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通用32篇)
在未接触经济学之前,我对经济学充满好奇。我诧异克鲁格曼总能够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我崇拜那白手起家,在华尔街翻云覆雨的股神巴菲特;我惊叹索罗斯只手掀起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让十几个国家陷入经济动荡。同时我也对当今的经济制度充满好奇,在这个经济动荡的时代,到底谁会是当代凯恩斯,到底哪种经济体才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中国经济能否在惊涛骇浪之中继续全速前进,这一切让我对经济充满渴望。
西方经济学的第一节课,老师就用我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引出了这一门深奥的课程。这一堂课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由古希腊的色落芬首次提出“经济”,经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保罗·萨谬尔森,凯恩斯等一系列经济学家的贡献,发展到现在多个经济学派。第一节课我听的极为认真,也是因为好奇,也是因为对这些经济学家很感兴趣。
在接下来的经济学的学习中我已没有了第一周的热情,但也并没有失去兴趣。这是因为经济学既深奥又浅显,浅显的是经济学反应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买卖问题,深奥的是它把生活中的问题用深奥的理论表达出来。虽然一开始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去学经济危机的案例和各种经济制度,但是我也明白我们现在的知识储备很不足,还没有能力去分析那些问题。
随着课程的进行,我们所学的知识越来越深,难度也越来越大,有很多很抽象的概念及经济规律。我也真正了解到要想学好经济学并不是很简单的事,必须要扎实的掌握各项基础知识,熟悉经济术语及其概念,理解经济规律及现象。有时候也会觉得他很枯燥,有着太多烦人的知识还要我们去反复咀嚼、消化,但是当你真正投入进去的时候,你会觉得它很有意思,用经济的知识可以科学的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理所当然的经济现象。例如,为什么有些商品价格越高销售量越多?为什么有些垄断商品还要投入大量资金做广告?为什么可有可无的钻石要比必不可少的生命之水还要贵的多?为什么有些不盈的利企业还要继续经营?你也许心里明白所以然,但是你能科学而条理的解释吗?如果你没接触过经济学,那么你就无法准确回答。
西方经济学课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市场经济进行考察,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主要考察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阐述成本既定条件下的最大化问题,包括第一章导言,第二章需求、供给、价格,第三章弹性理论,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五章生产理论,第六章成本与收益,第七章厂商均衡理论,第八章分配理论,第九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宏观经济学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萧条、通货膨胀两大经济难题,阐述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理论和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均衡问题,包括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概论,第十一章长期中的宏观经济,第十四章货币和经济,第十五章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七章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现在我们快要学完了微观经济学了,其中重要的理论有需求、供给理论,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与生产者行为以及厂商均衡理论。这里面有很多难点,像无差异曲线与边际效应分析法,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以及各种市场上的厂商均衡等等。另外,我们还要利用高等数学的知识来计算经济问题和证明经济关系,掌握理解几何曲线的意义。这些都是对我们的巨大挑战,不过好在老师在讲课的时候非常耐心,在我们不懂的地方他会多讲几遍,并且结合着许多实例,为我们生动的全面阐释其中的知识。
老师的耐心而生动授课方法以及他的教学态度对我们学好这一门课有着很大的帮助,他不允许我们随意缺课,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分神,严格要求我们的课后作业并会随时抽查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并激励我们在课下及时复习并按时完成作业。老师在授课的时候有时会结合关系到我们的经济实例,有时会为我们分析现在的经济形势,这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我们的学习。“严师出高徒”,的确,老师对我们很严格,而我们也在不断地进步,虽然现在倡导自主学习,严师也越来越少,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严格一点的老师,这样对自己的学业帮助会更大。正如只有恶劣的环境才能塑造出坚韧的脊梁,而我感觉身在昆明这样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下自己也已经退化了许多。
经济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从小的方面来讲它可以指导我们日常的经济行为,进行科学的消费和投资。我们可以运用经济学知识科学分析股市行情,确定应该抛售哪只股,应该购进哪只股:也可以预测市场行情,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从而为我们获取最大利润。从大的方面讲经济学能帮助我们理解许多公司企业的经济行为,了解国家的各种经济政策以及清楚经济危机的原因。20xx年由于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席卷全球,这对中国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这一把双刃剑,许多公司积极的做出投资决策,然而并不是所有决策都是明智的,去年中投公司对黑石的30亿投资就已经亏损过半,中石化、中航油也出现较大亏损,当然在这金融乱世亏损是很难避免的。面对着金融乱世,国内企业大都跃跃欲试想进军国外市场,收购国外企业,或许他们都想再来一次联想收购IBM的神话。可是,在这乱世之中国内形势要比国际市场好得多,为什们非要舍西瓜而捡芝麻呢。
经济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我很喜欢这一学科,因为我对它充满好奇和向往,我无法相信经济学家神奇的预言,我羡慕成功投资者在股市和期货市场上的神来之笔,我惊叹国际游资片刻之间能将某个金融市场搅得混乱不堪。我渴望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决策者,我梦想实现股神巴菲特的投资奇迹,我期盼自己就是能够预测未来经济走势的经济学家。当然这都是梦,除非你将经济学熟练掌握,然后结合丰厚的投资经验。在这个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时代,我们应努力学好经济学,然后尽可能将其应用于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
因为自己想要对经济方面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虽然不是学的这方面专业,但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我选择了去旁听这门课程。初次学习了高鸿业著的《西方经济学》,第一次接触了“微观经济学”这个概念,首次认识到经济学也有宏观微观之分,学习了供给、需求与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经济学知识,慢慢接触并认识到了经济学的博大精深。
课文中谈及到了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包括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的三个层次。并通过学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对微观经济学进行描述。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课本中介绍了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1.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利润。2.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它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3.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它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经济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后,我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西方经济学,不单简单地介绍微观经济学的,不但但分析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分析和生产者的成本最小化等,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使学生通过本书的训练,逐渐形成经济通或者如书中所提到的经济自然主义者的思考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件都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或能够看出这些事件的经济含义。然而这一点对初次学习经济学的我们来说,常常混淆教学的目的性。当我们要努力使自身所掌握的经济理论现代化的时候,往往过分强调学习的成绩,过去地关注课本上所描叙的知识,而忽略了学习的本质。学习经济学知识,学习西方经济学,乃至于今天学习的微观经济学,都旨在向我们介绍经济学知识,而透过微观经济学,透过书本,我们需要掌握的实际上是更深层次的东西。掌握经济学或能够称为经济学入门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够从现实生活的细节中产生经济的直觉,并能够把这种直觉升华成理论上的思想。学习微观经济学,目的就是要培养我们的这种经济直觉,让我们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重新翻开《西方经济学》,翻到微观经济学这一章,书中详细而全面地从经济行为的角度介绍了微观经济理论,如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些更新的微观经济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分析说明了许多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在描述方面,注重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结合,使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经济现实后面所隐含的经济思想,并且又能学会用理论分析实事的方法,使我们在学习中得益良多。
通过课本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很大。
(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学了这门课程后自己有了很大收获,也觉得自己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加深入的学习!
作为一名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大一学生,我学习到了由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说实话我真的觉的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学习起来有点吃力,但是我还是以我自身学习的经验和心得以及我至今学到和掌握到的西方经济学的程度来说说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推理性极强的科学,在学习它的时候不仅仅要牢记它的基本原理,还要掌握她的推导证明方法等,这样的话我才能又知道其然,还知道其所以然。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部分,但是它却占着重要的位置。首先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课本中介绍了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
1、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利润。
2、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它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
3、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它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经济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微观可概括为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出发点应该是产品、劳务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平衡,一般的规律是产品价格提高,则对产品需求量减少,而产品供给量增加;(贵了人就不买了,那么就会使供给的数量增加)产品价格下降,则对产品需求量增加,而产品供给量减少。但供求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如何这就是价格弹性问题。为什么对不同商品需求弹性不同,这就要研究消费行为理论,一般称为效用理论,(效用不是越多越好,吃一个馒头觉得很舒服,吃十个就难受了)这也是需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不同商品供给弹性不同,这就要研究生产要素组合和成本分析,这就是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如果考虑到不同市场类型条件下的厂商最佳产量,就是厂商均衡,亦称市场理论。分配理论是指生产要素价格问题,因为生产要素价格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确定就是分配问题。
曼昆的《经济学基础》一书我买了多年,一直也未怎么读。最近我在做一些“中间市场理论”研究时,发现我的基础知识还多显不足,所以我翻箱倒柜将这本书给找出来了,并一气读了两章,感觉还可以。
作者格里高利.曼昆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他学生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当教员时,他讲授过各种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多年前他甚至还在长滩当过一个夏天的帆船运动教练。
曼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讲的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他讲的第一个原理就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确关于“权衡取舍”,它无处不在的体现在人们生活与工作之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往往为了得到一样心爱的东西而必须放弃另一件东西,这些都是权衡取舍。但是人的天性是贪婪的,我们有不少人是什么都想得到,但实际结果有可能什么都得不到。比如:时间安排,你既然安排了看电影的时间,那你就得牺牲做其它的时间;还比如:“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国家用更多的钱去加强国防,国家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钱就少了。等等,这样的道理非常的多。
今年四月份,在关于干茧战略决策的重大问题上,我们内部发生了严重分歧。因为一直以来,我们的干茧交易都未让人满意,它也严重影响市场的发展。但是,大部分人将交易做的不好的原因归结为是我们的标准制定的不好。他们认为,按照现行的广西茧标准进行交易,无疑将广西以外的茧挡在门外,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乍一看他们的看法似乎有些道理,但那仅仅是从现货角度出发的。中远期交易是标准化交易,既然如此,它首先要求交易的商品要尽可能地达到一定的标准化程度,如果没有这点保证,它的交易是不可能做起来的。蚕茧如果从全国角度看,它的标准化程度是不高的,比如:山东蚕茧一粒茧丝长可以达到1200——1300米,而广西茧只有600——700米,所以它们根本不是一类茧。
将“广西茧”修改为“全国茧”它违背了经济学上的“权衡取舍”原理,即:我们又想将交收范围扩大,但又想将中远期交易做起来,也就是鱼和熊掌我都想得到,但那是不可能的。今年的蚕茧已经全部结束,实际的结果非常令人失望,我们的交易、交收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当然,我们不能将下跌的原因全部归结为是调整了标准,但它应该是主要的原因。
影响干茧交易的因素还很多,比如:货证相符度、升贴水合理度、开发方式等等,我们应从这些方面多去找原因。如果一种标准化程度不高的商品都能做中远期交易的话,那什么东西都能做了,比如:石头。
学习经济学的课程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平常的学习中,经管类的知识是很少涉及到的。也许是高中里经济学知识学得不好吧,也许是为了得到这门课的学分,但是更多的是对股票、投资、金融危机的兴趣和经济学知识的渴望,不管怎样我还是选上了这门课。快期末了,现在静下心来谈一下体会。
每节课老师都给我们留了一定的时间来课堂发言,交流一下最新的经济学新闻以及一些经济学知识,单单从内容上讲,这些信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一些课本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一位同学就用一个孤岛上的事例简单明了地向我们阐述了。另一方面,课堂发言是很好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因为平常我们这样上去讲的机会是不多的。理学院的一位同学就用英语完成了他的课堂发言,既把内容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又不乏新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上课的另一部分是讲他的留洋经历,把外国的一些情况都介绍给了我们。每次讲到一个话题,老师就可以从此引出去,滔滔不绝旁征博引地将一大堆与此有关的东西。我觉得这样非常好,作为一门通识课,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老师在这方面教给我们的都是十分好的材料,很好地促进了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比如说留洋,其实我自从高考以来一直觉得出国不怎么样的,所以我没去中科大,觉得读大学就是为了出国是一种悲哀。现在逐渐地观念有了一定的改变,我是学机械的,如果想在这方面有一定造诣的话,那么至少应该去看看世界的一流水平是怎么样的。
关于经济学,以前觉得是一门不太精确的学问,比如某个地方发生金融危机,然后有几个专家跳出来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事实证明他们分析错了。于是我就想怎么连专家都会分析错呢,那我们这些学经济不是都在扯淡吗?以前一直认为经济学是很文科的一门学问,只要背一背记一记什么的。然而翻开这本书,我的认识又发生变化了,经济学是很精确的,至少应用微积分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死记硬背显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关键是要靠理解。
这本书的上篇讲的是微观经济学,上课讲的是比较详细的,但是课程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再加上每节课的课堂发言,所以很多地方都是留给我们自己看了。不过作为一门通识课,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也是很不错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微观经济学的很多部分都涉及到了相当繁琐的数学运算,学完这部分的内容,我了解了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等等,让我对微观这两个字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宏观经济学是这本书的下篇,相比与微观经济学,这部分的内容把重点放在了经济的总体上面,像通货膨胀这样的名词,以前虽然也接触过,但是学完了这部分内容后能够更加深刻理解了。
这本书只上了短短的八周,虽然作业论文考试的任务还是很艰巨,很多同学包括我很害怕闭卷考(现在已经改成开卷了),但是我还是很庆幸能够选上这门课,老师的讲课以及带来的课外信息都让我们受益良多。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称,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个体,如
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单个行业等,所以它是以个量分析为主。在微观经济学中,通过老师讲解知道,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第一个假设条件是理性人的假设条件。这种理性人的假设,有时也被称为“经济人假设”,即在经济活动中每个经济个体总是以利己为动力,企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第二个假设条件是完全知识或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
微观经济学牵涉到多种研究理论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一
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政策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既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又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等。
微观经济学中涉及众多专业的概念供我来学习。比如: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或劳务价格变动引起另一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变动的程度。边际替代率——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洛伦茨曲线——用纵轴表示社会财富百分比,横轴上将所有人口按照从低收入到高收入从左向右排列,将每一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社会财富的百分比积累起来,相应的点连成的曲线。
学习西方经济学到底有什么意义可言呢?按曼昆的观点,学习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比如房价为什么这么高?飞机票为什么可以根据预定时间打折?明星的报酬为什么那么高?许多非洲地区为什么如此落后?人民币为什么会贬值?等等其次可以让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尤其当你参加工作后,你的工资收入如何分配到日常支出/存款/股票基金/投资方面,等等,若某一天你参与掌管一个公司,你如何决定你公司的服务或产品的价格?等等。所以微观经济学帮助你了解经济世界的微观层面,让你深入到经济发动机的内部仔细观察内部运转。微观经济学是讲的厂商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好处就是,能够用厂商理论和消费这行为理论去判断在微观的市场结构中,各个主体应该怎样进行经济决策。微观经济学分析了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和价格弹性的犯下,指导你进行科学的定价,来获得最大的利润。微观经济学还分析了市场结构中的各种主体的价格行为,厂商的成本决策。价格对市场的资源的配置等等。学习它的意义在于可以用它来知道自己的经济实践。起码指导自己的思考,启发自己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出利于自己的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它是很有好处的。从理论的意义看,为你学习市场营销等应用课程打下了一个扎实的良好的基础。
我们应该秉承一下要求来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微观
1、应认真研究西方经济学,借鉴其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但同时又必须看到,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观,是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决不能简单地照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应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既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即空谈马克思主义,把经典作家针对当时具体情况作出的具体结论,当作固定不变的教条,照搬到条件已经发生变化的今天;又要反对迷信西方发达国家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把西方某些资产阶级学派的理论以及西方国家的政策全盘照搬。要对西方经济学进行认真的鉴别,在学习和借鉴其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认清其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服务的本质。
2、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地对待西方经济学和西方国家的经验。一方面,我们坚持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方面积累起来的一般理论和经验,作为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另一方面,我们始终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必须坚决反对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理论和政策,特别是要摒弃以私有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思想。
3、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市场有利于是解决很多问题。整个西方经济学其实就是对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真实写照。其中包含一些资本主义的糟粕,因此不能生搬硬套,要把宏观调控与市场作用紧密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以上就是我学习这门课程的一些收获和感想,希望以后可以得到更深入的学习。
这学期即将结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有了稍稍的了解。能利用微观经济学的某些原理简单地解析一下身边的一些小事。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消费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动、生产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化、市场结构差异、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变化、一般均衡过程等问题,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理论的研究,为市场主体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提供解释和指导。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静态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个体,以此再推广到整个市场,如单个的消费者、单个的厂商、单个行业等,它主要以单个数量的分析为主。在微观经济学中,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一是理性人的假设,即经济人的假设,即在经济活动中每个经济个体总是以利己心为动力,企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另一个假设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它要求人们对有关的经济情况能确切的了解,即完全知识或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但这一条件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需求与供给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通过对需求与供给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分析,我知道了为什么校门口的西瓜从每公斤3元渐渐降至每公斤1元。因为起初西瓜刚刚上市,供给量较小,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所以价格较高才能达到均衡状态。而随着西瓜上市季节的来临,新的供给商不断涌入这个市场,使供给量增加,供给量大于原先价格下的需求量,所以价格下降,直至供求均衡。因为这个季节西瓜市场能给供给商带来利润,所以可能仍有供给商加入这个市场,一旦供给量大于现有价格下的需求量,那么西瓜的价格将还会有所下降,直至不再有厂商加入或退出这个市场,整个市场上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那么西瓜的价格就不会再降了。
通过对效用论的学习,我知道了应该做个理性的经济人,使利益达到最优。利用效用论,我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在手里的钱一定的情况下不会一早上喝三杯最爱喝的可乐,而会去买一份早点一杯可乐。虽然可乐是他的最爱,但只有在他喝第一杯的时候他所获得的效用即满足感最大,当他喝第二杯时,根据效用递减规律,他所获得的效用将会减少,而当他喝第三杯时,他可能会因为喝多了而不想喝了,从而第三杯的.效用很小甚至会减少总效用。但他若拿买第二杯、第三杯可乐的钱去买早点的话,由于早点可以填饱肚子,所以一份早点的效用大于他喝第二杯第三杯可乐的效用,所以他会选择买一份早点一杯可乐,而不是买三杯可乐,从而使他的效用获得最大,他的利益也达到了最大。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利用生产、成本以及市场等理论去分析解释一些市场上的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
从个人来说,我认为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分析方法,培养个人的经济触觉,学会利用知识、理论去分析、解释问题,学会理性的决策。但却不可以一味地抄书、搬书,要在实际中运用、理解、拓展我们的经济思想。
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是描述个体经济的话,那么宏观就是描述总体经济的;如果说微观的主题是讨论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话,可以称为价格理论的话,那么宏观的主题就是讨论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可以称为收入理论。
这学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值得肯定的是,我始终在用着一个踏实认真的态度在学习。虽然有时老师讲得有些快,有些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是我始终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课下及时看书,每看一句话都要充分理解它的含义,都要弄明白,并一定要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甚至还要和微观经济学联系在一起,比如我学到失业与通货膨胀时想到的微观经济学学到的工资理论,学到宏观生产函数的性质一:总产出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又联想到微观经济学学到的生产的三个阶段等,并且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思路,而不是单纯地向老师索要答案,这一点比学习微观经济学做得要好。但是,我对宏观经济学学的学习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概括起来就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我并没有充分了解这门学科的特征,这直接导致我没有用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习这门学科。例如,绪论提到的宏观经济学是广泛研究各经济总量间关系的科学。这句话我背的非常熟练,但并没有充分透彻的理解,其实这句话不仅概括了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进一步也告诉我应当用什么思维方式去学习,也就是书中进一步展开的所注重的不是单个经济单位及单一经济变量的变化规律,而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中经济活动的总体或宏观经济总量的变动。看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学到宏观生产函数有两条重要的性质。
第一条:总产出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
第二条: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
当时我想的是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一种情况:
当就业量足够多的时候,产出随着就业量进一步的增加而递减,我感觉我考虑的很有道理,因为在上学期微观中就是这种劳动总产量下降的趋势,但我现在知道了这是在微观经济学中研究单个企业厂商生产活动时考虑的情况,在宏观角度,由于研究的是经济总量,对一个国家来说,总产出不会出现随就业量(投入)的增加而减少,因为一个国家有成千上万企业,不会每个企业都会出现劳动总产量下降的情况,总体也不会出现的。而且我注意到同样的概念和经济原则可以在宏观和微观分别使用,但不能简单地进行加总和综合,比如:
通货膨胀成因中提到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和成本拉动通货膨胀,后者又分为两种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工资提到工会,利润提到垄断和寡头都是适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而前者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则不能很简单的就拨到完全竞争市场上,因为即使是寡头和垄断企业也不能定价太随意,也要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和承受能力。
其次,在绪论中我明白了宏观经济学要研究一般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而不是个别产品的价格决定问题。一般价格水平,我的理解是价格弹性比较低的一般消费品而不是弹性很高的奢侈品,我又想起了学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提到的当货币工资不变价格水平上升时,实际工资下降,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将会增加并且大于劳动供给,从而扩大产出。
进一步理解:虽然价格水平上升采购原材料成本高了,也就是生产总成本高了,但只要产成品卖的价钱高于总成本厂商还能获得收益,我当时提出一个设想,假如厂商生产的东西价格弹性大,需求少了,卖不了那么多不就赔了么?书上说的不就不对了吗?现在一想,是我想歪了,宏观经济学一般是不考虑价格弹性的。
再次,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经常做出各种假定,比如假定消费曲线:c=a+by,这种假定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多个消费者的消费总曲线也可以近似为这种关系。还有很多类似的假定也是我平时没有留意的。
以上就是我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最大体会,我还希望,我一开始而不是结课后就能把握学科的特点,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研究问题,领悟理解问题快一些,虽然这对我来说可能很艰难,但我一直在努力做到这一点。现在我思考出一些了,而且我明白了思维方式的问题只有靠自己领悟,自己领悟到了会是一个很好的提高。
由于今日上午参加创业活动,所以我没有上宏观经济学的课。刚好周三下午没有课,所以我刚好利用这段时间到图书馆上自习,学习宏观经济学。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家经济总体运行的科学,把经济划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三大部门并且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宏观经济学在宏观层面上研究市场活动时,只把各种市场归结为三大类: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
除此之外,我还认识到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两者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它们有着相同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微观经济学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解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纠正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失灵”。宏观经济学政策目标虽然也得通过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来实现,但这个目标主要不是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是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其中,我了解到两个经济学的重要名词,一个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它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还有一个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它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另外,我还学到了两种核算GDP的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虽然花了将近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我只看完了序言部分,脑海里对宏观经济学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偶尔我也会怀疑自己为什么不和其他人一样选择有空的时候去逛街,而是待在图书馆里学习呢?对此,我只是想说:“不负青春。”
今天下午,我还是收获了许多知识。尽管这个周三过得不愉快,可是我一向是不太喜欢把不喜欢的人放在心上太久,再多不痛快的事情过了一会儿就随风而逝。
首先,感谢教育部提供这次学习机会,短短的三天的学习,不仅聆听到了叶航老师深入浅出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同时丰富了一些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和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现将主要收获总结如下:
一、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
宏观经济学课程与微观经济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微观经济学体系比较严谨和完整,而宏观经济学观点庞杂,学派林立,争论较大。如何准确把握这些观点的分歧,向学生们呈现学派之间的差异很是关键。叶航老师主要介绍了索罗模型和哈罗德-多玛模型关于经济收敛性问题的分歧,在分歧点介绍和明晰的过程中,不仅促使自己深入思考这些模型的出发点和假设前提,而且还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比较,培养学生们求异思维。
此外,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剖析现实经济运行,也是课堂教学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平时我们学校经济系教研室老师也很注重这一点,关注现实发生的事情,讲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从书本知识走出来,将书读薄,将书读活。以叶航老师在串讲《我国宏观调控30年》为例,叶航老师以前后20xx年来对比分析了我国30年宏观调控的历史演进,坚信了宏观经济学必须有微观基础,不同的微观基础—--居民偏好和企业约束---将成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和抓手。
关于教学课件方面,叶航老师也给了很好的启示。以介绍菲利普斯曲线为例,结合弗里德曼的铅笔商的故事,配合课件动画效果,绝妙的展示了货币主义学派的通胀现象归根结底就是货币发行的这一观点。
二、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体会
在课堂上,叶航老师在串讲《我国宏观调控30年》过程中,体会到叶老师对经济运行把握的独到之处。将GDP和CPI波动曲线放在一起,看到许多有趣的现象。第一是GDP和CPI高度相关,还没有出现西方国家的滞涨现象,并根据GDP波动将趋于收敛而CPI波动趋于发散的现象,大胆提出了滞涨是一国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的假设。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实证研究的命题。
其次,叶航老师还指出了“利用计算仿真方法来研究宏观经济”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并且展示了自己研究的成果,深有启发。
三、同行讨论
在本次学习过程中,很荣幸结识来自不同学校的同行老师,并在课余饭后与之探讨相关问题,不仅收获了友谊,还收获了知识。
这一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起初我对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真的一无所知。以前的学习都是反复的上几门应试的课程,上了大学,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一下子全变了。虽然当初填志愿时我首选了现在的这个专业,但我对这个专业主要研究什么、主要学习什么、主要将会接触哪些课程、哪些知识都不曾深涉深知,有点懵懵懂懂地闯进了这个专业。所以,开学至今,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完全是按照学校的安排而进行的,每一门课程也都是从开学的一无所知、不知道学习目的与方向到渐渐了解,知道了一些知识、一些原理,渐渐明白学习这门课的原因和目的,渐渐学到一些学习每门课所需的一些方法和重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让我更有感触。
从第一节课,老师您对我们进行洗脑开始,我们接触、认识了这门课程,我们从您那里了解了该如何去学这门课,为什么学习这门课,学习这门课的.目的等一系列开启我们进入这门课学习大门的关键。
对这门课的学习,您对我们的要求是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些经济现象,要求我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学着做一个理性的人。
毫无疑问,学完经济法,心得体会是最多的。学习经济法,可从四大块来看: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
产品质量法,无需多言,就是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相关法律。上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禁叹一声:“中国消费者维权艰难”。这并不是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法条制定得不好,而是在中国“权本位”、“官本位”的体制下,法条根本实施不下去。鉴定产品或商品的质量问题,很多都是由商家说了算;大的企业如若动用国家公权力来对付消费者,消费者往往是弱势群体。另外,法律暂时还没有规定网上买到假货怎么办,难以找到商家,得不到赔偿。
关于传销与直销的区别在法律条文上好像也区分得不好。窃以为,传销区别于直销的地方在于,传销本质上是拉人头骗钱,传销组织会严格地限制人身自由。
学完反不正当竞争法最大的感受是,比较有趣。尤其是对那些不正当竞争行为比较感兴趣。仿冒商标、虚假宣传,还有商业诋毁都十分地有意思。譬如,“康帅傅方便面”与“康师傅方便面”、“秦山牌图钉”与“泰山牌图钉”谓之仿冒商标;“高露洁牙膏14天让你牙齿变白”、“黄金搭档送女人今年20明年18”谓之虚假宣传;“购买惠普,连想,连想都不要想”、“南孚电池1节等于其他电池6节”谓之商业诋毁。还有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在生活中也遇到过,震惊全国的任晓峰、马向景盗窃金库案,亦由此铺开。
一般来说,反垄断法应该是经济法的核心了,但却是最难学的了。美国、日本、德国制定得比较完善,中国没有国外完善,但国内外都一样,反垄断法是高度概括、专业性强、不容易理解的,需要具备相关经济学、金融学、科技等知识才能读懂。譬如,我在学习中遇到一个情况:一个企业占了多少的市场份额,才算作垄断?答案不确定,需要经济学的知识才能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其实,有些时候,即使是独占也并不一定构成垄断。这些就是所谓的反垄断法最大的特征:不确定性。又譬如真实的案子:奇虎诉腾讯垄断案一审落槌,广东高院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广东高院认为,把短信、手机电话、邮件、新浪等考虑进去,腾讯QQ未构成垄断。另外广东高院把竞争的相关市场放大到全球、亚太,因此认定未构成垄断。这些都体现了反垄断法运用时候的不确定性。正是因为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没有人能搞得懂,所以反垄断法的司法解释几乎没有,只出台过一个“相关市场”的司法解释。
经济法比较重要,它关乎身边的大小事,也关乎市场经济。总得来说,经济法内容比较多,颇为充实,但挺系统的,还是要认真地把经济法学下去。
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结束了,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一种把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的思维,逐步尝试把平时看到的新闻中的经济问题与所学过的理论结合起来。
一,理论基础仍是重点
当然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仍然是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仍然是学习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时期产生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凯恩斯主义一度走入低谷,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凯恩斯主义将重新受到重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相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靠拢,新增长理论将继续是一个研究热点,不远的将来宏观经济学将出现新的综合。
二,宏观经济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的应用
在本课的学习中着重讲到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财富的相应迅速增加,甚至感觉在缩水。到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很快,增长百分比在10%左右,但是人们一直对现在反应经济增长的GDP的核算是否能反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存在怀疑,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引入了绿色GDP的核算。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我们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98年至现在国家一直采用稳健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用研究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IS-LM曲线来分析,并且对IS-LM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一个国家不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所以IS-LM模型进一步扩展为IS-LM-BP模型。这样可以更完善分析各国的经济。从IS-LM模型中还可以推出AD-AS曲线,这时价格不再作为一个常量而是作为一个变量来考虑,并且把总供给和总需求结合了起来。用AD-AS模型可以充分的分析美国90年代后的新经济,从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启示的因素。
三,结论
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门论战激烈,不断变动发展的学科。除了在有关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方面经济学家能达成一致以外,在其他领域中,尤其是在涉及商业周期,失业,通货膨胀中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争论不休。而且各个流派的理论研究都是在很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每个流派在研究时都是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而对反方面的实际问题则不予考虑,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局限性。所以我个人认为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的运行有着指导作用,但是仍存在很多的局限。
本文《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来自百范文网,查看更多与 学习经济学这么些年,最大的体会是经济学的分析始终围绕着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是均衡分析,第二个是最优化。而这两个分析的前提就是人士理性的,是必须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在拥有完全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够对未来准确做出预测。由此导致了一大批宏观经济学的非常有趣的故事,比如李嘉图-巴罗等价命题。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就是人的理性假定,包括价格粘性模型,曼昆的菜单成本模型。
在中级宏观经济学里面如果能够理解了IS-LM模型以及索罗模型,中级宏观经济学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剩下的就是怎么样扩展模型的基本假定。加入不同的假定会延伸出不同的有趣故事来。
高级宏观经济学基本上不考虑IS-LM模型。too na-iv-e, too si-mp-le.高级宏观最终要的是动态最优化。通过动态规划或者最有控制方法讨论代表性消费者的一生最有决策。
中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微观经济学差别没有中级宏观和高宏那么大的差别。内容基本就是厂商理论和消费者理论。现在主流的微观经济学都把重点放在了博弈论以及信息经济学上,尤其是博弈论。现在的在西方非常重要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一个趋势是用博弈论来改写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博弈论越来越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当然博弈论的基本理论基础还是消费者最优选择理论和厂商理论。
高微与中级微观的不同在于高微更深入更模型化地讨论问题。所以所有的讨论会更严谨。消费者理论主要就是个人在既定约束下的最佳消费选择。无非就是讨论一下收入效应以及价格效应这些非常基本的问题。由此会延伸出希克斯需求曲线和马歇尔需求曲线。一般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主要由其无差异曲线决定(预算约束只是决定其消费水平),即消费函数。消费者最优决策理论其实也是高宏的微观基矗厂商理论说白了就是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与消费者理论一样,在不同的成本函数形式假定下会有不同选择。其实厂商理论和消费者理论是相通的,很多时候只是换个不同的表述而已。
学习宏观经济学,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为培养经济思维和分析金融时事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知道,宏观经济学探讨的是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规律,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我主要从如何区别它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相关的理论和这些理论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被应用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表达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宏观经济学和上学期学习的微观经济学不太一样,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单位的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用一个比喻来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树木,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森林。就主要区别来说,将其分为以下四点:
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又不是毫无联系的,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而资源得最优化配置,这其中离不开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协调发展。第二,两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第三,微观经济学应该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第四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都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分析市场经济之下经济的运行规律与调控。
(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理论派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凯恩斯主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也出现了其他的一些理论和主义。面对如此众多的理论,我们应该分别进行了解并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经济形势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策略。
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会接触一些以前司空见惯,却没有细心思考的问题,例如失业和物价上涨。学了宏观经济学后,我知道了失业不仅包含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那一层意思,它还有一层意思叫自愿失业,即有劳动能力的人不愿工作,不愿提供劳动力。而物价不仅仅只会上升,有时还会出现物价下跌,即通货紧缩。
在这门课中,我更深入的了解了汇率这一价格标尺。以前我只关心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希望人民币能兑换更多的美元,那样我们的钱就更值钱。但如今我已不再有这种幼稚的想法,因为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走高时,会影响中国的出口产业,而走低又会导致进口增加,危及国内同行,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和科学的态度面对汇率问题,采取最优的汇率制度。
我同时还接触到了一些以前根本不知道的金融名词,例如期货与期权,还有一些分析经济形势的图表,如is—lm曲线。is曲线是表示在投资与储蓄相等的.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is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与收入的组合,在任何一个组合点上,投资与储蓄都相等,即产品市场是均衡的,故把这条曲线称作is曲线。lm曲线反映的是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因此,lm曲线是由货币市场均衡关系推导得到。而is-lm模型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分析模型,其中is是取投资(investment)和储蓄(saving)首字母而得,lm是取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和货币存量(money stock)的首字母而来的。
(三)宏观经济学的现实应用。
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个国家不在宏观经济问题上费尽心思;没有哪个国家敢说它的宏观经济能没有问题,一直能一路高歌平稳快速地增长。我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成绩显著,其中也免不了波折。
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财富的相应迅速增加,甚至感觉在缩水。到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
的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很快,增长百分比在10%左右,但是人们一直对现在反应经济增长的gdp的核算是否能反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存在怀疑,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引入了实际gdp和名义gdp的区别概念。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我们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面对这些宏观经济中的问题,每个国家都采用一定多的经济政策,以此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是在1998年以前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98年至现在国家一直采用稳健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用研究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is-lm曲线来分析,并且对is-lm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一个国家不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所以is-lm模型进一步扩展为is-lm-bp模型。这样可以更完善分析各国的经济。从is-lm模型中还可以推出ad-as曲线,这时价格不再作为一个常量而是作为一个变量来考虑,并且把总供给和总需求结合了起来。用ad-as模型可以充分的分析美国90年代后的新经济,从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启示的因素。学习的良好境界就是学以致用。学习宏观经济学,我习惯了用所学的知识推导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虽然这只是小小的进步,但我已经领略了经济学知识的巨大魅力,望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不断进步。
这一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起初我对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真的一无所知。以前的学习都是反复的上几门应试的课程,上了大学,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一下子全变了。虽然当初填志愿时我首选了现在的这个专业,但我对这个专业主要研究什么、主要学习什么、主要将会接触哪些课程、哪些知识都不曾深涉深知,有点懵懵懂懂地闯进了这个专业。所以,开学至今,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完全是按照学校的安排而进行的,每一门课程也都是从开学的一无所知、不知道学习目的与方向到渐渐了解,知道了一些知识、一些原理,渐渐明白学习这门课的原因和目的,渐渐学到一些学习每门课所需的一些方法和重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让我更有感触。
从第一节课,老师您对我们进行洗脑开始,我们接触、认识了这门课程,我们从您那里了解了该如何去学这门课,为什么学习这门课,学习这门课的目的等一系列开启我们进入这门课学习大门的关键。
对这门课的学习,您对我们的要求是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些经济现象,要求我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学着做一个理性的人。
这学期即将结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有了稍稍的了解。能利用微观经济学的某些原理简单地解析一下身边的一些小事。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消费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动、生产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化、市场结构差异、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变化、一般均衡过程等问题,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理论的研究,为市场主体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提供解释和指导。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静态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个体,以此再推广到整个市场,如单个的消费者、单个的厂商、单个行业等,它主要以单个数量的分析为主。在微观经济学中,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一是理性人的假设,即“经济人的假设”,即在经济活动中每个经济个体总是以利己心为动力,企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另一个假设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它要求人们对有关的经济情况能确切的了解,即完全知识或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但这一条件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需求与供给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通过对需求与供给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分析,我知道了为什么校门口的西瓜从每公斤3元渐渐降至每公斤1元。因为起初西瓜刚刚上市,供给量较小,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所以价格较高才能达到均衡状态。而随着西瓜上市季节的来临,新的供给商不断涌入这个市场,使供给量增加,供给量大于原先价格下的需求量,所以价格下降,直至供求均衡。因为这个季节西瓜市场能给供给商带来利润,所以可能仍有供给商加入这个市场,一旦供给量大于现有价格下的需求量,那么西瓜的价格将还会有所下降,直至不再有厂商加入或退出这个市场,整个市场上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那么西瓜的价格就不会再降了。
通过对效用论的学习,我知道了应该做个理性的经济人,使利益达到最优。利用效用论,我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在手里的钱一定的情况下不会一早上喝三杯最爱喝的可乐,而会去买一份早点一杯可乐。虽然可乐是他的最爱,但只有在他喝第一杯的时候他所获得的效用即满足感最大,当他喝第二杯时,根据效用递减规律,他所获得的效用将会减少,而当他喝第三杯时,他可能会因为喝多了而不想喝了,从而第三杯的效用很小甚至会减少总效用。但他若拿买第二杯、第三杯可乐的钱去买早点的话,由于早点可以填饱肚子,所以一份早点的效用大于他喝第二杯第三杯可乐的效用,所以他会选择买一份早点一杯可乐,而不是买三杯可乐,从而使他的效用获得最大,他的利益也达到了最大。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利用生产、成本以及市场等理论去分析解释一些市场上的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
从个人来说,我认为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分析方法,培养个人的经济触觉,学会利用知识、理论去分析、解释问题,学会理性的决策。但却不可以一味地抄书、搬书,要在实际中运用、理解、拓展我们的经济思想。
关于经济增长率的重要性,苏联之外另一个例子是东欧。《经济学:原理与政策》第9章第2节引用1999年至20xx年的三篇报道,作了一个专栏“在‘休克疗法’之后波兰的经济稳步增长”。里面说:
“波兰用了十年的时间与一个长期以来生产能力低下、守旧,且管理不当的经济抗衡,这种经济一直试图从火柴和食盐等物品的短缺中走出来。波兰向西方寻求建立货币、预算、贸易以及合法政体等方面的帮助。波兰是唯一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转型经济:实际GDP在1999年比1989年增长了28%,每年的平均增长率为5%(按:原文如此)。经济的自由化使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得以不受限制地以任何可行的价格水平出售商品。如今,全国超过65%的GDP都来自私营部门(1989年仅为16%),而波兰超过半数的工人都为私营企业所雇用。”
我不禁要哑然失笑。为什么只举波兰作例子,不提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等?东欧和原苏联转向资本主义的国家共有25个,正如引文所言,其中波兰是唯一经历了“快速增长”的。其实,波兰是这25国中唯一一个1997年实际GDP超过1989年水平的!以1989年为100,1998年产出最高的是波兰,119;最低的是格鲁吉亚,34.3;中间的有捷克(95.8)、俄罗斯(52.0)、阿尔巴尼亚(79.1)等(毛增余《斯蒂格利茨与转轨经济学--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再到“北京共识”》表4-1,资料来自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如果举波兰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丢资本主义的面子,所以鲍莫尔、布林德很策略地举了波兰,而对其它24个国家一字不提。这种选择性报道,是需要一点曲学阿世的精神的,--正像毛主席说的,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呀!由此可见,虽然这两位经济学家的意识形态立场比曼昆温和一些,但还是很坚定的。
波兰的经济增长率,在1995-1998年分别是7.0%、6.1%、6.9%和6.5%。光看这些数据,会觉得波兰确实发展得不错。然而 1990年和1991年是-11.6%和-7.0%,因此波兰的“快速增长”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恢复性的,像中国在“三年自然灾害”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一样。现在中国说高增长不好、尤其是以此为理由怀念毛泽东时期的人,如果穿越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中国或者休克疗法中的苏联东欧,不知会怎么说?
另一个例子是亚洲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1990年代初四小虎发展得比中国快:1990年四国的经济增长率分别是 11.6%、9%、7.2%、3%(菲律宾确实是四小虎中最差的),而中国只有3.8%(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一个亲戚当时是很羡慕四小虎的,认为中国没前途。那时苏联东欧的“民主运动”正在如火如荼之中,中国共产党如果不采取主动行动,恐怕用不了多久也要完蛋。形势严峻,以至于邓小平南巡的时候都打开天窗说亮话了:
“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
邓小平这是坦率承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建立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不但不增长不行,增长慢不行,而且增长得不如最快的快都不行。“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点大概许多人都能想到,但以这么直白的语言讲出来(南巡讲话里像这样露底的话还有不少,例如“不争论”、“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就是小平同志的独特之处了。
南巡之后,中国经济骤热,增长率从1992年起就超过了四小虎,连续5年达到双位数,然后朱鎔基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不过1992-1996 年四小虎的增长率也不低,不时达到8%以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来,四小虎趴窝了,1998年增长率暴跌到-10.5%、-7.4%、- 13.1%、-0.6%。与此同时,中国猛吆喝人民币不贬值挣足了面子,“保八”保在了7.8%。世界人民这才第一次发现,原来中国在经济上也是个“负责任的大国”。
现在四小虎又起来了,--搭中国的车。我的一位同事的夫人,就在菲律宾参加中国国家电网的工程。陈经兄在《“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全面解析》中曾经指出,在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技术指标有一半来自“信息与通信技术次指数”,而滑稽的是:“这个指数算得全是人均数据,百万人口‘手机、电脑、上网、电话’各分项数据加加总,还有什么政府上网办公指标。这相当于中国幸幸苦苦搞通信产业有成果了,从摩洛哥纳米比亚等国换原油,便宜卖给他们手机电脑上网等电信设施,让它们十分之一的人用上了手机电话等通信产品,于是中国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得分反而还不如这些买产品用的国家了!”所以我们可以期望菲律宾的“全球竞争力”排名将大幅度上升。说不定还会超过中国,又为唱衰派、民运人士提供了弹药。至于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的亲戚嘛,他再也不说四小虎比中国好了。
日本的经济史是一个很经典的例子。众所周知,二战后日本创造了经济奇迹。根据CIA的介绍,日本在1960年代的平均增长率是10%,1970年代是5%,1980年代是4%。1968年,日本超过西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二大国。我上中小学的时候,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峰。 1985年日本跃居世界最大债权国,同年美国沦为世界最大债务国。1987年,日本人均GNP超过美国,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名列第一。1988年,日本汇率 GDP达到西德、英国和法国三国之和,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当时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人民大概都把日本人看成了神仙,觉得他们干出什么事来都不奇怪。日本人也开始对美国说“不”,仿佛洗雪战败的耻辱就在眼前了。美国人又想起了珍珠港,爱国热情被激发了出来,用精英的语言说,就是美国人在搞“狭隘民族主义”,缺乏“大国心态”。《经济学:原理与政策》全书的最后一幅漫画是转引自1992年的《纽约客》的,一个人对另两人说:“但我们并不只是讨论关于购买汽车的问题,--我们正在讨论的是如何面对这个国家对日本的贸易逆差问题。”
1990年何新在与日本经济学教授S先生谈话时提到,在西方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如果中国的人均GNP达到日本的一半,甚至1/4,你们就会感到压力沉重,就会担心失去对亚太经济的主导权。” 根据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当时日本的汇率GDP是3.031万亿美元,将近中国0.388万亿美元的8倍,人均更是中国的72倍!现在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十倍,人均GDP达到日本的1/4意味着总额超过日本的两倍。在1990年看来,这话简直跟白日做梦一样。其实当时中日的差距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大,1990年日本的PPP GDP只是中国的1.44倍。考虑到这是在中国PPP GDP缩水40%前的数据,或许应该是2.40倍。不过大多数人并不知道PPP,只记得一个日本人的产出抵得上近百个中国人。
可是世界变得真快。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日本就此陷入长期萧条,整个十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现在日本汇率GDP占美国的比例又跌回一半以下,也没有人再吹“日本第一”了。考虑到40%的修正,20xx年中国的PPP GDP超过了日本:中日PPP GDP分别是5.933和3.383万亿美元,中国乘以60%后得到3.560万亿美元。有趣的是,当时并没有多少人注意此事,而且中国崩溃论还是非常流行的,我20xx年刚到美国在书店注意到的第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就是章家敦的《中国即将崩溃》。此书断言:“中国现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最多只能维持5 年……中国的经济正在衰退,并开始崩溃,时间会在20xx年北京奥运会之前,而不是之后!”真是人生如梦啊!
20xx年中国和日本的PPP GDP分别是7.043和4.417万亿美元,中国人均GDP仍然没有达到日本的1/4。即便如此,日本的思潮也已经在转向。著名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以前是很反华的,20xx年曾断言:“‘一国两制’在5年后将彻底失败;联合国若不承认中国台湾,只能反映出联合国的不合时宜,而失去这个国际组织的成立意义。” 20xx年他却“觉悟”了,提出了如下的对日本将来的定位:
“照此发展下去,20xx年以后,日本的GDP可能将是中国的10%左右。回顾过去20xx年的历史,日本国力的规模大概也就是中国的10%的程度,有所不同的只是明治维新以后的14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历史角度而言,日本回到了正确的‘相对关系’上,因此绝无悲观的必要。所谓‘10%国家’,正如美国与加拿大、德国和瑞士、以及德国和丹麦那样的关系。加拿大、瑞士和丹麦并没有任何低三下四的感觉,而是带着自豪感与比邻大国相处,并利用相邻的大国。日本也必须以建立与中国的这种关系为前提,制订今后的国家战略。此外,企业也要努力活动,以求得在这一巨大市场的活跃地位,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考察整个世界,日本的生存之路别无它途。在这一世界上,日本没有必要宣扬‘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虚名。不要再有无谓的受害者意识,陷入狭窄的国际视野,而是要建立客观的世界观,制订能够利用这一世界来实现繁荣的战略,这正是今天的日本所需要的。”
对此我只能说:日本人民还真是从善如流啊!中日解开历史心结,“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原来我觉得是不可能的,现在却觉得有可能了:日本像这样认输之后就行了,只有历史的胜利者才能宽宏大量、不为已甚。元朝和清朝时民族压迫都非常严重,而汉族现在却笑着对蒙古族和满族说:“我们是兄弟。”
让我们在这里讨论一下中国汇率GDP何时超越日本。20xx年中日汇率GDP分别是5.103和3.249万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1.57倍。日本经济多年不振,20xx年增长1.9%,刚好是中国的零头。假定中日实际增长率之差保持在10%,如果不考虑通胀和汇率变动因素,那么中国赶上日本需要 5年。不过日本的通胀远低于中国,汇率又高于PPP水平,日元长期而言有贬值的趋势,这两点都有利于缩短赶超时间。更有意思的是20xx年中国会进行第二次经济普查,可望又搜出十几个百分点来。把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我觉得20xx年是一个中庸的估计。但是普查结果的公布时间是20xx年,也就是说,只有在赶超发生之后我们才会知道。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不过,作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国等得起。
增长率的起伏也会显著地影响我们对美国的看法。1997年后中国经济陷入低谷,在7-8%之间苦苦支撑。与此同时,美国在发达国家中一支独秀,互联网革命带动经济以4-5%的高速发展,许多人欢呼“新经济”打破了传统的经济规律。中国只比美国快平均3个多百分点。1999年刚好是中国最慢(7.1%,第一次经济普查后修正为7.6%)而美国最快(4.5%)的一年,差距小到只有2.6%(在当时看来)。按照“70法则”,3%的增长率差别意味着20xx年比例才能翻一番。而在当时看来连这样慢的速度都不见得能保持,难怪唱衰的声音甚嚣尘上,许多人觉得120xx年都赶不上美国了,许宪春“美国增长一个百分点相当于我们增长9个百分点”这样荒谬的论证方式都有人相信。所以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对于中美经济比较是很没兴趣的。滑稽的是,后来我的兴趣被提起来,还是因为美国房东多次告诉我,在美国媒体上对中国的报道越来越多。《纽约时报》几乎是天天都有,例如Nicholas D. Kristof先生充满历史忧患意识的《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这时我才注意到,小布什上台后新经济神话破灭,美国经济回到了0-4%的增长水平;同时中国经济迅猛提速,增长率差别再次拉大到7%以上,甚至直冲10%而去。赶超的预期时间一下子缩短了三倍,中国和世界的舆论沸腾了起来。房东的女儿曾带来一位和她差不多同龄的玻利维亚女性朋友,她在喝了点酒后说:“I would like to see that China takes over the US, to show off!”我才忽然发现,天下发展中国家人民是一家啊!民气可用,民气可用!希望当这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南美人民真能配合我们,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经济增长率还会影响我们向世界学习时的心态。如果近几年中国的增长速度仍然在7-8%之间徘徊,那么想必会有很多精英建议我们向俄罗斯学习:人家自从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保持了年均7%的增长率,而且还是“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哪(《中国经济为什么被俄罗斯迅速超越?》)!如果中国真的再次 “以俄为师”,那可就不得了了,也要迅速私有化、搞“休克疗法”,--不知精英们是作好了自己休克的准备,还是作好了趁别人休克的时候抢劫的准备。可是现在民运人士在推销激进改革方面,就处于很尴尬的失语状态。让增长10%的去向7%的学?虽然精英们脸皮很厚,但是毕竟中国人不是那么容易忽悠了。俄国人的生活水平比中国人高?你才知道啊,苏联时期高得更多呢!
还有造势高手印度,在经济实绩和中国相去甚远的情况下都能吸引到和中国差不多多的眼球。1980年代中国人经常反思,自我批评说不要老是纵比,不要一横比就比增长率、非要比绝对值就和印度比,应该多和发达国家比绝对值。印度人民的心态却好得惊人:既喜欢纵比,也喜欢和中国比增长率,如果增长率比不过就比增长率的增长率(我想大多数印度人应该没学过微积分,不过这并不能阻止他们无师自通领悟求导的道理),如果还比不过就比世界经济论坛的竞争力排名、吸引到的眼球数量等等。总之,“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肯定是最好的。评论家们为了“客观公正”,还总要政治正确地说:“中印两国应该互相学习。”对于一些更加注重政治正确的人来说,印度的9%是民主的胜利,中国的11%是专制的罪恶。我完全相信他们是真诚的,绝对没有搞双重标准,--因为他们只有反共这一重标准。真要是印度增长率超过中国了,解放军还不立马倒戈啊?可是现在中国人民在骂政府之余,从来没有把印度作为光辉榜样,反而经常对印度冷嘲热讽的,几位著名的哈印人士为广大群众带来了许多欢乐。老实说这样也不厚道,中国和印度都是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要和谐,要和谐。
以前见过这样一个说法:当代的中国人在一生之中生活水平提高了上百倍。我当时以为是比喻,后来才发现可能是事实。2的七次方是128,人均GDP翻七番就达到了一百倍。改革开放前1952-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是6.0%(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表3.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xx》中1952年的GDP和人均GDP推算出1952年的人口是5.71亿。又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xx》中从1978年开始的人口数据1978年是9.63亿,比1952年增加了68.6%,年均增长2.0%。由此可见1952-1978年人均GDP平均增长率是4.0%,按照这样的速度,翻一番需要20xx年。改革开放后,1978-20xx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7%。20xx年人口13.21亿,比1978年增加37.2%,人口年均增长1.1%。人均GDP年均增长8.6%,翻一番只需8年,大大快于毛泽东时代。如果继续保持这个速度,那么对于一个出生于1962年的人来说,改革前翻一番20xx年,加上改革后翻六番48年,总共66年,确实是人的一生!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们立刻会问了:怎么能简单外推呢,这样的发展速度可持续吗?
对此,我以前的回答是明确的:不可持续。原因就是我在1999年12月31日写的:“中国的速度高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是起点低,另一个是以前的体制太差,体制改革即可释放生产力。但是以后这两点因素的作用会越来越小,象改革之初那种高速度难以再出现了。”当时我不懂什么经济学,这些其实都是听汪丁丁这样的学者们说的。当然这两点完全符合常识,象我这样的精英型愤青(尤其是象萨哈罗夫一样没学过经济学的),没有理由不信啊。当时看朱鎔基搞得简直是遍地干柴烈火,会不会内战还不好说呢,只顾琢磨政治转型了,哪还有心情注意经济?
谁知干柴烈火一直没着起来,中国经济反而象火车一样提速了。似乎还是辆洒水车,把干柴都浇湿了。现在我相信:不是我疯了,而是半吊子的经济学家们疯了。
从这一学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的基本内容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平衡,包括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劳动力资源和需要的平衡等。 另外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还包括充分就业,资源优化配置,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公平。
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并不是指每个人都有工作,而是指每一个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有工作。从更广泛的范围讲,充分就业又指现实的、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不存在闲置无用的资源。
资源优化配置。它指的是通过对整个社会的财力、物力、人力等经济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从财政角度讲,资源优化配置主要是指财力资源流向和流量的优化,即通过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实施资金分配,调节各种经济资源的投向,使之在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合理配置,以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物价稳定。它指的是物价总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排斥个别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也并非是物价总水平的固定不变。只要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在社会可接受范围内,即可视为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它指的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避免经济停滞或下降。
国际收支平衡。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它国之间进行的各种经济交易的收支平衡,具体体现为一个适当的国际储备水平与一个相对稳定的外汇汇率,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收入公平。"公平"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在现阶段,就大多数人来说,对"公平"所能达成的共识仅仅在于:收入与义务应成正比例变动,收入多者承担较多社会义务,收入少者承担较少的社会义务。
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
在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1.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
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现在我们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的分配经济福利政策。某些此类证词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而现在我国GDP数据如此好看就是块大蛋糕,而社会在于权衡取舍的天枰上就倾向于了效率,而稍稍忽视了平等。
另一方面,另一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证词对于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一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需要的人时候,就减少了他们对于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的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
换句话说,当政府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的本身也就变小了。
或许,我单纯的认为,我们的社会将这两种政策换个位置,相同的权衡取舍,也许能取到更好的效果?去另一个角度增加蛋糕的大小,而我们不应该由于帮助了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那些成功的人。
所以说,认识到生活中的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在了解了他们所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微观经济学,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无外界干扰的、理想的情况下,单独研究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微观个体的经济活动的学科。所以在性质上决定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有着非常苛刻的成立条件,也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然而,我们在任何经济活动上都离不开微观经济学,从衣食住行等小消费,到企业决策和经济预测等重大事件,都需要我们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能在其上作更加复杂的经济分析。因此,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最基础的学科,学会微观经济学便能和经济学的其他分支相互交错,融会贯通。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三个问题:生产什么以及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要是资源是无限的,以上的问题将不复存在。然而,资源是稀缺的,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是研究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希望市场生产出来的东西完全没有剩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可以有目的性地引领企业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商品去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而不产生剩余,从而达到社会资源分配合理。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当中,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研究。一方面,我们研究需求与价格的关系的同时,另一方面,我们又研究供给与价格;我们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同时,也研究生产者的行为。对于研究对象和研究的方向不同,我们用的不同的工具去分析:我们用弹性去研究供给和需求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去分析不同的商品的不同性质;我们为了研究不同商品的组合所带来的效用,我们引入了无差异曲线。
微观经济学最显著的一点是利用函数来研究经济问题,将复杂的经济问题转换成图形,直观而又形象地解释经济现象。而且函数可将定性的经济现象定量化,根据函数与函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定量求出在生产或者是消费带来的最大效益的最优解。将数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对研究经济学有非常大的帮助。在经济预测与商业决策上,数学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它为预测和决策的合理性提供了数学依据和指导方向。
微观经济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在企业的生产过程当中,微观经济学为生产指明方向。通过运用微观经济学,可以指明企业下一生产季度的生产方向和战略;在个人消费的时候,运用微观经济学可以合理安排个人消费,在有限的预算下得到最大效用,作出理性选择。总之,微观经济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微观经济学,有助于使社会向一个更加合理支配资源的方向前进,从而使得社会更加进步。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对社会贡献巨大,与社会息息相关,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数学工具和方法,结合数学,利用曲线来研究分析经济学原理。在实践中,将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实际中与微观经济学前提假设相违背的情况具体分析,用相同的思想去分析,把微观经济学向大的方向拓展,将其研究的方法渗透到各个领域,这样便能利用好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在生活和工作上有方向不至于漫无目的。
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分册》告诉我们,由于对于市场产品价格的话语权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要高于其边际收益,产生了超额垄断利润,这种利润是以抑制有效需求,减少社会福利、产生无谓损失为代价的,是一种市场不合意的行为。因此,一个讲公平负责任的政府应对于市场垄断进行必要的干预,维护公众利益,增进民众福祉。针对国内垄断行业目前存在的权责不清、企政不分、管理成本过高、名义亏损个人流油、价格听证走过场等种种怪象,笔者认为政府至少应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有所作为:
一、建立明晰的现代权属关系。针对国内的供水、供电、供气、固话、铁路、航空、石化等垄断行业,由于其一次性建成成本巨大,技术门槛和综合协调要求很高,历史上已形成了国家自然垄断。这些行业机构人员冗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运行效率低下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通病,不从体制权属改革促进市场竞争的根本上入手无法治疗历史顽疾。有效的做法是,将这些行业的固定产权和经营权进行剥离,管线、设备、铁轨、采油井等固定产权归国家独有,经营权全面向社会挂牌出让,扩大民间财富投资途径,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水电气、电信、石油开采、铁路运营等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经营权同产权剥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工,促进市场调节功能的完善,将经营权中的生产权和销售权进一步剥离,两权均交由社会化资本去公开运作。同时,制定国家紧急状态物权征用法,在遭遇战争、重大天灾等突发状况下保留国家紧急征用和托管公共资源和战略物资的权力,以保护国家重大利益和生存安全。
自然垄断行业权属关系的剥离,虽可以较大节约管理成本,更大地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但缺点是由于产权归国家所有,企业往往没有科技发展、升级换代的更新动力,而政府也不会主动去升级设备和更新管网设施等。导致的结果是,由于设备老化,系统可靠性和运营效率降低。为解决这一矛盾,按权属关系,应由各级政府编制相关行业的设施设备更新、升级和发展规划,报送国家审批或备案,设备更新和设施建设严格按批准的规划实施,以上规划内容的调整和修编须立法加以规范。同时,按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当地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或单位负责国有固定资产的全天候日常维(养)护管理。
对于金融、电信(固话除外)等其他非自然垄断行业,进一步扩大政府特许经营范围,允许社会资本兴办私人金融、私人电信业务,逐步破除垄断现象,最终完全实现市场化竞争,对于国有和私有企业在政策上实行同等国民待遇。
二、建立严格的激励、问责和考评机制。作为一名现代自由经济的鼓吹手,曼昆指出政府运营垄断行业的水平低下和无效率,虽然也强调了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但其偏重于依靠市场机制解决的意图明显。由此较易得出“国次民优”的一般结论,笔者认为,其易产生一定的误导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垄断效率低下除了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机制外,另一关键是没有建立责权明晰的激励、问责和考评机制。
民营之所以效率较高,重要的原因是其责权明晰,管理者的责任是为董事会创造利润,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管理者的任免和收入,责权模式简单而有效。国营之所以效率低下,是因企业责权不明晰,导致没有严格科学的激励和问责机制。首先是没有一个很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在现有的注重裙带和资历的官僚体系下,管理人才很难脱颖而出;其次是管理者只需向上级领导负责,而不需向国家负责。国内人治的特点,企业经营的好坏并不影响管理者的职务和待遇,而在于是否上层领导满意;三是政企职责不分。管理者在决策中需频繁向上请示,政府干扰企业经营现象严重,往往错失市场良机。四是党企职责不分。党务干扰国营企业正常经营情况成为常态,管理者经营手脚很难施展。
针对垄断国企责权弊端,可采取以下措施应对:(一)建立国企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科学制定管理者选拔标准,用人面向社会,体现公平、公正和公开,对于用人不当,造成国企损失的,从严追究上级用人主管部门领导的责任。(二)制定更加统一的合理科学的量化考评制度。由国务院制定垄断国企的业绩考评纲要,国家各行业部委依纲要和行业特点制定行业考评细则,量化到具体操作,考评业绩同企业管理者任免和待遇直接挂钩,任何垄断企业和地方部门不得随意放宽考评标准。(三)实施异地考评制度。由国务院专门机构牵头,跨区域甚至独立第三方进行业绩考评。尽管可能会增加一定的行政成本,但可有效杜绝地方利益共生的不良考评现象;(四)规范对企业管理者的日常监管。在赋予企业管理者人、财和物管理权的同时,政府委派精通业务的技术干部负责对于企业管理者行为的日常监督,派驻人员参照公务员实施管理,其收入由财政负担而和企业脱钩,同时,对于企业管理者和监督人员实施个人和家庭财产公示和审计制度。
针对社会资本进入传统垄断行业的民营企业,政府需要加强合同管理,实施日常行为监管,坚决维护公众利益。(一)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由国务院牵头,各行业部门制定企业经营行为准则、合同规范和监督规则,出台细化到数量的考评标准,任何垄断企业和地方部门不得随意放宽标准;(二)实施每半年度监评制度,重点对企业是否损害公众利益行为进行监测和评估,监评结果直接与企业特许经营权和奖罚相挂钩,监评结果向社会定期公开;(三)对于政府监评人员实施严格的个人和家庭财产公示和审计制度。
三、构建科学的垄断价格管制体系。(一)建立精干、高效、快速、客观的垄断行业价格测算机构。由国务院成立这一机构,直属国务院高层管理,成员由精干的物价、统计、财会、审计等专业人员组成,分设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核算三个部门,采集部下设各片区的价格调研队,调研队实施垂直直属,由国库直接拨款运作。分赴各地的调研队第一手现场搜集当地垄断行业的成本数据,这些数据不经地方政府和部门直接汇总至国务院采集部门,交由分析部门进行分析和评估,初步确定各地价格成本,然后初步成本送核算部进行核验,最终确定各地成本,同时,对于信息的详实程度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二)建立将各地成本核算数据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开披露制度。由国务院专门机构直接确定的成本每月度向社会进行公示,信息实施阳光操作,接受群众和媒体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和更正。(三)本着公平、高效、规范、透明的原则,立法制定垄断行业的价格确定、浮动和调节政策,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的地方价格听证程序,在法律上保障群众的价格话语权。(四)对于金融、电信(非固化)等非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成本核算,在维护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在法定的范围内有一定的微利空间,以进一步吸纳社会资金,促进行业的竞争发展。(五)《微观经济学分册》表明,自然垄断行业由于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的下行,合意的价格均衡点将导致企业的负利润。因此,为维持自然垄断企业的正常生存,国家可以考虑将非自然垄断行业的超额税收用于自然垄断零利润状态的财政补贴。另一种解决途径是,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水平向非自然垄断行业看齐,保持价格水平的微利状态,微利部分的超额税收用于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财政补贴。(注:经济学中的利润是指考虑机会成本影响的利润,而非财务专业所指的利润)
综上所述,国内垄断行业的破冰之旅是一场涉及面广、层次较深的系统改革,以上的权属、权责和定价等重要改革内容之间是互相关联,盘根错节,改革的难度颇为艰巨,需要的是管理层的魄力和智慧。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只要我们的管理层心中真正放着民众福祉,真正抱有塑造一个民富国强的大国理念,垄断行业的改革进程是虽任重而道不远。问题是,在现有的上层建筑框架内,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一、学习现代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答:通过几个月的学习经济学,我初步的了解到了现在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和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应该注意问题。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分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从微观方面说,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在理解概念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
①、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这个行为所研究的是家庭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②、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是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的。 ③、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价格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了最优化。
④、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定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价格理论等。
从宏观方面说,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
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在理解概念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
①、宏观经济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从总体分析经济问题。 ②、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③、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内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为进一步的了解经济学,我认为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它们,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得以升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正确的树立消费观,要从感性的消费观念上升到理性的消费观念;不要总是盲目的去消费,并且总是在消费后又后悔当初。
二、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学习经济学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2、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答:1、学习经济学可以让我们了解现代社会所需、所缺的一些东西,并且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去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不要总是消费之
后才抱怨;它也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当今市场上那些物品实惠、那些商品是市场上紧缺的,以至于让我们从事那方面的一些工作,从而促使我们更快的.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学习经济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并且也可以增强每一个人消费意识。
2、因为研究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可以促使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并且研究它们也可以让每一个人更容易的去了解现在社会所缺的一些东西。当供过于求时,我们常常会多买一些东西,因为此时的商品都比较廉价;但是对生产者来说他会减少这些商品的生产,从而稳定市场价格。当通货紧缺时,我们总会不舍得花钱去买东西,毕竟此时的商品价格比较昂贵;但是对于生产者,他会加快生产这些商品,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研究它们两者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好处的,毕竟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它们,并且我们也时常与它们接触。因此我们要研究它们两者的关系。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这门课程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心得体会,希望通过分享能够帮助到同学们的西经学习。
要学好这门课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培养对它的兴趣。西方经济学不像政治经济学那样枯燥乏味,它结合了实际的案例,对现实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让你陶醉其中,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慢慢培养了兴趣。
其次,重点把握基本原理的学习,结合自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注意学习它整个理论的思维体系和方法论,进行有选择的`借鉴。既然这门学科是一门入门的课程,难免会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先入为主,所以,我们在学习它的同时要善于思考,注重分析讨论,结合实际,善于学习的同时善于借鉴。
再次,学习这门课程的同时应看一下他的开山始作:亚当.斯密《国富论》、《道德情操论》以及凯尔斯的《利息、货币和就业通论》等等的经典著作。
最后,学习别人的东西最终要运用到自己的领域中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中包含资本经济学的一些糟粕,理解他们存在的历史原因和渊源,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门学科。
以上仅为我的一点看法,祝大家学好西方经济学!
经过一年多的大学学习生活,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日常生活中的自立更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处理。而对于学习来说,最大的障碍不是这门学科本身,而是自己。如果总是告诉自己难、难、难,你就越会觉得难,但如果告诉自己很简单,并对这个学科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就会觉得很简单,反而觉得学习成了一个享受的过程。这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我也深有体会。
刚开始学习时老师就说过,所有的经济学问题都来自于一个基本的生活事实,学习经济学可以让你解答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例如GDP、价格歧视、成本分析等等。随着对经济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在听新闻和读报纸时,你将对当前的时事有更深的理解。 面临经济决策时,你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正在学习的经济学。
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接触经济学的大一学生来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每个人渐渐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首先,我认为坚持上课是最基本的。每个星期一次经济学课,一次是三个课时,也就是135分钟,所以一节课的强度很大,如果落下一次,而你想自己在课堂下补回来的话,13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坚持上课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
其次,学习贵在理解。上课仔细听讲是一个关键,不要试图写下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听讲比记笔记更重要,理解在心里比在笔记本上茫然地记下一堆更实际。
而且,必须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每天抽出时间来学习。经济学的名词定义比较多,理解并熟记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样在经济学的学习中就比较方便,不必在遇到某个不知道的名词的时候把时间浪费在翻笔记上。能预习明天的内容还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而我们往往学了就过去了,导致基础不扎实,经济学的框架还没建好就想建房,最后松松垮垮什么也没掌握。要想薄发首先就得厚积。
就学习的内容而言,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内容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以及相关的经济政策。经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与一开始想的完全不一样,刚开始以为是一个偏文的学科,然而不全是。首先要想学好经济学,就要有很好的数理修养;其次不仅要求理解,很多概念都必须熟记;还有就是结合实际生活加强理解;端正学习态度这就更不用说了。可见这个学科综合了理科和文科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也要特殊对待。
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我学习体会最深的就是结合图表学习。举个例子“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用文字表达:第一,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向右上方倾斜,而后向右下方倾斜,即先上升而后分别下降。 第二,总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当边际产量大于零时,总产量是递增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当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开始递减。第三,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 >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上升的;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 <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下降的;相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 ap)。用图表表示:
对比文字和图表,显而易见,图表表示更清晰易懂。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就可以运用图表方便的解决许多问题,但前提是必须对这个图表有足够的理解,所以我觉得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结合图表的学习非常重要,深刻的理解这个点、这个区域各代表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在看到图的时候就能马上想到,这对以后的运用有极大的帮助。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常画图,用无差异曲线刻画消费者愿不愿意、用等产量曲线刻画生产者愿不愿意、用等成本曲线刻画生产者是否有能力生产等等,都可以清楚的在图上得到体现。
在上课讲到“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时也提到一点,就是专业学习基础,现在我们关于经济学的书只有一本课本,显得很单薄,而要想在经济学这条道路上走的长远一点的话,光是一本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在老师推介的几本书之余,我们还可以找一些有关经济的杂志来看,在专业领域学习并阅读大量的经典文献,多关注新闻,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做到学以致用,才能真正理解到经济学的真谛,让自己从被动地学习变成一个受益者。
无论学习什么学科也好,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有一个脉络遵循也是很关键的。我们上的第一节经济学课,老师就“经济学的发展”做了大体上的介绍,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现在的新古典综合派、新凯恩斯主义,我觉得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以经济学的发展为线索,经过长期的学习慢慢地积累。把单一的知识点都掌握了,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系统学习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作为一名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大一学生,我学习到了由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说实话我真的觉的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学习起来有点吃力,但是我还是以我自身学习的经验和心得以及我至今学到和掌握到的西方经济学的程度来说说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推理性极强的科学,在学习它的时候不仅仅要牢记它的基本原理,还要掌握她的推导证明方法等,这样的话我才能又知道其然,还知道其所以然。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部分,但是它却占着重要的位置。首先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课本中介绍了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1.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利润。2.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它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3.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它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经济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微观可概括为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出发点应该是产品、劳务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平衡,一般的规律是产品价格提高,则对产品需求量减少,而产品供给量增加;(贵了人就不买了,那么就会使供给的数量增加)产品价格下降,则对产品需求量增加,而产品供给量减少。但供求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如何?这就是价格弹性问题。为什么对不同商品需求弹性不同,这就要研究消费行为理论,一般称为效用理论,(效用不是越多越好,吃一个馒头觉得很舒服,吃十个就难受了)这也是需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不同商品供给弹性不同,这就要研究生产要素组合和成本分析,这就是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如果考虑到不同市场类型条件下的厂商最佳产量,就是厂商均衡,亦称市场理论。分配理论是指生产要素价格问题,因为生产要素价格——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确定就是分配问题。
学习高鸿业的这本《西方经济学》,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西方经济学,也不是简单地介绍微观经济学的,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使学生通过本书的训练,逐渐形成经济通或者如书中所提到的经济自然主义者的思考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件都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或能够看出这些事件的经济含义,经济学只有真正的运用与生活中,才能称得上是经济学。
就如前一阵我们国内出现的抢盐风波,核辐射说法的大肆散播,弄的人心惶惶,太可怕了,一夜之间,这个小市场的食盐一售而空,不仅仅是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很多大城市也出现抢购食盐,食盐短缺的现象。用经济学来分析,原因有两点。第一,人们对于市场上的食盐的需求量增加,食盐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导致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都有所上升。第二,由于核泄漏导致食盐生产的影响,导致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导致均衡价格的上升和均衡数量的减少。这都是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的产物,但是完全依靠市场的调节机制不一定得到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是必不可少。食盐作为必须品。如果政府不出面调节,那么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如此看来,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在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和政府管制之间产生矛盾,导致供求不平衡,所以政府应该负起责任来,采取相应的经济措施来缓解抢盐风波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当然,我举得这个例子只是经济学中最浅显的最基本的例子和理论。根据我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说,我觉得至今我学的这本书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点就打个比方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大概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预算约束线,补偿预算线,三个曲线,生产函数(包括柯布-道格拉斯函数),TP,MP,AP,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等生产曲线,等成本线等等等等,只有好好的掌握和理解了这些知识点,课后再找些相关的习题相应的巩固一下,在面对考试的时候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总而言之,但就我所学的电子商务专业来看,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现代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电子商务的专业课,语言程序设计等一系列的专业知识。而我们也主要学习经济、计算机、微积分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经济学成了我们学习科目中的一大重点。只有学习好经济学知识,包括今天我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懂得用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管理学学生,因此,微观经济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基础,一个基石,一个让我走得更远,看得更远的铺垫。
经济学一直是我感兴趣的学科,大体是因为经济学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经典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本书特点鲜明,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我是在20xx年夏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这主要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着。无论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与他人合作时,甚至找女朋友时,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稀缺性资源,如高学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发送有效的信号,才可以让他人权衡取舍时更多的考虑我们。当然,其信号的成本是昂贵的。
个人行为的取舍或许是简单的,当个人组成社会时,将会面临更多、更难的权衡取舍。对于社会,效率与公平永远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效率决定整个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匀时,就减少了人们做大蛋糕的热情,从而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取舍。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实际的成本却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常常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作为一个职业人,能够尽可能考虑你的同事、下属和领导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谐。
往大的方面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准确把握民众的利益所在。曼昆在书中举了一个关于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对房屋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反而未达到政策制定的初衷,这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这值得我们深思。
时光如梭,我们又走过了一学期。学习宏观经济学,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为培养经济思维和分析金融时事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政治”和“经济”两个词还曾经一度幼稚地认为这门课程大概就是教人怎样在商业上“打混”,以便好好捞一把罢了。自从开课后,我才发现自己是那么的肤浅,这门课跟我原先想的完全是两个样子。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我越学就越发现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它不仅有自身准确的学科术语、科学的体系和丰富内容,而且其课程内容本身是环环相扣的逻辑展开。例如,不理解商品,就难以理解货币;不理解商品和货币,就难以理解资本。再例如,不理解利润、平均利润就不能理解商业利润、利息这些资本主义较为具体的范畴。因此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与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都只能通过系统地学习才能全面掌握。经济学探讨的是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规律,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本文我主要从如何区别它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相关的理论和这些理论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被利用、被表达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表达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宏观经济学和上学期学习的微观经济学不太一样,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单位的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用一个比喻来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树木,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森林。就主要区别来说,将其分为以下四点:
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又不是毫无联系的,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而资源得最优化配置,这其中离不开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协调发展。第二,两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第三,微观经济学应该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都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分析市场经济之下经济的运行规律与调控。
学习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比如房价为什么这么高?飞机票为什么可以根据预定时间打折?明星的报酬为什么那么高?许多非洲地区为什么如此落后?人民币为什么会贬值?等等。。。其次可以让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尤其当你参加工作后,你的工资收入如何分配到日常支出/存款/股票基金/投资方面,等等,若某一天你参与掌管一个公司,你如何决定你公司的服务或产品的价格?等等。所以微观经济学帮助你了解经济世界的微观层面,让你深入到经济发动机的内部仔细观察内部运转。微观经济学是讲的厂商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好处就是,能够用厂商理论和消费这行为理论去判断在微观的市场结构中,各个主体应该怎样进行经济决策。微观经济学分析了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和价格弹
性的犯下,指导你进行科学的定价,来获得最大的利润。微观经济学还分析了市场结构中的各种主体的价格行为,厂商的成本决策。价格对市场的资源的配置等等。学习它的意义在于可以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经济实践。起码指导自己的思考,启发自己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出利于自己的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它是很有好处的。
(二) 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理论派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凯恩斯主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也出现了其他的一些理论和主义。面对如此众多的理论,我们应该分别进行了解并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经济形势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策略。
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会接触一些以前司空见惯,却没有细心思考的问题,例如失业和物价上涨。学了宏观经济学后,我知道了失业不仅包含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那一层意思,它还有一层意思叫自愿失业,即有劳动能力的人不愿工作,不愿提供劳动力。而物价不仅仅只会上升,有时还会出现物价下跌,即通货紧缩。
在这门课中,我更深入的了解了汇率这一价格标尺。以前我只关心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希望人民币能兑换更多的美元,那样我们的钱就更值钱。但如今我已不再有这种幼稚的想法,因为人民币兑美元
的汇率走高时,会影响中国的出口产业,而走低又会导致进口增加,危及国内同行,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和科学的态度面对汇率问题,采取最优的汇率制度。
我同时还接触到了一些以前根本不知道的金融名词,例如期货与期权,还有一些分析经济形势的图表,如IS—LM曲线。IS曲线是表示在投资与储蓄相等的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IS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与收入的组合,在任何一个组合点上,投资与储蓄都相等,即产品市场是均衡的,故把这条曲线称作IS曲线。LM曲线反映的是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因此,LM曲线是由货币市场均衡关系推导得到。而IS-LM模型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分析模型,其中IS是取投资(Investment)和储蓄(Saving)首字母而得,LM是取流动性偏好
(Liquidity Preference)和货币存量(Money stock)的首字母而来的。
(三)宏观经济学的现实应用
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个国家不在宏观经济问题上费尽心思;没有哪个国家敢说它的宏观经济能没有问题,一直能一路高歌平稳快速地增长。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成绩显著,其中也免不了波折。
在本课的学习中着重讲到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阶段中
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财富的相应迅速增加,甚至感觉在缩水。到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很快,增长百分比在10%左右,但是人们一直对现在反应经济增长的GDP的核算是否能反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存在怀疑,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引入了实际GDP和名义GDP的区别概念。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我们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面对这些宏观经济中的问题,每个国家都采用一定多的经济政策,以此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是在19xx年以前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xx年至现在国家一直采用稳健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用研究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IS-LM曲线来分析,并且对IS-LM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一个国家不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所以IS-LM模型进一步扩展为 IS-LM-BP模型。这样可以更完善分析各国的经济。从IS-LM模型中还可以推出AD-AS曲线,这时价格不再作为一个常量而是作为一个变量来考虑,并且把总供给和总需求结合了起来。用AD-AS模型可以充分的分析美国90年代后的新经济,从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启示的因素。
如果要问这门课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我想我会说是“商品经济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这一章,也许里边讲到的“商品”、“货币”、“供求关系”等与我自己的生活较为息息相关吧!就“商品价值”来说,它既要受社会生产条件的制约,又要受社会经济机制(如供求关系、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发生价值与价格想背离的现象。是理论而又不受理论本身的束缚,与时俱进,这就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学习的良好境界就是将学与用良好结合起来。学习宏观经济学,我习惯了用所学的知识推导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虽然这只是小小的进步,但我已经领略了经济学知识的巨大魅力,望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不断进步。
我很喜欢经济。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对于一个想挣大钱的人来说!没有什么途径能比这挣钱更快的了!所以我一开始还是很喜欢关于经济之类的学科的!
在这个学科中,我起码知道了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的相关术语,比如说:“GDP”,“GNP”,“NI”等术语!明白了在宏观经济中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也知晓了什么叫“节俭悖论”知道了“奥肯定律”,“菲利普斯曲线”等。同时也知晓了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它们有怎么样的作用!虽说知道了这些,但在自己去解释相关的经济学原理时,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所以然!总是觉得自己学得用处不是很大!记得自己大一学习网页制作时,老师告诉我们有用,可是在我们结业时,老师却告诉我们说:“你们学的还是最基础的东西,真的要有使用价值,还是要在大二学习更深的理论才有用处!”当时,真的感到无语!顿时心情低落万丈!明白最后也只是自己的一个学分罢了!并没有让我真的学到实用的!因为都是皮毛!就像我们数据库老师告诉我们的一样,我的教学任务只是让你们知道这门课是怎么回事,带你们入门,至于以后怎么办,那就是你们的“F1”了!虽说,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应该主动的学习,但真的这样,中国的大学还有什么
用!?我想我们大部分人之所以上课玩手机就是这种心理:不知道自己学得到底可以干什么!对自己有没有用!老师您可能认为您上课给我们强调怎么怎么的有用,但您是站在自己系统的角度来讲的!对于我们学习宏观或者微观,我们却不是那么系统,我们只是知道我们有这门课,而且这门课也不是我们自己选的,而且我们学完之后,如果非这门专业,我们也不会接受过多的系统教育,就会出现我之前出现的那种情况!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失去学习的激情,知道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静下心来,自己多看看八卦呢!所以我们只有一贯的知识,我们才能够真的明晓我们学得意义!当然,这也不是老师您所左右的!这在可以解释为何每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失业大学生,因为他们的大学真的没有给予他们所需的,供求和需求之间隔着深深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还有的就是我们的现在宏观经济的考试模式,它给我的启发特别大。我先说一下,我这次考的不是太好,不是我学的不好,我是真的有点怀疑,这份题组合时是否真的有人在规定的时间可以在没有草稿纸的情况下做的玩,而且还可以得到满意的成绩,其实我觉得这个试卷出的题有点多!就拿计算题来讲吧!虽说都是您给的类型题,但密密麻麻的试卷上翻一页,做一下题,我并不觉得真的是给我们考试的!也更不是考察我们知识点的掌握的!我之所以这样说,因为我们在这种情况下,真的不能对后面的讨论分析可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的解答!也只是一笔划过!这种情况下,我们任何人都会成为成绩的阶下囚,我们没考好,就是我们没学好,不然怎么会有高的成绩呢!我想
老师您若是这么想:我也只能很心塞的悄悄的告诉您!或许您也已经知道的秘密!毕竟现在的考试制度和批改制度以及后期的处理因素您是知道了的!其实这考试真的让我们真的想学的人坠入了无底的深渊,我可能说的有点言过其实了,但大体情况还是符合我的实际情况的!于是想学者没有了学习的鼓励,无心学者倒是把这份鼓励的爱心给拿来参加天天酷跑了。所以考试成为了应试者的盛宴,却成为了实用者无底的深渊!
我对于宏观的感想就是最后的考试了!我们下学期还会学老师您的产业经济学!我犹豫了很长时间才决心重新写一份给您,因为我们还有合作。我也不再说空洞的感想!我最后希望给老师一点建议,让我们以后的合作变得更能对我们双方变得有利的建议!
(1) 能给我们提前公布您的讲课课件,能让我们今早的掌握和百度一些新的名词!
(2) 能让我们课堂变得更具有真实性,我们在体会中学到些东西!
(3) 更多的给予我们例子的讲解,我们对于许多事物不是不会做,就是没有一个可以去参照的例子!一旦我们会了例子,一切都只是照葫芦画瓢了!
(4) 我想这是我最后一个建议,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建议了。就是革新我们的考试模式,不是您出题考我们,而是通过我们每次课下的上交的查漏中通过多模式网上的投票进行选择,并对在规定时间积极参与在查漏者投票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额外分数奖励!
我的建议也不是十分明确,但起码我说出我们学生和现行的教育体制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我想这些问题通过我们老师和学生的建议都是可以解决的!最后希望老师我们下学期合作愉快!
20xx年9月,我进入了梦想中的大学,对商院对无锡,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而又喜欢。连锁经营管理,这门专业是我所钟爱的,因为学好它可以对我未来的梦想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大学的课程很轻松,而且基本上都是我所喜欢的。好了,废话不多说,言归正传,下面就说说着我最喜欢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吧!
经济学是一门很奇妙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很伟大的学科,他用经济学所独有的理论、方法,阐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论是战争、爱情,还是天灾、人祸,都能从中找出经济学的影子来,这是多么令人吃惊啊!这充分展现了经济学那无与伦比的魅力!
说起经济学,就不得不提起我们的经济学老师,她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每次上课都要给我们放PPT课件,但是那个投影仪她总是弄不好,所以每次上课前总是手忙脚乱的让我们帮忙弄投影仪就是必经的场景了。经济学老师每上几次课都要给我们弄一个实训课,让我们对那抽象的经济学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在我们的印象中比较有趣的是那次拍卖会和辩论赛。还记得拍卖会那次,哟由于当初选择小组家庭条件时,我们是第一组嘛,有先选择权,当然选最好的,小资家庭,经营珠宝首饰,月最低收入50万元,公司名称:大雄珠宝……
就这样,我们成了全班5个小组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家庭,以至于在拍卖会的时候,所有的拍品都被我们拍得,还爆出了天价N97手机的事,现在回想起来挺高兴,大雄珠宝,够牛X!还有就是那场关于经济学的辩论赛,辩题是:大学生到底应不应该谈恋爱。我方观点是:大学生不应该谈恋爱。实训计划书上要求我们用经济学知识来进行辩论,可是我们没用任何经济学知识,全在那唇枪舌战了,最后不知道谁弱弱的说了个边际成本,下课铃声响,辩论赛宣告结束。
它不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曲线和数学推导。学了经济学,在最基础的消费时能够理性消费,能够做到真正的物美价廉。我们学习了供需法则和市场均衡,了解了需求规律能使我们对市场的行情对价格有更敏感的认识,不管是创业和生活都大有裨益。举个例子比如关于婚姻、家庭和爱情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知识分析谈恋爱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得出我们大学生到底该不该谈恋爱;我们还可以分析丁克家庭和单身家庭等特殊家庭存在结构原因。而且,通过学习经济学知识,我们在遇到抉择和困难时,先计算下成本和收益,到底值不值得我们这样做,比如婚姻。婚姻的成本和收益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学计算得知,从而客观上指导我们行动。经济学,就是这么的有魅力!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厂商行为理论,知道了如何使受益与利润最大化,了解了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什么是完全垄断市场,什么是垄断竞争市场,什么是寡头垄断市场。这样,让我们对市场机制和市场上的各个品牌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这是一门多么神奇的学科啊!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我们学习经济学知识,犹如庖丁解牛般抽丝剥茧,把这五彩斑斓呈现一个无比清晰的面孔。
感谢亲爱的老师,让哦们带入了这个美妙的世界,感谢在经济学方面作出贡献的人们,正是你们的贡献和努力,经济学有了如今的魅力学经济,我快乐!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大一学生,我学习到了由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说实话我真的觉的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学习起来有点吃力,但是我还是以我自身学习的经验和心得以及我至今学到和掌握到的西方经济学的程度来说说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推理性极强的科学,在学习它的时候不仅仅要牢记它的基本原理,还要掌握她的推导证明方法等,这样的话我才能又知道其然,还知道其所以然。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部分,但是它却占着重要的位置。首先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课本中介绍了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1.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利润。2.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它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3.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它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
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经济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微观可概括为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出发点应该是产品、劳务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平衡,一般的规律是产品价格提高,则对产品需求量减少,而产品供给量增加;(贵了人就不买了,那么就会使供给的数量增加)产品价格下降,则对产品需求量增加,而产品供给量减少。但供求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如何?这就是价格弹性问题。为什么对不同商品需求弹性不同,这就要研究消费行为理论,一般称为效用理论,(效用不是越多越好,吃一个馒头觉得很舒服,吃十个就难受了)这也是需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不同商品供给弹性不同,这就要研究生产要素组合和成本分析,这就是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如果考虑到不同市场类型条件下的厂商最佳产量,就是厂商均衡,亦称市场理论。分配理论是指生产要素价格问题,因为生产要素价格——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确定就是分配问题。
才放那么短短的30多天假就要被导师要求看着这两本书过年,一开始,我真不懂为什么,单单只看书的名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安排看这本无聊的书,又有点不爽,但耐心去看,又觉得其实没有那么难接受,内容也还是可以的,就硬着头皮把书用最短的时间读完了。看完之后才发现,把《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本书比成继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着作并没有夸大,那是名副其实的。
大卫李嘉图作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继承人,其思想深深地受到亚当斯密的影响。《国富论》正是李嘉图接触学习经济学的第一本作品,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研究的几大主题和《国富论》的主题有相似之处的最主要原因。当然,这两本如此著名的作品有再多的共同之处,还是各有优劣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所涉及的范围上也比不上《国富论》,《国富论》所讨论的更加广、内容更加多。即使思想上被影响,李嘉图还是能够对亚当斯密批判地学习而非盲目认同、全盘接受的,还是能够就这些话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的。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讨论“分工”的问题,而是就“价值”展开叙述。而且李嘉图并没有按照常理只是谈论价值问题,而且他还假定了商品的存在,假定了工资、资本、利润、一般利润等等的存在,并且就这几方面也论述了一番。这些问题本应该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才需要进一步说明的,但李嘉图却有着其自己独特的一面。
接着就是“地租”问题了,其实我个人认为相比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面的对地租问题的讨论,李嘉图在这方面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有点逊色、不够深刻、不够有针对性,李嘉图是以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见解为前提展开论述的,而亚当斯密是围绕自己独到的看法,围绕如何让国富民强去写的。因此,就这一主题,李嘉图还是比不上“老手”,思想上稍稍劣了点。
接着所说的价格、利润、工资什么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对前面几章价值、地租的概括、补充。其实这本书看下去真的觉得内容很少,但里面的思想却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例如他的价值论就认为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别出心裁,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提到的二元观点就有所不同,也正正因为他的思想有其独特的一面,让他的作品一面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作品也一度热销,供不应求。
其后,李嘉图还谈及了许多赋税原理,对税种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种税种的来源还有征收税对各阶级的收入与发展生产的影响。他还认为税收是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产品中由政府所支配的一个部分,最终是由这个国家的资本又或者是由这个国家的收入来支付的。税收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和个人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消费水平和再生产的能力,但是从长远来看,税收却又是一个国家收入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一个部分,一个国家要实行一切有利于民生的措施又或者是要加强国家实力、加快国家的发展速度,金钱是很重要的,没有了金钱,一切都只会是空谈、只会是纸上谈兵,因此,税收还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国家也有这个责任让每一分每一角纳税人上缴的税款都用得其所,而不是成为某些官员贪赃枉法的工具。李嘉图个人主张遵循亚当斯密的“公平、确实、便利、经济”四项税收原则,并且还依据这个原则详细地分析了各种赋税的利与弊及其对各个阶级收入的影响。
一、学习现代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答:通过几个月的学习经济学,我初步的了解到了现在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和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应该注意问题。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分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从微观方面说,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在理解概念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
①、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这个行为所研究的是家庭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②、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是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的。 ③、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价格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了最优化。
④、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定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价格理论等。
从宏观方面说,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
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在理解概念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
①、宏观经济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从总体分析经济问题。 ②、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③、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内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为进一步的了解经济学,我认为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它们,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得以升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正确的树立消费观,要从感性的消费观念上升到理性的消费观念;不要总是盲目的去消费,并且总是在消费后又后悔当初。
二、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学习经济学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2、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答:1、学习经济学可以让我们了解现代社会所需、所缺的一些东西,并且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去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不要总是消费之
后才抱怨;它也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当今市场上那些物品实惠、那些商品是市场上紧缺的,以至于让我们从事那方面的一些工作,从而促使我们更快的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学习经济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并且也可以增强每一个人消费意识。
2、因为研究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可以促使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并且研究它们也可以让每一个人更容易的去了解现在社会所缺的一些东西。当供过于求时,我们常常会多买一些东西,因为此时的商品都比较廉价;但是对生产者来说他会减少这些商品的生产,从而稳定市场价格。当通货紧缺时,我们总会不舍得花钱去买东西,毕竟此时的商品价格比较昂贵;但是对于生产者,他会加快生产这些商品,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研究它们两者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好处的,毕竟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它们,并且我们也时常与它们接触。因此我们要研究它们两者的关系。篇二: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大一学生,我学习到了由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说实话我真的觉的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学习起来有点吃力,但是我还是以我自身学习的经验和心得以及我至今学到和掌握到的西方经济学的程度来说说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习。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推理性极强的科学,在学习它的时候不仅仅要牢记它的基本原理,还要掌握她的推导证明方法等,这样的话我才能又知道其然,还知道其所以然。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部分,但是它却占着重要的位置。首先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课本中介绍了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1.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利润。2.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它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3.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它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
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经济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微观可概括为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出发点应该是产品、劳务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平衡,一般的规律是产品价格提高,则对产品需求量减少,而产品供给量增加;(贵了人就不买了,那么就会使供给的数量增加)产品价格下降,则对产品需求量增加,而产品供给量减少。但供求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如何?这就是价格弹性问题。为什么对不同商品需求弹性不同,这就要研究消费行为理论,一般称为效用理论,(效用不是越多越好,吃一个馒头觉得很舒服,吃十个就难受了)这也是需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不同商品供给弹性不同,这就要研究生产要素组合和成本分析,这就是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如果考虑到不同市场类型条件下的厂商最佳产量,就是厂商均衡,亦称市场理论。分配理论是指生产要素价格问题,因为生产要素价格——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确定就是分配问题。
了两年的经济管理专业(函授),虽然十几门课都勉强得以通过,但到头来扪心自问:什么是经济学?依然说不明,道不白。究其原因,固然有学习与考试两张皮的问题,这个暂且不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没有一本通俗易懂的、与社会实际乃至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经济学基础性读本,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文化水平不高且不是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说实在,经济学这个名词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许多在市场经济中拼搏的人都意识到掌握一些市场经济规律、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就如我们这些并非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也都深深感到,经济学知识的匮乏给我们的工作甚至日常生活带来的不利。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不是我们不想学习经济学,而是无学习经济学之门;或者说,无法以我们可以接受的成本获得经济学的知识。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是专业搞经济学的,我们大家都有着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有点空闲还要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放松休闲一下,能够拿出来学习经济学的时间和资源是很有限的,根本无暇去拜读厚重的经济学经典。况且,如今的经济学已经不是谁想学就可以学的了的,它那些陌生而又生硬的术语、极为复杂而深奥的数学模型,让即使受过一般高等教育的读者也敬而远之,退避三舍。经济学因此成了少数经济学家课堂上和书斋里的阳春白雪式的欣赏品,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皇冠”。在大众迫切需要经济学知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为经济学有了这么广泛的接受对象提供了如此天赐良机的时候,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这次参加中青班的学习,有幸拜读了梁小民教授所著的《经济学是什么》一书,就好像交了一位好朋友,相信任何一个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的读者,都会佩服作者在书中表现出来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功夫。这本书,就好像有人用一个个日常生活的例子与你拉家常,双方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中,你就了解并熟悉了那些经常在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术语。
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通俗歌手的数量与高昂的门票价格,谈到最先在成都出现的电影院5元票价的冲击波,谈到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当这些例子说完了,一个关于价格如何调节经济的问题,即经济学家常常说起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解释清楚了。从这里,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需求定理,什么是供给定理;也明白了均衡价格、均衡数量为何物;还懂得了需求弹性和供求弹性的作用。
再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一个人中彩票后的变化,谈到及时行乐的观念,谈到吃第三个面包和第一个面包的不同感受,谈到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些例子说完了,家庭决策方面的问题就解释清楚了。从这里,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效用;也明白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为何物;还懂得了实现消费者均衡意味着什么。
又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曾经在农村风行一时的养鸡专业户,谈到“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个家喻户晓的广告,谈到让所有老百姓受益的彩电价格战,这些例子讲完了,关于企业市场竞争战略的问题就讲清楚了。从这里,我们既了解了市场的不同类型,即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又懂得了什么叫单一价格,何为歧视价格;同时,对博弈论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略知了一二。
还比如,作者在书中剖析企业家的收入,以及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是几千万人尚未脱贫,另一方面是少数人开着宝马车去高尔夫俱乐部等现象,强调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就是解决效率与平等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把这一问题比喻成蛋糕,“既包括如何把蛋糕做大,又包括如何使蛋糕分得更平等一些。”例子讲完了,平等与效率得选择问题也就清楚了。从这里,使我们明白了企业家赚的是正常利润这一道理;知晓了如何用劳伦斯曲线、基尼系数等来衡量收入分配状况;懂得了用结果公平论和过程公平论来正确理解分配制度上的公平。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经济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从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各种术语和概念,让其他行业的人和普通百姓敬佩之余,又多少有些不明所以。《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把经济学和非经济学专业人士、甚至普通百姓的距离拉近了。也许在这之前,我们会觉得经济学术语和概念晦涩难懂,但是看完这本书,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术语和概念,原来很简单,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有专家说,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善于经商的民族,当一个犹太人参观一家企业的时候,他一边听解说员讲解,他的大脑同时会像计算机一样高速运转,参观结束的时候,不仅这家企业经营的数据被他计算出来了,并且,如果他有意与对方合作,一整套的谈判策略已经成竹在胸。
我国正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的大潮不可避免地使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我们也许达不到犹太人那样的精明,但是,我们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正如《经济学是什么》第一章的题目所说: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那么,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呢?我以为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要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首先必须学好经济学这门课。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确的思维方式要有丰富的知识做保障。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配置和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最大化需求的社会科学,即研究社会活动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使用方式的一门科学。经济学的构成有两大部分,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极其丰富而有复杂,同时门类繁多,通过短短几天的中青班上各位老师的授课,我们领略到了它的博大精深,如经济学可以细分为信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等,单就微观经济学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研究,就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等七个方面的理论,林林总总,在《经济学是什么》一书中只是蜻蜓点水。所以,要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这本书仅仅介绍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工具、方法和理论。虽然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也有助于我们分析各种现实问题,从而有助于我们作出更加理性的决策。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读这本书仅仅是我们进入经济学这座科学圣殿的一个起点,一个入门,而现实问题往往又是十分复杂的,因此,要真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之余,多读一些经济学著作和教材,多关心一些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扎扎实实地打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惟又这样,才有可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二是要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还必须经常加以实践。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然后再把理论带到实践中去检验,并指导人们的实践。要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也应当不断地实践。经济学家常常喜欢说这么一句话:学习经济学并不能保证你不站到领取救济金的队伍里,但至少可以让你懂得为什么失业。可见经济学这门知识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性。正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说:“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学习经济学并不是要用现成的理论去套现实问题,而是要学会一套分析这些问题的方法。经济学不可能为所有问题都提供现成的答案,但能教会我们分析这些问题的方法。我觉得,通过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于现实问题又多了一种思考的方法,那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观察、去分析、去判断。尤其要从一些常见的、微不足道的现象中去发现更为深刻的内涵,这方面,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浙江图书馆作的一场题为“谁妨碍了我们致富”的演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说,马路上有人吵架,大家驻足观看,必欲究其所以才肯走;红灯抢行,十字路口乱作一团,彼此挤得动弹不得;开会时因某人未到,大家等上十几分钟……这些现象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但从茅于轼的眼光看来,这些现象是使中国成为穷国的根本原因。以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来看,穷是因为许多生产潜力不能发挥,因为人们的劳动没有用在生产上,甚至用在了抵消别人劳动成果的努力上;更因为各种各样的浪费普遍存在,耗掉了社会巨大财富。只有老百姓们自己明白如何把自己弄穷的,才能改正,才有可能变富。谁妨碍了我们变富,答案可能就是“我们自己”。茅于轼认为,要想把我们的国家变富,就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让“资本”和“劳动”充分地“就业”,流动到最适合他们的地方去,因此,交换能够创造出额外的财富,任何有碍于自由交换的东西都有碍于财富的增加。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尤其是几堂经济学的辅导课下来,使我对经济的关注充满了从未有过的热情,比如在当前防治非典的特殊时期,我除了关心非典的动态情况外,非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口罩”与GDP究竟有多大关系,这些成了我每天看报、上网的一个重点。我自信,我会更多地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现实问题,用成本、效益等经济学方法去安排和指导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一句话,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三是在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同时,我们还要防止片面的思维方式。经济学家在研究许多问题时,都假设处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都以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许多定理、论断都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得出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真的就是那么“整齐划一”吗?难道我们做每一件事,就都只仅仅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吗?就拿《经济学是什么》一书中所举的小王下海一事来说,小王下海一年赚了5万元,而失去了机关工作总的损失是5.4万元,即付出的机会成本是5.4万元,由此经济学家就得出了由于机会成本大于所得利益,故结论是小王下海是得不偿失。这种分析方法固然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但是这仅仅是从经济利益角度来分析,假如说小王在机关里虽然清闲一点,但整日埋没在文山会海、是非堆里,身心极度疲惫,一年下来丝毫没有成就感。相反,虽然下海后付出了高额的机会成本,但小王却学到了许多在原先机关里学不到的东西,短期看在经济上并不上算,但长远而论,却可能会有大的发展前景,如若这样,我觉得小王下海又未尝不可。这里就有一个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比较,物质利益(收入)与精神利益(愉悦)的比较。再比如,书中所举硅谷离婚率低一事。按经济学家的看法,由于离婚诉讼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机会成本太高,所以导致离婚率低,那么伦理道德、法律秩序又该摆在何等地位?我们认识任何事物,都应当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去把握它。如果学经济学的只强调经济,学历史的只强调过去,而不愿关心与之紧密像联系的政治、文化等等,不知道事物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会走向片面的误区。经济学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学派、观点,我以为正是经济学全面、联系地对待客观事物的又一佐证。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对待每一事物,我们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毕竟经济学教会了我们又一种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