一个目的的话,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爱弥儿》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读完这本著作,我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身为一名教师,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教师用自己的热情与才能,加上不断学习的精神尤其是坚持读书,来完成社会交给的教育任务,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20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21

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最好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就应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22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是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倡导“天赋人权说”,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专制,他对近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的改革,都曾作出伟大的启发和指导。《爱弥儿》是阐述其自然教育理论的不朽之作,对压抑儿童个性的封建主义教育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在这本教育著作中,卢梭表达了他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今天读来仍然震撼很大,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卢梭主张的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

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的需要,这与我们当今很多家长对儿童采取神童式的教育大相径庭,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拼命的为孩子请家教老师,上各种各样的特长培训班,以为这样就能很好的促进孩子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其结果并不理想。最典型的要数当今社会上流行的“狼爸”和“虎妈”了,为了让他们自己的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学校,经常采取一些极端的教育方式,是他们的孩子失去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童年生活,最终他们的孩子并不领情,反而责怪父母。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忽视儿童天性发展需要的教育,因而也是一种极为不可取的教育。教育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考虑其年龄特征,适应其本性施教。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23

人们常常比喻“老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但是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我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一支蓄电池不断放电不断的充电。使自己成为一支永远都耗不尽的蓄电池。所以我们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胜在所获得的是具体的、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读”则在认知的理性、系统性方面给我们更多的收获,而且它们又有相互印证的作用。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时,与“读万卷书”相结合起来,则会有更好的收获。这样才能-检举洞开眼界,才陶冶情操。才能是自己成为一支质量过硬的蓄电池。

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卢梭的《爱弥儿》来。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卢梭早书中说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我们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24

卢梭指出“我们生来是软弱,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力量。这些东西全是教育赐予我们的”。教育只不过是保持习惯罢了。卢梭强烈反对采取打骂吓唬等方法,同时也不赞成给予儿童过多的关心和照顾教养孩子。由于母亲更容易倾向于溺爱子女,因此卢梭告诫道:“当一个妇女不是给孩子以母亲的关心而是过于关心的时候,她也可以从一条相反的道路脱离自然的道路脱离自然。这时候,她把她的孩子造成为她的偶像,她为了防止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娇弱,却把孩子养得愈来愈娇弱,它将使幼小时期的娇弱继续延长,到成人时受不住种种劳苦。”教育是要帮助儿童摆脱软弱和愚昧的,要让儿童保持自然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地适应习惯,而不是过的干预。给孩子过的溺爱或是打骂,都是不可取的,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坏影响。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家长都没能把握好这其中的度,不是对孩子太过于溺爱使其成人之后依然依靠父母,出现“啃老族”的现象;要么就是对孩子经常性的打骂,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爱与关怀,从小养成胆怯与冷漠的性格。因此,对每个家长来说,要掌握好分寸,既要给于爱,同时也要有适当的管教,二者兼顾才可能友好的成效。

此外,卢梭还提出了“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法,这对我们的教育也是很有启发的一点。所谓“自然后果法”即是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中受到教育,并改正错误的方法。对小儿童讲道理是没用,卢梭说道:“小孩在答应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是并未撒谎的。但是如果他不履行诺言,情况就不同了,他就可以把诺言追溯为一种谎言。由此可见,孩子的撒谎,完全是老师造成的,他们想教会孩子说实话,结果却教会孩子说谎话。”当儿童犯错误时,你给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他当时迫于你的权威表面上会答应你信守诺言,但由于他没认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对他的损害,因此,这样的说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非但没有效果,而且适得其反,使儿童学会了撒谎。教育儿童改正错误,要让他亲身体验他所犯的错误行为本身给他造成的损害,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当儿童自己认识到他的错误行为的后果时,他就会试着去改变他的行为。

除此之外,卢梭提出了一种以“爱为中心”的德育理论对我们当前的德育实践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道德标准问题上,卢梭提出了为道德而道德的行为标准,反对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卢梭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先于一切其他欲念的自爱,之后爱他身边的关怀他的人,继后,把这种情感导向人类,使他对整个人类的爱,即是一种所谓的“自爱”——“爱亲近的人”——“爱全人类”的道德教育三部曲。在德育方法是,卢梭主张采取示范、参观、通过行动培养习惯等方法。反观我们现阶段的德育,一方面,主张灌输式的说教,忽视儿童道德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用空洞、宽泛的道德标准进行教育,忽视具体道德选择条件下的道德判断,让儿童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尤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诚信缺失问题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出现危机,人们对需要帮助的人的漠视,不能不说与我们的道德教育有巨大关系。我们对儿童的德育,首先要教会他们爱父母,爱他周边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继而要爱整个人类,用这种博爱去代替那些自私的偏见,让一个儿童成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

除了这些闪光的教育思想之外,他还提出了其他很多教育方面的论述,如他强调儿童要锻炼身体,增其适应性,同时要训练感官,发展外感觉能力,重视劳动教育等等至今对我们的教育实践仍具有借鉴价值的思想。

总之,《爱弥儿》这部经典的教育学巨著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它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具有启发意义,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仍要从中汲取营养,用来指导我们更好地教学,真正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儿童身心能够自由发展。鉴于时间有限,目前就谈着几点感受 ,若以后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再继续从中获取经验。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25

我早就听说卢梭的《爱弥儿》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绝世之作。曾有人作这么评价:纵令其它教育著述全毁,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还留存,教育园地还是馥郁芬芳的。怀着一份探究和崇拜的心情,我拜读了卢梭的《爱弥儿》。看后才知道后人为什么会如此评价这本著作了。《爱弥儿》确实是值得老师和家长抛忙去看一看的好书。

卢梭的《爱弥儿》以夹叙夹议的体裁,论述了教育的各个领域理论及孩子从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各阶段发育成长的身心特点。贯穿其中的鲜明线索就是“归于自然”和“发展天性”。他细密的描述,独到的见解,精辟的阐述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思考和借鉴。下面我谈谈读《爱弥儿》的第一点感想。

要解放孩子。卢梭认为婴儿期也不能“把婴儿的手足束缚起来”,要让“新生的婴儿伸展和活动他的四肢”。孩子稍大了就不能让他呆在空气污浊的屋子里。“反而每天都要把他带到草地上去。在那里,让他跑,让他玩,让他每天跌一百次”。他认为“从自由中得到的益处可以补偿许多的小伤”。这些观点宝爸宝妈们有吗?

也许这些道理都懂。但是不妨看看我们的周围:多少孩子的身边不是“前呼后拥”?多少父母长辈对着孩子喊“不许跑!”、“不许跳!”、“别吵了!”之类的话?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有过多少的要求、多少的束缚和多少的限制啊!解放孩子,让儿童成为自然的人、自由的'人说说容易,做到何其难啊。

卢梭主张“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即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他觉得“事事由他作主,反而比你作主要好一百倍”卢梭的卓见把教育引入了新的轨道。

尊敬的宝爸宝妈,解放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是我这次要对大家讲的要点。您看懂了吗?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26

卢梭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1859—1952)即受到了卢梭的影响,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主张,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此外,他批判传统教育“书本中心”,主张“从做中学”,以直观教学为主,让学生充分实践,通过实践获得对事物的认知,同时杜威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另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1902—1987)的有意义学习和卢梭的观点则不谋而合,都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关注儿童的整个生命体成才的成长,要教育孩子最有用的内?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卢梭认为要将儿童的教育还原,不能给儿童太大的负担,要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健康体魄和人格的形成,而不是知识、技能的学习。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给了中国儿童太多的负担,让他们的童年消逝得太早,如今6、7岁的孩子就背上了几公斤的书包,不到15岁就成了“眼镜”小博士,要是卢梭在世的话,肯定会骂现在的家长是最愚蠢的人,会骂社会是毒杀儿童的机器。随着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发展,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有了变化,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改成了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大致说明了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得到培养。当然,完全按照卢梭的体力、感官教育肯定不行的,单单地回归自然无法使儿童能够在社会上生活,现在的社会知识积累已经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过去一

百年积累的财富比过去几千年积累的还要多,知识呈指数增长,所以仅仅对儿童进行体力的教育是肯定行不通的,还要注意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不过他推崇的自然教育把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儿童本身,对儿童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卢梭主张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儿童教育阶段。卢梭说,“我们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我们宁可让他们为人忠厚而不愿他们有一肚子学问”,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的知识,反对抽象地啃书本,甚至在儿童阶段,卢梭极力反对进行语言和历史、地理等知识的教育,认为它们都离儿童本身的经验太远,对儿童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学习是无效的。卢梭的直观教学法还对教学设计领域产生了影响,在社会经验不足的儿童阶段,即使是传授知识,都应该将学习内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避免枯燥的道理论述,这才现在的中小学教材中体现得很明显,你会在小学教材里发现很多插图,同时他们的书本颜色通常也是很鲜艳的,因为“儿童喜欢颜色鲜艳”。当然,直观教学法和实物教学对教学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学校为教学提供大量的教具,就拿卢梭举例教育爱弥儿跑步的例子来说,跑步就需要场地的支持,此外,直观教学还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能力,善于把抽象的知识或经验用学生能够接受的直观的经验相联系起来。也有人对过于直观的教学提出了批评,认为直观教学只能增长孩子的知识,而对孩子的抽象能力锻炼很少,不利于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等。

第三,卢梭提倡个性解放,自由教育。这个自由不是任意无度的自由,而是在有限制的自由。体现在教育中便是“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中国的基础教育受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影响较大,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时候,过多地重视了教育的产出,统一学习步调,力求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认知、情感上得到提高,殊不知,过分地统一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我是不同意行为主义学家说的“给我足够的条件,我能让任何一个人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医生、律师等”的观点,人和人的出生是有区别的,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读书,教育要建立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所以要对儿童进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儿童能够发展个性,不受过多教育的束缚,此外,因材施教还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对认知水平不同或者起始能力不同的儿童,要进行仔细地辨别,制订出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教育方法。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卢梭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他教育爱弥儿过程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在第一卷中,他不只一次地提到农夫粗鲁、仆人等,认为由“仆人带大的孩子以后也会是仆人”,还有对保姆工作的蔑视等,都带有强烈的阶级色彩。他的自然教育思想,顺应人的发展培养人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教育“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当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后来为不少垄断资产阶级教育家所利用的时候,他们就把资产阶级的教育鼓吹为“超阶级”、“超政治”的东西了。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阶级局限性。

第四,卢梭的教育对象过于理想化,把社会看得很悲观。我们从卢梭选拔爱弥儿的过程就可以看到,卢梭不愿意收一个身体脆弱的孩子为学生,因为他不相信一个成天为健康发愁的儿童能够被教育得好,这其中隐含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同时,在进行儿童教育时,他甚至愿意将孩子和社会独立开来,原因是怕“被别人影响养成了不良习惯”,这就好比怕咽就不吃饭一样,人一出生就不是一个独立的生活,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不应该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而放弃了和社会的交互,我想这条在卢梭所在的年代就没法实现,在当代就更不可能。

最后,卢梭对孩子的分阶段教育不科学。卢梭提出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它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瑞士著名的认知主义学家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或许就受到了卢梭的启示。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分开进行教育的方法是不科学,人的成长是连续不断的过程,同时也是主体和社会充分交互,主体间相互建构的过程。

“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27

很早以前就听过启蒙思想家卢梭所撰写的《爱弥儿》是很值得一读的幼儿教育学著作,一直没有机会拜读,通过这次学习,我静下心来下载看了一下,感触很深。

《爱弥儿》是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在本书中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有局限性的。违背了我们现代教育中的整合理念。

通过学习卢梭的《爱弥儿》后,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对其提出的自然教育法在当今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儿童在刚出生时,本就是一张白纸。家庭环境和父母是第一个被描绘在这张白纸上的人和事。家庭环境的变化,父母的一举一行都将成为其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每个儿童因其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差异,对每个儿童所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信息不断地涌入,儿童不具备明辩社会道德等抽象事物的思维分辨能力,无法辨别事物的对与错。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儿童的个性及心理活动,利用儿童所特有的心理特征,运用自然教育法,发挥儿童的天性,合理地引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发挥扩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运用简洁明快的图案,通俗易懂的语言,顺乎儿童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使教学目的获得最大化的成效。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28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

再一次翻开这泛黄的书页,我还是如此深深地被它的魅力所吸引。虽然读过它的人都知道《爱弥儿》的所讲所述,但我还是想再次为它做个简介,因为每一次都是一个铭记的过程,是一种快乐,是打开畅游《爱弥儿》大门的钥匙。正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写道到的那样“过去的事情让它过去,不再是我们的事情了,但是关于过于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所以,对我们教育方向或是其他经典名著的阅读和思考将是我以后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坚持了,相信我的人生将是最受益的。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爱弥儿,或论教育》,卢梭写于1757年。它是一部半小说体的教育专著,共分五卷。在该著作中卢梭把自己描述成一个理想的教师,爱弥儿则是自己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也阐释了他的“自然教育”的思想。他是教育史上强调儿童中心的著名教育家,被称为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在第一卷的开篇,他就提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手里,就全变坏了。”是的,这正是他的主要思想体现之一,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批判,所以他觉得教育要“顺应自然”,顺应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性。因此,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而有效的教育。而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情况下,他所渴求的“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他所主张的实物教育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因此在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通过言传身教寓教于乐的方法对爱弥儿进行的教育方法。例如:观察蒙莫朗西北方森林的位置,当爱弥儿问:“做这种事有什么用呢?”我说:“这事是空闲时做的,如你认为不好,我们就可以不做,因为其他有益的事还多着呢。”那一天,我们就不再研究地理位置。第二天早晨,我们一起散步至森林,却找不到回家路,我就设法让爱弥儿通过昨天说的森林在蒙莫朗西之北,找出蒙莫朗西必定位于森林的南方,通过以前学习的根据太阳找出北方的位置,找到判断南方位置的方法,走出森林。通过这样的方法那天的事让爱弥儿终身难忘,让他在实践中学到了生活中的知识,而且是一种自愿的或是主动学习的过程。卢梭这样的教育思想随时提醒着我,不论是幼儿还是其他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我们在从事教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主体性,通过适当的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正如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所说的那样,教育孩子的先决条件是要做到“目中有人”,要做到真正的爱他们,而爱孩子,首先要接受他本来的样子,无论是长相、性格、禀赋,全然的接纳就是一种最大的爱。那么孩子将顺从自然的法则去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创造,自然的成长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就像那个独一无二的“爱弥儿”一样,享受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也正因为这样的独特性,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们的世界才精彩,我们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为对象的教育。

卢梭写道:“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谨慎的人啊,对大自然多多地探索一下吧,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了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先让他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不要对它有任何束缚,以便全面地详详细细地观察它。”而这正是他反对压抑儿童个性和束缚儿童自由的封建教育;反对严格的纪律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主张让儿童完全自由地进行活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要求教育者“应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在进行教育之前必须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能促进儿童自由发展的适当的环境,从旁仔细地观察和适当地诱导,只是在儿童感到经验上或力量上不足时给予适当的帮助,而不应强迫儿童接受成年人所特有的方式方法。这让我想到,现在这个竞争无比大的社会,很多家长出于一种对自己的孩子的爱,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点的观念,从出生那刻甚至是在胎儿期间就开始对自己的孩子实施一系列的起点教育行动,可是我想说,我们都知道父母的意图是好的,可是我的父母亲们,您们是否考虑过你们的孩子,你们在没有事先寻求你们孩子的意见的情况下不说,就是在你们还不完全了解你们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喜好的前提下就妄加做出决定,可以说是把你们的所有想法都附加在孩子的肩上,试想这是何等的痛苦,孩子似乎就成了大人的“奴隶”,像一个傀儡。因为孩子没有自己的自由,没有自己的想法,也由于父母安排的习惯,他们也没有为自己打算的想法,就这样像一个非本我灵魂的人在世间行走,过完自己的一生。而我想这是一种比较顺从的状态下所造就的人类的未来,那如果是一种有曲折的教养过程呢,于是出现了孩子对自己想法的支持和对父母强加的意念的反抗,而这又会牵扯出很多的问题,但最先受到伤害的就是父母和孩子间彼此的信任,我觉得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不管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想我们的孩子,学生很好的发展和成长,那么对他们世界的了解和熟知是第一位的。这是让我们更好引导教育他们的前提,所以我们要像教育先人所提出的自然教育的原则一样,正确对待儿童对待学习者,给儿童给学习者以充分的自由。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要的不仅仅是蹲下来和他们交谈,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的真正平等,多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他们之所以这么那么做了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从大人的角度去批判。重读《爱弥儿》让我更多的从一个教师的思维去审视它,所以我们在以后的教师素质的提高方面也因当时时谨记卢梭给我们的启示。

再次读完这部伟大的教育著作,我觉得自己比起大学阶段对《爱弥儿》寓意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认识有更进一步的思索和收获,曾经是为完成作业而进行阅读,而这次是出于一种真正的虔诚阅读。也让自己深刻体会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必将是像书中所推崇的那样,如何让自己的生命自由健康的发展,与书中的爱弥儿不一样的是我们已是成人,应该学会或者是试着让自己顺应自然的发展,顺应自己内心的发展,在前两个的基础上顺应社会的发展。在知识方面,通过不断地阅读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不论是专业的还是与专业相关的,还要涉及社会,宗教文化和自己喜欢的阅读。试想现在的自己就是书中的爱弥儿,自己要如何培养自己呢,这真是个有趣更有意义的猜想。在实践这方面,虽然在大学期间也有社会实践,但总觉得自己还是有所逃避,所以现在的我将把自己的活动范围扩大,让自己在不同的生活圈里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这个圈子。我觉得和老师的交流和一些已经有工作经验的老辈交流学习也是件乐事。

对《爱弥儿》的再次阅读,让自己收获颇多,除了对书中内容的一些新的感触和想法外,更让自己以一个了解自己的人的身份去反思自己,尝试如何调试自己的状态。相信在以后的阅读中我也有很多的机会去通过阅读有所体会有所反思有所提高。人必须不断地鼓励自己,督促自己,使自己不断地成熟起来,确定好自己。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29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值得来回揣摸的书。卢梭构思奇巧,用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提出了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孩子先后进行的各种教育,系统地表达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卢梭的教育主张是“回归自然,发展天性”,这种主张反复强调的是教育中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学生,就像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一样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固有规律。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本来都是好好的,可一到手里就全坏了。是的,卢梭的观点切中时弊,英国18世纪初期的教育现状不与现代教育有着同样的弊病吗?现代教育固然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带给了必要的手段,它在维护某种已有秩序和现存状态上的确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人类自身的充分发展。那是因为,现代教育没有真正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如此看来,卢梭的“自然人要学会平等、自由、博爱,要体格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做事干练,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持续人的地位,适应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的教育主张对现时的教育有着多么重要的借鉴好处啊!

阅读了《爱弥儿》,你会发现,我们在教育中有太多愚蒙的行为!

包在襁褓里

不知从何起,一个错误的论点构成了我们的惯有行为:如果让婴儿自由自在地活动,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姿势,长大后四肢会变形。因此,孩子一出生,人们便用襁褓把他束缚起来,两腿伸得笔直,两臂放在身体两旁,用布带绕了一圈又一圈,只头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称“三角包”。卢梭说,能够肯定地说,这一点事毫无根据的。相反,在有的民族中,那些无拘无束的状态中养起来的孩子,普遍十分健康,应对危险的自主意识很强。是啊,把婴儿包在襁褓里,最终使新生儿在挣扎中耗尽了体力,延迟了发育。这样残酷的束缚,使孩子出生后获得的第一感觉就是痛苦,第一种待遇就是惩罚,第一件生日礼物就是枷锁,比戴着手铐脚镣的犯人还要痛苦难当,就连小猫、小狗都不如,唯一的自由只有哭声!

因此,卢梭认为,从婴儿开始呼吸,就不要把他包在襁褓里,不要给他戴帽子,不要给他系带子,不给他围围巾,必须要给他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他的小小的四肢能够自由地活动。等有一天,你必须会惊奇地发现,他已经拥有超越同龄孩子的健康体质。

让哭成为命令

我们常常会有这些的做法:对于婴儿期的孩子,当他为伸手却拿不到一样东西而又哭又闹的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把东西拿给他;对于童年期的孩子,当他头碰肿了,鼻子出血了、手指戳伤了而嚎啕大哭时,我们常常忙去抱他,安慰他。类似前者的状况,虽是小小举动,却会让孩子养成奴役他人的思想。养成了这个“帮忙”的习惯,孩子就把周围的人看成是工具,利用他们追求自己的欲望,并逐渐构成依靠心理,就会感觉到奴役他人的幸福与舒适。一旦这种感觉扎下根,即使长大之后也不会消亡。懂得教育之法的人就应在孩子不声不响伸手时把他慢慢抱到那东西前面,而他开始又哭又闹时要假装没有听见,不理会他的哭声,不要使他养成命令人的习惯。类似后者的状况,不忙着抱他或是安慰,要让孩子跟着自己镇静下来,学会忍受伤痛,先忍受轻微的痛苦,逐渐学会忍受更大的痛苦。想尽办法保护孩子,防止他受到伤害,这会导致他长大以后没有勇气和经验去应对伤痛。

如果是一个聪慧的孩子,假如爱无缘无故地哭,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只要他一向哭,就不要去理他。相反,他不哭时,我立刻就到他的身边。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很少哭。

用说理教育

相对于知识的传授与潜力的培养,我们的道德教育显得有些艰涩,很多家长与老师常常这样怨恨孩子:这些道理,我反复说过无数遍了,可他还是不听!英国绅士教育的倡导者洛克强调理性及自我克制教育,他的观点固然值得现今通识教育者的参酌,但是以理性的方式教育孩子并不适合童年期的孩子。洛克的错误是把目的当成了手段。

我们有时候很钦羡幼儿园的老师,拿个铃铛,轻轻一敲,孩子们就井然有序地回到了位子上,或者弹奏一首曲子孩子们明白该做什么了作文网/。显然,幼儿园的老师遵循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寓教于游戏中。两岁到十二岁是儿童期,某些老师误把小学阶段的孩子当作成人来教育,却不知犯下了操之过急的错误,在错误的时间想去完成正确的事,结果非但无效,反而是孩子从小对“道理”产生厌恶情绪。

“不要对他们进行任何语言教训,让他们从经验中得到教训”。如果他因为你不答应他的条件而生气,不要批评他,要在他玩得开心的时候也提一个不合理的要求,让他也学会拒绝。如果他性情暴戾喜欢搞破坏,千万不要生气。先把容易弄坏的东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如果他打坏了家具,别忙着为他添置,要让他感觉到不方便;他打破窗子,你就让他整晚受风吹,宁可让他着凉,也要改掉他的坏毛病;如果他还继续打破窗子,就把他关进没有窗子的小屋,直到他承认错误。

“在任何事情上,你们的行动都要多于语言。孩子们最容易忘记的是简单的说教,记忆最深刻的是亲身实践。”

无视劳动教育

北京科技大学一名老师告诉记者,有一次新生开学,别的新生都在忙上忙下整理铺盖,一名女生却在那里哭,老师问她怎样了,她说自己不会挂蚊帐……近年来,这样的新闻不断出现,原先被家长看作“小事一桩”的家庭劳动意识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而与农事有关的亲近自然地劳动教育更是成为城市孩子教育的空白。

卢梭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他把劳动教育视为培养能够运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去从事劳动、自食其力的自然人的重要手段。他认为,一个人、一个公民,如果不去劳动,同强盗没有什么分别。劳动是不可推卸的职责,而所有的谋生职业中农业是人类从事的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是最有益于人类的职业,也是最高尚的职业。因此,卢梭让爱弥儿从小就懂得干农活,让他学会使用各种农具。卢梭觉得“教育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有机地融合。”他把爱弥儿培养成既像农民那样劳动,又像哲学家那样思考。在劳动中成为一个既能行动又能思想的人。

美国哈佛大学经过四十余年的研究发现:适量劳动可使孩子快乐。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做过简单家务劳动的人,要比那些小时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仅获得了才干,而且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当然,对于卢梭很多观点我还是持怀疑态度。如,卢梭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教育截然分开的方法并非科学。我也不同意他不主张教给学生百科全书的知识,更反对用书本知识来束缚头脑的观点,这是不贴合当今知识的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与卢梭的“启发学生思考”、“获得经验”的观点相悖的。因为,知识既能促进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又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他重视获取知识的潜力、培养好奇心和兴趣固然正确,但这些因素都与知识紧密相契,无法单立独存。

《爱弥儿》为我们培养子女带给了很多宝贵的指导和启发,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教育孩子的一张良方!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 篇30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商务印书馆版本 32页】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极的教育,他不主张在此段时期让爱弥儿接触书本,甚至于到了这种地步——爱弥儿到了十二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

卷三,他认为十二到十五岁的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了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这段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因为他不主张培养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读不可的书——《鲁宾逊漂流记》,关于生存教育的书。在此期间,还要求爱弥儿掌握一门技术,不至于以后失去财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认为十五岁到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自爱、爱人、博爱、同情、诚实、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认识及选择。在此,他虽然主张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怀疑。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够了吗?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卢梭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他对爱弥儿的说教在我看来十分的可笑。卢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还是滥情,反正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他不具备说教的资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个时代,也不见得是符合时代的,在现代简直就是歧视女性。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分期教育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不适用于现代。这也违背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环境不可能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爱弥儿必然会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他同时接触的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教育。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国家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那么卢梭的《爱弥儿》就是对教育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爱弥儿最终能否坚持卢梭的教育呢?

在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里,卢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为了让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显现作用故意让他受到苏菲的背叛,并以此来展现爱弥儿在独立思考中的本事吗?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运用他所学的技术养活自己的能力?还是航行时被海盗捉去卖成奴隶后的机智勇敢?抑或是,无论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面前,爱弥儿表现得最好。可惜他的附录没有写完。而教育完成之后,卢梭对自己的自然教育结果应该是最满意的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