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利用社交平台进行营销(汇编3篇)

企业如何利用社交平台进行营销(精选3篇)

企业如何利用社交平台进行营销 篇1

理念是一种社会功能,它根植于文化、社会、传统、风俗、信念及种种制度中,所以,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东西方完全不同的管理观:东方的民本观与西方的物本观。在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理念支配下,东西方企业管理文化各自发展延续。但在即将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出现了相互借鉴的态势。

从科学管理到企业文化:西方管理的东方化趋势。19世纪末,西方“管理学之父”泰勒创立的科学管理是将人当做机器一样看待,要求人—机的最佳匹配,最终使人成为机器流水线的一部分。20世纪20xx年代以后,管理的中心由物转向人。70年代,企业管理理论进入三论管理(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管理的重点放在人—机系统的协调控制上。 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强调“企业即人”,认为企业中人、财、物的管理应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人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企业文化更强调企业精神、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向心力,因而称其为柔性管理。至此,西方管理与东方文化的趋同已初露端倪。

从精神万能到企业文化:中国管理的轮回。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国的企业管理中曾被过度夸大为“精神万能”、“政治挂帅”,片面强调企业中人的因素,不注重物的管理,造成了不良的后果。改革开放之初,有的实行管理“拿来主义”,对于弥补企业管理空缺作用匪浅,但又矫枉过正,片面强调物的管理,造成企业员工主人翁地位的失落感及对企业归属感的淡化,企业缺乏凝聚力。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西方的“企业文化”热也在中国得到了呼应。

趋同的过程是互相扬弃互相融合的过程。反映在管理上,一是人—物相宜:不能片面强调人的重要性,应将人、财、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管理;二是刚柔并济:主动引导、柔性管理固然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同时硬性的防范性制度约束也必不可少;三是外方内圆:在宏观的管理系统中,必须在市场竞争机制的硬性约束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企业如何利用社交平台进行营销 篇2

社会化营销:社交工具or社交媒体

华通明略(MillwardBrown)和旗下的定性研究品牌Firefly利用定性研究方式,通过在一、二、三线城市进行用户访谈、座谈会、用户网络行为收集等,对用户在社交平台的行为、态度和动机进行深入挖掘,共同发布了《20xx中国社交平台再定义》报告。研究发现,微博和微信是中国市场上规模最大、使用率最高、最具广泛影响力的平台。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这两大平台的用户、特点及价值做了深入解构。

社交工具or社交媒体

从社交平台用户的行为上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即工具化导向和信息导向。工具化导向是指平台核心设计在于将某一行为需求在线化,用户利用该社交平台往往具有明确性目的,主动参与,更看重实时性,如语音沟通、联络、信息搜索等;信息导向是指用户通过社交平台接收感兴趣的信息,并获得满足,相对而言,更看重开放性。

从社交平台的关系上来说,也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即人际关系和兴趣网络。人际关系是指主要以现实关系为基础,在网络上复制现实生活圈而形成的关系链条。这种类型的社交平台上,我们发现用户的个体清晰,个人情况基本为该平台上的关系链条所熟悉,是典型的强关系链条;而兴趣网络是用户以自身兴趣为出发点,主动且发散性建立的社交网络,在这里用户身份主要依赖兴趣而存在,仅为真实身份的一部分甚至是虚拟的投影,在关系互动中更强调合拍,属于典型的弱关系。

综合考虑这两个维度,可以看到中国的社交平台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重要方向:社交工具和社交媒体。工具类的平台,将某一行为需求在线化,更突出主动性、目的性和实时性,以微信为主要代表;媒体类的平台,以兴趣内容为平台核心,导向开放性、多变性、情绪化,以新浪微博为典型代表。

也就是说,微博具有社会属性,微信具有个人属性。

未来:两者差异化并存

关系链的差异造成了用户使用上驱动力的差异。微信更侧重高亲密感关系链条,而微博偏重低亲密感的链条。高亲密感的链条需要的是不断维护,因此在微信上的用户角色是“别人眼中的我(ME)”。而在微博上,由于高亲密感的链条锁定少,“我”有更多自由去探索自己,建立自我的新形象。

因此,消费者普遍同时拥有不同平台的账户,使用功能平面化分散在不同的社交平台。社交工具的应用和社交媒体的应用呈现独立性,两者差异化并存。

不同环节,各有所长

社会化营销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同时它也契合当今市场环境中一个愈加明显的态势:价值链的核心正越来越向终端用户转移。所以社会化营销需要建立全面的营销策略,通过不同的平台、渠道间协作,产生协同效应,分享资源、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长期地维护下去,一定会为企业带来价值。

关系链是社交平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只有很好地利用用户的社交关系链,才能发挥不同社交平台营销的优势。利用不同社交平台用户之间既有的关系链,在关系链的某一个点注入信息,通过关系网迅速传播。当有效的话题或兴趣点被投入社交平台,就会像水中的涟漪般自动扩散出去,引爆受众的自主传播,形成“点对点”或“点对片”传播模式,这才是社会化营销的良好运转方式。

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上,由于其开放的媒体属性,使得这里言论自由、发表踊跃、信息传播迅速、容易形成热点。消费者更容易把这里当成他们发布使用体验、接收相关信息,甚至是表达不满的平台。在这里,消费者感受得到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也因此更愿意把这里作为公开对话的平台;而对企业来说,这里开放性的设计让策划跨平台的互动更加便捷,开放的数据也能更多地帮助企业对整体市场进行监测和洞察。总的来说,社交媒体对社会化营销的支持在前端发力更加有效。

而在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工具中,关系链条相对封闭,表达和分享被限制,比较难以形成热点,企业也更难在这里与潜在用户充分接触和发力。但一旦完成销售,与用户建立了联系,企业在这里可以更容易捕捉到用户的真实信息,对用户进行定制化和及时准确的关系维护更为便捷。因此我们说社交工具在社会化营销的后端有更强的支持能力。

互联网改变了创造价值的方式,伴随着互联网的继续发展,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发展和应用空间也会不断地拓展。未来通过地理定位、关键词搜索与商品及服务之间的匹配,社交平台能够帮助企业为用户创造生活上的便利和个性化体验,提升品牌资产的同时,创造新的营销渠道,提高销售转化率。

企业如何利用社交平台进行营销 篇3

用户数量优势

Facebook对用户是免费的,因此就没有任何注册限制,据TechCrunch报道,“在Facebook覆盖的所有学校中,85%的学生有Facebook档案;(所有这些加入Facebook的学生中)60%每天都登陆Facebook,85%至少每周登陆一次,93%至少每个月一次。”这样一个庞大而稳定的用户群,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具有无限诱惑力的。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就意味着在SNS上,只要你有足够的卖点,那么你就能一传十十传百,成为SNS上的焦点。

潜在购买力培养

或许有人会质疑,看看开心、校内上注册的都是谁?学生!奢侈品,对于这些还靠父母资助的孩子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这样的疑问并没有错,这样的现象是的确存在的,但是今天才20岁的孩子,5年,20xx年,甚至更久之后,他们的购买力是现在谁都不能否认的。到那个时候,或许开心、校内这些SNS网站已经被取代或者淘汰,但是那些20岁时留在他们心中的品牌印象却是根深蒂固的。英国卫报的一份调查显示,Facebook用户的平均年龄已经出现了上升趋势。那么,现在开始培养这些潜在购买力,还为时未晚。

SNS的良好发展势头

关于这一点,是我们谁都无法反驳的。SNS网站的发展,也是当今社会个人需求的一种体现。在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叠加的环境中,人们比以前更加需要一种情感的维系来支持自己,而SNS正好适时的满足了这些需求。在开心网、人人网上,最大的乐趣无疑是找到昔日的好朋友,结交新朋友,并从网络中的朋友转变成生活中的朋友。这些都是情感需求的体现。

基于这几点,我认为企业与SNS的合作是有利可图的。其实这一商业合作模式在美国,在Facebook上已经早有先例,并且正在成为一种风气,据了解,许多零售商都开始使用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等社交网站来推广品牌,并与用户互动,例如英国的母婴用品零售商Mothercare此前推出了社交网站,而时尚用品公司ASOS则推出了ASOSLife网站,零售商Marks&Spencer上月表示,该公司的Facebook页面已有8万关注者,该公司在所有主流社交网站都建立了页面。

反观国内的SNS网站和企业的合作,据我了解基本还是以传统的广告投放形式为主,诸如国外的合作模式至今仍是空白,而且呈现的另一个特点是,以艺人和公众人物为代表,引领了国内SNS的“名人效应”。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