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课时 )
一、课标要求
1、 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2、 学会细致、准确、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3、 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讨的问题,4、 并能进行实验,5、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7、 关系,8、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9、 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二、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
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
三、课堂程序
1、化学实验、科学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a、阅读教材,了解炼丹术,炼金术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积极⑴发明化学实验器具。 消极⑴长生不老药、点石成金、脱离实际
⑵发明合成物质的有效方法。 ⑵不法分子制假、哗众取宠
⑶创造分离物质的方法:过滤,蒸馏。
b、科学探究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探究活动的目的),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实验步骤),收集证据(包括观察到的现象、测量到的数据及其他资料),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知识准备:
b 物质密度比水小,会浮于水面。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实验探究一
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
姓名 合作者 &(☆)nbsp; 班级 日期 天气
探究活动名称
探究活动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文字表示反应式
⑴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 外壳
⑵点燃前 ①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
色 态 状
②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密度比水 , 溶于水,硬度
密度 硬度 溶解性
⑶点燃蜡烛 ①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 层。 层最明亮, 层暗
石蜡有可燃性,其火焰分 层, 层最亮,灼热;固体颗粒最多的是 层,最暗
②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秒后取出
火焰的 层温度最高, 层温度最低
层温度最高,加热用的是 层
③用一干燥烧杯,罩住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少量石灰水振荡
烧杯内壁有 , 石灰水
蜡烛燃烧生成了 和 ,反应式
⑷熄灭蜡烛 1 将蜡烛熄灭观察 2 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有 白烟
蜡烛燃烧时先由 状态转变成 状态,再 ,而后燃烧
问题和建议
反思与体会
组内(他人)评价
四、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⑴变化前,观察并记录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⑵变化中,观察并记录反应中出现的发光,放热,变色,生产沉淀,放出气体及其他现象。
⑶变化后,记录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⑷描述现象注意三个方面:形态,外观,能量变化。
五、你还能用蜡烛做那些实验?请与同学讨论,设计方案并完成。
六、课外准备:每小组准备二根饮料管,预习活动与探究二
学习目标
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过程
活动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提问题→猜测→设计→实验→结论→反思
点燃前
1、蜡烛的组成:
2、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
3、用小刀切割放入水中:讨论蜡烛的硬度和密度
点燃蜡烛
1、仔细观察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
2、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
3、取一根火柴平放入火焰中,比较被烧得情况,得出结论
4、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震荡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熄灭蜡烛
1、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复燃?推测白烟是什么?
活动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查阅以下信息:
(1)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什么现象?
(2)带火星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的集气瓶中,各有什么现象?推测氧气可能有的性质
(3)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有什么现象?推测二氧化碳的可能性质
2、探究实验
呼吸是我们经常发生的一种现象。那么,我们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呢?
【猜想与假设】
1、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应该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少。因为氧气被人体所吸收。
2、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应该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因为吸进的氧气与人体中的某些物质反应后转化成了二氧化碳。
【提出问题】
1、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多呢?
2、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水都比空气的多呢?
【拓展延伸】:
1、如何收集一瓶呼出气体?
2、如何收集一瓶大棚内的气体?
3、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两瓶无色的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总结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突破: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
(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
(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
(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
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练习: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元素。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说明:本次探究活动虽然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有利与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描述和激发学习化学兴趣,但是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本学科科学探究,因而教学中要注重实验的组织教学、多鼓励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鼓励学生观察越仔细越好;描述越多越好。敢于和别人交流,是教学关键点。
课题分析
本课题(第一课时)通过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这个探究活动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本教案设计时,为使学生感受和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的重要性和仔细观察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事例进行动手探究 。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教材中的引入,创设情境,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简要介绍“炼金术”和“炼丹术”,使学生了解古代炼金术和炼丹术为化学发展做出了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亲自感受化学学习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2)、通过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探究实验的过程和方法,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分析、归纳等能力。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分析实验现象并归纳。
教学模式:
教师积极引导作用,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烧杯、集气瓶、小刀、蜡烛、火柴、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创设情境】
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常说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指导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1内容、插图,播放课件(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学生相互交流,师生互动并归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板书)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对探究实验的兴趣、认识。
【激情导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大家就通过探究一个身边生活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活动探究】
(板书)【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学生阅读p12“活动与探究”并相互交流,对探究活动作出
猜想: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2、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
3、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探究:(教师点拨):
(板书)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板书)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
(3)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4)、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板书)熄灭蜡烛: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
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
(板书)【对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探究】
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
(教师演示后学生做)
本节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思考、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
【讨论分析】
学生对探究实验相互交流表达、阐述意见
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自主评价】
学生小组之间、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谈谈收获和看法,教师总评。
及时评价,激励信心。
【师生小结】
1、关注物质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关注物质的变化。
3、 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列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组成
颜色
状态
密度
硬度
燃烧时
火焰的分层及温度
烛身的变化
生成的产物
熄灭后
【学 以致 用】
同学们喜欢养花、草,室内外常摆满绿色植物盆景,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陶冶情操。有时卧室也摆满了盆景。对晚上睡觉是否有好处?请你探究。
设计要求:写出实验材料、实验操作、观察到的现象、结论。
附: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
活动探究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蜡烛前
2、点燃蜡烛
3、熄灭蜡烛:
二、对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探究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水
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回顾旧识:
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
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
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指导:
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观察提示:
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探究参考:
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
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
小结:略
作业:探究实验报告。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回顾旧识:
人的呼吸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思维猜想:
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否一样?
作出猜想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制定计划收集实证: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探究提示: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探究指导:
1、收集两瓶空气做对照实验(如何收集?)
2、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做实验。
提问: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
演示: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3、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4、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由以上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多此,说明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更多些,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呼气导管应用饮料吸管,不要用实验室中的玻璃管。
2、呼气换气时不要把集气瓶中的水吸入口中。
3、实验中倒入瓶中的石灰水应相同(同体积同浓度),且量要足。
4、伸入瓶中的木条燃烧的情况应相同。
5、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交流讨论:
1、与其他组的实验结论是否相同?分析其他可能的结论,并再讨论如何证明你的推断。
2、从生物的角度,分析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不同的原因。
反思评价:
1、学完本课题你的收获是什么?受到哪些启发?
2、你明白了什么是科学探究?
作业:科学探究报告册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