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旅游导游词(精选3篇)
无锡影视城也称为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坐落于江苏省无锡市美丽的太湖之滨,是我国首创的、大型影视拍摄基地和文化旅游胜地,影视文化与旅游文化完美结合的主题景区,也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无锡影视基地以其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热情周到的服务和科学严谨的管理,每年接待将近200万人的游客和20多个影视摄制剧组。
三国城坐落在葱茏苍翠的山军嶂山麓,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是中央电视台为拍摄八十四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而兴建的大型影视文化景区。“刘备招亲”、“火烧赤壁”、“横槊赋诗”、“草船借箭”、“借东风”、“诸葛吊孝”、“舌战群儒”等十多集的重场戏均在此拍摄。它占地35公顷,是中视股份继唐城景区之后推出的又一座集影视拍摄、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影视城。
根据剧情的需要,三国景点内建造了具有影视文化特色和具有浓郁汉代风格的“吴王宫”、“甘露寺”、“曹营水旱寨”、“吴营”、“七星坛”、“跑马场”、“点将台”等几十处大型景点,建筑面积达8.5万平方米。后因发展需要,又陆续添置了“桃园”、“九宫八卦阵”、“火烧赤壁特技场”、“竞技场”、“赤壁古栈道”等景点,丰富、充实了景区文化内容,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它占地35公顷,是中视股份继唐城景区之后推出的又一座集影视拍摄、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影视城。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灵山胜境。灵山胜境是以佛教文化为背景的主题园区,以传承历史、彰显时代的特色,将传统的佛教文化与科技文明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景观。
随着灵山三期开园,灵山胜境形成了佛、法、僧三宝的格局,“佛”是展现了佛祖四相成道的过程:出生、降魔、说法、涅槃;“法”代表佛法,是佛教中的精髓,以灵山梵宫、五印坛城、梵宫广场等景观展现。“僧”是以灵山禅修中心、慈恩宝塔、灵山佛学院等禅修为代表;整个景区以灵山大佛的“大”、九龙灌浴的“奇”、灵山梵宫的“特”构成了三大奇观。
刚刚我们了解了佛的一生,现在看到的就是佛法的展现,有金色梵宫、红色坛城、绿色广场、蓝色圣海。灵山梵宫是灵山胜境三期工程的核心建筑,因世界级佛教盛会应运而生。站在世界的高度,灵山梵宫不仅是一座全新地标式的会址建筑,更以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美轮美奂的建筑形态、品类繁多的艺术瑰宝以及感触心灵的全新体验带给人们太多的感叹与震撼。走近她,以一种始终仰视的姿态。
站在梵宫广场,佛教三大语系的汉传、南传、藏传的特色建筑鲜艳夺目。在梵宫的正南面,与梵宫遥相呼应的建筑就是“五印坛城”。坛城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藏传佛教风格的建筑,“五印”代表五方五佛,也代表佛的五种手印相,分别为:施无畏印、与愿印、说法印、触地印、定印。坛城代表佛的世界,我们在这建造五印坛城就是让大家感觉到佛的完美世界,登上坛城大家可以根据地面所画的标志绕着坛城走一圈,代表对佛的尊敬。
东南面是南传佛教中代表建筑---曼飞龙塔。屹立于曼飞龙塔基座上的主塔与子塔的整体造型,都是多层葫芦相垒形成的圆锥形体。主塔居于塔基中央,8座小塔分布在主塔周围,形成八角之状。8座子塔的基座都有屋宇状拱门佛龛,佛龛宇沿有许多浮雕,人形檐边上有许多装饰物,塔脊顶有一装饰小塔,龛内供有佛像。小塔中部主葫芦体上端是个莲花座,莲花座上又是一个长嘴葫芦体,极顶是一根穿着3个铝环罩的风铃杆。主塔下部是形似大葫芦底的圆形台阶,层层相叠,渐上渐小,形成一圆葫芦细腰,其上托着一只两台宝葫芦。塔身以白色为基色,显示出多层立体感,造型美观,玲珑精致。
在坛城四周一圈的水面是香水海,这是根据佛经上记载大千世界中其中的一海,大千世界有九山八海,中间的为须弥山,香水海是中间的海,据佛经记载是注满香水的海,也代表佛教中的八功德水,正所谓“太湖三万六千顷,八功德水绕灵山,如来百福庄严相,无量光明照世间”。
梵宫广场面积16000平方米,正前方金色的建筑就是灵山梵宫,作为灵山胜境三期工程的核心建筑,整座梵宫共有三层,呈退台式布局,面宽150米,进深约180米,总建筑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建筑外观以华藏塔风格为主,糅合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及传统佛教建筑元素,集成了世界佛教三大语系的建筑精华,庄严神圣,雄伟壮观。顶部依次错落的五座巨大的莲花圣塔,是整个梵宫建筑的精神象征,其造型以敦煌壁画中的“华塔”为原型,并以现代建筑材料和意象造型手法传达着佛教经典中“五智”的意理,五智代表佛教中五方五佛,以毗卢遮那佛为首的五尊佛来阐释佛的功德。中心最高的佛塔代表最高境界的毗卢遮那佛”
(法身佛),以右至左分别是东方药师佛(发菩提心之德)、南方宝生佛(修行之德)、西方阿弥陀佛(成菩提之德)、北方不空成就佛(入涅槃之德)。至高可达60余米高的华塔高耸云端,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生辉,意念流转间,佛教经典《华严经》中描绘的“莲花藏世界”的意境和气息迎面而来,这依山而建的梵宫,更给人一种矗立山巅般的壮观与神圣之感。
走进灵山梵宫,首先是彰显修行功德、表达美好理想的“三德门”。根据佛经记载三德(智德、断德、恩德)是赞扬佛的功德,形容佛具有无上智慧、能够破除一切烦恼,救济一切众生的高尚品德。在“三德门”边的两侧,是“福”、“慧”门,祝福福慧双增。
带着神圣走进梵宫,震撼才刚刚开始。从门厅进入,经廊厅、主塔厅直至圣坛,一幅展示千年佛教文化的立体画卷徐徐铺展开来,每走一步都是开阔,每看一眼都是惊奇,每观一景都是感触。进入梵宫,我们可以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及精妙的艺术创造,里面汇集了当代知名艺术家和工艺大师的佛教艺术品,涉及绘画、雕塑、书法、木雕、铜雕、景泰蓝、金银器等,梵宫内部主要由门厅、廊厅、塔厅、圣坛几部分组成,主要特点是美仑美奂、气势磅礴、神圣震撼。
来到门厅,站在两层的门厅中央,门厅采用大量精品汉白玉雕琢而成,抬头仰望一面十余米长的刻漆贴真金《心经》书法壁画悬挂在门厅南立面的墙上,这是唐玄奘当年奉旨翻译的,是佛经中最短的一部经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是根据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在扬州大明寺石碑篆书拓本与精湛的刻漆技艺揉为一体的作品,来不及细细体味,清净之意早已油然而生。它采用了扬州漆器中的刻漆贴真金工艺,在制作过程中经过刻、铲、批、作、贴、撒等六大程序,首先在制作好的漆坯件上,运用各种刀具刻成各类画面,然后根据画面要求填选所需色彩,采用贴金箔、撒螺屑等装饰手法使其成为精美的艺术品。而每项程序都延续了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自有其细致精妙之处。它耐水、耐热、耐磨,光泽度好,在灵山梵宫内将给大家展现多处这样精美的漆器工艺作品。在门厅的顶部还有四个藻井,藻井是覆斗形的窟顶装饰,中心向上凸起,四面为斜坡,成为下大顶小的倒置斗形。一般藻井处于石窟内中央顶部,使石窟窟顶显有高远深邃的感觉。这四个藻井采用的是传统的东阳木雕工艺,选料为楠木,在整个三期灵山梵宫的内部装饰中运用了大量的楠木进行了东阳木雕的展现。
我们现在进入辉煌的佛教文化艺术长廊——廊厅,近百米长的廊厅为拱顶结构,两侧高大雄伟、雕刻精美的廊柱,向上看,廊厅藻井色彩变幻,在东阳木雕构建的卷棚间高悬的仕女飞天容貌秀丽,体态丰盈、飞袖飘逸,或弹琵琶、或吹玉箫,或捧香花,栩栩如生似携彩云飞之欲出,思绪也随之翩跹。在它的两侧墙面上,大家可以看到十二幅具有史诗意义的大型油画,以时间为序列,以佛教的传播、交流和当代佛教发展为主题,从鹿野苑“初转_”、“灵山说法”的佛教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开始,到佛教传入中国的东传、西求的传播发展进程,再到近现代中国佛教中兴、传播、发展的概貌以及向欧美等西方国家传播的史实,一幅幅气势磅礴、庄严明朗的巨幅油画,清晰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乃至世界佛教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壮阔场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这组大型油画组图,它由众多著名文化研究专家、著名画家联合组成的创作团队历经两年的艰辛付出后完成。画布宽3米、高6.82米,分为四大板块,每个板块由3幅作品组成,每幅作品独立成篇。前廊厅分别是六幅油画:
第一幅 初转_图
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悟道之后,在鹿野苑首次讲法,为曾经伴随他六年苦行的五位侍者宣说“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真理,并为他们剃度出家,建立了第一个僧团。从此,佛、法、僧三宝具足,佛教初始形成。
第二幅 阿育王传播佛教图
公元前4—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大力扶持并传播佛教,使佛教迅速传播到印度次大陆大部分地区以及周围一些国家和地区,佛教由此成为横跨欧、亚、非的世界性宗教。
第三幅 印度大乘佛教图
约在公元2—3世纪之间,被称为“第二释迦”的龙树菩萨,以及之后的无著、世亲等著名思想家,他们解经立论,各成体系,推动了佛教大乘思想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幅 佛教东传图。
根据《魏略》等书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经由中国西域传入中原地区。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曾经夜梦“金人”,并于公元68年建立洛阳白马寺供养从西域请得的佛像、经卷、高僧。
第五幅 西行求法图。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东传西行者就络绎不绝。他们在求学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当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异花授粉,斑斓多彩。其中,朱士行、法显、玄奘、义净等高僧的动人故事和丰功伟绩,传颂至今。
第六幅 八宗祖师图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相继创立了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律宗、净土宗等八大宗派,各有思想传承,富有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佛教与文化的繁荣。其中,禅宗是最富中国文化个性而且影响深远的,禅净融合成为当今中国佛教的特点。
大型油画的框架,采用了东阳木雕工艺,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召集了10余位国家级和省级木雕大师共同参与设计,以平面浮雕为主,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有很浓郁的中国味。东阳木雕作品以不加彩绘、多用透明清漆涂罩,给人感觉色泽清淡,保留了原木天然纹理,格调高雅。木雕题材内容很丰富,人物、山水、花鸟等很注重创意和“绘画性”。廊厅的每根梁柱都雕上吉祥花纹和佛教故事图案。
抬头仰望,在顶部看到很多的飞天造型,廊厅顶部共有34个飞天,每一个长度都超过3米,一幅幅脚踏祥云、手捧香果、轻吹箫笛......精美飞天图腾是著名雕塑家张永保先生创作。飞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天歌神和天乐神,之后统称为“飞天”。飞天的艺术造型盛于唐代,敦煌飞天以传统的壁画、浅浮雕、线刻最为著名,而灵山梵宫的飞天则是采用了圆雕的形式,这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是首创。让八方信众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欣赏三维立体飞天雕塑。这些飞天造型采用了“生漆脱胎”的造像工艺,这种工艺距今已有15_年的历史了,每一个飞天的成品制作时间都在半年左右,整个制作过程全部由手工操作,取材和用料十分讲究,它经久不蛀、光泽度好、不开裂、不变形,而且轻巧坚固。生漆脱胎工艺的代表作是现存日本的一尊1245年前的鉴真大师坐像。参观了前廊厅我们来到高达60余米的塔厅,塔厅是整个建筑的华彩部分,穹顶结构的
塔厅与花塔上下贯通,气势磅礴而宏大。站在塔厅向上仰望,高大的空间和精美的穹顶装饰令人惊叹,透光的花塔,使塔厅为顶光所笼罩,突显其宏伟和神圣,充分体现出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崇高。与之对应的塔厅中央地面“盛开”有一池莲花,池水微波粼粼,清澈见底,金色的莲花和荷叶盛开在碧绿的池水中央,便将人引入心似莲花开的高雅圣洁的清静境界。塔厅无处不雕花,弧形天顶及四周墙面装饰有大量的珍贵楠木为主材,雕刻精美的东阳木雕。四周墙面分布四组巨幅木雕以“净、信、孝、和”形式结合精湛的东阳木雕工艺,形象展示了佛教信仰的精神内涵,又极具视觉震撼力和感染力,是灵山梵宫中具有艺术文化双重价值,是反映当代佛教艺术成就的精品。抬头可以看到一个个形象逼真的伎乐天的和金光闪闪的大鹏金翅鸟。
整个梵宫装饰的木雕面积达15000平方米,用去1400立方米的原木,用了20多节火车车皮装运。梵宫木雕的体量之大,技艺之精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穿过塔厅进入后廊厅,在两侧同样有六幅巨型油画,分别是
第七幅 中国多民族佛教文化融合图
中国佛教是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历史上,中原佛教曾与回鹘、党项、鲜卑等民族佛教文化亲密相连,相互影响,双向交流,共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第八幅 汉藏两大语系佛教关系图
唐朝文成公主进藏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结婚时,也带去了佛像和经卷,促进了佛教在当时西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之后,汉藏语系佛教文化不断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法脉相连,绵延不断。
第九幅 中国佛教传播图
自古至今,佛教成为中外人民交流的“黄金纽带”,中国佛教对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积极的影响。鉴真东渡,空海西行,一代代文化使者乘风破浪的传播着人类文明。
第十幅 近代中国佛教救亡图存。
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一批批志士豪杰们前赴后继,革新变法,中国佛教也走上了救亡图存之路。杨仁山舍宅创办金陵刻经处,兴办教育,培养人才;谭嗣同效法地藏,慷慨赴死;太虚大师奔走呼号,除弊利世;
第十一幅 近现代南传佛教运动
近代以来,南亚、东南亚等国家的佛教徒也积极参加了国家独立运动,一些佛教知识分子大力推动佛学研究与教育,探讨佛教振兴社会与民族文化的途径,希望用佛教来改造社会,带动民族文化的复兴。
第十二幅 当代世界佛教图景
佛教追求众生平等、和谐共生的理念,将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种文化支撑。世界人民,不分国度、种族、肤色、贫富、信仰,都将在心灵净化与众善奉行之中,沐浴着公平、祥和与智慧、光明。
走出廊厅,凝神处,镇馆之宝——琉璃巨制《华藏世界》跃入眼帘。以七彩琉璃打造的“华藏世界”华美异常,以毗卢舍那佛为中心的佛教极乐世界图景上,大量镶饰黄金、猫眼、翡翠、珊瑚、玛瑙、红蓝宝等珍贵的材质与精妙的工艺最终形成了有机融合、浑然天成的艺
术效果,表达了佛家净土的光明、智慧与圆融,既呈现出琉璃的绚丽多彩,又表现出七珍八宝带来的震撼,可谓文化与工艺珠联璧合的极品之作。华藏世界,又称为莲花藏世界。是从莲花里出生的清静和谐的世界。画面佛、菩萨的形象庄严,栩栩如生,火焰、佛殿、植物、祥云、莲花、动物、海洋等各种图案围绕佛、菩萨组成大大小小的世界,营造出了一个充满和谐欢乐、庄严慈悲的境界。主佛肌肤全部用真金打造,整个作品共用了15公斤黄金,500公斤白银,镶嵌有猫眼、翡翠、玛瑙、珊瑚等2万余件珠宝。整个琉璃作品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把将近100平方米的巨幅琉璃壁画,分割成160块琉璃一一烧制而成的。
琉璃是中国古代对玻璃的称呼,有人说它是在冶炼青铜器或炼丹时偶然间被提炼出来的,中国古代对有光泽透明得像宝石一样的材质称“琉璃”。琉璃都是用现在的“水晶玻璃”为原料烧制而成,烧制时添加不同的金属氧化物,所以呈现的色彩也不同。长度超过15厘米以上的琉璃工艺品,在烧制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断裂,难度就会急剧增加。华藏世界的每块琉璃的长度和宽度在一米和半米左右,由此可见我们琉璃大师工艺的精湛。我们现在在光影的投射下可以看到,雕刻与切割面所产生的折射变化,琉璃的色彩自然流动,不愧是灵山梵宫的镇馆之宝!
现在我们来到的弧型长廊,向我们展示的是敦煌壁画,请大家抬头仰视,这六幅穹顶壁画称为《天象图》。采用唐代的风格,主色调为金黄褐色,继承发扬了敦煌壁画的特色,同时把它图形及颜色简约化,各图案既独立又有联系,彰显了东方佛教的艺术魅力。这是由敦煌美术馆馆长侯黎明主创,他和代表敦煌壁画创作最高水平的几十名画家,每天不间断地举着画笔仰头工作八小时以上,克服了各种艰辛,耗时四个多月,用心血和汗水,描绘了如此炫彩夺目的壁画,让我们才能鉴赏到这美丽崇高的传世艺术。《天象图》结合了穹顶独特的建筑形态,依据唐代不空法师所译的经书,以炽盛光佛,九曜星,十二宫等主要元素构成。我们可以看到中间圆心中的就是炽盛光佛,可以祈福消灾,外圈九瓣莲花中的是九曜星,再外是十二个圆圈,中间画的是十二宫,这三样主要元素分三个层次,排布在整个穹顶之中。四方是二十八星宿散布,以佛教中特有的飞天、莲花等图形有机结合,每个穹顶四角各有一飞天,守护四方。这天象图呈现四方天宇高朗明丽的情景,展现了曼陀罗意味的天象幻境。
在穹顶两侧我们欣赏到的是扬州漆器作品《飞天乐舞》圆挂壁、刻漆彩绘《多宝塔会》和《灵山海会》。
走到梵宫立体画卷的尽端,梵宫圣坛豁然于眼前。灵山梵宫中尽显神圣精华之处莫过于圣坛,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圣坛。作为“世界佛教论坛”的主会场,圣坛是一个集会议、演出于一体的多功能超大型剧场。剧场为圆形设计,建筑面积达35000平方米,可容纳1500名观众,是目前全国首个超大型旋转舞台。剧场上方是高度达30米的巨大穹顶,千余盏金光灿灿的莲花灯瞬间开启,刹那间千万盏明灯拱聚的圣坛,仿佛星光灿烂的天穹,仰望中,恍若置身浩翰的宇宙之中,绮丽而唯美。灯光变幻中,一场情境、意境、心境交融的音乐大典《觉悟之路》在如梦如幻的美妙景象中拉开帷幕。演绎了释迦牟尼充满传奇、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觉悟历程。天籁妙音间,一幕幕或神奇壮观或虚幻奇美的场景在时空变换中交替,人随其中,穿越过去、现实和未来的亿万年隧道,经历地狱、人间和天堂的世界转换,心灵在长廊楼阁和花草树木的恬淡中行走,在瞬息变幻的电光火石和狂风暴雨中历练,在时而飞升的万千彩蝶和神圣的菩提树下感悟生命当穹顶缓缓打开,一束金光穿云破雾,从“天际”
直泻而下,这场震撼心灵的大型情境演出。由林兆华、何训田、易立明等组成的国内顶尖创作团队,历时3年,采用目前世界最为先进的大型投影设备和数灯光控制系统,以最完美的声、光、电三种形式综合演绎,与观者心灵产生无限共鸣的灵魂感应剧完美落幕——却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我们现在来到了千人宴会厅,在这里每天将举行佛教用餐——过堂体验。过堂,是佛教中的用餐仪轨。僧尼吃饭都要过堂,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在寺院过堂时,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众在两边就座。饮食之前,先要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梆)和葫芦型铁板(云板)。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吃饭中间,如果需要添饭菜,应将空碗送到桌边,由服务员添,不可出声叫唤,碗筷应摆在桌边放齐。请大家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时时牢记别人为你所做的事,配合工作人员规范有序地体验过堂,感悟人生、开启智慧。
千人宴会厅没有使用一根立柱,可供千人同时用餐,正面展现了世界绝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温州的瓯塑作品,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它将堆漆艺术与现代立体壁画相结合,用油漆、白陶土及各种矿物质颜料为画料,形成了绘画和浮雕两位一体,远看一幅画,近看似雕塑,被誉为“东方的立体油画”。大型的《五彩荷花》、《荷花映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锦云先生创作,成为梵宫的传世艺术珍品。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西湖天下景》是周锦云先生的代表作品。
灵山梵宫除了佛教文化艺术观赏区外,还按照举办国际会议的标准及要求设计配套建设有各种规格的大小会议室,备有多声道同声翻译系统、新闻中心及电视转播系统、贵宾专用通道及休息室、严密的保安系统、快速的应急系统、有效的消防系统、合理的疏散系统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能同时举办各种规模会议和相应主题的各种展览活动。会议场所分为汉传厅、南传厅、藏传厅,这是富有文化艺术特色的佛教专用会议场所。
灵山梵宫,这幅展示千年佛教文化的立体画卷已延伸至心底,宫殿般的建筑奇观,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触及心灵的文化体验,一切仿佛刚刚开始,一切又仿佛永无止境
各位游客,聚天地之灵气、沐大佛之恩泽。此次灵山之行有缘感悟了佛、法、僧三宝,可谓功德圆满。畅游现代的佛教文化艺术和独特的旅游心灵体验,共勉“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修行,灵山更希望用每个人的力量倡导和谐的世界。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
满口的好话、满手的好事、满脸的微笑、满心的欢喜。灵山恭祝大家平安福慧康、六时吉祥、万事如意!
各位游客:在无锡有一座近500年历史的名园,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而且文物也十分丰富,这就是我们即将前去游览的寄畅园。
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它位于惠山东麓,占地I4.85亩。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人围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1988年寄畅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历史沿革和得名由来】
关于寄畅园的创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它的前身是秦氏家园,故名“秦园”。此园第一代园主秦金,号凤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的后裔。在明嘉靖年间,他曾先后任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等五部尚书,为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利用原惠山寺“南隐”和“汇寓”两僧舍,初步奠定了园林的雏形,因秦金号“凤山”,故初名“凤谷行窝”。
到了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第三代园主秦耀因失意于官场而被解职,从而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先后花了七年时间,在“民谷行窝”的基础上建成20景。新园建成后,取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而命名为“寄畅园”。
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了造园名家张南垣设计改造,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张武负责施工,在园内精心叠石,引入惠山泉。经一代名家张南垣的创意,寄畅园的风光更美了,名声也更大了。
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在100年间,他们祖孙两人分别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奇畅园游览。康熙还特意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刻石。乾隆更是不惜耗费巨资,以寄畅因为蓝本,在北京万寿山建了一座“惠山园”,就是如今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各位游客:寄畅园的历史就介绍到这里,下面随我到园中去参观。
【凤谷行窝大厅—秉礼堂—含贞斋—九狮台—邻梵阁】
各位:在门厅右侧墙壁上,嵌刻的是明代石刻《寄畅园记》。过门厅,天井里两块刻石,右边是康熙题写的“山色溪光”,概括国内景色;左边是乾隆题写的“玉戛金從”,赞美园内八音洞的美妙泉声。往前是“民谷行窝”大厅,三门敞厅正中悬挂朱妃瞻所题写的匾额。凤谷行窝是寄畅园最早的名。寄畅园第一代主人秦金,号“凤山”,惠山俗称龙山,以“凤山”相对,指出此地是“凤藏龙山”的风水宝地。现在的大厅是清雍正年间改建的,厅前柱子上挂着无锡金石家高石农篆书翁同龢的楹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凤泽洁畅,气爽节和。”走廊东门叫“侵云”门,“侵云”为锡峰塔的别名,出此间可望锡峰塔影。酉门为“碍月”门,可眺望九龙山峰,因峰高阻碍月色,故名“碍月”。
从“碍月”门出来,是一座苏式小庭院,中间是小水池,用太湖石围砌。周围红柱回廊连接整个庭院,廊的两端各有一个月洞门,分别叫“凝翠”和“含秀”。在廊壁上嵌有一部分《寄畅园法帖》石刻。院子南面的“秉礼堂”,古朴典雅,装饰扇木格子落地长窗,共有18扇。这里是执掌礼仪的场所,据说此堂题名是为纪念关公。关羽被曹操软禁后,为试探关羽,只给他一间房,关羽把房让给嫂嫂,自己站在门外,借月光读书到天明。曹操为此佩服至极。园主人更是敬佩关公,题名“秉礼”,即秉烛达旦,遵守礼节之意。
从北面出小院,坐西朝东的三门古屋,是“含贞斋”,这里原是明代园主秦耀读书处,这位官场失意的园主喜欢吟咏“盘桓抚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我贞”的诗句,因此斋名也就叫作“含贞斋”。屋前两棵银杏树,高大挺拔,在它的后面种植着大片桂花树。穿过树林,看到的是“九狮台”。
九狮台是座大型假山,整座假山看上去像九只用太湖石叠成的巨大的雄狮。据说这是根据元代无锡大画家倪云林的《九狮图》画稿堆砌而成的。登上狮首,是全国最高点,整个园林一览无余。
从九狮台南行,不远就到了“邻梵阁”。梵界即为佛界,阁建在假山上,因紧靠惠山寺,故名“邻梵阁”。原来的建筑已毁,现在的阁是在80年代初根据明代王稚登《寄畅园记》的记载重建的,游人登临眺望,锡山风光尽收眼底。
【美人石—锦汇漪—郁盘亭—郁盘长廊】
各位游客:我们继续向东走,在快到尽头的高墙前,这座三米多高的湖石,它倚墙而立,像窈窕淑女,在方池前以水为镜,梳理发妆。所以人们都叫她“美人石”。石前这个长方形的池塘,叫“镜池”。游客欣赏“美人石”一定要站在方池的西南角,少女楚楚动人的神态才能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您的面前。石前的御碑亭里有乾隆的御笔。乾隆来此游览时,认为此石巍然昂首,有大丈夫气魄,将它改名为“介如峰”。园主人为此特意把乾隆的题和题诗刻成石碑,立在镜池前面。各位游客,大家看一下石的南墙角,有一块不显眼的石头,好像一只癫蛤蟆,对着美人石张口垂涎,真像癫蛤模想吃天鹅肉。
从美人石的碑亭向北看,这片碧波荡漾的水面是“锦汇漪”,因为它汇集全国锦绣景色而得名。而整个寄畅园的风景正是围绕着这一流池水为中心而展开的。“锦汇漪”南北长,东西狭,面积仅有2.5亩,却显得开阔明朗。东面是临水亭廊,西面地势高处造假山,水面上筑有石桥,使水面成为不规则的巨大镜面,把周围的山影、塔影、廊影、亭影、树影、花影和人影汇集在池中。
从“锦汇满”东岸沿长廊向北,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六角小亭,亭名“郁盘”,取自王维《辅川园记》中“郁郁盘盘,云水飞动”之句。亭中青石圆台和石鼓凳是明代遗留下来的秦氏旧物。郁金亭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清朝惠山寺有位老和尚,棋艺高超。乾隆游惠山时,便和他在青石圆台上对弈。结果,乾隆连连得胜、他想:我的棋艺远不如老僧,为何反而连连得胜?无非我是皇帝,他不敢取胜罢了。后查明果然不出乾隆所料,因此乾隆虽然获胜,仍郁郁不欢,后人就把此回台取名“郁盘”,亭就叫一郁盘亭”了。
由郁盘亭向北的长廊叫“郁盘长廊”,为秦耀改造园林时所建。旧廊前后古木成荫,郁郁葱葱,墙上漏窗外竹石花木若隐若现。游客仔细看会发现,这里的廊柱特别高,这条长廊也特别高敞。因此在廊内举目四望,“锦汇漪”对面的高大树木,以及雄伟的惠山也能一览无遗。
【知鱼槛—鹤步滩—七星桥—涵碧亭】
顺着长廊向北,只见有一方亭伸入水中,此亭名叫“知鱼槛”。它三面环水,是当年秦耀改建寄畅园时建造的。建成以后言主人常常在此凭槛观鱼,怡然自得。亭中的匾额是张辛稼所书,中间悬挂着吴永康画的观鱼图。
“知鱼槛”对面是“鹤步滩”。它是园中的主山,用当地山石围叠,并用土夯实。造园者把这里的假山当作惠山余脉来处理,使它们气势相连,假山脚下有弯曲谷道,洞水顺流而下,水石相谐,情趣盎然,好似成群白鹤栖息漫步,因此取名“鹤步滩”。
“锦汇漪”上的石桥,用7条石板直铺而成,因名“七星桥”。七星桥东面临水的是飞檐翘角的“涵碧亭”。亭后的古樟,已有400多年历史。
【嘉树堂—八音涧—明清古樟—《寄畅园法帖》石刻】
嘉树堂是寄畅园最北面的一座建筑,1993年全面翻修,恢复明代硬山式建筑风格。游客站在堂前,南面秀丽的锡山,山顶的龙光塔和园中的知鱼槛、郁金亭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山地塔影”的奇妙景象。这是寄畅园小中见大建园风格的体现。
嘉树堂东面是“浣绿”廊门,而出西边“闻韵”廊门,便到了“八音涧”。此涧是根据晋代左思“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名句而命名的。八音洞用黄石堆砌而成,上面种古树,下面清泉流淌,洞水引自“二泉”水,人行其中如行幽谷中。
八音涧边假山群中的这些古树,都是有二三百年树龄的古樟,它们枝繁叶茂,最大的胸围有4米。
在游览寄畅园中,我们还可欣赏到《寄畅园法帖》石刻,一共200多方,分布在郁盘亭长廊、秉礼堂、含贞斋的墙上,以及邻梵阁、嘉树堂中。这些法帖是清嘉庆年间秦氏家族在乾隆所赐《三希堂法帖》的基础上,搜集宋、元、明、清名家,如秦观、文徵明、董其昌、刘塘等的墨迹,精雕细刻而成。现在看到的是1981年根据旧拓本重新摹刻的,基本再现古时风采。在含贞斋南侧围墙上,还保存着零星残存的原有石刻。如果客人中有书法爱好者,可以慢慢浏览欣赏。
各位游客:寄畅园的游览已经结束了。通过刚才的游览,使我们感到此园面积虽小,却能巧用借景,小中见大,达到咫尺园林,多方胜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