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读书活动,我可能很难这样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这样一本教育书籍。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在封面反面的折叠处,写着作者李镇西的简介,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爱”这个字,是教师教育里经常出现的,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我有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教育吗?我真正地爱学生?读了《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章后,我觉得自己对教育里的爱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大学里,曾经听教育学的老师说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现在,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是绝对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结论,教育出来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当老师需要爱心,作者李老师认为,所谓“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爱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体罚都离开是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谈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应该根绝的,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离不开惩罚。教育惩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身边,如果我做到了这些,我相信我也能够让我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对于这句话,李老师也给了我新的理解:“把心灵献给孩子”而不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应该允许我们老师留点心灵给父母、给孩子、给爱人、给自己。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捧着一颗心来,带走半根草也没有什么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爱,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地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因其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爱与冷落。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智慧》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的同时也是纸上谈兵,希望能启发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来教育的方向,以后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如何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这次有幸拜读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我们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育的智慧之本则离不开真情、赏识、全面、细心和创新。
首先,教育需要真情。
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我体味到其实“关爱”是相互的,也是有效的教育资源。学生遇到困难时我照顾过的,在我的课堂上表现积极,对品德课程投入极大的热情;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在我同他真诚的、推心置腹的交流之后,会时不时地来办公室问我“老师需不需要我帮忙做点什么?”;走在学校的走廊上,“小精灵们”一句句或恭敬清脆或调皮变调的“老师好”,让我感到幸福与荣耀……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学会热爱学生,营造一个关怀体谅,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而良好的环境则恰恰能够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享受学习、享受生命的生活情趣。
其次,教育需要赏识。
作为老师一定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位学生。我们应该心怀这样一种信念: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只有这样,教师的身边才不会存在“差生”,我们才能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挖掘闪光点,允许失败的教育,是让学生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欣赏自己,同时,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进行《我也棒》的教学时,我让很多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夸夸自己,他们有人说:“我会做饭”;有人说:“我是个热心肠”;有人说:“我跑得挺快的”,这些平日在班里“默默无闻”的学生,在夸奖自己时脸上的表情从羞涩转为自豪,声音从轻微转为洪亮。那节课后,很多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都会在我的课堂上大方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自信让他们散发出奕奕神采,也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尊重和肯定。
因此,老师应是学生适宜的点拨者、亲切的慰藉者、无私的协助者和诚挚的合作者,使他们感悟到自学的快慰、求真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第三,教育需要全面。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偏于活动,教育要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要培养学生的智力。智力偏于认识,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因此应运用思维导图等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要关注非智力因素。注重学生五种基本心理因素(情感、意志、个性、气质、性格)的科学养成。
(四)要构建学科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和障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体验。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身心两方面都应该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品德课程教学是以情为本进行品德教育,在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更是注重愉快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知识为纽带,以情感为基础,促使学生在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发展,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第四,教育需要耐心和创新。
我们应学会通过科学引导和善意批评来提升学生的人格。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因控住不住情绪而言辞激烈,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其实,通过打击学生自尊实施的批评恰恰降低了学生的人格,当学生的人格因为不恰当的批评而跌至“冰点”时,我们想要帮助他重塑就非常困难了,他也不会再听老师的任何教导。健康高尚的人格是学生向好向善发展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在尊重学生人格和自尊的基础上,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建立信心。教育应该对学生因材施教,不能做表面文章,耐心细致地关怀学生的日常生活,耐心深入地剖析学生的精神世界。
真正的教育必然是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按照学生的个性引导其发展,使其成为独一无二人才的自我教育。
“创新”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的与时俱进,还体现在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而生动活泼的发展环境,即敬、静、净、竞。其为:敬:尊重、敬重;静:安静、守纪;净:环境的干净、心灵的洁净;竞:竞争、竞相。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撰写教育论文和教学反思,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同步发展。
当然,教育需要的还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教育需要智慧。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智慧,我们将变得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智慧,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我不苛求自己的学生必须考上怎样的好学校,以后怎样出人头地,坐享权力或财富,我更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各尽所能,做到求真、求善、求向上,既快乐自己,又益于他人!
“经验+反思=成长”,这个教师成长公式很好地指导我们规划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反思型教师,最终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有教育智慧的好教师更不简单。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必将无怨无悔、倾情投入,为争取做一名智慧的优秀教师而不懈努力!
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学校发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读完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触,本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劝学》、《师说》、《学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给我们从教者以无限的启迪。
最初接触《劝学》篇是在初中。当时所学是节选的内容,读完之后,受益颇深。从“学不可以已”知道了学习不可以停止,一个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地学习,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学习”。而今再次接触《劝学》,并学习全文内容,更是了解到内容的精髓,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以及学习的目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等。为我们为何学习、如何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其精辟之处是无法用一言两语总结出来的,只有亲自通读全文,才能领会其精华所在。
在《劝学》中,荀子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学习不是一日之事,而在于日常不断地积累。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同样道理,学,用心一也。
《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以圣人孔子不耻从师为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明白了圣贤之道为谁所掌握,谁就是老师。不应该受地位和年龄的限制,从而不去向“老师”请教问题。更应该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这里把“传道”放在了第一位,“授业”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现在的教育观点来说,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韩愈认为“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学记》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字里行间处处都闪烁着教育理论的光辉。它内容的主要精神,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师与生、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经验教训。《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老师,“师”的内涵很广泛,“师”的底蕴更重要。《学记》认为,当教师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才能胜任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说,有经验有修养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引导学生,但不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不把道理和盘托出。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诱了。《学记》中有这么一段话:“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认为教师搞清楚了“为裘”、“为箕”、“驾马”三条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径了。这给我们揭示了两个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重视练习,持之以恒,求其得心应手。
面对这么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好好地发现它、理解它、珍惜它、用好它,感谢《教育的智慧》这本书,让我的假期不虚度!
《教育的智慧》是李镇西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示了他在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曾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其中既有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又有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还穿插着作者对自己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辉的教育情怀的诗意表达,是一本含金量极高的教师职业素养读本。
这本书分四编,每一编都包括多篇文章,每一篇都如朵朵激荡的浪花冲刷着我浮躁、浅薄的内心,为我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做人的道理。现在撷取几朵最美的浪花与大家共享:
一、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记得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后来霍懋征等名师也说过类似的话。
说实在的,提到这句话,不少老师定是一肚子苦水,一阵子牢骚,我也不例外。想想自己教学二十余年来,所教学生可谓不少,但不是每位学生都像刚才那句话所说的那样令人满意,每一级都有自认为朽木难雕的孩子。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李镇西认为”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时;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广义上的标准,而是针对某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性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
李镇西老师的解释让我们茅塞顿开,让我们对于学生的优秀与进步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们从单纯的以成绩论英雄,论成败,转变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做人,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出发点来看待、教育每一位学生,让我们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是快乐的,才是平和的。
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走进任何一位百年名校,我们都会看到一尊尊名人名家塑像,校长都会非常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学校教育出的一位位名人。但李镇西认为,学校创办百年,显然绝不只是培养了校长所提到的十几位学生,更多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学生。
他们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同样为国家贡献着自己微博的力量,同样是学校的教育成果,同样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不管他是杰出者,还是普通人,只要善良正直勤劳,都是我们的骄傲。这一观点颠覆了我们许多教育者固有的观念,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做真人。
三、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
教育随着科学发展而进步的同时,却远离了大自然,而远离了大自然的教育无意识不完整、不健全的教育。教育的这种畸形发展,早就引起了教育家们的忧虑。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大声疾呼:”学生需要六大解放:
解放他的头脑,是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双眼,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加工,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现在,我们的孩子远远没有享受六大解放,反而他们正遭受着”六大束缚“。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能够让孩子用身心去直接阅读大自然这本博大精深的书呢?李镇西老师由衷地感叹到:让我们的课堂吹进大自然的和煦清风,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在青山绿水之间强健体魄,放飞心灵,解放个性。我想,家长会上,我会将这几句话与家长共勉。
四、胸襟再开阔一些。
李镇西老师谈到自己年轻时的挫折,谈到朱永新老师年轻时受到的打击,他最大的感受是:很多现在令自己咬牙切齿,令自己”实在咽不下这口气“的人和事,再过五十年,当我们白发苍苍的时候再看,真的是微不足道,如烟如风而已。我越来越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说到最后就是人格之间的距离,其中胸襟更是决定了我们人格境界的高下。斤斤计较于一些不平事,耿耿于怀于一些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在事业上无论如何是走不远的。
教育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教育者需要一种宽阔的胸襟。我想: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在事业上也无法李镇西和朱永新教授相提并论,在事业上也不会风起云涌,但即使自己在事业上走不远,也应该学习他们大海一样的胸襟。
这样,当我回首往事时,回想起在教学生涯中的宽容大度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与幸福呢?与想尽千方百计争名逐利之人相比,又何尝不是一种境界的高尚,一种人生的释怀?我拥有的一切,是幸运,我没有的一切,也是应该,我与身边绝大多数老师一样,没有特别之处,大家都在努力,都在奋斗,为什么应该只有你获得?
苏东坡的《定风波》一词,李镇西老师喜欢,我也推崇。词中写到:“竹杖芒鞋轻胜马,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豪迈和恬淡,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常态。
我将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劝慰自己凡事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求默默耕耘,兢兢业业,问心无愧而已。
“心底无私天地宽”,李镇西教授的《教育的智慧》将如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让我在教育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幸福。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算算离自己当小学生的日子的确有些年岁了,这日子还算得上的长,并且越来越长。换句话来说,和小学生之间的代沟也越来越大……
初读李镇西先生的《教育的智慧》一书,只觉书中字字珠玑,每每能认真品读,总能联想到自身,从而受益匪浅。
在读的过程中,总能感受到李镇西先生对于“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重视与真正落实。我想,要以“学生为本”,我们得再次当回小学生。
当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面对老师的批评会不会觉得很糟糕?面对老师的谈话会不会很紧张?面对老师的夸奖是不是很开心……
诸如此类的种.种情景,只有设身处地地去思考,方能真正明白学生。例如学生为什么会一直重复的犯错,还犯同一个错误这件事。
理论家告诉我们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发展是螺旋往复的,所以重复犯错是必然的。想想自己之后发现小时候我重复犯错是因为在某一个情境中让我瞬间遗忘了所谓的道理,错误发生了也立刻知道自己的不妥。是不懂吗?是忘了。
那老师还用再重复讲道理吗?没有必要。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原因,同样一个重复犯错的问题,若细细问来,估计答案五花八门。这里的当个小学生,是能够静下来听听孩子的声音,这前因后果只有弄清楚,理顺畅方可找到“病因”。
再说为什么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我们暂且不从理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依旧从自己是个小学生的角度来说说。
作为一个小学生,早上七点起床,晚上八点睡觉,在校学习时间占据主要位置。在学校中,听老师讲又占了大部分的时间。那么,单个孩子听老师讲话的时间每天有多长呢?
除去上课时间,课间的十分钟要上厕所,要交作业,要出去叫一叫、跑一跑,那么能跑到老师边上的时间更少了,何况老师课间还要休息。如此算下来,课上的点评真真显得尤为重要,那是一天当中大部分学生唯一能听到老师对于他一对一的点评了。
当年的自己,是否也是因为老师的一句夸奖而兴奋一整天,因为一句批评而闷闷不乐呢?所以,教师说话前应先当一当自己的学生,先体验一把这话带来的影响和效果,然后再说出口。
做一专科的教师如此,做一个班主任更应如此。班主任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其话语权含有更高的影响力。怎么处理学生的矛盾,怎么组织班级活动,怎么让孩子能够自觉学习,怎么形成良好的班风等等琐事都需要班主任一一处理,如果班主任出口便是恶语相向、冷嘲热讽,必定能伤透孩子的心,这好班风也无从建起。
我总是在回想,我喜欢什么样的班主任,当年我的老师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让我不喜,又是因为什么让我印象深刻……因着自个儿和现在的孩子之间还隔着些年岁,也经常和孩子共同探讨他们对一个班集体的喜好。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建立,如果光是班主任忙前忙后是收效甚微的,把这些小兵们用好才是制胜的关键。这便是把自己当成自己的学生,和他们一起思考自己的班级该如何变更好。
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学着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从而慢慢丢却了自己身上的那点儿“学生味”。如我们所愿,我们越来越像一个教师,学生也越来越像自己的学生,而这师生之间,决不可划出楚河汉界,一旦被学生认定为对立面的老师,这课即使上的再精彩也是枉然。
而那些从书上汲取到教育的智慧,也只有真正能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得到运用并行之有效方能称为智慧。我从李镇西先生处学到的最重要的智慧便是——当个学生,这一办法简单且着实有效。
最近有幸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著作《教育的智慧》一书,里面包含了李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真诚和热情,书中字字蕴含着真言,句句渗透着思考的智慧,读完之后让人受益匪浅。
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李老师经过几十年的亲身教育实践历程,通过对教育的感悟、理解、思考,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独到见解,其中主要包括对于师生关系的理解,班主任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以及如何当一名好老师等,李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都在《教育的智慧中》一一呈现,读完后让我们这些后辈教师受益匪浅。
《教育的智慧》一书中对于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的理解,是建立在民主课堂的基础上的,而民主课堂在李老师的思想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因素: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等八个方面。
而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充满爱心与重视法治。充满爱心就是对每一位学生投注关注与尊重的目光,老师与学生之间懂得互相尊重,也让学生之间学会彼此尊重。
而重视法治虽然不能等同于用法律手段来治理班级,但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即依靠体现公共意志的规则来实施管理,而且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统一的规则,体现在班级中就是让学生通过共同制定规则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从而学会自己管理班级,,而老师也会尊重学生的这个权利,从而形成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共享形式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而在关于班主任的自我修养的方面,李老师在《教育的智慧》中首先提出了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幸福何在?它来自于对于教师职业的享受,尊严的赢得,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觉的爱戴等多方面。
而同时班主任也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学生、家长、社会乃至自身对于自我的要求。而如何让自己做好班主任工作?
李老师也给我们提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尤其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更应该吸取其中的精华,要善于向前辈教师学习,多思考、多阅读、多写作,让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进步,化压力为动力,更好的从事教育教学中的班主任工作。
教师是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的职责归属,不论是不是班主任,不论教的是语文数学英语还是美术音乐,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职业:教师。
而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好老师?如何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尊重的老师?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
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那种一言堂的教育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的教育现实,作为一名老师,用心倾听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信任自己,用尊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尊重与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学生获得爱与尊重,学生最终也会把这种爱与尊重的光芒照射到老师的身上,同时也要注重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通过不断加强学习,使自身教学素养、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成长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老师,而这也是李镇西老师传授给我们的重要的教育思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坚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在平日里也要多读书,读好书,把教育实践与书中的思想精华融合在一起,学习做事思考相互结合,才能成为一名不断前进的老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教育的智慧》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工作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近着。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掩卷沉思,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以启发,能够让我们回味。其中尤以第二章中阐述的“教师的素质”给我感触最深。本章以“认识自己:教师就应是什么样的人?”一问展开阐述。林先生喜欢赵朴初的诗,而我读了赵朴初的诗也十分感动和安慰,同时也更添几份职责。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赵老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澡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赵老的这首诗饱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读本诗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所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应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决定我们是否具备了适应教育改革应具有的素质。那么,教师务必具备哪些素质呢?林先生透过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应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潜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下面将我的学习理解与大家交流,以求共勉。
一、师德与诗魂——教师的职业理想。
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即对教育有强烈的事业心、职责感和用心性;而师爱则是师德之魂。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因为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师爱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它不仅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二、立体交叉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应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应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应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习,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更新知识,即要有“本体知识”——教师扎实的本体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又要有必须的“文化知识”——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增强文化底蕴,以赢得学生信赖和爱戴,从而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fdcew他们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即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再加上必要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该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是获得事半功倍的重要条件,否则违背学生身心发展来搞教育则会造成事倍功半。
三、我的'学生必须能成才——教师的教育理念。
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有这样的自信:“我必须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这也是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有这样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获取学习的信心,争取学习的成功。赏识教育家周弘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才华的顶点——教师的自我监控潜力。
这种自我监控潜力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品质。教师教学监控潜力包括: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课堂的反馈与批判性、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课后的反省性。大凡著名特级教师都有着良好的反思习惯,像于漪、袁蓉就是最好的榜样。
五、技术加艺术——教师的外部行为表现。
教学行为是教师工作的主要表现,因此,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它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恰当能够从六个方面去做,即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任务的合理性、教学策略的启发性、学生参与的用心性、教学评估的有效性。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简单。但是我们既然选取了这个职业,就就应无怨无悔,并且要为争取做一名优秀教师而不懈努力。如果成不了优秀,起码也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对得起我们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把孩子托付给我们的家长,对得起敬仰我们教师的可爱又淘气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