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热门30篇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通用30篇)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1

在我们工作与生活中,不少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文章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可是别人看了却说不知所云;会议发言说了一大堆,底下人一脸懵逼不明所以;沟通交流的时候,明明心里考虑了好久才说出的话,却发现还是鸡同鸭讲。似乎,我们总是很难将自己心里想要表达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别人。简单来说,这应该是你思维的逻辑故障,是思维混乱引起了表达缺陷。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呢?有!

这就是今天想要给大家介绍的金字塔思维。我计划分多次将自己学习金字塔思维的理论与实操的笔记与心得分享出来。这么做,源于我自己曾经就是从这样一个矛盾混乱状态中走出来的,对逻辑思维短板带来的难堪与困扰感同身受。同时,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了周围很多人都缺乏对逻辑思维处理能力必要的重视和系统的训练,虽然我一再给大家推荐《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但是似乎收效甚微,这加重了我在工作上的负担。

《金字塔原理》一书是麦肯锡公司的第一位女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所著,她向我们传授了逻辑思考的底层逻辑——金字塔原理,这是一种通过突出重点,理清逻辑,分明主次的逻辑思路、表达方式和规范动作的理论。

我现在写的`文章,在知识分享的同时,会加入了我的一些主观感受,如果看完文章觉得对你们有用处的话,想要了解原版思路,不妨去买这本书籍来研读,相信能给大家带来更多收获。自下而上是我们手上有很多处于杂乱无章状态下的观点或事物,这时我们会通过发掘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或某种关系,对具有相同点或者存在特定关系的观点/事物进行总结归纳,一步步构建起所有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达成一个可以总括所有观点或事物的总结论。

再举个简单的形象一点的例子,像我们平时收纳整理衣物的时候,面对了堆在一起的衣服裤子和袜子等,我们会考虑将上衣和上衣放一起,裤子和裤子放一起,所有内衣放同一个箱子里,所有袜子放在同一个箱子里……然后将所有的东西再分别置放在衣柜的上下左右等不同的角落,这样便于我们平时找衣服能够快速定位具体要找的在哪里,最后一关柜门,所有的东西就都收纳在了一个柜子里了。在这个例子里,有三级结构,最底下那级,是那些混杂的未经整理收纳的衣服、袜子、裤子,第二级,是我们经过对第一级进行分类整理之后的上衣箱子、裤子箱子、袜子箱子、内衣箱子……以此类推,最后化繁为简,化散为整,第三级就是所有的物件都规整到一起,成了“我的衣物”的这个范畴,而衣柜,可以看做是收纳了所有衣物的最终的“金字塔”。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2

按照局里提升素质、改进作风的学习要求,我认真做好笔记,用心去学习,对培训学习的精神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学习和交流,使我深刻的感到,学习好提升素质、改进作风不仅是一名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交流,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学习迫在眉睫。对于学习活动的精神实质,我理解为着力用新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本人学习心得体会归纳如下:

一、通过学习活动对促进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扎实有效地推进学习培训活动,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牢牢把握学习培训活动的目标要求,扎实抓好实施步骤,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达到素质更高。作为劳动保障监察经办服务机构的一名工作人员,如何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坚持这一原则,把学习培训活动的核心内容贯彻到劳动保障监察的经办业务中,不断完善政策,提高服务水平,让广大参保人员享受到政府的实惠,是每一位从事该项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只有坚持扎实学习,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实现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也才能真正把的精神实质落到实处。

二、学以致用,提升素质,确保学习培训活动取得成效

1.坚持认真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习培训活动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注重从书本中和媒体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注重向实践学习、向同事学习,从日常工作实践中获取营养,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推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上台阶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坚持以身作则,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劳动保障监察服务工作中,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着力解决好广大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做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的公仆,为劳动保障监察事业贡献自己的才能。

3.坚持扎实工作,努力把学习培训活动的精神落实到本职工作中。通过学习培训活动,要切实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在抓好落实上下功夫。按照学习培训活动方案的安排和要求,统筹兼顾,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地按照序时进度完。

随着学习培训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我要努力形成不断反思的良好习惯,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充实、完善自己;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待人和事,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3

我国的教育改革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在不断深入,新形势与新的历史阶段对我们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农村新机制教师,只有具备了全面的素质要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能培养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师身上。时代在变,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

20xx年7月26日至28日,我有幸地参加了咸安区教委举办的心教师培训。本次培训的课程安排全面细致,培训内容从教师职业素养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工作到自我专业发展,从教育教学规划与研究到课堂教学技能,每一堂讲座都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对新的社会角色、新的工作任务、新的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期待,由于在工作方法及工作技巧方面缺少经验,迫切地希望能通过这次的教师培训找到答案。在每一节的培训课上,我都认真地聆听,及时地做好笔记,现在回头看看刚开学时的我,感觉自己收获颇多,更加深刻感受到教师责任的重大和使命的光荣。

在培训过程中,来自武汉市汉阳区七里小学的周红缨老师,谈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新特征、新角色”这一问题,这似乎是一个比较陈旧的话题,但细细体会、琢磨她的话语,觉得很有分量。这也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

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第五,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当今的形势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在师一日,便不可荒废半日。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增长自身的才干,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这次的新教师培训让我对自己的职业角色和今后的专业发展有了一个更明确的方向,让我知道什么是好教师,怎样做一名好教师。培训结束了,但我的内心多了几分坚定和充实。新的起点新的奋斗,从教之路任重而道远,我已经踏出稚嫩的一步。今后,我也会不断虚心求教,反思进取,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攀登优秀教师的山峰上拾级而上,走出自己的风采。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4

“老师一念题,学生搔头皮。肚里空荡荡,只好干着急。”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常为作文不好语文成绩低,导致三科总分的名次被拉下来而烦恼?其实作文,就犹如“纸老虎”,你越怕它,它装得越吓人,但当你掌握了克服它的巧招后,就会发现,其实它并不是“怪物”。这我就来告诉你们我总结出来的写作技巧吧!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键在于阅读。多读书,读好书,边读,边思考,边积累,潜移默化间,写作能力自然会步步提升。像语文报、英语报等期刊、杂志之类,都是贴近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这一类是大家的首选。其次,如果你们有空闲时间,我建议多读一些名着,这能丰富你的知识开阔你的视野,还要勤记笔记或写阅读心得。所谓: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在读书过程中,把里面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摘抄下来,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充实和丰富自己知识与语言积累。

作文有很多种类:描景、写人、些事……体裁不同,写作的方法也不同。如写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写出人的特点,所谓特点,也就是何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只有把特点写出来,才可使这个人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二、抓住细节刻画人物。要出阿朱任务细微的动作及变化,给予生动、的描述,使原先平板、模糊的印象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

三、人物语言的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要注意: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特点,人物的语言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

考试是想要让自己写的作文得高分,最重要的还是要仔细审题。要先把作文要求读上两遍,想清楚要写的内容,列个提纲才可以开始动笔。(以防跑题或写一半觉得题材不够好但又没有足够的空间和充分的时间可以写而后悔莫及)

我的写作技巧介绍完了,我相信大家应该有所收获吧?!你的写作技巧又是什么呢?告诉我吧!让我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吧!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5

行动学习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从而获取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知识与能力,学以致用,并在运用中继续通过新一轮的行动来开展新一轮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传统的教学以机械的、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递为特征,学生被作为教学塑造的对象,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中国教育体系中以应对中考、高考为最终目的的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人们形象地称这种教学模式为“填鸭式教学”。尽管传统教学有一定的弊端,但我们不可否认,传统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让人在短时间之内迅速获取大量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与中国当前的教育现状相适应。我们不能否认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作用,但是,在企业与机关内,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作用就显得有限,而行动学习法在企业与机关内就显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传统教学向学生所传授的知识很难被学生所完全理解并用于指导实践工作,而即便一些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却因为现实环境的一些制约因素,使得这些先进的知识理念无法作用于工作中,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传统教学的学习与实践两个环节产生脱节,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却难以改变一个人的能力;而即使改变了一个人的能力,一个人以一己之力也无法改变所在企业或机关的文化,无法革除所在企业或机关内部所存在的弊端。如何提升将学习转化为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组织绩效的速度,并让人们从关注问题到关注“共同愿景”,从而产生积极的态度,自动自发的承诺与执行?众行认为:行动学习是提升组织绩效与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行动学习是对传统管理模式和传统培训理念的颠覆,在企业的实践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世界500强中300多家是行动学习企业会员。行动学习从企业的真实问题入手,帮助人们从关注问题到关注解决方案,提升业绩是行动学习最直接的成果。行动学习是团队学习模式,学习不仅发生在个体身上,更发生在小组整体上,组织能力由此得到提升。

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又称“干中学”,就是通过行动来学习,即通过让参训者参与一些实际的工作项目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领导企业扭亏为盈、参加业务拓展团队、参与项目攻关小组,来发展他们的领导能力,从而协助组织对变化做出更有效的反应。

行动学习就是一个“寓教于行”的过程。区别于传统培训的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行动学习以组织学习为导向,以学员学习-绩效结合为中心(知识转化与整合为主)。

行动学习法则是在关键人物获高层领导的支持下,行动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围绕一个研究课题而进行在职学习、脱产培训、实践锻炼,并定期组织集中学习研讨活动,做到交流互动和智慧共享。因为行动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主体,以现实问题或项目为主题,在促进师的引导下将结构化的深度对话渗透在“问题-反思-总结-计划-行动-发现新问题-再反思”的循环过程,一方面,行动学习小组的成员在行动学习中通过从工作中总结得到的知识能够极大限度地运用于工作中并直接产生效果;另一方面,行动学习小组的成员通过在行动中学习也能够将一些先进的工作理念与思想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使之能够指导工作,从而在行动学习中培养成员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行动学习法计划、总结、反思进而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的循环学习过程,能够让行动学习小组的成员在这个循环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理念和方法以及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传播、影响到整个企业,从而引发企业内部的变革,让企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解决企业自身的战略或运营问题。

行动学习法有两个着眼点:一是发展或重塑领导人;二是解决企业自身的战略或运营问题。两个目标相互支撑,正是行动学习的立意独特之处。这样的着眼点让行动学习法在企业之中有了很强的实用性,它将重塑领导人和企业合二为一,让领导人与企业共同成长,既能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也能让企业员工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对企业的归属感与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6

通过师德师风的学习,让我深深的知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我们开县优秀教师群体就是这个师德的具体体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在我的教育生涯中也做到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孩子们!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应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20xx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我们班就有一位这样的同学.在他的学习生活中我对他是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心中的坚冰”,让他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虽然我无法象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却可以象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但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老师们对学生如此关爱,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才是一件大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青少年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思想。让我们时常想想教育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其主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但尊重是相互的。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我从教育中体会到:尊重学生的实质就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这就是我这样一位普通教师的高风亮节!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7

“能力素质提升年”活动心得体会

参加“能力与素质提升年”主题教育学习活动是进一步加强全体工作人员思想政治建设,严纪正风,重塑良好形象的需要,是提升我们的整体队伍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需要,是在思想上政治上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使我们得到一次很好的学习,接受教育的机会。学习决定素质、素质决定形象、形象决定力量,没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就不可能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也就不可能有好的形象,最终也就没有凝聚力和号召力。作为一名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如何把各项法律法规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开展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了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性,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在思想上,我自觉坚持学习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国家法律法规、执法业务等知识及省、市、县各类文件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思想水平。在学习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注重学以致用,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行动中同上级保持高度一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是审时度势、把握大局的有利武器,也是促进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核心动力。以前自已的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忽视学习的重要性,缺乏理论知识的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法水平。把思想统一到“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落实之要、贵在执行”的理念中来。以较高的水平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去。

二、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我从思想认识上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充分意识到做好本职工作,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工作,以前的工作方法还有不少欠妥的地方,对待工作有时存在急躁和畏难情绪,主要是工作中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有安于现状的思想,对待工作还不够积极和主动。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提升效能,就是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学与用、知与行相统一,履岗尽职创业绩,规范行为树形象。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业务上要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认真细致的做好做实各项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同时还要在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上下功夫,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办事效率,这也是提升效能,提高执行力的核心所在。

今年以来,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克服不足,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力争作出更大的成绩。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8

听了刘金奇的经验介绍后,感触特别深。一是真干。干是带头带出来的,矿领导班子、机关科室下井干工作还给补贴,尤其是让我震撼的是矿领导与基层单位职工一起付煤,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做到。20xx年12月20日,听了刘金奇作的视频报告,之后我又认真阅读了《矿山模范先锋刘金奇》一书,更深入地领略了刘金奇的实干之风。二是真管。早会五点半就开会,晚会从十五点开到十八点,并且每个月对采掘工作面一定价。三是真碰硬。一个段长动了职工工资就坚决被撤职,从这些方面我自身与刘金奇比差距还很大,还没有做到真正黑下脸。四是真爱,刘金奇把矿工当成自己的亲兄弟,例如洗澡水的温度、防尘罩、食堂、工作服等细节上都体现出了真正把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确实真正把矿工当作了亲兄弟,真干真管真爱带来的结果就是真出煤、真进道、真有效益。

学习刘金奇要真对标、真力改。一要像刘金奇那样结合作业场所实际,一井一策、一面一策研究制约生产的难题,充分释放产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二要简化处理事务流程,系统部门能处理的'事务一律下放权利,拿出足够的时间深入现场解决制约生产的难题,入井做到全面检查,不给任何隐患问题留隐藏空间。三要认真学习机械原理,及时与设备厂家沟通,多深入现场和职工一起了解机械性能,研究适应现场的生产工艺。四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制度,坚持原则、遵守法律法规,对不合规的要敢于动硬、较真。

胜利矿现在是停产状态,如果开工我们就自己定目标,不讲条件多出煤。要加快矿井联通工程和运输方面改造,按照公司职代会确定的“三年两步走,两年增产扭亏保运营,三年提质脱困奔小康”的战略规划抓好工作落实,为公司改革脱困振兴发展做贡献。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9

和着窗外雨滴奏出的美妙的乐章,讲台上的周老师说道:"培训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看看窗外,竟已是华灯初上。培训竟让我忘了时间,从下午3点钟开始,我都没有离开座位,一起学习的49位教师也是如此,我竟成了一个“求知若渴”忘了时间的学生,这可是学生时代才有的感觉呀!

回顾今天下午的培训:广西教研部的周日南主任培训的主题是“课堂教学有效化”,周主任从有效教学的发展史拉开了讲座的序幕,从“有效教学的核心思想”“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等方面对“课堂教学有效化”进行了全面阐述,并让我们分组讨论交流了5个典型课例,从同伴的激烈争论和老师的点拨中,我们感悟了如何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热身活动“解手链”。一听到热身活动是“解手链”,心里乐开了花,不就是全组同学手拉手围成圈,松开手,把自己的右手放在左手上交叉的握住旁边同学的手,然后不准松开手,回到原来手拉手的状态,最先回到原来状态的小组为胜!这个游戏我玩过,难不倒我,我们组有我的“指导”组肯定是第一个完成任务的!正想着,讲台上的周老师发话了:“玩过这个游戏的老师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不能告诉同伴解手链的方法,观察同伴的行为并思考,体会第一次和第二次玩游戏的不同!”细细体会,第一次游戏更多的是急于解开手链——关注结果;而第二次则更多的是在研究解手链的方法——关注过程。感受果然不一样。

真是不得不佩服,高明的老师在同一个活动中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和发展!这就是有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10

落实“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一个好的工作作风,一个好的工作业绩”的要求,必须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只有好的作风得到弘扬,各级干部扑下身子快干事、多干事、干实事,才能不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突破。

解放思想是前提。思想作风决定工作作风。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带动观念大更新、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高。面对区域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必须摒弃四平八稳、按部就班的“太平官”意识,转变习惯单纯依靠行政推动和“小进即满”的传统思维定势,克服“不敢想、不敢闯、不敢试”的畏难情绪,倡导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实干作风,理清发展思路,树立危机意识,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危机感、使命感。

强化责任是重点。人人负责无所不能,无人负责一事无成。要着力在广大干部中培树崇尚实干、埋头苦干的作风,把每项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具体化,明确责任主体、工作标准、完成时限,建立严格责任制,形成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人人有责任的工作体系。同时,要推行时效管理。对每一项具体工作、每一个重点项目、每一项目标任务的完成,都列出具体的时间进度表,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阶段操作办法,月小结、季汇报、半年讲评、年底要账,对完不成任务的果断启动问责,努力促进各项工作开展。

狠抓落实是关键。要突出抓领导示范带动。在落实各项重点工作中,要全面推行以“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决策在一线落实”为内容的一线工作法,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常抓不懈。要强力抓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细化绩效考核办法,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形成各项工作“马上办、主动办、上门办、透明办”的“四办”作风。同时,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推并联审批模式,缩短流程,简化程序,明确时限,切实解决行政效率不高的问题。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11

3月,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市委党校联合组织的《沈阳经济区建设专题研修班》在市行政学院开班。我作为首批学员参加学习很似荣幸。研修班紧紧围绕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暨经济会议精神,加快实现“三大目标”,完成“五大任务”,如何做好沈阳经济区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如何发挥沈阳作为经济区核心引领和带动其他城市共同发展等话题开展第一阶段的理论培训,并首次接受创新式行动教学法学习,获益匪浅。

一、行动学习法有助于成功适应行动学习环境和挖掘内在动力。对于组织而言,它是一个能够帮助组织改进绩效,促进成员潜力挖掘的有效培训方法;对团队而言,行动学习法能在最短时间内构建行动小组,并使团队成员在学中干、干中学;对个人而言,在组成行动学习小组的过程中,通过提问或回答问题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行动学习法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干部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行动学习法有助于形成师生平等、学员平等和研讨平等关系。在行动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之别,也没有职务高低之分,将平等、开放、自由的理念贯穿于学习研究的全过程;将传统学习中的老师退位为督导师,学员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将工作重心放在互相支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和共同研究讨论问题和倾听采纳不同意见,最终得出良好的解决方案上,使学员学得有趣,学有升华。

三、行动学习法有助于培养系统创意、思维创新和行动创造力。行动学习中,选好主题是行动学习的关键,主要感觉应有三方面把握。一是把握工作重点;二是把握破解难点;三是把握打造亮点。通过头脑风暴、深度分析、鱼骨刺图等集体研讨方式,在认真细致描述症状、分析原因,查找对策、制定方案等一系列程序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切入点,达到激发学员的创意、创新和创造力。

四、行动学习法有助于新理念与新技术融合,真正成为物化的学习效力。学习本身就是“学+习”的结合,学习的价值就在于行动。把行动学习中的思考、互动、感受运用到日常工作,注重围绕中心拓展多维视角,在学习和反思中汲取团队智慧,从而实现自我发现和自我创新,把“行动学习”真正变为学为所用、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边学边用的自觉“行动”。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12

通过近一个星期的培训学习,本人切实的感觉到了自身的提高,在此感谢局组织部安排的此次学习活动、培训处周到的安排、每一位授课老师精彩的授课、班主任老师的辛勤付出。对于我个人,我认为这次培训班举办得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必要,因为它不仅让我充实了更多的理论知识,更让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打动了内心。无论是从听课到交谈,还是从所听所闻,每时每刻、每一堂课,都让我有所感动和收获,许多不可言语表达的收获。加之与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工作岗位的同学们聚集一堂,相互交流借鉴工作经验、思路方法,较全面的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13

常言道,水滴石穿。只要努力就会成功,但任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有一个事半功倍的问题,方法得当,就可以在消耗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精力的情况下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因为每一个学科的内容不同,知识构成有所不同,因此在学习这一学科的知识方面也就有其自己的特点,即使同为法学门类的各具体学科也是如此。作为程序法、基本法、部门法的民事诉讼法不仅不同于民事实体法,也不同于同为程序法的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但又与民事实体法有密切的联系,与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有诸多共性。以我个人的学习、研究和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学习民事诉讼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注意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

在民事诉讼中存在两个法的规制,而这两个法的规制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规制的目的和价值要求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有所不同(这是由法规制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是实体法——民事实体法规制,一个是民事程序法规制。尽管实体法规制和民事程序法规制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决定自由的前提”,在特定的领域中,只有权利人才能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规定着“自由的界限”,权利人的决定自由以不损害第三人的权利为界限;规定着“自由决定的后果”,在通过法律行为实施的决定方面,民事实体法规制在具备必要前提的情况下,可以产生行为人欲期的法律后果。例如,对要约表示承诺,就可以使合同成立;在侵权行为和债务合同中在参与人之间产生一种法律关系,而法律关系又可以产生请求权和形成权。

但民事实体法规制是在特定、固定的时空中对主体权利义务的规制,本身没有时序状态;尽管民事实体法规制也规定在不同的时间、状态下,主体的权利义务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仍然是对特定和固定时空关系的规制。与此不同,民事程序法规制是调整一种处于运动变化状态的关系,试图在运动变化中能够始终贯彻程序正义的价值要求或目标。民事程序法规制要考虑主体在程序中的正义判断,要考虑对立平等主体之间的均衡性,因此不同阶段的程序设计和规制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异议被驳回时,应当给予主体以复议的机会,以使主体的不满得以吸收。民事诉讼的运动发展必然导致程序的初始状态与发展中以及终结状态的差异,如果没有差异,也就无所谓阶段性和运动态。

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是解决民事争议,实现实体法规范的一整套程序规范。作为一种解决民事纠纷的程序体系,包含若干主程序(如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再审程序、执行程序等),也包含着一些起辅助作用的子程序或辅助性程序(如管辖异议程序、财产保全程序、先予执行程序、证据保全程序等等)。程序的特点是时序性展开,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因此把握民事诉讼中的程序就必须从时序性考虑,在头脑中形成阶段性的,时序展开的时空印象,把握每一个阶段中法律规定,以及诉讼主体的诉讼行为的法律效果。例如一审程序,是由起诉和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判决等阶段构成的。一审程序中的起诉和受理阶段又是由起诉和受理的不同阶段构成的,还可以进一步将起诉阶段细化更具体的阶段。

同时,民事诉讼法作为程序法也有自己特有的价值判断和规范要求,并不是完全依附于实体法的,因此特别要注意不要以实体法的思维和概念取代程序法的思维和概念。例如,实体法范畴中基于实体权利的请求与诉讼请求就有区别,是两个虽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概念,如果将两者混淆,就将导致错误的发生,误认为没有实体权利的当事人便没有不能提起诉讼请求。实际上对于消极确认之诉(要求法院确认与他人没有法律关系的诉讼)而言,只要有诉的利益,没有实体权利的当事人也可以提起消极确认之诉。

在理解民事诉讼法时,要密切联系实体法,但也要注意程序法的特点,避免以实体法的概念和思维教条地思考程序法的问题。例如,在对待如何强化人民调解制度的作用方面,人们就照搬了合同制度,这就是典型的实体法思维在起作用。最高人民法院于20xx年发布了《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该规定通过对调解协议效力的认定,使调解协议间接具有了强制效力。具体地说,人民调解协议的一方当事人如果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对方当事人不是像过去那样,就双方的民事纠纷向法院起诉,由法院对该纠纷进行审理并做出判决,而是就双方达成的协议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直接对协议进行审理和裁判。如果协议有效,并应当履行的,法院做出协议义务人履行的判决。由于法院不再对“元纠纷”进行审理,而是就协议的合法性(“次纠纷”)进行审理,这就使得协议像合同一样具有了约束力。另外,将调解协议作为合同,也避免了法院对“元纠纷”的审理,对“元纠纷”的解决将涉及最初民事法律关系的事实认定问题,而对调解协议的审理只是涉及调解协议有效性和权利义务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上的审查,相对而言要简单得多。该规定的理论基础就是把调解协议作为一种民事合同,因为是合同,所以当事人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协议。尽管上述规定将调解协议作为合同,但调解协议与一般的合同有所不同: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1.调解协议的目的是解决民事纠纷,而不是设定民事权利义务;2.一般合同中可以约定违约金,而调解协议不能约定不履行协议的惩罚措施;3.一般合同不需要当事人以外第三人的确认,而调解协议的生效需有调解组织的确认;4.一般合同一旦被撤消或确认无效后,其法律后果是恢复原状,如果造成损失的,将予以赔偿。但调解协议如果被确认无效,则“元纠纷”依然存在,当事人仍然可以就该纠纷提起民事诉讼。

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调解协议是一种合同,这就意味着人民法院在审理时将适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但这样一来,必然产生诸多问题,例如,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存在撤消或无效原因的,当事人一方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撤消或判决合同无效。问题在于如果将调解协议作为一种合同,就可能发生当事人起诉要求法院撤消调解协议或判决调解协议无效的情形。法院撤消调解协议或判决调解协议无效的,实际上当事人之间“元纠纷”依然存在,当事人仍然可以就“元纠纷”向法院起诉(关于调解协议的裁判,当事人还可能申请再审,法院也可以在该裁判确有错误时提起再审。),这样必然导致纠纷解决的进一步复杂化,反而增加了纠纷解决的成本。

学习民事诉讼法当然需要注意民事诉讼法关于各个程序的规定,注意有关民事诉讼程序的理论,总之,应当注意民事诉讼自身的特性,但另一方面,还必须注意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的联系,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民事诉讼法毕竟是实现实体法规范的程序规范,不可能离开民事实体法,必须反映民事实体法的内在精神。

首先,民事诉讼法必须考虑民事实体法中关于民事主体对民事权利的处分的自由,给予当事人在诉讼中不仅能够处分实体权利,也同时给予程序权利的自由,因此民事诉讼法中也就必须体现民事实体法中同样的精神——自由处分,从而在民事诉讼法中确立处分原则以及辩论原则,如果离开民事实体法,没有真正领会实体法的精神,也就不可能真正领会民事诉讼法。正是基于民事主体对民事权利的自由处分,也就有了当事人起诉和撤诉的权利,提起上诉和撤回上诉的权利,诉讼与对方当事人达成和解或在法院主持下达成调解的权利以及在执行阶段与对方达成和解的权利等。正是基于处分原则,也就有了管辖中的协议管辖、当事人对程序的选择权(当事人对简易程序的选择权)等。

其次,应当注意具体诉讼制度、理论与实体法制度和理论的关系。在民事诉讼中有许多制度和理论与实体法制度和理论是直接关联。因此,只有充分地理解和把握了实体法制度和理论才能正确认识民事诉讼制度和理论的意义,正确运用民事诉讼制度和理论。例如正当当事人的确定、法院主管、管辖、诉讼标的、诉讼保全、判决的效力、要件事实、证据的可采信、证明责任的分配等等。我们以判决制度中既判力理论为例说明程序制度、理论与实体制度、理论结合的意义。根据既判力理论,前诉法院已经确定的判决具有约束后诉法院和当事人的效力,即后诉法院在同样的判决事项上不得作出与前诉法院相矛盾的判决,前诉法院已经判决的事项,当事人不得再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裁判。理解既判力理论一方面涉及作为原则必须了解法院裁判的实体法律关系,了解诉讼请求事项与作为理由的实体法律关系之间的关系,否则无法应用既判力理论中关于既判力原则仅限于判决主文,而不涉及理由。诉讼请求为要求对方返还某物,但作为请求的理由可以是所有权关系,也可以是租赁关系等。另一方面,作为既判力约束原则的例外,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该事项不是作为本案诉讼标的的法律关系,法院的判断也同样具有既判力,例如抵消权的行使。在本案诉讼中,被告如果符合债的抵消条件的就可以在诉讼中行使抵消权。由于抵消是一种抗辩,而不是反诉,因此如果按照原则,原本法院对抵消权行使的判断是没有约束力的。但是如果判决中关于抵消权的判断没有约束力的话,就可能发生虽已经在前诉中已经抵消,但行使抵消权的当事人在后诉中再提起已经抵消之债的债权之诉。

再次,民事诉讼制度和理论具有实现实体法的工具性的一面,因此民事诉讼制度和理论也需要与实体法制度和理论保持内在的一致性。例如,诉的类型、判决的类型,就需要与实体法保持一致。与当事人的实体请求相一致,从而形成给付之诉、确认之诉、形成之诉,并又相应的形成给付判决、确认判断、形成判决,过去有的学者将形成之诉、形成判决称为“变更之诉”和“变更判决”,虽然只是称谓的不同,但反映出人们没有从实体法与程序法、实体法理与程序法理的一致性出发加以思考的缺陷。在判决的效力方面,又相应的具有执行力和形成力。因此,要能够充分地把握程序制度和理论,正确地加以运用必须学好实体法,注意与实体法的结合。

二、注意理论与实务的关系

理论与实务的联系大概是每一个法律学科都应当注意的问题。民事诉讼法学也不例外,只有注意到理论与实务的联系,才能很好地理解民事诉讼理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民事诉讼法学本身是一门与民事诉讼现实和经验事实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抽象的逻辑演绎体系,如果套用经济学家科斯的表达方式来讲就是,民事诉讼法学不是,也不应当是“黑板法学”。根据民事诉讼法学的特点,我认为在民事诉讼法学习中,理论与实务的联系中有以下几条路径:

1.选择性地阅读各级法院公开的判例,分析判例中法院对具体程序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阅读可以发现实务中法院对民事诉讼法法条的理解以及民事诉讼法原理的应用。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很好或自如地将诉讼法的原理加以运用,因为在课堂讲授中不可能过多讲解各种实务情形的运用。而诉讼法原理与具体情形之间有一个对接和转化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阅读判例也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例与理论的不一致究竟是理解的错误,还是原理本身有问题。

2.注意案例教科书中的案例分析。教科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注重概念、理论阐述的教科书;另一类则是以个案阐释原理的教科书。两类教科书各有优点和长处。因此学生们在学习中,最好两类教科书都看,通过案例教科书中案例的阅读可以增强实感,有利对原理的理解。

3.勤作案例分析练习。法律应用是一门技术和技能,案例分析就是法律应用的一种训练,也是需要练习才能很好掌握的技能。有的同学认为,我只要懂了民事诉讼的理论,我就知道了如何应用,其实这是一种误识,知道规定和理论并不一定会应用,如上述所说,

理论与应用之间有一个理论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领会。在案例分析中首先应当理清案例中的主要事实和基本关系,尤其是基本关系,然后确定基本关系的法律性质,这一点非常重要。例如,在确定是否为必要共同诉讼时,就需要在实体法上确定是否为共同共有关系,如果不是共同共有而是按份共有则可能因为当事人之间没有共同的权利义务,而不能形成必要的共同诉讼,也就不能适用关于必要共同诉讼的规则。

4.注意民事诉讼实务运用的实际状况,了解实务操作的背景。实务操作的实际状况法条规定和理论往往存在差异和不一致的情形,因此需要注意这种差异的背景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的存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实务差异往往与司法政策的动态变化有关。

三、注意基本原则与制度的关系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规定了民事诉讼法各具体规定的精神实质,是诉讼主体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基本原则指导着诉讼主体正确地适用民事诉讼法的具体规定。理论上,民事诉讼法的具体规定应当体现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展开。因此,只有把握和理解了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才能正确适用民事诉讼法的具体规定。只有坚持从民事诉讼法的原则出发,才能在宏观上正确地把握民事诉讼具体制度。

例如我们在认识上诉审理的范围时,就应当首先考虑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的要求,上诉人没有在上诉程序中提出的请求事项,法院就不能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不能仅从查明案件事实的视角来看待上诉的审理,必须服从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又比如,在如何认识撤诉的问题上,就存在着是对撤诉进行实质审查,还是进行形式审查的不同认识。实质审查就是看撤诉人的撤诉行为是否在实体方面的否定性事由——例如是否损害他人合法利益;相反,形式审查仅就撤诉人是否是起诉人,是否是在法律规定的期间提出撤诉,撤诉是否已经递交书面申请等等,而不考虑实体方面的原因。如果从民事诉讼的基本处分原则考虑,那么对撤诉审查就应当是形式上的审查,而非实体上的审查,因为撤诉是当事人对诉讼权利。

四、注意制度目的与制度运用的关系

民事诉讼制度是一个“树”系统,系统中存在若干具有包容关系的制度分支,形成若干“制度群”。虽然每一个制度都有其制度设立的目的,但这些制度又不能与民事诉讼的基本目的相悖,因此理解和把握民事诉讼,理解和把握民事诉讼中各项具体制度不能离开民事诉讼的基本目的和各制度的基本目的。一旦离开制度的目的,我们在思考时就会陷于片面之中。

以管辖异议制度为例。欲对管辖权异议制度做出正确的评估,必须从管辖制度的基本目的来加以认识,因为管辖权异议制度作为一个子制度和辅助性制度是管辖制度的组成部分,其应从属于管辖制度的目的。只有首先明确了管辖制度的基本目的,才能真正理解管辖权异议制度的价值所在。关于管辖制度的目的,从学界的主流认识来看没有什么争议,其价值或功能就是将不断发生的案件分配于已经给定的、处于一定区域的法院。管辖制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级别管辖制度和地域管辖制度。“级别管辖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上下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是一种纵向分配;地域管辖的作用则在于“确定同级人民法院在各自辖区内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是一种横向分配。也就是说,无论级别管辖,还是地域管辖,其作用和目的都在于按照一定根据来分配第一审案件。所以管辖制度的实质就是一种分配制度。确定分配的根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利于当事人进行诉讼;便于法院审理和案件的执行;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对于国内民事诉讼而言,国家主权的考虑自然相对消解;而当事人不在一地时,管辖总是对其中一方当事人进行诉讼更为方便的,只要可以选择,原告总是会选择有利于自己诉讼的法院管辖; 所以此时确定管辖最重要的根据就是法院审理案件和执行案件的便利性,尤其是案件的执行方面,例如,对涉及不动产的案件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审理,就既方便当事人进行诉讼,又方便法院审理和执行。

应当明确的是,管辖制度的设计并没有考虑,也不可能考虑如何防止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因素。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确在现实中存在,但并非对每一个案件都发生作用,其是否发生作用因地域、审理法官的个人意识和具体案件的情形而有所不同。尽管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与民事诉讼所强调的平等原则相违背,严重地损害了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应当努力消除和避免,但这却不是管辖制度所能解决的,试图通过改革管辖制度来实现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的目标无疑是徒劳的。因为只要管辖法院为一方当事人所在的法院,而不是双方所在地的法院时,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就可能发生作用——要么有利于原告,要么有利于被告。法律无法规定每一个案件都由当事人双方共同的法院来管辖,否则凡是当事人不在同一个省或直辖市、自治区的案件都只能由最高法院作为第一审法院来审理,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的人主张修改民事诉讼法关于“原告就被告”的一般地域管辖原则来防止有利于被告的地方保护主义,理由是该原则有利于被告,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原告的权利很难获得保障。这样的设想似乎很有道理,但问题在于这一想法有一个预设的前提,那就是原告一定是权利人,而被告总是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有过错的那一方当事人,表面上看,这样一种观点甚至还可以获得统计学数据上的支持,例如我们可以假设,从以往的案件看,85%的原告都是权利人,相应的85%的被告都是责任人。但实际上,一旦按照这样的预设来改变管辖方面的规定,所谓“恶人先告状”的情形马上就可能大量发生,因为即使没有获得给付的权利,义务人也可以通过提起消极确认之诉,即当事人要求法院确认某种有争议的法律关系不存在来获得原告的诉讼地位。那么,此时的统计数据马上就会发生变化了,因为人们总是在根据已经给定的制度,按照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统计数据不过是这种调整后的行为的产物。前述统计结果的出现,也许正是“原告就被告”的原则下才催生出的相应数据。不仅如此,如果我们径直依据防止被告地方保护这一点来修正“原告就被告的原则”,那么该原则所考虑的其他因素就被完全否定了。如人们一般所认同的抑制原告滥用起诉权,以免被告受不当诉讼的侵扰;有利于法院审理,传唤被告参加诉讼,对诉讼标的物进行保全;便于法院进行调查;便于法院执行等等。事实上,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对于抽象的当事人而言不过是一把双刃剑,只有针对个案的当事人才有“意义”。因此如果不解决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本身的问题,而去修正管辖制度就只不过是在缘木求鱼;即使对级别管辖和审级制度的修正也许会产生一定积极的意义抑制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但要从根本上克服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仍只能通过司法体制的改革,实现司法独立,割断司法主体与地方利益的联系。

五、注意民事诉讼静态与动态的关系

民事诉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起诉、受理、开庭审理前准备、开庭审理、判决的一审程序到上诉、审理、裁判的二审程序,反映了一个渐次不断展开和变化的诉讼过程。另一方面,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时点上,诉讼又总是相对静止的,因此民事诉讼程序是一个典型静态与动态相互关联结合的形态,因此,在学习民事诉讼法时应当特别关注这一特性。以当事人为例,原告在起诉时所起诉的被告往往并非正当被告,原告自己也可能不是正当原告,而对于民事诉讼而言,只有正当原告和正当被告参加的诉讼在实体上才有意义。因此,对于非正当的当事人就应当予以更换,这就导致民事诉讼主体在起诉时与诉讼中或诉讼结束时的主体有所不同,即主体变更;除了主体之外,诉讼客体也可能发生变更,即诉讼请求的变更;甚至程序也有可能发生变更——从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

正是这种变化的动态特点决定了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从主体到客体各个方面的不同特性。起诉时的当事人是形式上的当事人,但形式上的当事人并非没有程序上的意义,形式上的当事人具有判断管辖、确定诉讼系属的程序法意义。没有形式上当事人的概念,就无法确定管辖法院,法律中所规定的地域管辖中的一般原则——“原告就被告”就是指形式意义上的当事人。随着诉讼的发展,形式上的当事人就需要确定是否为实质上的当事人(正当当事人),即一般而言是否是本案实体权利义务争议的当事人,只有正确确定正当当事人的情况下,法院的实体判决才具有实质意义。

事物的动态性导致了在不同阶段的事物的差异性,从形式上看是单一的、不变的事物,在运动中就发生了多样性,而这一点常常导致一些误识。比如关于证据的认识。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我们给出的概念是单一的,不变的,但人们对证据的认识却又是动态的,而且法律或司法解释也在动态中来运用证据这一概念的。具体地讲,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司法解释关于举证期限规定中的证据、法院认定案件的证据其实是不同的。法院认定案件的证据是通过质证的证据,与当事人提出的证据以及举证期限所提出的证据是不同的,理论上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才是符合我们对证据特性界定。尽管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并非是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但我们又不能否定其作为证据的意义,因为毕竟其中有一部分就可能成为法院最终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因此我们也不能不把举证期间中交换的证据称之为证据。这些问题其实就是民事诉讼动态关系所致。只要把握了民事诉讼的动态性,这些问题也就不难以认识。

不论形式上的当事人,还是实质上的当事人的判断,同时又是一种静态考察,只是阶段不同而已,静态考察需要把握静态中事物的性质,如果不将所要考察的事物置于静态之中,则无法进行定性的分析。通过静态的分析,确定形式上当事人和正当当事人的基本属性以及法律意义,以便加以区分。可以说在民事诉讼中所有概念和特征都是静态分析的结果。静态考察和分析使得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事物的特性,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但应当注意的是民事诉讼毕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需要在动态中去认识静态事物,从变化中看待诉讼关系,这样才不至于走上僵化和教条的歧途。

六、注意相近概念之间的异同关系

民事诉讼法学理论是由若干概念所构成的,这些概念概括了民事诉讼法若干制度的基本含义,由于制度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联系,且联系的亲疏程度有所不同,这就使得有些制度相互间具有更多的共性,这些共性的存在就容易导致人们在学习时混淆不同制度、不同概念的特性,因此特别需要注意把握不同概念的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在民事诉讼法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似性的概念,例如,给付之诉、形成之诉、确认之诉;证明力、证明标准、证明责任;证据的质证、认证等,且有的概念还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普通诉讼与必要共同诉讼;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与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形式上的当事人与实质上的当事人;行为意义上证明责任与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既判力的主观范围与既判力的客观范围;判决实质上的确定力与判决形式上的确定力。

要能够比较清晰地把握这些相近概念的区别,需要在学习中将相近概念加以比较,从细微之处找出它们的不同点。注意从制度的目的、制度构成、主体、程序、法律效果等方面来加以把握。通常在一些教科书里,会写明相近概念的差异、共同点以及相互的之间的联系,这样方便学习者把握,但我的建议是最好是自己去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他们的不同点和共同点,然后再与教科书的观点加以比较,这样有助于深刻的理解相近概念的差异。

七、注意民事诉讼法中一般与例外的关系

在法律规范中总是存在着针对一般或多数情形的一般性规范和与一般或多数情形不同的少数情形的规范,之所以存在这两类情形是因为规范对象或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客观存在,除了制度规范外,作为解释制度规范的理论也同样存在一般和例外的情形,其原因与规范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存在相同。因此在学习民事诉讼法的制度与理论时特别要注意例外或特殊的情形,并理解形成特殊的原因的所在。

例如,按照民事诉讼既判力的理论,只有对作为诉讼标的的事项所作出的裁判才具有既判力,但对于抵消的情形,即使对抵消债权行使的判断不是本案诉讼标的的事项,但法院关于抵消权行使的判断仍然具有既判力,作为抵消债权债务的当事人不得在后诉中对此再行争议。作为抵消权的判断就是既判力一般约束原则的例外或特殊情形。

再比如,关于证明责任的分配,如果按照证明责任分配理论中的法律要件分类说的理论,主张权利存在的人应当对权利存在的法律要件事实承担责任。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考虑到如果一概按照这一原则分配将难以充分实现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因此允许证明责任分配实现对原则的倒置,即证明责任原则的例外。这一例外在最高法院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的第4条中有明确的规定,例如,该规定第三项就明确: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责任);第八项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责任)。如果按照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作为侵权案件,关于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案件应当由受害人就因果关系的问题承担证明责任,但基于环境污染案件的证据存在的特殊性,实现了证明责任倒置,倒置为加害人就自己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承担证明责任。医疗纠纷的案件也是这个道理。

八、注意民事诉讼规范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

法律规范应当是确定的,因为它需要约束和指引人们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确定性是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和本质。民事诉讼规范也是如此,对法院和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的行为规范应当是具有确定性的,即这些规范在内容上是具体的,可判断和可执行的。例如起诉的规范要求。对原告的起诉条件是确定的;对上诉人的上诉的条件是确定的;对不服生效判决申请再审的条件也是确定的。但也应当注意民事诉讼规范的确定性往往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由于事物的复杂性,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情形全部加以确定,加以具体的规范。规范的确定性往往只有某些情形或原则上是确定的,这也是事物存在的性质和现实中确定与不确定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虽然事物的性质是由特定的概念加以确定的,但描述事物性质的概念又往往是不确定的,任何制度的规范又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概念加以确定。例如,民事诉讼中举证时限的规定中关于新证据的界定就是一例。按照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的要求,只有所谓“新证据”才可以作为例外不受举证时限规定的约束,但何谓“新证据”呢?其中一个界定要求,须是“新发现”的证据,但什么叫“发现”,“发现”的对象是什么,是否是证据的价值?这些都需要加以界定,只要一个层次或某一个环节上存在不确定性,“新证据”的界定也就存在不确定性。再如,相对确定的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再审事由中,关于“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这样的规定,也同样存在何谓“主要证据”这一相对抽象概念的具体确定问题。

当然,我们承认法律规范的相对确定性,并不等于否定法规范所有的确定性特性,否定规范的确定性,从而否定规范对行为主体的约束性,成为怀疑论者。在法律规范没有具体、明确的确定性时,适用相对确定性规范所需要的确定性就只有委任给审判人员,由审判人员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自己对法规范内在的精神、规范的目的、原则的理解加以自由裁量,通过这种抽象约束下的自由裁量,使得规范具有确定性。

在民事诉讼规范中存在不少具有相对确定性,而没有具体确定的制度和概念。例如,证明标准、新证据、证明力的大小、经验法则、诉讼保全的必要性等,可以认为,凡是需要通过审判人员自由裁量才能加以具体适用的规范都存在相对的不确定性。以证明标准为例,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在理论一般认同为证明达至高度盖然性即为已经证明。但由于何谓“高度盖然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对于高度盖然性的判断就委任给审判人员,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加以判断。试图要给出一个清晰的、具体的、统一的判断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虽然高度盖然性是不确定的,但确定高度盖然性的经验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对确定的,审判人员可以通过对具体案件中具体的经验法则来判断是否达到了高度盖然性的要求,审判人员总是在相对不确定和相对确定之间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这就是司法的辩证法原理。

九、注意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次关系

民事诉讼是若干诉讼主体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的法律关系。在这些法律关系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法律关系是人民法院和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人民法院作为民事审判的主体对民事争议事实进行确认,并适用法律进行裁判,控制民事诉讼程序的发生和发展;民事案件的当事人是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主张诉讼请求、案件事实和推动程序发生的主体。当事人通过行使诉权和诉讼权利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相互作用,形成民事诉讼的基本运动方式。其他诉讼参与人,如证人、鉴定人、检察机关等主体与法院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依附于人民法院和当事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也是以这一基本关系为规制对象的,因此在民事诉讼法的学习中应该把握人民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这一基本关系,从这一基本关系来认识民事诉讼。民事诉讼的基本模式或诉讼体制就是对这一基本关系的一种基本认识和归纳。如果没有从人民法院和当事人这一基本关系来认识,便无法从宏观视角正确、全面地认识民事诉讼,学习也将抓不住要领。

九、注意形式上民事诉讼法、实质上民事诉讼法以及司法习惯的关系

民事诉讼法可分为“形式上的民事诉讼法”和“实质上民事诉讼法”,形式上的民事诉讼法,是指以民事诉讼法法典的形式规定民事诉讼程序和作用的法律,如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实质上的民事诉讼法,是指一切有关民事诉讼程序和作用的法律。实质上的民事诉讼法不仅包括了《民事诉讼法》法典,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民事诉讼的法律规范,从实际规范的作用来看,也包括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的若干司法解释性规定。形式上的民事诉讼法也称为“狭义的民事诉讼法”;实质上的民事诉讼法则称为“广义上的民事诉讼法”。在论文或其他论述中,如果没有特别指明时,“民事诉讼法”通常是指实质上的民事诉讼法。实质上的民事诉讼法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法律体系,会因为包含民事诉讼规范的新的法律的颁布,而不断得以充实和扩展,因此学习民事诉讼法的学生和老师都应当充分关注新的实体法的颁布,注意新法中的民事诉讼规范的内容。

民事诉讼法典本身、其他法律中关于民事诉讼的规定以及各种司法解释是学习民事诉讼法所必须依据的法律文本,尤其是各种司法解释。由于我国法典的制定普遍存在比较简化的特点,因此许多实践中需要遵守的规范在法典中大都是比较原则性的规定,因此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最高法院适时出台了许多调整民事诉讼关系司法解释规范,成为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因此在学习民事诉讼法除了注意《民事诉讼法》的法条之外,更要注意最高法院的各种关于民事诉讼的司法解释。虽然这些司法解释只是《民事诉讼法》的展开和细化,但也有一些关于民事诉讼的司法解释具有某些创设性,是对《民事诉讼法》规范的补充。在民事诉讼领域之中,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①“意见”,如《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②“规定”,如《关于中国公民申请承认外国法院离婚判决程序问题的通知》(1991年7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③“通知”,如《关于第一审离婚判决生效后应予出具证明书的通知》(1991年9月27日法(经)复﹝1991﹞5号)④“批复”,如《关于行政机关对土地争议的处理决定生效后,一方不履行另一方不应以民事侵权向法院起诉的批复》(1991年7月24日(90)法民字第2号)⑤“复函”,如《关于在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前对因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上诉后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复函》(1991年8月10日法(经)函﹝1991﹞82号)最为重要的司法解释有,《最高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等等。

除了注意最高法院所发布的大量的司法解释之外,还有注意司法习惯,尽管从理论上司法活动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释,但是由于各地的情形的差异性和司法传统的影响,法院在进行审判活动时,依然存在着某些司法习惯,这些司法习惯有的对法律规范的补充,有的实际上也是对法律规范的变通,这是客观存在的情况,即时发达的法治国家这种情形也是存在,因此,作为学习和研究法律的人也应当注意,否则就会导致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了解司法习惯对于我们全面了解我国民事诉讼是有好处的。

十、注意主要程序与附带程序的关系

民事诉讼就是一个程序系统,是由若干程序所构成的,当事人双方就诉讼请求进行攻击和防御,法院对诉讼标的进行调查和审理的程序就是这个程序系统的主程序,而其他为该程序服务或起着辅助作用的程序就是辅助程序或次程序。一审中的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就是主程序,而财产保全程序、先予执行程序、证据保全程序、证据交换程序、证据收集程序、送达程序、强制执行程序等等则属于附带程序。其中财产保全程序和强制执行程序与判决的最终实现有直接关系因而是最主要的附带程序。

区别主要程序和附带程序的意义在于,正确把握民事诉讼中主要程序与辅助程序的关系,注意主要程序和辅助程序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如果将民事诉讼视为一个时空关系的话,那么,以裁判争议为目的的审理程序,主要程序是贯穿始终的程序,所有附带程序都将围绕着主要程序展开,辅助程序是服从主要程序的。认识这一点对于把握和运用民事诉讼中的各种程序是很有意义的。以财产保全程序为例。财产保全程序是为了保证将来生效的判断能够得以实现,而对被申请人的财产进行保全的程序。在启动财产保全程序之后,法院将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对被申请人的财产采取冻结、扣押、查封等财产保全措施。一旦诉讼已经结束,申请人败诉,则毫无疑问应该解除财产保全措施,保全程序也就应当终结。只有在申请人胜诉,判决尚未执行之前,保全措施才有必要存在,保全程序也就没有终结。再比如,强制执行程序,强制执行程序的目的就是最终实现法院对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判决,是法院判决实现的手段,该程序并不裁决民事争议,因此在强制执行程序中,就没有法院与当事人就民事争议的调解,法院不能在强制执行程序改变法院所作出的判决,当事人之间可以行使除分权就权利义务的实现方式达成和解。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14

省纪委举办此次专题培训班,邀请中央纪检国家监委“国字号”法规专家授课,规格高、层次高、操作指引性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通过培训,我感到深受启发,干劲倍增。下一步,我们将立足职责职能,结合工作实际,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一是持续提升“政治三力”。坚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立场观点方法,在忠诚履职中彰显担当作为。二是盯紧“关键少数”。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创新方式方法,深化政治谈话,抓实以案促改,持续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三是从严约束“治权之权”。切实抓紧抓牢队伍建设这个“一把手工程”,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加强内部监督约束,树立万载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新面貌、新形象。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15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16

经过这次财经大学行长培训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支行行长首先要知道自己在服务管理与营销管理中的角x、职责和怎样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等。在服务管理中首先要制定服务流程、标准和规范;制定服务的考核标准,并让全体员工都清楚了解;对员工的服务情况不但要进行定期的检查评估、面谈沟通,而且要把评估情况进行反馈;对客户的需求要快速反应,及时组织资源满足客户需求;掌握客户对服务的评价和反馈,对客户意见要及时进行回复;妥善处理客户投诉,确保客户满意;及时发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想办法进行改善和处理。

一、网点主任服务与营销

在营销管理中首先要制定支行营销的目标、计划和流程,然后将营销目标分解到每位员工,对营销目标进行追踪、辅导,推动营销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对营销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那怎样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同行服务不断创新,客户期望值的提升等,银行服务业也面临新的挑战。服务是一种感觉,要想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让客户满意,首先要对客户显示积极的态度,注意说话的语气,保持精神饱满,给客户一个最佳的职业形象;其实要识别客户的需求;然后要尽力满足客户的需求,主动为客户介绍业务信息,与客户建立联系,因为发展一个新客户的平均成本是留住一个老客户的6倍。具体的内容如下:

1、学人之长找不足。我行以服务先进行为标杆,通过学习,我行应从行容行貌、物品摆放、设施配备、言行举止、服务礼仪到服务细节等,一一记录下支行的具体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查找不足,加以规范和整改。

2、“软硬”兼施上台阶。我行应按照“软件先行”、“硬件渐至”的原则在全行范围内展开了提升服务品质大行动,要求所有网点严格按照总行制定的规范化服务标准,强制推广“三声服务”和“双手接递”;在硬件上,指定专人对每个网点根据其周边环境、服务设施等特点做好综合评估,提出整改意见,逐步落实到位,以优化服务环境,增强对外服务能力。

3、优化流程提效率。按照“岗位、业务、流程、设备”“四整合”的业务改造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柜面员工的工作时效,提升柜面服务效率,减少客户等待时间;与此同时,加强对科室的服务管理,进一步落实二线为一线服务的具体措施,提高二线为一线服务水平,提升全行整体服务能力。

4、加强考核促发展。将服务工作纳入到全行中心工作,建立领导为员工、二线为一线、一线为客户服务的管理机制,实行首问负责制和服务问责制,保x服务客户快速高效;树立“投诉有责”观念,有投诉必处理,有责任必处罚;建立服务考评激励机制,增加服务工作在绩效考评中的权重,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营造文明服务的浓厚氛围,激发员工服务x;以支行为先导,打造精品网点、示范网点,以点带面,推动全行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二、支行的内控管理和防范作风险

银行业的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偏差。从而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x。具体分为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x风险、x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八类。

随着银行业案件的增多,金额的加大,必须要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和防范x作风险的措施。内部控制方面着重做好审批、授权、检查、核对、经营业绩审查、资产的保护、职责的分工、利益冲突岗位的分离等一系列控制活动。不能以互相信任代替管理,以日常习惯代替制度,以照顾情面代替纪律,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要以规章制度约束自己。

三、打造高绩效团队

一个团队要想取得好成绩,首先必须制定一个“好目标”,所谓“好目标”就是与上级保持一致,具有挑战x;其实队员间要相互沟通,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建立信任,才能维持x的团队关系,俗话说的好:“团结就是力量”,再次就是要用竞赛、旅游、公开表扬等激励方法不断提升团队的士气。

四、支行的营销技巧

营销是一门现代经济运行的先行科学。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所以营销对于我们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来说是一片工作学习生活的真空区,通过此次学习有了一定的感受。

我们从事银行工作的人员要认清社会形势,不能像以前一样等客上门,而要走出去,了解客户的需求,并把客户的需求作为一种工作目标去努力实现。和客户首次见面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服饰搭配给客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解除客户的戒备心理,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总之就是实时把握客户需求,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提高。以上就是我的心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尽力学以致用,为xx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做得更多、更好!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17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社会进程中,国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便是其中的精华,它把历史装扮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三字经》便是国学经典中最为辉煌的篇章。

《三字经》诵读活动就是让学生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中,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修身立德,传承文明,弘扬美德,在孩子心灵上植下纯洁希望,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积累细腻的涵养。

《三字经》一开头就讲到人出生之初,禀性本来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较大的差别。如果对孩子不严加教育,孩子善良的禀性就会改变。教育一个人按照本性发展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不懈地学习进步。

从这几句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字经》是何等重视后天对人的教育作用,教育对培养人才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应该认真吸取古代中华文化的精华,争当家长、学生、社会都满意的教师,教育好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为建设和谐的、富强的祖国输送合格的优良的人才。

最近我在教读“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时,当我把注释告诉学生时,此时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说:“爱心也是五常之一。”有的说:“是呀,我们从小就要有爱心。”于是,我就因势利导,趁热打铁,把有关四川汶川等地遭受强烈地震的消息告诉大家,他们情绪激动,表示要向灾区小朋友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流下了眼泪,学校捐款那天,他们有的100元、40元、20元,每个小朋友都拿出自己的零用钱,带着一份纯真的爱心,投进了爱心捐款箱。

因此说《三字经》确实是一本难得的读本,很好的教材,教育学生懂得人生道理,让成长中的学生走正确的道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丰富的词汇,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更要激励学生趁年轻时刻苦学习,长大成才,报效祖国。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18

姓名:龙文慧 班级:10级信管班 学号: 作为一个大三学生,初次接触ERP,感触颇深。ERP并非像它的名字一样简单,

它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ERP代表着新时代的企业管理模式,它的出现证明了科学知识在信息社会的重要性。一个企业的管理并非仅靠机遇、激情,更需要的是科学的管理模式。 通过这一学期的ERP学习,让我对ERP有了初步的理论认识。从功能来看,ERP要涉及整个供需链上所有的制造商、供应商和顾客,因而使生产制造可以更高效地运行。通过系统来平衡各个部门或实体的价值标准。制造业将成为ERP活动的轴心,并实现供需链上的所有支持单位能够像同步工程一样向业务流程同步化转变; ERP是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简单的说是将企业的三大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它的功能模块以不同于以往的MRP或MRPII的模块,它是从管理信息系统MIS,物料需求计划MRP, 制造资源计划MRPII,一步步演变、改进而来。它不仅可用于生产企业的管理,而且在许多其它类型的企业如一些非生产,公益事业的企业也可导入ERP系统进行资源计划和管理。它是一个由内部向外部延伸的管理系统。今天的ERP不仅科学的管理了物料需求与供应,在加入优先顺序计划、能力计划、优先顺序控制与能力控制等四大基本功能的同时融入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现代较先进的科学管理系统 。 ERP系统也存在许许多多的优点。它能够将企业零碎的信息整合起来,便于企业的信息管理。并且可以把企业分散在各个角落的数据整合,使数据具有一致性,提高企业管理的正确性。它使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紧密地联系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以及正确率,使企业在管理水平上有了更深一步的提高。 市场的竞争是激烈的,也不可避免,通过ERP的学习,我们深刻的了解到团队的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每个角色都以企业的总利益为出发点,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才能赢的目标。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靠市场,赢得市场就是赢得竞争,在争取定单的同时要充分析产能,否则既会损失客户的利益,也会使自己企业的信誉地位下降,并要赔偿客户的损失,这在竞争是相当不利的。企业生存的根本是诚信,保持诚信也是我们立足社会的基本准则。

ERP课程的学习强化我们的管理知识,训练管理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会到企业管理的严密性。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不应该将ERP这门学问放弃,而应该继续探索下去。实践源于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又从实践中得到证明。因此,我们学生应当在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19

7月28日,新闻中心利用每周四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之日,组织全体在职人员学习了魏德友同志先进事迹。

新闻中心党委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魏德友同志为榜样,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魏德友同志坚定信念、对党忠诚,遵守纪律、服从安排的政治品格,学习他淡泊名利、吃苦耐劳、不计得失、甘于吃亏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忠于职守、坚韧执着、脚踏实地、认真较真的崇高境界,学习他热爱家乡、保卫祖国、勇于牺牲、寸土不让的国防国土意识。同时,要求每名党员撰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魏德友同志先进事迹,中心全体人员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向魏德友同志学习,大家一致认为魏德友同志用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诠释了“屯垦戍边”这四个字的深刻意义,他的先进事迹是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个鲜活教材。作为新闻工作者,大家表示要以魏德友同志为榜样,用发现的眼睛挖掘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进行大力宣传,引导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20

这是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这场阻击战的核心要义。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有增强趋势,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呈现局部暴发、全国多点散发的状况。面对疫情加快蔓延的严重形势,防控疫情的战役已经全面打响:全国已有30个省份宣布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实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全国医疗资源向重点地区倾斜,医护工作者纷纷请战,向疫区挺进;各级党委和政府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坚守岗位,靠前指挥……从中央到地方,从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到广大人民群众,以战胜疫情为共同目标,形成强大的防控合力,一场齐心协力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正全面展开。

打赢这场人民战争需要群防群治。万众一心迎挑战,众志成城战疫情。疫情面前,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责任共同体。与新型冠状病毒抗争,同肺炎疫情赛跑,每一个人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积极行动起来,管理好自己的出行与卫生安全。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疫情防控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增强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每一个细节、把控每一个环节,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真正把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只有每个人都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筑牢筑实每一道疫情防线,才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21

“把人生奋斗汇入时代洪流,以青春之我贡献青春之国家……应该成为我们超越小我的最大梦想。”“对于来自脱贫攻坚最前线的我们而言,实现我青春梦想的方式,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这不平凡的工作。”

20__年5月4日,甘肃舟曲县“舟曲扶贫”公众号发表了一篇题为《攻坚路上,青春绽放》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她的名字叫张小娟。

10月7日19点40分许,甘肃省陇南市两水镇发生一起车辆坠江事故,舟曲官方“花开舟曲”公众号发布的信息中称:当日,舟曲县一辆载有6人的五菱宏光小型客车在行驶至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烟墩沟白龙江大桥南口时,不慎坠入江中,截至10月12日12时,事故除1人获救外,造成3人遇难2人失踪。

据悉,这次事故的遇难人员中就包括张小娟。当天,张小娟结束了一天的下乡扶贫督察验收工作,在返回舟曲途中不幸遇难。时年34岁的藏族女干部、共产党员张小娟用自己的行动为青春的誓言做了最为悲壮的注解。

10月10日到11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来到舟曲县、白龙江畔凭吊,追寻这位“80后”扶贫干部最后的足迹。

“10月7日下午5点多,我给小娟打了个电话,我问她到哪里了,她说当天的工作已经结束,正准备返回。”张小娟的丈夫刘忠明告诉记者。

8点多,刘忠明再次给妻子打了电话,他一连打了三次,电话一直没接通。但刘忠明并没多想什么,因为在他的概念中,一进入工作状态,妻子的电话十有八九是打不通的,平常即使在家也有接不完的电话。

8点半左右的时候,刘忠明接到了一个同学的电话,问小娟是不是下乡了,同学含糊地说,可能出了点事。

下乡能有什么事?舟曲这边下乡路大都是曲折狭窄的山路,路很不好走,刘忠明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车祸,他的腿一下就有点软了。

两水镇属于陇南市武都区,但去往舟曲县的几个乡,这里却是必经之路。从舟曲到两水镇,大都是依山傍水的曲折山路,有五六十公里。当刘忠明赶到事发地时,他并没有看到妻子和出事车辆,随后刘忠明得知,妻子等人坐的车当天坠入了江中。

熟悉的白龙江、熟悉的山路,突如其来的事故,却是刘忠明怎么也没料想到的。

来源:中国妇女报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22

此次学习对我影响很大,首先从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再是行动学习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催化师的引导,从而获取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知识与能力。行动学习法的特征是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学习团队为单,以真实案例为对,以角色扮演为手段,以团体决断为要,以终结汇讲为形式。通过行动学习法中头脑风暴法和团体列名法、六顶帽子法等的应用,使我们在短短1天的时间里,掌握和运用这种全新的、富有针对性的、高效的讨论与决策方法。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以下体会几点体会:

一、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学习与决策方法,就可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有了很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这些方法,利用团队的力量处理问题。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行动。不断提升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在形式上区别以往的学习,思想上的一种飞越。分组学习时每个组员关系是平等的,在行动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之别,也没有职务高低之分,大家选举组长,取队名,定口号。将平等、开放、自由的理念贯穿于学习研究的全过程。

三、集体研讨方式,在认真细致描述症状、分析原因,查找对策、制定方案等一系列程序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培养学员的创意、创新和创造力。将工作中的销售输差作为主题,通过头脑风暴、深度分析、层层分解,把有关影响输差原因一一列出,系统归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四、行动学习法有助于理念与思想的融合,真正成为学习的自我创新:把行动学习中的思考、互动、感受运用到日常工作,注重围绕中心拓展多维视角,在学习和反思中汲取团队智慧,从而实现自我发现和自我创新,把行动学习真正变为学为所用、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边学边用的自觉行动。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23

这是一位党校学员参加了行动学习有感而发。听听他说:xx市委党校是我市第一批14家行动学习实施单位之一,从今年6月开展行动学习至今,我校运用行动学习理念,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工作氛围,在群策群力解工作难题、稳扎稳打推进校园建设、锐意进取打造工作亮点的过程中,全体教职员工收获的是集体学习带来的乐趣、分享智慧带来的喜悦以及共同成长带来的感动。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种理念带来的是正确处理工学矛盾的平和心态,是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重要转变,是将个人发展融入组织进步的豁然开朗,更是促进我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内在动力。今年刚参加工作的我能够作为校行动学习执行办公室的一员参与行动学习是幸运的,这对于我而言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是一种成长的体验、也是一个不断反思进步的过程。

一、行动学习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行动学习理念的推行,要义之一在于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学习力,强调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从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只有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我们才能想得更深,看得更远,才能快速地感知变化的环境,全面地掌握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最终形成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终身学习、学用结合的良好风气。

首先,行动学习理念的导入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行动学习是一个新概念,因此,行动学习理念的导入需要人们认识并接受这一新事物。起初,我只是将行动学习理解为几个工作性质相近的人聚在一起讨论课题,与平时的做课题开座谈会并无太大差异。但实际上,通过参与培训、阅读相关书籍、参加行动学习活动,我意识到行动学习并不是一般地讨论,而是一种高效地团队运作模式,是一次学习的革命,也是一次管理方式的革新。行动学习开展一个多月的时候,常务副校长姚在《领导者在行动学习中的角色》一文中就深刻揭示了行动学习的关键,他提到“开展行动学习,有三个问题考验着领导者的决心。

第一个考验:你有与下属们“分享”权力的胸怀吗?第二个考验:你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吗?第三个考验:你有持之以恒地推动和支持行动学习的信心吗?”这让我们获益匪浅,明白了行动学习理念带给我们的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工作氛围;是领导与普通职工以及职工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是大家劲儿往一处使的激情;更是一次重新认识组织、认识个人角色,学会学习、学会尊重、学会工作的机会。

其次,行动学习理念的运用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行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新的名词,比如促进师、召集人、小组长、头脑风暴法、六顶思考帽法等等,这些词在我们平常的工作中很少提到,就更别说当好这些角色、用好这些方法了,因此,行动学习理念的运用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找问题献对策”活动中,我校韦利如副教授就首次带动教职员工现场实践团队列名法,在短时间内搜集到大家提出的制约我校发展的问题,这种高效的团队工作方法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往后的小组座谈中,学员们开始摸索适合自己小组的方法,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开展行动学习,活用行动学习理念。

最后,行动学习理念的创新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校将行动学习理念引入主体班教学是一种创新,推进了我校教学改革的进程,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校副校长开设的研讨式教学“生态工业柳州研究”,引导学员运用“团体列名法”、“头脑风暴法”回答“您是如何理解生态工业柳州”、“建设生态工业柳州的制约因素”等问题,这是教学方法的一次创新。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学员们的参与热情,可以看到思想的百家争鸣,可以领略到行动学习的魅力,对于我而言,这是很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二、行动学习是一次成长的体验

后勤服务是党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招待所是党校的窗口部门,为提高招待所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招待所的整体服务质量,我设计了招待所行动学习培训方案。在呈送方案之前,我忐忑不安,作为新入职人员,我担心自己的方案不受认可。但出乎意料的是,学校领导给予了极大地支持,并且积极指导,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保证培训的顺利开展。

培训分为四期,考虑到招待所员工的文化水平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前两期培训主要是通过团队建立和信任建立来导入行动学习理念,进而消除部门间的隔阂,营造轻松、自然、民主、平等的氛围。由于第一期培训的成功开展,在第二期培训中,膳食中心的员工也加入其中,培训人员增加到了近50人,培训难度加大了。作为主持人和其中一个小组的促进师,在整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质朴的温暖、感受到了行动学习带给员工们的力量。在小组讨论之前,我引导员工达成默契,要给予不敢发言的同事鼓励、要给予发言得好的同事赞扬。对于大多数员工而言,这是第一次在领导和全体同事面前发表自己对工作的看法,找问题、献对策。

行动学习所要营造的就是这样没大没小、没上没下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员工们很快融入到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增进了彼此间的沟通、消除了原有误会,最后群策群力解决工作难题,促进工作进展。整个活动过程,员工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说,平常只顾忙碌的工作,已经很久没有机会坐下来好好聊聊了,更别说一起反思工作中的缺失。回顾反思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我试图通过游戏来还原员工们平时忙碌的工作状态,帮助他们从游戏中悟出提高工作效率、找准工作方法的途径,也引导他们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学会体谅年轻领导的辛苦。

从设计方案到呈送方案再到实施方案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成长体验。设计方案的初衷是自己在参与行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的感召,想要用这样一种新的理念去帮助更多的人,让他们看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尤其是招待所员工这样一个看似平凡、渺小但又不可缺少的群体;同时,设计方案的过程是我内化行动学习理念的过程,是再学习的过程。呈送方案的过程、与领导研讨方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行动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民主、平等观念的重要体现。将方案转化为现实的过程是实践行动学习理念、为行动学习理念赋予生命力的过程,作为培训师、促进师要掌握好培训的进度、观察学员的反应、调整培训的思路、贯彻培训的理念,怀着一颗尊重、宽容、严谨的心对待每一位学员,保证培训的顺利开展。

开展招待所行动学习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成长体验,从以一个学徒的心态参与行动学习、学习行动学习,到以一个实践者的心态去贯彻行动学习理念、推广行动学习理念,并从行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这一路的体验正是与行动学习理念所倡导的注重成长过程相契合,我珍惜这样的成长经历。

三、行动学习是一个不断反思进步的过程

行动学习不是单一部门的活动,而是上下联动、共同开展的活动,因此,在协调各方人员、资源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反思,需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协调”的能力。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我而言,能够有机会通过行动学习来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语言表达、待人接物的能力是幸运的,使我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学校的总体情况,帮助我熟悉和适应工作环境。

作为校行动学习执行办公室的信息宣传员,要做好各种信息的上传下达工作,这其中需要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只有“勤”才能做到及时、准确的传递信息。这次工作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使我有机会掌握信息报送、传达的规范程序,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行动学习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在学习中感悟,在行动中成长,最终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进步。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24

“终生学习”是我们党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一个响亮口号,也是我们党有别于其他党派和社会团体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也是国家干部)更应当要建立终生学习档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要勇于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用心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每次海西继续教育都有不同的侧重点,都有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专家的经验交流,通过学习使我受益非浅,提高了教学认识,着力深挖教学潜力,做到教学互动,深入浅出、有的放矢,现结合这次学习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同时又是班主任,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必须与学生建立起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要真正实现“教”“学”互动,除了要有创新思维,努力学习新知识外,还需多方位配合,才能开创新课改的新局面。

师者不论先后。在现代教学过程教师应当是学习的组织者、领导者,也是参与者,既是导演也是演员,既是长者也是朋友,教学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下组织学生去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来达到增长学识和才干的原始目的。为此,我们必须做到:

(一)要放弃机械刻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教育既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也不能照搬照抄全盘西化。我们的教育有我们的优势和基础,也有它存在的理由。虽然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几个年头了,但我想我们所处的农村的实际教育方法和教学面貌并没有得到多大变化,大有换汤不换药之感,甚至大有一种脱离农村实际的空谈主义、理想主义的教学方式。首先,对新课改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现实中教案检查、科计划,听课,公开课以及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绩效工资等促使教师照本宣科以确保及格率和升学率,所谓新课改毫无意义,空话一句,亦或只是唯政工程,显个摆了,并没有跳出原来的圈圈,学生知识面并没有得到拓展,知识结构没有得到合理改善,致使城乡教学差距越拉越大,这也许是现在农村学生考不过城市学生的原因之一吧。

(二)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报道经常提到西方国家的小学教育基本上是放羊式的,教师只要管好羊别让狼走就行了,致于羊怎样吃草吃什么草那是羊的事,评价孩子的学习能力也是多方位的,比如:其小孩子画个蓝色的太阳会受到表杨有“创意”,而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孩子会不会色盲。我们的学习基础是牢固了,但花的时间多用了少,比如英语,白白花了我们十年寒窗学习时间。教师为了保住“温饱”、不得不照本宣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条条道路通罗马,希望我们的教育能从是多角度、多方位来评价教学结果和学习能力,比如:有的看教学的目标,有的看教学的结果,有的看教学的过程,有的看教学的方法,有的看教学的兴趣,有的看教学的发展,有的看教学的需要等。五指各有长短,要勇于探索不拘于一格,有的老师擅长教学设计,有的擅长探研教学方法,有的擅长公开课表现,有的擅长与学生学习互动等。有人做过对比某某小学语、数基础比某某小学好,但综合小平比不过它。其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也要建立一套科学评价体系,尤其学障学生应根据学识认知水平进行复读,对这部分学生不能只讲“九年义务”教育,那样会害了部分大器晚成的学生。再次,要科学合理建立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制度,不能只管好的教师、好的学生往城关学校集中,这是对农村学校的极大不公平。

(三)要建立教育长效机制。“十年种树,百年树人”。教育要有前瞻性,培养教育出来了学生要能为社会所用,降低教育成本。目光短浅,只管眼前的教育一路走了肯定会磕磕碰碰,老走弯路、回头路,浪费国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那才是民族的大汉奸,是民族的罪人。

“终生学习”是我们党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一个响亮口号,也是我们党有别于其他党派和社会团体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也是国家干部)更应当要建立终生学习档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要勇于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用心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每次海西继续教育都有不同的侧重点,都有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专家的经验交流,通过学习使我受益非浅,提高了教学认识,着力深挖教学潜力,做到教学互动,深入浅出、有的放矢,现结合这次学习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同时又是班主任,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必须与学生建立起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要真正实现“教”“学”互动,除了要有创新思维,努力学习新知识外,还需多方位配合,才能开创新课改的新局面。

师者不论先后。在现代教学过程教师应当是学习的组织者、领导者,也是参与者,既是导演也是演员,既是长者也是朋友,教学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下组织学生去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来达到增长学识和才干的原始目的。为此,我们必须做到:

(一)要放弃机械刻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教育既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也不能照搬照抄全盘西化。我们的教育有我们的优势和基础,也有它存在的理由。虽然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几个年头了,但我想我们所处的农村的实际教育方法和教学面貌并没有得到多大变化,大有换汤不换药之感,甚至大有一种脱离农村实际的空谈主义、理想主义的教学方式。首先,对新课改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现实中教案检查、科计划,听课,公开课以及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绩效工资等促使教师照本宣科以确保及格率和升学率,所谓新课改毫无意义,空话一句,亦或只是唯政工程,显个摆了,并没有跳出原来的圈圈,学生知识面并没有得到拓展,知识结构没有得到合理改善,致使城乡教学差距越拉越大,这也许是现在农村学生考不过城市学生的原因之一吧。

(二)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报道经常提到西方国家的小学教育基本上是放羊式的,教师只要管好羊别让狼走就行了,致于羊怎样吃草吃什么草那是羊的事,评价孩子的学习能力也是多方位的,比如:其小孩子画个蓝色的太阳会受到表杨有“创意”,而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孩子会不会色盲。我们的学习基础是牢固了,但花的时间多用了少,比如英语,白白花了我们十年寒窗学习时间。教师为了保住“温饱”、不得不照本宣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条条道路通罗马,希望我们的教育能从是多角度、多方位来评价教学结果和学习能力,比如:有的看教学的目标,有的看教学的结果,有的看教学的过程,有的看教学的方法,有的看教学的兴趣,有的看教学的发展,有的看教学的需要等。五指各有长短,要勇于探索不拘于一格,有的老师擅长教学设计,有的擅长探研教学方法,有的擅长公开课表现,有的擅长与学生学习互动等。有人做过对比某某小学语、数基础比某某小学好,但综合小平比不过它。其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也要建立一套科学评价体系,尤其学障学生应根据学识认知水平进行复读,对这部分学生不能只讲“九年义务”教育,那样会害了部分大器晚成的学生。再次,要科学合理建立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制度,不能只管好的教师、好的学生往城关学校集中,这是对农村学校的极大不公平。

(三)要建立教育长效机制。“十年种树,百年树人”。教育要有前瞻性,培养教育出来了学生要能为社会所用,降低教育成本。目光短浅,只管眼前的教育一路走了肯定会磕磕碰碰,老走弯路、回头路,浪费国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那才是民族的大汉奸,是民族的罪人。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25

自1996年我国首部《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必要的选择。但是,当人们面对职业教育进行选择时,似乎之前的那种“送”“考”求学之路——“一切都显得那么自主自觉又自然而然”与“一切都尽在掌握之上,意料之中”的状况——被彻底打破了平衡。人们常常会在选择上普通高中还是上职业高中的问题上纠结不休。普职比要达1比1,文化基础成绩好的上普通高中,差的上职业高中,基于此,误解就产生了——职业教育就是比普通教育低一等级的教育,无论其初中文化基础课程学得如何,也无论其思想品德及行为表现咋样,总是想方设法的送去上普通高中读而不自主选择上职业高中读。选择上职业学校成为了一部分人被逼迫无奈的选择?正因此,在普通群众的心目中,自然而然的就为职业教育贴上这样的标签——“因选择上职业学校而被贴上了“弱”“差”“无所学”“没前程”的标签”——甭想升学考大学了,学得点皮毛技术技能早点就业找个工作混碗饭吃算了。

职业教育之路实在是走得艰难。职业学校形象被诋毁、职业学校学生受到歧视,悲也。逝去时光无法找回,我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三十年有余,其中的酸甜苦辣麻和不快与不爽,不容我去过度悲伤与追溯。现如今《职业教育法》已经修订重新颁布实施。着力建立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就成为了我们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贯彻新《职业教育法》学习体会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机遇期和改攻坚、爬坡过坎关键期,在这个“双期叠加”的新阶段,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业教育法》)出台,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是充分认识《职业教育法》颁布的时代意义。

新法对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尽快盘活我国多年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资源,早日做强做优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及时培养数字经济发展和技术转型升级的高层次人才,保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所需的大量人才资源供给,高质量完成“双减”任务,缓解万千家长们的焦虑。

二是切实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动新时代特色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立“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做强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做活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做优思政教育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推动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活动。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1+X证书”和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支持学校、企业、行业组织联合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深化三教改,坚持“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积极参加各级技能竞赛,提升育人质量。

四是优化学校专业课程体系。

建设校企供需信息对接平台,主动适应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调整专业设置。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机制,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应用、评价,提高职业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加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将职业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纳入课程体系,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建成一批校企合作的线上精品课程。

五是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持续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重点XX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创业培训。校企合作共建面向行业的职工培训基地,联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开展非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共建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广泛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培训。

六是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主动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组建技术研究平台与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协同创新。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按照市场化机制建立混合所有制公司,形成的科研成果归学校所有,产品归企业所有。大力提升学校的科技研发技术服务能力,助推新型职业学校建设。将成果转化成效作为学校评价、项目评价和人才评价的重要内容。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26

早上8点钟赶到闵行中学,办公室夏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一下校史馆,被众多了国家专利证书所震惊,特别是一艘不会翻的船,让我们感受到了闵中学生杰出的科学创造素养。这正是我们现在所特别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的。

参观完后,夏老师推荐我们去听一个讲座,见习教师的培训,因为闵行中学是见习教师实习基地,我们有幸听了教科室王主任关于新教师培养的讲座。

9点40,我们在会议室见到了传说中的余校长,个子不高,样貌普通,但他一说话,就让人感受到专家型教师的风范,他向我们介绍了闵行中学,闵行中学创办于1928年,已经有84年的历史了,是连续十五年的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科技示范学校,他说的“有基础功底才有创新发展”,让我深有感触,学生的基础人格的培养应该在学科素养培养之上,他提出了“德育为先,一体两翼(信息化、国际化)”的办学思想,在基础规范的基础上完成人才培养,培养有竞争力的人。余校长还对我们提出了几个要求,要多学习,要用最朴素的态度做好自己的工作,要有社会责任感,浮上来还要沉下去。还有6个作业,要在毕博管理平台上发表。还有,我的师傅是德育主任林老师,这个月,我会很充实的。

11点40,去食堂吃饭,学校对我们很关照,解决了我们的就餐问题,学生12点20吃饭,食堂工作人员用保温桶装好饭,放在学生饭桌旁,学生一下课就到固定的餐桌就餐,这样不要排队就餐,还可以中午没有回宾馆,因为他们下午13点就开始上课了,我看到所有的老师都在办公室忙着,在我旁边,坐着的是团委书记张彦红老师,期间,学生干部不停来找她,询问工作的事情,及反应情况。其中有个恶劣的网络实践,引起了张老师的注意,张老师立即向主管德育的林主任汇报,林主任立即召集了信息管理的章老师进行处理,与人人网、新浪等沟通,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他们应急速度之快,处理事务效率之高。

13点,听了李老师的生涯辅导课(心理学讲座),主要是面向创新班与实验班的4个班级,这个讲座,我认为对学生来讲,是全新的认识自己的手段,讲座之后,与李老师进行了交流,李老师说,这个讲座的目的,是为了让创新实验班的同学在高中阶段能够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系列化得讲座,每隔一个星期开一次课。这个就是在基础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方式。

15点30,毕博管理平台培训,全体教师参与培训。可能因为校长对信息技术很关注,也很重视的原因,我发现闵中在信息化的方面比一般的学习更超前一些,除了毕博管理平台,还有我很感兴趣的电子书包,我想,这应该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整整一天,我们听了三个讲座,中午也没休息,这让中午必须要眯眯眼睛的我,感到非常的不习惯,这也让我充分感受到了闵行中学教师的生活节奏与办事效率。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与强度高,在我现在看来,确实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信息技术的普及,也让我们的教育方式有了更好的平台,但是,网络进入生活,我们学生理性上网的教育,迫在眉睫。短短的一天,我初步的感受到了这些,就像余校长讲的,很多的东西,我不可能现在就能看到,更多的是通过观察,然后理性的分析,才能看到更深刻的东西。也许我学到的不一定能用上,但是,对于教育教学的思考,我不能停止。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27

随着老师的层层递进的讲解,我不仅饱餐了一顿学习经验的营养大餐,同时也让我的观念受到了一次强烈的冲击,下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行动学习法”产生于50年代的英国,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系统,强调理论探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它是“做中学习”与“思考中学习”的结合,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行动学习不同于传统学习方法:前者注重边用边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者注重先学后用;前者注重全面素质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后者重在知识拥有;前者围绕问题研究和解决学习,后者围绕学科知识学习;前者以学员为中心,突出学员的主体性,后者以教师为中心;前者围绕同一主题的持续学习,是“问题-反思与学习行动-新问题-反思与学习再行动”的过程,传统学习是不同主题的结合,是间歇性学习;前者与组织发展结合紧密,后者与组织发展结合松散;前者是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是具有承诺和责任的学习,传统学习缺乏激励。我对其重平等、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动、重分享的特点感受至深。

一、关于重平等。

行动学习小组中是由相互平等的成员组成的集体,而不是由某个主要负责人或导师带头组成的。在小组工作过程中,工作的重心将放在互相支持、相互促进和广泛提出问题方面而非简单地各自提出观点。传统学习中的老师“退位”为促进师,学员变成学习的“主人”,师生平等,教学平等,讨论平等,学得有趣,学有升华。

二、关于重实践。

学习本来就应该是“学+习”,学习的价值在于行动。“行动学习”学为所用、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边学边用,不断对问题进行反思―行动―再反思―再行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问题。它贯穿在学习与工作之中,不脱离工作,随时解决工作中的棘手难题,极大地激励参加行动学习的所有人,使学习者和他们所在的机构产生了巨大的自信和互信,在机构中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和发展的气氛,进而形成一个学习型的团队和组织。

三、关于重反思。

只要有工作,就必须不断学习;只要有实践,就必须不断反思。反思对于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极端重要,反思是解行动学习的过程有两种交替进行的活动:一是集中的专题研讨会,参与者在研讨会上得到促人警醒、发人深思的观点和信息,学习开展行动学习项目工作的方法;二是分散的'实地活动,包括行动学习小组为解决实际的项目问题去实地搜集资料、研究问题的活动,也包括辅助性的团队建设活动。通过历时数星期乃至数个月的几聚几散,参与者的领导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组织的战略和策略问题得以解决。

四、关于重互动。

行动学习被称为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学习是从学员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始的,经过学习和反复思考、研讨,逐步理解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付诸行动。这时的行动还只是第一阶段的结束而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结束,同时它也是第二阶段学习的开始。通过一段时间的行动后,再进行总结、反省,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付诸行动。如此不断反复,构成行动学习的全过程。行动学习是解决组织内部实际问题的方法,它贯穿在学习与工作之中,不脱离工作,随时解决工作中的棘手难题,极大地激励参加行动学习的所有人,使学习者和他们所在的机构产生了巨大的自信和互信,在机构中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和发展的气氛,进而形成一个学习型的团队和组织。

五、关于重分享。

在行动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每个环节中并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获得丰富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通过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学习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互动,促进了小组团队的建设,使成员之间增进相互理解,提高了沟通能力,也使他们在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规划行动方面不断获得新的体验,进而促进个人的不断成长。

行动学习将掌握知识、研究工作、解决问题,三个过程直接统一起来。学习再也不是 “坐而论道”,它与一定的责任相联系,与一定的事物相切合,与一定的目标相贯穿,“看得见,摸得着”,有益于自己、他人和社会。我想,最深的感受就是这种学习法的实用性、目的性很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论研究。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紧紧围绕解决发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个中心,通过从一线工作岗位筛选高层次的学员,运用集体智慧,通过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激发一场头脑风暴,用新的理念、新的观念、新的技术,努力达到学习的目的,即创造性地形成物化的学习成果,从而推动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日常工作中我开始学会运用行动学习法。作为卫生系统的一个负责人,面对下属的汇报,我会更加耐心细致地倾听;讨论工作时,不再是“一言堂”,而是更加注重与团队成员心平气和地交流,积极汲取团队的智慧,在经验分享中拓展多维视角;在管理工作中,坚持以班子成员为主体,提高成员的整体素质,挖掘成员的智慧潜能,发挥成员的模范作用,提升工作的整体水平。面对基层的意见和建议,我会更加深刻地进行反思,在学习和反思中构建未来的行动,从而实现自我发现和自我创新;面对工作中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和协调,我会更加注重密切地协作,经常换位思考,加强沟通,学会理解,共同做好工作。行动学习法让我受益匪浅,我要将这一学习方法带到以后的工作中,让更多的同志成为受益者,以众人的受益来推动工作的开展。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28

学习党史,要树立正确党史观,从党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要坚持人民立场,在党史学习中把握检察人的初心使命。学史力行,要围绕一个“民”字,把“为群众办实事”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化解行政争议是赢得民心认同、厚植党的政治根基的重要举措,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是争议化解的根本要求。立足部门检察职责,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强化司法为民担当紧盯老百姓“天大的事”,着眼案结事了政和“办好群众身边小案”,常态化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二是要强化公仆意识,增进群众感情,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用群众语言讲道理”“耐心倾听群众诉求,积极化解当事人心中的不满”。检察机关把维护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我们在见证历史,也在书写历史,检察为民办实事,让我们以担当作为赓续检察荣光。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29

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

1、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接受式学习,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忽略或否定了接受性学习,全面推行探究教学也是行不通的,探究性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探究性学习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行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活动的的数量安排也应考虑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切忌搞“一刀切”。

3、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上,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对于每一个探究活动,教师都应当周密考虑,认真安排每一个环节。

4、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上,应注重于过程性和主体性,切忌只注重结果。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做到:

1、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2、关注探究性问题的价值。具有“挑战性”和“深刻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多元潜能的开发,问题就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

3、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说明。

4、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行动学习法心得体会 篇30

7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主要指导思想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作为一名在职教师,我认为“双减”政策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让学生的学习回归学校,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家长负担,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回应社会关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利好政策。

“双减”减什么,义务教育阶段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包括课后服务等全部回归学校。让教育回归到更本真的状态,是我们每个教育人的初心与坚持。如何有效地去落实“双减”?我想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扎根于课堂,向教学更深处漫溯。

一、要想给学生“减负”,教师必须自行“加压”

1、潜心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凡事预而立,不预则废”。备课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预先设计,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钻研教材则是备课、上课、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和前提。我们教师若是在上课前认真做好了这两个环节,上课时就能得心应手,深入浅出,为“减负提质”提供了质的前提。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对每一位教师来讲,提高40分钟教学效率是“减负”的关键;那么,如何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目的呢?第一、在上课开始时,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为能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第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来灵活设计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三、问题地设计、提问要精巧、科学,而且尽量将课外作业转向课内随堂训练,做到有效性、针对性和及时批改反馈。

二、科学而合理的数学作业,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双减”之下数学作业不可能跟以往那样采取题海战术、也不可能跟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读书,少做题”就能理解数学、学好数学。因为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一定量的作业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这样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呢?数学作业要遵循适时适量、目标明确、凸显重点、难易有度。数学作业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参照所学教材的内容,围绕数学重点知识有效地进行布置。对教材中的所有练习、习题、复习题必须在课堂与课后的作业中进行全面的处理。数学作业要有明确的学习水平指向,涵盖数学的常见题型,有明显的难度区别,题量适中。通过选编、改编、创编,设计出科学、合理、有效的数学作业,避免重复训练的作业、杜绝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对学生所布置的作业老师首先自己完成一遍,以更好地控制总量。

数学作业应坚持书面作业为主,实践作业为辅的模式,通过布置动手操作、阅读写作、试题创编、实践探究、反思感悟、数学周记等多种类型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作业应以巩固性作业为主,拓展性作业为辅,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综合练习,拓展性的思考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可以采用口头问答、判断、选择、计算、解答、小结等多种形式。课后作业要坚持适量性、目的性和层次性,应围绕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业质量水平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分层次进行设计。要尽量做到使得学生能在学校完成大部分课后作业,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数学作业要注重作业反馈的有效性。作业反馈要做到集中讲评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中讲评主要针对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题目,要注重剖析本质、总结归纳、变式拓展;个别辅导要分析学生错误原因,注重疑点启发、方法引导、反思领悟。

“双减”政策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终究要回归正常的轨道和节奏,来还孩子一个正常快乐的童年。愿我们都能紧跟减负风向标,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