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演讲的哲理故事是《钢玻璃杯的故事》。
一个农民,初中只读了两年,家里就没钱继续供他上学了。他辍学回家,帮父亲耕种三亩薄田。在他19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还有一位瘫痪在床的祖母。
八十年代,农田承包到户。他把一块水洼挖成池塘,想养鱼。但乡里的干部告诉他,水田不能养鱼,只能种庄稼,他只好有把水塘填平。这件事成了一个笑话,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一个想发财但有非常愚蠢的人。
听说养鸡能赚钱,他向亲戚借了500元钱,养起了鸡。但是一场洪水后,鸡得了鸡瘟,几天内全部死光。500元对别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对一个只靠三亩薄田生活的家庭而言,不啻天文数字。他的母亲手不了这个刺激,竟然忧郁而死。
他后来酿过酒,捕过鱼,甚至还在石矿的悬崖上帮人打过炮眼……可都没有赚到钱。
35岁的时候,他还没有娶到媳妇。即使是离异的有孩子的女人也看不上他。因为他只有一间土屋,随时有可能在一场大雨后倒塌。娶不上老婆的男人,在农村是没有人看得起的。
但他还想搏一搏,就四处借钱买一辆受扶拖拉机。不料,上路不到半个月,这辆拖拉机就载着他冲入一条河里。他断了一条腿,成了瘸子。而那拖拉机,被人捞起来,已经支离破碎,他只能拆开它,当作废铁卖。
几乎所有的人都说他这辈子完了。
但是后来他却成了我所在的这个城市里的一家公司的老总,手中有两亿元的资产。现在,许多人都知道他苦难的过去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经历。许多媒体采访过他,许多报告文学描述过他。但我只记得这样一个情节——
记者问他:"在苦难的日子里,你凭什么一次又一次毫不退缩?"
他坐在宽大豪华的老板台后面,喝完了手里的一杯水。然后,他把玻璃杯子握在手里,反问记者:"如果我松手,这只杯子会怎样?"
记者说:"摔在地上,碎了。"
"那我们试试看。"他说。
他手一松,杯子掉到地上发出清脆的声音,但并没有破碎,而是完好无损。他说:"即使有10个人在场,他们都会认为这只杯子必碎无疑。但是,这只杯子不是普通的玻璃杯,而是用玻璃钢制作的。"
于是,我记住了这段经典绝妙的对话。这样的人,即使只有一口气,他也会努力去拉住成功的手,除非上苍剥夺了他的生命……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在非洲的一片茂密丛林中,走着四个皮包骨头的男子,他们扛着一只沉重的箱子,在密林里踉踉跄跄地向前走。他们跟随队长进入丛林探险,课时,队长却在任务即将完成时患疾病二不幸长眠于丛林中了。
临终前队长把亲手制作的箱子托付给他们,并十分诚恳地说:“如果你们能把这个箱子送到我的朋友手里,你们将得到比金子还宝贵的东西。”
埋葬了队长之后,他们便扛着箱子上路了,道路越来越难走,他们的力气也越来越小了,但他们仍然鼓起劲往前走着。终于有一天,绿色的屏障突然拉开了,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走出了丛林,找到了队长的朋友,可是那个朋友却说:“我一无所有啊!”
于是,打开箱子一看,竟是一堆无用的木头!就这么个故事,看起来队长给了他们一箱无用的木头,其实,他却给了他们行动的目的,使他们获得了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生命。这个故事启示着我们学习、做任何事情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奋斗目标。
聋哑人跳起了美丽的千手观音,盲人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双腿下肢被截去而重新驾驶飞机返回蓝天……许多正常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这些残疾人却把它们变成了现实,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也更被它们坚韧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所感动,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有着必胜的信念,朝着目标,永不放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确定了奋斗目标,如何才能坚持不懈,如何才能永不放弃,那就必须要有行动的计划、成功的信念,这是你行动的向导,是你挖掘和运用体内潜能的催化剂。
如果你认为自己十分突出,你就真的会很优秀;如果你想象渺小,你就会落后于人;如果你想象勇敢,你就会真的无所惧怕;如果你想象辉煌,你就会变得很伟大。
因为当你行动之前进行头脑热身,构想要做之事的每一个细节,梳理心路,然后把他们深深铭记在脑海中,当你行动的时候,你就会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同学们,励志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的实现要有成功的信念,从现在开始,让他们在你的想象中成为现实——去感受它们、经历它们、相信它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你就会看到它们最终变成现实。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有一天晚上,小主人王明做完作业后,就关灯睡觉了。
这时文具盒里发生了争执。骄傲的铅笔弟弟想先发制人,神气十足地说:“在这儿算我的本领最大!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还写得十分漂亮!你们,行么?”转笔刀哥哥听了,气得咬牙切齿,反驳到:“嘿,是吗?如果不是我把笔头削尖,你能写出这么漂亮的字吗?”“让我说呀,你们谁也比不上我!会写字很了不起吗?把笔削尖又怎么样?如果铅笔写错字,还不是我来把错字擦掉!”橡皮妹妹得意忘形地说。
“我的本领最大!”“我最厉害!”……
文具盒里吵吵闹闹的,把文具盒爷爷吵得不耐烦了,它语重心长的说:“你们各有各的作用,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不同的作用。我们不应该比谁的本领大,而是要团结友爱,为小主人服务。”“我们知错了。”文具们听了,低下了头,脸涨得红红的,再也不作声了,心里想:“原来我们不应该自夸,要用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是最棒的。”
是啊,生活中我们不也是这样吗?
20xx年2月,在一瑞士的苏黎世法院,当地一位代表宠物、饲养动物和野生动物利益的著名公立律师哥切尔,为他的一个不同寻常的客户进行辩护。
他为之辩护的是一条22磅重的梭子鱼。这条鱼在挣扎了10分钟后被渔夫捕获。哥切尔辩护的核心在于,渔夫将咬钩的梭子鱼钓上水面所花时间过长,致使梭子鱼遭受过度的痛苦。
疼痛,是人无法忍受的。同样,梭子鱼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动物,也无法忍受疼痛。如果动物过度的疼痛,是由人带来的,那么,人就应该对动物的疼痛承担责任,为动物的疼痛埋单。这是哥切尔的司法理念,同时也是他博爱的宣言。
这事还得从某天上午说起。这天,哥切尔来到他的律师事务所,当他拿起一份报纸,一幅图片映入眼帘,他震惊了。一条足足4英尺长的梭子鱼,在一只鱼钩上苦苦挣扎。他仿佛听到了鱼的呻吟声,鱼说,我很痛。旋即,哥切尔的内心也感到了疼痛,突然,他的内心比鱼疼得更厉害。
哥切尔是个有趣的人,他在23岁时开始对动物权利产生兴趣,当时的一场事故让他10天说不出话,使他有机会了解无法表达自己感受的动物所受的苦楚。
回到眼前的这幅画面,哥切尔说,此情此景,让他想到了另一幅画面:一位非洲狩猎人,将一只大脚踩在鲜血淋漓的狮子头上……哥切尔感觉自己的心里也仿佛中了一枪,疼痛弥漫开来。眼前梭子鱼的疼痛折磨着他,他想到必须有人为这条鱼10分钟的煎熬和痛苦埋单。
于是,他帮着动物保护组织起诉作为被告的业余垂钓者,涉嫌残害动物。他要告诉人们,动物,必须以人道的方式捕获。
瑞士,是一个对生命高度尊重的国家,无论是对动物,还是对植物。法律甚至规定,科学家在对植物进行试验之前必须考虑植物的尊严。还有些有趣的规定,比如,养狗的人在购买宠物狗之前必须先修四小时的课程。养群居动物,包括鸟类、鱼类必须有伙伴。鸟笼和鱼缸必须至少有一面是不透明的,以使里面的鸟和鱼有安全感。
即便如此,哥切尔还是败诉了。原因是,那条不幸的梭子鱼,早已成了饕餮者盘中的美餐。
很明显,哥切尔缺乏物证。不过,哥切尔表示还将选择上诉,只是他觉得,任何进一步的判决,对于这条梭子鱼来说都太迟了。
然而,无论怎样,为一条鱼辩护,就等于在为一切生命的尊严辩护。让制造痛苦的人为痛苦埋单,这样,才能让所有制造疼痛的手,变得犹疑而谨慎。
大家好!我演讲的哲理故事是《刀尖上盛开智慧》。
朱元璋这人,可不像别的皇帝那样少有大志。他很可怜,小时候,父母双亡,到处乞讨;乞讨不下去了,又去皇觉寺当一介小沙弥,木鱼经卷,阿弥陀佛。
最后,沙弥也当不成了,就木鱼一扔,佛经一烧,拿起屠刀,开始革命。
几十年的刀光剑影,几十年的血雨腥风,几十年的浴血奋战,朱元璋的企业做大了,自己也弄把老板椅,往宫殿上一摆,朝上一坐,建立明朝,当了皇帝。
当了皇帝,那感觉特爽,特舒服,也特得意。尤其看到满朝大臣,顶礼膜拜,连称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元璋高兴得险些血压升高。当然,得意归得意,仍得压在心中,仍得一脸庄重:皇帝,得有皇帝的样儿,不能张狂。
这样憋,是能把人憋疯的。
朱皇帝终于选择了个时机,将内心的得意,狠狠地释放了一把。
那次,是去看一座未完成的宫殿。到了宫门,朱元璋手一挥,告诉警卫,都别跟着,我自己进去随便转转。于是,扔下警卫员们,背着手,走进了宫殿。
显然,宫殿还没修好,但也快竣工了。宫殿很高大,很富丽,很堂皇,朱皇帝看了,很爽气。
朱元璋一高兴,就想起自己打江山的事,两种得意摞在一块,更加得意。左右看看,警卫没来,自己一人,就捋着胡须,得意地自言自语:“我本来拿着刀子沿江剽掠,只想安安稳稳当个强盗,没想到,一不小心,竟弄出这么大的家业。”说完,忍不住嘎嘎嘎大笑一阵。
笑完,终究不放心,抬头一看,脸色煞白。
原来,果然有人。
那个人,是个老头,就骑在宫殿梁间,正在涂漆,显然是个漆匠。此时,他目不斜视,正在聚精会神于手中的工作。朱元璋的话,他好像没听见。
朱元璋眼睛里,笑意没有了,射出白亮亮的光,刀子一样。他想,自己今天说的话,要是传出去,不等于自己承认自己的土匪出身,百姓知道今天这事,该如何看自己;大臣知道后,该如何看待自己。
朱元璋这家伙,杀个人,于他而言,犹如碾死一只蚂蚁,他的那些大功臣,哪一个不是他举起刀咔嚓咔嚓排头砍过去的,又哪里在乎一个老头子?于是,他抬起头,对着梁上喊:“哎,那位,你下来。”
上面的人仍没朝下望,一心一意,继续着手里的活儿。
朱元璋脸上的肉颤了两下,放大声音,对着上面大喊:“你下来。”
那人仍忙着刷漆,理也不理。
宫外的警卫们听到喊声,都跑进来,对着梁上大喊:“老头子,圣上让你下来。”众人的嗓门,犹如炸雷,老头听清了,慢慢溜下来,问:“喊什么?”
大家说:“圣上叫你。”
老头点点头,忙走到朱元璋面前跪下道:“臣人老耳聋,没听清圣上呼唤,望恕死罪。”
朱元璋听了,寡白的脸色和缓下来,心里一阵轻松,人一轻松,态度就好了,呵呵大笑,望望左右道:“如此高龄,如此辛劳,理应奖赏。”让人拿来二十两银子,赏给老人,摆出一副亲民的样子。内心里,却长长吁了口气:这样个聋子,能听清什么?
老人接过银子,忙叩头称谢,起身后慢慢出了宫门,擦了把汗,也暗暗嘘了口气。只有他知道,朱元璋的话,他听了个十足十,一句不落。也只有他知道,自己一点儿也不聋,耳聪目明。他更明白,今天,自己等于是在刀尖下钻过来的,捡了一条命。
老人是装聋,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自己。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用人之道》。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心得体会: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大家好!我演讲的哲理故事是《变障碍为台阶》。
《论语·阳货》第一则,记载的是阳货和孔子之间的一次交锋:阳货希望孔子出山,帮助自己,但孔子自小讨厌阳货,长大后看到阳货陪臣执国命,更是厌恶他。
阳货是有架子的,他不会亲自登门拜见孔子。他也知道,孔子是看不上他的,不会主动投怀送抱。但阳货毕竟是阳货,他是有手段的。他先放出风声,要孔子去见他。但孔子不傻,不去见。阳货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条计策:他趁孔子不在家,派人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
按孟子的说法,按照吉礼,“大夫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出门在外)也,而馈孔子蒸豚。”朱熹说:“瞰孔子之亡而归之豚,欲令孔子来拜而见之也。”他就是想用一只蒸熟的小猪换得孔子的回拜。
孔子回到家,看见阳货派人送来的小猪,就明白阳货的意思了。阳货给孔子出了两难题目:去拜访吧,就等于投靠,阳货可以以此散布言论,造成孔子和他合作的社会影响;不去吧,违背周礼,不用说孔子本人不愿违背周礼,阳货也可以借此打击孔子,败坏他的声誉。
但这种小难题哪里能难倒孔子?破解之道其实就在眼前:操斧伐柯其则不远——就用阳货的办法:孔子也打听到他何时不在家,并趁机去拜见他。
可不巧得很——也可以说是巧得很——孔子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阳货!
孔子一看是阳货大夫的车马,自然是赶紧转弯避开,而阳货一见孔子的来路,以及对自己避之唯恐不及的样子,也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很生气,加上此时的他权势煊赫,说话的口气也冲:别躲!过来!我有话对你说!
孔子只好转回来,走近阳货。阳货说:“一个人藏起自己的才能而听任国家混乱,可以叫仁吗?”
道理很正派,孔子无奈,只好说:“不可。”
“那么,本来喜欢从政却屡次错过机会,可以叫智吗?”
说得也对,孔子只好又回答:“不可。”
孔子显然不愿和阳货直接冲突,面驳阳货,所以恭恭敬敬顺着他说。但是,他的两个“不可”,很明显是敷衍,是虚与委蛇。阳货当然也能听出来,但孔子态度既然如此恭敬,他也无从发作。
末了,阳货说:“日月流逝,时不我待啊!”
潜台词是:孔先生,您已经五十岁的人了!您还有几次机会?
我相信,阳货最后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孔子,触及了孔子心中蛰伏二十来年的从政之梦。孔子心中的坚冰开始融化:“好吧,我准备出仕了。”
这段对话非常精彩,孔子也不是不愿做官,而是不愿到破坏政治秩序的阳货那里做官。所以,不见阳货,是“义”;不得已去拜见阳货,是“礼”;等阳货不在家才去拜,是“权”;路上碰见了也就恭敬相见,不愿意做的太决绝,是“毋必毋固”。阳货每一问,孔子必答,是阳货说得在理,孔子据理答复而不辩解,是谦逊而又不屈服。
即便是孔子这样超凡脱俗之人,一生之中也免不了和一些难缠的人纠葛难解。这无需抱怨,我们可以像孔子那样,把生命历程中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包括小人,都看成是我们注定要经受的磨练。其实,任何一个障碍,换个角度看,也是一个高度,假如你不能高过障碍,甚至比障碍还低,只能与障碍平视,甚至仰视,障碍就是峭壁,挡住你前进之路。但是,假如你高过你的障碍,可以俯视障碍,就可以在障碍面前抬脚,把它踩在脚下,此时,障碍就变成了台阶,抬举着我们攀升。
面对阳货的咄咄逼人,孔子的表现是唯唯诺诺而不辩——孔子终究不会去阳货那里为官,却也无需在此一争高低。
战胜小人的秘诀是:不是要斗得过小人,而是要高得过小人。
三十多年前,十七岁的孔子在轻视他的阳货面前不争不辩、转身离去,阳货那时就已经成了他眼中的台阶,更何况今天。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人是群居动物,脱离不了社会,避免不了交往,而交往的基础,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信任,是能把人和人牢牢紧系在一起的麻绳。而随着物质社会的不断发展,信任却在人们的社会意识中逐渐淡薄,原本粗长的“麻绳”已被消磨成脆弱不堪的蛛丝。
最典型的例子,无非是最近热议的“扶老人”事件。自从第一次的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二十万,“不慎摔倒”的老人们在一夜之间忽如春风袭来,全国各地也纷纷涌出了“扶老人被讹诈”“老人摔倒无人扶”的新闻,并且几乎都毫无客气地霸占了头条。人们不禁应该深思: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在哪里?
其实人们早该意识到了,维系人们交往的信任正在不停地崩裂,变得岌岌可危。要知道,在一个社会中,当扶老人也要提前买好所谓的“扶老人险”,也要拍下证明照片,甚至还要找证人的时候,这个社会将是多么的悲哀!当初第一个想出这种用信任来骗取同情心和钱财的人可曾想过,这个“鬼点子”是让人们在蛛丝上走钢丝,“信任”的蛛丝断了,人们也将自身难保。曾有一位去西藏的行者在自己的书中写道:你送给藏人一份礼物,藏人会笑着收下,用藏语对你说“谢谢”,向你献哈达;而送有的汉人一份礼物,汉人却会想“这个人要对我做什么?”“收了礼物之后他会不会要我回报些什么?”“他想从我这里拿走什么东西?”……心照不宣,我们人和人之间本来就倚靠着难堪重负的信任来勉强支持,为何又要在这薄弱的信任之间横插一脚?
网络上总结出的最能感动人的几句话之一,其中便有一句“我相信你”。人人几乎都能一提笔就长篇大论地写起诚信问题,却难以真心说出“我相信你”。信任与道德、人际关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信任的缺失,必然将会带来道德的缺失,人际的缺失,甚至人性的缺失。若人人都待在自己的象牙塔中闭门不出,对他人筑起高高的城墙,那么由人组成的社会早晚要分崩离析。
别拿信任当儿戏,更别拿信任去与恶魔交易。当大喊着“狼来了”的少年真正独自面对狼群,他才意识到信任是多么宝贵的东西。既然如今我们大喊“狼来了”,还会有人急匆匆地赶来帮助;路边有身体不支的老人,还会有人冒着被讹诈的风险将摔倒在地的老人扶起,在我们的社会还未变成鲁迅先生笔下那样人人麻木地冷眼旁观之时,醒一醒!信任并非儿戏!现在要爱护好那晶莹剔透的蛛丝,还来得及。
大家好!我演讲的哲理故事是《刀尖上盛开智慧》。
朱元璋这人,可不像别的皇帝那样少有大志。他很可怜,小时候,父母双亡,到处乞讨;乞讨不下去了,又去皇觉寺当一介小沙弥,木鱼经卷,阿弥陀佛。
最后,沙弥也当不成了,就木鱼一扔,佛经一烧,拿起屠刀,开始革命。
几十年的刀光剑影,几十年的血雨腥风,几十年的浴血奋战,朱元璋的企业做大了,自己也弄把老板椅,往宫殿上一摆,朝上一坐,建立明朝,当了皇帝。
当了皇帝,那感觉特爽,特舒服,也特得意。尤其看到满朝大臣,顶礼膜拜,连称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元璋高兴得险些血压升高。当然,得意归得意,仍得压在心中,仍得一脸庄重:皇帝,得有皇帝的样儿,不能张狂。
这样憋,是能把人憋疯的。
朱皇帝终于选择了个时机,将内心的得意,狠狠地释放了一把。
那次,是去看一座未完成的宫殿。到了宫门,朱元璋手一挥,告诉警卫,都别跟着,我自己进去随便转转。于是,扔下警卫员们,背着手,走进了宫殿。
显然,宫殿还没修好,但也快竣工了。宫殿很高大,很富丽,很堂皇,朱皇帝看了,很爽气。
朱元璋一高兴,就想起自己打江山的事,两种得意摞在一块,更加得意。左右看看,警卫没来,自己一人,就捋着胡须,得意地自言自语:“我本来拿着刀子沿江剽掠,只想安安稳稳当个强盗,没想到,一不小心,竟弄出这么大的家业。”说完,忍不住嘎嘎嘎大笑一阵。
笑完,终究不放心,抬头一看,脸色煞白。
原来,果然有人。
那个人,是个老头,就骑在宫殿梁间,正在涂漆,显然是个漆匠。此时,他目不斜视,正在聚精会神于手中的工作。朱元璋的话,他好像没听见。
朱元璋眼睛里,笑意没有了,射出白亮亮的光,刀子一样。他想,自己今天说的话,要是传出去,不等于自己承认自己的土匪出身,百姓知道今天这事,该如何看自己;大臣知道后,该如何看待自己。
朱元璋这家伙,杀个人,于他而言,犹如碾死一只蚂蚁,他的那些大功臣,哪一个不是他举起刀咔嚓咔嚓排头砍过去的,又哪里在乎一个老头子?于是,他抬起头,对着梁上喊:“哎,那位,你下来。”
上面的人仍没朝下望,一心一意,继续着手里的活儿。
朱元璋脸上的肉颤了两下,放大声音,对着上面大喊:“你下来。”
那人仍忙着刷漆,理也不理。
宫外的警卫们听到喊声,都跑进来,对着梁上大喊:“老头子,圣上让你下来。”众人的嗓门,犹如炸雷,老头听清了,慢慢溜下来,问:“喊什么?”
大家说:“圣上叫你。”
老头点点头,忙走到朱元璋面前跪下道:“臣人老耳聋,没听清圣上呼唤,望恕死罪。”
朱元璋听了,寡白的脸色和缓下来,心里一阵轻松,人一轻松,态度就好了,呵呵大笑,望望左右道:“如此高龄,如此辛劳,理应奖赏。”让人拿来二十两银子,赏给老人,摆出一副亲民的样子。内心里,却长长吁了口气:这样个聋子,能听清什么?
老人接过银子,忙叩头称谢,起身后慢慢出了宫门,擦了把汗,也暗暗嘘了口气。只有他知道,朱元璋的话,他听了个十足十,一句不落。也只有他知道,自己一点儿也不聋,耳聪目明。他更明白,今天,自己等于是在刀尖下钻过来的,捡了一条命。
老人是装聋,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自己。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
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