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汇总五篇】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 篇1

《德育新论》中提到“享用功能之教育价值”,实施德育过程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快乐、愉悦与幸福,并且十分强调这种快乐、愉悦与幸福的体验对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可以归纳为:激发道德的需要与动机;道德认识转化为信念的中介;外在道德价值转化为内在德性的通道。

反思我国的道德教育,往往忽视引导受教育者去体验这种可能和应有的愉悦。把道德教育作为“斗”和“批”的痛苦折磨。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受教育者正确感受到道德是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履行道德的责任与义务是一种生命的快乐,让受教育者个个都能成为享用文明幸福的人,也就成为德育的最终归宿了。

所感所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人道主义入门教育就是让孩子在精神上给别人以温暖的时候,自己也能从中感受快乐。”正是这种快乐使孩子们在做完一件好事之后促使他们再去做第二、第三件,以此引导他们沿着道德发展的阶梯拾级而上。他深刻地指出:只有这种伴随道德行为而来的内心喜悦才能激发起真正的道德需要与动机。 就像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好动,课堂上不能静心倾听同学的发言,打断教师讲课,抄袭他人作业,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已有等等,在老师看来是不道德的,不允许的行为,在学生心目中却是完全合理的,并没有道德与否的问题。而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更多地充当裁判、法 官的角色,自主去判定谁对谁错、谁应该接受批评或惩罚,而往往忽视了道德主体的内心体验,损伤了孩子的道德情感。

当学生为避免批评或惩罚所表 现出来的服从行为,并没有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只有他们树立了自觉道德意识,在没有任何外力情况下产生的道德行为才是良好的道德品质。 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与动机,使其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呢?

1、适当的竞赛,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内需。

从生活事件着手,结合学习目标,分小组开展竞赛,道德行为达到一定效果给予集体奖励。例如:为小伙伴做一件好事竞赛,让低年级儿童在获奖内需激励之下,逐渐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2、间接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儿童道德意志。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语文课堂上,书本上有许多包含道理的文章,一次教学活动中《一分钟》这篇课文,讲述了晚一分钟起床而迟到十分钟的事,于是课堂后向学生提出,“那平常我们起床时该怎样做?”学生就此知道不能因为晚起一分钟而迟到的道理。这样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明理的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虽然是一次教学活动,但是促进了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3、利用游戏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游戏是一种自然规律支配的偶然性活动。它既有偶然性的元素,又有必然性的元素,因此成人喜欢,儿童也喜欢。我就利用游戏的特征,丰富道德教育于游戏活动,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不断提高。例如:棋类游戏学生是最喜欢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棋类比赛,在游戏活动中让学生知道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养成服从裁判、不损害对方、公平竞争等诚信的道德行为,从而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关注他人的感受,培养一种人性化道德情操。

小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道德教育要让人们从青少年时期起,每天都能从这个源泉中不断汲取新的力量。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 篇2

在老师的介绍下,我阅读了鲁洁、王逢贤教授主编的20xx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德育新论》一书。这本书介绍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哲学、文化学与德育、德育与认知、道德与情感、德育的本质和面临的新挑战、德育的目标及其分类、德育过程理论、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在书中,鲁洁教授提到德育是最具魅力的, 因为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它面对的是人心,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

这个观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当今社会,我们过于追求形式,大量开展过于“形式化”的德育活动,如孝道、雷锋精神教育等,我们做到了教育,但真正起到的实质性作用却很少,因为大家都把孝道、雷锋精神当成课本知识进行记忆而已,并没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此,鲁洁教授提出了“生活德育论”理论,倡导学校应该让学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而不要过于追求形式。同时,在现代教育观念中仍存在的“以成绩来评论一个学生的好坏”现象,不可否认,分数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理论学习的情况,但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将德育、美育、体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来迎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有平等性、目的性、示范性。师生关系是发挥教育者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接触,就谈不上师生人格、个性的相互碰撞,乃至影响、也就不存在教育者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过程。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达到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站在神圣讲台上的引路人,但是,更重要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培养的促进者,是学生的朋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关心、爱护、指导和帮助。作为老师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要爱护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帮助每一个困难的学生树立信心。其次,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还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身教重于言教”,对学生身心最深刻的影响莫过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和提高。再次,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还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最后,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从“主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即倡导以“对话”为内在精神,从非对话时代走向对话时代。增进师生的交流、沟通和交往。

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颁发,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将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得以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榜样示范作用。其次,教师要以保持一颗“爱心”,以爱心看待学生,以爱心看待工作,以爱心看待生活。用感染、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最后,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包含的德育信息,特别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这门课的教学承担着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作用巨大。既然身为一个人民教师,我们就应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称号。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有关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政策、文件纲要中提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把学生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德育十论》读后感.”虽说有将近十年的高中班主任工作经历,但是“德育”一词在我的大脑中始终是一个若隐若现的影子,仿佛就在眼前,伸手却不可及.十年的学生工作经历让我也有了一些小有成效的做法,但是更多的时候有一种没有做到更好的感觉,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效果没有更高的提升.《德育十论》让我有了顿悟的感觉,才知德育工作还有更广泛和深厚的知识,不是单凭一点经验就能做到很好的.

《德育十论》从十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德育的主要理论,读者可以从阅读中形成德育的全面清晰的理论结构框架,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本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问题来引导读者来思考德育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使读者置身于百家论坛中一起参与讨论、辩论,最终让读者了解了德育的热点问题,主动的行成了有关德育的观点和完整的理论.并且在本书的第35、36、37页作者在论述有关德育功能的争鸣所暴露出来的思想方法问题时,作者还专门用了两段文字来论述“如何提出问题”――“要有学习,要有调查,要了解本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现状,这样才有发言权,才有参加学术讨论的资格.”从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去思考,如何正确的质疑,如何做学问.因此《德育十论》不仅是关于德育理论的一本专著,更是一本如何研究德育的方法论的专著.

二,从本书中我知道了“德育的个性享用性功能”――“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乐趣;学得愉快;在教育过程之外,要让学生懂得健康的生活方式,读后感《《德育十论》读后感》.”从此中我明白了自己所谓的德育工作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在我的德育工作中我经常强调的是学生的服从规则、利他、集体主义等等,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求.所以从表面上有成效的德育工作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是不可能有可持续性的和稳定长久的效果的.

三,在《德育十论》第161页,作者提出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是,第一,批判社会的道德合理性;第二,对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制度来一番道德审视.”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处于道德观和价值观基本形成的重要时期.生活中的有些制度和他们所接受的道德要求是相背叛的,所以由此产生的冲突让他们感到一种无助.让他们一味的对权威制度的服从是社会道德倒退的表现,不利用未来社会道德建设.我们应该教会让他们用道德标准来看待学校和班级制度,保留道德的制度,对不道德的标准和制度进行讨论修正.然后把遵守这些道德的制度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这样才有利于形成一个积极的有生命力的集体.

针对我自己的阅读特点和理解水平,我对《德育十论》有两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在书中用黑体字或其他字体或者其他形式凸显作者自己的观点.如在书中第3页,文中提到了学术界各种对德育外延的理解,而作者提出“德育即是道德教育,而不能是其他的.”如能将这句话在文中凸显出来,我认为能更加突出作者明确的观点,也能让充满的质疑的文章内容更有重心.

第二,在书中第40页第二章关于“德育功能层论”,有关“德育功能与教育功能”的论述中,我建议作者给“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下个定义或者像解释“享用性功能”一样告诉读者该词的基本涵义,这样可以方便读者很快的掌握该段论述的主要内容,形成清晰的轮廓.

后记

《德育十论》是我的教育硕士导师杜时忠老师的论著,以上也是我一些心得吧.杜老师是一位优秀的导师兼朋友,在硕士学习期间,从他身上学习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求学的方法,对我来说终身受益!

《德育十论》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 篇4

内容摘要:

《德育新论》介绍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哲学、文化学与德育、德育与认知、道德与情感、德育的本质和面临的新挑战、德育的目标及其分类、德育过程理论、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所感所悟:

暑假期间我细致地读了《德育新论》一书,发现原来我们一直都有用心地践行着各种德育方法,在此与大家一同分享。

1.实际锻炼法。是组织受教育者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受锻炼、训练,从而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比如:学习活动、委托任务、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执行制度等。从学习知道我们应当学习什么,从行动知道我们应当怎样去行动的。从谈话学会谈话,从书写学会书写;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

本学期,为了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学校大队部组建了义工小队去探访孤寡老人,组织不同年级学生参加由广东省教育促进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主办的“‘寻找海珠’——亲子定向活动”、“‘关爱生命,安全你我’自护自救亲子公益活动”和“‘小小科学家’公益培训活动”。期末,学校还安排学生到瑞宝派出所、肯德基、广州农商银行等地去考察,让学生接触社区、融入行业、参与劳动、合作交流,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获得对行业的体验与感悟,学会在实践中规划自己的人生航向,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从而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暑假时,学校提供了三条社会实践体验路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路线去进行社会实践体验活动,这一切都切实运用到了“实际锻炼法”,收到了一定成效。

2.榜样示范法。道德教育需要榜样和教诲,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典范: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前辈、思想家、科学家和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他们是民族的代表、人类的精英。

示范:教师、家长和其他年长者所作的示范。

样板:通过评优树立的学生样板,包括优秀个人和优秀集体。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结合学科进行德育的渗透,语文课堂上,老师常以课文中的伟人给学生树立榜样的作用。我们教师平时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还进行家长德育流动课堂,邀请家长来学校给孩子讲课,教师和家长都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另外,我们的每个课室都有一块争章榜,优秀的学生都在榜上,他们都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

3.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已经形成时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导他们不断上进,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滋长的方法。主要有: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操行评定等几种方式。在不伤害学生身心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惩罚或引导其自我反省、自我教育是必要的。

对于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思想品德的评价,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新的学期我将运用“虚拟货币”管理制度,使那些枯燥的规则和纪律变得更加有趣,让遵守规章制度能更加给学生以成就感,以此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良性竞争力,增加合作意识。我管我班的“虚拟货币”叫“星币”,“星币”的多与少将是学生评优的依据,他们还可以用自己赚取的“星币”在班上买到需要的文具,这让学生懂得靠自己努力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除了这些老师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外,我们还每一阶段都会用心地在《学生成长手册》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如果遇到问题学生时,我们会带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单独的谈话,引导他说出心里话,帮助他解决问题。本学期,学校还邀请了社区的心理专家给孩子和家长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还为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开设了培训课。

4.避免不良的社交。他认为儿童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青年人应当小心地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谈话,没有价值的书籍之类。”

这方面我们一直都在向学生强调,要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就如我们中队的口号——“礼是我的修养,仪是我的形象,让礼仪之星闪亮星空吧!”,时刻提醒着学生要讲文明,守礼仪。

做事先做人,德育是一切教育之首,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努力,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认为,学校在德育教育这方面已经尽所能地做到更好,但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去研究,希望我们在德育方面的研究上会有更大的成果!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 篇5

拓展《大教学论》读书心得

潘聪聪

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民主主张,认为“所有男女青年,不论富贵和贫贱,都应该进学校”。为了实现这一主张,他创制了学校体系,发明了班级授课制,这种主张和体系至今为我们所沿用。

现就读书后做如下几点体会:

一.对于教育力量的坚信

他认为人心如同树木的种子,树木实际已经存在种子里面."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我们只须使他的固有的、藏在身内的东西展露出来."这就是说,人有发展的极大可能性,但是这咱可能要靠教育才能变成现实,正如玉石要经过雕琢才能变成饰物,牛马要经过训练才能为人服役一样.人心又如土壤、白纸与蜡,只要园丁当心,土壤可以长出各种赏心悦目的植物.白纸上什么都没有写,但是什么都能写上.蜡能变成各种形式,人脑也是一样,它能接受万物的影像.这就是说由外力加以铸范的.这外力有两种:环境和教育.但教育可以左右环境的影响.具体到每一个人时,他认为几乎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差不多找不出,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木板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

咱们的学生正是像夸美纽斯先生所描述的那样,他们并不是“一块晦涩的镜子晦涩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影像的田地”,也不是“一块粗糙的木板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我们要像园丁一样耐心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这些,鼓励学生,赏识他们。

二.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

夸美纽斯对于旧时学校缺点的体会是很深刻的.他说,旧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场.他自己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悲惨地损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在教育的小节上面浪费了青春的鲜美的岁月."所以他决心写出《大教学论》来"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使青年们能够"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进行学习.因为,既然人是一咱可教的动物,教育的力量又是十分巨大的,可见教育办得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够,也不是学科太难."世上也没有一座岩石或高塔,高到了在合适的位置放了梯子,或在石上合适的地方凿好了台阶和装上防止跌落的栏杆之后还没有人爬得上去的."固然,"在智慧方面,快乐地加入旅行的人很多,而能登峰造极的人是很少的.但这并不证明人类的心智有什么达不到的目的,只是证明阶梯安排得不好,或是数目不够,有危险,没有修理而已――换句话说,就是方法有困难".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咱们的学生基础太差了,什么也学不会……”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好好考虑下自己给他们搭建的梯子或台阶是否合适啊。这令我想到了咱们学校的教学,以学生的性格,以学生的特点为中心,因材施教。比如我们的教学改革,教材瘦身等等,不正是沿着这条夸美纽斯之路走吗。

三.对于道德教育的意见.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当然他所说的道德教育的涵义不可能跟我们所说的一样;但是他所提出的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却依旧是正确的.如:预防,实践,榜样,纪律等.

说的太好了,这和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思路恰恰是不谋而合的,我们的“以刚性的制度和柔性的人性化结合来管理学生”的理念不正是这样的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