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最新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山仔帮家人们找到的7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情感。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小组讨论、品词析句等方式,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法(配乐);朗诵法(教师朗诵、集体朗诵);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示范朗读古诗,进而谈话导入本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对话同学:同学们,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回答)的确,在诗人充满意趣的遐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况。能够想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惬意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么诗人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崔颢的《黄鹤楼》,去一探究竟。【板书:黄鹤楼】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解决重点生字词。

明确:历历: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2、请同学们与同桌交流诗歌大意。

明确:这首诗的大意是:早先的仙人乘着黄鹤远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走了,就不再回来了,只有天边的白云千百年来依旧如此。天气好的时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对岸繁茂的树木,以及鹦鹉洲上茂盛的草木。可是在夕阳迟暮之时,却看到江上泛起的无尽烟波,何处才是我的家乡呢?真是令人发愁啊!

(三)深入研读

1、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前三句中一连用了三次“黄鹤”,请同学们思考每次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指定学生答)

明确:从内容上来说,第一次出现:作者借助“黄鹤”这一令人喜爱的意象开启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驾鹤远去的宏大场面,给读者营造了无限遐想的空间。第二次出现:直接点题,且与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诗描写的古迹对象——黄鹤楼。第三次出现:虚实结合,“黄鹤”是动态虚幻的意象,无拘无束地来往于时空之中,并且能够与眼前实实在在存在的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令人产生无限联想的画面。从结构上来说,诗的前三句重复出现三次“黄鹤”,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

2、小组讨论:找出你喜欢的字句,并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美?

明确:“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是说仙人乘着黄鹤飞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这种说法本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情境,可是诗人在诗中却把它当作实际存在的样子来写,还说仙人驾着黄鹤“一去不复返”,不仅为全诗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叹,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云营造了虚实结合的意境美。(板书:意境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及“日暮乡关”“烟波江上”体现了场面旷达、色彩斑斓的绘画美。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首先在天气晴朗时,看到离黄鹤楼不远的江外长着葱茏的草木,接着又含蓄地描绘了夜幕降临时江上朦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见的树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着雾气的江面,明暗交错,像一幅色彩缤纷的图画。(板书:绘画美)

此外,全诗以“ou”为韵,诗中还用到了“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轻快和谐的音乐美。(板书:音乐美)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思考诗人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无限慨叹,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无限思乡之愁。(板书:吊古伤今思乡之愁)

(四)拓展延伸

配乐集体朗诵,注意诗歌的停顿和语调气势。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课堂所学。

作业:背诵本诗;继续搜集崔颢的其他诗作,品味其诗作风格。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二、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教时。

二、紧紧抓住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主要内容: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理解说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征博引而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

三、理解准确用词的特色。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二、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预习,文字上有什么疑难需要解答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如学生无问题,不必多花时间。)

导言。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具

二、教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三、四段。提问:预习时,要求制作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读课文以后,填写前两项(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勺,填得怎样了?抽查,评价,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板所填的前两项内容,共同订正。指名读课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5;导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勺的内容。提示:第五、第六段里,除了介绍两座石拱桥的结构似外,有哪些关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绍。结论:由此可见,中国石拱桥本身的特点就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卢沟桥还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范读第八段,引导理解:卢沟桥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事实。提问: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九、第十段,然后引导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第九段介绍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传统,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班朗读解放后,150米四个句子。

小结(指导边看课文边在书上的某些段本写明要点,并在一些句子下边标单横线,不要离开课本抄黑板):

1.全文的层次:

(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

(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

(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

(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毁,桥却从没出过事)一形式(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一赞语(世界上独一无二勺一景点(卢沟晓月)一特有的纪念意义(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

(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2.段落的条理:介绍赵州桥,先总写历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时间长),结构,外形,设计和施工特点,然后分四点作具体说明,又用评价的句子作结(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这样,在段落内采用总分总的写法,就使介绍的内容很有条理地编排出来。由此可见,不论在全文的整体中,还是在段落的局部中,总一分一总能够使文章的内容编排得很有条理,总一分一总之间的关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密不可分的结构关系。提示;第九段的写法,是不是总与分的结构关系呢?回答,明确:这一段是用疑问句开头,提出问题,然后按主次由人到物作说明,没有总结的句子。这在表述上也是另一种有总有分的方法。

提问:《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它传播厂有关石拱桥的哪些知识?试从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来理解。提示课文句子: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3.桥(卢沟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4、大拱的两肩上,一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5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议论,回答,明确:

1、传播石拱桥的结构知识。

2.传播石拱桥的历史知识。

3.传播卢沟桥的结构知识。

4.传播赵州桥的结构知识。5再现卢沟桥形式的优美。

小结: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传播有用的知识的文章。上边五个句子,就是从结构、外形、历史各方面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现在先初步了解;以后还要进一步探讨。

三、布置作业

思考,上边举出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再在全文中找出与它们相同的表述方法。

复习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常用的说明方法。

二、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与记叙文的区别。

三、写说明文要准确运用语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上一节课举例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回答,明确:1.运用比喻;2.引用古籍;3.用数字;4.解说;5摹写。(板书)提问:文中还有与这些句子表述方法相同的句子吗?思考、议论,准备回答。

二、教读课文

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后,指导根据课文回答。(板书)

1.用数字:第四段,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第五段,说明赵州桥的外形、规模。第六段,说明卢沟桥的外形、规模。第十段,说明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发展。

2引用古籍;第七段,马可·波罗的游记,赞美卢沟桥,唐代张骂的《朝野企载》写卢沟桥的外形。(这主要是引用,而引用的句子恰好是比喻句。)唐代张嘉贞的《安济桥铭》写桥的设计。

3.比喻:第一段,写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4.解说;第二段,说明石拱桥的历史、形式、构造和作用。第五段,先比喻赵州桥洞像一张弓,然后作解说,两种方法结合,说明设计的效果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小结:(一)用数字、引用有关资料、解说、比喻,都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和比喻原来属于修辞的范畴,而在说明文中引用起着言之有据的作用,比喻又能形象地说明介绍的对象,也就约定俗成地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了。解说,是对事物作必要的阐述,也就是阐明事理(如的第二段)。(二)说明方法,还有:判断,例如,中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等句子。判断要注意的是必须给人以明确的概念。绘制图表,能使说明的对象有系统、有条理、一目了然(上一节课已实践过)。比较,例如,第六段中写永定河水发,来势很猛,常冲毁河堤,但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使人印象鲜明。举例,例如,在我国的石拱桥中,举出了赵州桥、卢沟桥,最有代表性。(三)除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外,还有下定义的方法,待以后有机会再举例子说明。(四)至于摹写,只是为了对事物特征作直接介绍,使人容易认识,它并不像记叙那样是为了给人以感性的形象,也用得少,并不把它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补充板书)总之,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阐明事理,使人们对事物有个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这就是说明文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就是符合说明文特征的典范。理解说明文的特征,并用《中国石拱桥》印证,就可以明确,说明文同以记叙、描写手法为主的记叙文有着明显的区别。

提示:说明文要准确说明对象,必须重视语言的运用,要做到恰到好处。例如,第三段中说到旅人桥,用大致、可能,是根据在写作文时仅仅能占有的资料,还不可能有更确凿的证据。如果去掉大约、可能,就变成绝对的结论语气了。又如,第二段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是从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由外表到内在,由感性到理性来写的,这就准确地写出人对事物认识的规律,词语次序,不可移动。试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语言运用准确的例子来。学生看课文,议论,准备回答;教师巡回,了解,指导。提问。回答,明确(举例):第三段,几乎限制到处都有,既表明石拱桥多;接近于到处都有却又不是到处都有。第五段,在当时可算,从时间上相对地说,不犯绝对的毛病。第九段,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省、巧、高三个字,不仅用得准,而且用得精,位置决不能变动。

小结:说明文中准确运用词语,保证了文章内容的严密性,达到预期的说明效果。

三、当堂巩固

指名朗读。要求;熟悉全文,加深印象。朗读时,要充分利用课文上的注音,不要脱离课本而板书注音。陡()、墩)等课本上无注音,可作补充。

四、布置作业

(一)体会下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比较早。

2这座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3.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二)介绍赵州桥四个特点,第二点同第三点能不能互换?

(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三)积累·联想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互查。

板书设计(一)

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

│桥名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结构特点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一)全桥只一个大拱,长374米,桥洞像一张弓(二)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近拱圄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板书设计(二)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

1.数字说明(应当正确无误)

2.引用说明(古今资料,科技书刊)

3.比喻说明

4.解说说明(阐述事理)

5.判断说明

6.图表说明

7.比较说明

8.举例说明(有代表性)

9.定义说明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和煦(xu4)干涸(he2)吞喽(shi4)裸索(luo3)戈壁滩(ge1)无垠(yin1)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3、导语

探究质疑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合作探究: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 (至少2例)

2、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

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复习资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张骞qiān萧瑟s庇b护干涸h吞噬sh裸luǒ露鹭鸶l sī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作者吴刚。

2、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本文主要运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今天按照学校整体工作的安排,我讲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叫,首先,我们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我提出几个问题大家来思考:

1、“消逝”为什么不用“消失”?

2、“仙湖”的“仙”在这里如何理解?

3、大家体会文章题目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学们,进行讨论很清楚的从文章的题目中可以获得到信息是:一个美丽的湖泊消逝了,表达的是一种惋惜,痛惜,谴责……之情。

接着我分别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昨天罗布泊的美丽,今日罗布泊的荒凉,并配以画面让学生用解说的形式朗读,并指导学生在读的时候,注重自己的情感表达。

读昨日的罗布泊时,“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让同学们体会到愉悦、高兴、自豪……。

读今日的罗布泊时“没有一棵草,一条溪,不见一只鸟”让大家体会到那种痛苦和无奈。

很自然的引入了情感教育: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爱护我们身边的一切。

以上是本节课的构思,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如下收获:

1、分析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读之前不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2、语文课堂上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新课改中体现了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课堂活动,我认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来说最有效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

不足的地方:

1、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可是我对如何安排学生发言做的不好,学生的发言显的有些乱,重复发言多。

2、文中留给学生拓展的时间少,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做,做一个环保人士,让大家找,我想:对同学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个时间有点短。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内容预览:

《白洋潮》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领略白洋潮的壮丽之美。

2.学习作者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3.了解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科学人生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白洋潮景观的壮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等写景的方法。

2.难点: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课文提示】

1.《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白洋,山名,在浙江西北海滨;潮,本文描写对象。

2.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他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而坚持著述。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民俗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正音正字】

戊wù 遄chuán 踵zhǒng 擘bò 蹴cù 镞zú

辟bì 礴bó 龛kān 赭zhě 漱shù 湫qiū

【积累词语】

实词:

①故事:旧例。 ②喧传:哄传。 ③吊:哀悼。

④海塘:海堤。 ⑤遄:急速。 ⑥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⑦辟易:惊惧后退。 ⑧礴:拍击。 ⑨旋:很快。

虚词:

①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②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这里指代“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③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④则飓风逼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⑤从海宁而来(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⑥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⑦势欲拍岸而上(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⑧旋卷而右(句中连词,表结果)

⑨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句中连词,表结果)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从表达方式看,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记叙——交代看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描写〈 “立塘上”-“颜始定” 〉正面描写潮水涨起的过程。

议论——提出疑问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写海潮起来时,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找找课文相关的词。

作者是从远及近观察、描写的。 相关的词语有:见、稍近、渐近、再近。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张岱的生平及其有关文学知识。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翻译:旧例,在三江看潮,实际上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说:“今年暗涨潮啊!”每年都这样。

要点:故事:古义-旧例。今义-表现讲述对象的事情。 喧传:哄传。

原文: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翻译:庚辰年八月,到白洋吊唁朱恒岳少师,(我)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前去,章侯和世培接踵而到。

要点:吊:哀悼。 海塘:海堤。 遄:急速。 踵至:接踵而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原文: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翻译:站在海塘上,远远望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冲到向塘上。

要点:而: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原文: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翻译:稍稍近了一点,就隐隐露出白色,像驱赶着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振飞。

要点:擘翼: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原文: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翻译:(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泡沫溅起水花,蹦跳起来好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们一样,所有的狮子聚集在一起,没有一头甘愿落后而争先。

要点:蹴起:蹦跳。 镞镞:同簇簇,形容攒聚。

原文: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翻译:再近一点,就如飓风逼迫它们,顺势要拍岸而上。

要点: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原文: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翻译:看潮的人惊恐地退开,跑到塘下躲避。

要点:辟易:惊惧后退。

原文: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翻译:潮水冲到塘上,用尽力量喷薄而起,水花激射,溅起几丈高,溅到的地面都湿了。

要点:礴:拍击。

原文: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翻译:潮水快速卷向右边,被龟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瀑布像像被火炮击碎一样,在半空中飞舞。

要点:旋:很快。 龙湫:雁荡山的瀑布。

原文: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翻译:看了这个景象(让人)心惊目眩,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原文: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翻译: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了,是为什么呢?

要点:漱激:冲刷激荡。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若干思维训练题。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

这篇小品文,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观潮的全过程。文章以时空为序,由远及近,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白洋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奇观,写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气势和雄壮之美。

对白洋潮,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练习)

1.从远及近,作者分别描写了潮水的哪些状态和特点?

远见,“潮头一线”。-潮头整齐有序。

稍近,“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潮流急速挺进。

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潮水铺天盖地,势不可挡。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浪潮汹涌猛烈。

最后,“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海潮气势磅礴。 )

2.课文是怎样烘托海潮之大的?

从观潮者的反应来衬托海潮之大:

①“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写观潮者退避,这是从人们的动作,表现潮水来势汹涌。

②“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写观潮者的心理由紧张到舒缓的神态变化,表现潮水的威力令人心惊胆战。

3.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正面描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从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越来越密。〈详见第1题〉

侧面描写观潮者的反应:坐立不安、心惊胆战。〈详见第2题〉

作者这样写,衬托了白洋潮的声势巨大,让人恐惧,突出潮水的威力无比,颇有刺激。 )

4.下列句子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①岁岁如之。 ( 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

②怒雷鞭之…… ( 百万雪狮。 )

③飓风逼之…… ( 白洋潮。 )

④看之惊眩…… ( 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

5.本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修辞:①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②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③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6。 “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因为“雪狮”不仅写出潮水的声威气势,还显示其洁白如雪的色彩。而“雄师”只能写出潮水的声势,但无法显示其色彩。

7。 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8。 摘录一个佳句,并且作简单的品析。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天目》。

【教学后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篇5

【方案一】

教学角度:指导学法,引导自主发现,习得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学法简介,导入课文。

2.自由读全文,力求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角度说说自己的发现。

3.点读、齐读,出示“研究”题:本文表现桥之美的多种写法。

4.教师示范,引导深入“发现”(用“我发现了 ”的句式发言。)

5.研讨发言内容并探究规律,教师归纳:

①专业解说——用绘画术语阐释桥之美;

②细笔描摹——用生动语言描绘桥之美;

③对比突现——在与背景或事物的对比中突出桥之美;

④虚实互衬——实景与想像结合表现桥之美;

⑤直抒胸臆——直接赞美桥之美;

⑥概括点示——用提炼式语言评价桥之美。

6.回扣学法,进行学法小结:“发现”是有效的读书法。

读,要有自己的发现,并能提炼、概括、归纳、总结出规律。

7.拓展实践:这篇小品文语言很有个性,可“发现”的内容很多,如转折句的妙用、专业术语的运用、语句的情味美……,要求写一则读书笔记: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方案二】

教学角度:比读——求同析异,拓展思维,体会不同的说明风格。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展开想象,初步体会个性化语言。

2.默读,逐段概括信息要点,归纳组合,整体把握文意。

3.引导比较《中国石拱桥》,粗略感知两文内容、语言风格的差异:

①用条理化语言介绍两文有关桥的知识;

②各用一句话表达读后感受。

4.分组活动,深入比较:

①两文说明对象的异同;

②两文说明角度的不同;

③两文总说与分说的体现;

④两文引用的妙用;

⑤两文说明方法的异同;

⑥两文描述性语言的特色;

⑦两文例证说明的特点。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方面设计表格,对比归纳整理。

6.课外收集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体会独特的说明风格。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设计: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佬都同样受到赞誉

第 二 课 时

一、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信 客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

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

教学后记:信客一文的学习,学生对信客的品质和精神都能能较好地体会,对文章的结构基本能把握,朗读能力有提高。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7

目标

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激发他们的兴趣。

一、导语

同学们好!以后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自我介绍)。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上有什么疑难问题,或者在生活中有什么困惑,我都愿意和同学们交流、探讨,我希望能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我主要是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怎样学习语文。

初二的同学们,已经进入了知识和能力大幅度提升的关键时� 在初一至初二平稳过渡的基础上,为自己在新学期制定新计划、新目标。尤其,语文的学习,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想要一蹴而就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同学们有明确的目标,并锲而不舍地去达成。

二、师生交流

1、师:同学们经过从小学到初一的语文学习,对这一学科应该比较了解。

哪些同学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说说你感兴趣的方面。

哪些同学觉得自己学习语文比较吃力?在哪些方面不够得心应手?

2、通过师生交流可以把语文学习概括为两大方面:⑴阅读(现代文、古文诗词)⑵写作

3、教师简单讲述二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从而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①。广泛而大量的阅读。

②。有所取舍的精读。

③。美文、诗词的背诵。

④。定期整理读书笔记、摘抄。

⑤。通过日记周记记录生活点滴,作为写作素材。

⑥。与优秀范文进行比较,突破自己的写作瓶颈。

三、讲故事激励

①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记住:成功者自救,我们只能自己救自己。)

②一位农民朋友曾给我讲述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

那天,我拖着沉甸甸的板车疲惫地来到了山脚下。望着前面那一段长长的上坡路,我不禁畏而却步。心想,今天靠自己一个人绝对拉不上去了,肯定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为难之际,正巧过来了一个热心的路人。他看出了我的窘境,对我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说着,便利落地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于是,我就咬紧牙使劲地拉车。在热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劲声中,我们终于将车拉到了坡顶。当我感谢热心人的鼎力相助时,没想到他却说:“你用不着感谢我。这两天我的腰扭伤了,根本就不能用劲。我只是喊喊‘加油’而已。能将这趟车拉上去,全靠的是你自己。”

“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生之路并非一马平川,并非无须费劲就能轻松前行。许多时候,正是由于我们放弃了努力,便白白地错失了成功的良机。结果便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③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四、如何学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1、你听说过什么办法?� 也要先报姓名。)

2、老师总结:课堂内外须做到“六要四多”

课内①要认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

②要积极思考并努力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③要养成记好笔记的习惯

④要把字写得工整美观、笔划清楚,万不可潦草

⑤要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响亮

⑥要把作文写得新颖、生动、流畅

课外①多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

②多写日记、周记、心得体会

3、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

㈠、做好课文的预习:

①。标好自然段序号后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在预习本上抄生字词,给生字注音、生词解释一遍,词语抄三遍。预习本第一行写课题,第二行开始写内容,抄生字词要标序号,预习作业题要写题号、抄好题目,空好位置作答。次日老师(小组长)课堂检查或者上交。

②。再读课文,完成预习作业。

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语言运用特点是什么;文章值得借鉴的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文章有什么不足及需要商榷的地方。如果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诞生的背景等。书上留下读过的痕迹。

③。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㈡、有目的的认真听好课,做好笔记。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讨论,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禁止一切违反课堂纪律的举动!

㈢、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及时掌握好字词,每篇课文字词上完后的第二天准备好听写,字词听写不能有错,(古诗文默写也不允许有错),有错误,及时订正,每个写十遍。不合格的重做重听。书上课后作业的,做在书上。练习册或者周报按要求完成,不能有空着不做的,一经发现,将此题抄写20遍。

㈣、其他事项:

1、 随堂作文,45分钟完成。写在作文本上。

2、做个随笔集、摘抄集,给它取个名字,自己也可以配点画。老师有安排则按老师要求做,如果没有就每周随笔1篇,思想健康,内容自定,形式不限,字数最少300字。

3、按要求做好名著阅读。

4、每人每天练习一篇钢笔字。

5、背诵默写每个人都要过关,先找组长背,老师抽查,然后默写巩固。

6、关于早读: (自由背诵古诗词/朗读训练) 、检查(古诗词背诵/默写)、订正

五、如何学语文

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同学们,你如果你现在暂时对语文,并不感兴趣,没关系,你可以从“0”开始。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就是如此容易。

但是,每位同学都要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念和决心,丝毫不能动摇。我强调三点。一是你们都能学好语文,这不是信口开河。我批改过你们的试卷,有一部分基础很不错,相对差一点的,也很有潜力。二是你们要充分相信我。同时,我还要特别提醒和告戒大家,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永无止境,要对自己有十分高的要求。

学习语文没有捷径,但绝对是要讲方法的。《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们的学习之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又给我们敲响“学”“思”结合的警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许多的名人对学习做出了总结,我们不妨一试方法因人而异,但原则是需遵循的。古人讲:工夫在诗外,很适合现在语文学习的现状。综观近几年来的中考,我们不难发现,要从课本中寻找到中考试卷的标准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灵活,不能死板,要以教材为参照,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指写文章的最佳状态,引用到这里就是指学习语文的感觉,只要有了这种感觉,你的语文水平也就真出来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还很多,此处我不多讲,在今后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有更多的机会一起探讨,就此打住。

中途换了一个老师,讲课风格也换了,同学怎么也要有个适应的过程的。我虽然谈不上是个优秀老师,但自认是个善解人意认真负责的老师。准备好了,我热爱的课堂,我回来了!

六、结束语

希望大家都能证明自己是真诚、善良、懂事,并且勤奋学习的人,也希望你们用信心作桨,用坚持作帆,驾驶着知识的小舟,在老师的引导下到达成功的彼岸。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