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演讲开场白最新6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经常都会使用到开场白,独具匠心的开场白,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好的开场白要怎么写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是小编惊云帮大家分享的英语演讲开场白最新6篇。

英语演讲开场白 篇1

关键词: 英语演讲 象似性 句法象似性原则 修辞效果

引言

演讲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演讲不仅发人深省,更震撼人的心灵,给人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象,因此,演讲的语言直接影响演讲的效果。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优秀的演讲语篇往往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使其语言充满艺术色彩、富有感染力。当前,有不少学者将象似性理论运用于翻译、英语教学、广告、文学等领域,但是对演讲语篇的研究,多数学者主要从文体学、修辞学、功能学等角度出发,而从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理论角度对演讲语篇的修辞效果进行研究的屈指可数。从象似性角度对英语演讲语篇的修辞效果加以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演讲语篇的深入理解与赏析,而且对于指导英语演讲稿的写作和学习演讲技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将主要从句法象似性的四个原则,即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和标记象似性入手,研究其在英语演讲中的修辞效果。

1.象似性的定义及原则

象似性是相对于索绪尔的语言任意性提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符号学家Peirce在十九世纪末提出。Peirce通过分析符号和其所指对象之间存在着不同关系,将符号分为三种类型:“象似符”(icon)、“引得符”(index)和“标志符”(symbol)。此外,Peirce认为根据复杂程度可以把“象似符”分为三小类:“影像”(image),即符号与对象单纯在某些属性上相似,例如照片;“图样”(diagram),即符号与对象在结构或关系上相似,例如地图;“隐喻”(metaphor),即通过此物与彼物的平行性反映所指物特征的符号(吴为善,2011)。到目前为止,虽然象似性被广为研究,但国内对于象似性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沈家煊(1993)在其发表的《句法象似性问题》一文中给出了他对象似性的理解,认为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可据的。王寅(1999)给出的定义是: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映照相似的现象。笔者认为,以上定义虽然在文字表述上颇有不同,但都肯定了象似性强调语言形式反映着人们对世界的体验与认知方式这一基本观点。

作为现今认知语言学研究热点之一的象似性,受到越来越多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许多专家学者在深入研究后发现,象似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王寅(2001)对语言象似性在语音、词汇和结构上的体现进行了概括,归纳了句法象似性的三条原则: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顺序象似性。与此同时,他还根据象似性定义和基本理论总结出另外三条原则: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和句式象似性。

2.句法象似性在英语演讲中的修辞效果

2.1距离象似性的修辞效果

距离象似原则是指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王寅,2001)。也就是说,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与对应的概念结构之间的距离存在象似现象。当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相近时,其所对应的概念结构之间的距离就相近;反之,当概念上的实体相接近时,所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相接近。该原则的认知基础是:邻近的概念与相关的思想较容易被激活,在心智上更倾向于放在一起处理。在演讲中,演说者有时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些概念,往往会有意缩短语符的距离,加强表达力度。请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And so,my fellow Americans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My fellow citizens of the world,ask not what America will do for you,but what together we can do for the freedom of man.(王瑞泽,2012)

这两句话摘自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就职演说,肯尼迪在句中使用了“ask not what...”的句式,而不是“do not ask what ...”这种我们常用的句式,这种修辞手法正是距离象似性原则的体现。在这两句话当中,肯尼迪有意将“not”置于“what”之前,缩短了“not”和“what”之间的语符距离,使它们之间的内容紧密相连。这样一来,肯尼迪不仅突出和强调了对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的看法,而且很好地激励了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情。同时,作为整篇演讲词的结尾,这两句话升华了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2数量象似性的修辞效果

数量象似性原则是指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概念量、复杂程度、可预测性程度之间存在对应性象似(王寅,2001)。也就是说,概念越复杂,所用语言的数量越多,在处理时所需的注意力就越多;信息的预测度越低,所用语言符号就越多。该原则的认知基础是:语符长度象似于认知距离,增加语符数量,就会增加“认知距离”,在对较多语符进行信息处理时,就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较复杂的认知过程,心智加工复杂了,语符就传递了较复杂和较多的信息。在演讲中,演讲者通过控制语符数量的多少,使演讲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仔细阅读过政治演讲语篇,就会发现这些语篇通常包含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而句子越长,语符数量越多,演讲者所要表达的概念和意义就自然而然地增加。美国总统奥巴马是一位演讲高手,他就特别善于运用结构复杂的长句来凸显他所想表达的内容,例如:

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 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jobs that offered little pay and less sleep; from the not-so-young people who braved the bitter cold and scorching heat to knock on the doors of perfect strangers; from the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volunteered,and organized,and proved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later,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has not perished from this Earth.(王瑞泽,2012)

以上这段文字初看会以为是由许多简单句组成的,但其实这么长的一段话仅仅是由一句话写成的。这段话总共包含了86个英文单词,6个从句,是奥巴马2008年胜选演讲中最长的一句话。紧凑的结构、层层递进的内容,不仅揭示出奥巴马竞选的艰辛过程,更是强调了胜利不只属于他一人,还属于这些年轻人,表示出他对这些年轻人所给予支持的感激之情。最后一个从句更是引用了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让广大选民对美国未来充满希望。由此可见,复杂句能表达出多于简单句所能表达的概念与意义,这便是数量象似性原则的魅力所在。

另外,反复的修辞手法也生动地体现了数量象似性原则。所谓反复,就是说利用重复同一语言成分的手段达到某种艺术效果。某语言成分一旦反复使用,就意味着其语符数量的增加,那么它所表达的概念和意义就要增多。在演讲中,演讲者使用反复修辞手法的目的在于强调或为突出某种情感,引起人们的注意。很多时候,演讲者会将反复修辞手法与排比结构相结合,使其产生更强烈的效果。例如在罗斯福对日宣战演说中有这样一段话:

Last night,Japanese forces attacked Hong Kong.

Last night,Japanese forces attacked Guam.

Last night,Japanese forces attacked the Philippine islands.

Last night,Japanese forces attacked Wake Island.(王瑞泽,2012)

原本罗斯福可以不用这么繁琐,直接说“Last night,Japanese forces attacked Hong Kong,Guam,the Philippine islands and Wake Island”,但他拆成四句话表述,不断重复昨夜日军侵袭的罪行。这么做的目的是强调和突出日本大举侵占太平洋地区的疯狂行径,让听众清楚地看到日本军的残酷与无情。这篇演讲发表在日本突袭珍珠港美国海军基地之后,罗斯福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反复,制造出“乌云压顶”的气氛,让民众感受到巨大危机的临近,从而唤醒大家团结一致对抗日军的意识。

2.3顺序象似性的修辞效果

顺序象似性原则是指语言单位排列的顺序象似于时间顺序和思维顺序。该原则的认知基础是:按事件发生顺序和思维顺序叙事,符合人们简单的认知规律。在演讲中,演讲者通常根据事件的发展顺序,将整个过程呈现给听众。顺序象似性原则的运用不仅使整篇演讲听起来通顺、连贯,而且使内容更易于被接受与记忆。希拉里・克林顿在竞选纽约州参议员的获胜演说中就巧妙地运用这一原则,她这样写道:

You came out and said that issues and ideals matter.Jobs matter,downstate and upstate.Health care matters,education matters,the environment matters,social security matters,a woman’s right to choose matters.It all matters and I just want to say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thank you,New York!(王瑞泽,2012)

在这段文字中,希拉里同时运用了时间顺序和逻辑思维顺序。首先,“came out”和“said”的排列符合时间顺序。从这两个动词的排列顺序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当希拉里到选民家中访问时,选民们兴奋地走上前,然后和希拉里热情交谈的画面。其次,“issues”和“ideals”的排列符合逻辑思维顺序。“issues”表示生活问题或生存问题,“ideals”表示理想或期望。先谈现实问题后说理想与期望,符合人们的认知逻辑。同时,将“issues”放在“ideals”之前,更表现了希拉里对选民们生计问题的关心。最后,“jobs”,“health care”,“education”,“environment”,“social security”,“woman’s right to choose”这一系列的名词及名词短语的排列也符合逻辑思维顺序。从最基本的工作需求到更高的妇女选择权的需求,排列层层递进。这样的排列,会让选民们觉得希拉里是一位为民着想、脚踏实地的参议员,将带领自己一步一步实现这些需求,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由此可见,顺序象似性的运用在演讲词中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2.4标记象似性的修辞效果

标记象似性是指标记性从无到有的顺序象似于认知的自然顺序及组词的一般顺序;有标记性象似于额外意义,无标记性象似于可预测的信息(王寅,2009)。在演讲中,一定数量的标记象似性的运用,往往可以使演讲取得额外的效果。祈使句相对于一般的句子,是有标记形式,因为它的主语不在句子开头。这一类句子在演讲中经常能看到,特别是在政治演讲中,演讲者十分喜欢运用大量的祈使句,并且把祈使句与排比结构相结合,使演讲内容具有很强的煽动性。

And so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prodigious hilltops of New Hampshire.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mighty mountains of New York.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heightening Alleghenies of Pennsylvania.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snow-capped Rockies of Colorado.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curvaceous slopes of California.But not only that: Let freedom ring from Stone Mountain of Georgia.Let freedom ring from Lookout Mountain of Tennessee.Let freedom ring from every hill and molehill of Mississippi.(王瑞泽,2012)

这段文字来自于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演讲发表在1963年8月28日的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这篇演说,要求种族平等,给黑人以平等权利。为了激起听众的热情与共鸣,在演讲接近尾声的时候,马丁・路德・金连续使用八个“Let freedom ring from...”的祈使句,号召在场的听众积极投身到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民权运动中。这八个语势强劲的祈使句,让整个演说达到高潮,使听众精神振奋,情绪激昂,更增强他们渴望平等自由的愿望与决心。此外,设问句也经常被用于演讲中。王寅(2000)认为,问句的主要功能是询问信息的,一般要求有回答。若偏离这种“有疑而问”的功能,使问句“无疑而问”,仅为加强语气,引出下文,唤起对方回响,传达强烈感情,这种“修辞性问句”就带上标记性特征。因此,设问句很好地反映了标记象似性原则。请看下面的例子:

Shall we pause now and turn our back upon the road that lies ahead?Shall we call this the promised land?Or,shall we continue on our way?

Let us ask again: Have we reached the goal of our vision of that fourth day of March 1933?Have we found our happy valley?(王瑞泽,2012)

罗斯福在第二次连任就职演说中两处使用了设问句,但是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罗斯福连任的这一时期,在工作中遇到的阻力相当大,经济恢复的效果不显著,而且出现新的经济衰退,有些中产阶级开始倒向共和党。因此,罗斯福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问句,唤起听众居安思危的意识,唤醒他们不要因为眼前安逸的生活而停滞不前。他呼吁美国人民应该团结起来继续奋斗,继续为美国经济的复苏而战斗。这些设问句传达了罗斯福强烈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警醒作用。

幽默是一种令人无法抵挡的魅力,幽默的语言更是令人难以抗拒。语言中的幽默是一种语言的“超常使用”,让某语言项带上“有标记特征”(王寅,2000),因此,幽默的修辞手法也生动体现了标记象似性原则。在毕业演说中,演讲者经常将幽默运用于演讲的开头,这样做不仅能够缓解演说者紧张的心情,还能调动演说现场的气氛,快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2009年,朱棣文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演讲一开始,朱棣文这样幽默地说道:

I am not sure I can live up to the high standards of Harvard Commencement speakers.Last year,J.K.Rolling,the billionaire novelist,who started as a classic student,graced this podium.The year before,Bill Gates,the mega-billionaire philanthropist and computer nerd stood ,sadly,you have me.I am not a billionaire,but at least I am a nerd.(王瑞泽,2012)

在这段开场白中,朱棣文把自己与亿万富豪作家乔安娜・凯瑟琳・罗林和超级亿万富豪、慈善家比尔盖茨相比较,语带诙谐地自谦表示,虽然他的名气不够响亮,也非亿万富豪,或许不够格到哈佛发表演说,但至少他是一个“书呆子”。这样的开场一下子活跃演说的气氛,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并且表现出朱棣文谦逊的态度。这位曾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美国华裔能源部长以如此诙谐幽默的开场白博得台下的阵阵掌声和欢笑,获得良好的演讲效果。

结语

本文主要从句法象似性的四个原则,即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和标记象似性入手,深入探讨其在英语演讲中的修辞效果。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对于同一语言现象,有时可以用多种象似性原则进行分析,比如祈使句,若其单独使用,则可以用标记象似性进行分析,但若一系列结构相同的祈使句同时运用形成排比结构,则能从数量象似性的角度进行解读。可见象似性的划分有时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有可能会出现交叉(蓝小燕,2008)。此外,虽然这四个象似性原则的运用频率不同,数量象似性和标记象似性在演讲中的运用要多于距离相似性和顺序象似性,但它们在演讲语篇中都起到了一定的修辞效果。运用象似性理论来解释修辞手法在演讲中产生的修辞效果,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演讲语篇,对于如何写好英语演讲稿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可以将象似性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演讲教学中,特别是运用于演讲稿的写作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蓝小燕。从象似性看政治演讲的问题效果[J].山东外语教学,2008(3).

[2]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3]王瑞泽。影响世界最强音世界名人演讲全集[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2.

[4]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与补充[M].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9.

[6]王寅。象似性: 取得文体特征的重要手段[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4).

英语演讲开场白 篇2

关键词:英美戏剧;赏析课;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输入

英美戏剧赏析课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展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良好的开展英美戏剧赏析课,进行英美文化输入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能够学到精雕细琢的语言,还能了解欧美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进而捕捉西方文化心理结构中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时代内容,如此学生基于欧美文化背景来进行语言学习,可以更加准确的理解语言表达意思,逐渐学好英语这门语言[1]。所以,英美戏剧赏析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出很是重要。

一、英语戏剧赏析课的文化输入作用

戏剧理论家爱莉斯•罗宾逊增指出:大学戏剧对自己、对学生、对观众都有责任,要通过戏剧来发现和呈现出普通的人类经验、情绪和思想。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和观众熟悉我们从子古希腊以来的前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经典戏剧遗产。戏剧,作为集文学、美术、表演、音乐等多种艺术成分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其传输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化,还培养学生和观众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之中良好的开展英美戏剧赏析课进行文化输入可以发挥多种作用。具体来说,主要为:(1)基于自然对话中语言表达与表述所创作的戏剧对白,其是贴近英语日常用语的。在进行英语戏剧赏析课中,组织学生共同研究戏剧对白,可以使学生联系日常英语表述,使学生可以灵活的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日常对话。(2)尽管戏剧是基于日常生活中自然对话所创作的,但是其为了与音乐、节奏等方面相搭配,相融合,所以会在自然对话中提炼精华,剔除无意义的对话,增强语言的个性特征。那么学生在进行英美戏剧赏析中自然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解英语单词或英语语句,以便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英语。(3)在英美戏剧中,多个任务的创设,情节的构成,组成完整的戏剧,加之演员淋漓尽致的表演,为观众呈现一出精彩的戏剧表演。英美戏剧赏析中故事情境的创设,可以将学生代入其中,让学生带着某种情感来进行英语对白,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英语语言,准确把握语言表述的方式、口吻,如此对于增强学生英语语言表述能力有很大帮助[2]。

二、英美戏剧赏析课的文化输入形式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英美戏剧赏析课的文化输入对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很大帮助。但要想实现此目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合理的文化输入形式。

(一)多样化的课程讲解及引导

多样化的课程讲解及引导,可以让学生接触多种戏剧作品,或情感浓重的、或趣味十足的、或美好生活向往的作品内容呈现,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课程讲解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习英语语言,增强学生的能力、精神、意识等。那么,如何在英美戏剧赏析课中进行多样化的课程讲解及引导?在课程开展伊始,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戏剧作品及其作家、戏剧流派、创作背景、艺术形式等。在此基础上,播放戏剧表演的录像或光盘,并根据播放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对戏剧作品有大体的了解。完成戏剧作品的播放之后,将重点讲解放在关键性对白和场景上,引导学生反复对比和思考几个作品对白及场景,进而共同讨论英语语言使用及表示的意思[3]。

(二)短剧表演、对话编排等随堂活动

英美戏剧赏析课中适当的开展随堂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融入到课程学习中来,关注戏剧、学习戏剧、研究戏剧,逐渐参透戏剧,并从中获得英语知识、增强自身能力、强化自身意识。当然,要想良好的呈现随堂活动,应当根据戏剧作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呈现灵活性强、即时性强的短剧表演、对话编排等随堂活动,如此可以营造相互帮助、共同努力的氛围,加之教师的适当引导、鼓励,让学生参与到随堂活动当中,设定实质的目标,让学生进行戏剧编排或短剧表演,如此学生可以在戏剧作品赏析,收获英语知识和欧美文化,增强自身的表演能力、赏析能力等[4]。

(三)角色分配,参与戏剧编演

英美戏剧赏析,以戏剧表演的形式来进行赏析,将学生置于戏剧作品情境之中,学生为了能够情感充沛的来表演,往往会努力且认真准备,深入的了解戏剧作品,研究戏剧对白,探究戏剧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与掌握有很大帮助。角色分配形式的戏剧编演是一种常见的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方式,要求表演人员能够全情投入。为此,在英美戏剧赏析课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小组竞争的形式来执行戏剧表演与戏剧作品赏析,如此每个小组为了赢得荣誉,组员会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探讨,梳理戏剧作品所描述的故事,设定好人物,反复锤炼角色情感、角色仪态、角色心理特点等,进而尽可能还原人物本身,将戏剧作品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如此学生不仅深谙戏剧作品中英语语言的运用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还强化了学生的情感、精神、意识能力。

三、英美戏剧赏析课的文化输入技巧

考虑到英美戏剧作品赏析具有一定的难度性及差异性,所以在英美戏剧作品赏析中还要注意巧妙的运用文化输入技巧,增强文化输入效果,为使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得以提升奠定基础。

(一)注意考虑作品的时代、风格及流派

英美戏剧的名家名作灿若星辰。不同的戏剧作品,或时代不同、或风格不同、或流派不同等等。基于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英美戏剧赏析课中应当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戏剧作品来进行戏剧作品赏析,如此才能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文化内涵。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适合的英美戏剧作品的基础上,还应当结合教学需要,对戏剧作品进行加工和处理,保证作品经典之处的同时,简化作品,使戏剧作品赏析的同时,获取英语知识,提高自身英语知识水平[5]。

(二)选择适合的表表演场景及片段

英美戏剧赏析中选择适合的表演场景和片段,可以更加快速的、有效的将学生代入戏剧作品中,学习、赏析,从而掌握英语知识。那么,如何选择适合的表演场景及片段呢?也就是在确定戏剧作品赏析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能够与学生情感契合的、能够激发学生赏析兴趣的、能够快速将学生带入情境中的表演场景或戏剧片段[6]。

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良好的开展英美戏剧赏析课,进行英美文化输入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能够学到精雕细琢的语言,还能了解欧美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进而捕捉西方文化心理结构中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时代内容,如此学生基于欧美文化背景来进行语言学习,可以更加准确的理解语言表达意思,逐渐学好英语这门语言。当然,要想通过英美戏剧更好的进行文化输入,还要注意文化输入形式的正确选择、文化输入技巧的巧妙应用,如此可以使文化输入在学生身上起到作用,使学生更好的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肖启芬。英美戏剧赏析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9):169-170.

[2]肖启芬。英美戏剧赏析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功能及应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6):110-112.

[3]贾晓琳。探讨英美文学赏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戏剧之家,2015(12):178.

[4]周盛。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功能分析[J].戏剧之家,2014(12):251-251

[5]许海兰。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及应用价值研究[J].戏剧之家,2014(10):199-200.

英语演讲开场白 篇3

Perhaps the sky is still blue, but I can see the black sky. Perhaps the flowers are still beautiful, but I can see the ugly flowers. Perhaps the sun still shines, but there’s no sun in my world. Perhaps the world doesn’t change, but my world is changing. The exam has been over, but I can’t wake up because I think I did very badly.

英语演讲开场白 篇4

二:活动目的:为了丰富广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加强英语的学习与交流,提高同学们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浓厚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现当代大学生风采,我系特举办英语演讲比赛为广大同学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

三:活动口号:”just do it !”

四:报名截止时间:11月13号

五:比赛时间:

预赛时间:11月16号(星期一)晚六点半。

复赛时间:11月18号(星期三)晚六点半。

比赛地点: 5号楼4层教室

六:参赛对象:经济贸易系全体学生(区分英语(非)专业组。)

七:具体程序:

(一)准备阶段:

1:由学习部向本系各个班级发出活动报名表(区分英语(非)专业班)

2:1—20号签提前准备好,抽签箱,英文歌曲,评委表决牌,打分纸板。笔,给评委老师准备水,证书,奖品

3:邀请评委:

预赛:三位评委老师

复赛:英语专业组老师

(二)相关部门配合:

1 宣传部:文字宣传:做出活动展板,横幅。前期宣传。

2 外联部:联系企业进行赞助。

3 治保部:维持现场秩序

4 其他部门到场观摩,配合工作人员。

(三)活动流程:

预赛:(无评分制,由评委控制选手去留)

比赛顺序:先进行非专业组比赛,后进行专业组比赛(比赛流程相同)

注:专业组预留5——10人,非专业组预留10——15人(人数机动选择)

1:工作人员和选手(分出专业组,非专业组)提前到达比赛现场,工作人员布置场地,向选手介绍比赛流程、选手细节、比赛规则

2:主持人开场白,介绍评委老师

3:选手按主持人名单依序上台演讲

4:所有选手比赛完成后,由评委老师代表讲话

5:(必答题目)自由演讲:选手进行3分钟的自主演讲

(评委可自行打断时间进行提问环节)

(随机题目)问答:评委根据选手表现自行提问(亦可机动)

复赛:每轮按十分制打分

比赛顺序:先进行非专业组比赛,后进行专业组比赛(比赛流程相同)

评分标准十分制

演讲评分标准:

1:发音标准,语言语调流畅自然(3分)

2:内容充实健康,主题鲜明突出(3分)

3:应用语言能力强,现场总体印象好(2分)

4:仪态举止大方得体(2分)

问答评分标准:

由评委老师自行评分(10分)

才艺评分标准:

1:口语清晰。流畅,有感染力(4分)

2:表演生动,肢体语言协调(4分)

3:评委印象分(2分)

评比规则:采用累积计分制,依三轮总分进行奖项评比

1:工作人员和选手提前到达比赛现场,选手抽签排序,工作人员布置场地,播放开场英文歌曲,

向选手介绍比赛规则,评分标准

2:主持人介绍评委,宣读比赛规则,评分标准

3:选手依序上台演讲,讲毕评委点评打分

4:所有选手比赛完成后,由评委代表讲话,工作人员统分

第一轮:口才大比拼:选手按照规定的主题进行3分钟的命题演讲。命题会提前通知复赛选手,由选手现场挑选

第二轮:脑力大比拼:回答评委问题(问题由工作人员提前和评委老师沟通好)

第三轮:才艺大比拼:选手可以自行选择英语绕口令,英文歌曲,英语笑话,英文诗朗诵等方式进行才艺表演

比赛结束,工作人员统分,排出获奖名单,由主持人宣布获奖名单,获奖人员上台领奖(期间加音乐)

八:奖项设置:(据情况调整)

非专业组: 专业组:

一等奖1名(证书+台灯一台) 一等奖1名(证书+台灯一台 )

二等奖2名(证书+台灯一台) 二等奖2名(证书+台灯一台 )

三等奖3名(证书+英语磁带) 三等奖3名(证书+英语磁带)

九:工作人员:

主持人:预赛:姜洁-曹鹏复赛:陈丹萍

计时、统分员:章思,符云霞

现场机动员:刘露,刘念,王浩

英语演讲开场白 篇5

关键词:口语能力 学习兴趣 口语交际

听、说、读、写是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而口语是英语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英语的口语与听力在教学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农村学校在英语教学中普遍对口语、听力重视和训练不够,造成不少学生口语发音不标准、说话不流利且听力水平太差,即使在课堂上也很难用英语进行交流,更不要说在平时尝试口语对话了,这就阻碍了学生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势在必行。

一、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的兴趣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前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学是笃学的基础,知学才能刻苦,好学才能使学习变得执着,而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层次,使学生在学习上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如果一个学生具有高度的学习热情、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他一定会乐此不疲地进行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1.上好新班第一节英语课对培养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兴趣至关重要

每接过一个新班的第一节英语课,我并不急于讲新课,而是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会精心准备十分钟的英语开场白,一是注意说的流利悦耳,给学生一种美感,从而调动起学生想张口说英语的积极性;二是注意用词口语化,尽量减少生词的出现,给学生一个很深的印象,原来开口说英语并不难,都是些非常简单的句子。这样的开场白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又会激起很多对英语失去兴趣的后进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2.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

《学记》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越是感到教师和蔼可亲,就越信任老师,教师的教导就越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我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课时,就用亲切的话语告诉他们:“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是一种缘分,快乐地上好每一堂课,让知识和友谊与我们同在,让我们成为知心朋友,好吗?”讲完后,同学们的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齐声回答:“好!”看得出来,他们喜欢平易近人的老师。如此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我以后的英语教学打下了基础,为学生张口说英语创造了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

3.利用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口语的自信心

农村学生在英语课上不爱发言,惧怕上口语课,他们缺少的不是批评与嫌弃,而是理解与鼓励。因此,我经常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同学,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每一位同学的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次成功,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说得更好。

二、探索训练农村学生开口说英语的途径与方法

1.充分发挥课堂这个主要渠道的作用

(1)每节课开始,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就感兴趣的话题开展一个话题讨论。在起始阶段,可以要求学生谈一些简单的话题,在学生掌握了一定词汇量后,就要求他们讲故事、描述人物或事件,然后过渡到就某事或某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收到了让学生热身的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并且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一举三得。

(2)从小处着眼,增强同学们使用英语的意识。我要求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取一个英文名字,上英语课时互相使用英文名字进行交流,同学们感到很新奇,从而增强了用英语交流的兴趣。

(3)坚持用英语上课,使课堂成为师生用英语对话的场所,给学生创造一个听英语、说英语的小世界。这样的工作,一开始就要做,方法是从易到难、以旧带新。

(4)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每讲完一篇课文,我喜欢让学生到讲台上复述课文,或在黑板前表演对话,经过一学期的训练,不同层次学生的口语能力都会有大幅度提高。

2.教会学生自己进行口语操练的方法和技巧

(1)要求学生随时随地根据情景,运用自己所学的句型进行对话,养成开口就想说英语的习惯,并要求学生自制小卡片,上面写着常用的口语句子,同学之间课下用英语进行交流。

(2)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我要求学生每次见面必须用英语与老师交谈,每次见到同学就说很多句英语,使他们很快成为说英语的高手。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延伸和拓展课堂内容

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英语语言环境,开拓学习渠道,提倡重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外活动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指点学生多读一些英语短文、小说,学唱一些英语歌,并适当进行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等活动方式。

英语口语能力是初中生学好英语的有力保障,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帮助他们寻找口语学习的规律,掌握有效的口语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教师之友。

英语演讲开场白 篇6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英语演讲;模态

中图分类号:H3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107―03

一、引言

英语演讲语篇从表面看来是演讲者独自一人的言语,但实际上却包含了所有会话语篇的特征。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通常会利用一些态度、情感、判断等语言资源来传达言语信息以表达演讲者的意图,与听众产生共鸣和认同。为了更好地表达人际意义,演讲者不仅仅需要依靠言语这单一模态,还需要其他多种模态的配合,如着装、空间布局、头部动作、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各个模态之间并非孤立的,它们互相依赖,共同完成演讲这一话语行为。即兴演讲是一种更为真实的鲜活的话语行为,对这一话语行为进行分析更具研究价值。

然而,纵观国内外对于英语即兴演讲方面的研究,大多仅是从语言本身出发,研究英语演讲辞的语体特色 [1],或是仅从语气、情态 [2]等方面分析意义构建的语言手段。而将演讲作为多模态语篇,分析各模态间如何配合以实现意义的建构与传递的研究则不多见。

二、理论背景

近年来,随着话语分析的发展,话语分析的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话语研究中的语言符号模态,一些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交际符号,探讨交际过程中各种符号在话语中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关系[3]。

多模态(multimodality)是指在口头或书面交际中,交际符号的多样性。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对交际符号的多种模态、各模态之间的关系、它们所构成的整体意义及其特征和功能的分析 [4]。20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符号学流派中的部分学者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把对语言社会符号性的研究重心转移到对图像、声音、动作等多模态的交际手段的研究。随后的研究以此为基础,对越来越多的内容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框架中展开研究。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探讨在英语即兴演讲中,不同模态间如何相互配合以实现意义的建构与传递,以期对演讲这一话语类型有一个全面认识,进一步揭示大学生英语即兴演讲的多模态话语特征。具体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在整个英语即兴演讲过程中,共涉及哪些模态?2.不同模态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2.研究语料

本研究的语料选自2011年“外研社杯”大学生英语演讲中的即兴演讲的视频[5],并从决赛一等奖选手中挑选了最具代表性的两位选手的视频作为研究案例。其中一位选手在开场→←时使用了问候语,笔者称之为开场问候型,而另一位选手则是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未使用任何问候语,笔者称之为开门见山型。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拟对所选取的两段视频分别按开头、主体和结尾的过程加以剖析,探讨每一过程中所涉及的模态,并分析各模态间是如何发生协同作用的。研究工具为ELAN3.5.0视频分析软件。

四、研究分析与结果

(一)开场问候型

1.开头部分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picture reminds me of a bottle like this. You see?... Thus, the first thing I learn from this picture is to stay positive.

(1)言语模态

在开头部分,选手成功完成了三项任务:唤起了听众的注意力,阐明了演讲的话题,并扼要表达了个人观点。言语模态主要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问候语的使用。听完演讲题目,选手便用问候用语“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开始演讲,唤起了听众的注意力。二是语言通俗易懂,自然流畅。选手采用视觉辅助借用瓶子的概念来解释图画信息,运用朴实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演讲更具说服力和亲和力。三是问句的使用。“You see?”这一问句虽只有两个词,但充分激起了听众的好奇心,牢牢锁住了听众的集中力,并使听众产生继续往下听的欲望。

(2)其他模态

除言语模态之外,演讲者还采用了非言语模态来传达意义,如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头部动作。在使用问候语时,演讲者眼神正视听众,并面带微笑,拉近了与听众间的距离。在提及“optimist”时头偏向左侧,“pessimist”时头偏向右侧,与此同时,面部表情也由中立变为微微皱眉,生动地传达了个人的情感,激起了听众的兴趣。

2.主体部分

(1)言语模态

此部分的言语模态主要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人称代词的频繁使用。演讲者的目的是最终得到听众对本人观点的支持,因此在讲述个人亲身经历时,演讲者频频使用“I”这一第一人称单数,但接下来表达第二个观点时,演讲者使用了第一人称复数“we”(we need to change the perspective of our life)。通过这种称呼语的细心选用,演讲者把自己划入听众群体中,视自己为他们的一员,使听众在心理上拉近了与演讲者的距离,演讲内容的可接受性因此大大提高。第二大特征是长短句的交替使用。在讲述个人经历时,演讲者频繁交替使用长短句,充分展现了当时的多重感受,使听众感同身受。

(2)其他模态

演讲者还采用多种不同的非言语模态来传递情感,如语气、语调的变化。在讲述事情繁杂时,演讲者节奏较快,语气急促,但讲述到“one day, finally, I broke down”,演讲者放慢速度,语气低沉,生动地传递出个人情感。面部表情的变化也很好地辅助言语模态以传递情感。除此之外,手势也被用以传达信息和交流情感,既有利于听众的理解,也有利于演讲者的言语产生。在讲到“How many fingers are here? Four, right?”时,演讲者随即举起左手的四个手指呈现给听众,在说到“four in my left eye, and four in my right eye”时,演讲者又用右手指向左眼和右眼,这一举动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恰当地帮助了自己阐明观点和传递意义。

3.结尾部分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 In that way, you could see a whole new world appearing in front of you!

(1)言语模态

演讲者借用了一个隐喻“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来进一步揭示主题、加深认识,并一连两次使用疑问句来表明自己的肯定态度。结尾言简意赅,促人深思。

(2)其他模态

此外,演讲者用高亢、激昂的语气揭示主题,并呼吁人们加入进来。在表达“appearing in front of you”这一概念时,演讲者面带微笑,伸出双手,呈现出送给听众一个全新的世界的姿势,加深了听众的理解,使听众更易接受。

(二) 开门见山型

1.开头部分

The first solution is, of course, national parks… So of course, it is, in that case, the government’s obligation to protect your safety, to have precautions and emergency crews.

(1)言语模态

演讲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种开头把演讲的思想观念马上展示在听众面前,使听众一听便知演讲的中心,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此部分言语模态主要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语言质朴。自然、质朴和鲜活的语言能让听众感到亲切和真诚,是增进亲近感、融洽度的途径。二是信息传递清晰明了。通过一连两次使用“of course”,演讲者坚定地表达了个人观点,展现出自信沉着。三是平行句的使用。演讲者使用“you have to…”这一组平行句以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也使句子更加流畅连贯、有韵律。

(2)非言语模态

在开场白部分,演讲者虽然没有使用任何问候语,但眼睛直视听众,眼神的交流帮助他与听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此外,演讲者的手势也辅助言语增强了意义的传达。如使用平行句时,演讲者借用手势突出强调了进入公园时不得不做的两件事,加强了听众的印象。

2.主体部分

(1)言语模态

平行句是该演讲者言语模态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演讲者使用一组平行句“they don’t have guard, they don’t have poles, they don’t have safety precautions”来强调登山者缺乏一系列的安全保障措施,最后致使悲剧发生。人称代词的频繁使用是另一重要特点。成功的演讲者会习惯性地避免使用第二人称代词“You”而以“We”和“Us”来代替,因为那样经常会产生一种把讲话者与倾听者分隔开来的暗示。

(2)非言语模态

演讲者还大量运用了手势来辅助言语传递情感和态度。如在表述“they got trapped”时,演讲者用手势表示出被困的情形,使听众印象更加深刻。在表述“go somewhere”的概念时,演讲者又借用手势形象地表达了从一处向另一处进发的概念,更有利于听众的理解。此外,丰富的面部表情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在讲到“it will make the things worse”时,演讲者皱起眉头,面色凝重,再加上简单自然的手势,很容易让听众感受到事态的恶化。

3.结尾部分

(1)言语模态

结尾部分,演讲者运用了一个倒装句来突出强调了个人观点,即创造和谐社会需要年轻人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还使用了“only when”这一组平行句点明了作为年轻人和作为政府分别应承担的责任。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的频繁使用将听众与演讲者划为一体,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也让听众感受到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使他们更易接受和认同演讲者的观点。

(2)非言语模态

此部分的非言语模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语气语调的变化。在谈到年轻人和政府应承担的责任时,演讲者重点突出两个“should”,表明了责任的产生。在表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时,“can”一词的发音加重,且演讲者使用升调,语气高亢激昂。在表述“harmonious society”时,演讲者双眉舒展,嘴角上扬,展现出演讲者对于和谐社会的憧憬。

五、结论与思考

从对两个案例的研究中发现,言语模态依旧是交际中传情达意的重要模态。第一人称代词的频繁使用是英语即兴演讲中言语模态的一大重要特色,尤其是复数代词,可以使听众在心理上接近与演讲者的距离,演讲内容的可接受性也因此会大大提高。句式的变化也使得演讲更具感染力,长短句的交替使用增强了演讲的效果并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平行句使句子更加流畅连贯,富有韵律和激情;倒装句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也使演讲更加铿锵有力。然而,言语模态固然重要,非言语模态却能起到补充、强调和协同的作用。不论是何种类型的演讲(开场问候型或开门见山型),眼神至关重要。眼神的交流可以有效地帮助演讲者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拉近与听众间的距离,尤其在开头部分,即使不使用任何问候语,眼神的交流也能恰如其分地显示出演讲者对听众的尊重。微笑的面部表情,配以传神的眼神交流,可以展示出演讲者想要与听众建立良好关系的愿望。眉头紧蹙、表情严肃的面部表情能让听众感知问题的严峻性并为此担忧。自然不做作的手势和富有韵律的头部动作可以起到强调某一词汇或信息的作用,可以增强信息的传递和听众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鲁修红,黄晨晨。中国大学生英语演讲中的语块使用特点研究[J].语文学刊,2010(11).

[2]Kress,G.& van Leeuwen,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3]代树兰。多模态话语研究的缘起与进展[J].外语学刊,2013(02).

[4]代树兰。关注多模态话语教学 提高学生交际能力[J].山东外语教学,2011(03).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