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不放下奔腾,才能万里流沙,惊涛拍岸。长城不放下坚守,才有蜿蜒雄奇,屹立千年。珠峰不放下姿态,才可直插青冥,俯视苍穹。不放下是一种坚守的信念,是一种追求的姿态!
杜甫首重不放下的是忧国忧民,是天下情怀。在长安困居十年,为致君尧舜上,在使民风淳的政治理想,他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城的窘迫生活。安史之乱爆发,他哭百姓之苦,他痛国家之亡。三吏三别,字字句句,无一不是大悲悯,大情怀。漂泊西南,鬓满尘,病缠身,诗人口中吟唱的,不是自己的困苦与不幸,他迎着秋风,长叹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一生,从青丝到白发,从清晨至黄昏,朝朝暮暮,岁岁年年,无不记挂着天下,无不怜悯着天下!他叹诸葛亮,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殊不知,在千载百代后的今天,又有多少英雄为他泪落满襟!
文天祥不愿放弃的,是尊严,是气节。二十五岁时,文天祥便请求去往仙道观,任个闲职,意在退隐出世,年富力强却隐于道观,不胜可惜?不,文天祥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当时的朝廷奸臣当道,汗血丹青的文天祥不愿为了一席尊位,一石俸禄而放下自己的气节与尊严。他说,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他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从奉职庙堂到身处囹圄,文天祥始终昂扬的的,是一颗头颅,始终高唱着的,是一骨正气。丹心照汗青!
李时珍不放下的,是对科学的执着与追求。李时珍小时,作为一名赤脚医生的父亲深知行医之苦,地位之卑,不愿再看到儿子受苦,一心希望他能考取功名。但李时珍却说,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怀着对八股文的不屑与对自然科学的向往,李时珍出发了,他穿上草鞋,背上药篓,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为深知芸薹,他叩响无数菜农的柴扉。为了研究蕲蛇,他追随村民翻山越岭。他不放下的,不只是百姓的病痛,更是对科学的追求与执着。至死不怕难!
不放下东便意味着一定会失去西。杜甫不放下他的天下情怀,便失去了开心颜,沉郁了一生,悲叹了一生。文天祥不放下他的气节,便失去了荣华甚至生命。李时珍不放下他的医途,却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不放下的人早已放下了。他们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去追求,去拥有,他们是世间的行者,他们亦是人生的智者!
放下只在一念之间,不放下却是一生。放下的不一定是懦夫,不放下的却一定是勇者!很多人一念之间便剔去青丝,遁入空门,是谓放下,此次不顾人间花红柳绿,春夏秋冬。但又有多少人敢于不放下?不放下的人用了一生去追求,去执着。不放下的勇气世间几人能够?
白娘子若是放下了对许仙的情意,哪还有这千年等一回的美丽传说?李清照若是放下了对赵明诚的思念,怎还会有这凄凄惨惨戚戚的绝美佳句?苏东坡若是放下了对王弗的追忆,便没有了这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泪湿眼眶。万物之逆旅里,百代之过客中,若事事皆放下了,短暂的人生又还有何求!
人生需要不放下,以追求梦想,以完善人格。世间也需要不放下,以造福后人,以书写佳话。不放下的愈多,失去的就愈多,拥有的却也愈多。这,是定理!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初 班的,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在这丹桂飘香、金风送爽的日子里,我们又迎来了中国人传统的节日“重阳节”,重阳节本是古代人祭祀活动所演变而来,可追溯到先秦以前,据《吕氏春秋》记载,那时人们在秋天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与祖先,祈求健康平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千多年前唐朝大诗人王维用这样的诗句描绘了这一节日,古代的中国人在这一天要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家人亲友欢聚一堂,其乐融融。重阳节包含长久长寿的意思,推崇人们尊老敬老。我们不仅要在这一节日向老人们表达感激和祝福之情,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尊老、敬老、从点滴小事做起,可以在平常替他们多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多照顾他们,抽空多陪他们聊聊天,给他们带去快乐。从而体现出对老人的关爱。“百善孝为先”我们应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展现我们青少年积极进步的风貌。
谢谢大家!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同志们:
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保护耕地,人人有责》。我自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土地与我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尽的亲切感,我不敢说我能挑起振兴中华之大梁,但我深深地觉得我属于土地,我的事业扎根于土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中国这方热土养育了我们这群龙的传人、炎黄的子孙。中国土地,就是我们的根,我们就是中国土地大树上的绿叶。根深才能叶茂,正是汲取中国上下五千年沃土的营养,才造就了我们中华儿女的智慧、勇敢与善良;反之,也只有我们每片绿叶都充分制造养料,作为对根的回报,中国土地之树才会愈加壮大。
目前,我局正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毛泽平,相信在座每位非常熟悉这一名字,一个平凡的基层土地管理人员,却以不平凡的胸怀震撼着千千万万个人的心灵: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干部,毛泽平,他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为家乡尽快脱贫致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几十年来工作岗位几经变动,但敬业爱岗、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作风始终不变;他始终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事事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投身农村“三个代表”重要学习教育活动,累倒在访民情、办实事的岗位上。他的品德和行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不懈追求,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毛泽平走了,但他敬业爱岗、埋头苦干;勤于学习、勇挑重担;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心系群众、鞠躬尽瘁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依然活在我们心中。我想,不正是无数个像毛泽平一样以身报效土地之根的绿叶,才使中国土地之树生生不息吗?今天,我们要以毛泽平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安心扎根山区,敬业爱岗、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学习他工作不计份内份外,勤于学习、勇挑重担的进取精神;学习他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的负责精神;学习他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心系群众、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这儿,我想说,“保护耕地,人人有责”。保护耕地,需要我们所有中华儿女的理解与支持;需要我们团结一致,统一思想,增强耕地忧患意识,树立爱土惜地观念,养成“人人守土有责,代代惜地光荣”的社会新风尚。发扬文明用地,文明管地新风,向土地倾注我们满腔的赤子之爱。作为土管人员,我们更是义不容辞,我们应该视局如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土管事业,担负起土管人员应有的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艰苦奋斗,乐于奉献,敬业爱岗,公道正派,爱民如父,心系百姓,情暖苍南;我们更应该要无愧于中国土地之树的一片绿叶。
朋友们!让我们为了中国土地之树常青,为了中国土地——我们共同的根,而绿着生、绿着死吧!让我们在新的起点,新的层次上,以新的姿态,展示新的风貌,刷新新的纪录,创造新的成绩,来报答中国土地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吧!谢谢大家!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来宾们,同事们:
大家好!
很荣幸我能有这样的机会参加今天的演讲,我是手术室的一名普通护士。我演讲的题目是:无影灯下天使情。
记得我刚踏上手术室岗位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无影灯下,我曾用自己火样的热情和赤诚去描绘着自己未来的事业。然而,现实并不像伊甸园的菩提果那般完美和甜蜜。我每天要面对着的是一张张被病痛扭曲的面孔,听到的是一声声长吁短叹,一阵阵抽泣呜咽……永远忙碌的脚步分不清时间的分分秒秒,3个小时,6个小时,甚至10几个小时,腿酸了要站得住,肚子饿了要挺得住,眼睛困了要熬得住……多少个深夜,我们被急诊电话惊醒,不管是雷电交加或是风啸雪寒,也得从温暖的被窝中爬起来,冲入沉沉的黑夜之中。紧张、劳累的工作中,我真正体验到了手术室护士平凡生活的滋味,体验到了其中的艰辛和压力。我苦恼过、迷惘过;苦恼迷惘之后也曾动摇过、退却过。但有一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从迷惘中寻回了自我,在退却时坚定了初衷。
那是几年前一个初冬的深夜,当我正甜甜的酣睡在温暖的家中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有急诊手术,速来参加抢救!” 我不得不将舒适、温暖抛在身后,顶着刺骨的寒风向医院奔去。漆黑的深夜,冷清的马路,呼啸的北风,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沉重,甚至看到焦急等待手术病人的家属,我的表情都有些麻木。可当我疾步走上手术台,面对那张被病痛扭曲的面孔和那双祈盼生命的眼睛,顿时,同情之心、爱怜之情却又油然而生。无影灯下,我们和死神作斗争,我们同时间争分秒。当东方露出一抹曙光时,手术成功了,病人脱险了,当我们把病人推出手术室告诉家人:“手术做完了,很顺利,我们现在送回病房”时。一句简单而又平凡的话语,竟使焦急等候的家人流下了热泪。一刹那间,一股从未有过的体验蓦然涌上了心头:原来我岗位是如此的重要,它不仅维系着健康、快乐,它甚至维系着一个人的生命。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无影灯虽然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灯光,它没有耀眼闪烁的美丽,但不可否认,它是世界上对生命最重要的灯光,它点燃了无数患者和家属的希望,它就象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指航灯,为面临惊涛骇浪的小舟指引方向,为生命垂危的患者带来一丝丝光明。我也明白了一个真理: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同样可以施展才华,创造业绩。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歌咏我的岗位。然而,我是护士——一名手术室护士,我要感谢我的职业,是它让我知道如何平等、善良、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是它让我理解了活着就是一种美丽!我要感谢我的职业,是它让我懂得了如何珍爱生命,明白了平凡就是幸福,奉献让我更美丽。
创优无止境,服务无穷期。在手术室这个平凡的护理岗位上,我要以新的姿态,展示新的风貌,创造新的业绩,让青春在无影灯下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谢谢大家!
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三(3)中队的bfanwen。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
同学们,你们都应该知道重阳节吧!——对,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曾经学过好几篇关于重阳节的诗篇呢!比如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课本里我们知道了,重阳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汉初皇宫中,每年的九月初九,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时,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很多。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了。那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皇宫,贾姓宫女又将此习俗传入到民间。到了东汉,民间在该日又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则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当然,古人的登高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时还有吃“重阳糕“(一种九层糕)、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时间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这些习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的中就有记载。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同学们,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尊敬、爱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象对待自家人那样去尊敬、爱护别的老人和小孩。最近,从新闻媒体讨论的话题中也可看出一二。如“该不该给老人让座?”“怎样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这些活动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建设和塑造一个具有高度文明、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作为生活在这座大城市的我们,更有义务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作出努力。客观地说,经过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已经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谴责。反省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又做得怎样?我不想对你们的过去予以评价。但是,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全体同学是否想到,该如何为我们家的老人或者社会上的老人做点什么呢?希望大家考虑一下。当然,学校政教处也有安排,要求各班的班主任在节后作个统计,看看我们的立达学生在老人节里为社会、老年人都做了些什么。
我今天的国旗下的讲话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