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推进情况汇报【汇编三篇】

乡村治理推进情况汇报(通用3篇)

乡村治理推进情况汇报 篇1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国家、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我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我区城镇化发展的概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小,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关心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建管提品味,抓经营报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二、我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1、城镇缺乏集聚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断头路较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明显,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区形成了出具规模的产业支柱,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影响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的主导产业。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及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统一协调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我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思路是: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左右,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到周边的聚集效应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归。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巩固公共设施,统筹解决好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的问题。同时要扩大群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项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衔接。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总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

三要严格抓落实。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制约,坚决克服规划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出现。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和血脉,影响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折城镇发展的方向和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骨干道路,畅通老城区资源流通。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完善城区路网。

二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已有现有的建设格局,着重改烧交通现状,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城镇发展。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土储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启动全球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个子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的现象。

二是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总打基础设施相集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单纯依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的战略,用好、用户、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前,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千,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防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等公共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乡村治理推进情况汇报 篇2

一、乡村环境整治

(一)以“三清三拆”为抓手开展乡村风貌提升

朔良镇总面积394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63个自然屯、20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312户,总人口3.51万人。在开展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百日攻坚行动中,朔良镇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以“六个一”工作法(一个集中整治日、一张工作任务表、一版整治工作地图、一个曝光台、一封信、一评比)为抓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

据统计,“三清三拆”百日攻坚活动期间,全镇共投入资金25万元,清理村庄垃圾206吨、清理乱堆乱放1931处、清除池塘淤泥等149处91吨、拆除乱搭乱盖370处2701㎡、拆除广告招牌34个、拆除农村危旧房37栋1246㎡、拆除废弃猪牛栏及露天茅厕100处、废弃建筑残垣断壁3处。

(二)基本整治型村庄建设情况

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工作部署和安排,我镇列入基本整治型村庄数量为13个屯,分别是杏花村百罡屯、那腾 村塘江屯、那腾村那耀屯、宝达村那午屯、宝达村民锦屯、群敏村塘达屯、群敏村百最屯、朔良村子贡屯、南立村那朝屯、六羊村岩乐屯、那娄村作月屯、灵龙村街上屯、灵龙村拾拉屯。截止目前13个都已经开工建设,开工率为100%。13个屯的“三清三拆”工作已经完成,11个屯已经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剩杏花村百罡屯、南立村那朝屯2个村庄规划也已经上报住建规划部门。在工作中,我镇围绕“一户一宅”要求整治宅基地、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建立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乡村自治建设

(一)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我镇始终把建设好的村委会放在首位,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坚持依法办事,在全镇范围内形成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良好局面。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列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开展工作有领导、有组织地实施开展并抓出成效,镇村分别建立组织机构,明确领导负责、落实各项工作职责。

(二)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

通过开会研讨,进一步完善我镇各村屯村规民约,加大对村规民约制定和实施程序的指导监督,确保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可行性。

(三)加强村组干部管理

一是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力树新形象,展现新作为。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健全机制,培养后备力量,尽量吸收农村优秀人才,壮大村级党组织的人才队伍,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的运行模式。

(四)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

为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各村推进村务公开工作,不断规范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求公开的内容全面、形式规范、程序合法、档案齐全。

三、乡村法治建设

(一)以人为本,树立乡村法治思维

加强村级党员干部法治理念和提升群众法制意识。定期组织村两委干部集中开展法制学习,通过宣传引导,强化群众的法制意识。

(二)依法治村,规范乡村法治行为

一是规范村级组织运行管理。加强监督各村落实党建制度,确保村级党组织运行规范化;二是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要求镇班子成员加强对联系村党建和法治工作的指导,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三是严格执行“四民主三公开”。进一步强化村干部工作实绩民主评议制度,促进村干部的依法办事的执行力。

(三)普治共举,优化乡村法治环境

一是创新社会管理,巩固基层治理防线,深化网格管理工作实效。同时优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警民联调工作室建设,定期开展村级人民调解业务培训。

二是深化普法教育,建设乡村法治阵地。积极推广“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力争实现“民主法治村”全覆盖。

三是贯彻落实“七五”普法,广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提高普法教育的覆盖率和针对性、实效性。

四是村级法律顾问进村入企,延伸农村法律服务触角,满足村民的法律需求。

(四)完善机制,强化矛盾纠纷化解

一是调处组织网格化建设。严格要求网格中各相关部门、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协同配合,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时效性和成功率。

二是排查工作制度化。坚持调处会议制度常态化,定期召开调处工作例会、培训会和推进会,对排查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梳理、上报。

三是完善逐级调处制度。从村级开始逐级调处,层层上报。对依法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事项,转司法部门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四是完善调处排查制度。排查方式采取拉网式、排雷式、布控式的“三排”方式。排查效果以查得准、排得快、上报及时为标准,真正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切实保证了矛盾纠纷信息准,情况明,底数清。

四、乡村德治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整合相关资金,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保障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是着眼乡风文明,留住乡愁记忆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互帮互助、邻里守望的淳朴民风。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集中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文明树新风”等主题宣传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推动优良民风、和谐村风、文明乡风发展。

三是加强村级文艺骨干业务培训,我镇先后派出3名文艺业务骨干参加县文化馆举办小品、声乐、嘹歌、舞蹈业务培训班,有力提高我镇今后文艺创作和各类表演的指导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朔良镇是我县较为偏远的山区乡镇,受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农村基础配套设施比较薄弱。

2、资金制约问题。

3、群众环卫、法制、自治等意识不强、还存在不少封建陋习。

六、下步工作方向

1、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依托脱贫攻坚战加快产业转型,引导扶持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不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2、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立足区域特色,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污水处理、堤岸截污、生态水系等治理和建设,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3、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农村移风易俗,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乡村治理推进情况汇报 篇3

作为低碳经济转译的“碳汇经济”,更为明确的提出了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即需要完善二氧化碳的降解途径。可见,这一点与碳源经济模式一起,构成了当前民众对低碳经济的整体认识。

那么为何在本文中提出以上主题呢。关于这一点,可归因于:

(1)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中,完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2)在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人们往往重视控制碳排放,而较为忽略有关碳源的降解问题;

(3)我国还将长期处于城镇化建设阶段,从而完成碳汇经济发展模式任重而道远。这里需要指出,本文不打算从技术层面来进行方案设计,而是着力从组织制度层面来解决激励与约束问题。其目的在于,推动城镇化建设路径的健康和持续性。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城镇化建设的特征解读

同西方发达国家已走完成的城镇化路径不同,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并因农村人口基数和城市系统的不完善性,使得城镇化建设长期处于试错阶段。该阶段的特征就在于,关乎城镇化方面的制度安排仍处于调整状态。

由此,基于本文主题的特征解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

(一)农村转移人口数量庞大

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土地的边际产出量存在着递减状况。从我国国情出发,这种状况就反映出当前大量农业人口处于潜在失业状态。由此,转移出这部分农业人口则成为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现阶段十分艰巨的政治任务。

(二)城镇接受能力压力巨大

实现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的同时,还需要促使城镇就业系统广泛吸纳这部分人口。而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中,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则构成了接受这部分人口的主体。实践表明,这些农业人口普遍缺乏高级技能,所从事的行业也大量存在着环境染问题。可见,这里的压力就体现在人口吸纳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解决上来了。

二、解读基础上的模式定位

不可否认,对于如何应对城镇化建设中所出现的上述难题,已在各类专业文献中得到了深入讨论,其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央决策层的制度安排。但这些结论是否考虑到了碳汇经济的需要,则仍值得商榷。

为此,以下将从碳汇经济视角下进行模式定位:

(一)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模式定位

正如诸多学者所指出的,城镇化建设不仅要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还需要使他们能适应城市的社会系统。这里的社会系统不仅包含就业子系统,还包括生活子系统。若要实现这一结果,首先就需要提高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使他们在劳动技能和精神面貌上适应城镇化的需要。

(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模式定位

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也是推动碳汇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我国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绿色、环保要求的提升,从而通过倒逼机制来促使产业结构实施适应性结构升级,并将根据市场需求数量确定产能水平。可见,这些都是围绕着碳汇经济要求而展开的。

三、定位驱动下的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城镇化建设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构建。

(一)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模式

作为直接实施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的部门,应是县级劳动保障单位。它们在开展培训时,应建立在区域植根性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在尽量确保离土不离乡的原则下,强化当地农业人口的传统工艺制作技能培训。一般而言,具有乡土气息的工艺制品具有较强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并且以手工制作为主将减少当地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压力。当然,制造类应用技能仍需要进行培训。

(二)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模式

乡镇企业一般以五金加工和涉农产业为主,相对于城市产业来说并不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单位。因此,结合产业结构升级的'约束因素,应大力推动城市产业的结构升级。这里还需要强调,现阶段的房地产行业成为了C排放的主要单位,就使得建筑材料生产企业的技术升级由为紧迫。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应在政府主导下来完成升级任务。

(三)第三方的过程监管模式

不得不承认,在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则成为公众所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还需要强化第三方的过程监督机制。具体而言,应建立“环境稽查——环境监管——环境破坏问题”的三段式监督模式,从而保证第三方监管中的执行力度能够符合规定。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实证分析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第二期学术沙龙于5月31日在北京数码科技广场举行。本次沙龙在中国信息界杂志总编傅伯岩主持下与在场的专家就“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精彩的互动。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禹、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何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杨子健以及神州数码工程院院长谢耘都先后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她谈到,我们在研究城镇化的发展中,它的一些核心要素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新型城镇化以我们这次十提出的新型的工业化、信息化、农业化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案应该是互动发展,同时应用新的理念与思维,新的经营方式,而不仅仅是工业来经营,我们提倡生态经营,新的平台和手段不仅仅通过农产品的线下的交易,我们希望能通过线上的交易和新的先进技术带动新一轮新型城镇化。但是我们认为,最核心的理念是什么?应该是由以物为主转向以人为本,这里面涉及三大的要素,理念、制度、资源,这三个要素前提下,按照舍得放,也就是说把我们的染的企业,把它放下去,淘汰掉,慢一点,慢一点的话,在整个发展中我们大多都是摸着石头走,很多问题的暴露以及问题的研究以及问题的解决,慢一点,可持续,在确保整个城镇化的道路上它能够比较健康向三个要素来走。从邻国的经验来看,韩国发展比较快,尤其在整个休闲农业,包括生态经营以及它的旅游、文化,包括挖掘文化这方面,韩国、日本挖掘传统文化做得不错。研究的视角看如何通过慢城带动收入的提升以及农业的发展,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上。

以上充分说明,碳汇经济视角下的城镇化建设需要逐渐放弃功利性目的,而是强调人的需要来展开。

五、小结

本文认为,碳汇经济更为明确的提出了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即需要完善二氧化碳的降解途径。目前有关城镇化建设的讨论,未能考虑到了碳汇经济的需要。由此基于碳汇经济视角,应在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城镇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第三方过程监管上下功夫。最后,文章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