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培训心得体会(最新15篇)

个人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个人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的15篇通信技术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信技术培训 篇1

【关键词】通信技术特色专业专业建设建设目标

通信技术专业作为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着力于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通信行业人才。本文结合我院专业教学改革的契机,分析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现状,详细阐述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目标和方向。

一、专业建设现状

本专业自2005年开设以来,经过8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后续的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1)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学改革虽然已经全面展开,但是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深化;(2)校内实训平台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通信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更新的需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3)教学团队“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高,“双师”的内涵建设有待加强;(4)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课程和教材,工学结合深度有待加强,课程特色有待进一步鲜明。

二、专业建设目标

针对专业建设现状中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制定了今后通信技术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的建设。为了对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教师们深入企业进行工作岗位群的调研,再根据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调查情况,咨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对通信岗位群及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出本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目标。对通信技术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立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分析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构建通信技术专业的新型专业课程体系。对学习领域已确定的课程,按照学校“一个平台、两个融合、三个贯穿”的课程模式,结合通信技术专业的特点,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设理念对课程进行重构,构建“一线,双结合,三基于”的递进式课程体系。

(3)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企业运作方式,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效仿企业设立产品开发部、技术部、生产制造部、工程部、营销部,实施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重点构建“电信微型化”通信综合实训中心,建设“模拟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包括:现代交换技术实训室、SDH光传输实训室、移动通信实训室、数据通信实训室、通信工程实训室,并在原有基础上改扩建通信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等,为核心课程提供实训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操作能力,实现与企业现场无缝对接。

(4)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教育教学能力强,“双聘双挂,双元双育”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外部聘请,内部培养相结合,建设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以通信技术专业教师建设为主线,带动辐射相关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库。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3名教师作为通信技术专业的骨干教师。通过3年的时间建设建成一支综合素质高、教育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能掌握通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拥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技术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专业的辐射能力,充分发挥专业的示范和拉动作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为企业职工、下岗与转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服务。继续深化与中国电信山东分公司合作,开展更多领域和更深层次的3G技术培训。依托校内“电信微型化”通信综合实训中心,紧跟时代步伐,探索开发4G领域的培训和服务项目,以求更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管明祥,王瑞春。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方案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31-33

通信技术培训 篇2

根据通信行业企业特别是通信工程维护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参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于职业资格认定要求,提出“校企融合”模式下通信技术高技能人才认证方案,形成系统化的培训认证体系,提升专科学生的技术与技能。

关键词:

校企协同;培训认证;高技能人才;技术素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信息与通信行业企业对高职高专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企业人才需求与在校学生个人职业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目的及职业认知与规划比较模糊,对从事的专业岗位没有基本的认识。其次专业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以及在课程实训环节所选择的实训课题主要由教师自拟为主,与企业实际所使用的技术存在比较大的脱节。再次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少系统化的实验实训平台,对前沿技术的把握不够准确[1]。本文通过分析人社部最新(2016年)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并结合本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提出基于“校企协同”模式下的职业资格培训认证项目,提升学生的技术与技能。

一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国家政策的研究与对接

我校的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通信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具备必要的通识能力和素养,较好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网络构架、工作原理;具有网络规划、安装调测、网络优化的实施能力;具有专业系统化思维、专业技术判断力与应变能力,能适应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的高职高专通信技术技能型人才。技能鉴定的方向不能偏离我校专业的培养规格[2]。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官网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人社部已经先后分7个批次,取消400多项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在151项职业资格的目录清单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8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93项;准入类资格42项,水平评价类109项。根据本校通信技术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参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中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种类,在校学生能参与的信息与通信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认证项目有表1所示:本校的通信技术专业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自2011年以来与大唐移动通信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实施了对本校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人才培养基地、课程资源等方面的建设,形成了系统化的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4G时代的开启为移动互联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随之产生的通信网络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基于以上的条件与分析在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项目中遴选出“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这一认证人员类别,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研究设计与企业技术需求匹配的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让专科毕业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岗位要求[3]。

二通信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知识与技术素养的养成

高职院校对通信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职业技能鉴定只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进行鉴定之前,学生必须要加强学生专业技术知识与技术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关键在于如何将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不同通信企业的文化贯穿于整个3年的专科学习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将通识文化教育与行业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邀请各通信行业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来校举办讲座,让新入学的通信技术专业学生了解通信行业动态与职业岗位分类信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后续技术素养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现有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及联合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完成对学生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4]。

三通信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认证方案的制定

针对学生在校内完成的专业技术相关课程,校企共同研讨形成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的总体内容,具体包括移动通信技术(4G)、通信网络工程管理两大方面内容。具体的认证项目课程内容模块如下表2所示:由于鉴定项目中的主要内容已经在日常课程中涉及到了,通过强化培训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并通过集中实操训练,使其实际动手能力达到技能鉴定所达到的要求。

四结语

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的设计内容必须同时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与鉴定中心对项目的技术技能要求,整个方案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同时项目的实施必须要得到电子通信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核,需要政、企、校三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庆幸的是最新的国家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及国家积极倡导的高职院校“校企融合”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思想为学校专业技能鉴定的最终实现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高职通信类专业技能鉴定的“技能要求”与“素质需求”协同研究,宋艳秋,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42-144.

[2]俞兴明,范海健,苏品刚。基于校企合作的3G通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3):68-71.

[3]范海健。通信联合人才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4(3):56-58.

通信行业培训 篇3

[关键词]:职业培训 不足 信息化 作用 建设策略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各种先进的设备、技术应用到了生产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的技能和设备使用技术外,还需要拥有丰富的信息获取方法。作为职业培训,承担着的不光是劳动者技术培养之责,还需要通过培训来让学员掌握信息,从而为生产效率的提高打下基础。

一、传统职业培训的不足

(一)理论和实践脱节

职业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对准备就业和已就业人员进行职业业务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其生产能力。而传统的职业培训中,传统的教材和实际的操作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学员通过教材所学的理论往往无法在劳动实践中得到应用,培训成了“洗脑会”,走上了理论式的极端。

以《机械制图》来说,其中制图、识图等基础理论是学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但教材中依旧以投影视图的方式进行展示,这和实际操作中以电脑绘图形成了差距,导致学员无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特别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的发展先,对职业培训的信息化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培训内容和方法的落后

在许多技工学校或职业高中,虽然学员在一定学制内掌握了较强的基础知识,但限于对专业的不陌生化,培训效果始终不高;加之教师在培训中多以讲授和演示教学为主,学员的技能培养依旧没有得到实质进展。这其中,对信息化作用的忽视是一大因素。

二、职业培训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加强职业培训信息化建设,不但有利于提高劳动者对信息的应用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提高。

(一)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信息应用能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和科技交融的时代,作为新时期的劳动者不光需要以专业的技能来作为生产的支撑,更需要提高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从职业培训来看,要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培训来让受训者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得依靠信息化建设来完成。首先从培训方式上来看,信息化建设不但有力于教学方法的更新,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习者通过信息手段来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如在培训方法上,从传统的挂图展示过渡到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立体展,如在对机械的拆装中,无法利用实物进行时,教师可利用三维动画来进行解剖展示,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得到提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得到加强,培训效果更佳。

(二)有利于促进劳动者的操作技能提高

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时性和短期性成为了职业培训效果的关键,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的职业培训,能在短期内让学员掌握较大容量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利用信息化为基础的培训中,学员可以根据自我需要而进行知识构建,摆脱了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当学员通过理论的学习后,再以一定的实践操作来进行巩固,技能能在短期内得到提升,从而为生产的效率提高打下基础。

三、职业培训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从目前的职业培训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内容和手段的信息化是当务之急,两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一)培训内容的信息化

这是针对传统职业培训教材的授受式而进行的信息化建设,它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基础,彻底改变了以书本教材为主的传统职业培训。在职业培训中,一方面是通过电子教材的改革来进行信息化建成,其次是仿真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从电子教材的革新上看,各培训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而制作电子教材,同时也可和其他培训需要之间建立联系,共同开发、制作电子教材。电子教材最大的有点就在于可以对内容随时进行更新,从而满足学员在实践中的需求,不同学校之间的电子教材的资源共享让沟通变得更加紧密,对培训中学员的需求和培训目标的制定都能提供较好的辅助。而仿真软件的开放利用能让学员从理论学习向实践操作形成过渡,在仿真软件应用环境中,技能操作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学员能在模拟环境中经历操作的规程、方法、顺序、注意事项等,从而为学员的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二)培训手段的信息化

首先从培训过程看,当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种技术应用于培训过程时,培训内容的展现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文字、图片,更多的以图片、视频等来配合,学员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对理论知识的构建变得更加深刻;其次,当以模拟软件进行教学时,培训环境得到转变,不再是单纯的听讲过程,而转化为模拟操作过程,学员经历了模拟环境,对技能的操作形成体验过程,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最后,信息化支持下的培训更有利于学员直接的相互协作,对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有较好作用,这也能为将来的生产实践打下基础。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职业培训提供了发展契机,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通过信息化来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职业培训将获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谈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6期。

通信技术培训 篇4

关键词: 中学教师 信息技术 能力培训

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不明确。

现有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很多都是偏重于某方面技术的培训,过于关注教师对技术的掌握,而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是培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模糊的目标既会影响培训的方式方法,又会影响培训的效果。

2.培训内容过于笼统,不能结合教学需要。

信息技术培训不仅要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掌握从事信息教育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掌握教学技能。只讲理论或只讲技术,而不切合学校实际的培训方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3.培训方式简单。

现在的很多信息技术培训一般都是不论学科,全部集中在一起学习,讲基本操作还行,但是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每个学科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每个学科对培训有不同的需求。

二、思考及建议

1.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中指出:“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培训方面,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首要任务[1]。要通过宣传教育、理论学习等多种途径,强化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意识,树立现代化教育观,使教师认识到:以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彻底改变了现有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知识不再是单一的课本、教师的板书,而是集声音、图像,视频等为一体的多种媒体信息,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2];教师不仅要掌握使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基本技能,而且要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而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训的另一个目的是提高整体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除了让教师了解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外,还要让教师具备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3]

2.完善培训模式。

现在信息技术与教育培训一般采取集中培训、分批考核的办法,面广量大,但教师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给培训、考核工作带来许多不便。针对此现状,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有效的培训新模式。

(1)核心培训模式

“核心培训模式”(cascade-effect,又称“瀑布效应”),即依靠教师中的积极分子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的尝试,并以此来影响其他的教师,带动他们在教学中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核心培训模式”用我们通俗的语言来说,可以用“以点带面”来解释。即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选择一些对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有较高积极性的教师组成核心队伍,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培训,逐步提高他们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逐渐成为有独到专长的教学专家,以此来带动其他教师在教学中更多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4]

(2)校本培训模式

以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利用校内的有效资源,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进行的全员性的继续教育形式。在培训方法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以是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专题研讨、计算机教学、网络教学,等等。在培训中,根据教师及学科的具体情况,可按层次分为普及型、提高型、研讨型培训,分别制订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计划,以适应不同水平的教师参与培训的要求。

(3)整合培训模式

整合培训模式不仅仅是培训技术,更是将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教学思想和学科知识的培训有机整合在一起,统一于共同的目标之下。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不应采用“分离模式”,将计算机知识与计算机教学的知识割裂开,各行其是,而应该采用“整合模式”,在培训中将计算机知识技能与应用计算机教学的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整合培训模式应该是提高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趋势,也是最切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需要。

3.建立机制,形成信息化学校管理。

为了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学校可以逐步形成信息化管理新体制,如:

办公自动化。教师平常可以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编写教案;使用幻灯片制作课件;使用电子表格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汇总分析,等等,实现办公自动化,方便、快捷。

教室多媒体化。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尽可能多地使多媒体进入教室,提倡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促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

家校联系网络化。创建校园网,利用互联网的高速传递功能与互动功能,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延伸到家庭,实现学校、家庭教育的无缝衔接。教师与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实现网络助学,随时随地地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育资源共享化。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站,将本校老师优秀的教案、论文、课件等教育资源进行搜集、公布,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各地老师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和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校园活动视频化。校班会、主题教育活动、专题教育课及重大的校内活动视频化。

4.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教育管理机构应结合中学教师的专业特点,根据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有效建立中学信息技术能力的考核、测评体系,而不应只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衡量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唯一标准。

坚持评价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信息源多元化,使学生评价、专家和同行评价和自我评价相互补充,使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单因素评价工作做得公正、客观、准确。

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灵活性。灵活性原则是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评价要在保证正确导向、科学合理的前提下灵活选取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是搞好评价并使评价结论科学、合理、全面完整的两种不可分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在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量化评价的同时,必须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充分肯定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1]。

三、结语

基于课程整合的中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而现阶段的培训存在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培训中的一些不足,以达到完善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体系,提高中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目的,最终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荣曼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8,(5).

[2]陈慧。浅谈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通信网络技术培训 篇5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现代高校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尝试将当前流行的网络教育模式与柔性管理理念融入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程中去,形成一种基于网络的柔性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实践发现,这种模式革新传统的学习理念,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一、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现状

在当前形势下,传统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面临着以下问题:第一,教学内容多与集中培训课时少的矛盾。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性强,内容丰富,需要教师掌握的技术、技能非常多,而高校教师的日常工作也相当多,在有限的培训学时里,课堂教学只能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第二,受训教师多与培训教师少的矛盾。当前高校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缺陷,而学校专门从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又相对少,比例很不均衡。第三,培训面向不同专业教师与学科整合能力培养之间存在矛盾。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面向全校有培训需要、不同专业的教师而定期开设,统一的课程设置忽视了教师在不同专业领域应用的差异。不联系本学科教学,教师很难真正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本学科教学中发挥的作用。第四,教学形式的单一性与能力培养的多元性之间存在矛盾。传统的课堂式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实践操作,这样的培养模式难以体现现代教育技术自身的特点。

二、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提出

针对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现状,一方面,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网络教学,构建一个网络培训平台,以改进内容多与课时少以及教学形式单一等矛盾;另一方面,尝试在基于网络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管理中的柔性管理思想,以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先进管理理念对基于网络的教学过程进行管理。

利用网络开展教师培训具有以下优势: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自主学习,减少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网络的便捷性有助于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网络的互动性有助于丰富教师培训的方式。柔性管理最早来源于企业管理,也可称之为“人性化管理”。将企业中柔性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教师培训的过程中,一切以受培训教师为中心,从课程设置到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教师都可以参与修改,这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培训收到较好的效果。基于网络的柔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模式,具有便捷的培训形式、丰富的培训内容、灵活的培训时间。同时,又引入了柔性管理的思想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调控,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望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为推动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如图1)。

三、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

(一)网络培训平台的搭建

构建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培训平台,一方面,可以缓解受训教师人数众多与专业培训教师相对少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可解决受训教师的工学矛盾以及传统的培训教学形式单一等缺陷;另一方面,合理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师技术培训可以为受训教师做出表率,让教师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切实地感受使用先进技术给学习带来的便利。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培训平台由资源管理平台、资源搜索平台、学习过程管理平台、在线交流平台、管理与评价平台这五个子平台与海量资源库、学习过程定义库、交流信息库、学习表现与成绩库四大类后台数据库共同构成。

1.资源管理平台。资源管理平台提供了对海量资源库的管理功能,海量资源库由师生共同建设,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由教师向受训者的知识推送模式,受训教师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分享知识给其他受训教师,资源库的信息来源渠道更宽,平台的使用者人人都可以为海量资源库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2.资源搜索平台。资源搜索平台提供了对海量资源库以及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例如关于“大熊猫”的主题式学习,在资源准备阶段,我们在Sohu网站的搜索引擎中输入“大熊猫”,在0.01秒就查询到了49287条资料,并组织了“大熊猫资料,大熊猫保护,大熊猫繁殖”等子专题资源。

3.学习过程管理平台。在学习过程管理平台中引入了学习流的概念,学习流是对学习流程的形式化表示,它描述学习过程中的活动,以及各活动最基本的先后顺序和流向关系,用于对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是学习流程建模的结果。在本平台中,对于学习流的过程定义由专业培训教师维护,保存在学习过程定义库中。

(二)柔性培训管理的实施策略

1.柔性化的培训组织形式。所谓柔性化的培训组织形式是指打破传统的教师培训的局限,按照学校发展需求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在没有限制的网络中,自觉灵活、持续不断、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师培训。首先,教师接受培训的场所灵活机动,受培训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参与培训的场所;其次,教师接受培训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解决了传统教师培养模式中的工学矛盾;再次,系统会根据受训教师的自身情况,推荐恰当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受训教师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浏览,解决了在传统培训中,受培训的教师无法自由选择培训内容的缺陷;最后,受培训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跟其他教师交流培训心得,改变了传统培养模式中极少有互动的缺陷。

2.柔性化的培训内容。在基于网络的柔性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里,培训的内容是实时更新的,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已有资源,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将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新技术推送给受培训的教师,使得教师能够跟上知识经济的步伐,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最实用的工作技能。在培训内容保持实时更新的同时,也传承了以往的知识信息,既记录最新的资讯知识,又保证知识的一致性。将知识重新分解与整合,重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搭建教师全面的教育体系观。参训教师也可以参与制订培训计划,为培训组织者提供备选培训内容,充实网络培训平台的资源。由此可知,基于网络的柔性教师培训,培训内容不再单一,而是多元化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

通信技能培训 篇6

12月,我作为领队和另外四名教师一同参加了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携手助学”项目师资培训第三批省份中级研修班,对“携手助学”项目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借鉴先进模式,改进培训理念

“携手助学”项目的培训模式不同于以前的一些培训项目。从培训对象的选取、培训内容及教材的开发、培训方案的制定上,都为今后教育厅组织各类培训提供了借鉴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DVD教学光盘自学、教学网站平台支持、集中面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三种方式的充分结合,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

整合资源,项目与政策结合

“携手助学”项目师资培训包括基础培训和中级培训。基础培训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组建网络系统、互联网与信息安全、多媒体设备使用、常见知识问答六个方面;中级培训包括Office与教学应用、操作系统与网络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与近年来教育部推行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计划等项目密切相关。

总结项目成果,积累培训资源

“携手助学”项目师资培训已经在全国6个省份推广了,通过他们的经验介绍,在该项目实施后,项目执行机构会积累一系列的成果。通过基础培训和中级培训,我们能掌握全省信息技术名单和全省各县培训机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名单,同时能对全省各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以点带面,全面推广教育技术

通信技能培训 篇7

[关键词] 教师;信息技术;O2O;培训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O2O模式的构建

在浙江省教科规课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O2O模式研究”背景下,笔者构建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O2O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包括培训组织者、培训师、参训学员、线下学习、线上学习等要素,培训师主要指高等院校和教育部门具有较高造诣的专家学者,培训组织者指教师培训机构专职人员,参训学员指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线下学习是指在教室进行短期的集中培训,线上学习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的长期个性化学习。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融合的。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O2O模式的优势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更新快,操作性强,存在“难学易忘”的特点。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经常是“炒冷饭”,重复且低效,这是由于传统的培训模式无法很好解决两个难题。第一是培训时间短,不可持续。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重,继续教育的工作学习时间问题矛盾突出。传统的集中培训时间短,往往是参训教师刚入门培训就结束了。教师在应用所学技能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具体的问题无法解决。学难以致用导致教师产生挫败感,丧失信心和兴趣。第二是听课多操作少,难满足个性化需要。培训师课时有限,为加快进度,课堂上以讲为主,学员缺少足够的操作训练。无法满足个性化需要是集中面对面教学的通病,在教师培训中尤为突出,另一个问题是参训学员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差异明显。

O2O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指的是线上线下结合(Online to Offline)的混合培训模式。在这种模式里,学员的学习包括线下集中培训和线上个性化学习两部分。学员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导下,借助于在慕课平台上的微课视频来学习,通过平台上的论坛、群组或即时通讯工具IM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完成任务,并通过线上线下的考试。O2O模式既可克服传统集中培训无法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也可解决在线学习缺少支持、引导、和监控的问题。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培训活动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联系实际的任务,以任务驱动培训;二是培训活动强调线下培训与线上培训相结合,既重视集中面对面的学习,又注重线上分散的学习和交流,可以理解为传统培训与互联网培训的有机融合;三是培训活动可以是中长期可持续的学习活动,特别是线上部分,学员可以用于预习、学习、复习,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这是传统的集中学习无法做到的;四是培训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对培训的整个过程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O2O模式的实践

为验证培训模式的实效性,我们选取浙江省金华市一所中学、一所小学的各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学科除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面对面的线下集中培训以及借助朗朗课堂慕课平台的线上自主学习,开展了O2O模式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在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线上的培训指导、答疑解惑、互动交流等活动都起到了很好地辅助学习的作用。我们通过线下的交流访谈、在线的论谈、问卷调查、学习数据分析,来评估培训实效性。以下是具体的实践过程:

1.培训需求调研

课题组设计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需求调查问卷,并在问卷星网站上,以获取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和培训需求的信息,两所目标学校共有183名教师填写了在线问卷。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较好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应用能力尚停留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阶段;教师有较高的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需求,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能力有待提高;已有的培训尚不能完全满足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参训者对培训的满意度不高。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能力相对较弱。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低下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瓶颈。

2.培训内容设计

在调研基础上,课题组根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为基础能力、通用能力和学科能力。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是指教师为满足日常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技能,如教室多媒体设备的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简单维护,常用小软件的使用,简单PPT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等等。信息技术通识能力是指教师在备课、授课、总结反思过程中,完成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如多媒体素材资源的查找、下载、处理、整合、应用等能力。信息技术的学科能力是指与专门学科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能力,如数学课常用的几何画板、物理化学课常用的虚拟实验室、美术课用到的金山画王、Photoshop等。

3.课程资源建设

O2O培训模式中的线下学习课程安排比较传统,以讲座、观摩、实践、论坛研讨等形式开展集中培训。O2O培训模式中的线上学习课程是利用慕课平台,培训组织者通过互联网为参训者提供培训项目信息、培训内容清单、学习任务书、培训课件等资料,提供培训的一系列微课程及配套练习,提供具有问题解答、交流探讨等功能的论坛和即时通讯群,提供在线测试、考核评价,提供学员学习过程记录、个人学习数据统计和分析、学习问题诊断和建议。这种互联网学习环境能促使每个参训者融入进来,形成学习共同体,对线下短期集中培训起到有力的支持,和线下培训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可以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成为长期的、可持续的培训,满足教师终身学习的需求。

慕课平台上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结构包括“学习资料模块”“微课程模块”“交流讨论模块”“考核评价模块”“学习管理模块”五个部分,为线下线上的培训实施提供有力的技术和内容支撑,如图2所示。

笔者以培训课程中的“多媒体资源整合”部分为例,介绍在线课程的建设过程:在“学习资料模块”里提供学案、学习任务单、课件、参考文献等;在“微课程模块”里提供精心设计、短小精练、为不同层次学习者而分层分类的一系列微课;参训学员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微课程,通过观看微课来开展预习、学习、复习等活动,结合线下的集中培训,掌握多媒体资源整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各微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能合为一体。学员利用平台资源更有效地学习,养成多元化学习视角。多媒体资源整合课程微课内容如图3所示。

4.教学过程安排

多媒体资源整合能力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文本、图像、动画、音视频的技术手段,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将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改编成适合网络自主学习,以多媒体教案、学案、课件和微课的形式展现。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然后,任务驱动,引领学习者自主学习:培训师一开始就设置一个微课任务,让参训学员在解决实际任务的驱动下,紧扣既定目标,有目的地学习和综合运用多媒体的知识与技能,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掌握知识脉络;这样参训学员从做中学,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熟练掌握技能和方法。任务流程如图4所示。最后,借助慕课平台的丰富资源和活动,扩充学习内容,巩固培训效果;利用论坛和讨论区,安排学员与培训师、学员与学员进行交流沟通,让学习者提交阶段作品做展示,提交心得体会报告,记录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

5.培训项目实施

由培训组织者事先通知学员时间地点,在培训教室以面对面的形式展开第一次线下(Offline)培训。培训为期三天,包括O2O培训的流程介绍、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课题组根据训前的调研结果和事先的设计安排培训内容,采用专家讲座、优质课例展示、边学边练等培训方法,激发兴趣和热情。

由于信息技术是实践为主的课程,学员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在集中培训后即开展在线(Online)学习。学员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导下,通过观看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当完成一个内容模块学习后,学员需要完成阶段性的任务。课程还设有相应的课后作业、讨论互动、作品展示、评价等,用来强化和巩固培训效果。

开展在线学习半个月后安排为期三天的第二次线下集中培训。这次培训主要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要求学员事先按微课大赛的要求在线完成各种实用小工具的学习,带着学习中的问题、带着多媒体习作来到培训教室。在面授的过程中完成选题、微教案、微学案、微课件的制作,完成教学过程的录制,完成微课的后期合成工作,并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由专家学者对学员作品进行点评打分,并评选出优秀作品。

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应以学员为主体,以学员的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为目的。为了有效评价培训的实效性,应充分发挥慕课平台的功能,根据登录平台的次数、学习时间长短、论坛发贴跟贴的数量和质量、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成绩、微课作品的等级等情况,对学员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四、结语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能有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效性,是教师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是“互联网+培训”的一种实践,很好地利用互联网搭建了一个长期、有效、专业的教师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安晓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王长丰。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2007,(7).

[3]李涛。整合学科课程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开发[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3).

通信行业培训 篇8

我国的交通系统得到了逐渐的完善,将干部培训教育工作落到了实处,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干部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目前在实施干部培训教育工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对此,相关部门务必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如果将“互联网+”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技术贯穿到整个交通运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将会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1“互联网+”应用于交通运输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

交通系统干部培训教育工作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很多年,取得了可观的教育成果,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领军人物;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其与理想的交通建设团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传统的交通干部教育培训模式与现代教育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对此,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要注重对传统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教育事业,推动我国现代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在线培训模式更好地弥补了传统教育培训模式的不足,发展快速的网络信息化技术为教育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培训管理水平提高,培训范围扩大,同时还可以增强培训效果,信息化技术带来的大数据环境大大改善了传统教育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我国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诸如干部的个人信息、培训记录、学习状况、培训进度等方面都属于信息管理的内容,管理人员要将以上这些方面的信息详细记录下来,为后续的大数据分析、培训个性分析和需求预测打好基础。通过多年来对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互联网培训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2“互联网+”应用于交通运输干部教育培训的建议

2.1创新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培训模式

远程培训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培训模式,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更是备受欢迎的一种模式,即使是这样,远程培训和面授培训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二者各有利弊,不能相互取代,主要体现在学习的系统性、授课效果和培训完整性等方面。人才需求量大、干部培训内容复杂等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如果能将“传统面授”和“网络学习”结合起来,组成一种混合式的教育培训模式,则会大大增强培训的效果。混合式学习模式就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其他相关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到一块,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比如传统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视听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结合、传统学习方式和计算机辅助模式的结合等。为了使得交通运输行业的网络培训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构建含有微课录制、视频剪辑、课件制作等内容的培训数据库系统,将网络培训资源的策划、设计、制作、审核、测试等具体的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特色网络培训管理。

2.2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培训信息体系

为了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体系,需在原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行创新,就交通运输行业干部培训内容而言,对于不同级别的干部就应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并安排合理正确的培训内容,同时,还需不断地完善培训技术和学习服务支持体系,提高培训管理效率,努力做到培训资源标准化、合理化。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培训学员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学员学习效率。比如,学员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进入学员管理系统,只需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完成网络选学、作业提交、教学资料共享、网上听课、教学评价、学员交流、考勤信息等培训流程的操作。此外,还应建立数字化的培训管理系统,便于对传统的服务资源和管理制度进行整合和改良。为了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学生学习和授课教师质量管理,教育培训部门需通过此系统对教学工作做出明确的计划,并开展评估教学质量工作,加强监督培训管理,使交通运输行业干部培训质量得到保证。

2.3整合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培训资源体系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可结合“互联网+”技术制定干部教育培训方案。首先,优化教师资源。优化交通运输部门教师资源库,建立一个清晰的目录,便于学员依照学科和研究方向查询。其次,合理规划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可以将分散在各个地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教育培训资源聚集起来,比如,培训视频、文件规定、多媒体课件、案例等,并对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培训资源信息平台。通过此平台,使得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并得以最大化利用,实现数字化教学和培训资源共享。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下,合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优势,共同协作,完善教育培训资源体系,促使交通运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上一层楼。应该说,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民生发展的一个关键,其行业的发展应该及时把握新的发展,以主动适应的模式来适应干部教育培训新常态。通过“互联网+”的思维理念为指导,合理化、科学化地设计整个教育培养体系,不仅能够更高层次地满足于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还能够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创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是交通运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合理、科学的开展。在交通运输干部培训中,引入“互联网+”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数字化教学,建立共享、兼容、开放、规范的干部培训体系,而且可以树立综合交通的理念,同时,还可以加快完善培训管理体系,促进交通运输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通信技术培训 篇9

关键词:学校机制;前期准备;项目培训;实际应用;技术梯队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中的不断推广应用,学校局域网络快速、稳定,校园网站信息及时与更新,教师上课课件制作精美、简练,各类学校活动、公开课多媒体应用普遍、教育教学视频拍摄精良等等。

我校作为温州市首批示范数字化校园,一直以来有着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成功经验和良好传统。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负责部门,我们一直在寻找最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之路。根据我们近几年的探索和反思,基本理清了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思路,以下就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机制保

障、前期准备、组织形式、培训内容和团队建设等五方面进行分析。

一、立足学校层面,形成机制保障

要做好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光靠信息技术老师的热情和其他老师的兴趣是不够的,只有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并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制度化,才是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培训有效实施的保障。我校由信息技术处制定每学期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并列入学校行事历,将信息技术培训纳入教师绩效考核项目,每次培训必须签到。有了这一制度保证,我校每次组织的信息技术到勤率都在88%以上。

二、做好前期准备,引发学习兴趣

“引发学习兴趣”这原本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常用策略,但是,当老师变成学习者时,这种策略同样适用于他们自身。作为成年人的教师们承受着工作、家庭、社交等多重压力,学校组织的任何培训活动都可能被视为一种工作负担,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只有经过精心的准备,符合教师发展需求或工作需要的信息技术培训才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我校的做法是:做好铺垫,因势利导,层层深入。

三、结合培训项目,尝试不同形式

根据每年培训内容的不同,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期找到广大老师乐于接受、效果良好的教师培训形式。

1.集中讲演式

选择固定时段集中教师培训,若是讲座的形式,一般在会议室,若是讲练结合的形式,一般在计算机机房。这样的形式优势在于:安排紧凑、内容集中、培训容量较大;缺点在于:教师接受程度不高,过之即忘,缺乏后续跟进。

2.分散渗透式

利用每次教职工大会的时间在会议开始前的5~10分钟,做信息技术前沿介绍或者简单的应用演示。这一形式的优势在于:组织形式简单,教师容易接受,有利于培训的延续性;缺点在于:培训内容精简,无法拓展,教师参与度不高。

3.竞赛激励式

将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分解成不同的竞赛项目,通过组织教职工趣味竞赛的方式实现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优点在于:容易激发教师学习兴趣;缺点在于:组织难度大,适用范围小。

四、突出实际应用,提升培训效果

衡量一次信息技术培训成功与否,只要看培训之后教师对培训项目软件的使用程度即可。这里我举几个成功的例子:2005年博客培训之后,许多老师开始使用教育博客,并颇有心得,更有甚者参加了温州市教育博客评比并获奖。2010年微博应用培训之后我校团委学生会开通了微博点歌台,温州二职学雷锋。2011年期中考试之前,我们组织了Word使用技巧的信息技术培训,在期中考之后的家长会上绝大部分班主任使用了Word中的“邮件合并”功能制作学生成绩单和家长通知书,并且沿用至今。

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本质在于方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日常办公,信息技术培训只有切实从教师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

才能找到实际有效且受教师欢迎的培训内容。

五、建立技术梯队,构建“学习共同体”

所谓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就是指培训活动本身,但我们认为广义上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存在于教师在校工作的每一天的。教师身边的同事、班级的学生、电教员都可以在不经意间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而且这种“培训”往往是令受训教师印象深刻的。因此,我们组建由各学科教师组成的学校信息员队伍,定期培训、学习,让这支队伍成为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中坚力量,力争做到以点带面,以学科办公室为单位构建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全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以期逐渐形成“人人动手学应用”的校园风气。此外,每学期进行学生电教员培训,通过电教员对班级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应用,间接将这方面的知识在日常应用中传递给任课老师,我们称之为“曲线培训”。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不仅仅局限于一次或者几次教师培训活动。要真正把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做好,需要从学校的制度制定开始进行通盘考虑,需要做大量的前期调查,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需要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内容,更需要日常积累和建立信息技术团队。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关键在于改变教师理念,我们通过一次次的培训和日常点点滴滴的渗透,逐步激发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加以引导,相信不远的将来,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将变成一个教师之间展示和互享各类信息应用的舞台。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钟启泉。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05.

通信技术培训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基本状况 培训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81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教育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开展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一、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基本状况

我校主要开展了三次全员培训。第一次是2003~2006年期间的“河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初级培训”,其内容是Word、Excel、幻灯片的制作,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能处理基本的文字材料和数字统计。第二次是2007~2010年的“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综合教育技术培训”,其目的是:(1)培养教师在网络上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引导教师对音频、视频文件进行修改与制作,把学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3)提高教师根据学科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第三次是2011年至今的“国培计划――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和“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远程培训”。这次培训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对教师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的洗礼,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中观课程”的概念,还提供了一套教学方法:主题单元计划设计、探究式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评价方案设计。每一次培训都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信息技术水平。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方式

总的来说,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44岁以上的教师只能在计算机上完成网页浏览的操作,不能完成简单的音频、视频的处理,不能结合所教课程制作教学课件。因此,我们对在职教师主要采用集中分批脱产培训、送教下乡、校本培训三种传统的培训方式。

1.集中分批脱产培训。把教师分批次集中,进校进行脱产全封闭式(吃、住在校)培训。

2.送教下乡。每年暑假,我校都要聘请各学科专家或骨干教师到各个学区讲授继续教育课程。

3.校本培训。组织我校的教师定期到各个学区参加校本培训,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收集教师的教学经验。

三、在职教师网络培训学习方式

1.搭建网络培训学习平台。利用继教网的教育资源,建立起教师培训平台,聘请教育专家、知名学者和优秀骨干教师讲课,让教师能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和技能。建立继续教育的辅导主页,使教师能解决平时在教学和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受培训教师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网络培训平台由教师进行实名注册,并为每一位教师建立电子学习档案袋和学习目标计划书。学习档案袋包括:学习记录、下载材料、学习反思、学习作品集。学习平台采用交互式学习,交互式学习有以下两种方式。

(1)人机交互方式。该方式是指人通过电脑与学习平台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首先承培单位或教师把大量学习内容放到学习平台上,然后学员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的练习,这能使学员产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

(2)人机人的交互方式。该方式是指学员和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通过学习平台或网络通信手段进行交流的方式。它可以让学员和教师之间,学员和学员之间展开讨论,迅速向教师反馈学员的学习信息,教师可以及时地给予辅导,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可通过教师的QQ群、博客等进行交流(短期脱岗集中培训宜采用这种方式),也可以采用非实时的离线展开,通过主页留言、E-mail等方式进行交流(个人的学习可选用此方法)。

通信技能培训 篇11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培训模式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各高校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在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水平成为制约信息化教学推进的瓶颈问题:一是教师培训相对于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二是教师培训的观念、内容和模式滞后。为了快速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日益受到关注,各高校纷纷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在培训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模式等问题成为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

因素。

一、正确理解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T)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如果将教育信息化视为一个过程,那么这一过程发展到目前已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学。如何正确理解信息化教学的内涵,是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的重要前提。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我们可以从技术和教学两个层面的特征来理解信息化教学。从技术层面看,信息化教学的特征可以归结为数字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即时化五个方面;从教学层面看,信息化教学的特征主要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情境虚拟化、学习个性化、教育协作化、管理自动化。

二、明确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直接实施者,信息化教学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高低。因此,在信息化教学环境条件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成为我们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的重要依据。

1.要求教师积极转换角色

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而是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辅导者和评价者,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创立者,信息资源的建设者,知识的追求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要求教师具备优秀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不仅包括技术层面上的会使用各种信息传媒工具获取信息,还包括智力层面上的掌握信息处理能力和把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的应用能力。

3.要求教师参与教学信息资源建设

教学信息资源库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是教师的教学策略,它来自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丰富的教学案例,让教师参与教学信息资源建设,能够有力地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每位教师在使用和享受教学信息资源的同时,都有义务和责任提供自己有价值的教学经验。

三、信息化教学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训目标和培训理念不明确

培训目标是培训工作的指南针,它调节控制着整个培训过程。

目前,我们对于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的认识,只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其中一个有失偏颇的看法,就是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传统的信息技术等同起来,重视技术,轻视设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要使教师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有在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

2.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不合理

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大都延用专业教学的内容体系,与教师的现实需求不吻合,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受训人员兴趣不高,效果不明显。在培训方法模式上,大多仍采用传统的培训和教学模式,即使结合了一些教育技术手段,也只是停留在媒体应用的初级阶段,而没有真正把教育技术应用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在培训效果的反馈方面,基本上还没有建立完整有效的评价方法。使培训后的教师大多仍然懵懵懂懂,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仍然不能真正领会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无法在教学实践中较好地运用教育

技术。

四、在信息化环境下培训方法和模式的探索

1.基于教师需求确立培训目标

教育技术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在校教师,他们的主要特点是文化程度高,知识较为丰富,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较强。教师对于为什么要参加培训,培训什么,培训内容如何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等方面,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作出判断,因需而学。所以,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时,都有一个预期目标,那就是带着自身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任务,期望培训内容的实用,期望训练教育技术的技能技巧,特别是期望以教育技术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如何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等具体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教育技术本身为中心开展培训活动,可以说教师信息化培训的过程就是一个以期望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与寻求解决的过程。因此,在培训中,我们必须围绕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确定一系列培训目标,这种以教师本身教学问题为中心的任务驱动训练方式能大大提高受训教师的培训兴趣与实践能力。

2.基于教学应用选择培训内容

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不仅在于给教师提供一个掌握教育技术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使学科教师能将所学知识实施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具有较高的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综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更丰富的信息,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信息化教学培训内容的选择应该基于教学应用,应该与教育技术专业教学的内容有所区别。

(1)掌握信息化教学基本理论知识

包括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现代传媒教学法、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的课时比重不宜过大,否则容易令教师感到厌倦。基本理论知识的授课可以通过聘请专家教授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全体教师讲述有关信息化教学的理论和发展趋势及信息化教学对广大教师能力要求等问题,使教师树立信息化教学意识,从根本上认识信息化教学,消除潜藏在心里的对信息化教学的误解,转变教育观念。

(2)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与应用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主要是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征和知识水平,选择和正确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实现媒体的最佳组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3)掌握教学多媒体信息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应用

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料,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包括: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上信息搜索下载上传、网络课件开发、网络课程建设和信息资源库建设等。通过培训,使教师具备信息搜索技能、信息选择评价技能、信息处理技能、信息表达技能、网上协作技能、网络课件开发和网络课程制作技能等,建立教学信息资源库,以促进教学。

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和网络教学应用可采用校内培训法,分批次将教师组建成教学班进行集中面授教学,注意讲练结合,以教师的实践操作练习为主,注重提高应用技能。

3.基于教学效果探索培训模式

受训教师的主要特点是文化程度较高,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较强,但信息素养以及教育技术的基础参差不齐,鉴于这些特点,在课堂集中讲授的基础上设计一种自主学习模式,结合他们的工作实践提出问题、澄清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以“学”为主的模式,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学习的特点。

(1)提出问题

这是培训的入口,由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共同参与,采用集中方式完成。首先,由培训教师提出在教学实践当中遇到的待解决

的共同问题,然后启发受训教师共同讨论问题的实质,并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受训教师可以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

讨论。最后,由培训教师汇总讨论情况,并列举出解决该问题需要履行的过程和实现目标,包括诸如该问题由哪些小问题组成,解决问题将要用到的知识、技能及参考文献等。

(2)澄清问题

首先是采取分散形式,以自学为主,由受训教师个人或学习小组自己完成,培训教师基本不参与。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通过各种学习手段自学、查阅相关知识,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试着去找出解决办法,同时记录下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相关和不相关的问题,然后采取集中方式,或通过校园网的实时和非实时交互手段(如BBS,QQ,E-mail等),共同参与讨论受训教师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概念模糊、疑点、难点以及教学实践中困惑棘手的问题,然后培训教师重点针对这些问

题结合教育技术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进行阐述、讲解或通过共同讨

论、分析等方式澄清这些问题。

(3)解决问题

仍采用集中方式,由受训教师或各学习小组阐述自己的解决

方案,通过分析和讨论,列举各个方案的优缺点,推出最佳方案。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出问题(知识点)所涉及的理论概念和实践技能,说明一些共同存在的不足和认识上的偏差,并系统讲解相关知识、基本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阶段,受训教师可能还会提出在实践过程中仍未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可以继续澄清问题,直到解决问题。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万能的,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训模式也如此。单纯地应用任何一种模式都不符合客观规

律,都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师培训实践中,应采用基于“问题”的混合培训模式(Bland-Training),既有集中,又有分散,既有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又有现代意义下的网络环境。贴近实际工作,贴近教学需求,激发培训教师的兴趣,调动他们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从而使教育技术培训事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曹瑞敏。以信息化培训带动教师专业化成长[J].当代教育科学,2006(14):50-51.

[2]马永峰,陈玉梅。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及其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8):32-33.

[3]郭庆松。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师资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3(2):11-15.

通信行业培训 篇12

关键词:职业培训包;信用管理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

本文系天津广播电视大学重点课题“天津开放大学学科专业体系规划与建设研究”(课题编号:13XZ1011)和一般课题“协同创新视角下电大与普通高校‘双元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编号:14XZ1003)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包”开发探究

收录日期:2014年8月5日

2014年6月1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标志着新时期国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开启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新起点。天津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高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贡献率中发挥重要作用。2012年,天津市启动“职业培训包”开发项目,津政办(2012)61号文件―《关于印发天津市“职业培训包”项目开发实施方案的通知》,就全面开发和推行具有天津市特色的“职业培训包”项目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中标“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包”的开发工作。自此,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信用管理师职业岗位的要求,借鉴国内外开展职业培训的经验,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有计划地实施开发任务。

一、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包”开发框架

“职业培训包”是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针对某一职业各层次的培训对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资源总和,是在国家职业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框架下,依据培训包职业标准,培训标准、师资配备标准、设备与环境配备标准,确立模块化、菜单式培训体系,规范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过程、考核评价方式,将培训资源“集中打包”,理论实操“捆绑作业”的一种职业技能培训。

(一)信用管理师职业开展现状。信用管理师是在企业中从事信用风险管理和征信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助理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2005年3月31日,“信用管理师”作为国家新职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标志着信用管理行业成为我国专业技术职务行列中的一员,并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自2006年到2008年,共有1,730人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成绩合格获得证书的有853人。其中,助理信用管理师277人,信用管理师539人,高级信用管理师37人。2008年11月,因国家职业大典重新修订,信用管理师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工作暂停。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开通了地方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如天津市、湖南省等省市。

信用管理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一支新的专业技术队伍从其发展前景看:第一,职业前景很好。从学科角度看,信用管理跨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电子技术、商法等学科,是一门典型的应用型交叉学科。第二,市场需求量大。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规划纲要2014-2020》的颁布实施,不仅大力推动了企业信用制度建立工作,征信行业各分支行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信用管理和征信专业技术队伍将在规划期内迅速成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事信用管理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机构大约有5,000家,已有近50,000家企业开始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或培训信用管理专业人员,预计未来将有上百万人走上从事信用管理工作的岗位。

(二)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包”开发框架。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包”按职业资格等级打包,其框架构成含标准包、指南包和资源包三部分。(图1)

1、标准包。标准包是针对职业技能培训所做的统一规定,是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的标准性文本和实施培训的依据,也是培训学员接受培训必须遵守的准则。标准包要对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师资队伍、设备与环境、培训考核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主要包括培训包职业标准、培训标准、设施环境标准、师资配备标准和考核标准五大部分。

2、指南包。指南包是供给培训学员和培训教师了解、使用“职业培训包”的服务性文本。一是为培训学员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咨询服务窗口。培训包要为培训学员推荐培训菜单,便于培训学员方便快捷的选择培训模块;培训包要为培训学员提供丰富的培训项目,大量的职业信息、就业岗位信息,为培训学员培训、择业、就业搭建服务平台;二是为培训教师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教学和规范管理的技术性和指导性文本。培训包中的培训指南即为培训教师必须执行的培训大纲或培训方案。主要包括职业指南、培训指南和考核指南三大部分。

3、资源包。资源包是“职业培训包”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包要有丰富的培训资源,供培训对象、培训教师、培训机构享用。其资源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不仅方便教师直接选用,而且能为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供方便,是培训教师上岗组织培训、指导学员训练的得力工具,其丰富的学习、信息资源要成为培训学员即时学习和训练的好帮手。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学习资源和信息资源三大部分。

二、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包”开发特色

(一)整合社会优质资源。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包”开发服从和服务于天津经济建设,充分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聘请信用管理行业领军人员(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学术委员会林钧跃)组建开发团队,构建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建模式,突出“实战化和职业化”的特色,形成“聚合资源”优势。

(二)实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对接。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包”资源开发不仅满足非学历培训需求,同时将资格证书课程引入到学历教育中。参照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在信用管理专业课程模块中设置了“助理信用管理师”和“信用管理师”两门课程,在拓展课程模块中增加了信用管理师基础知识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上述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后,可以直接参加由天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相应级别的证书考试;如果学生持有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则可替代相应课程学分。

(三)开发体现泛在学习。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包”开发中,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努力实现远程教育方法、理论、技术的有效结合,将泛在教育的理念引入到非学历教育中,充分体现处处、时时学习理念。不仅开发适合移动学习的微课程,还将建立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培训网站,而网站的学习将采用国际流行的“通关式”学习方法,学员每学完一章内容,要进行围绕本章学习内容的小测验,成绩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章的学习,学员可以多次测试直至通过考试。

三、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包”开发实践

(一)广泛调研,科学选取调研对象。为使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包”能够同时具备科学性、逻辑性和适用性,开发团队选择了四十余家来自不同类型企业和征信机构的调研对象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的技能要求在天津的适用性、技能要求的天津特色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时俱进的新内容等问题。科学选择调研对象要依据企业和消费者信用管理方法的特点,所选企业包括:制造业企业、贸易流通类企业和商业企业,既有客户群以工商企业法人为主的企业,也有客户群以自然人性质消费者的企业,从而保证了调研结果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二)搭建模块化培训体系。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即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七十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方法上,MES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可称之为“任务模块”。而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包”的开发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以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培养为基本点,通过模块化项目体系的研究实践,打破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框架,走向按职业技能为主线的模块项目课程体系。

(三)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资源开发。明确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包”开发思路,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开发,以课程超市方式动态构造资源包内容。依靠开发精品资源和特色资源,通过实用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完成培训学习,实现职业能力提升。在前期大量调研工作及与行业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制订开发方案。根据不同类型的终身学习需求,面对广泛而多样的学习主题,科学设置针对性强、周期灵活、可选择性强的课程超市。

总之,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包”的开发,将引领职业培训机构向着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开发成果将会为培训对象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会对新培训模式下的社会培训发挥引领作用。职业培训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已经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要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在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中找准定位,为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开发新的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津政办[2012]61号文件。关于印发天津市“职业培训包”项目开发实施方案的通知。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5.25.

[2]王悦。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北京开放大学特许经营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成人教育,2013.

[3]李茹。“职业培训包”功能分析与基本框架搭建[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

通信网络技术培训 篇13

关键词:物联网;软件开发;网络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171-02

1 物联网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

1)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

自从2009年,提出“感知中国”,物联网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年均增幅超过25%。到201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7500亿元。物联网产业涉及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等。物联网应用于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食品卫生、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能家居等。

2)物联网软件开发行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薪资水平高

物联网软件开发主要有PC端应用开发和手机端应用开发两部分。PC端开发的。net软件工程师在我国每年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将达到 80万~100 万人;手机端开发的Android开发人才缺口至少达到三十万以上。高职学历物联网软件开发人员薪资普遍在6千~8千元左右,不少学生能够拿到8千甚至1万以上的薪水。

支撑物联网的移动通信行业(特别是4G)发展迅猛,网络优化人才需求量大

移动通信网络是物联网应用的核心技术之一,支撑物联网技术的行业应用于推广。从2014年底我国4G牌照的发放,4G移动通信产业迅速发展壮大,4G网络前期建设拉动的投资规模达5000亿元左右,网络正式商用后,还将带动终端制造和软件等上下游行业,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4G网络优化人员薪资待遇一般是实习2~3千,初级5~6千,中级8千以上,高级1万以上。

2 物联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1)物联网软件开发与无线网络优化等高端产业知识更新快,学校很难做到与行业同步更新

物联网软件开发与无线网络优化等均为引领产业发展潮流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更新非常快。而学校培养方案都是提前几年制定完成的,不会随意更改。这样势必造成学校教授的知识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不利。在与这些知识更新很快的高端产业对接时,如何抓住技术核心能力培养并时刻关注产业技术发展,做到紧跟技术发展而不盲目跟随技术,需要在专业培养中深入研究。

2)学校实训条件无法做到与物联网软件开发与无线网络优化等高端产业同步更新

高端产业发展快,势必导致教授这些技术所需的实训条件能跟上技术发展。而专业实训室一般是前一年申报第二年建设,至少2年的周期,这样很难满足技术发展需求。如何利用好现有实训条件、如何规划好专业实训室建设也是对接高端产业时急需研究的问题。

3)同一专业的学生个体特点、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同一方向培养不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现在大学生在高考选定专业或服从专业调剂进入大学后,能难有机会对自己的专业规划进行选择。即使再不情愿也得学完本专业的内容,毕业后去找个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如何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如何增加学生职业方向选择权,同样是对接高端产业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4)各行业和技术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传统培养模式很难与高端产业对接

物联网软件开发与无线网络优化等高端产业都有各自特点,若用同一种培养模式去培养不同技术特点的方向人才,其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分析产业技术特点,寻找适合各自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对接高端产业需要研究的问题。

3 物联网专业建设改革思路

3.1 改革内容

1) 物联网软件开发与无线网络优化等高端产业技术特点的研究与核心能力的提炼

物联网软件开发人才需求与技术要求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无线网络优化人才需求与技术要求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物联网软件开发核心技术线路的梳理与提炼,形成课程链路与知识、技能提纲。

无线网络优化核心技术线路的梳理与提炼,形成课程链路与知识、技能提纲。

2) 分方向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基于分方向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①形成宽基础物联网专业平台课程体系,并修订课程标准;②形成物联网专业各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并修订课程标准。

基于分方向培养的运行机制建设,①制定物联网方向选修指导与选拔方案,并制定各方向能力考核指标;②制作职业方向宣传介绍材料,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个职业方向。

3) 适应物联网软件开发与无线网络优化等高端产业人才培养的实训室建设与规划

形成物联网专业实训室建设三年建设规划。

现有智慧实训室的有效运行与维护,①提炼一套物联网项目体验与调研的基础实训项目;②制定一套物联网综合实训的项目,含项目与指导书。

完成网络优化实训室的建设,完成建设任务并提炼实训项目,制定实训指导书。

物联网专业实训室文化建设,制定物联网专业实训室文化建设方案,搜集文化建设素材。

4) 物联网软件开发方向与无线网络优化方向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物联网软件开发方向:①利用现有物联网体验厅、物联网智慧训平台,开发物联网体验与调研项目,用于物联网及相关专业学生体验专业,加深专业认知。②积极引进企业级校内物联网工程项目(如未来星智能家居系统、新大陆智能交通系统、校内农业物联网系统等),对项目进行结构和梳理,将其改造成物联网实训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③加强与物联网软件开发类企业的联系,采用合作授课、讲座等形式将企业最新技术带到课堂,并加强对学生职业引导。④积极建设物联网创新实训室,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⑤积极探索学生高端就业途径,促进学生高薪就业。

通信技能培训 篇14

伴随着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我国中小学教育从思想、观念到内容和方法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教育部对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的有力推动下,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也开始从最初的尝试摸索逐步走入理论探讨和科学发展的阶段。

本文认为,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质量是一个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培训体系来。

1 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的现状以及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对教学方式方法产生了影响。实践证明,那些接受了有效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角色的转变,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经过多年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小学及教师也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些都为培训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比较良好的基础,但培训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及不足,主要表现在:

1.1 培训目标比较模糊

培训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如何检验并不十分明确,特别是当培训以理论知识方面为主要或者是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操作的学时比较少的时候,培训结束以后往往是很难说清楚培训工作达到了怎么样的目标;同时,过分强调培训的人数、考试通过率或以是否会做课件等作为标准,都会导致培训目标泛化,人力物力浪费,收不到实效。

1.2 缺乏培训设计

中小学教师是个很大的群体。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设施配备、师资水平及教师素质均存在较大差异[1],培训如果不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形式,很容易流于形式。从教师个体来看,存在着学科的不同以及教师在年龄、知识水平、信息技术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都需要加以区分,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1.3 普遍缺乏培训效果评估

中小学教师培训同样是要求遵循投入最小化及收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的。但是,从现在的状况而言,培训工作每年都是在操作进行,培训的效果却是存在普遍的评估缺乏。培训工作的收益到底是什么不太明确,培训工作对于受培训者而言,对于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影响也缺乏最终的追踪。

2 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体系的构建

2.1 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这是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实际问题,是着力于解决为什么要进行培训以及哪些人员需要参与,哪些具体问题方面培训的重要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2],增强受训者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对受培训者个体而言,培训的重点是所在岗位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尤其是个体现状与教学实际需求差异较大的方面。

对于培训的质量要求,本着面向中小学、研究中小学、服务中小学的宗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收集相关信息:①学校内外对于培训工作的需要以及期望;②教师培训工作的现状以及技术水平;③其他的同类学校培训的教育质量水平和最高水平。这样就可以明确培训的内在需求和标准,同时衡量出培训要求与现有培训水平之间的差距,设定理想的培训目标方向。而且,教师个人的“缺口分析”的信息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根据以上找到的培训方面的要求以及对于受培训人员进行相关的评估,而且发现两者之间的具体差距;另一方面是可以从受培训者个体已经具备的工作绩效结果当中发现具体的问题,并且找出具体的差距。根据这两方面的相关信息,从实际的方面出发,结合我们每个受培训人员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按照需求施教,并且确定培训的需求。

2.2 信息技术培训的设计

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设计主要是包括于制定出培训评估的具体的标准、规划出培训课程、选择出培训的具体方式等。首先,要求明确出培训评估方面的标准,这是教师通过培训要达到如何的标准才能说明受培训者已经具备了该项信息素质,这是培训的逻辑起点。

其次,要求解决相关培训课程的具体问题。课程是根据培训的载体,是培训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关键问题。培训课程的具体内容的设计要求体现出培训的整体要求,通过培训课程的不断学习,教师要求学会编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要知道在何种教学活动中,何种条件下适合运用信息技术,以及如何运用。

再次,选择比较合适的培训方式。合适的培训方式是指针对教师特定的教学方面的需求提供出有针对性比较强的培训方式,强调针对性、开放性、情境性、协作性。如教师需要具备的课件制作能力,可以采取课堂讲授以及讲座、案例分析、研讨会、互联网培训等方式方法,最为经济有效;而对于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实际改进教学,交流学习则是最易行有效的方式,与师生互动、学院交流、自主操作、体验式学习相结合,均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2.3 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

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面对的是学生,他们制作讲稿或课件时,必须将相关的学习理论及教学设计思想贯穿其中。培训在使教师掌握工具软件使用的基础上,要本着为教学服务的宗旨,适时开办相应的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会或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同时,定期进行教研活动,按中小学设置的学科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研讨活动,选派同一学科教师,将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的教学设计案例和相关课件,进行演示和交流,对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并通过专业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指导,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课件制作质量。

2.4 具体的培训效果的相关的评估

为了解培训工作是否取得了期望的目标,必须对培训工作进行认真的、细致的评估报告。评估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就是衡量培训工作是否有效的相关过程。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效果来进行评估,需要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通过多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进行综合评价。

2.5 培训工作的评估

通信网络技术培训 篇15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按照国家职业鉴定工种目录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属于职业技能鉴定范围,因此研究探索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问题,是做好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基础性工作,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断更新计算机网络知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超前谋划,超前教育,超前开展培训教育,是职业技能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必须认真做好,做扎实。

一、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培训教材

现在使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教材大多是十几年前编写的,一般教材均是按照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要求编写,内容紧扣《网络管理员考试大纲》。分别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互联网及其应用、局域网技术与综合布线、网络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配置、Web网站建设、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进行系统讲解。教材层次清晰、内容丰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反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既可作为网络管理员资格考试的教材,也可作为各类网络与通信技术基础培训的教材。然而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不断更新换代,《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往往跟不上技术发展和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这就要求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技术,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职业技能鉴定主管部门也要不断调整考试大纲和考试范围,确保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网络硬件设备更新换代问题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引进并普及Internet国际互联网(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初期,采用的是调制解调器设备将计算机终端设备接入Internet,调制解调器,是一种计算机网络硬件,它能把计算机的数字信号翻译成可沿普通电话线传送的模拟信号,而这些模拟信号又可被线路另一端的另一个调制解调器接收,并译成计算机可懂的语言。这一简单过程完成了两台计算机间的通信。在调制解调器广泛使用时期,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中就必须详细向学院讲解调制解调器的安装、使用及简单维护维修知识。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光导纤维现已在通信、电子和电力等领域日益扩展,我们国家互联网已经广泛采用光纤入户,调制解调器已经被淘汰。再把调制解调器的使用作为培训重点显然不合时宜。除了调制解调器以外,网卡、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硬件设备更新换代都比较快,再加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被广泛接入互联网,因此有必要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内容做出调整。

三、内外网物理隔离技术及管理

Internet正在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一方面,网络应用越来越深地渗透到政府、金融、国防等关键领域;另一方面,网络用户成份越来越多样化,出于各种目的的网络入侵和攻击越来越频繁。面对新型网络攻击手段的出现和高安全度网络 用户对安全的特殊需求,一种全新安全防护防范理念的网络安全技术――“网络隔离技术”应运而生。物理隔离器是一种不同网络间的隔离部件,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使两个网络在物理连线上完全隔离,且没有任何公用的存储信息,保证计算机的数据在网际间不被重用。一般采用电源切换的手段,使得所隔离的区域始终处在互不同时通电的状态下。被隔离的两端永远无法通过隔离部件交换信息。逻辑隔离器也是一种不同网络间的隔离部件,被隔离的两端仍然存在物理上数据通道连线,但通过技术手段保证被隔离的两端没有数据通道,即逻辑上隔离。一般使用协议转换、数据格式剥离和数据流控制的方法,在两个逻辑隔离区域中传输数据。并且传输的方向是可控状态下的单向,不能在两个网络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交换。

《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第二章保密制度第六条明确规定,“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国际互联网或其它公共信息网络相连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实行内部网和公共网的物理隔离,可确保信息安全,确保内部网不会受到外部公共网络的非法攻击。目前IT市场广泛使用的产品有物理隔离卡、物理隔离集线器、线路选择器、网间信息交换系统等等,解决方案包括双网线内外网隔离、单网线内外网隔离、双网线三网隔离、单网线三网隔离、三网线三网隔离等等。

一是单网线双硬盘内外网隔离技术。即内外网共用一条网线。以解决单网线内外网物理隔离的问题。终端使用图文物理隔离卡,配合使用图文隔离集线器或图文线路选择器,不需重新布线,所有安装有隔离卡的用户均可连接内外两个网络,同时确保两个网络之间物理隔离。

二是双网线双硬盘内外网物理隔离技术。适用于双布线网络环境,即内外网分开布线并各自使用一条网线。以解决双网线内外网物理隔离的问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