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
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速度单位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教师辅导参考】
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
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
【评价方法】
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
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
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一、新课引入
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响度: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然后调节音量旋钮,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 让一位同学先轻声说一句话,然后大声地说同一句话等等。
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没有区别?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强弱
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
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一:敲鼓(鼓上撒有纸屑)
实验记录:①轻敲:
②重敲:
观察后思考:
⑴前后两次敲击时鼓发出的声音在响度上有什么区别?
⑵前后两次敲击时鼓面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区别?
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幅有怎样的关系? 实验二: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啊„„’’。 实验记录:①小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②大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通过上面的活动可以 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跟 有关。
3.人耳听到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猜一猜:① ;② 。 怎样验证猜想: 用波形比较振幅
用示波器将同一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的声音显示出来,加以分析比较。
4.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
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dB,
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常见声音的分贝。
①清晨鸟鸣 dB;②人轻声对话是 dB;③原子弹爆炸是 dB。
④一般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 )
A.喜欢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B.喜欢在30-40dB的安静环境里
C.喜欢在80-90dB的热闹环境里 D.就是100dB以上的环境也不在乎
(二)声音的品质
1.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
2.声音的品质叫做 ,又叫 。
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 、以及 等因素决定的。
4.乐音使人感到 ,有利身心 。
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性叫做乐音的 ,我们正是
根据这些特性才能 不同声音的。
思考题:
1.“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 来判断说话者。
2.找一把口琴,再找一只笛子,分别用嘴吹出C调“do”,你能听到它们
的 相同,但 却不同。
3.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
器发出声音的 (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色和音调
1.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1.人耳感觉到声音的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__和_______都有关系。
2.“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女高音歌唱 家” 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_。
3.在敲鼓时,用力敲可以使鼓发出的声音 变大。
4.交响乐队中有各种管弦乐器,当我们听交响乐时,能够把这些乐器的声 音分辨出来,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 ( )
A.音调 B.音色 C.频率 D.响度
5.如图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 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振动发声。实 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 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b、c所示, 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一、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化学效应。
5、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测量值。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四、电路
1、组成:
①电源②用电器 ③开关④导线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学习方法
(一)做好章节的知识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多且凌乱,所以做好章节总结十分有必要。学生可以在每一章老师讲完课后,系统地复习一遍课本知识,把考试要考的重点内容记录在册,可以用图表或者文字来表达。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初中物理的知识主要有:相对运动、压强、浮力、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凸透镜成像、密度测量、二力平衡、杠杆、滑轮组、欧姆定律、家庭电路、机械能和内能,比热容、电磁(发电机、电动机)等,这些都是中考的重点内容,学生们都应牢牢把握。
(二)适当地多做课后习题
俗语云:“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要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进行个人能力的拓展,买一本基础的练习题册,不需要多,好好研析。多做一些基础经典的老题。对一些奇奇怪怪比较偏僻的题我们可以尽量少做。我们在做题时还可以对经典例题进行改编和抽吸它所考的知识点。知己知彼,方能在考试的战场上百战不殆。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学习技巧
还要重视观察和实验。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物理学生实验,学会使用仪器和处理数据,了解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总之,只要我们虚心好学,积极主动,踏实认真,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讲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注重知识的应用,是一定能够学好高中物理的。
教学目标
1. 经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 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3. 会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器材准备
天平、量筒、烧杯、水、铁块、木块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有关大型飞机的图片,提出问题:
1.如果你是设计师,在设计制造飞机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
2.有同学说,“铁块比木块重”这句话对吗?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即使体积相同,质量也
不一样,并由此引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猜想与假设
学生就“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
可能猜想: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
质量与体积是不是成正比。
……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围绕要探究的的课题,可设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2)选取哪些物质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物质种类是多一些好,
还是少一些好?在选取研究对象上还有什么具体要求?
(3)实验步骤有哪些?记录数据的表格怎样设计?
对于以上问题,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同学交流,
明确实验的思路和做法,以保证下面实验的顺利进行。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把同种物质的物块增加至3块,部分小组测量水和
酒精等液体。
4.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后,把各组测得的数据汇总起来,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给所有
同学,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可出示下面的讨论题:
根据你的实验数据分析:
(1)比较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
不同的铁块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不同的木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
不同的木块有什么相同点?
(3)铁和木材这两种不同物质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通过讨论交流,最后明确:
物质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相同。
引导学生认识到: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5.得出结论
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引入了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上密度的定义,
思考比较:“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与“某种物质质量与体
积的比值”这两种说法的含义,明确二者表述的物理含义是一致的。
6.评估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反思不足和疏漏,提出改进
措施。
(二)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讨论:①由密度的概念怎样计算密度,能否用公式表示?
②怎样由密度的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1)密度公式:
(2)密度单位:
根据密度公式,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则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
除以体积单位组成,这是组成复合单位的方法。
最常用的密度单位有kg/m3和g/cm3。
示范密度单位换算:
,
小结
1. 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 密度单位的换算
3. 实验过程反思
练习设计
1.一定量的水结成冰,它的质量________,它的体积________,它的密
度_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2.体积是0.5dm3的蜡块,质量是0.45kg,这种蜡块的密度是_____ kg/m3,
如果将蜡块切去3/4后,剩余蜡块的密度是______g/cm3.
3.为了研究物质的密度,某同学用两种不同的物质做实验,测得四组数据,
填在了下列表中:
实验次数 物体 质量/g 体积/cm3 质量/体积/g?cm-3
1 铝块1 54 20 2.7
2 铝块2 108 40 2.7
3 松木1 10 20 0.5
4 松木2 108 216 0.5
分析上表,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A.同种物质构成的两个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B.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是不同的
D.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是不同的
选择上述结论填入以下几个空格中:
⑴比较1、2(或3、4)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
⑵比较1、3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⑶比较2、4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4.人们常说“黄金比铁重”,这句话若用科学语言表述,应当是( )
A.黄金的质量比铁的质量大 B.黄金的体积比铁的体积大
C.黄金的体积比铁的体积小 D.黄金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大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
C.铜的密度是8.9×103kg/m3 ,表示lm3铜的质量为8. 9×103kg
D.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同
6.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线。由图
可知,A、B、C三种物质的密度ρA、ρB、ρC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
7.为研究物质的某种属性,同学们找来大小不同的蜡块和大小不同的干
松木块做实验,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1)请你在图提供的方格纸上,用图像形象地把两种物质的质量随
体积变化的情况表示出来;
(2)通过对以上图像的分析,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要求写出两条)根据结论,可引入什么物理量?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金属类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大多数非金属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国际制单位是千克(kg)4.1t=103kg1kg=1000g=103g1g=103mg
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改变而改变。(纸片变成纸团)
质量不随物体的地理位置改变而改变。(篮球放在教室和太空)5.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改变而改变。(一定质量的水变成冰)
质量不随物体的温度改变而改变。(餐具消毒)6.天平的使用:先看、估测再使用。
①看天平的称量,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的质量)②估测被测物体的质量:避免被测物体超过天平的量程;方便加砝码。
使用口诀:天平放平;游码归零,调节平衡;左物右码,加码从大;求和为称,正确记录。7.特殊测量:取多测少法
例:测量1个大头针的质量m,可取10的整数倍个大头针(一般20-30个),测出总质量m总,再除以总个数就是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写成公式:m=m总/n
形状规则:利用数学公式直接计算
8.测量物体体积可以下沉的物体:排液法溢液法
形状不规则
不能下沉的物体:捆绑法悬挂法9.具有吸水性物质的体积测量:先把它放在水中吸足水后再测量。10.常用到的体积单位:ml、l、cm3、dm3、m3
1ml=1cm3=1×10-3dm3=1×10-6m3
11.等容法:在没有量筒的情况下使用,利用的是转换的思想。
例:一位同学要测量牛奶的密度,实验器材:天平(带砝码)、水、量筒、烧杯。结果一不小心将实验室中的量筒打碎了,问该实验能不能继续进行?如果可以,应该怎么进行该实验?分析:①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空。
②给烧杯中装满水,测出总质量m总,则水的质量m水=m总-m空③此时烧杯中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V烧杯=V水=m总-m空/ρ水④把水倒掉,给烧杯中装满牛奶,测出总质量mˊ总,则牛奶的质量为m牛奶=mˊ总-m空因为是装满,所以V牛奶=V烧杯=V水⑤ρ
牛奶
=(mˊ总-m空)ρ水/m总-m空
12.剩液法:测量具有粘滞性液体的密度。
例:测量食用油的密度
方案一:先测出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空,然后向其中倒入一部分食用油,测出总质量m总,然后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利用密度公式测出食用油的密度ρ水=m总-m空/V.
评价:该方案的缺点:烧杯中的食用油不能完全倒入量筒,导致食用油的真实体积减小,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方案二:向一个空烧杯中倒入一部分食用油,测出总质量m总,
然后向量筒中任意倒入一部分食用油,测出烧杯中剩余食用油的质量m剩,
则量筒中食用油的质量m=m总-m剩,从量筒上读出食用油的
体积V。则食用油的密度为ρ油=m总-m剩/V
物理成绩不好的原因
一是不重视物理实验,长期以来形成的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沿袭到了物理这门学科上,物理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果依然沿用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物理首先注重的实验,而所有的物理实验过程又都特别注重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几乎所有的物理定理、定律、公式、结论都来自于物理实验,一旦不重视物理实验,那么这些基本公式、定理定律的来源就搞不清楚了,的模棱两可,最终导致所有的物理知识出现基础性坍塌;
二是不重视提高做物理题效率,中等生们普遍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遇到难题要么死扣、要么轻易放弃,高效做题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先易后难,遇易不大意,遇难不畏难,整个过程中都采取限时的方式,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完;
三是没有形成各种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不重视培养符合自己情况的物理学习方法,物理学习优秀的同学都特别注重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听课、作业、考试习惯。
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1.死记硬背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2.重视画图和识图
在初中物理课程里,同学们会学到力的图示、简单的机械图、电路图和光路图。一类是属于作图类型题,例如,作光路图等,要力求符号标准、线条清晰、尺规作图。另一类属于识图,例如,识别机械运动部分的v-t图象、s-t图象,以及物态变化部分的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等,要记住讲过的最基本图象,明确图象中各部分所代表的物理含义。
3.课前预习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新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4.认真听讲
天才不是天生的。无论是新课、实验课,还是习题课、复习课,每一个“考试状元”都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聚精会神听讲,紧跟老师思路,积极思考,不时勾画出重点,标注仍不清楚的,或者记录又产生的新疑问,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断鞭策自己,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坚持不懈,才能到达“会学”和“学会”的境界。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沪科版
简单电路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闭合电路。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断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电流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μA)。1A=103mA=106μA。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电压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电阻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电流是2A。
④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的地方。
(2)电阻箱:是能够表示出电阻值的变阻器。
学好物理的技巧
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整理好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审题要仔细
关键字眼不可疏忽审题时一定要仔细,尤其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关键字眼,不要以为是容易题,陈题就一眼带过,要注意陈题中可能有新意。也不要一眼看上� 由于疏忽看错题或畏难轻易放弃都会造成很大的遗憾。
磁感应线知识点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③说明:
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但磁场客观存在。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建立理想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篇二
一、教学基本情况概述:
1、学生情况分析
思想基础:总的特点来讲,同学们爱学习,对学习物理更有一定的兴趣;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较上学期有了较大的进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
学习基础:学科成绩也在不断的提高。但由于学生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物理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然而,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内容简介
同学们已进入了初中最后一年的冲刺阶段,这一学年既要学习九年级的课程,还要备战中考,怎样才能学好九年级物理呢?
1.重视现象观察 关注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物理实验,要通过观察和实验,逐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明确物理特点 注重理解运用
物理知识是在分析物理现象和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或者是经过推理得来的。学好物理,应该对所学的知识有确切的理解,而且要善于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要在不断的运用中,扩展和加深自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认识,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科学思维 构建物理模型
物理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构建物理模型以抽象、对比为主。分析法、综合法、模型法和比较法渗透到整个物理思维之中,特别是解决物理问题时要分析法和综合法并用。
4.掌握学习规律 关注中考走向
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做到及时复习,全过程回顾,并与已有的相近知识进行对比,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还要关注中考信息,研究历年各地中考试题,把握中考走向,搜索适量大中城市中考试题和模拟题做适当练习,做到有备无患。
①重点难点:功和机械能,热和能,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②各章节特点 物理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基本概念、理论更是体现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要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按知识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如:在对速度这一知识进行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把研究得到这一物理概念的思想方法迁移到密度、压强、比热容等其它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去,举一反三,即要做到“书越读越厚(知识内容多)——书越读越薄(概括整理、总结)——知识越来越丰富”,这样才能在考试时思维敏捷,得心应手。
三、教学目标: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4、争取使学生成绩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进进步;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如本期要进行野外考察、下农村进行实验调查、到工厂去进行劳动实习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