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学习步骤与教案全集(优秀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八年级数学上册学习步骤与教案全集(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 点: 能观察出多项式的公因式,并根据分配律把公因式提出来

难 点: 让学生识别多项式的公因式。

三、合作学习:

公因式与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三个矩形的长分别为a、b、c,宽都是m,则这块场地的面积为ma+mb+mc,或m(a+b+c)

既ma+mb+mc = m(a+b+c)

由上式可知,把多项式ma+mb+mc写成m与(a+b+c)的乘积的形式,相当于把公因式m从各项中提出来,作为多项式ma+mb+mc的一个因式,把m从多项式ma+mb+mc各项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项式(a+b+c),作为多项式ma+mb+mc的另一个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四、精讲精练

例1、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x+6; (2)7x2-21x; (3)8a3b2-12ab3c+abc (4)-24x3-12x2+28x.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y)+b(y-x);(2)6(m-n)3-12(n-m)2.

(3) a(x-3)+2b(x-3)

通过刚才的练习,下面大家互相交流,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首先找各项系数的____________________,如8和12的公约数是4.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如(3)中相同的字母有ab,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___________的。

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1)ma+mb 2)4kx-8ky (3)5y3+20y2 (4)a2b-2ab2+ab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8x-72 (2)a2b-5ab

(3)4m3-6m2 (4)a2b-5ab+9b

(5)(p-q)2+(q-p)3 (6)3m(x-y)-2(y-x)2

五、小结:

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首先找各项系数的大公约数,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小的。

注意:(a-b)2=(b-a)2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已知2x-y=1/3 ,xy=2,求2x4y3-x3y4 3、(-2)2012+(-2)2013

4、已知a-2b=2,,4-5b=6,求3a(a-2b)2-5(2b-a)3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 篇2

一、学生起点分析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位置与坐标》第二节内容。本章是“图形与坐标”的主体内容,不仅呈现了“确定位置的多种方法、平面直角坐标系”等内容,而且也从坐标的角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平移、轴对称的数学内涵,同时又是一次函数的重要基础。《平面直角坐标系》反映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会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较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可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横轴、纵轴、原点、坐标等概念;

2、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3、能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能力目标:

1、通过画坐标系、由点找坐标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合作交流意识;

2、通过对一些点的坐标进行观察,探索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纵坐标或横坐标相同的点所连成的线段与两坐标轴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

由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内容,以及由点找坐标,反映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

2、在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3、由观察点的坐标、纵坐标或横坐标相同的点所连成的线段与两坐标轴之间的关系,说明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

1、横(或纵)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与坐标轴的关系的探究;

2、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的总结。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感受生活中的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假如你到了某一个城市旅游,那么你应怎样确定旅游景点的位置呢?下面给出一张某市旅游景点的示意图,根据示意图(图5— 6),回答以下问题:

(1)你是怎样确定各个景点位置的?

(2)“大成殿”在“中心广场”南、西各多少个格?“碑林”在“中心广场”北、东各多少个格?

(3)如果以“中心广场”为原点作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分别取向右、向上的方向为数轴的正方向,一个方格的边长看做一个单位长度,那么你能表示“碑林”的位置吗?“大成殿”的位置呢?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确定位置的方法,这个问题中,大家看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

第二环节分类讨论,探索新知

1、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纵轴、横坐标、纵坐标、原点的定义和象限的划分。

学生自学课本,理解上述概念。

2、例题讲解

(出示投影)例1

例1写出图中的多边形ABCDEF各顶点的坐标。

3.2平面直角坐标系: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7分)

1、若点A(﹣2,n)在x轴上,则点B(n﹣1,n+1)在()

A、第四象限B、第三象限C、第二象限D、第一象限

【考点】点的坐标。

【专题】计算题。

【分析】由点在x轴的条件是纵坐标为0,得出点A(﹣2,n)的n=0,再代入求出点B的坐标及象限。

【解答】解:∵点A(﹣2,n)在x轴上,

∴n=0,

∴点B的坐标为(﹣1,1)。

则点B(n﹣1,n+1)在第二象限。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的坐标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好四个象限的点的坐标的特征:第一象限正正,第二象限负正,第三象限负负,第四象限正负。

2、已知点M到x轴的距离为3,到y轴的距离为2,且在第三象限。则M点的坐标为()

A、(3,2)B、(2,3)C、(﹣3,﹣2)D、(﹣2,﹣3)

【考点】点的坐标。

【分析】根据到坐标轴的距离判断出横坐标与纵坐标的长度,再根据第三象限的点的坐标特征解答。

【解答】解:∵点M到x轴的距离为3,

∴纵坐标的长度为3,

∵到y轴的距离为2,

∴横坐标的长度为2,

∵点M在第三象限,

∴点M的坐标为(﹣2,﹣3)。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点的坐标,难点在于到y轴的距离为横坐标的长度,到x轴的距离为纵坐标的长度,这是同学们容易混淆而导致出错的地方。

3.2平面直角坐标系同步测试题

1.点A(3,—1)其中横坐标为XX,纵坐标为XX。

2.过B点向x轴作垂线,垂足点坐标为—2,向y轴作垂线,垂足点坐标为5,则点B的坐标为。

3.点P(—3,5)到x轴距离为XX,到y轴距离为XX。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解简易方程,并能用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

二、重点、难点分析

解简易方程的基本方法是: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适当的数;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适当的数。最终求出问题的解。

判断方程求解过程中两边加上(或减去)以及乘以(或除以)的同一个数是否“适当”,关键是看运算的第一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含有带有未知数的那个数,第二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即求出结果。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以列代数式为基础的,关键是在弄清楚题目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未知数,然后把与数量有关的语句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最后利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三、知识结构

导入方程的概念解简易方程利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四、教法建议

(1)在本节的导入部分,须使学生理解的是算术运算只对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而代数运算的优越性体现在未知数获得与已知数平等的地位,即同样可以和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对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即可。

(2)解简易方程,要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理解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方程两边选择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以及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两边选择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当的数”的选择了。通常,整式方程并不需要检验,但为了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检验,同时也是对前面学过的求代数式的值的复习。

(3)教材给出了三道应用题,其中例4是一道有关公式应用的方程问题。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关键在引导学生加深对代数式的理解基础上,认真读懂题意,弄清楚题目中的关键语句所包含的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用代数式表示数学语句,依据相等关系正确的列出方程并求解。

(4)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可以参考运用相关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列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整个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此外,通过应用投影仪、幻灯片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如x)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2)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3)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

(4)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概括地说,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有“设、列、解、验、答”五个步骤,审题可在草稿纸上进行。其中关键是“列”,即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难点是找等量关系。要想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一定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及它们初步应用。

2.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内在联系。

3.通过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正方形的定义及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联系;

难点是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关系及正方形的性质、判定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知识结构的教学,学习正方形的知识。

1.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活动教具演示平行四边形演变成矩形、菱形的过程,并画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图。(画出图4-50(a)中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及箭头)

2.类比联想,用运动方式得出正方形的定义。

问:既然矩形、菱形都能由平行四边形运动变化得到,那么正方形呢?

启发学生将小学熟悉的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作比较,用教具演示出平行四边形形成正方形的过程,同时归纳出正方形的定义。教师板书定义并画出图4-50中的正方形及箭头①.

3.完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结构。

(1)师生共同分析正方形定义的三个要点:①是平行四边形;②有一个角是直角;③有一组邻边相等。

(2)对比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定义,得出它们的联系:

①由正方形定义①,②条件可知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画出图中的箭头②及正方形集合A5和矩形集合A1)

②由正方形定义的①,③条件可知正方形是特殊的菱形。(画出图4-50中的箭头③及菱形集合A2)

③由正方形的定义的所有条件可知,正方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画出图4-50中的集合A3)

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画出图4-50(b)中四边形集合A4)

而且从以上过程可知,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集合A2与A1的公共部分)

4.从整体知识结构出发,研究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1)正方形的性质。

引导学生由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关系得知: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一切性质。让学生复习矩形和菱形的性质,从而得到正方形的性质。

①边:四边都相等。(性质定理1)

②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对角线:相等、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性质定理2)

(2)正方形的判定。

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正方形的三类判定方法:

①先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判定它是正方形;(图4-50(a)中箭头①)

②先判定四边形是矩形,再判定这个矩形又是菱形;(图4-50(a)中箭头②)

③先判定四边形是菱形,再判定这个菱形又是矩形。(图4-50(a)中箭头③)

(3)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不是正方形的补充什么条件能让它成为正方形?

①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②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④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⑤对角

学习建议 篇5

众享完整学习过程关键动作
课前预习①回顾前期相关知识,扫清学习障碍;

②用铅笔预习、做题,联系对比,感悟本讲新知识;

*预习后建议对比优秀学生的示范.

听课①按照老师指令听课、做题;

②结合老师的讲解示范,用黑笔做下一题,调整、优化预习时的思路;

③用红笔记录老师讲解的训练要点、自己出错的地方;

*听课后建议对比优秀学生的示范.

随堂测试按照课堂示范要点,用标准动作做典型题测试,并保留演草过程和计算过程;

*做题后建议对比优秀学生的示范.

习题①回顾知识点睛、课堂笔记,读一读、背一背;

②看【例题示范】,边看边思考动作要领;

③做【巩固练习】,并保留演草过程和计算过程;

④完成【思考小结】,复习总结相关知识;

*做题后建议对比优秀学生的示范.

天天练①周一到周六,每天做一套天天练,并思考问与答;

②看解题思路,对比学习天天练示范.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 点: 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 点: 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a+b)(a-b)=a2-b2 (1)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

a2-b2=(a+b)(a-b) (2)

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4)(x-4).

9 m 2-4n2

=(3 m )2-(2n)2

=(3 m +2n)(3 m -2n)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 (2)9a2- 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 (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分解因式:x4-16 x3-4x 4x2-(y-z)2

3、若x2-y2=30,x-y=-5求x+y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