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说过“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一个能够进步的人,必定是能够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人。只有能发现自身的缺点并能正视缺点,然后不断加以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向成功。所谓自我批判是一个人自我剖析,重新审视自我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向别人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在《华为的企业文化》一书中,作者谈到了华为的自我批判精神。自我批判的确是一种精神,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熟话说“只会说别人不会说自己”,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只能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却总也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亦或是看到了自己的缺点而不去正视它,而是选择逃避,对自己身上的缺点视而不见。当然,我也是患有这种通病的大多数人之一。通过看了这章书,我知道自己要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才能够做更好的自己。所以我通过对近段时间的工作表现的回顾,也做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批判。
我们平时在审核施工方案的过程中,施工单位提交上来的施工方案大致都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在审核的过程中也是大致看一下重点,如果重点没有问题就草草通过了。就如前段时间的一份施工方案一样,几位审核人都只是将施工方案的重点部分进行审核,而没有一个审核人发现在方案里有一点明显与施工当天天气不相符的安全措施,明明是寒冷天气方案里却有着防高温的措施。最后这份方案在施工过程中被局安监人员否决,原因很简单,就是一个很小的细节,让这份施工方案最终结果等于零。所以我今后一定要吸取这次的教训,不能再这样因为一时的疏忽大意而白费功夫。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时常反省自己,用自我批判的精神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从而推动我不断的进步!
华为企业文化可以用“高工资、高压力、高效率”这九个字作为概括,这个文化特征是和华为的行业特点及它企业自身的资源劣势所决定的。
IT行业绝对是适者生存的写照,特别是华为所处的细分行业更加是一个高利润的行业,因此它一开始进入市场,就已经和国际顶尖的跨国公司同台竞争,而华为创业时又恰恰是最没有背景和实力的一家民营企业,这就决定了他们要生存下来的基础最是狼性的文化,也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听起来好像是贬义,但其实是褒义。一家没有任何背景的企业,能够在国际一流企业必争之地生存并形成对它们的威胁,这难道还不足以让人骄傲吗?
其实华为一直在寻求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华为存在着许多困难与危机,但没有理由相信任正非完全没有看到这架高速飞行的火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员工持股制度还是内部创业,都是华为试图在解决员工真正成为企业老板或者说是尝试过一下老板瘾的一种制度安排,但结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毕竟真正老板的体会往往并不在物质上,而是在社会地位、权利和荣誉感,甚至更多地说是老板肩上的责任感,而这些仅仅通过股权或其它类似的方式是无法解决的。
从华为出来的许多中高层,他们离开华为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华为不好,而是想尝试一下创业滋味。其实这是中国人的通病,每个人都想当老板,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去享受那种做老板的艰辛,但似乎华为人员的流动并不仅仅是这样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在功利性企业文化的导向下,当人们已经获取了足够的生活资本后,(据说一个普通员工在华为做两三年后,他们已经可以抵上其他公司员工十年的工资了。)他们就厌倦了这种为了工作而工作的生活要,他们其中部分人从华为出来后才知道华为外面的世界其实很精彩,因此有些人愿意为了真正地活一下而放弃了高工资高福利的华为。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华为将员工工资全部减薪一半,那么愿意留下来与华为共度难关的华为人又有多少?
一个企业的文化,在企业高速前进时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企业文化更为关键的是在企业遇到危机时,有多少人愿意与企业共存亡,那才是企业文化真正精髓的体现。华为尽管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大风大浪不计其数,但员工工资基本没有怎么降过,反而一直在提升,这可以从最近几本写华为的书上领略到华为的高工资文化以及华为“以人为本”的内涵。但我们却不确定,如果有一天,华为的冬天真正来到,正如任正非所说,而且这次华为并没有准备好过冬的棉衣,那现在的华为人又有多少人愿意与任老板一起穿着背心饿着肚皮一起度过这个寒冬呢?
同甘不共苦,不是人都可以做到。不同甘却共苦,相信除了上帝之外没有人这么伟大。因此,同甘共苦是所有企业对员工的共同期望,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人们常说,观念是最难改变的,“企业文化”就是属于观念范畴的东西。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商界就流行一个口号:客户是上帝。这意味着一个很大的观念转变。十几年前我们一进商场就看到大标语“客户是上帝”,但售货员常常背对着顾客,你不叫他,他不理你。这种口号式管理与行动脱节,但有口号总比没有好,多少是个依据,是个开始,接下来才会把口号变成实际的行动。实际情况正是如此,我国企业真正做到“客户是上帝”,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也就是说,这个观念的转变用了近20xx年的时间。
可见,企业的文化真正发生效用,首先必须为其成员所接受,必须得到信仰,否则形同虚设。
企业文化不是通过宣传和弘扬就会被员工所接受的,它需要机制的培育和牵引。在200多年前,美国的建国先贤们讨论的不是谁当总统,他们思考的是:”我们能够创建什么样的程序,使国家在我们死后仍然能拥有很多优秀的总统?我们希望建立哪一种长治久安的国家?要靠什么原则建国?国家应该如何运作?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指导方针和机制,以便创造我们梦想的国家?”可见,国之如此,企业更是。
企业制度是对规则的设计,制定什么样的规则,从本质上讲,取决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比制度更长期的信念和文化,而一旦文化形成,这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才会像磐石一般不可动摇。
企业文化是包括文化、管理在内的企业精神力量,它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这种精神力量可以让企业的员工凝聚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发展、一起创造。一个这种基于“人”而不是“物”的竞争核心,就不会害怕强大的对手,就会有跌倒了再站起来的能力,就有能力“在竞争中学会竞争的规则,在竞争中学会如何赢得竞争。”
管理需要技巧、营销需要技巧、占领竞争优势地位更需要技巧,但有一样没有技巧,那就是百折不挠,勇于奋进、勇于挑战的精神,这是一种为了企业共同的信念,不畏艰难的精神力量。在今天这样竞争多变的商业环境中,缺少这种力量,所有的辉煌都只能是刹那芳华。
企业就像人一样,有躯干和灵魂,同样企业没有灵魂也只是机器的堆垒,制造物品的工具。而企业的灵魂就是企业文化,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企业中,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准则,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力量。
企业文化要能够“看得见”,我们要让二航企业文化出现在全公司的各个角落。不但要有能够体现公司文化的办公环境、建筑和设施,在办公区、会议室、公众号等等传播媒介和公众场合,更要注意时时宣传和阐释我们公司的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理念;企业文化还要让员工“感受到”,员工的感受来自于切身的工作,与其相关的因素有领导风格、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团队关系、培训体系、制度和规范等。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培养学习的文化,形成学习的氛围,提倡团队合作,经常与下属沟通和交流,定期进行反思和感悟,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到文化的真谛;企业文化更要让员工“自己做”,必须让员工行动起来,即使是带一定强制性的,但必须按照要求做,也就是进行“文化体验”。在体验时,考虑给员工一些利益,如轻松的沟通环境、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这些细节可以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好比我们在促销中的“尝一尝”。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我们需要通过开展职工演唱会、诗歌朗诵、体育比赛等系列活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通过文化宣传,将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每个员工心中,渗透到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如此,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才能轻易实现,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才能真正增强。
此外,还需要将创建学习型组织与企业文化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员工充分发挥潜力,不断创新创效,将企业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形象做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