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营建坟墓、祠堂和门阙并刻有画面的石块称为画像石。这样的墓葬称为画像石墓,也称为画像石室或石椁。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距今近20xx年的许多未留姓名的画家、雕刻家在石块上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徐州汉画像石极少部分刻在石祠堂的壁上,绝大多数出自墓室内。目前,我国发现汉画像石的地域很广,但发现数量较多而又比较集中的有徐州、鲁南、河南南阳地区、四川中部和陕西北部。
汉画像石是汉代“生不极养,死乃祟丧”的产物。死者的后代为了尽“孝”道,用青石砌造仿照人间住宅的墓室,还有些墓空前砌有祭奠死者的祠堂,画像就刻在墓的四壁、顶部和祠堂的壁上。豪门富户如此,流风所及,黎民百姓争相效仿。徐州汉画像石墓的出现除了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有关外,还与当时徐州的自然条件有关。徐州周困多为丘陵地带, 石材非常丰富。石灰岩质地细腻,硬度适中,便于雕刻。
徐州的汉画像石极其丰富,发现也较早。最早注意徐州汉画像石的是北魏郦道元,他在《水经注》一书中就有有关记载。清代晚期。沛县古泗水画像石就已被收存保护在沛县夏镇康阜楼下,后来徐海兵备道吴世熊移置徐州道署中保存,这是徐州汉画像石收藏保护的开始。但是同治以后,画像石虽然经常出土,却无人问津。民国初年。张伯英常常“石刻旁搜集到冢墓”,收集了一批包括铜山双沟 (今属睢宁县)牛耕图在内的画像石。存于马市街杂货铺。解放后。张伯英的少子张恺慈将这批画家石及汉画拓片一并捐献给徐州市人民政府。
日本侵华时期,徐州沦陷,日本侵略者不仅掠夺徐州的矿产资源,还抢掠徐州的古代文物,将铜山洪楼的画像石砸碎准备装运,还将古泗水画像石送到车站准备装车,但被车站徐州装运工深夜冒着生命危险偷运出站,转移保护才幸免遭劫。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汉画像石的收藏和保护。1952年成立了徐州汉画像石征集保管组,将散置的建桥梁、 砌厕所、垒猪圈、铺道路以及井台上、水溪边的画像石收集起来,加以保护。1952年以来。文物工作者还先后科学发掘了徐州市郊十里铺、铜山县茅村、新沂市瓦窑、睢宁县九女墩、邳州燕子埠、占城果园、沛县栖山、丰县华山等处完整的汉画像石墓近20座,汉画像石的数量已达到1000多块。是我国汉画像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徐州汉画像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反映,有许多是描绘墓主人生前骄奢淫逸的享乐生活的画面。如迎来送住、钟鸣鼎食、六博对奕、驰逐狞猎、射御比武、飞剑跳丸、驯象弄蛇、鱼龙漫衍、吞刀吐火等。其中吐火表演最为惊险,一人手操喇叭状物,鼓腮吹出熊熊燃烧的火焰,无怪乎张衡《西京赋》形容“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秦汉时期,徐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因此石刻中出现了男耕女织、捕鱼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场面。徐州为兵家必争之地,“风俗劲悍”,因此画像石中比武练力的场面也特别常见。铜山县洪楼出土的力士图。画面上雕刻7个力士:左侧第一人持剑执盾;第二人生缚一虎;第三人处于图中最显著的位置,怒目凝视,裸露膀臂,弓步蹲身作拔树状, 树上宿鸟惊飞。使人联想到“鲁智深相了一相,先到树前把直掇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来”的《水淋》第七回鲁智深在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的故事;第四人手执牛尾巴,黄牛于背上;第五人双手执鼎耳,弓步蹬地,将鼎翻举过首,后面的一人抱犊,一有执壶。画面抓住了力士的瞬间动作,充分表现了力士拔山扛鼎的雄姿,仿佛在力士的体内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另一类是当时人们想象中的神仙世界: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 龟蛇相交)四神。有传说中的团土造人,炼石补天,创立天、地、人的始祖女娲,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捣药、神兽守鼎、神仙羽人,也有神话中操有不死之药居昆仑百神之首的西王母,有为东王公 、西王母夫妇看护树、禽、兽,随车出行的九头人面兽——开明兽,也有三足乌、九尾狐、九华灯、灵芝、麒麟等,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神奇浪漫的世界。
徐州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以剔地浅浮雕和平面线雕为主。根据图像表现手法的需要,又有许多变化,演变为各种雕刻技法。大大丰富了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力。其雕刻技法精湛娴熟,用刀健劲有力。画像石的创作虽然以刀作笔,以石为纸。但工匠们对线条的运用却得心应手。根据不同的需要。或婉转流畅。或刚直豪放。或粗壮有力,在坚硬的石块上创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创造了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珍品。结冰冷的石头注入了永久的生命力。徐州汉画像石古拙典雅,质朴自然,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构图布局繁密盈满,人物车马充天塞地、密不透风,主体画面以外的空白处还填以祥云瑞兽、飞鸟祥树。然而画面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画面繁而不乱。密而不窒,取得了气氛热烈而有条不紊的艺术效果,成为徐州汉画像石鲜明的艺术特征之一。
由于画像石在雕凿前是先在石块平面上绘出画面。而后雕刻出物像,是绘画和雕刻两种艺术的结合。因此,我国的绘画艺术的诸多早期因素都可以从这里窥见端倪。例如包含了装饰图案画、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甚至写意画、连环画等。铜山县洪楼的一块画像石,画面分四格,第一格是主人邀请三人比武,第二格四人向同一方向徐徐行进,第三格是二人持戈戟正在你来我往打得难分难解,第四格是宾主揖手告别。这些画面无须任何文字说明,可以让人一看就懂,将此看成连环画的先河,是毫无牵强之嫌的。
徐州汉画像石的另一个特点是多鸿篇巨制。这和当时这里是帝乡,有彭城、下邳两个封国,皇亲国戚、王子候孙聚居于此分不开的。
徐州汉画像石的时代主要是东汉,沛县栖山、丰县华山发现的画像石比较早、都是西汉末和新莽时期的。徐州的汉画像石在东汉末年就逐渐消失了。徐州汉画像石在国内外有着很大的影响,日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者经常到这里考察和研究。随着考古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画像石被发掘出来。埋藏在地下近 20xx 年的艺术珍品将散发出更为灿烂的光彩。
徐州汉画像石馆位于风景秀丽的云龙山、云龙湖之间。徐州是中国两汉文化的发祥地,汉画像石的集中出土地。汉画像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是陈列、征集、研究汉画像石专题性博物馆,馆藏汉画像石1400余块。20xx国家发改委批准利用国债资金建设汉画像石新馆。徐州汉画像石新馆和老馆比邻,占地面积100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关肇业教授主持设计
。建筑依山就势,由气势庞大的主入口平台、序厅、室内天井、主展厅、临时展厅等部分组成,建筑风格古朴庄重、粗犷雄浑,仿汉代建筑风格的汉阙作为建筑语言符号,蕴含着时空的神秘;强调绿化效果,建筑掩映在云龙山郁郁葱葱的树木中。内部设计三处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得建筑与山体浑然一体,形成了“建筑形式追求与山体的和谐;比例和装饰上强调徐州两汉文化雄浑的神韵和意境;细部以简化的不完整汉阙的形象同老馆呼应”的个性风格。
建成后的新馆陈列面积2500平米,陈列展出汉画像石400余块。新馆内部设施完善,有中央空调、直升电梯、学术报告厅、视频放映厅、数字监控等现代化设备,展品布置新颖,采用立体摆放、墓室复原,灯饰照明等手段,烘托汉画像石恢弘的气势。
新馆陈列的主题为“大汉王朝——石上史诗”,有“神道天路、祠堂敬祖、天工神韵、汉石春秋、千秋地宫、碑刻题记”六大部分,用馆藏精品画像石,解读汉文化中所包含的魅力,诠释两汉文化的灵魂。文物按照科学分类,由12个小单元展现汉代社会衣、食、住、行、征战比武、乐舞百戏、神话故事等社会百态,再现一个大气磅礴的时代,整个展览充溢着恢弘的史诗气氛。
新馆同时展出的还有“汉石墨韵——全国汉画像石精品拓片”,展出山东、河南、陕北、四川等地的画像石拓片100余幅。以全国最有代表性的画像石拓片,支撑“大汉王朝——石上史诗”这一主题。
新馆展出的画像石主要是1990年以后新收藏的文物精品,老馆仍然保留原来的风格,新、老馆有机结合,珠联壁合,共计展出画像石600余块,是全国最大的汉画像石专题博物馆。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位于云龙湖东岸,分南馆和北馆两个馆。南馆是新馆,靠近云龙山索道下站,具有现代化的外观;北馆是旧馆,外观仿唐宋建筑。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的画像石刻,南馆和北馆中展出了数百件汉画像石,刻画手法古朴浑厚,内容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等方方面面,一定会让人文爱好者大呼“过瘾”。
北馆(旧馆)展出的主要是清代末年至1989年的汉画像石,这些汉画像石镶嵌在长廊和7个展室内。其中第一展室的炎、黄帝升仙图,第二展室内目前发现的汉画像石中时代最早的西王母图象,第三展室的纺织图,第四展室的迎宾宴饮图,第五展室的泗水捞鼎图,第七展室内在历史课本上出现过的牛耕图等,都是不容错过的精品。
南馆(新馆)展出的是1920xx年后新收藏的汉画像石,分六大部分。“神道天路”展出的是陵墓神道两边的石刻,“承天敬祖”展出祠堂石刻,“天工神韵”指具有艺术性、构图上有创意的汉画像石,“汉石春秋”展出的汉画像石内容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千秋地宫”展出的是墓地里的石刻,“碑刻题记”展出的是徐州出土的汉代刻字石碑。
如果你对汉画像石感兴趣,在艺术馆的汉画商店里可以买到汉画像石拓片,以留作纪念,拓片较贵,至少两、三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