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感想(精选6篇)
课堂上,为什么我们的教师积极忙碌却徒劳无功?为什么有的学生总给老师制造麻烦?为什么有学生听课走神?为什么学生会沉默不语?为什么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一线教师。而《课堂密码》一书,就像是解开这些课堂现象的密码,透视出掩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有效的指导教师对自己的课堂实践作出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密码》从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五个方面打开“课堂困惑”之门,让我们深深感觉到:莫把课堂只当课堂;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莫让课堂止于安静;以学生为师,在学生的心灵中教书,既愉快又有成就感;以同事的课堂为友,会尊重同事的劳动成果,更乐意向同事的课堂学习,不是把听课、评课当作一项任务,而是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才能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本人认为《课堂密码》提出的观点、问题、案例很值得我们去深思与研读,特别以下几个观点我更有兴趣:
一、学得好,还要考得好”。周彬老师用“爱人教育我”放、找东西的实例来说明在平时的学习中,不管我们用什么方法,也不管我们用什么逻辑来掌握学科知识,似乎只要记住了或者储存好了学科知识完事大吉了。可是,当我们身处考场时,储存得好好的学科知识,不但不会主动跳出来,即使我们去找,也不见得能找到。然后论述一、从“知识的储存”向“知识提取”的转变,提出了考前如果教师和学生呈现出来的疲惫、显现出茫然,学生不可能考好成绩;考试的竞争不是知识储存量的竞争,而是知识提取量的竞争。二、“知识提取”对“知识储存”的工具功能,发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知识储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越简单,学生的知识提取就越是难;逻辑越是清晰,学生提取知识就越是容易。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储存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提取知识;不但要让学生在做作业时提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在考试中提取知识。既要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还能让他们提取出来的学科知识为他人所理解,还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够不断地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储存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不忘记旧知识。三、为了“知识提取”的“知识储存”,在教育的意义上,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并不在于他储存了多少学科知识,而是在于提取多少学科知识。有的学生有了辛苦的储存,但却得不到有效的提取。也就是学科成绩不好。因此,重视学科成绩的提取,在于强化学生的学习责任,更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中进行互动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
二、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周彬老师指出:“有的人一生都很忙,也显得很聪明,但最终却一事无成”。这种现象现实生活存在不少,本人颇有同感。周彬老师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1、深陷课堂教学的“忙碌之井”。指出了,在时间管理上,有的老师认为,我们每天课都上不完,哪有时间看书?很少人会想到,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不投资的人自然是买不起房子的;一个不再看书的人,必然会在每堂课中都处于挣扎状态。要上好一堂课是非常容易的,但要每堂课都上好却是非常困难的。教师要从课堂教学能力向学科教学能力的转变,需要课堂教学经验在量上的积累,但更需要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在质上的突变。前者需要教师潜入课堂教学之中,后者需要教师跳出课堂教学。
2、踏上学科教学的“理性之路”,我们行走时若只是盯着脚下的路,虽然每一步都走得稳健,但离最终目标往往相去甚远。我们认为学习与储存知识点时要“盯着脚下的路”,但在总结与提取学科知识时要“盯着前方的路”。学科教学的困惑在于,为了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就必须将学科知识肢解为知识点,让学生逐点学习与掌握。可是在学生逐步学习与掌握的过程中,越是仔细,越是投入的学生,就越是难返身整理与总结学科知识,也就是说,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学科的知识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知识能力,可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因此,不管在学期初,还是在学期中与学期末,只有站在学科教学的高度,始终盯着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教学目标,再在每次课堂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才能避免虽然学科教学赢得知识点上的胜利,却偏离了最终的学科教学目标的情况。
3、打开教育教学的“展望之窗”。学校是帮助学生学习得更好的地方。学生学习得更好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二是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了。如果只是对学生的短期学习成绩负责,前者肯定最重要;如果对学生的长期发展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负责,后者肯定更重要。如果学校只是对学生的短期成绩负责的话,难免会以牺牲“牺牲越来越喜欢学习”为代价。
一旦牺牲学生对学习兴趣,最终的结果恐怕只能是即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让学生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需要学校与教师的眼界,又需要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驾驭,远比训练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更为困难;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又远比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周彬老师在《课堂密码》中对课堂的独特见解,本人学习后,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一些启迪。上面只是我一些点滴的感悟。
今年暑假,读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周彬著的《课堂密码: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一书,假期中静下心来读了读,该书分为五个部分,即: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这本书很有条理,系统性很强。随手又翻到书中某一页,语言很平实,没有让人感觉深邃的理论,和我们平时的教学随笔差不多。这本书如同工作中的导师,引领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课堂时,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我们每天都在喊”“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大家也都在努力做,可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们每天在忙碌中度过,早上进教室指导早读,收作业,批改作业,督促改错,辅导学生;我们每天在抱怨中生活,抱怨学生这个题讲了好几遍,学生依然出错。抱怨班上总是那几个调皮的学生让你不省心。我们每天都在责怪自己,每天都在勤奋地工作,但是一件事都没有做好。
我捧着《课堂密码》坐在桌前,静心地品味“密码”的滋味,不由地在得到美美的享受同时,也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感到了隐隐的阵痛,又仿佛给予我的困惑以答案,让我毫无选择地细细盘点着自己走进课堂的点滴收获。当看到周彬博士观点时,有一种被感动的感觉,特别是周彬博士提到的很多问题也都是走进课堂时看到听到的,看到周彬博士分析得那么透彻,我自己也收获颇多、感悟不少。
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周博士在书中告诉我们,要“打造有效课堂”。什么叫课堂教学?什么叫“有效课堂”?仿佛没有比考试更直接、更权威、更有说服力的。作者对考试前师生既紧张又忙碌的日子描写让人不免一笑:用忙碌来麻痹自己的神经,减轻紧张感。教师生怕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讲给学生听,学生生怕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掌握,大家都在过着查漏补缺的生活。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在考前百分之百地掌握知识点,学生自己也是如此。可是,教师与学生呈现出来的疲态、显现出来的茫然,很难让人相信这支疲惫之师能够在高考或中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确实,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知道:在学生前期的学习中,储存知识的能力肯定比提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但在后期的学习中,提取知识的能力就显得更有价值了。当然,只是根据学习的阶段来区分知识的储存与提取哪个更有价值,既不科学也不全面,因为不管是知识的储存还是知识的提取,都是贯穿于学习、教学的整个过程的。
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公式:“成绩竞赛=专业竞争+时间竞争”。在教育理论上,良好的教学业绩至少要三个要素——教师是的教学专业水平、教师的投入程度和教学工作环境,其中教学的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是,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教师间的教学竞争中,这个结论就不那么准确了。在一个学校中,教学的工作环境可以不予考虑,所以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师投入的时间就是考察一名教师的教学成绩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对于一名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是比较固定的,就像是一个人的智商和体质往往是天生的,虽然可以改变,但是改变的成本非常的大,过程也很长,为了达到快速提高成绩的办法目的,很多老师就不得不在时间上打主意。
对于很多事情“笨鸟先飞、勤奋、忙碌”都是褒义,但是对于教师来说怎么能高效的完成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第一,在教学上,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能力,这样就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把握教材,备课时不断提升自己对课堂的预见能力,设计生动有效地活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真正的给学生们带来他们喜欢和需要的知识。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在与不断地学习、思考和严格要自我要求,这也是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最好加以改变的一条。
第二,在自身素质提高方面,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决定教学专业水平的关键,像是专业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的思想都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像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都是与生俱来的,要想改变非常的难,需要坚持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所以不断地学习,给自己充电,不断为自我实现而努力。
第三,在时间分配方面,教师的工作琐碎而繁杂,但就是在一样的工作强度下,还是经常看到很多教师不会占用学生的课下时间、利用课间时间充分的运动、课下进行午休,并且他们也不把工作带回家中,一样可以把工作完成的很出色。他们怎么做到的?秘诀就是合理分配时间:由于课前备课十分精细,学生们能够当堂达成学习任务,课下基本不用找学生辅导;合理制定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一项项工作;不拖拖拉拉,把工作赶到前面做。每当自己挠头于眼前大把的工作而犹豫先完成哪项的时候,别人早已进行一半了。做到合理计划工作时间,不仅有利于自己的工作,对于身体和心情也是一样有利的。
《课堂密码》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里面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科深度上,当学科还没有分化的时候,教师普遍看重育人,这就是韩愈所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科分化之后,教师普遍看重教授知识。至今,我们评价一位教师有没有教育智慧时,虽然也看这位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却是看学生的学科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的、平面化的形式呈现的。之所以说它一次性,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之所以说它平面化,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习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但也正因为如此,教材较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有逻辑性。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科知识,并不重在学科知识本身的权威性与深刻性,而是对教材弱点的补充,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多重解释,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对教材提供的知识进行多样演绎。因此,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深度,并不是让教师在学科知识内容上更精尖,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在内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师,学生学起来就越艰难,能够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生人数也越少。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学得更有趣,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其次在教育广度上,教师教学生,是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而非专业选手。当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时,可以把专业选手描述成是“一个学习学科知识的人”。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学习是他们的专职工作,但在众多学科中喜欢上哪门学科,致力于哪门学科,并没有强制性的限制,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学生称为业余选手,把他们描述成是“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而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第一步是如何吸引这些业余选手,以便让他们在专业学习这条路上更愿意走下去。只有他们愿意走下去了,才有机会发挥专业教练的专业价值。两相对比,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走的是专业深度的道路,教学广度对他们的要求并不太高;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就得先走教学广度的道路,因为教学广度是教师推进专业深度的前提与手段。
从“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的立场出发,就意味着必须把学生当作是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这样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来加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一,学科教师要全面爱护与关心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爱护,师生关系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连师生关系都不复存在,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亲其师信其道”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教师要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还需要锻炼,他对文字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而书面化学科知识的最大弱项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是书面语言而非口头语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维而非具象思维。因此,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就是教师把学科知识从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从抽象逻辑转化为具象逻辑的过程。第三,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走到学科知识的终点。教材所呈现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对学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对学生学完教材后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用最终目的去要求初始学习的学生,往往会吓跑了学生。
教师只有从对学科知识的过度关注中走出来,才可能以“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愿意向一个“人”学习,而不愿意向死板的、平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学习。如果教师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那么他也势必会获得死板、平面化与抽象的形象。
对教师个人而言,这本书可以改变学科教师只对学科知识负责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科深度不再越来越深,而教育广度越来越广。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1.课堂密码读书笔记
2.《教师成长密码》读书笔记
3.读书心得体会
4.《有效评课》读书心得体会
5.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篇
课堂上,为什么我们的教师积极忙碌却徒劳无功?为什么有的学生总给老师制造麻烦?为什么有学生听课走神?为什么学生会沉默不语?为什么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一线教师。而《课堂密码》一书,就像是解开这些课堂现象的密码,透视出掩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有效的指导教师对自己的课堂实践作出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密码》从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五个方面打开“课堂困惑”之门,让我们深深感觉到:莫把课堂只当课堂;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莫让课堂止于安静;以学生为师,在学生的心灵中教书,既愉快又有成就感;以同事的课堂为友,会尊重同事的劳动成果,更乐意向同事的课堂学习,不是把听课、评课当作一项任务,而是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才能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本人认为《课堂密码》提出的观点、问题、案例很值得我们去深思与研读,特别以下几个观点我更有兴趣:
一、学得好,还要考得好”。周彬老师用“爱人教育我”放、找东西的实例来说明在平时的学习中,不管我们用什么方法,也不管我们用什么逻辑来掌握学科知识,似乎只要记住了或者储存好了学科知识完事大吉了。可是,当我们身处考场时,储存得好好的学科知识,不但不会主动跳出来,即使我们去找,也不见得能找到。然后论述一、从“知识的储存”向“知识提取”的转变,提出了考前如果教师和学生呈现出来的疲惫、显现出茫然,学生不可能考好成绩;考试的竞争不是知识储存量的竞争,而是知识提取量的竞争。二、“知识提取”对“知识储存”的工具功能,发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知识储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越简单,学生的知识提取就越是难;逻辑越是清晰,学生提取知识就越是容易。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储存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提取知识;不但要让学生在做作业时提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在考试中提取知识。既要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还能让他们提取出来的学科知识为他人所理解,还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够不断地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储存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不忘记旧知识。三、为了“知识提取”的“知识储存”,在教育的意义上,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并不在于他储存了多少学科知识,而是在于提取多少学科知识。有的学生有了辛苦的储存,但却得不到有效的提取。也就是学科成绩不好。因此,重视学科成绩的提取,在于强化学生的学习责任,更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中进行互动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
二、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周彬老师指出:“有的人一生都很忙,也显得很聪明,但最终却一事无成”。这种现象现实生活存在不少,本人颇有同感。周彬老师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1、深陷课堂教学的“忙碌之井”。指出了,在时间管理上,有的老师认为,我们每天课都上不完,哪有时间看书?很少人会想到,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不投资的人自然是买不起房子的;一个不再看书的人,必然会在每堂课中都处于挣扎状态。要上好一堂课是非常容易的,但要每堂课都上好却是非常困难的。教师要从课堂教学能力向学科教学能力的转变,需要课堂教学经验在量上的积累,但更需要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在质上的突变。前者需要教师潜入课堂教学之中,后者需要教师跳出课堂教学。
2、踏上学科教学的“理性之路”,我们行走时若只是盯着脚下的路,虽然每一步都走得稳健,但离最终目标往往相去甚远。我们认为学习与储存知识点时要“盯着脚下的路”,但在总结与提取学科知识时要“盯着前方的路”。学科教学的困惑在于,为了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就必须将学科知识肢解为知识点,让学生逐点学习与掌握。可是在学生逐步学习与掌握的过程中,越是仔细,越是投入的学生,就越是难返身整理与总结学科知识,也就是说,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学科的知识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知识能力,可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因此,不管在学期初,还是在学期中与学期末,只有站在学科教学的高度,始终盯着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教学目标,再在每次课堂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才能避免虽然学科教学赢得知识点上的胜利,却偏离了最终的学科教学目标的情况。
3、打开教育教学的“展望之窗”。学校是帮助学生学习得更好的地方。学生学习得更好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二是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了。如果只是对学生的短期学习成绩负责,前者肯定最重要;如果对学生的长期发展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负责,后者肯定更重要。如果学校只是对学生的短期成绩负责的话,难免会以牺牲“牺牲越来越喜欢学习”为代价。
一旦牺牲学生对学习兴趣,最终的结果恐怕只能是即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让学生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需要学校与教师的眼界,又需要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驾驭,远比训练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更为困难;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又远比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周彬老师在《课堂密码》中对课堂的独特见解,本人学习后,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一些启迪。上面只是我一些点滴的感悟。
《课堂密码》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里面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科深度上,当学科还没有分化的时候,教师普遍看重育人,这就是韩愈所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科分化之后,教师普遍看重教授知识。至今,我们评价一位教师有没有教育智慧时,虽然也看这位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却是看学生的学科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的、平面化的形式呈现的。之所以说它一次性,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之所以说它平面化,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习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但也正因为如此,教材较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有逻辑性。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科知识,并不重在学科知识本身的权威性与深刻性,而是对教材弱点的补充,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多重解释,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对教材提供的知识进行多样演绎。因此,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深度,并不是让教师在学科知识内容上更精尖,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在内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师,学生学起来就越艰难,能够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生人数也越少。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学得更有趣,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其次在教育广度上,教师教学生,是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而非专业选手。当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时,可以把专业选手描述成是“一个学习学科知识的人”。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学习是他们的专职工作,但在众多学科中喜欢上哪门学科,致力于哪门学科,并没有强制性的限制,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学生称为业余选手,把他们描述成是“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而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第一步是如何吸引这些业余选手,以便让他们在专业学习这条路上更愿意走下去。只有他们愿意走下去了,才有机会发挥专业教练的专业价值。两相对比,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走的是专业深度的道路,教学广度对他们的要求并不太高;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就得先走教学广度的道路,因为教学广度是教师推进专业深度的前提与手段。
从“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的立场出发,就意味着必须把学生当作是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这样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来加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一,学科教师要全面爱护与关心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爱护,师生关系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连师生关系都不复存在,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亲其师信其道”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教师要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还需要锻炼,他对文字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而书面化学科知识的最大弱项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是书面语言而非口头语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维而非具象思维。因此,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就是教师把学科知识从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从抽象逻辑转化为具象逻辑的过程。第三,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走到学科知识的终点。教材所呈现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对学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对学生学完教材后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用最终目的去要求初始学习的学生,往往会吓跑了学生。
教师只有从对学科知识的过度关注中走出来,才可能以“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愿意向一个“人”学习,而不愿意向死板的、平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学习。如果教师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那么他也势必会获得死板、平面化与抽象的形象。
对教师个人而言,这本书可以改变学科教师只对学科知识负责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科深度不再越来越深,而教育广度越来越广。
读了《课堂密码》一书,真的让我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
一、博大而炽热的爱:
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或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它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李吉林都向教育、向学生献上了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爱。这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人生追求的原动力。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把我全部的爱与热情献给我的学生,我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乐学善学的智者
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更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向实践、向各种信息渠道学,引千道清泉、聚万座富矿、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的“活字典”和“百科书库”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永不未泯的童心
每一位教师都应具有一颗未泯的童心,斯霞老师直到七八十高龄还在与小学生亲密接触,他们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试问他们又怎么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又怎么会不亲其师信其道呢?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总之,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所有教师应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