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优秀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谈论探究新闻中场景的描写和语言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02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03
教学重点
1、体会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学习把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3、欣赏本文标题的精妙之处;究新闻中的场景描写和语言中的情感。
04
教学难点
探究新闻中的场景描写和语言中的情感。
05
教学时数 1课时。
06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将目光投向了东方之珠——香港,因为这一天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在历经156年的殖民统治后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一个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作为中华民族儿女,我们应该铭记这一时刻所以先让我们来重温那激动而自豪的一刻。
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现场视频”。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这一盛事也吸引了世界,各方的关注。来自新华社的四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的报道了这难忘的时刻,而本文也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知识回顾
要品读一篇优秀的新闻稿,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新闻的相关知识。
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标题、导语、主体。)
3、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是五个“ W ”和一个“H”: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 ;what何事 ;why何因 ;how何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篇课文,根据新闻的组成部分,概括本文的结构顺序。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1) 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2-10) 具体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结语:(11)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四、再读课文,研习文本
大家把结构划分的很准确。刚刚我们回顾了新闻的知识,而这篇文章准确地来说是写一篇新闻特写。
展示新闻特写的概念 :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
本文的主体部分就是选取了97年香港回归,英方撤退时的几个重要场景,请再一次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这几个场景,找出场景中作者将镜头聚焦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点,并分析其意义。
以前后四人为单位,彼此之间交流所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1、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2、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3、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4、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标志:英国统治结束,香港已经回归祖国。
五、问题探究,品读精彩
香港回归,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而这篇消息却独胜一筹,曾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它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问题1、“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有何内涵,有什么独到之处?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字面上看,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写实的一面,是现实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离去,象征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问题2、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 第4、7、11自然段。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作用: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背景材料的引用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问题三3、这篇新闻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叙述沉着而冷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我们能感受到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并谈谈你的理由。(小组讨论)
参考答案: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分析,两层含义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5、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6、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六、课堂总结与拓展延伸
作者选取一个独特的角度,结合历史背景,郑重地记录下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时刻,既没有只写中方,又完整反映了英方撤离的情况;既没有对英方讽刺挖苦,又突出了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含蓄而有风度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本文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我也想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你是现场记者, 面对观看实况转播的亿万观众,你想说些什么?
七、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京奥运会追求两个目标
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司长肖天23日在这里表示,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东道主,中国代表团追求两个目标:金牌的数量和金牌的含金量。
担任第五届城运会组委会竞赛部部长的肖天介绍说,截止到目前,中国运动员已经拿到了230多张雅典奥运会入场券,在接下来的一些预选赛中还有希望争取到更多的雅典奥运会参赛席位。中国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力争好成绩,但很难说金牌的总数是否会超过悉尼奥运会的28枚,因为在悉尼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在各个项目上都发挥出了最佳水平。
谈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远景目标时肖天说:“作为东道主,中国代表团在2008年奥运会上要努力实现两个目标,既要争取多得金牌,又要保证金牌含金量。在三大球项目上即使拿不到金牌也要打出高水平的比赛,充分体现中国竞技体育蓬勃发展的势头。”
他认为城运会上涌现了许多有潜质的年轻队员,他们将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力军,但城运会并不是北京奥运会的选拔赛,这些生力军能否最终入选中国军团,还要看他们那时的水平和状态。
1、请用横线画出导语部分。
解析:新闻的导语是以精练的语言概括事实或消息的中心,它一般放在新闻的第一段。
答案:第一段。
2、北京奥运会追求的两个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第一段,第一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答案:金牌的数量、金牌的含金量。
3、请概括最后一段所包含的信息。
解析:提炼信息要抓住关键的语句分析。 参考答案:①城运会上涌现出了许多有潜质的年轻队员。②这些年轻队员可能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力军。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展示中英交接相关照片,回顾历史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香港)(观看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背景介绍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三、知识回顾
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3、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是五个“ w ”和一个“h”:
即1、when:何时 2、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 6、how:何果
四、文本探究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一)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
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 (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二)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三)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四)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本文的细节之处非常多,课下自己多找些,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还可能有以下回答: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2、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五)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七)小结课文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中国收回香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收回香港完全符合国际法,是正义之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
二、70年代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性进展,与英国关系的改善,为中英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条件。
三、“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证。
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是我们能够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板书设计
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二、简介文题与体裁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三、复习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 what:何事 5、 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四、生字词旗帜(qí zhì) 掩映(yǎn yìng) 瞩目(zhǔ mù) 展拓(zhǎn tuò)冉冉升起(rǎn rǎn ) 凝重(níng )五、分析课文1、 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下午6点15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1997年零点40分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场景二:下午6点15分 在添马舰 军营东面的广场 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5、 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6、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7、结构分析: 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8、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六、结束语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七、板书设计 (特写) 一 傍晚降旗 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 交接仪式 三 子夜告别 感悟→情感 四 零点40分 教学反思新课程第四单元的体裁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我认为应该联系现实懂得设计这个单元的目的,所以在研讨过程中将知识性和情感价值态度观的培养并重,毕竟我们应该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都贯彻新课程理念,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无形中在各个方面能够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次教授新闻单元,还存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切合点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