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案(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列夫托尔斯泰》教案(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1

4.列夫﹒托尔斯泰

[基础与积累]

1、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世匠,作为中学生应当有所了解,请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自主查找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作家,出身于        的家庭,读过大学,办过学校,当过军官,他

农民,       土地私有制,1881年前后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在      的立场上来,但      暴力革命,宣传基督教

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2、列夫﹒托尔斯在文坛驰骋60多年,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中有《      》、《         》、《

》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艺术高峰。

1、  给下列加点汉字注音。

黝(   )黑    滞(   )留    禁锢(   )    炽(   )热    甲胄(   )

广袤(   )    长髯(   )    锃(   )亮    一绺(   )    粲(   )然

4、为下面各句选择恰当的词语。

(1)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      (意识、认识、注意)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

法         (躲藏、闪避、躲避)。

(3)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钞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          的目光和

的笑容。(和善、柔和、温和、和蔼)

(4)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      ,把浅薄的信条     。(扯掉、撕碎、扯下、撕烂)

[探究与体验]

1、本文是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请阅读前半部分(1-5节),找出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相应分类处。

脸庞        ,胡髭        ,眉毛        ,皮肤        ,鼻子        ,

头发         ,耳朵        ,面容        ,长相        。

2、阅读本文后半部分(6-8节),找出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精彩描写,细细加以品味。

描写目光犀利的语句:

描写眼睛富有感情的语句:

描写眼睛的威力的语句:

3、文章前半部分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普通,后半部分又竭力赞美他眼睛,这样是否前后不一致,为什么?

4、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外貌的描写,除运用夸张外,还运用了大量想象丰富的比喻,有的句子是夸张和比喻联用,将托尔斯泰的形貌和深邃的内心世界极为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试从文中找出几处比喻和夸张联用的句子,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描写眉毛:

描写须发:

描写额头:

描写目光:

表达效果:

[拓展与欣赏]

他的脸上,没有他所有作品里、肖像、照片上流露出来的那种令人生畏的表情,没有因五官线条分明而使人感到的那种生硬的感觉,没有像块块垒起的花岗岩似的那种刚强然而呆板的神情,没有一生中使所有的人都服从于他的那种无畏的威势,这些特征都没有了。而这些特征过去是有过的,而且曾经是托尔斯泰的基本特征。但是随着岁月的消逝和他本人的努力,却消失了。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非常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

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他走起路来,步子也是那么的柔和,简直听不到脚步声,他上声穿的那一件法兰绒短衫的料子也显得特别柔和,他的帽子也使人感到柔和的……

我发现许多原来在他的肖像和照片上没有的东西,使我特别感到惊叹的是他那很美的额头:他的额头在灯光之下显得像塑像一般的线条清晰。使我感到最为惊叹的是,他的两道眉毛似乎是凹进去的,而在这两道眉毛之上的额头就好像很突出,他的圆圆的头顶就显得宽阔而有亮光。

(摘自《同时代人回忆托尔斯泰》,上海译文出版社)

1、“而这些特征过去是有过的,而且曾经是托尔斯泰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指哪些特征,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

2、托尔斯泰在晚年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后给人的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3、文中对晚年的托尔斯泰充满着赞美之情,试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4、分析第2节的句式,以其它形容词代替“柔和”(如刚毅、倔强、懦弱……),写一个人的性格。

[综合与创新]

1、课外阅读一些托尔斯泰的作品。

2、学习课文中运用比喻、夸张、联想、想象等手法,重点刻画人物的眼睛,使人物形神兼备的方法,写一段话,描写你印象最深的一双眼睛。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二、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3、精读文本: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

⑴ 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⑵ 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

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

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⑶ 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⑷ 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⑸ 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4、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1、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

2、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二、感悟文本

精读6~9段:(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

(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

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3、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

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4、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第三课时

1、课后习题和作业的讲评。

2、托尔斯泰生平介绍补充。

3、课外拓展:

托尔斯泰代表作品《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课时:

3课时

四、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1、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2、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3、精读文本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1-须发、2-面部轮廓结构、3-面部特征4-长相5-拜访者的态度。)

1)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2)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5)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4、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2、感悟文本

精读6-9段:(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3)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关键语句的分析)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4)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4

第 1课时

课题 《列夫托尔斯泰》

课型: 周次:第二周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3.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作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导入新课: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赢得了世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对于他,我们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的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学生交流资料:

介绍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 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教师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所查资料并做简要概括

交流资料 1分钟

5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 长髯 鬈发 禁锢 颔首低眉 锃亮 广袤无垠

(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 禁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轩昂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记,并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可分两部分:

(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部分

指读:找五名学生每人读一段,思考: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5)拜访者失望之情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及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3、读了这一部分,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思考: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师总结

本部分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1、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熟读课文,找出表明代表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的特点是:

(1)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

(2)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2、找出表明代表作者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举例如下:

(1)“有长者风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择要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二、感悟研读文本

学生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部分,其他同学听读思考:

1、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标画原文回答)

3、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结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择要概括:

(1)写犀利目光;

(2)写目光蕴情丰富;

(3)眼睛有威力;

(4)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要求学生细加体会,讨论交流)

3、这个问题要做重点研读:

(1)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2)对不同点的研读,结合课下学生查阅茨威格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让学生讨论: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明确:

因为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加上在《复活》中反对上帝,不信来世,被官方教会革除了教籍,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尔斯泰以他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因而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由此和课文进行比较,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择要概括为:

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教师总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作者运用极其巧妙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把人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空间,似乎在精雕细刻一座永恒的雕塑,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体裁是回忆录和传记,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的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们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我确立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作者,明背景,扫清字词障碍。

2.赏句子,品语言,了解人物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

1.懂手法,明主旨,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学技巧,会合作,体会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对人物外貌细腻而夸张的刻画所运用的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的`知识面比较窄,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可以说是空白,所以课前应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托尔斯泰的材料,增加对这位大文豪的认识。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结合我校十二五市级科研课题“课堂师生互动有效策略研究”之“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的有效策略,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有效提问”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环节采用我校的“六环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我的课堂环节如下:

1.学生借助学习用具设计自学笔记。(学生课前完成)

1)知作者 明背景 扫障碍

2)赏句子 品语言 悟情感

3)解文题 明主旨 懂结构

2.教师导入并出示自学提纲。(3分钟)

【创设情境】

3.教师分配各组学习任务。(2分钟)

【以学定教】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14分钟)

【质疑探究】

5.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参与其中)(15分钟)

【精讲点拨】

1)板书提纲,突出重点 2)学生讲解,生生互动

3)提出质疑,教师补充 4)学生评价,小组评比

6.学生巩固反馈。(与上一环节交叉进行)(5分钟)

【巩固内化】

7.随堂测试(5分钟)

8.布置作业(1分钟)

【总结作业】

(二)说学法

结合我校“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两段六环”的构建工作,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把教学任务分配给每一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探究。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笔记的内容,进行自我汇报展示。

我设计的自学提纲如下:

(把研讨提纲分配给5个小组,组长进行组内任务分配,根据学生层次进行难易组合。)

1.感知课文 读懂人物:

(1)你想象中贵族出身的大文豪托尔斯泰是什么样子?

(2)在课文中你求证到的答案是怎样的?

(3)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是什么样子?

此3个小题目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想象中进入文本,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使他们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这个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任何以教师个人的阅读体验为切入点的教学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在双边或多边对话中,话语权不是仅仅掌握在教师手中的。

(4)作者用哪四个词来形容托翁的肖像,有什么作用?

(5)描写时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段和什么描写方法呢?

(6)作者是如何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7)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此4个小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品读人物,学习用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的个性,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意识,更是让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生动感人。

2.探究课文 读懂作者

(8)作者为什么要不遗余力、浓墨重彩地描写托翁的眼睛?

(9)让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内心世界?

此2个小题的设计意在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情感,蕴涵于作品深处的意蕴就迎刃而解了。

3.情感升华 读出自己

(10)你是注重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修养?为什么?

(11)你是怎样

努力成为这样人的?

此2小题设计目的在于情感延伸,使学生的视线投射到自己身上,思考自己的人生,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目标。

4.知识迁移 读出问题

(12)作者描写眼睛和前面的肖像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不同?

(13)这种先丑化后美化的写法叫什么呢?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作家导入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文学大师。这对我们理解课文非常必要,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地听。

托尔斯泰,一位文学巨匠,在俄国文坛驰骋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他是世袭贵族,却一生致力于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他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到了晚年,他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却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他。真沙皇对他无可奈何,而他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

他是俄罗斯的世袭贵族,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身体力行向贵族阶层反叛和宣战。

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声名显赫,拥有庄园,却甘愿放弃一切、散尽钱财,去做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

他拥有无数的文学信徒,却不容于家庭,晚年离家出走辞世于车站。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享誉世界,死后却安静而朴素,连一块墓碑都不要求。

他的遗言不是留给妻儿的,而是留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

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是艺术杰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他就是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巨匠,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列夫·托尔斯泰。

二、初读——初识托翁

1、真正的托尔斯泰我们已经无缘得见,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文字描绘去拜访这位世界文学巨匠。本文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托翁创作的一幅“肖像画”。在茨威格笔下,托翁长相如何?请你浏览文章,勾画描写托翁形貌特征的语句,并概括回答:

托尔斯泰长得,因为他。(用原文语句回答)

师:总结同学们的发现,我发现在茨威格笔下,托翁有着鲜明的外貌特征:

他须发浓密(丑)——乱蓬蓬的头发,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植被多于空地

他脸孔平庸(丑)——: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长相粗劣,像粗制滥造的小屋;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难看的招风耳;额头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眉毛宽约一指,朝上倒竖,像纠缠不清的树根;小眼睛;狮子鼻宽宽的、两孔朝天,像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他脸色平淡无奇(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像禁锢思想的囚牢;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他气质丑: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拥有一张俄围普通大众的脸,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他身材丑:矮小敦实,像个侏儒。

总体印象:托翁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洞察世事的眼睛。外貌丑——眼睛美

思考:俗话说,瑕不掩瑜,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着重描写托尔斯泰平庸、普通的外貌?

明确: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既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真实刻画,同时又揭示出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这种写法就是先抑后扬。

三、精读——眼睛

作者为什么重点写托翁的眼睛?他从托翁的眼睛中读出了什么?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认真阅读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说一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托尔斯泰?

补充材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对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的评论。)

补充材料二:对俄罗斯上层社会的呐喊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这里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安娜·卡列尼娜卧轨时对上流社会的诅咒实际是托尔斯泰内心深处对俄罗斯上层社会的呐喊。)

补充材料三:托尔斯泰的忧郁

托尔斯泰决定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家产和版税,统统分给穷人,以求得良心上的安稳。托尔斯泰还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在烧茶、劈柴、生炉子上,为学生编写识字课本,为农民编写俄语读本……但这一切,在外人看来几乎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高尔基就从来不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去种地、修炉灶、做皮靴”有什么必要。但托尔斯泰就这么干了几十年,他穿着宽大的农夫的上衣、一部蓬松的大胡子、满脸愁苦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1910年11月7日,托尔斯泰死在他的出走途中,死前他说:“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这是他最后的话。

补充材料四:托尔斯泰的爱心

19世纪的俄国还很贫穷落后,而且等级森严,农民的孩子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托尔斯泰就在自己的庄园里创办了贫民学校——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学校。他收的学生都是当地的农民子弟,甚至还有四五名女生,这在当时可真是破天荒。托尔斯泰的教育模式极为自由开明,迥然不同于当时传统的墨守成规的贵族教育方式。他对学生不约束,不体罚,完全由着他们的兴趣选课并自由发展,同时注重在日常行为中自然而然地灌输民主平等的意识。学生中有人在多年后回忆说:“我们早晨到校上学不受时间的限制。学校里没有传统的功课表,也不用打铃的形式来区分课时。每门课都很有意思,每个人都可以上他想上的课程,有人学地理,有人学历史,有人学写作或绘画,有人只想看书。如果学累了,可以随便倚靠着睡觉。我们感到非常自由,经常一整天呆在学校里,到很晚才回家。”

还有一个故事也许更能说明托尔斯泰的爱心。

一次,当托尔斯泰行走在莫斯科的广场时,一个乞丐向他乞讨。托尔斯泰立刻就要掏钱,旁边一个朋友告诉他,这个乞丐不值得施舍,因为其品行之恶劣,全莫斯科都闻名。托尔斯泰回答:“我不是施舍给他那个人,我是施舍给人道。”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的爱已经不是洒向某个特定的阶级,某些不幸的个人或人群,甚至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宇宙间的一切生灵的关爱与怜悯,而是已经升华为一种境界,如同一面柔软却又锋利的剑,直面人类的灵魂。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锐利、锋利,让人感受到他精神世界的丰富,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他是茨威格心中的偶像。

四、品读——修辞

很高兴我们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已经从外表逐渐走向内心,这让我们明白了人的高贵不在于相貌而在于灵魂。在阅读文章时,我们除为托尔斯泰的人格所折服,还深深折服于茨威格妙趣横生的文笔。

找出你印象最深的语句,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五、结束语

茨威格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虽然我们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但却是个很好的开始,老师有个建议,让我们阅读大师,走进经典:

(多媒体展示:《名人传》《忏悔录》《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联想想象,启发思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有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财富、地位、名誉,最后却孤独凄凉地病死在一个无名的小火车站;生前被誉为俄国文学大师,死后的坟墓却是最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俄罗斯的世袭贵族,却放弃一切,心甘情愿去做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这样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人,让许多人产生了好奇心,他就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恰恰抓住了托尔斯泰的一生充满矛盾这一特点,用他独到的文笔为我们勾勒出托尔斯泰的独特形象。

也许同学们对这个人物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文豪,模样儿长得如何?生活应该过得怎样?

生:他可能长得高大英俊,很斯文,言谈举止,文质彬彬的;衣着很时髦,身边有许多仆人,出门有豪华马车(相当于今天的宝马),总之生活过得很滋润……

师:下面就带着我们的想象,快速阅读全文,看看托尔斯泰的形象和生活是否与我们的想象是一致的。

二、把握内容,学习比喻夸张

(一)学生快速朗读全文,并思考。

师:你认为文章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什么?(分别指出文中相关的段落)

生:外貌特征(1-5)(整体)

眼睛(6-9)(侧重)

(二)精读前五段,理解人物外貌特征(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阅读,养成勾画、旁注的习惯)

教师范读1—2段,学生朗读3—5段

师:你认为文中的托尔斯泰的长相与我们想象中的托尔斯泰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后明确——这些文段依次写了托尔斯泰的须发——面部——面容表情——长相平平(普通)——其貌不扬:令拜访者失望(侧面描写)

1、学生概括其外貌特征

师: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生:失调、崎岖、平庸而粗鄙(“丑陋”、大众化)。

教师引导学生细化,要求在文本中找依据,勾画出相关句子、词语,侧重品味“崎岖”的含义,然后依据这些描写加以联想、想象,在头脑里形成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

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将托尔斯泰的“胡髭、鬓发、眉毛、鬈发、胡须、脸颊、额头、鼻子、耳朵、眼睛”逐一展示出来,形成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让学生与自己的想象画进行比较。

2、怎么刻画出来的?(方法)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学生齐读练习三,了解其定义和作用——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能把人或事物表现得生动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师: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作了哪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c.“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d.“……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e.“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平庸而丑陋”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同时也暗示了托尔斯泰的不平凡。

(三)、精读后四段,感受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人格的高尚。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的句子,进而感受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人格的高尚。

学生默读后四段,边读边勾画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的句子。

示例第8语段:

作者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再次将托尔斯泰的肖像图按“胡髭、鬓发、眉毛、鬈发、胡须、脸颊、额头、鼻子、耳朵、眼睛”逐一展示出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用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精美、独特。

1、教师范读6-9段;学生勾画直接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讨论:从这些句子中你发现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明确:“眼睛敏锐、目光犀利、蕴藏有丰富的情感,很有威力”等评价,由此可见作者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重点理解文中描写其眼睛的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结合托尔斯泰的身份、生平来理解)

示例:托尔斯泰的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中,突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

学生赏析(生生互动):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夸张描写,突出作为作家的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作为一个世界文豪,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突出了他眼睛观察的敏锐性和丰富性)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运用比喻,突出了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百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通过他的作品准确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里的比喻,告诉人们托尔斯泰是一个作家,作家的良知使他敢于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批判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揭示出农民贫困的原因。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良知又使他敢于批判自己,解剖自己,毅然与贵族家庭决裂——这是伟大作家的共性,例如鲁迅,他也敢于无情地解剖自己)

明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锐利、锋利,让人感受到他精神世界的丰富,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他是茨威格心中的偶像。

三、进一步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的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义?

思考讨论后明确: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思考讨论后明确:这并不矛盾。因为,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但他又是痛苦的,它看透了暴政、虚伪、丑恶和苦难,也看清了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的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与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四、探讨全文写法,进而理解托尔斯泰的伟大(矛盾统一体)

对比

外貌丑——眼睛美(心灵美,境界高,精神伟大)

衬托

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着力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

思考后明确: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既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真实刻画,同时又揭示出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突出了他是一个矛盾体:他形貌和思想精神的矛盾,也是他的人生追求、态度与他的贵族身份的矛盾。所以他的一生都处于矛盾和痛苦之中,到晚年他终于放弃了自己的权利、财产和贵族身份,甘愿做一个农民,最后病死在一个小站上。

过渡:逝世后,他被埋葬在一个荒郊野外的“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中,这个土堆无人守护,也没有十字架、墓碑、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却被茨威格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问:联系这篇课文,请谈谈为什么?

思考后明确:因为他是一位既普通又不平凡的人,是一个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没有结束的话

作家余华说:“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同学们,其实对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说,一节课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作品的内涵需要我们在反复的阅读中去品味、挖掘。就像本文,我们只是开启了一条缝,托尔斯泰还有更多、更广阔的精神世界等待我们去探寻……愿同学们亲近文学,走进名家,愿文学雏鹰从这里起飞!

刘少鸾,中学语文教师,现居重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