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300字(推荐9篇)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300字(精选9篇)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300字 篇1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儒林外史》的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笔下的代表作。

这本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

最吝啬的就是严监生,家财万贯,仆人众多,却格外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不卖,有时候家中的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来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诱馋。有时候,今天的菜可以留到明天甚至到后天才吃完,他还格外克扣工人们的工资。

有一次,他的弟弟严贡生因犯罪别追差,当巡捕来到严监生家里来搜查的时候,他才十分心疼的拿出一小串钱交给巡捕搪塞过去。他的正妻王氏死的时候他也十分心疼,心疼他少了一个精打心算的人。又恰逢他结婚,有几个人就乘着时机把他的金银首饰都偷了个精光。在他临死前,他还从被窝里伸出两个手指头,死死不放,为的是那灯盏里的那两斤还在燃烧的灯草。直到最后,赵氏挑掉了其中的一斤灯草,他才闭上眼睛一命呜呼了。

最可笑的是牛浦,因为一次机遇他遇到了牛布衣,牛布衣死后他盗其之诗,来进行贩卖,最终事情暴露逃亡。

《儒林外史》一部耐人寻味的书!《儒林外史》一部充满趣味的书!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300字 篇2

翻到《儒林外史》第一回,便看到了放牛娃王冕自学画荷花成才的故事,想想小学教材上《王冕学画》的典故恐怕就出自这里,这不禁让我增添了几分熟悉亲切之感。读完第一回,得知王冕聪慧好学,凭借自身的技能和才干孝顺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带上母亲连夜逃到了会稽山。由于他明白一个人无论出身怎样,一旦入朝为官便是身不由己,不能有自身的思想和活动,只能是一具朝廷的提线木偶。王冕自始至终没有迈进科举的大门,不为功名利禄所累,最终成为了一个潇洒磊落的人。

《儒林外史》这本书不仅有丰富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300字 篇3

书中的《范进中举》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讲述了范进在自身的持续努力和周进的帮助下,相继中了相公与老爷的故事。54岁的范进在考相公时巧遇学识渊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学道周进。他一看范进的考卷非常生气;二看,觉得还有玩味之处;三看,不禁拍案赞叹“真乃千古至文也”。

于是周进将范进录为第一名,范进在54岁终于进学,做了相公!后来,他又瞒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乡试,结果又高中举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结果却让他喜极而疯……

“范进中举”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摧残,《儒林外史》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当时残酷的法律和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与虚伪。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300字 篇4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相反,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场就是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亲人花一点钱都不肯,充分得体现出严监生爱钱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家里没钱,就去放牛。但他喜欢读书,所以每天赚的钱都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了县内的名人,许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他讨厌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儒林外史》教会了我要大方,不能贪小便宜。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300字 篇5

初识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是我们上学期学得课文《少年王冕》。学这篇课文时,我就很好奇:《儒林外史》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寒假时,我在电脑上搜索了《儒林外史》这本书有滋有味地看了起来。这本书开头有一首词,其中:“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可以说是整本书的灵魂。

这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人:第一位就是我们课本上的王冕了。王冕淡泊名利、刻苦好学、孝顺长辈。有一次,王冕得知:朝廷行文到江浙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要是别人肯定很高兴,可是王冕呢?他一声不响的连夜收拾行李逃往会稽山隐居。

第二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秀才范进。范进可不像王冕那样淡泊名利。他为了中举一直考举人考到了五十多岁。不过令我印象很深刻的不光是范进还有他的岳父胡屠户。范进中举前,他的岳父是一直骂他,打他。可范进中举后呢?范进因为太高兴,疯了。众人让胡屠户把他打醒。胡屠户怎么也不敢打,在众人劝说下,胡屠户喝了两碗酒打了范进一下。可他打了一下,手就颤了起来,不敢再打了。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是多么势力。

看了《儒林外史》这本书我知道了学习知识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充实自己。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300字 篇6

刚开始看《儒林外史》的时候,不太懂里面的意思,后来听了爸爸的讲解才明白。

就拿范进中举来说吧。古时后,人们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是范进这一类的书生吧。你看他没中举人以前,除了死读书,啥也不会,连卖个鸡都不会,全靠他岳父接济,一点生存的能力都没有。

其实读书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我们的三顿饭是一样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从此可看出当时的书生为做官而不惜一切代价读书,他们真正的目的是当官后贪污受贿,剥削老百姓,只有极少部分是为了老百姓着想。现在社会这种情形已经大大改善,但还是有不法分子贪污受贿,危害百姓,但他们最终将受到法律惩治。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300字 篇7

《儒林外史》毫无疑问是一部值得深究的讽刺小说,众多名人对它评价都甚高,比如说鲁迅先生,他只用“伟大”形容过两部书,一部是《史记》,另一部便是《儒林外史》。吴敬梓之所以能写出这么伟大的作品与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他的亲生父亲把他给了他叔叔吴霖起,成年的时候他随着父亲到各处做官,因此有机会了解到官场不为人知的内幕,这对他作品中揭示官场的腐朽有很重要的作用。

2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作为一个官宦子弟家的嗣子,对于家里的财产基本没有争夺的权利,于是他就眼睁睁的看着那一群虚伪的亲族为争夺家产撕破脸皮,他彻底看清道德的丑恶本质,那些表面衣冠楚楚的晋绅在金钱面前还是揭开了虚伪的面纱。这个生活经历对他日后的创作又是一个积累。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300字 篇8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相反,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场是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明白,严监生吝啬到连给亲人花一点钱都不肯,充分得体现出严监生爱钱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家里没钱,就去放牛。但他喜欢读书,所以每天赚的钱都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了县内的名人,许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他讨厌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儒林外史》教会了我要大方,不能贪小便宜。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300字 篇9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本着尝试带着剖析经济的角度来赏析明清小说,一来可从与平时不同的角度来读小说,二来可加深对明清商业文化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而在《儒林外史》一书中,我则对士子文人的从商之路而有所感触。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绘明清儒林士子平常生活的一部著作,其既是中国社会封建晚期的文人士子的百象图,又是中国十八世纪前后江南士绅生活的风俗画卷。《儒林外史》描写的对象主要是文人士子,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探究得到丰富的商业文化内容。在过去的历史里,“重农抑商”一直是政府所为,而人们心目中“士农工商”,商为末枝的思想更是在人民心目中根深蒂固。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君子不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些古训则是荡然无存,文人学子纷纷走上上路,谋取暴利,在晋商当中更是形成了“重利途,甚于重名。子弟之佼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的风气,并蔓延全国。

至于这些从商的文人士子,在《儒林外史》中我们大致可以察觉到有这么三类,一是做盐商的:万雪斋、宋为富等人经营盐业,获利极厚,更以金钱结交权贵,仗势欺人;二是当典当的:毛二胡子狠毒抠门发家致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