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身体语言建立良好的沟通(通用3篇)
眼睛:俗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可以表达个体的情感。在两性中,女性更善于使用眼睛来传递信息。从注视的方向、部位、时间长短、视线交流的角度来了解眼睛的体态语言。眼睛直视意味着咄咄逼人和侵犯;视线回避包含着心理拒绝;加拿大心理学家Berne通过对人际沟通中视线交流角度的研究,提出了性格PAC理论:每个人的性格由父母(P)、成人(A)和儿童(C)三种心理状态组成,P型:视线向下,权威性和优越感明显,象一个父母;A型:视线平视,客观、理智和冷静为主,象一个成人;C型;视线向上,表现为服从和没有主见。
面部表情:内心的喜怒哀乐惊恐悲都可以通过面部肌肉有意或无意运动呈现出来。在心理咨询临床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口中说“我很平静”的来访者表现出的游离眼神、局促表情、鼻翼扇动等焦虑情绪。治疗师的微笑会给来访者以接纳、投情和尊重的感觉。
身体姿势:在人际沟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点头、摇头、摆手、耸肩、握手、拍拍肩膀、竖大拇指、用小指拉勾、拥抱、倒一杯茶水等等,可以不由自主地显示内心情绪状态和感受,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身体姿势应用较多。
空间距离: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在空间上保持一定的距离,既有相互的接纳也不至于看上去过于亲密,空间距离要根据来访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治疗方法的不同来决定,避免与来访者距离太近或者太远而影响治疗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1.认识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人际交往中,对交往对象的认知、态度、情感等会直接影响交往进行的程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际知觉中的许多心理效应影响到人们的人际交往。具体地说包括:
①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是指初次交往时,从对方的言行、仪表中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是鲜明而强烈的,对人际交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以后的人际交往起指导性作用。
②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或某些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尚不知道的特征。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会利用很少量的情况做出广泛的结论。光环效应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结果,常常妨碍我们全面地观察、认识和评价他人,导致人际认知上的偏差。
③近因效应,即交往过程中最近感知的新东西往往占优势,掩盖了以往形成的认识。
④刻板效应,指人们把交往的对象不是看成孤立的对象来认识,而是把他刻板地看成某一类人中的一员。
⑤投射效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所具有的某些不好的性格、态度和观念等移植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而伤害他人。以上五种心理效应是在人际交往中不知不觉中产生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进行成功的人际交往。
2.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第一次留下的印象往往强烈、鲜明,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对交往能否成功可能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见钟情”是第一印象产生吸引的典型例证。良好的第一印象是一个人足以引以为豪的条件,是人际交往的资本。在充满竞争、讲求效率的现代社会,尤其是工作环境,交往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同事、上下级关系的和谐与发展,而这些,只需在短短几分钟里的交往,就可见分晓。此时,第一印象就成为交往成功的关键因素。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那么,如何来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①注意仪表。仪表是一个人内部思想的表现。
②注意谈吐。一个人有没有魅力和才气,最容易从讲话中表现出来。
③注意行为举止。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常常将他的气质、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人提出了在最初交往增加良好形象的“SOLER技术”。即:S:坐要面对别人;O:姿势自然开放;L:身体微微前倾;E:目光接触;R:放松。
3.学会倾听
善于听别人说话有时比注意自己讲话更重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认真听别人讲话的人,在别人心目中都会留下良好的印象。试想,当别人不认真听你的讲话,你会有什么感觉呢?多数人说他们觉得自己被冷落了、没被重视、受到侮辱、厌烦等,进而影响人际交往。学会倾听要做到:
①要有正确的听的态度。专心地听,态度谦虚,用目光不时注视对方;
②善于用身体语言和语言给对方以必要的反馈。如在听的过程中用点头或“哦”、“是吗”等向对方表示自己在认真地听,对谈话内容感兴趣;
③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
4.善于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
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人的交往就像演戏一样,每个人扮演一个不同的角色,并希望赢得别人正面的评价和赞扬。父母角色、成人角色和孩童角色只有因时、因事、因人、因环境成功转换,才能维护交往双方的友好关系。
正如玫琳凯的一位成功女士所表示的那样:工作时,她是上级,做事情绝对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回到家,她就摇身一变,成为妻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可以小鸟依人,也可以是丈夫的解语花;面对孩子,她更是一位合格的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循循善诱。
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中都有不同的角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角色一旦混淆别人就有可能对你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熟悉上级的心理特征,进行正常的心理沟通。
与上级交往同与其他人交往一样,都需要进行心理沟通。上级也是人,同样存在七情六欲,不熟悉上级的心理特征,就不能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达不到情感的一致性。上级与下级的工作关系,不能完全抛开情感关系。上下级之间双方心理上接近与相互帮促,会减少互相之间的摩擦事件和冲突,反之,情感差异很大,就免不了要发生心理碰撞,影响工作关系。《战国策》中“触砻说赵太后”一段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赵太后刚刚当政时,秦国发兵进犯,形势危急。
赵国向齐国求救,而齐国却要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才肯出兵。太后舍不得让长安君去,大臣们纷纷劝太后以国事为重,结果君臣关系闹翻了。太后说:“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君臣关系形成了僵局。这时候,左师求见,他避而不谈长安君之事,先从饮食起居等有关老年人健康的问题谈起,来缓解紧张气氛,继托太后关心一下他的小儿子舒棋,引起太后感情上的共鸣。太后不仅应允,而且破颜为笑,主动谈起了怜子问题,君臣关系变得和谐、融洽起来。
这时,触砻因势利导,指出君侯的子孙如果“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是很危险的,太后如果真疼爱长安君,应该让他到齐国作人质,以解赵国之危,为国立功,只有这样,日后长安君才能在赵国自立。这番人情人理的劝导使太后幡然醒悟,终于同意长安君人齐为质。试想,触砻不掌握太后怜子的心理,劝说不仅不能够成功,还真有可能受“唾其面”之辱。了解、熟悉上级的心理特征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工作关系,不应当怀有个人动机,投其所好,以达到取悦上级之目的。领导者的工作需要得到上级的支持和帮助,为了组织的共同目标对上级有时要进行建议和规劝,这些离开良好的心理沟通是无法奏效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交往频率对建立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对上级不交往,采取回避态度,很难和上级的认识取得一致,没有一致的认识,相互之间的支持、协调、配合都将大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