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最新7篇】

《三峡》节选自南北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注》,是山水文言文。 全篇只用一百五十五个字,既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又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阔的景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是可爱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编的《三峡》教案【最新7篇】,欢迎阅读。

《三峡》教案 篇1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能按照老师要求做到预习,理解能力较强,本班为课改年级,通过一年的训练,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课堂表现活跃,能与教师密切配合,学生之间能相互合作。这是设计本课教学活动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写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诵读和翻译能力。

(2)。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重视朗读训练。

3、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读-译-思-用-背

四、教学媒体:

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掌握字音(投影)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沿溯(sù) 飞漱(shù) 属(zhǔ)引

(三)运用竞赛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

1、疏通文意。

2、竞赛辨明词义(投影)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

哀转久绝(绝:消失)

3、相互质疑

(四)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注意:

1、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沿//溯/阻绝。

3、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 清/荣/峻/茂

5、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教学反思

学生课前预习较充分,竞赛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应一直贯彻下去。部分学生在朗读节奏停顿上,能力较差。而课标要求程度,故应加强学生朗读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想像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布局的巧妙。

第一段: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高峻美

第二段:夏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春冬之景: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

第四段:秋峡: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小结:本文先写山,再写水,抓住景物特征,以不同季节表现三峡的美景。

(三)体会作者情感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一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高峻美)

第二段:想像 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第三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四)揣摩语言,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投影仪显示文句)

1、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明确:

1、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 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动静结合,色彩各异。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3、 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五)根据图片,描绘美景

(六)提示性背诵

(七)布置作业:与《早发白帝城》诗文对读。

(八)总结全文

1、 学生可读可背课文。

2、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再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

3、 学生分组读课文,读出情感。

前三段学生应读出赞美语气,但语气有所不同,最后一段读出悲凉的气氛:

1段:语气稍高昂,语速中。

2段:语速加快,突出 水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3段:语气舒缓,语速稍慢。

4段:语气稍低沉,语速稍慢。

4、 师生共同品味写景的妙处。

5、 据教师出示的三峡图片用语言加以描绘(要求用上文中词语)

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写作后全班交流。

6、 教师根据课文分析提示性让学生背诵。

7、 教师布置作业

8、 教师总结:郦道元用文字描绘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同学们也会在三峡壮丽的历史画卷上添上精彩的一笔,努力吧!

教学反思:

课文用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故研讨语言是本文的重点。我在设计时灵机一动,从网上下载三峡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三峡的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三峡,同时用上一两句文中语言,这样既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我认为这是本文的一处亮点。

当然,在板书时有学生提出异议:“高猿长啸”不是写水的,这是我的疏忽之处。

《三峡》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也可借助字典或词典里借词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想象所描绘的景象,能找出交待游览路线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通过理解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同时了解三峡独特的景色,使学生产生喜欢三峡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要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写景的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游览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爱三峡》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地图:指出三峡所在的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自学情况:包括生字的音、形、义

2、听取汇报

3、指名读课文,订正字音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脉络。(试给课文分段)

2、默读课文:

1)思考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2)作者是怎样把三峡连起来的?画出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3、听取汇报,教师指导。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四、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长江三峡指的是巫峡、西陵峡、瞿塘峡,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下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

五、作业: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文章层次分明,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很容易的理清了文章脉络,同时初步了解了三峡独特的景色。

《三峡》教学设计 篇3

课标要求与分析:

《三峡之秋》与语文课标中“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有关。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读感悟”的自主学习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第85-87页的内容。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静心地品读着文章,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国母亲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视野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

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3、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下面,结合大家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哪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三峡?(生充分介绍)

2、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老师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放三峡风光片] 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美)

3、录像中的三峡真美,作者方纪笔下的三峡更美。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1、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早上”、“中午”、“下午”、“夜”。)

(二)、自主探究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找到答案?(成熟)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充分说)三峡的秋景如此迷人,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2-5自然段,找到答案。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勾画描写三峡秋天景色及特点的语句。

(2)勾画出描写景色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

早晨

(1)学生充分说。

(2)教师引导:三峡早晨的特点是什么?(明丽)进一步解释“明丽”那些事物是明丽的?(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

(3)三峡的早晨就像是一首美妙的音乐,(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中午

(1)中午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热烈)(学生充分说)

(2)你见过热烈的场面吗?课文那些句子是描写三峡热烈的特点的?

(3)出示:“中午,群峰披上金甲…。.。三峡有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4)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拓展:还能把长江比作什么?

小结: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生机,是如此热烈,这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不正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吗?

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读出雄劲、热烈的气势,评读,男生读。

下午

(1)出示三峡神女峰的图片。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觉?(雾多)

(2)这是什么时候的三峡?(下午)

(3)出示:“下午,太阳还没有落……。.”这一段,下午的三峡给你留下了那些深刻的印象?(学生说,老师补充)

(4)讲解:“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比喻句)

(5)此时的长江和中午的长江比较,怎么样?能用一个词概括吗?(平静)

(6)男女生分读3.4自然段,读出热烈、平静的感觉。

夜晚 三峡的夜晚景色如何?

(1)学生充分说。

(2)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出示“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摇曳”。师进一步解释: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静衬动的写作方法,更能体现夜的宁静。

(3)读这一段,读出静的感觉。

月夜

(1)说到这宁静的三峡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读,你们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三峡的月色到底独特在哪呢?大屏幕出示“这时…………从山上挂下来”。学生谈理解,教师补充: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皎洁,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月亮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像素锦那样直挂下来。(再次强调比喻句)

(3)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美妙的月色,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吗?(自由读,推荐读)

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是呀,月光如水,多奇妙呀!这就是三峡的秋天,“这一天正是中秋”(随即出示)(1)齐读这一段。(2)作者在最后点明这天的时间,你觉得有必要吗?去掉可以吗?(照应开头,起强调作用)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作者为什么能把三峡之秋景写得这么美?

1、学生阐明观点

2、师补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小结: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方纪笔下美丽的三峡,希望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善于观察和积累,以便于书写自然之美。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秋景。(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三峡》教案 篇4

一.教材及学情的分析

《三峡》是山水游记的杰作,郦道元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长江三峡的壮丽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节选自《水经注· 江水》,编入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单元要求“注意了解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要求“背诵诗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其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在初一年级学生已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篇幅短小,层次清楚,词义注释较具体,适合学生自主阅读。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第四学段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背诵”其中的优秀者。结合初二学生的文言基础,可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第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课文文字障碍,找出其中有积累价值的语汇充实自己的文言储备;

第二.在熟读中理清思路,紧紧扣住课文内容,体会写景的妙处,摸索写景的方法;

第三.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多读,熟读以至背诵。因此,宜把“通过朗读以至背诵课文,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课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绘,画面感强,动人心魄,因此“领悟三峡景物的特点,体会写景的妙处,做一点简要的分析”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二。课文综合运用多种景物描写的方法,课文第二部分的内部层次安排的意图,学生可能产生疑问,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及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读”,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自由读等方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解决课文中比较艰深的字句。

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可采用发现法,不求学生分析探究得面面俱到,只求在引导之下,学生能对写景的方法有所发现,对层次的安排意图有所领悟即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在学法上,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养成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等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句的习惯。学习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认读感知

首先要求学生畅读课文五分钟。可采用各种朗读形式,语速、语调可加以变化。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增强语感。读要读得正确、通顺、流畅。基本要求是读音准确,不读破句;较高要求是注意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合宜。

学生熟读后采用自读自译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译。就文章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学生质疑,并尽量请学生说出译文,老师评讲。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二步:品读探究

学生继续诵读课文,教师出示阅读思考题,要求学生先根据思考题自己品读课文,独立思考,勾画出相应的语句并做一些简要的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学习所得。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读课文,以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下六个问题根据各人学力求得解决:

(一)课文先总写三峡地貌特点,再分写三峡四季景色。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明确作者描写对象的主体。(思考要点:“峡”者,两山夹着的水道也。文章描绘的景物自然以“山”、“水”为主体,理解、读背这篇课文,自然也以“山”、“水”为线。)

(二)请找出文章中描写“山”的语句,用“从……我们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的句式做一点简要的分析。(思考要点: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三峡的“山”夹江对峙、绵延不绝;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以看出三峡的“山”高峻挺拔、雄伟壮丽;从“绝谳多生怪柏”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秀丽幽雅、郁郁葱葱……)

文章除了直接描写“山”的语句,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到了三峡的山?(思考要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写出三峡的“山”高耸陡峭,两岸的山离得很近。)

(三)用分析三峡的“山”的方法,学生自己品读三峡的“水”,找出语句并做分析。(思考要点: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水情险恶;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清澈妩媚,摇曳多姿;从“悬泉瀑布,飞溯其间”可以看出飞流直下的“水”给夹江对峙的山崖增添了生机……)

文章除了直接描写“水”的语句,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到了三峡的水?(思考要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夸张手法从侧面写出三峡的“水”水流疾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船行之快,也从侧面写出三峡的“水”流速之快。)

(四)山,雄浑苍凉,充满阳刚之气;水,浩荡奔涌,蕴涵阴柔之美。我们面对平面的文字,眼前却涌现出生动的画面,这与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分不开。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思考要点:写“山”和“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张;写春冬的“水”侧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五)课文第二部分写三峡的四季,却没有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而是先从夏季写起,而且春冬景色合在一起写,这样安排合理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思考要点:夏季三峡中江水上涨,水急浪险,最能体现三峡风光的特点,所以放在前面写。冬春两季相连,冬末紧承春初,长江一带冬春季节景色相近,合写符合情理,也节省笔墨。)

(六)一山一水总关情,透过文章对山水的描绘,我们的心也同作者一起跳动。说说我们体会到的作者的心情。

(思考要点:“良多趣味”一句的意思是“实在是有无穷的趣味啊”,作者面对春冬之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实在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而从笔下自然流露出来,使读者深受感染。)

第三步:拓展应用

用本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记承天寺夜游》,意在培养迁移能力。通过阅读方法的迁移,巩固所学。

阅读思路如下:

1.把握课文描写的对象;

2.分析课文写景的方法;

3.体会景物中寄予的心情。

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课外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美词佳句;

2.收集课外古代诗文中描写山与水的佳句;

3.以“我喜欢三峡的 季”写一段话。结合课文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100字左右。

《三峡》教案 篇5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2、掌握景物的特点和描写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三峡的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三峡》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2

2.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3.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郦(lì)阙(quē)溯(sù)(yǎn)属(zhǔ)

4.指名朗读。

5.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

6.教师点拨。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2)一词多义

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于。这里是“在”的意思)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A.沿溯阻绝(断)B.绝多生怪柏(极)C.哀转久绝(消失)

7.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分析写法

提问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三峡的美?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分别做好记号。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

明确:山和水。写山的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高峻美。

提问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

明确:顺序:①季节顺序:夏、春冬、秋;②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夏季关键字词: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层层铺展)——奔放美;春冬关键字词:素、绿、清、影、清荣峻茂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动静结合)——清幽美;秋季关键字词:寒、肃、凄、哀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面描写)——凄婉美。

提问3:山,雄浑苍凉,充满阳刚之气;水,浩荡奔涌,蕴涵阴柔之美。我们面对平面的文字,眼前却涌现出生动的画面,这与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分不开。让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明确:写“山”和“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张;写春冬的“水”侧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紧扣文本特点,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梳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因花了不少时间在整理字词上,导致课堂的教学任务过重,后面处理得较为仓促。

《三峡》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

1、感情朗读,初步感受三峡的自然风光,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学习积累语言。

设计指导思想:主体、开放、个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前准备:

音乐渲染气氛。播放《三峡,我的家乡》

教学过程 :

一、揭题

1、快乐地读课题。(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欢快的歌曲,《三峡,我的家乡》,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课文。

2、了解课题。

(1)猜一猜:你知道三峡在哪儿吗?三峡这名字是怎么来的?

(2)出示示意图,知道三峡的地理位置和名字来历。

长江三峡全长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所以称它为三峡。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设计意图:加强语文学科与音乐、常识等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通读

假如,让你搭上作者的船去游览长江三峡,你会喜欢上那儿吗?为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读书。反馈,随机正音。板书:山奇水急船险神女峰的传说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大背景,尊重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三、读悟:

(一)、(赏读山)

1、神女峰只是长江三峡万重山中的其中一座,那就让我们先来欣赏描写山这部分的内容。请大家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三峡的好奇?在有关的词句上圈圈、划划、点点。反复地读,结合自己圈划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2、学生读读、说说、充分展开过程。教师参与其中帮助与引导,和学生共同学习。

(1)重点交流,反复读悟:(读和说)

夔门像刀砍剑劈,笔直陡峭。(出示画面和文字)

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缠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座山峰一个模样!(出示画面和文字)

(这三个有的可以怎样读啊?指生读——评价:为什么读的这么慢啊?还可以怎么读?为什么?)

3、是啊,我们读书就得这样,要读出自己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二段,想想三峡的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指生读。师生评议。

4、听同学们读的那么有滋有味,我的嗓子又有点痒痒的了,我也来试试吧。不过,我可不用看书,请每位同学当评委。教师随着音乐范背第二节。

5、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可配乐)

(二)赏读水和船

下面的水和船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自选一段,像刚才一样,一边读一边圈圈点点,读出自己的理解,结合圈点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再反复读读,还可以试着背背。

随机指导朗读。

(1)学生自主选择朗读内容,不由教师指定。

(2)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不做过细的技巧指导。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展示,进一步加深感受。)

设计意图:以人为本,让学生有自由的选择权和充分的自主权;注重读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运用。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和主体的教学模式。

游览到这儿,我们已经深深领略到了长江三峡的无限风光:山奇水急船好险,怪不得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出示句子并朗读)

让我们也来深深地赞叹一声

四、小结:

是啊,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采飞扬,所以,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都为三峡那壮丽的景色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前不久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一首诗《早发白帝城》,一起来背背。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长江三峡美丽景色的赞美,抒发了自己欢快的心情。带着这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课文1-5自然段。

五、推荐一首词:

忆三峡

长江美,最美是三峡。

山奇水急风光好,

船行浪尖别样险。

能不爱三峡?

六、课堂作业

1、背诵课文中写山、水、船的其中一段。

2、摘录课文中描写山、水、船的词句。

3、用简笔画画一幅《百里三峡图》

七、实践作业 。

1、回家把你心中的三峡风光介绍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2、搜集长江三峡的图片资料、神话故事或赞美三峡的歌曲,两周后在大阅读课上举行《话说三峡》主题活动。

《三峡》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学习积累重点词语。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像,体味作品意境。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像,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内容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教学设计导人新课

大屏幕以长 画面作衬底,展示《长 之歌》配乐歌词,师生同唱《长 之歌》。

长 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长 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向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 的俊美。长 之美,美在三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 三峡。检查预习

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明确: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学生初读课文,大屏幕展示重点字词,学生齐读,教师正音后,再限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熟悉课文。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交流质疑。

教师启发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调动以往的知识储备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可设小台阶,予以解决。在准确理解课文大意后,大屏幕投影明确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a.略无阙处(毫无)

b.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c.夏水襄陵(漫上)

d.不见曦月(阳光)

e.或王命急宣(有时)

f.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I

g.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h.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i.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j.飞漱其间(冲刷)

k.良多趣味(很)

1.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m.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n.林寒涧肃(寂静) 0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大屏幕上出示课文中每句话的第一个字,予以提

示,试着背诵课文。

过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o研读与赏析思考问题:

a.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b.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c.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a.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b.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山——奇险夏——急猛水—一春冬——清秋——凄凉

c.表现了作者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学生的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大意对即可。然后找出相对应的语句,反复品读,展开想像,并展示课前找的图片,对照着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a.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

b.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c.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泉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d.到了秋天,则林寒涧素,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在赏析的同时要背熟这些句子。)

小结: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 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O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讨论明确: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O体验与反思

本文记叙了长 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背诵全文。并体会怎样写山水游记。讨论明确:

抓住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不同的季节,以动物、静物相结合的方法来写景;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来写景。

思考: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作业:

背诵课文,并将你的看法整理在作业本上。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