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九下优秀9篇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地下森林断想》九下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地下森林断想 篇1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大靖初级中学   赵楷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查字的注音和词语解释

①生字注音

浩瀚无垠hàn yín  袅袅niǎo  鼎盛dǐng  沙砾lì  万籁俱寂lài  啾啾jiū  镜泊湖pō  嶙峋lín xún  瘠薄(jī bó)  郁郁葱葱cōng  沉湎miǎn 吝啬lìn sè

徘徊pái huái  窥测kuī  愤懑mèn  孱弱chán  簌簌sù  崛起jué

②词语积累

浩瀚:形容广大,繁多。  黑黝黝: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鼎盛:正当兴盛或强壮。 山崩地裂:山塌下来地裂开来。

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啾啾:象声词,形容许多小鸟一齐叫的声音。   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郁郁葱葱:(草木)苍翠茂盛。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气愤。   崛起:兴起。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确: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四、研读课文

1、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2、 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五、 精读赏析

1、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这里的三问句是无疑而问的,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

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这一问句的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是一样的。

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本来这些描写可以移至文章开篇,展示作者目击地下森林之后的强烈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成为读者阅读本文的第一印象,但是作者似乎有意暂且不表,留待文尾展示出来,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六、拓展延伸

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

例:学生实际:自己遇到困难,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面对挫折

学生感受:甘于寂寞等待;坚韧顽强、乐观、沉着谦逊

七、小结:

看着眼前这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万千,他不媚俗,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制造峡谷、深渊,不给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人生的征途,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你们启程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的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有“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地下森林断想 篇2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课文题目“断想”,意即“片断感想”。感想虽呈片段,但作者感受强烈,主题开掘得深,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和启人深思的魅力。而且本文精心构思,描写细致生动,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并成为当代散文名篇。

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作者连着发出三个疑问,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景的惊奇、感叹。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作者有意地或情不自禁地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充沛。

仔细品味,还可以看出本文的一个构思机巧:三个设问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即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做一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这部分侧重于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地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所有生命毁于一旦(第3~8段);二是幽谷在千万年沉寂之后,暗暗生长出“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第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给人以沉重感、厚重感。在写法上用的是插叙,似乎一半是写实,写得非常逼真,好像作者亲眼所见似的;一半是想像,作者不可能亲见几万年前的地质变迁,而纯粹是发挥想像写成。而且运用了对比和映衬兼济的写法,火山爆发前和火山爆发后的地理景观恰成对比;火山爆发所形成的艰难困苦生存条件对地下森林是一种环境映衬(可称反面映衬),突出其不屈不挠顽强生长的品质特点;阳光的无情和不公,与“长空的大风”“洁净的山泉”“山顶的鱼鳞松”对幽谷的友好相助,情感态度恰成对比;甚至“长空的大风”“洁净的山泉”“山顶的鱼鳞松”对地下森林也是一种环境映衬(或称正面映衬)。而真正描写幽谷里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的,仅是19至20两段,写得过于简略,忽视了地下森林成长这一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荣历史,是何用意?也许作者着意于极写环境的险恶和生命的艰辛,以此映衬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伟大。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现时作者亲眼所见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其“自豪”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景仰”之情,并揭示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主要写现时的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

文章最后揭示哲理,点明主题思想。哲理性的话是:“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这一哲理既与地下森林形成和发展相关,同时又超越了地下森林事件的局限性,而上升到“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的普遍道理层面。当然,作者的寓意决不仅限于此,“谢谢你的启迪”这句话似在暗示作者领悟得更多,引发读者往更为广阔普遍的事理方面思考,即想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地翻覆,方显英雄本色;火尽烟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莫不如此。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既写作者眼中所见的地下森林面貌,又写作者的观览感受和受到启发后的深思,总的说来主观色彩、抒情色彩非常明显。

从全文的写法和思路看,第一部分近于抒情,表达主观感受即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纯粹描写,作者将主观倾向掩饰暗藏;第三部分复又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本文语言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充满激情。作者长于描写,工于细绘,如开篇写森林一般景象,“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写得简练,但形象感很强,尤其是“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这一对称句中的两个比喻,更具有美感。然而,我们读本文更应该品味这种形象化的描述背后的巨大的感情力量。事实上在开篇描写大地森林一般景象之后,马上笔锋一转,“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情势突变,情感的力度陡然强化,表示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关切、询问、同情,对生命不公的怨恨,对自由、公平、创造、奉献的渴望和追求,这些感情、感受,在后面的各段中都串穿和渗透着。作者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表达了“景仰”之情(最后一段“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因为地下森林在作者心目中具有高大无比的形象,当然除“景仰”之外还有对森林的亲切之感,用“你”毕竟比用“它”来称呼更加热情,距离更近;另外作者这么描写地下森林,其实是在写“我”,即写作者自己的心灵感受、抱负志向,所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个“你”字具有丰富的意味。由于作者满怀激情,言语中似有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得文章具有一种“流动”感,即读起来感情激荡,思绪连贯,不容停留,一泻千里。再有,全文用了九个疑问句,也强化了这种感情的效果。

文章有许多精彩的写景语句,值得认真品味,如:“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末日……”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个景象,语言简练,读来有厚重之感。还有许多叠字和对称句,也有特别的表达效果,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莽莽群峰”“高高天庭”等叠字,都用得非常精心而细致,流畅而工稳,显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以及前面提到的“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中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二、问题研究

1.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文章主题见“整体把握”的开头一段,这里不复赘述。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例如作者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本文虽未点明这种时代精神,但聪明的读者能悟出来。而且有时作者自己未必意识得到他的作品中的时代精神,由评论家特意点明,大家便豁然开朗,这在中外文学史上也不乏其例。

至于打上作者的个人思想的烙印,可以从作者的经历中窥测。张抗抗在“文革”中当过知青,在北大荒艰难地生活过工作过;命运之不公,委屈了一个有才华的女青年,也许她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然而“文革”结束,她凭借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灿烂的前程。为什么本文写得如此动情?很可能作者把自己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了!正如上文所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让我们看到作者面对奇特的地下森林抒发一番衷情的渊源所自。

2.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与第一、二、三问句有疑而问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三问句是无疑而问的,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因为上文就专门谈及阳光的偏私,“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这里已经否定了阳光的公平,那么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阳光的不公平,是换一种语式强化这种否定的情绪。

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这一问句的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是一样的。

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这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那就是回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与前面所有问句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3.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本来这些描写可以移至文章开篇,展示作者目击地下森林之后的强烈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成为读者阅读本文的第一印象,但是作者似乎有意暂且不表,留待文尾展示出来,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练习说明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释;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课文思想内容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一是提炼课文的主题思想。课文主题见“课文研讨”中的“整体把握”的第一段,但回答此题时不能照搬,应该“升华”出更深一层的主题。

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深刻的主题,可以用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话来回答: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这样的回答好像没有回答完,还应补充一些内容: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二、联系上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3.“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设计这些小题,意在引导学生咀嚼课文文笔精华,深化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和体会。

1.课文有时用“它”,有时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情感的强弱度有所不同,用“你”表达情感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2.阳光的“嫌弃”表现在:“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阳光通常被视为最公平的,但这里表现出轻忽、冷漠和不公正。时间对地下森林却是另一种态度: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人化了,表现出爱心。“几万年的代价”是指:一、极言时间之长;二、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

3.作者在课文的最后明白地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迪”,用的文字较多,不是以格言警句的形式呈现的,现在要求学生用格言警句来概括,可以顺着作者的话去说,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另作总结概括,如:置之死而后生;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成功;一颗优秀的种子,在任何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至于让学生举一两事例,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

三、将课文与下面的短文比较一下,想一想:同是写地下森林,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由此可以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说明有什么不同?

(短文略)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文学作品和说明性文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课文充分运用想像,描写了几万年之前和几万年之中发生的事情,其中大都是作者的猜想,未必有事实依据,而且语言充满激情,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显示了语言的艺术魅力;而本题所附的短文则是平实地写来,不带感情色彩,没有运用修辞方法,句式也没有什么变化,都是陈述句、判断句。

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文体所体现的思维和语言的不同:

抒情散文,是用有情的笔调写成的;说明性文章是用理性的客观的笔调写成的。

抒情散文中处处充满鲜活的生动的形象;说明性文章无须执著于描写生动的形象。

抒情散文采用“焦点关注”,即突出重点不及其余;说明性文章要全面介绍。

抒情散文的语言是富有文采的,句式富于变化;说明性文章要求平实、准确。

抒情散文描写时不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性文章要求准确地说明,常使用数据。

教学建议

一、课文语言规范而优美,可“读”性很强,所以应注重朗读教学。作者的丰富感情贯穿于课文中,在朗读时应体会这种感情及其变化,尤其要认真体会九个问句的含义和感情分量。

二、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课文描写地下森林,其实也是想引出深刻的普遍的哲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既要读懂和品味其中思想性情感性的东西,又要将这些东西内化为自己心中理想、信念、精神力量等,例如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信未来光明的重要性。

三、课文有许多语句都可以作为学习语言的材料,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可以反复朗读、背诵,并试作仿写。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陈雷)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二、《地下森林断想》赏析(启阵)

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它赞美峡谷的不慕名利、自甘埋没的深沉、坚毅的品格,“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像德都县的高山堰塞湖‘五大莲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美。可是它不。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它期待着,在它的里面出现森林,地下森林。散文更主要的是赞美地下森林的生命力和不争地位但求奉献的高尚品格。森林的原始生命力──种子在不毛之地火山峡谷里,企图扎下自己的根,萌生出自己的芽。可是环境太险恶,阳光又不公平,照不到它们。它们一次次地被扼杀。可是,“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千万年的艰辛,千万年的不懈,森林种子的生命力终于战胜了险恶的环境,幽暗的峡谷里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它无私地奉献给人们伟岸的成材。坚硬、挺直,决无半分媚骨。山顶的得意小草虽然比它高──地势高,但它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这里有些近似北朝诗人左思的咏史诗句“离离原上草,郁郁涧底松”的意蕴。

文中还赞美了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是合唱出来的。

本文虽是咏物的,但是它的意义却永不止于此。因为它在文化意义上是较广泛的,读者可以把这里所述写的“物事”当“人事”来读,来理解。所以,读这篇散文时,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你会惋惜,你会不平,你会激动,你会亢奋,你会敬佩,你会赞叹!写“物事”宛如写“人事”,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地下森林断想》有一些独到的艺术创造。

首先是它的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

这篇散文贯串全篇的,几乎都是叙事。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像叙写地下森林是怎么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的,最后写它的胜利。这是标准的叙述笔法。可是,我们几乎处处都听得到作者的心跳,读得出作者深挚的感情。她为地下森林大声鸣不平;她为大自然生命的伟力所深深感动;她为地下森林深情的歌唱,用她的心;她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她钦佩峡谷坚忍的毅力……她歌颂自然生命对生活的痴烈的热爱和不倦的追求。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分不清哪是陈述句,分不清哪是抒情句(语法学似乎应该立这个名目,不应满足于“感叹句”,“感叹句”与“抒情句”还大相径庭)。原来,它们都很自然地融化在一起了。字里行间洋溢的都是情,情的强烈使得我们读者被它感染、感动。艺术感染力是相当强烈的。

其次是丰富的想像力。

散文最后有一段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其实,启迪作者的是她本人的思考,在作品里就是想像。自然现象本来与人的内心世界没有必然的联系,自然现象也不具有感情。只有文学家、艺术家才在这两个世界中构筑起桥梁,使它们沟通起来,最终给人以种种的启迪。

本文的想像是非常丰富的。作者去寻见“地下森林”,“只因为它集中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散文作者当然不是地质学家,面对着这一片长在她脚下的森林,当然不会去运用科学考察的方法去考求地下森林的发生与发展。而是发挥文学家的想像力,饱醮感情又饱含寓意地想像地下森林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境,有千万年的荒凉景象,有各方面(伙伴)的帮助,有阳光的不公,有成材后的雄奇修能,内美芬芳。想像的作用使得散文充满诗情画意。

再次是它的拟人化手法。

上文已经说到,《地下森林断想》写物事宛如人事,原因就是因为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我们看到,峡谷的深沉与坚韧,长风、清泉的理解与帮助,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的仗义行侠,阳光的无情与偏私,地下森林对生命热烈真挚的爱和它的坚硬、挺直……无不都是人的品格与禀性。

《地下森林断想》的又一个写作特点是,在文章组成上,虽然是写人意,但没有作来比拟的部分。

以往有不少散文包括一些名篇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先是咏物抒情,所咏之物具有这样那样的品格,赞美一番。最后歌颂一通具有那些品格的人或事。用意是够明白的,但后边一部分总难免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地下森林断想》没有这个缺点。唯其这样,才使文章意蕴深长,饶有余味。

(选自《中国当代散文鉴赏辞典》,中国集邮出版社1989年版)

地下森林断想 篇3

基本构想:

1、 感受地下森林的形象。领略地下森林的概貌甚至细节、形成发展的历史,品读精彩的描写语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赏析能力。

2、 领悟文本不同层面的主题意义以及作者想要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3、 引导学生从“地下森林”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培养不怕困苦、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坚强乐观、充满希望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失败。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板书“森林”)同学们,请发散你们的思维,说一说你印象中的“森林”。

看来,虽然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丘陵地带,但是大家对“森林”都不陌生啊!(在板书的“森林”前加上“地下”)那么,你听说过“地下森林”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观一片神奇的“地下森林”。

二、 快速浏览,筛选、整合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这片地下森林。

帮助学生明确文中涉及到的相关信息——所处的位置、面貌、形成发展的历史。请几个学生说一说,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三、 研读课文:

1、分析课文的结构。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理解作者要表现的中心思想。

① 赞美“地下森林”的生命力;

② 赞美人类的生命力;

*③表现一种时代精神:作者对“文革”结束后我们国家和人民普遍表现出来的欣欣向荣、蓬勃生命力的赞美。——结合作者经历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

3、 讨论文中运用的表达方式,理解散文综合多种表达方式来抒情写意的特点:

如:所处的位置——说明;

面貌——描写(品读生动形象、具体细致的描写性语言);

形成发展的历史——(想像)追溯式地记叙和描写……

——总结:散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四、 质疑问难:把在预习中发现的、现在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章法。

五、“我的收获”:你从“地下森林”身上想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第12课   人    生

基本构想:

1、 区别“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场”四种场景的不同性质和各自所代表的一类人的生活,既训练学生的概括、比较、辨析、提炼的能力,又帮助他们理解作者虚拟这些场景的用意。

2、 从作者描写场景的语言中,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张珍惜生命、保持乐观、锐意进取、辛勤劳作。

3、 要求学生联系社会实际,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续写第五、六、七……种“场景”,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加深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冰心的《谈生命》,你们是不是还记得她是怎样理解生命的呢?(生命如一江春水的行程、一棵小树的生长过程。)

对,冰心老人用了两个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来表达她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外国作家谈“人生”的文章。这位作家就是和安徒生同国籍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勃兰兑斯,他的文章的题目就叫《人生》(板书课题、作者、国籍)。

二、指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在文中,作者是怎样看待人的一生的?

交流归纳: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地洞、远征广阔领域、劳作于工场。

三、研读探究:

1、你觉得哪种比喻最为贴切(或最不合适)?为什么?

在讨论过程中顺势归结这几个比喻的不同性质:

①攀登高塔——高度(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所有人)

②挖掘地洞——深度(指向科学家——举例:如阿基米德、爱因斯坦等)

③远征广阔领域——广度(指向政治家、军事家——如拿破仑、秦始皇等)

④劳作于工场——琐碎却有益(指向普通劳动者——如技术工人等)

提示:说理由的过程中应该紧扣文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比较有哲理意味?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四、片段仿写:“然而这里还有一个……,……”

要求:仿照课文语段,从“学生”或“青少年”的角度出发,用一个比喻(并

稍加阐述),尽可能真实准确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选择几个片段读一读,进行交流。

五、综合本单元四篇散文的学习体验,总结“散文”的特点。

1、学生说说自己在本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对“散文”这种文体的理解,教师适时板书。

最基本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表达方式:一般以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为基础,主要目的却是抒情写意。

主题:集中、深刻,给人留下思考、启迪。

语言:比较优美、生动。

表现手法:象征、隐喻、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

2、回忆在前几册中学过的散文,对散文的特点有进一步深入。

如:《生命 生命》、《春》、《紫藤萝瀑布》、《散步》……等等)

六、课外作业:

1、 完成仿写的片段;

2、 课外阅读散文名篇。

资料链接:

生与死①

达芬奇②

啊,你睡了。什么是睡眠?睡眠是死的形象。唔,为什么不让你的工作成为这样:死后你成为不朽的形象;好像活着的时候,你睡得成了不幸的死人。

每一种灾祸在记忆里留下悲哀,只有最大的灾祸──死亡,不是这样;死亡把记忆和生命一股脑儿毁灭。

正像劳累的一天带来愉快的睡眠一样,勤劳的生命带来愉快的死亡。

当我想到我正在学会如何去生活的时候,我已经学会如何去死亡了。

年岁飞逝,它偷偷地溜走,而且相继蒙混;再没有比时光易逝的了,但谁播种道德,谁就收获荣誉。

废铁会生锈;死水会变得不清洁,在冷空气里还会冻结;懒惰甚至会逐渐毁坏头脑的活动力。

勤劳的生命是长久的。

河川之水,你所触到的前浪的浪尾也就是后浪的浪头;因此,对于时间要珍惜现在。

人们错误地痛惜时间的飞逝,抱怨它去得太快,看不到这一段时期并不短暂;而自然所赋予我们的好记忆使过去已久的事情如同就在眼前。

我们的判断,不能按照事情的精确的顺序,推断不同时期所过去的事情;因为发生在许多年前的许多事情和现在仿佛是密切关联的,目前的许多事情到我们后辈的遥远年代将视为邈古。对眼睛来说也是如此,远处的东西被太阳光所照的时候仿佛就近在眼前,而眼前的东西却仿佛很远。

唔,时间!你消蚀万物!唔,嫉妒的年岁,你摧毁万物,而且用尖利的一年一年的牙齿吞噬万物,一点一点地、慢慢地叫它们死亡!海伦③当她照着镜子,看到年月在她脸上留下憔悴的皱纹时,她哭泣了,而且不禁对自己寻思:为什么她竟被两次带走。

唔,时间啊,你耗蚀万物!唔,嫉妒的年岁,万物因你而消逝!

【注释】①《生与死》: 选自《世界文学随笔精品大展》(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芬荣译。   ②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    ③海伦:指希腊神话中的美人海伦。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得到爱神阿佛洛狄特的帮助,把她诱骗走,引起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

我心中渴望的散文

林   非

生活的节奏变得愈来愈迅速,人类追求的内容变得愈来愈多样,打发日子都已经够忙碌和劳累的了,多少令人心烦的事儿得逐一去应付,干吗还要自找苦吃,给自己火上添油,千方百计地挤出时间,孜孜不倦地撰写散文呢?

这是因为复杂和纷繁的人生,像一阵阵时而暴烈时而柔婉的风,不住地叩击或抚慰着自己的胸膛;这是因为变幻不定和飘忽无踪的思绪,像一朵朵时而翻腾时而静谧的云,不住地在自己脑海里滞留或浮荡。只要是一个具有正常知觉能力和感情色彩的人,就无法摆脱它,就无法不去正视它,就抑制不住地想把自己诉说不尽的感受,都好好地倾泻出来。这里有说不完的欢乐,说不完的痛苦,说不完的希望,说不完的困惑,说不完的赞颂,说不完的诅咒,实在是积压得满满当当的,不写出来不行啊。不写出来会叫人堵得慌,不写出来会把人憋坏了,不写出来会让人的精神世界枯萎和凋零下去。

人总是需要宣泄的,尤其是充满了激情的人,受到过现代文明熏陶从而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独立存在价值的人,就更迫切地渴望着能够掏出自己的心,倾诉自己胸怀中多种多样的情绪,表述自己对于人世和宇宙说不尽的印象与体验,说出自己的爱,说出自己的憎,说出自己深情的回忆,说出自己衷心的向往,于是就诞生了满含着真情实感的散文,充分表现出个人品性和独特情致的散文。

散文正是这样蕴藏着浓郁和灼热的感情,跟许多读者朋友进行亲切的对话与交流,因此它表达出来的每一个字眼,都是出自衷肠的,绝对不容许混杂任何刻意编造的谎话和任何虚假造作的矫情,否则就意味着是对于读者有意或无意的欺骗,是对于散文创作的一种亵渎和背叛,这样自然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散文,而只是一种显得颇为精致的赝品了。长期以来的散文创作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样的篇什只能散布出一片弥漫着虚假的气氛,从而造成伦理观念的倾斜与陷落,因此即使它在一段特定的时期之内,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却也终究会在广大读者明白和清醒过来之后,被他们所厌弃和忘怀。

散文创作确实是应该致力于描写客观的真实,抒发主观的真诚,这是它最为必需的两块基石。如果没有这样切实和牢固的基石,在上面营造出来的任何建筑,无论显得多么地华丽或气派,也都可能会迅速崩塌的。当然对于写真实和抒真情来说,肯定会存在着程度上的深刻与肤浅之分,境界上的崇高与卑琐之别,应该不断超越后者,争取达到前者。这就得开阔视野,精骛八极,善于在天际翱翔。然而凌空飞舞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全面和细密地俯视茫茫大地,而为了要对它观察和体验得深切,有时候又必须紧贴在人寰中呼吸。天马行空和深深扎根是相辅相成的,这样也许就可能善于剖析与咀嚼宇宙人生内在的涵义,这样也许就可能促使自己的篇章变得恢宏和巍峨起来,细腻和深沉起来,从而远远地离开肤浅与卑琐,絮叨与庸俗,永远保证散文创作善于敏锐地把握时代精神的优势。

这还得要归结到强化思考的问题了,散文创作中确实应该包含着深刻的思索,思索生命和奋斗的涵义,思索种种宇宙现象的意蕴,思索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只有在倾泻着感情的激流底下,始终冲撞出智慧与理性的浪花,才可能提高散文的品位,使它奔腾着感情的水流,在淌进读者心灵的湖泊中去时,可以明显地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

散文无疑是一种主观性很强,个性异常鲜明的文体,因此在它里面就不可能没有“我”的出现,不过这个“我”自然必须是真诚的,朴实的,谦逊的,善良的,向往美的,具有同情心的,具有理想和感情色彩以及哲理思索本领的,像这样写出的篇章,才有可能触动甚或是震撼许多读者的心弦。如果不是如此,相反的却颐指气使〔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指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甚或是虚张声势,造谣诋毁的话,就会违背了真实,丧失了真诚,当然也就无法引导读者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与道德情操,无法趋于“善”的前景了。

还有一点是必须写得美。人称散文为“美文”,这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如果写得语言芜杂无味,情趣庸俗低劣,谁还会有兴致看下去呢?写得很美的散文,它本身的丰盈光泽和结构方法,就能够提高读者审美的品位。说到这一点,首先似乎得从宏观的视角着眼。这就要做到让自己的心灵,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地伸展开来。时刻都处于自然和洒脱的人生境界,绝不要想到正襟危坐地讲出一套大道理来,耳提面命地去教训别人,而是信笔所至,说出心里非说不可的话儿,真像行云流水一般,丝毫也不会想到要去卖弄与作假一番。前面所说的深沉思索,也完全不是从外面添加进去,却早就烂熟于心,不吐不快,因此不知不觉地渗透在自己的文字中间,跟自己的感情在一起翱翔与升华。像这样的篇章,当然就不可能通过单调、呆板和模式化的抒写来达到,而必定会显得跌宕起伏,汪洋恣肆,从写作技巧的途径来说,就应该广泛运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种种表现方法,力图将现实、往昔、未来、理想、梦幻以及精神和意识的流淌,都抒写得新颖独创而又美仑美奂。

散文美质最为重要的根据,是它文字表达的功力,凭借文字本身丰盈的光彩,充分表现出多种多样灵动的风格来,而感情与思想的激流就蕴藏和渗透于其间。由此种美文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必然会表现出人们内心中丰富复杂的情韵:或雄伟,或轻柔;或绚丽,或冲淡;或粗犷,或纤细;或雍容,或飘逸;或明朗,或含蓄;或严肃,或诙谐,都表现得恰到好处。这样就可以或让人们读得心旷神怡,津津有味;或让人们读得痛哭流涕,感动不已;或让人们读得惊心动魄,恍然大悟。像这样从审美的愉悦或激动中,不知不觉地开启自己的心扉,让作者的感情与思想,也在读者的心灵中激荡,不知不觉地产生感应和共鸣,使自己的精神得以潜移默化地提高,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散文创作的使命,完成了推动整个民族走向真善美的神圣责任。

散文确实是在跟广大读者的对话和交流中间,不断地完成自己这种使命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洋溢着多少艺术的魅力,闪烁着多少思想的光芒啊!这正是我心中所渴望和期待着的散文,我最愿意阅读这样的散文,最愿意学习着写出这样的篇章来,我将不断地尝试着朝这个方向跋涉下去。

(1993年9月1日于北京安贞桥)

《地下森林断想》九下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二、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美点追踪法,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①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②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

③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刻哲理。

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生1:我被作者深挚的感情感动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样深情地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那么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几乎难以分辨哪些句子是叙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3:她的文章能让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动。

生4:我觉得地下森林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闪烁着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生5:我钦佩地下森林的品格,这是我应该学习的。

……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如果用几个词组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语言精炼、情感浓烈、哲理深刻。

四、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吟诵、交流。

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2)学生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

2.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2)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

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讨论交流。

第一小组:本文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我们分辨不清楚。我想它们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有这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小组:仔细分辨每一部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动。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第三小组: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教师小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这篇散文时,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会赞叹!

3.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生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生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生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生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

教师小结: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杜、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写得如此深沉,表达了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

五、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1.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教师分发打印好的材料,内容如下: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学生讨论交流,男生把握时代精神,女生把握个人思想烙印。

男生代表:文章倒数第二段“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绝大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的现象,但让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女生代表:文章写得如此动情,很有可能把作者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这就是打动我们的原因。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明确:作者有意暂且不表,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六、课堂小结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为伴,或街树,小林地,甚至森林,它们自始就会说话,树叶沙沙,风儿传情。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生命周围的资料。这些记忆告诉我们大自然与人类所发展出的关系,告诉我们关于这片土地的先灵故事,他们的智慧与错误。

树会说话,只要以心灵倾听。造访森林吧!来趟与树的心灵对话,将树健美的精神带回家。

七、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阅读《地下森林》,比较两文的写法。

地下森林断想 篇5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的阅读可以从文题人手,先弄清楚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哪些内容,再启发思考引发作者产生这些联想的根源是什么。这样层层深入地追问思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就把握住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这首诗很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自然景观——地下森林。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感知文本    1.释题:断想即片断感想。    2.提出主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然后用“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的句式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读文所得。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在遥远的年代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一个肥美的湖沼。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亿万年前这里火山爆发,然后这里就成了没有生命没有颜色的地方。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泥土。又捎来了种子。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灰黑的火山石变绿,悬崖上、山岭间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幽暗的峡谷因为阳光的不公和无情,依旧死气沉寂。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长风、清泉终于理解了峡谷,伸出援助的手。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山顶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们仗义行侠,送来了成千上百粒的种子。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在经过了几万年的努力与考验后,峡谷里终于成了现在的情形: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这峡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阳光,不艳羡赞美之声,而是历尽磨难百折不挠地存活。    三、把握文脉    1.教师先小结学生上一环节的发言,再提出新的问题。    作者面对地下森林,思接千载,驰骋万里,想到了地下森林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意境,文章好像因此显得很琐碎零散,那么,在这看似宽泛零碎的内容里,有没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连缀?或者说引发作者产生这些片断感想的根源是什么?    2.学生再读课文,四个人一小组合作探讨。    3.集中交流。    作者想象的内容都在围绕一点进行,那就是对峡谷及地下森林顽强生命力的礼赞,对那些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地下的“种子”的礼赞。    4.教师点拨归纳:我们所思考的这两个问题正是反映抒情散文很鲜明的特点。抒情散文题材非常广泛,而且选材非常自由,材料的布排非常灵活,显出“散”的特点。但是抒情散文表面看很率意,其实“意在笔先”的写作规律支配着每篇成功的抒情散文的构思。这个“意”又使得文章凝练,虽形散却神聚。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谈读完本文之后的感受。    如:生活不是永远平静的、和平的、顺利的。会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痛苦。人在困难和痛苦时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信心,坚韧的毅力和耐性,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文质精美的散文,语言优美、内蕴丰富。学习时应紧紧抓住诵读品味这点展开。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反复地朗读,深入地品味。理性地思考,从而加深对文章的解读。    教学步骤:    一、话说森林    1.多媒体展示森林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森林。  2.师生漫谈森林作用。  3.以“地下森林”引入文本。  二、走进文本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  ①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请谈一谈文章留给自己最深刻的印象。  然后请学生听读课文,理清思路。  2.探寻文章美点。  ①用发现阅读法品赏文章精美的语言。    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快速读课文,先用浪纹线标记美妙的句子或段落,然后用“我发现……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说话。    提示:可以从句子修辞、叠字运用、对称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②合作探究文章炽烈的情感。    出示要求:文章不仅语言精美,而且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的点评。  ③体会文章深邃的哲思。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地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了一个什么主题。    (以上三个层次的探究都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要在学生充分的个性化阅读基础上进行,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适时地进行评价、引导。)    3.难点突破。    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    教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再联系实际思考。    三、读出自我    文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你们学完这篇文章以后,一定有很多的感触,你能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教益吗?你能用一个事例来验证这一道理吗?  四、课堂总结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相伴,或街树,或林地,或森林。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有关生命的资料,森林还是一个精神源,发散着高尚健美的精神。我们一起去造访森林吧,用心灵倾听它的诉说,让灵魂接受它健美精神的洗礼!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站在科学的角度用说明性文字诠释地下森林,然后将关于地下森林的科学小品文与原文对比,在比较中体会文学作品与说明性文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增加学生在语言学习和情感体验方面的收获。    教学步骤:    一、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亲眼见过森林吗?你能描绘一下森林印象么?没有亲见的,就凭着已有的知识想象一下吧1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导言:正如同学们所说,森林是雄伟壮丽的,它遮天蔽日,浩瀚无垠。而同学们所描绘的都是屹立于地面上的森林,你们可知道生长于地下的森林?  二、释题,介绍写作背景  “断想”意即“片断感想”,该文是张抗抗女士在游历了黑龙江宁安县后所写的关于地下森林的记忆。  三、解说地下森林  要求:学生充分熟悉课文,摘录文中相关语句,再参照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解说什么是地下森林,以及其形成过程、现状。    1.学生自主学习。    2.集中交流:请一学生解说,其他人补充完善。    3.多媒体显示关于地下森林的说明性文段。学生齐读。    四、比读,把握文章灵魂    主问题:同是写地下森林的文章,二者在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由此可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说明有什么不同?    要求:分析问题时以本文为重点,详细地用实例阐说本文某一方面的特点。    操作过程:学生分组活动,集中讨论,教师归纳提炼。    明确:    抒情散文是用有情的笔调写成的;说明性文章是用理性和客观的笔调写成的。    抒情散文中处处充满鲜活的生动的形象;说明性文章无须执著于描写生动的形象。    抒情散文的语言是富有文采的,句式富于变化;说明性文章要求平实、准确。    抒情散文描写时不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性文章要求准确地说明,常使用数据。    抒情散文旨在借描绘形象抒发情感;说明性文章旨在介绍某一事物、阐说某种事理。    五、布置作业    积累文章优美词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进行仿写训练。

《地下森林断想》九下 篇6

《地下森林断想》说课稿

《地下森林断想》是我国女作家张抗抗的名作。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触,以强烈的感情打动了读者。地下森林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它深沉、坚毅的品格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地下森林的形象,感受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体会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探明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震撼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语言美、哲理美。另外还应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对生命抱一种敬畏的态度。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美点寻踪法、讨论点拨法等教学方法,注重体验教学。多层思考,全面发掘课文的各种资源,力求在语言学习和情感体验方面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美点追踪法3、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瘠薄(jī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①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②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

③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刻哲理。

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生1:我被作者深挚的感情感动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样深情地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那么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几乎难以分辨哪些句子是叙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3:她的文章能让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动。

生4:我觉得地下森林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闪烁着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生5:我钦佩地下森林的品格,这是我应该学习的。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如果用几个词组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语言精炼、情感浓烈、哲理深刻。

四、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学生思考、吟诵、交流。

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2)学生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

2、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基础知识:

1、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浩瀚无垠 袅袅 鼎盛 万籁俱寂 啾啾 镜泊湖 嶙峋 瘠薄 沉湎 吝啬 愤懑 孱弱

2、解释下列词语。

浩瀚:

沉默寡言:

鼎盛:

万籁俱寂:

沉湎:

隐姓埋名:

自主理解: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释;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4、“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合作探究: 细节研读21段至27段思考:

5、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拓展延伸:

6、 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樵夫听得见泉水在谷底的石洞里激起的滴答回声,猎人追踪狼嗥虎啸。至此,除了厚厚的青苔外什么也没有。几千年过去了,大自然的生命无处不在,峡谷却没有资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

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

不幸的峡谷,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像德都县的高山堰塞湖“五大连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美。可是它却不。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长空的大风经过这里,停下脚步。不等探询,便很快理解了它。它把坑口的石块碾成粉末,一点一点地撒落到峡谷的石缝里去。

洁净的山泉日日与它相伴,也终于明白了它。它从石洞里流出来,又一滴一滴渗进石缝里去,把石块碾成的粉末变成了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时时顾盼着它。虽然相对无言,却是心心相通。它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钦佩峡谷坚忍的毅力,它为阳光的偏爱愤懑,为深渊的遭遇不平。秋天,它结下了沉甸甸的种子,种子便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一粒、几十粒、几百粒。不是出于怜悯,而是为了试一试大自然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

孱弱的小苗曾在寒冷霜冻中死去,但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只因为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

如果它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奇丽的深潭,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但是它不愿意。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

7.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狼嘷( )虎啸 ②碾( )成粉末 ③渗( )进石缝 ④怜悯( )

8.选文部分是写实还是想象?采用了哪一种写作顺序?

9.文中写阳光的无情和不公,有什么作用?

10.文中“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11.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品格?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美点追踪法

3.讨论点拨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具体分析,讨论鉴赏;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

①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②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

③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刻哲理。

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生1:我被作者深挚的感情感动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样深情地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那么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几乎难以分辨哪些句子是叙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3:她的文章能让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动。

生4:我觉得地下森林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闪烁着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生5:我钦佩地下森林的品格,这是我应该学习的。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如果用几个词组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语言精炼、情感浓烈、哲理深刻。

四、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吟诵、交流。

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2)学生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

2.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交融。

(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2)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交融,并作具体点评。

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第一小组:本文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我们分辨不清楚。我想它们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有这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小组:仔细分辨每一部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动。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第三小组: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教师小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这篇散文时,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会赞叹!

3.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生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生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生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生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教师小结: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杜、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写得如此深沉,表达了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

地下森林断想 篇9

教师寄语: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基础知识:

1、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浩瀚无垠   袅袅   鼎盛   万籁俱寂  啾啾  镜泊湖  嶙峋 瘠薄  沉湎  吝啬   愤懑  孱弱

2、解释下列词语。

浩瀚:

沉默寡言:

鼎盛:

万籁俱寂:

沉湎:

隐姓埋名:

自主理解: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释;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4、  “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合作探究: 细节研读21段至27段思考:

5.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拓展延伸:

6、 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樵夫听得见泉水在谷底的石洞里激起的滴答回声,猎人追踪狼嗥虎啸。至此,除了厚厚的青苔外什么也没有。几千年过去了,大自然的生命无处不在,峡谷却没有资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

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

不幸的峡谷,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像德都县的高山堰塞湖“五大连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美。可是它却不。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长空的大风经过这里,停下脚步。不等探询,便很快理解了它。它把坑口的石块碾成粉末,一点一点地撒落到峡谷的石缝里去。

洁净的山泉日日与它相伴,也终于明白了它。它从石洞里流出来,又一滴一滴渗进石缝里去,把石块碾成的粉末变成了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时时顾盼着它。虽然相对无言,却是心心相通。它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钦佩峡谷坚忍的毅力,它为阳光的偏爱愤懑,为深渊的遭遇不平。秋天,它结下了沉甸甸的种子,种子便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一粒、几十粒、几百粒。不是出于怜悯,而是为了试一试大自然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

孱弱的小苗曾在寒冷霜冻中死去,但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只因为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

如果它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奇丽的深潭,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但是它不愿意。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

7.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狼嘷(  )虎啸  ②碾(  )成粉末  ③渗(  )进石缝  ④怜悯(  )

8.选文部分是写实还是想象?采用了哪一种写作顺序?

9.文中写阳光的无情和不公,有什么作用?

10.文中“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11.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品格?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