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很喜欢古筝,觉得这种乐器真是奇妙无比,轻轻一拨,一种荡悠悠的感觉迎面扑来,用它弹奏的曲子,那简直是在人的心上装了琴弦,每弹一拨,心就会随着音乐的变化而高低起伏,不能自拔。
这是初春,街上有了买花的人,是一种粉色的桃花,满天星一样的花瓣,下面的叶子都看不见了,只看见那一团碎花,风一吹,这些花瓣便随风飞舞,如此美妙。
打开音乐,一首《且吟春踪》流淌而出。
悠凉的音乐,恰似一股清新的泉水,曲折而下,渐渐淹没了我的屋子,也涌进了我的心里,又似一朵桃花,漂到了我的脸上,使我陶醉在其中。在一瞬间,我不能言语,世上怎么会有如此奇妙的音乐,催人泪下。
整首曲子纤尘不染,是在那远远的山上,风吹来的花香吹动了午觉的小风铃,叮当、叮当。一下又一下,打破了原本沉寂的幽谷,小鸟好奇地飞过,蜜蜂该出来了吧?阳光明媚剔透。
忽想起有一天在山上,一片桃花林中,桃花的香味扑鼻而来,看到一个穿古装的女子,低眉敛目,在那儿悠弹古筝,桃花一片片落下来,随着风而摆动,此刻,女子脸上露出了微笑,那景美得像梦,让人忘了自己身在其中,忘了山脚下原还有个尘埃的。
赤想起:我爱大自然的景色,其次是艺术,空气中,满是春天那清新、恬淡的味道,冬天累积的冰,春天消融了。小草也冒出了嫩芽,赤听见,一夜春风起,江山水绿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出发点,孕育出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具备浓厚的时代特征和永恒的精神魅力,在新时代,更要传承发扬延安精神。
铭记“苦味”。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面对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等困境,革命先辈们带领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铸就了艰苦奋斗精神。挑战面前看本色,考验面前见精神。20__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带来新的考验。面对新挑战、新考验、新形势,必须传承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紧盯目标任务、克服艰难险阻、抢抓时间机遇,埋头苦干、奋发向上,努力交上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人民群众认可的时代答卷。
传承“忠魂”。忆峥嵘岁月,支撑无数革命前辈流血牺牲、奋勇向前的,是孑然一身的“忠骨”“忠魂”、是心中熊熊燃烧的理想火炬。老一辈革命先辈们经过战争的洗礼,锻造出最纯粹的理想信念,他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用无数的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繁荣盛世。对理想信念的高度忠诚和执着追求,是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重要法宝,是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动力源泉。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要主动向革命先辈学习,铸牢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传承先辈“忠魂”,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再续“清风”。革命先辈在延安时期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用一片赤子之心,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锻造出“延安作风”,在党的历史上铸就璀璨丰碑。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广大党员干部要再续延安“清风”,自觉学习革命先辈的廉洁思想和清廉风范,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遵守廉洁自律准则,永葆政治本色清正廉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延安精神就像黑夜里的灯塔、迷途中的指针,指引着新时代的共产党人,跨越重重艰难险阻,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同学们,在家中,当你吃着可口的饭菜,你是否感恩父母付出的辛勤劳动?当你穿着漂亮暖和的衣服,你是否感恩父母对你的关心?也许有的同学会漠视这些来之不易的东西,父母们每天要在工作岗位上辛苦的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们付出了多少汗水?可面对父母语重心长的教诲,我们的孩子却无动于衷,会感到厌烦,甚至无礼地和父母顶撞。
同学们,你们说,这样做对吗?我认为,作为孩子,要学会对父母感恩,要感谢他们把你带到这个世界,要感谢他们让你衣食无优。对他们感恩的唯一方式,就是做一个尊重父母、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在学校里,面对老师辛勤劳动,你是否学会了感恩?老师们不管有多累,只要看到你们哪怕只有一点进步,他们都会为你感到高兴、为你的成功庆贺。当他们看到你们学习上出现了滑坡,学习习惯散漫的时候,对你提出了警告或批评,也许有的同学会反感老师的批评,但请记住一句话:忠言逆耳利于行!你应当感谢老师的批评,正是这些批评,你的人生才会减少遗憾和后悔。对于有些学习有困难或不想学习的同学,老师无私的帮助,利用点滴时间辅导你,我看到很多老师从早到晚,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你们身上,下了班还在批改作业,你们放学了,却有老师在为你们整理教室,试想一下,当你长大成人过着舒适安逸生活的时候,你能给老师什么回报?而老师从不奢求这些。所以,我认为只要有良知的学生,都应当以实际的学习行动来回报老师对你们的教育!
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应该始终不忘感恩父母给了我们的生命和养育,感恩老师给了我们教育和培养,感恩朋友给了我们关心和帮助,感恩社会给了我们成长的环境和支持,让我们感恩自然界的一切,感恩我们感受到的每一切。
近日,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发表文章,纪念青海省玉树灾后重建十周年,引发广大人民关注。可以看到,走在玉树市的街头,繁华的商业街道,鳞次栉比的民居、气派的格萨尔王广场……无不展现出玉树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画面。十年弹指一挥间,从当时的众志成城,到今日的欣欣向荣,只用了十年的时间。由此可见,这次疫情的创伤也很快就会痊愈,我们的生活会一如既往的平和,会更加地繁华向上。
在历史的长河上,我们不畏艰难,在困难中磨砺自己。从清朝末年的落后挨打,到起义斗争中的万里长征,我们中华民族一步步从艰难困苦中走了出来,凭借着一身傲骨与满腔热血,在最艰难的岁月中挺了过来。无论是十年前的玉树地震,还是当下面临的新冠病毒,我们都会齐心协力去面对,鼓起勇气去征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过,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你我皆应如此,无论是寒窗苦读金榜失利的学子,还是身居险境扫黑除恶的民警,还是三尺讲台喉咙嘶哑的教师,还是身着白褂持手术刀的医者,或许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但这正是逆风飞翔的最佳时机。我们中华民族便证明了这一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黑暗的探索中,我们愈挫愈勇,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总在历史课本里能看到,井冈山起义、万里长征、挺进大别山等诸多扣人心弦的故事,透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惊心动魄,让莘莘学子不禁感概这历史的荡气回肠。官僚主义的压迫,帝国主义的打压,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革命先辈们却从未放弃希望。诗人顾城曾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用来形容当时先辈所经历的岁月再合适不过。在经历种.种困苦后,在伟大的毛主席的带领下,旭日东升的曙光普照大地。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鼓舞中,我们在黑暗中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止,90年前的革命斗争便是如此,10年前的玉树地震也是如此,当今的新冠疫情的斗争更是如此,在未来千百年间的发展中,我们还将如此,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当今的时代下,我们奋勇向前,只为中华昂扬向上。在中国持续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都是如此执着地热爱生活、休戚与共。无论是国际疫情的互帮互助,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提出,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维护和平的中坚力量。拿破仑曾经这样评价中国:“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当他觉醒的时候世界都会为之颤抖。”而现在,雄狮已经慢慢觉醒,旭日已经昭昭东升。从奥运会的“披金斩银”,到“青蒿素”提取成功,从10年来的玉树建设,到当今疫情防控的“优秀答卷”,我们是谦虚的民族,但我们却最有理由自信,自信来源于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道路,来源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更源于我们传承并继续弘扬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敬畏生命,我们铭记伤痛!我们知道坚守,三江源茫茫雪域,十年间从撕裂的伤痛发展到了欣欣向荣的闹市,今日,我们从紧急的新冠疫情恢复到了安全发展。谁知十年后的未来,又会遇到怎么样的困难,中华民族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朝气蓬勃的状态,会是以怎样的一个大国姿态来迎接未知的挑战,这一切需要你我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共同来绘就民族民生民心的美好画卷。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科技战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战胜疫情,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需要以科学精神为指引,通过科学共同体携手合作,在科学研究的前提下多拿出专业意见和建议。
科学精神就是通过一言一行将科学辐射至大众,滋养大众的思想,内化大众的行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需要科学共同体及时承担科学普及与传播的职业责任,引导公众科学认知、理性对待。疫情发生以来,科协组织作为中国的科学共同体迅速反应,倡议科技工作者开展抗疫科研攻关,提供科技志愿服务。特别是围绕“防疫病、防恐慌”,积极开展应急科普,组织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利用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和数字科技馆等平台,进行科学引导、抗疫指导和心理疏导,中国科协本级平台总阅读量已超55亿次。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专家也积极发声,用事实、用细节、用科学说话,分析疫情形势,让真相“跑赢”谣言,有力增强了整个社会对疫情的防控意识。
科学防治需要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尊重科学规律。国外科学家称赞中国疫情防控极具专业性,就是因为把科学防治贯穿在群防群控的每个环节,不留死角。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离不开用科学武装头脑。为此,我们面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引导科学认识和理性对待,安抚公众情绪,克服恐慌,坚定信心;引导公众提高防范意识,科学消杀,倡导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把科普宣传下沉到社区、村组和网上空间,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基础提升每个人的防控能力。当公众以科学眼光和科学态度去审视分析问题,就会增强识别能力,遵循科学规律预判应对。
病毒无国界,各国应携手作战。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认知领域的新事物,来源不明,变化多端,只有用科学才能揭开它的面纱。中国科学家在最短时间内确认了新型冠状病毒,公布其基因序列、潜在宿主受体和致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全世界开展病源追踪、药物研发提供了知识基础。在病毒跨越国界蔓延之时,科学共同体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共同行动为全球尽快战胜疫病提供解决方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彰显科技价值和共同力量。
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公众在日常生活和复工复产中仍有大量科普需求,这需要科学共同体与联防联控机制、媒体加强信息沟通和共享,结合疫情防控进展,组织科学解读,开展科学家与公众的对话,更好地释疑解惑,增强应对能力。应围绕科学防治、经济发展、心理疏导等方面加大科普创作传播,为公众提供精准、及时、有效的高质量科普公共产品。长远看,还应尽快在国家应急体系建设中补齐应急科普体制机制短板,完善制度建设,从而更好让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扎根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