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是细心的小编老李帮家人们收集的11篇八年级语文教案《大雁归来》,欢迎阅读。
《大 雁 归 来》学案 山东济宁 李迎春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大雁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学习方式 自主思考 圈点批注; 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知识卡片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 选自《辞海》 学习过程 一、 预习垫底 掌握主动 要求:根据学习目标,主动预习课文 1、积累字词 正确读写下列字词,并结合语境体会含义 雾霭 迁徙 缄默 窥探 狩猎 凋零 滑翔 顾忌 目空一切 2、圈点批注 在阅读中勾画出能概括部分内容的关键词句,在喜欢的内容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对文中不懂的地方写出自己的疑问 二、 自渎课文 感知文意 1、读了本文,你了解了大雁的哪些知识?在课本上划出来,并简单概括一下,以便交流时能简洁、清晰、流畅的表达。 自我展示: 2、你从文中能体会到作者对大雁怀有怎样的感情吗? 小组内交流、发表不同看法 记下发言要点 百家争鸣: 三、品词析句 体会情感 1、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他对大雁怀有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描写得这么美妙,通过读课文,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这一点? 先个人找,做好批注和点评,再分组讨论、赏析、 赏析角度:遣词造句 修辞手法 表情达意 四、模拟对话 加深体验 话题: 大雁难飞 背景:一群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往南方过冬的大雁,在路过河南新乡黄河岸边湿地短暂停留的时候,因吃了村民拌有毒药的玉米粒和中了猎人连环陷阱捕杀遭到了灭顶之灾。 角色:一只劫后余生、失去了亲人和同伴、独自在空中盘旋、哀鸣的孤雁 一名能够报道事实真相、关爱弱小生灵、唤起人类良知的优秀记者 一个曾用毒药、猎枪、连环夹等各种手段贪婪捕杀大雁的残暴猎手 要求:1、分别以大雁、记者、猎人的口吻模拟对话。 2、记者介绍出场人物、主持对话现场 3、对话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有合理的想象,有创意的配上合适的表情、动作。 延伸阅读 两则新闻 一、数百死雁顺水漂进河南 XX年12月07日 14:48 北京晚报 本报河南讯“我们看见成片的大雁尸体,从黄河上游漂下来。” 12月2日 晚上10时 ,新乡市民杨先生向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报料,称当天下午他和朋友一起到长垣县芦岗乡的黄河湿地游玩,无意中发现这令人震惊的一幕。 记者先赶到新乡约见目击者杨先生。“我和朋友在那儿待了3个多小时,看到约400具大雁尸体。”杨先生说,当地不少人来捡岸边的雁尸,还有人划着小船来捞。 12月3日中午1时 ,记者赶到长垣县芦岗乡附近的黄河湿地。 芦岗乡地处豫鲁交界,沿黄河有大量生长芦苇的滩地,当地人称之为“沙洲”。 记者沿着黄河滩寻尸验证。不时在滩边看到大雁的尸体,有的被搁浅滩边,有的在水中漂浮,有的已经腐烂,远处河面上漂着成片的雁尸。放眼望去,河面上十几只大雁的尸体正缓缓向下游漂去。而在这些“无辜者”的尸体上面,盘旋着十几只侥幸逃过一劫的伙伴。 据悉。这些大雁是某些村民为了给饭店提供野味而毒杀的,有人吃,就有人买,有人买,就有人卖,有人卖,就有人逮, 这条“食物链”,让野生的飞禽遭受了灭顶之灾。 二、雁群为救受伤同伴遭猎人连环陷阱捕杀 东方今报 12月12日 报道 当一只大雁被铁夹套牢,其余的大雁多数不忍离去,它们哀鸣着,滞留在受伤的大雁周围伺机救助,可它们不会想到,在它们的周围,是更多的“连环陷阱”…… 上周,本报与都市频道联合报道了在我省长垣和山东东明段黄河湿地大量大雁被毒死亡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12月7日 ,读者打来电话,说在巩义市与偃师市交界处的黄河滩地上,也有大雁遭捕杀。读者报料说,有人利用大雁的团队精神,用一种叫连环夹的东西,大量活捉大雁。以下报道省略----- 相关知识 团结的大雁 雁群是由许多有着共同目标的大雁组成,在组织中,它们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当队伍中途飞累了停下休息时,它们中有负责觅食﹑照顾年幼或老龄的青壮派大雁,有负责雁群安全放哨的大雁,有负责安静休息﹑调整体力的领头雁。在雁群进食的时候,巡视放哨的大雁一旦发现有敌人靠近,便会长鸣一声给出警示信号,群雁便整齐地冲向蓝天、列队远去。而那只放哨的大雁,在别人都进食的时候自己不吃不喝,是一种为团队牺牲的精神。另外,雁群组队飞要比单独飞提高22%的速度,在飞行中的雁两翼可形成一个相对的真空状态,飞翔的头雁是没有谁给它真空的,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总有人带头搏击,这同样是一种牺牲精神。而在飞行过程中,雁群大声嘶叫以相互激励,通过共同扇动翅膀来形成气流,为后面的队友提供了“向上之风”,而且v字队形可以增加雁群70%的飞行范围。如果在雁群中,有任何一只大雁受伤或生病而不能继续飞行,雁群中会有两只自发的大雁留下来守护照看受伤或生病的大雁,直至其恢复或死亡,然后它们再加入到新的雁阵,继续南飞直至目的地。 一场非典,给喜食野味的人类敲响了警钟。其实,滥捕、滥杀、倒买倒卖野生动物,甚至宰杀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最近,俄罗斯媒体披露:俄罗斯不法商人进行珍稀动物的非法倒卖,获利之丰厚就连军火商都自叹弗如。 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反走私部透露,仅去年一年,俄海关官员共查获了下列稀有动物:200只熊掌,10只喜马拉雅熊,8只鹦鹉,10只基科鹦鹉,1634只浣熊皮,3000只蜘蛛,30只以上的鹰类,还有7张鳄鱼皮。 警钟长鸣: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不仅仅只有我们!!! 珍爱大雁 保护动物
利奥波德
教学目的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shou4)猎 凋(diao1)零 滑翔(×iang2) 顾忌(ji4)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3、导人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4、本文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整体感知
(一)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
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列队飞。
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二)质疑:
1、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哪些失去的东西?
亲情。。。。。。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大雁单调的数字也能激发我的伤感?
品味语言
一、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第二句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第三句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二、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激发我们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
2、学会歌曲并有感情的演唱《大雁湖》。
3、将歌曲进行改编作并演唱。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聆听和自学的方法学会歌曲,并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教学难点:
1、对“啊哈嗬”节奏的准确掌握
2、改编歌词演唱
教学用具:琴、多媒体
教学设计理念: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觉得不仅要努力地传播音乐文化,而且要注意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课的全部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开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美丽的蒙古大草原好吗?那赶紧跟随我乘上列车出发吧!(ppt出示列车图片)
2、师:听,出什么事了?原来我们的车陷入水坑走不动了,怎么办呢?走,大家一起去把车推出来,行吗?(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有兴趣去学习)
3、师:为了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得统一一个节奏。你听(ppt出示节奏x x.|x x x|师示范排出节奏)
4、师:你们也来试试用手拍出这个节奏。(学生和老师相互交替拍节奏)
5、师:现在我们的步伐统一了,我们再加把口号加上,一定会马到成功。一起来!
6、师:那我来指挥,听到我发出的命令我们就一起喊出口号,用力推车。准备,一二三(生回答:x x.|x x x|)嘿嘿—嘿嘿
7、师:真不错,车子出来了,快上车,我们抓紧时间。瞧,今天的目的地——蒙古大草原到了。(幻灯片出示大草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投入到学习中。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把本课的难点解决。为歌曲学习节奏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过度语:蒙古族是个很有特色的民族,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好客,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在蒙古族人民的带领下,走进那茫茫的大草原!(课件播放蒙古草原和大雁湖的风景图片,老师做简单的介绍)
介绍词:蒙古人民是马背上的民族,骑马、射箭、摔跤是他们那达慕盛会上必不可少的项目。不仅如此,这儿的风景也是令人陶醉。大雁湖坐落在草原上,湖中有成群的大雁在在戏水,阴山环抱着草原,天边飘动着白云,草地散放着悠闲的马群,这就是美丽的大草原。
二、学唱歌曲《大雁湖》
1、初次聆听
过度语:欣赏完美丽的风景,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蒙古包,坐下来静静的欣赏蒙古族人民和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节目《大雁湖》吧!(师边唱编舞蹈)
(出示课题:大雁湖)
2、再次聆听
师:我们的表演还不错吧!既然来到这里,我们也不能空手而回吧,让我们跟随蒙古朋友再一次去感受他们的音乐,听听歌曲唱了些什么!
(播放课件音乐)学生回答
3、哼唱歌曲
师:对啊,乌兰泉滋养着万物,各种珍禽益鸟生活在大雁湖,你别看这首歌曲非常短小由四个乐句组成,但却令人回味。你们能够跟着我的钢琴用“啊”来哼唱吗?”(师弹琴生初次哼唱歌曲旋律)
4、试唱旋律师:唱得真好,你们看每首歌的旋律都是有高低起伏的,如果我们把这些高低起伏的音符连接起来呢,就会形成一条旋律线,听我来唱歌谱,你们拿出小手随着我一起来画旋律线。”(师弹琴唱谱,生画旋律线)
师:你们觉得哪句歌谱最难?(师弹琴教唱学生觉得难的地方。)师:“在歌谱中找一找哪两个音的跨度最大?”生回答。师弹琴纠正音高。师:“这上下八度大跳把蒙古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抒发了人民对家乡无比热爱之情。
师:“相信你们都能够把旋律给唱出来”。
学生齐唱旋律,师弹琴。2至3次模唱旋律后,完整整齐的唱歌曲的旋律。
5、朗读歌词
师:这首歌能传唱至今,不仅因为有动听的旋律,还因为有优美的歌词。让我们接着来看看歌词吧。
师:请大家跟我一起来按节奏读歌词。
师:这个地方的节奏我们在哪里遇到过呢?对啦,我们一起来练习(师按节奏教读歌词,师纠正:“光啊哈嗬”的节奏,生再次独立朗读。)
6、演唱歌曲
填词演唱
师:孩子们真棒,现在大家轻轻的将歌词带入旋律中,我们一起来试着唱一唱。(师弹钢琴,学生演唱)
师:大家唱地真好,如果我们能把第二句唱准确就更完美了。(老师提出来单独解决)
歌曲接龙唱
师:听到你们的歌声,老师也忍不住想加入其中。我们接龙演唱比一比,我唱一句你们接唱下一句,看谁的歌声更美,歌曲第一遍我开始演唱,第二遍交换角色,准备好了吗?
8、情感处理
师:你们都是草原上的小歌手,太厉害了。我们都知道,内蒙古有“歌海”之称,他们不仅能歌善舞,还勤劳善良。他们自豪地告诉我们草原就是他们的家,今天我们站在这辽阔的草原上,把美丽的大草原当做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用自豪的歌声来歌颂它吧!(播放课件中的伴奏音响,学生有感情的再次演唱歌曲。)(评析:这一过程的设计注重学生对蒙古族歌曲的。概念从感性层面上的认识逐步朝理性层面上的理解发展。利用老师对歌曲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能从多方面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引导学生喜爱它们,加深他们对歌曲的理解。通过欣赏歌曲,演唱歌曲,回答问题,模唱,积累感性经验为歌曲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三、学习改编歌曲
1、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美丽的大草原,我们家乡也有很多美丽的风景胜地,你们最想邀请他们去哪儿游玩呢?(学生自由回答,抓住一个同学的答案:石海进行改编歌词)
2、师:石海有什么景色?(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改编歌词)兴文石海
(奇形怪石)在游客嘴里称赞,
(兴文石海)好风光啊哈嗬,
(神奇的漏斗)是世界的一绝,(苗寨)欢迎你。
3、师:看,我们加入刚才大雁湖的旋律把他唱给蒙古朋友听听吧!(评析:这一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收益,保护并鼓励了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四、创作表演:
师:山美,石美,歌声更美!不知不觉天色已晚了,蒙古人民篝火晚会开始了,让我们跟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吧!
(评析:这一层次的活动掀起了课堂气氛的高潮,学生的热情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协调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认识,也很自然的又引入了今天本课的主题上去,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五、结束语:
师:“非常感谢大家陪我度过了快乐的一天,有机会我们去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去领略那大好的河山,去了解各个民族的特色,去欣赏那些独特的文化,去品味中华民族渊源的文明。”
一、导入
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课件展示大雁图片)
刚才同学们谈的是自己眼中的大雁,那么,大雁在环境保护主义者眼里又会是什么样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一起走进《大雁归来》的世界。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A 给下列红字注音。
迁 徙 (xǐ) 雾 霭 (ǎi) 窥 (kuī) 探 缄 (jiān) 默
狩 (shòu) 猎 凋 (diāo) 零 滑 翔 (×iáng) 顾 忌 (jì)
B 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2)作者及《沙乡年鉴》简介
利奥波德 (1887 ~ 1948) ,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
《沙乡年鉴》是享誉世界的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 • 利奥波德逝世后出版的著作。它问世于 1949 年。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随笔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如歌如泣 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三、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并概括要点,把握文意。课件展示问题组: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学生速读,小组自由讨论明确。教师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全班明确。
四、讨论探究
1、文中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找一找这样的句子,读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作用:(1)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2)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作者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情。
五。品读赏析
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师点拔: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1)探究知识性:
明确: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所未闻。
(2)品味形象性: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3)感受抒情性:
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③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④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谈感受:
明确:
1.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古来的大雁让香蒲乃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4..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六、课堂小结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我们要像作者那样怀着一颗热爱自然、珍惜动物的心去品味作品,用心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七、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 .征蓬出 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
2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李白
3 .乡书何处 达? 归雁洛阳边。 —— 王湾
4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
5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 张若虚
八、作业布置
1.你积累了哪些优美的句子,请尝试仿写。
2.拟人修辞手法的写作尝试:写写家里的小动物。
3.了解中国动物保护现状。
4. 寻找关于大雁的诗歌阅读。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缄默、窥探、狩猎、顾忌、凋零、滑翔”等词的读音、字形并学会运用。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的主旨。
3.朗读课文,归纳要点,整体把握文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4.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教学方法
1.文献法。提前安排学生收集有关大雁的科普文章、图片、诗文等资料,课前相互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展播,朗读课文,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意;合作研讨,深层探究,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品读课文,把握独特的写法,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学生自由质疑问难,理解难句,增强语感;延伸拓展,阅读《是谁赶走了鸟类》一文,沟通课堂内外。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愁情、岁月之感。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雁归来》却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意的科学文艺散文。
设计(二)
每当萧飒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相交,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设计(三)
《敬畏自然》说:“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他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著名伦理学家,他对大雁,正是这样,他把大雁看做与自己平等的生命,看做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宇宙之美的展示者。他怀着喜爱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的种种活动情景,请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大雁的世界。
设计(四)
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同学谈:外形,候鸟,合群性,叫声嘹亮……)利奥波德对大雁作过一番观察和研究。他观察过归来的大雁到了目的地怎样寻找栖息地,他观察过大雁觅食,他研究过雁群的结构,他聆听过大雁集会的鸣叫,原来大雁还有这么多闻所未闻的趣事,让我们走进《大雁归来》的世界。
设计(五)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李清照《虞美人》: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情思。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如:
1 [唐]李益: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2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3 [唐]李世民: “不识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4 [唐]王湾: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那么,从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著名的伦理学家的这篇散文里,我们要学点什么呢?
二、资料展播
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有关雁的各种资料,各组选择较有价值的资料,提交教师利用投影显示给大家,全班共同欣赏。
资料(1)《辞海》中“雁”的词条
资料(2)周瘦鹃随笔《雁》
资料(3)历代有关雁的诗歌
资料(4)雁的图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解文章主旨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感受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缄默(jiān):闭口不说话。 窥探(kuī):暗中察看。
狩猎(shòu):打猎。狩,特指冬天打猎。凋零(diāo):(草木)凋谢零落;衰落。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2.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
提问: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学生快速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段意,归纳要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候鸟,是报春使者,善远飞,喜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出示思考题: 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1) 十一月南飞的大雁。
(2) 三月的大雁。
(3) 大雁归来的情景。
(4) 春雁觅食。
(5) 孤雁
(6) 四月夜间大雁的集会
字里行间充满着爱鸟之情。
课堂讨论:
提问: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明确:课文中说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
3.领悟文章的主旨。
(1)(多媒体显示)
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说:“这里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个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子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们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教师讲解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每当萧枫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新授课
(一) 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
1、了解 作者籍课文背景知识
1887年,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降生了。和我们在座的男生们一样,从小,他就喜欢去野外玩耍。长大后,他考入了耶鲁大学的林业系,并在大学毕业后研究起了自己从小就喜欢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动物。46岁那年,他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系的教授。人生之路对他来说,可谓是一帆风顺、前景灿烂。
谁也没有想到,他,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两年后,他买下了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们遗弃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住进了农场破旧的小木屋,这一住,就是十几年。
在这里,他亲自动手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农场的生态平衡;
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已经猜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了?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提问: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三).朗读课文、课堂讨论:
提问: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明确:课文中说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
(四).品读赏析:
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点拔: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
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1)探究知识性:
明确: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所未闻。
(2)品味形象性:
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3)感受抒情性:
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③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④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⑤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⑥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谈感受:
明确:
1.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
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古来的大雁让香蒲乃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4.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到愤恨。
5.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赞扬、钦佩、崇敬之情。
6.春风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方,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她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三、拓展训练
1、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
2、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四、课文总结:
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包含爱意。
五、作业 布置: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首先要把握课文中知识与情感两种成分的轻重,课文也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但是,很明显,侧重点不在介绍知识而在抒发情怀。因此,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也应该着重把握作者的情怀。
课文中有“爱鸟者”这个概念,作者称自己为“爱鸟者”,的确,一个“爱”字贯穿全文,抓住这个“爱”字就容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这种写法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作者对大雁是那样有感情,他喜欢观察它们,研究它们,知之愈多,爱之愈深。因此,大雁在作者心目中,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
大雁是报春的使者,作者把春雁的数目看作自己农场春天富足的两大标准之一,他是那样珍爱大雁。
春雁觅食前后的鸣叫,似乎先有一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
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不必说,这也是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愤恨。
晚上大雁群居沼泽,作者说那是他们的集会,他喜欢听那种集会的种种声响。
作者心目中,大雁具有联合的观念,可谓全球一体化,正是人类所不及的。
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
总而言之,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去伤害它们。
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就是全文的主旨。
从写作上说,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一大特色。
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无论描写大雁归来,还是描写大雁觅食、集会,作者按照大雁行为的过程,有层次地细细地加以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关于大雁的知识,作者介绍了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诸如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为人们闻所未闻,让读者分享作者的发现之乐。
浓郁的抒情色彩更是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哀伤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感情。
二、问题研究
1.先要研究几个难句的含义。
①“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
可以先把句子简化为“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先知的坚定信念。”先思考:这位先知的“坚定信念”是什么?从上文所说的“春天”可知,这个坚定信念,就是经过迁徙、到达目的地之日,准是春回大地了。迁徙之前,远在千里之外,而且要把迁徙时间计算在内,它们就能断定目的地的季节,所以称得上“先知”。那么,这位先知是谁呢?当然这是虚拟之说,意思是大雁的迁徙日期是很神奇的,对季节的判断竟如此准确。再看“切断了其后路”,意思是大雁不像主教雀或花鼠,它们一旦迁徙“要想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是有进无退的。
②“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
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呢?
看下文内容可以解读这个句子。下文说,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③“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可确实少有。”
“单调枯燥的数字”指6只,或6的倍数,由这些数字分析,6只的雁群是一个家庭,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其他成员被枪杀,或者成了“心碎的寡妇”,或者成为失去子女的父母,原先就这样推断为此而感伤,六年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所以进一步激发了爱鸟者的感伤。为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动感情的情形是少有的,但是关于大雁的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着丰富的意味,不能不令人动情。
2.利奥波德这位伦理学家周末就到农场度假,他用心观察研究大雁,这样多情地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作者由人间的伦理推及人与自然关系。在他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也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况且大雁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是有益无损的。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现代化固然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福利,但是自然界自有无可替代的情趣,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然,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练习说明
一、阅读本文,参考下面的材料,说说作者对于大雁作了哪些描写,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说:“这里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个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子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
本题要求从概括内容和领悟主旨两个方面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主旨是深入一层的把握,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作者描写了南飞的大雁,描写了冬季的大雁,描写了大雁归来的情景,描写了春雁觅食过程的鸣叫,描写了孤雁,描写了4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二、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本题要求理解句子含义。这样设题是考虑了课文语言的特点,不少句子只有仔细体会思想感情,才能理解透彻,从而理解全文的思想感情。
1.这句话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这句话是说,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句话是说,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教学建议
一、可以引《敬畏自然》中的一句话来激发学习兴趣:《敬畏自然》说:“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著名伦理学家,他对大雁,正是这样,他把大雁看做与自己平等的生命,看做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宇宙之美的展示者。他怀着喜爱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种种活动情景,他对大雁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能让我们走近大雁。
也可以从已知引向未知: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大家谈)《大雁归来》的作者是作了一番观察和研究的。他观察过归来的大雁到了目的地怎样寻找栖息地,他观察过大雁觅食,他研究过雁群的结构,他聆听过大雁集会的鸣叫,原来大雁还有那么多闻所未闻的趣事。
最好尽量搜集大雁的图像资料,布置在教室里。也可以轻轻地放音乐:“南飞的大雁……”
二、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
课文是译作,有些句子较长,理解有些困难,可以讲解句子的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用缩句的方法理解句意。例如:“通常,乌鸦的飞行被认为是笔直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目标的大雁相比,也就成了曲折的了。”“大雁”前面有很长的定语,这些枝叶去掉,句子就成“与大雁相比”,这很好懂。说大雁“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目标”,也好懂。
三、探究的重点应放在理解思想感情上面。第一步,宜抓住若干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除练习二所举三句之外,还可以找几句。
例如,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归来的大雁,以欣赏的目光注视大雁飞临沼泽的种种动作,为大雁栖息农场而骄傲?
又如,作者为什么喜欢倾听大雁的鸣声,而且把它们的鸣声称之为辩论、议论、集会、发言?
进一步探究,作者为什么对大雁对动物怀有这样的感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有怎样的理念?
有关资料
一、关于大雁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因为行列整齐,人们称之为“雁阵”。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中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
(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二、《沙乡年鉴》序言
1.序(苏珊·福莱德苏珊·福莱德(Susan Flader),美国密苏里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环境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权威学者之一。主要著作有《像山那样思考:奥尔多·利奥波德和对鹿、狼及森林的生态观的演变》《大湖地区的森林》《密苏里的遗产》《利奥波德的沙乡》等。这篇序是苏珊受利奥波德子女之托而作。)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书架上与19世纪最著名的美国自然主义著作的经典作品──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占据着同等重要的位置。
和梭罗一样,利奥波德是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有着国际威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在国策制定和为创建20世纪美国的两个新专业──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学上,也卓有建树。他一生(1887—1948年)共出版了三本书和大约500篇文章,大部分都是有关科学和技术的题目。《沙乡年鉴》中那些哲理性较强的文章,则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它们对专业科学工作者和资源管理人员以及那些崇尚自然和欣赏优美文学的普通公民们,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这本书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一开始是对一个荒弃了的沙乡农场上一年12个月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利奥波德和他的一家人曾在这个农场里亲手进行着恢复生态完整性的探索;接下来,进一步就资源保护主义方面的问题陈述了利奥波德在美国其他地方的某些经历;最后则以几篇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美学和伦理学思考的文章结束全书。《土地伦理》是他最有代表性的文章,它通过把土地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只是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和公民──的想像力,把前面文章中提到的各种问题串到了一起。
文章的寓意是极其深刻的。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命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系统发生着世界性恶化的时代,利奥波德试图说明普通老百姓可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文章不是祈求强有力的政府干预的答辩书,也不是通过渲染人们对生存危机的恐惧去进行动员而宣扬世界末日的宗教小册子。他力图在阐释土地的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去强化人们对土地的了解,从而激发人们对土地共同体的热爱和尊敬。他认为,通过了解和热爱,就会产生一种在行为上的道德责任感,从而便能维护这个共同体健全的功能。
利奥波德的文章,通过他本人和土地之间关系的描述,在那些从未到过威斯康星的沙乡和那些他所描写过的地方的人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乐于接受新思想的读者。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他的思想也传到了海外,《沙乡年鉴》已经有了俄文、日文、法文和德文译本,现在,将再次用中文依照侯文蕙的具有深刻感受的译文出版。
侯文蕙在她的译文中注入了一种对自然的爱,和一种对利奥波德所描述过的许多地方和环境的亲切感,并融入了她从中国文化、语言和文学中所获得的鉴赏力。她曾在夏日和冬季里徜徉在利奥波德的沙乡农场的树林中、草地上和沼泽边;曾与利奥波德的几个子女讨论过他的理论;并与其他谙熟利奥波德精神遗产的人们进一步探讨过他的科学和文学观。因此,她非常有资格向她的中国同胞介绍一位作家──一个土地共同体的公民伙伴们无论他们在哪都可能永远铭记的作家。
在侯文蕙翻译的利奥波德的经典之作的这个版本中,她加进了利奥波德早先为这本书写的一个自传式序言。利奥波德在写一个现在用在这本书中的较短的、更为深刻的前言之后,曾打算将先前所写的序修改成一个附录。但利奥波德恰恰在这本书为牛津出版社接受出版时逝世,因此未能进行修改,这篇序也一直未能出版。这确实是很遗憾的,因为在很多方面他都更好地揭示了各篇不同的文章所得以产生的那种特殊的生活经历。
由于在这个《沙乡年鉴》的中译本中附有原序,中国读者们将能更好地理解到利奥波德时代正在变革中的历史状况,以及他对它们的某些反应。在一个现在也正经历着其自身巨大的经济增长,但也面临着各种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国家的读者那里,利奥波德呼吁生态理解、伦理意识和有责任感的土地管理上的恳求,大概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1989年9月
2.英文版序
有些人在没有野生的东西的情况下也可以生活,而有些人就不行。这些随笔就是那些离不开野生的东西的人们之喜悦和身处两难的表达。
野生的东西在开始被摒弃之前,一直和风吹日落一样,被认为是极其平常而自然的。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对我们这些少数人来说,能有机会看到大雁要比看电视更为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自由地谈话一样,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
这些野外的东西,我承认,直到机械化为我们提供了美味的早餐,而科学又为我们揭示了它的来源和如何生长的故事之前,是几乎没有什么关乎人类的价值的。全部矛盾由此而凝聚为一个相当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少数人看到了在进步中出现的回报递减律,而我们的反对派们却并未看到。
人们必须根据事物的现状来制订对策。这些文章便是我的应对之策。它们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傲慢和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乡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
这些“木屋”随笔按季节排列成“一个沙乡的年鉴”。
第二部分:“随笔──这儿和那儿”,则列举了我生活中给我以教导的那些插曲,即那些逐渐地,有时是很痛苦地与伙伴们分道扬镳的插曲。这些插曲遍布北美大陆,前后有40年时间。它们为那些有着一个共同标志──保护主义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板。
第三部分:“结论”,从推理的角度,提出了我们这些持不同意见者的某些观点,这些观点是对我们的看法的科学说明。只有那些具有同感的读者会希望去弄通第三部分的这些理论问题。我想,也许可以这样认为,即这些文章向同行们说明了怎样才能回头取得认识上的一致。
保护主义已逐渐沉寂了,因为它是与我们的亚伯拉罕式的土地观念所不相容的。我们蹂躏土地,是因为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种属于我们的物品。当我们把土地看成是一个我们隶属于它的共同体时,我们可能就会带着热爱与尊敬来使用它。对土地来说,是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逃脱机械化的人类的影响的;对我们来说,也无其他方法从土地中得到它能以──在受制于科学的情况下──奉献给文化的美学收获。
土地是一个共同体的观念,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但是,土地应该被热爱和被尊敬,却是一种伦理观念的延伸。土地产生了文化结果,这是长期以来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却总是被人所忘却。
这些文章试图把这三种概念联结起来。
当然,这样一种关于土地和人的观点是容易由于个人的经验和偏见而被混淆和歪曲的。然而,不论真理是否可能被误传,有一点却是如水晶一般地清晰:我们的自大和完美的社会,现在就像一个忧郁病患者,它是那样为其自身的经济健康而困扰着,结果反而失去了保护其健康的能力。整个世界是那样贪婪地希望有更多的浴盆,以至于失去了去建造这些浴盆,或者甚至应关掉水龙头所必需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没有什么比从卫生角度稍稍轻视一下过多的物质享受更有益的了。
大概这样一种价值观上的转变,可以通过重新评价非自然的、人工的,并且是以自然的、野生和自由的东西为条件而产生的东西而达到。
奥尔多·利奥波德
1948年3月4日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
※版权归本站或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学习欣赏,任何人不得私自转载!※
《大雁归来》教案
新密市市直一初中 许留要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能力目标: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教学思路:先展示大雁的图片,诗文等资料,对课文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的大雁的特点,接着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怀。进而概括本文的主旨。由此进行延伸,展示我国境内骤减的动物种类的图片及资料,展示一则来自新华网的关于动物灭绝的资料,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方法:1 文献法。
2 自主合作法。
3 延伸迁移法。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李清照《虞美人》: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情思。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如:
1 [唐]李益: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2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3 [唐]李世民: “不识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4 [唐]王湾: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那么,从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著名的伦理学家的这篇散文里,我们要学点什么呢?
二 出示教学目标 :
三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出示思考题: 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1) 十一月南飞的大雁。
(2) 三月的大雁。
(3) 大雁归来的情景。
(4) 春雁觅食。
(5) 孤雁
(6) 四月夜间大雁的集会
字里行间充满着爱鸟之情。
四 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
1 出示《辞海》中对大雁介绍的文字,分析在语言上与课文的区别。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
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
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 选自《辞海》
讨论,总结
:《辞海》中的语言重说明,客观介绍科学知识。
课文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归纳:本文独特的写法表现在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并重,形象性和抒情性是本文明显的特征。
2 探究知识性。
出示思考题: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归纳:
(1) 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 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 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 十一月的大雁一声不吭。
(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或以六的倍数列队飞。
(7)四月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3 品味形象性。
出示思考题:文中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找一找这样的句子,读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思考、讨论、明确:
作用: (1) 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2 ) 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4 感受抒情性。
结合课后习题二,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
明确: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它们是春天的使者。
第二句:表明了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天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第三句: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五 归纳本文主旨。
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动物和谐相处。
主旨: 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六 延伸迁移
由于岁月的变迁,环境的恶化,更是由于人类的残忍,我们可爱的动物朋友征慢慢从我们的视野重消失,从地球上消失。
(一) 展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的图片、资料;
穿山甲: 生存的威胁主要是栖息地遭破坏和盗猎。
缅甸蟒蛇: 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消费者对它们的皮肤、肉和胆囊的需求,在我国,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黄嘴天鹅: 生存的威胁主要是栖息地遭破坏,野味和羽毛被用来制作传统药材。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亚洲水蜥: 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被当作野味,尤其在中国南部。同时,也面临着森林砍伐带来的威胁。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小鸥: 海鸥体型最小的一种。生存的威胁主要是栖息地遭破坏和作为野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 出示来自新华网的一则消息:
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远古时代500年才有一种兽类灭绝。但20世纪以来,4年就有一种哺乳动物灭绝,是正常灭绝速率的125倍,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科学家们统计,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中,有5025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边缘,其中我国已达390多种。 (新华网)
七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或感受。
八 布置课外作业
课后搜集我国境内骤减的动物种类及其资料,并写一篇调查报告,分析其急剧减少以至灭绝的原因。就此再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
九 板书设计
知识性 保护动物
大雁归来{ }抒情性{
形象性 珍爱动物
【设计理念】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由此可见,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极为密切,根据课程标准及单元要求,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超越性,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创意说明】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被誉为“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奥波德所著。《大雁归来》是该书中的一篇观察笔记,文章内容具体详实,描写生动细腻,情感真切动人,又包含有作者理性的思考。 有些人把这篇文章定位为科学小品文,这显然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因为文中虽然也涉及到一些有关大雁的知识,但作者本意并非在介绍大雁,而是要描写“沙乡”这块“世外桃源”里,自然万物(包括人类)之间平等、自由、美妙、和谐的境界,并借此表达自己“土地伦理”的观点:人与土地是一个共同体,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为了获得这个共同体的平衡和长远发展,人类必须学会尊重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以及这个共同体本身——这就是“土地伦理学”。基于以上认识,这篇课文应定位为一篇“观察笔记式”的散文(随笔)作品,由此确定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而非讲授大雁的知识。
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重在朗读,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学习使用最合适得体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思路】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的大雁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大雁的情怀,接着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然后体会作者的思想。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由此进行延伸,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最后是无声的结语,引领学生理解作家的深层情感并反思我们现实的生存状态,从而达到语文与生活的交融,真正体现对环境的尊重与关爱。同时,这种“字幕式”的渐次呈现文字的结尾方式是十分特别的。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沉浸在文字中,完全进入体验的状态,让文字自然流入学生的心灵,去浸润他们的灵魂,这种无言的境界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和持久。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归纳要点,把握文章,训练学生概括理解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⑵ 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 品味作品语言,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2)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3)通过体会课文语言浓浓的抒情色彩,来体会作者笔墨中饱含的深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珍爱动物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着重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雁舞诗篇——导入新课:诗词接力:说出含有“雁”字的诗、词——
二、雁字成行——初读全文:快速浏览全文,从文中搜集有关大雁的知识,以这样的句式说话:读__句(段),我发现 (提取有效信息,梳理全文脉络)
让我们一起走进利奥波德的大雁世界,看看大雁的一举一动:读 段,我发现
(1)大雁归来的季节是_________.三月春天 大雁归来的情景(5)
(2)大雁飞行的路线是_________.笔直的 春雁觅食过程的鸣叫(6)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________.叫,喧嚷 孤雁(7、8)
(4)十一月份的大雁_____________.一声不响 十一月南飞的大雁(3)
(5)大雁特喜欢寻食______________.玉米粒 三月的大雁(4)
(6)大雁常_____只列队飞。 六 四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9)
(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在沼泽___________.一阵阵喧闹
(8)大雁被作者称为________ 他和学生自称_________.我们的朋友 爱鸟者
作者为什么认为大雁是“有益无损”的?
1、具有灵性的候鸟 2、报春的使者
3、善远飞,喜群居,重友情 4、有联合观念
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作者心目中,大雁具有联合的观念,可谓全球一体化,正是人类所不及的。
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
三、大雁归来——比较阅读:在作者眼中,大雁是这样的,那么,大雁究竟是怎样一种动物?我们来看——(大雁是这样,初步感受本文的知识性。)
比较阅读: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选自《辞海》
《辞海》中的语言重说明,客观介绍科学知识。如大雁的属性、外形、生活习性、候鸟、飞行路线等。
课文中的语言课文也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大雁的飞行路线、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科学知识,但侧重点并不在于介绍知识。知识性 形象性 抒情性
四、秋吟雁字——走进文本:感受抒情性——思考这些句子的内含。(品味语言,感受情感)
•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单调枯燥的数字”指6只,或6的倍数,由这些数字分析,6只的雁群是一个家庭,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其他成员被枪杀,或者成了“心碎的寡妇”,或者成为失去子女的父母,原先就这样推断为此而感伤,六年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所以进一步激发了爱鸟者的感伤。为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动感情的情形是少有的,但是关于大雁的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着丰富的意味,不能不令人动情。)
•.“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下文解读此句。下文说,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品味形象性——拟人
要求 :快速默读课文,通过对大雁的描写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并做批注。
交流 :读_______,写出了大雁————我表达了—————。
教你品味:读“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在对比中,写出了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春天的希望和喜悦,在作者心中,大雁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1、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够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
上的冬天。(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2、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愤恨。)
3、每年三月……基本的信念做赌注。(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对大雁的赞扬、钦佩、崇敬之情。)
4、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对人类有益无损,充满着自然的美,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品味形象性——对比烘托
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比直。
引导关注文中用的主语是复数“我们”
作用:(1)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中的主语出现了很多的“我们”,还有谁也在观赏?
他的学生们和家人。读者(通过作者的文章发现)。……
1.“我们”是谁?
我们(农场) 我们(的头上) 我们(刚到的客人)
我们(的大雁) 我们(的春雁) 我们(的大雁集会)……
——我们:作者(人类)、动物植物、土壤、河流、山脉……
——土地上所有的一切——“土地共同体”。
2.你会把自己和课桌、书本、路边的一块石头、家里的一盆花……一起称作“我们”吗?
为什么作者把这一切都称作“我们”?体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五、长风秋雁——体验拓展:作者以一个爱鸟者的情怀向我们介绍了大雁的习性,表达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抬头仰望,雁字正过,你会说——
忠告: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
六、天展青笺书雁字——教师寄语:
曾几何时,我们触目的是砍伐的林木,漫天的沙尘;山地里奔走着哭泣的生灵,江面上飘浮着污染的泡沫。什么时候开始,这天空不再湛蓝,这雨水不再清润,这土地越来越少,这森林愈来愈疏。珍禽奇兽躲过了肆虐的天灾,却未能躲过野蛮的人祸。渐趋灭亡的难道仅仅是动物吗?
我们现在享受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了水泥钢筋作成的“阁楼”里,生活简化的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盆景,一切纯朴的本质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
感谢利奥彼德,: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天空中优美自在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滚滚红尘,触摸到自私而功利的灵魂, 是他,让我们明白了:若要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立于天地之间,就必须学会尊重的大家庭中所有成员,和万物和谐相处。 有万物陪我们前行,我们还会寂寞孤助吗?世界正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大地才有了如此的生机和情趣。
因为,地球上不仅仅只有我们,更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七、雁警愁眠——作业:课后搜集我国境内骤减的动物种类及其资料,并写一篇调查报告,分析其急剧减少以至灭绝的原因。就此再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
八、板书设计理念:板书的形状象“家”的小篆字体,“家”的两个支柱由“大雁”和“作者”支撑,象征所有的生物都是地球大家庭的成员。这个家是由“爱”来维系。在大雁身上体现出的亲情、友情、善性等美好品质都回归到人身上,回归到这个“家”里。人类要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这个地球大家庭才能变成美好温馨的世界。
七、雁叫声声:最后让我们闭目静听文章的朗读,感受作者的爱鸟情节!
如果你能使一朵鲜花快乐,请不要用自己的手随意折毁它,那么鲜花也会使你快乐,在你苦闷烦恼时为你送上一束醉人的温馨。
如果你能使一条小溪快乐,请不把生活的污秽随意践踏它,那么小溪也会使你快乐,在你口干舌燥时为你送来一捧甜蜜的甘露。……
教学目的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xi3)雾霭(ai3)窥(kui1)探缄(jian1)默狩(shou4)猎凋(diao1)零滑翔(×iang2)顾忌(ji4)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3、导人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4、本文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整体感知
(一)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
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列队飞。
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二)质疑:
1、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哪些失去的东西?
亲情。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大雁单调的数字也能激发我的伤感?
品味语言
一、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一、导入 新课
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缄默 窥探 狩猎 顾忌 凋零 滑翔 半蹼鹬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事情不利而有所疑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要求:本文也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但侧重点不再介绍知识而在抒发情怀,因此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也应该着手把握作者的情怀
(1)拟对大雁有哪些了解?
(2)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
(3)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市区的东西?
(4)本文表达的主旨?
四、重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练习二)
结合下列巨资说说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他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一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五、总结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大雁,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作者把春燕的数目看作自己农场春天富足的两大标准之一,他是那样珍爱大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