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作文读后感(热门16篇)

《弟子规》的作文读后感(精选16篇)

《弟子规》的作文读后感 篇1

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单在孝方面就觉得做的远远不够,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弟子规》的实质是孝在先,友爱兄弟姐妹,对己谨信,对人仁爱,有能力在学习知识。至于其中的实际做法,我们能做的,去做,不适应现在社会的方式,我们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规》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让我们一般人望尘莫及,而是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不按照这个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难行。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是我们传统道德观。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弟子规》的作文读后感 篇2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幼儿传统礼教经典,在以前《弟子规》就相当于现在《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但其的价值要远远超过后者。

现在的人在阅读之后不难发现《弟子规》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儒家的气息,在通读之后净是德行两字贯穿了全文。儒家就是在强调通过对先贤的学习提升个人的德行。且可发现《弟子规》中的大多数句子就是有《论语》中直接简化过来的。在儒家哲学体系中强调了社会等级与身份象征,正所谓其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尊卑各异。在森严的等级框架下通过仁爱等德治思想使社会和谐发展。而《弟子规》则是儒家治国中治民的初级教程。通过日常的行为规范,初步的构建等级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正常的发展后会形成一个较和谐较礼貌的社会风气,正如邻国日、韩。

有些历史常识的人会发现中国的历史发展一直处于儒法并举的兼容式发展下几度出现民富国强的大盛事。在倡导法治社会与国门大开的今天,在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中,国人的素质在逐渐的下降不仅80、90年代的人饱受骂名倚老卖老者不胜数。一系列社会为题不断的暴漏出来昔日的礼遇之邦无颜再谈礼法。反而效法我们的岛国却搜获名誉。正是因为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忽略的文化的传承,渐渐地我们的价值体制开始发生变化拜金,趋权附势等不良风气渐长。儒家思想左右华人20xx余年,当我们重新捡起他时会重骨子里透出一股子亲和力。不够让大学生来背诵《弟子规》实属多余,对经典的背诵给该是自发的背诵能引起自己共鸣的。

这次的《弟子规》品读活动最大的意义应是同学们在拜读之后会自发的去阅读其他传统作品。通过对古代先贤的品读与自身环境的辨别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而对于《弟子规。》中的一些观点,因为我们和作者处于不同的时代故我们只要领会其中的精神就好,不必一步一手的尊崇,正如鲁迅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糠。

《弟子规》的作文读后感 篇3

《弟子规》那本金色的小书,短小而精悍。传承着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一辈辈人。

那一个笑声与泪水交织的夏天,别了母校,刚摘下红领巾,满带稚气的我考上了华泰。刚开学,学校就发了一本小小的书——《弟子规》,还要全文背诵。刚开始,我只是应付着读着。一天早上,家中停了电,出于无聊,我随手拿起那本小书看了起来。渐渐才发现它——《弟子规》的内容如此精彩。

我读它、品它,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反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还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己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讨厌他们。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间到了,妈妈喊我吃饭,而不听话的我却始终沉迷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不肯离去,妈妈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应付,等到爸爸妈妈都吃完了,我也没有去。等到节目结束了,我有感觉肚子饿了,走出房间一看,桌上已没有饭菜了。我气愤极了大喊:“妈妈,我要吃饭,怎么没有了呢?”妈妈急急忙忙的从房间走出来:“没有了!你要吃饭?我给你去做。”于是妈妈急匆匆的为我去做饭……。而我还在埋怨着…。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当我们蹒跚学步时,是他们用他们温暖的大手紧握你的小手;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他们暖和的怀抱;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的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对我们无私的付出。你们发现过吗?他们头上已悄悄爬上岁月的痕迹——因我们而生——那一丝丝银发……

感恩父母,他们只需要你以后过得好就好,他们只需要你在他们工作劳累时在他们耳边轻轻说的那一声:我爱你们。

品读《弟子规》,品读《入则孝》,实践《弟子规》实践《入则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做人基本准则——《弟子规》吧!

《弟子规》的作文读后感 篇4

国学,是我们中国智慧的宝藏。《弟子规》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属于智育修养。列述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两句,他们告诉我:事情虽然很小,但不可以擅自做主。自己有什么喜欢的东西,就算很小,也不能自己偷偷藏起来。有一次,我和妈妈去水果店里买水果,我们挑好了后,妈妈正在买单,我偷偷拿了两颗提子吃掉了,当时我还很不以为然。后来读了《弟子规》里的这两句话,再想到那天吃的两颗提子,突然有如鲠在喉的感觉,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它告诉我要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有一天早晨,我六点多就起床了,爸爸说:“早上这么好的时光,你读会英语吧!”当我正要磨蹭找个借口不想读时,忽然想起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于是马上动身,拿起了英语书,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以前早上我都要七点多才起床,现在每天我都会六点半左右就起床了,这样可以读半个小时的书呢。

《弟子规》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做事,更教会了我们怎么做人。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源远流长,更是博大精深。身为当代的小学生、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一定认真品读《弟子规》,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弟子规》的作文读后感 篇5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弟子规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使我受益匪浅比如总序就让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还有泛爱众、则学文!

总序部分概括地介绍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做事要严谨,还要诚实、博爱,在做好以上这些事情的基础上,还要去学习文化知识。

入则孝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在家要孝顺父母的道理。要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了解父母的好恶,力争为父母生活的更好创造条件。在这些方面,我感觉自己做的还可以,为什么说只是还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时间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时候在有些细节上还不够注意,比如,有时父母教育我时,我嫌他们唠叨,没有做到“父母教,须敬听”。

出则悌的主要内容是:在外边要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并要学礼、懂礼等等。我在尊敬师长方面做的很好,对于老师和长辈我都能做到见面主动问好,从内心去尊敬他们,但是有些时候和同学相处的不太好,离“兄弟睦”的要求有点差距,我会努力做的更好。

谨和信的内容主要有:为人处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衣着要端正,说话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我感觉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较好,能够以诚待人。但是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做的不够,有时东西摆放比较乱,而不经常收拾。另外,我在经常反省自己这方面做的不够好,不擅于和不愿意做自我批评,这是以后需要改正的,因为只有经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掉缺点,从而使自己进步。

泛爱众、亲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要爱天地万物,爱万物生灵,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更要亲近有仁德之人,不诽谤别人,不强人所难等等。

今天,我就读到了亲仁这一部分,以后我会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读完的,从我读的弟子规当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我发现了自己的不少缺点,我一定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弟子规》的作文读后感 篇6

弟子规是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名著。它备受古今中外学者的推崇,内涵广傅精深,很值得一学。

弟子规是以《三字经》的形式,从接人待事方面给我们以指导。儿童对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张白纸,以后怎么定,起笔很重要。在这里,弟子规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于我们将来走向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当然《弟子规》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对它的内容和文字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书读千遍,其意自见”通过老师、家长的指导,再加上自身不断的背诵,不断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读水平、记忆力、行为品德等多有较大的提高。

我读完弟子规后,觉得自己受益不浅。弟子规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爱,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宽容,什么叫友谊。回想以前妈妈关心我,教导我的情景;同学们帮助我,鼓励我的情景;老师辅导我,教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阵激动。是啊!他们对我多好!我以后,不,我现在就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比如每天帮妈妈多做一些家务,考出好成绩来回报老师,同学有困难热心帮助……总之,我要善待他人,与他们和睦相处,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多了。同时,我也要时刻地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学,尊敬每一位老师,孝顺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为他人着想,让我们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换来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信我们的成绩会蒸蒸日上的。

《弟子规》的作文读后感 篇7

孝顺是一种文化素养,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高尚品德。人要拥有一颗孝顺的心。

翻开《弟子规》这本书,里面的一篇篇、一行行,是那么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为了母亲能吃到米而不辞劳苦地从百里之外买米回来给母亲吃的孝子;有不顾寒冷跑到竹林里帮母亲找笋的孟宗;有十分孝顺父母的姚重华……

十四岁的杨香因随父亲到田间割稻谷,忽然跑来一只老虎,把父亲叼走。杨香为了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把老虎吓跑了,勒住老虎的脖子,因为颈子被勒住受不了疼痛,只好张口放人逃走了,杨香的父亲得以逃离虎口。

那懂得孝顺的姚重华,家人多次想陷害他,他不但每次都能顺利地逃过,而且事后毫无嫉恨,仍对父亲恭敬,对弟弟慈爱。他的孝顺感动了天地万物。

什么力量使小小年纪的杨香不怕危险救父亲;什么力量使姚重华在家人的陷害中每次都能逃脱,而且事后毫无嫉恨,仍对家人孝顺?是感恩的心、是孝心!因为只有孝心的人才能克服常人不能克服的困难,做出常人不能做到的事情。而我在外婆家生活时,却经常对外婆撒娇,闹外婆去买那些古里古怪的食品、东西;叫外婆带我去超市买东西;喊外婆陪我在这里玩那里玩……像我这样,不能体恤大人的辛苦,和姚重华比真是差了天壤之别。好在我看了《弟子规》这一本书,它让我学会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关爱他人;让我懂得在家尽孝心,在学校献爱心,在社会铸爱心,成为一个有道德,能为社会谋福利的人

是的,我要从现在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奉献爱心,让中华民族源源流长的孝道、道德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让孝心永存心中。

《弟子规》的作文读后感 篇8

《弟子规》中第三部分“谨”是修身的根本,它告诫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谨》与前两章不同,前两章的是孝顺,而《谨》却写的是让我们行为不可以放逸。孔子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待自己一定要严格,只有严谨才能少犯错,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才能正己身,立己志。

为人子女应早起,把握光阴。正如陶渊明所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而我们应当怎样珍惜时光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走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朱自清的《匆匆》告诉我们,应该从生活的点滴小事中挤出时间,而不是缩短自己的休息时间。

《弟子规》作为古代一部用于规范人们行为的书,能在如此开放的现代得到推崇,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通读全书,会发现它几乎不含封建思想,且它所包含的大多数衣食住行规范在现代仍值得倡导,以“谨”为例便可窥见一斑。将谨的内涵扩大,还有“慎独”之意,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应该做到问心无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德行高尚,通过礼仪文明,懂得与他人相处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才是“谨”的根本。

在学习《弟子规》的时候,有人将其当作一本书,可以用来阅读,有人用来当作教材,教化他人,而我认为,不妨将它看作自己的一种无形的法律,筛去不必要的,让精华时刻约束自己,做足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时间一长,当它成为一种习惯,甚至一种本能时,我们便学会了《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600字4

晚上,伴着习习凉风,我翻开了《弟子规》,映入眼帘的是“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样一句话。细看底下的注释,我看到了这句话的意思: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猛然间我想了“君子忧道不忧贫”这句古话。

躺在床上,思绪随着凉风飞呀飞,飞到了西晋这个时期,我看到了年轻时的阮咸。虽然他家里并不富裕,吃的穿的也很平常。但是他在有钱人面前却泰然自若,一点也不自卑。六月六日这一天,每一个都把自己的衣服拿到太阳下面晒。阮咸也不例外,他根据当时的风俗,也把自己的衣服晾起来,路上看见阮咸晾晒自己的旧衣服,都来观看。但阮咸一点也不在意,他认为:富贵不是可以夸耀的资本,贫寒也不是耻辱,人活着是否有尊严关键在于他的德行和学识。

思绪不再飘飞,回到了现在的生活。我看到了在一个幼儿园门口,一个小女孩竟然对他的同伴说送自己上学的父亲是她们家的司机!可笑可悲的背后是深深地思考:我们的社会怎么啦?我们的孩子怎么啦?讲究物质的奢糜与攀比竟让纯真的孩童至此!试想一下,假如都以现在的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那么20xx年后,20xx年后,甚至120xx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变成怎么样的人呢?到时候吃穿的攀比又将如何呢?无数的问号在我脑海中回荡,久久不能散去……

多亏了这本《弟子规》,他提醒了我们,他唤醒了我们,他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告诉了我们将怎样做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过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弟子规》的作文读后感 篇9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弟子规》的作文读后感 篇10

二年级暑假时,爸爸要求我读诵《弟子规》,刚开始时,读起来朗朗上口,觉得挺好玩,可爸爸要求我背诵下来,这可真有点难为我了,在爸爸的坚持下,慢慢的,每天背几段,一个暑假,我终于全部背下来了,经过爸爸的耐心讲解,我还真明白了很多道理呢,这个暑假收获可真不少。后来在一次课堂精彩三分钟上,我一口气背下《弟子规》,同学们被我字正腔圆、抑扬顿挫、顺口连句的背诵声所打动,赢得一阵阵掌声。我为读到这本好书而感到自豪和高兴。

首孝悌。爸爸告诉我做人首先要学会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兄弟姐妹,还说一个人如果连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他怎么可能去尊敬、爱护别人呢?爸爸也时常以这句话来教育我,正是因为学习了《弟子规》,我对爷爷、奶奶都很尊敬,每逢奶奶过生日时,我总会送给奶奶一个意想不到的礼物,使爷爷、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平常早晨上学前,我总会先向爸爸、妈妈鞠躬请安问好,然后再高高兴兴上学去。在班上与同学们也团结的很好,同学间过生日时,我们相互间还上门祝贺。

次谨信。书上解释说,其次说话要谨慎,为人要诚信。要求做人说话要讲究方法,不要冒然随便乱讲,弄不好会伤害到别人,甚至好事变成坏事,这一点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可真够重要,平时我总好讲话,守不住口,今后需要多加注意。为人要讲信,平时凡借了别人的钱物,我就会即时归还。

还有很多诸如“身有伤,贻亲忧。字不敬,心先病……”爸爸在看到我生病或受伤时,会用《弟子规》上话来告诉我,这样会导致父母担心的。看到字写的不好,也总会说字不敬,心先病,你态度不端正,不恭敬,当然字就写不好。

《弟子规》上的句子短,好记,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用《弟子规》上的话来规范我们的言语行动,就会使我们小朋友变得懂事,有礼貌。尽管我还有很多不足,与《弟子规》上的要求还有差距,但在我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以《弟子规》为镜子,时常照照自已,力争使自己取得更大进步。

《弟子规》的作文读后感 篇11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几点体会: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和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们应感恩老师,因为老师打开我们智慧的大门,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浓浓的师爱一直伴随左右。

要感恩国家,今天如果没有国家,没有一切的施政,我们就没有办法生活在安定的社会里。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

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的作文读后感 篇12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这本书你一定不陌生吧!我喜欢《弟子规》,特别是“余力学文”这部分。

“余力学文”这部分讲的是怎样学习。我尤其喜欢这句: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妨把学习计划定得宽松一些,但在实际执行时要抓紧用功,不懈怠、不偷懒。只要工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达了。我在生活中也是这样,该玩的专心玩,该学的认真学,不能一心二用。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告诉了我读书方法。是啊,遇到好词好句和不懂的地方要做好笔记,以便向别人请教,这不正是爸爸妈妈教育我要做的吗?

我喜欢读书、看书。自从我看了“余力学文”中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时,知道了把书读好要有信心,还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三者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这使我联想到我读书时的情形。我只是一味地看,虽然很用心,但并没读出声,只是默读。所以我的读书水平一直没有提高,直到看了《弟子规》以后,我才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改正了。

《弟子规》的作文读后感 篇13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本蒙学教材,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有一个青年,刚刚年满18岁,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当记者采访这个青年赵某时,他后悔地说:“我要是早点知道‘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句话,就不会触碰道德底线,走上犯罪的道路了。”

他的朋友马某是把他引上犯罪道路的人。一天,赵某和朋友马某一起吃饭、喝酒,马某急需用钱,酒醉后想到了盗窃,于是问赵某是否可以一起去,酒醉的赵某竟然糊涂的答应了。

他俩来到一条街道,发现了一辆车没有锁好车门,车里有一个钱包。于是马某拉开车门,叫赵某进车盗窃。当赵某的手触碰到钱包的那一刻,他突然觉醒了:自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触碰了法律,触碰了道德底线,可是他已经无路可退了。

赵某忐忑不安地回到家,他十分害怕被警察抓住,他在不安中度过了对他来说像是一世纪一样漫长的48个小时,48小时后,他被警方送进了派出所。

被盗事主在发现被盗后迅速报了案,警方通过调取了监控录像找到了赵某和马某,两人最终落入法网。

马某因为一时贪念进了监狱,而赵某,则因为一时糊涂进了监狱。如果两人都能认真考虑一下,也不会犯罪了。这就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它告诫我:千万不能像赵某一样,轻易答应去做不好的事。

《弟子规》的作文读后感 篇14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弟子规》,《弟子规》被称为我国的国学,是我国清代非常流行的一种启蒙课本,用三字一句的方式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的教诲要恭敬认真地听个明白;父母的责备、批评,应该虚心、顺从地接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同龄孩子学习不肯用功,非常贪玩,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及时完成,甚至不听老师和父母的话,学习成绩就不能提高。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尖酸刻薄的话,下流不干净的话,千万不要说。粗俗无赖的不良习气,要坚决戒除掉。经常有许多小朋友喜欢说脏话,既不文明也不礼貌,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是老说脏话,长大了就改不了这个坏习惯。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什么人都必须互相关心爱护,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小学生不管成绩好坏、家庭条件如何,从小就要养成谦虚谨慎、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格,团结一致,长大了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弟子规》这本书上的好句很多,意义也非常深刻,值得我学习一辈子。

《弟子规》的作文读后感 篇15

早晨,我正在睡觉,听到爸爸叫我起床,我很不情愿,心想:“今天是星期天,不上学,也不让我睡个懒觉。”我慢慢腾腾地穿上衣服,去洗手间洗脸。爸爸听到我半天没有动静,就大声叫我:“盈盈,干啥呢?”我没回答。一会儿,爸爸又喊我:“盈盈,出来!”我赶紧跑出去,这时,爸爸拿给我一本书,说:“去,看看书上怎么写的,好学一学。”我接过书,是一本《弟子规》,我认真地读起来。

这真是一本好书!它是教我们怎么生活、怎么学习、怎么做人的书。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一段时,我感到自己做得很不好,父母招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不要让他们伤心。这是多好的教导啊,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总是让他们生气!

我今后要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做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做个听话的好学生,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弟子规》的作文读后感 篇16

当一缕阳光射进我的小屋,微风拉开窗帘,我捧起那本被我束之高阁已久的《弟子规》,心中感慨万千。儿时,当我光着脚丫跑过书柜时,就被这本《弟子规》可爱的封面吸引,曾伸出脏兮兮的手摸着可爱的封面问妈妈:“这是什么书啊?”妈妈说:“这是《弟子规》,宝宝长大了也可以读的。”这是我初遇《弟子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对《弟子规》有了更多的了解,它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学者李毓秀所著,《弟子规》跨越时空的障碍,引导着不计其数的年轻人,让我不得不叹服这学者的厉害。

《弟子规》以孝开篇,“父母呼行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颇有感触——

我家经常上演这一幕:母亲做好了饭菜,连声呼叫我的名字:“萌萌,吃饭了!”可我还沉浸在我的动漫世界中,对母亲的呼唤充耳不闻,直到母亲怒不可遏,我才遵命。自从我读了《弟子规》后,才知道自己的行为多么的不孝,就是在古代也是令人不耻的,此后,我改掉了自己这个坏毛病,妈妈再喊我吃饭,我会马上关掉电视到餐厅,爸爸妈妈呼唤我时,我会第一时间应声并跑到爸爸妈妈跟前,爸爸妈妈对我的这种改变也赞赏有加。我感谢《弟子规》为我带来的改变。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我默默地读着。我觉得这是教我们有“礼”。礼貌是我们最基本的教养,没有礼貌就更谈不上孝道了,恭敬长辈也是孝道的一种。有一次,我刚刚被班主任批评了一顿,结果回家的路上就与班主任撞个正着,我尴尬地想要绕路,不想与老师打招呼,可忽然《弟子规》里的句子在脑海蹦了出来,古人都懂得“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难道我还不如古人?文明在我这里就退化了吗?想了想,我大方地站好,给老师敬了个礼,恭恭敬敬地问了声:“老师好!”老师和蔼地摸摸我的头,直夸我有礼貌,我心里轻松了很多,也为当时想绕路的想法羞愧不已。

现如今,《弟子规》仍然广泛流传,很多和我一样的孩子都读过这本书,它通俗易懂,能教育你守孝道懂礼让、教育你遵守社会公德。在叹服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我也在《弟子规》中慢慢成长。现在,我仍然会在闲暇时翻看《弟子规》,我一遍遍地读,在《弟子规》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有素质的文明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