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一单元第二篇文章,是一篇语言风格简洁,故事性强,在寻常的故事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性的记叙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该页是编辑给家人们找到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知识点精析【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教师:
1、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幻灯片、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设计思路】
课文叙事性较强,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时,可以从事与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更值得体味。教学时应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课文,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参考导语设计:
1、故事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
(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
(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你能从中有更多人生的启示。
2、温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3、谈话式导入:
谈谈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并说说为什么印象最深刻?
老师讲述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先讲述后总结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幻灯显示多一份经历,多一份明智。生畅谈看法。师明确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总结经验。
二、过渡
我们的经历毕竟有限,还可通过听别人的故事,使自己更明智。板书课题、作者。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要求:看清读准、边读边思、圈点勾画、记住内容。注音: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耸立(sǒng)啜泣(chuò)着眼(zhuó)头晕目眩(xuàn)迂回(yū)纳罕(nàhǎn)小心翼翼(yì)解释:训诫嶙峋纳罕小心翼翼啜泣
2、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求:
A、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B、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C、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参考答案
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我,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经历和收获。
3、课堂交流:
组织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四、研读与赏析
1、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A、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停顿合理,语调抑扬。
B、把握好人物的心态和情态,语气恰当,感情真挚。
2、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附投影片:
爬下悬崖动作心理哭信心全无伸、探、踩有了信心又照着做信心大增移动、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3、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五、体验与反思(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讨论交流。
大屏幕展示思考题: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2、拓展延伸:
⑴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⑵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⑶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六、拓展练习
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七、阅读指导
1、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2、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3、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7~22段,背诵最后一段。
2、美词妙语积累。
3、练笔:请把你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经验教训用100~300字写下来。
【教学反思】
有一些学生不能理解有些书面用语的含义,如纳罕、训诫等,我通过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等方法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明白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字词教学仍然是一个重点。
本节课中,我初步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好处。而且本课设计的多角度阅读。学生的潜力很大,真正感受到了教学相长。在多角度阅读中,学生创见性地从母亲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看法,在备课中我就忽视了,借机顺势让学生想象如果是母亲来救我,那会是如何的情形?学生结合母亲的教育方式绘声绘色的谈了母亲的歇斯底里的表现,并预测到母亲的这种教育会让我一辈子没出息。继而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作比,体验到严厉的父爱背后深深的期盼和深沉的明智。甚至有些学生结合自己家的教育来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教学环节预料不到,但在课堂上掀起了小高潮。我深刻感受到,新教材的课堂不再一成不变,僵死固定,而是灵动多变,较难把握。老师只有精心全方位备课尤其是备学生的可能,才能游刃有余。
设计课后小练笔的目的是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切身的感受,让学生明白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口语表达与写作思维紧密联系,自觉地在头脑中树立大语文的概念。
一、复习导入 你能不能只用一句话概括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它,最终一定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意在让学生再次熟悉课文内容,锻炼学生高度概括的能力,注意语言的简练
二、多角度阅读 一、父母角度: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杰利的角度: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四个孩子的角度: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1、意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人物的行为特点,能够分清父母的溺与爱,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2、二、三题的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及主观评价能力,因为,交朋友是他们这个年龄最感兴趣的事,在有话可说的基础上,既锻炼了口才,教师又可以给予是非对错的引导
三、拓展思维 扩展迁移练习:假如……
(考考你的智慧和能力,也是练口才)
1、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本题让学生走进课文,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本题又是口语交际训练,应热情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自由言说,教师重在因势利导
四、教师寄语 教师配乐朗读王国真的经典散文诗两首
《旅程》和《走一步 再走一步》
深情演绎,再次感染,激励学生。
五、思想升华
欣赏完这两首小诗,同学们最新的感悟是什么?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用诗感悟,让学生迈好人生的每一步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随笔《我怎么不胆小了》。
2、搜集勇敢无畏的名言警句10句。
3、 完成练习题
4、预习下一课 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课文,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并能够把文章的哲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
板 书 设 计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多角度阅读
父亲:明智、教子有方
母亲:慈母多败儿
杰利:“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不是真正的朋友
未来的路上,我愿意走一步,再走一步!
最终确定讲《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题目是在和赵老师商量之后,赵老师说虽然文字浅显,但内容富有启发性,特别是对于初一新生来说,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对他们来说很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于是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阅读教材,研究教参,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希望能够给孩子们上一堂高质量的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课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富有启发性。作者通过回忆自己8岁时的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困难。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所以我在案例设计时从以下三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
3、阅读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在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和中心后,对文章精彩之处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深入探讨人物性格。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无提问课堂教学方式来推进,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句话,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们指导什么。同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体验才能有效实现。最终要对学生有启发性,就需要学生有相同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会面对苦难的方法,所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进而加深对学生的启发性,让学生进一步分析题目的深刻含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却没有收到相应的好的效果,虽然在不同的班级都已经试讲过,但是这次的课堂效果不是很好,一方面孩子们上午体能测试,耽误了预习,所以对课文预习不充分,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简洁,不流畅,对细节描写体会不到位,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的把握不准确,特别是最后的环节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成长故事时,孩子们一时想不起来自己的成长中类似的故事,所以一时感觉课堂气氛不是很好,第一次上公开课,孩子们还有点拘束,在能煽动他们情绪的朗读环节没有煽动起来学生的情绪,导致整堂课,气氛不是特别活跃。另一方面是我个人原因,虽然感觉不紧张,但是潜意识中还是很紧张的,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语速不自觉的就加快,让孩子们没有反应的时间也是造成他们气氛不活跃的一个原因,一直都在紧张的看表,唯恐到点讲不完,所以每个环节都特别的仓促,给人一种赶时间的感觉,这样本来设计好的对语言方面的分析不是很透彻,孩子们读的还是不错的,但是感觉还没有达到完全的高潮,就被我匆匆结束啦,一直在忙着赶环节,其实这些都是课堂掌控能力不强的表现,其实真正的高手,就像赵老师说的,在设计课的时候,自己要预测到几种可能性,最后的一个环节u要有弹性,这样就不会一直在赶时间,就不会有的地方品不透啦,学生放出去深入分析,这样课堂的高潮就出来啦,即使最后的环节没有进行到,给人的感觉这个课也是完整的。另外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对你讲的内容进行分析,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进行预设,对于不同的表现要有不同的对策,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掌控课堂,就不会因为自己的课备的很熟,而说的很多,课堂成了自己一个人的舞台,另一方面也不会因为学生的发挥而牵着你走,最后被学生牵走了,而回不到自己要讲的主题上来,这样的课堂分明都是失败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练就掌控课堂的本领,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愿意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一种深厚的韵味隐藏在其中,那是一种不急的从容,不赶的睿智。就如早上的作文课没有太多的期望,但却有了丰厚的收获,一位老教师对课堂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对课堂下每一位听课老师的尊重,举手投足、只言片语,那是一种语文的修养更是一位语文老师的智慧。
教学目标
①精读课文,品味词句。
②角色复述,体验探究。
③联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一、激情导人,寻求共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如果是你,你又是怎样做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从中感悟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快速默读,初步感知
1、教师默读指导: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默读效果: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走”的结果如何?
三、重点精读,合作探究
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分组讨论,质疑问难。重点在于心理感受。
教师可提供下列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f.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四、一般复述,总结延伸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阅读复述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如果时间不够,可放在课外进行。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进行角色复述的准备:你最喜欢哪一个人,请你以他的口吻说说当时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角色复述,体验提高。
教学设计
一、朗读感受,温故知新
请同学朗读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在体验中导入新课。
二、角色复述,深入理解
以父亲、同学、杰克的角色来复述故事,进一步认识人物,理解课文。
学生评点,提高听说能力。
三、联系生活,体验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拓展延伸: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最好学生生成问题)
让学生在讨论体验中不断拓展思维的空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
四、教师小结,课外延伸
1、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2、请同学们把课间讨论交流的材料整理在练笔本上。
3、课外阅读《迷途笛音》,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教学目的】
1、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
一、课堂积累,开拓视野
1、 师出示名言,生齐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 找一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2、 教师点出一些词语,由学生造句:心惊肉跳、啜泣、头晕目眩。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试从文中找出。
2、 从这一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体现在哪个段落上?
五、研读课文,培养能力
1、 生默读讲述脱险经历这一部分,准备复述。
2、 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A.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B.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C.尽量用自己的话。
3、 复述课文,师生点评。
4、 师找出一些语句:嗨,慢着,;我没法──;再见!;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不用客气。;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看见了。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出示朗读要求:
A.用普通话,做到字正腔圆;
B.明晓词语和词组,做到停顿恰当;
C.揣摩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5、 生朗读;师点评。
六、延伸拓展,开发思维
1、 师提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件事虽已过去了,但作者却从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试用文中的话表明这一哲理。
2、 怎样理解这一哲理?
师点拨,启发学生联想:以爬山为例,将爬上山顶的大目标化为爬山途中一个个不小目标;以学习为例,树立短期目标,进而连缀成为长远目标
3、 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分组讨论2、3问。
七、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1、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2、 布置作业:
按六(3)题写成书面小文章或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难点: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策略:
浅显的故事,深刻的人生启迪,是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也是此文的可学之处。怎样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的精髓,我认为应以学生读为主,以学生说为主,在读、说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味,提高学生对挫折、困难的认识程度,提升他们在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课文的复数,人物的分析,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断。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难点。同学们学好方法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可学着运用。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程序教法学法
一、故事导入
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
1945年1月,正是二战期间。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他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 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 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能够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 的启示。
师:这个人就是莫顿亨特,他当时在领奖会上讲了自己只所以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侯的一段经历所留下的启示。于是他就开始讲了一段故事,这故事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文章。
听故事,兴趣导入,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并为后面学生自己复述课文奠定基础,树立模仿的榜样
二、检查预习
1、辩字组词: 耸与怂 灌与罐 屡与篓 峭与俏
2、读词释义: 训诫 啜泣 纳罕 嶙峋 小心翼翼 炫目 (教师纠正)
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了如指掌,同时,为下面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排除障碍
三、整理结构
1、默读(或听读),理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2、默读(或听读),把握故事情节结构。
指导学生重点总结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六要素)意在培养学生听读的能力,并学会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让学生掌握六要素的知识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四、复述课文
一、复述准备:
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4、故事情节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其起止分别是在哪?
5、“我”爬悬崖时遇到哪些困难?
6、“我”是怎样脱险的?
二、开始复述
甲:复述“遇险”
乙:复述“脱险”
要求:切忌背诵
反馈:学生评价,并就不足之处进行复述。1让学生学会有意识的利用记叙文要素整理文章结构,为下面复述打好基础。
2 先自由复述给他们在书中提炼复述素材的机会,为当众复述打下基础。同桌互相复述意在弥补复述中的缺漏
3锻炼他们的口才和应机语言组织能力
五、合作探究一、内容探究
讨论:
1、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2、“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
3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4、、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
5 、父亲是怎么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课文中几次写到杰利?是详写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二、主旨探究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1、心理描写是本课时的目标,培养学生能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并不忽视细节,指导他们能够注意景物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
2、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所以重点分析。特别是要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文中的哲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因势利导,允许学生有独到的感悟,提倡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六、启示1、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会积累成大成功。水到渠成的感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
七、当堂反馈
1、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形容十分恐惧不安。( )
②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
③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丧失信心,意志消沉,不能振作。( )
2、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①训诫( ) ②屡次( )③迂回( )
④啜泣( ) ⑤耸立( )⑥纳罕( )
⑦颤抖( )⑧瘦骨嶙峋( )
⑨头晕目眩( )落下( )着眼(
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基础的掌握情况
八、家庭作业
品味《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心理描写
1、圈点勾画。把句子中真切细腻地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找出来
2、批注心得。把自己对这些精彩词语的理解写下来,如果感到有疑问也应该及时写好批注。
3、推己及人。想象文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在那时那地,自己会怎样想会怎样做,通过比较体会文章心理描写。
有助于对教学目标更好的达成。
板书设计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毫无信心
走 一 步(详)
爬下悬崖 萌发信心
(记事)
再走一步(略)
信心大增
启示:
1、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说理)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
会积累成大成功。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程序教法学法
一、复习导入你能不能只用一句话概括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它,最终一定会战胜困难和挫折。意在让学生再次熟悉课文内容,锻炼学生高度概括的能力,注意语言的简练
二、多角度阅读一、父母角度: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二、杰利的角度: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三、四个孩子的角度: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1、意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人物的行为特点,能够分清父母的溺与爱,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2、二、三题的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及主观评价能力,因为,交朋友是他们这个年龄最感兴趣的事,在有话可说的基础上,既锻炼了口才,教师又可以给予是非对错的引导
三、拓展思维扩展迁移练习:假如……
(考考你的智慧和能力,也是练口才)
1、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本题让学生走进课文,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
四、教师寄语教师配乐朗读王国真的经典散文诗两首
《旅程》和《走一步 再走一步》
深情演绎,再次感染,激励学生。
五、思想升华
欣赏完这两首小诗,同学们最新的感悟是什么?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用诗感悟,让学生迈好人生的每一步
六、布置作业1写一篇随笔《我怎么不胆小了》。
2、搜集勇敢无畏的名言警句10句。
3、 完成练习题
4、预习下一课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课文,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并能够把文章的哲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
板 书 设 计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多角度阅读
父亲:明智、教子有方
母亲:慈母多败儿
杰利:“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不是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