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关系。
2.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观点。
教学难点:语言的精练。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迁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二、 默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有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第5段: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三、 理清文章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解释“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3一6段):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四、 默读课文1一2段,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和“智慧”。
讨论并归纳:
学问:是一种人生必备的工具,是根据人的兴趣日积月累而成的。
智慧:是一种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五、 第四段“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并归纳。
讨论并归纳:
主要区别是一个能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另一个不能得到启示,浪费时间。
六、 第3段中心论点是什么?举了哪些例子加以论证?
讨论并归纳:
中心论点是“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举了孟德研究豆子的,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的例子。
举了达文从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中发现优胜劣汰的天演公例的例子。
举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的例子。
以上都是人类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别人司空见惯之处看见了人之所未见之处,以证明智慧是不可缺少的,有了智慧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七、 课堂小结
本文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慧”的辩证关系,作者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个观点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理念十分吻合,对我们很有启发。
八、 布置作业:
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九、 板书设计:
学问和智慧
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
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理解故事中的人物特点。
2.能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3.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选择一个故事进行缩写。
4.了解玛丽亚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救出伙伴,靠的是知识和勇气,东北的小姑娘江雪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并学习课文主要人物的爱心、勇气和智慧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理解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并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难点:复习缩写,并选择一个故事进行缩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并给课文分段。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特点,并会提炼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第四单元“口语交际·习作”内容:学会生存、自我保护。
2.简单交流生活中自我保护的。事例。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类似的故事——智慧之花。(板书课题,齐读)
4.解题:说说什么是智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预习时你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2.反馈交流:第一个故事:第1——7自然段;
第二个故事:第8——19自然段;
最后一个自然段点题:赞扬了她们的机智勇敢。
三、读懂课文,了解故事具体内容和人物特点
1.带着课后第1题:思考课文讲了两个姑娘的什么事?是怎样的故事?
2.复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要素,提示:用六要素法来概括故事内容。
3.反馈交流: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维吾尔族的小姑娘玛利亚,她运用学过的关于电的基本知识,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救了5个触电的男同学。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东北的小姑娘江雪,她巧妙地向工商管理所商检科举报了卖变质冰棍儿的人。
4.再读课文,想一想:你从两个小姑娘身上看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
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少年儿童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的思想。从第一个故事受到的启发:要记住和应用学过的知识,学会保护自己;从第二个故事中受到启发: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自我保护的过程中,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将爱心、勇气和智慧融于一身。
四、深入了解故事内容,提炼成为小标题
1.逐个读故事,试着给两个故事编写小标题。
2.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小标题。
第一个故事:遇险;救助;脱险。
第二个故事:上当;劝阻;胜利。
五、课堂总结
六、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能简单复述课文内容,并选择一个故事进行缩写。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浏览课文,回顾两个故事主要内容。
2.指名交流。
二、复述课文内容
1.根据小标题和概括的主要内容,试着选一个故事进行复述练习。
2.小组内复述,选出优秀者,再在班级里复述,评议。
三、指导缩写
1.回顾缩写步骤:
(1)读懂原文,把握要点;
(2)理清层次;
(3)边画边记,逐段删留;
(4)整理成文。
2.了解本次缩写要求:
一是抓住故事主要内容,把事情讲清楚。
二是语句要通顺、连贯。
三是不超过规定的字数150字。
3.学生试着进行缩写。
4.交流评价缩写内容。
四、课后练习
收集自己知道的自我保护或救助他人的其他故事,当小练笔写下来。
教学目标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的观点。
2、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设想:本文以自学为主,老师只是引导和点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讲。赵括有没有学问?他为什么却大败呢?(学生答)大家说的便是学问和智慧的关系。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三、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3、学问和智慧的联系是什么?
4、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四、论证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2、老师归纳:(1)内容: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方式:引证、比喻论证
(3)角度: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小组结合,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五、讨论题:
1、请结合上下文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这一节与“开卷有益”矛盾吗?
2、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3、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了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4、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
六、结语: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智慧更重要。正如作者罗家伦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次函数关系式。
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熟练运用图象和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
利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感受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性质。
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一次函数图象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次函数关系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与一次函数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如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电话费与通话时间的关系等。
提出问题:这些实际问题中存在着怎样的数学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知识探究
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推送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问题,如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值等。
学生完成练习后,系统自动批改并反馈结果,教师根据反馈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利用智慧课堂的绘图工具,让学生分组画出几个不同的一次函数图象,如 y = 2x + 1,y = -x - 2 等。
引导学生观察图象的形状、位置等特征,讨论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如直线的斜率 k 对图象倾斜程度的影响,截距 b 对图象与 y 轴交点位置的影响等。
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些关系式,如 s = 60t,y = 0.1x + 20 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关系式的特点,共同归纳出一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 y = kx + b(k,b 是常数,k ≠ 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概念的探究
一次函数图象的探究
一次函数性质的应用
实际应用
展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某商店销售某种商品,其进价为每件 30 元,售价为每件 50 元,设销售量为 x 件,利润为 y 元,求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图象。
各小组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以及如何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归纳。
课后作业
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拓展作业。书面作业主要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拓展作业则是让学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提交,教师通过平台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今天,上了《学问和智慧》第一课时,预期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学生能理清学问与智慧的内涵及两者关系”,课前预设了三个教学环节:①由学过的《论美》一文内容导入新课;②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弄清“学问”和“智慧”这两个概念的内涵;③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厘清“学问与智慧”的关系,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
上课后,第一环节比较顺利,让学生提出修炼内在美的良策,学生谈及了多种方式途径,我顺势引出“学问能丰富人的内在,使人聪明,那么学问是否等同于智慧呢?”的问题,引出课文题目。然而,进入第二环节,学生各自读书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心不在焉,有的看书走马观花,有的视线停留于某处发呆,还有的低头做小动作或在看别的文章。我的第一反应是大多数学生的读书是无效的,如果我还继续把事先设置的问题抛出,一定不会有回应,最终只能是我唱独角戏。怎么办?我放弃了原先的设计,临时发问:“同学们能读懂课文么?如果有不理解的语句或片段,请提出来。”我本想了解学生是否在文本的字面意思理解上存在障碍,可是无人举手。于是我又改变策略,结合文中的两句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语句,指名让学生回答,结果三位同学都说不出所以然。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沉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学生是不敢喘大气,我则是生闷气)。
在接下来的数秒钟,空气好想凝结住了。我迅速意识到必须调节气氛,缓解学生压力,于是赶紧调整自己的情绪,放松脸部表情,放下书本,请学生抬起头。我临时做了一个调查:学生对议论文的兴趣程度。结果有一大半学生举手示意不喜欢议论文。问他们喜欢怎样的文章,有说喜欢散文的,因为文章很美,也有说小说的,因为故事吸引人。学生不喜欢议论文的理由却惊人的一致:议论文枯燥乏味。这些学生虽然都已经上初三,但大多数人仍是形象思维占优势而理性思维尚未成熟,自然对思辨性较强的议论文不感兴趣。
于是我深表同感:“同学们说得一点都不错,我小时候也不喜欢读这样的文章,现在要我教这样的课文我也很头痛,可是……”,我话未说完,有学生已接口:“中考要考的!”看来学生已深谙老师的一套说教思路。我笑着回应:“中考要考是自然的,还有更重要的呢。学习议论文对你们将来的人生处世很有帮助呢!在座的男同学知道将来什么样的男生(人)最招女孩子喜欢么?女同学知道将来什么样的女生最受男生追求么?”学生们开始笑起来,七嘴八舌小声议论,那几个做小动作的也抬起头竖起了耳朵。“以我的人生经验看,知识面丰富且思想深刻的男人最有魅力,与人谈论常常独领风骚,吸引大家的眼球,小女孩最喜欢这种有深度的男子;而女孩子外表漂亮虽吸引人,但这种魅力并不持久,一旦哪天显示出无知甚至愚蠢的一面,立即令人索然无味,倒是那些外表平凡却有思想有修养的女子,常常给人风度翩翩的。感觉,就像香醇的美酒,非常耐人寻味的。”此时多数学生安静下来了。“那么怎样让自己变得有思想有内涵呢?博览群书,多读些富有哲理思辨性强的文章,这会让你思想深邃起来,所以同学们说要不要读些议论文?”学生虽未出声附和我,但我从学生看我的眼神和微微点头的动作看出,他们已经接受了我的劝说。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第二遍用心去读课文,读出问题来。之后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
最后,这节课我只完成了导入环节,让学生读了两遍书,没有完成预设的任务,但我觉得这节课我仍是成功的,因为我收获了:①学生接受了议论文学习,起码没那么反感了,从第二遍读书后能提出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他们认真读书了;②学生有了读书须疑的意识,最后有两位同学提出很有研读价值的问题可以证明这一点;③读书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有兴趣,一切被迫的学 我幸亏没有用我的教师权威向学生施压,命令他们去读书,否则结果一定是“我教学生”——牵着牛鼻子硬把他们拉下井去。
李翠萍
这篇教案我只写了上课的大致流程,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建意。
教学目标 :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的观点。
2、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设想:本文以自学为主,老师只是引导和点拔。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讲。赵括有没有学问?他为什么却大败呢?(学生答)大家说的便是学问和智慧的关系。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三、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3、学问和智慧的联系是什么?
4、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四、论证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2、老师归纳:(1)内容: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方式:引证、比喻论证
(3)角度: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小组结合,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五、讨论题:
1、请结合上下文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这一节与“开卷有益”矛盾吗?
2、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3、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了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作者邮箱: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现在完成时的构成和用法。
能够正确运用现在完成时进行表达,区分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智慧课堂的互动活动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现在完成时,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中时间表达方式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现在完成时的构成 “have/has + 过去分词”。
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尤其是与一般过去时的区别。
教学难点
现在完成时中时间状语的正确使用。
理解现在完成时所表达的 “过去发生的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 这一概念。
三、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借助智慧课堂的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
热身导入
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播放一首英文歌曲,歌曲中包含现在完成时的句子。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注意歌词中出现的现在完成时的表达。
歌曲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在歌曲中听到了哪些现在完成时的句子,引导学生回忆现在完成时的形式,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现在完成时。
知识讲解
展示一些图片和句子,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现在完成时所表达的含义。例如,展示一张某人旅行的照片,配上句子 “He has traveled to many places.”,引导学生理解现在完成时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
教师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推送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句子中应该使用现在完成时还是一般过去时。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并区分它与一般过去时的不同。
教师在智慧课堂平台上展示现在完成时的构成公式 “have/has + 过去分词”,并通过例句进行讲解。
让学生观察例句,找出句子中的主语、助动词和过去分词,然后进行模仿造句。教师通过平台的作业提交功能,查看学生的造句情况,并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
现在完成时的构成
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情景创设
利用智慧课堂的多媒体资源,创设一个真实的语言情境。例如,展示一个旅游网站的页面,上面有不同国家的旅游景点介绍。让学生扮演旅行者,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运用现在完成时描述自己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情等。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和补充。
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发布一系列巩固练习,包括填空、选择、改写句子等多种题型。练习内容涵盖现在完成时的构成、用法、时间状语等方面。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平台自动批改并给出成绩和分析报告。教师根据报告,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重点讲解和强化训练。
拓展应用
让学生观看一段英文电影片段或短视频,要求学生找出其中使用现在完成时的句子,并记录下来。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找到的句子,并讨论这些句子在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完成时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现在完成时进行交流和表达。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现在完成时的构成、用法、与一般过去时的区别等。
让学生通过智慧课堂平台的互动功能,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布置作业
完成智慧课堂平台上的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口语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学生用现在完成时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的一次难忘经历;口语作业要求学生录制一段视频,用现在完成时讲述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学习情况。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英文书籍或文章,注意其中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并做好笔记。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借助智慧课堂的丰富资源和互动功能,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通过歌曲导入、情景创设、练习巩固等环节,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现在完成时的构成和用法。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的区别还存在一些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对比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同时,要进一步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关系。
2.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观点。
教学难点:语言的精练。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迁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二、 默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有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第5段: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三、 理清文章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解释“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3一6段):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四、 默读课文1一2段,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和“智慧”。
讨论并归纳:
学问:是一种人生必备的工具,是根据人的兴趣日积月累而成的。
智慧:是一种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五、 第四段“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并归纳。
讨论并归纳:
主要区别是一个能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另一个不能得到启示,浪费时间。
六、 第3段中心论点是什么?举了哪些例子加以论证?
讨论并归纳:
中心论点是“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举了孟德研究豆子的,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的例子。
举了达文从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中发现优胜劣汰的天演公例的例子。
举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的例子。
以上都是人类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别人司空见惯之处看见了人之所未见之处,以证明智慧是不可缺少的,有了智慧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七、 课堂小结
本文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慧”的辩证关系,作者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个观点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理念十分吻合,对我们很有启发。
八、 布置作业:
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九、 板书设计:
学问和智慧
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
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教学目标:
1、 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的观点。
2、 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设想:本文以自学为主,老师只是引导和点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讲。赵括有没有学问?他为什么却大败呢?(学生答)大家说的便是学问和智慧的关系。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 检查预习
三、 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 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3、 学问和智慧的联系是什么?
4、 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四、 论证方法:
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2、 老师归纳:(1)内容: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方式:引证、比喻论证
(3)角度: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 小组结合,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五、 讨论题:
1、 请结合上下文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这一节与“开卷有益”矛盾吗?
2、 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3、 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了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1.理解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关系。
2.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一、 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迁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二、 默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有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第5段: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三、 理清文章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解释“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3一6段):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四、 默读课文1一2段,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和“智慧”。
讨论并归纳:
学问:是一种人生必备的工具,是根据人的兴趣日积月累而成的。
智慧:是一种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五、 第四段“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并归纳。
讨论并归纳:
主要区别是一个能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另一个不能得到启示,浪费时间。
六、 第3段中心论点是什么?举了哪些例子加以论证?
讨论并归纳:
中心论点是“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举了孟德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的例子。
举了达文从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中发现优胜劣汰的天演公例的例子。
举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的例子。
以上都是人类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别人司空见惯之处看见了人之所未见之处,以证明智慧是不可缺少的,有了智慧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七、 课堂小结
本文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慧”的辩证关系,作者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个观点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理念十分吻合,对我们很有启发。
八、 布置作业 :
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九、 板书设计 :
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
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多读有趣的故事,从阅读中获得启迪。
2、通过读故事使学生受到人要知足,不要贪得无厌的教育,教育学生不要贪财。
3、让学生养成多读课外书的习惯,通过课外阅读获得智慧的启迪。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伊索寓言》《阿凡提的故事》两本书。教师准备伊索的资料,阿凡提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听过《狼来了》《龟兔赛跑》《狐狸与酸葡萄》这三个故事吗?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这三个故事?
生讲出自己知道的三个故事的内容与同学分享,指名学生说一说每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师:听完了有趣的故事,你们知道这些故事都是谁创造出来的吗?
二、认识伊索
1、课件出示有关伊索的资料,学生自由阅读,认识伊索。
2、你们还想听伊索的故事吗?那就赶快打开书116页,那里为我们准备了一个《下金蛋的故事》赶快去读一读吧!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故事,读准字词,教师巡视。
4、师:默读故事,看一看你都读懂了什么?找到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5、交流读后所得。
6、俗话说“知足者长乐”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懂得知足,不要贪得无厌,这样会更快乐。
三、阅读《伊索寓言》
1、师:《伊索寓言》中还有好多这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学生拿出《伊索寓言》阅读,选出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小组同学听。
全班交流:刚才你读过了那个故事?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指名学生谈一谈自己读过的故事和受到的启发。
四、认识阿凡提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伊索,读了他的故事,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个绝顶聪明的人——阿凡提
课件出示阿凡提的。照片。
谁能说一说你对阿凡提的了解。
2、师:阿凡提是智慧的象征,烦恼时找阿凡提,他会让你快怀大笑;快乐时找阿凡提,它能给你启迪。快来读一读《阿凡提的故事》吧,这样你会得到很多乐趣。
3、打开书117页读一读《等待一秒钟》这个故事,看一看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自由阅读,在小组内交流收获。
5、全班交流在这个故事中受到的启迪。
五、扩展延伸
师:喜欢听笑话吗?把自己听到过的笑话或者是自己编的笑话整理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编辑一本笑话集。收入本班的图书角供大家欣赏。
六、课下阅读
阅读《伊索寓言》《阿凡提的故事》或者其他蕴含智慧的小故事,选一个自己最受启迪的,背下来,准备故事会。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分析并理解母狼的性格,从而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2、在整体感知的同时培养同学们朗读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在感悟世间间真情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生活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动物:它是一种哺乳动物,昼伏夜出,冬天常聚集成群,性凶残,吃野生动物和家畜,有时也伤害人,外型像狗,面部长,耳朵直立,毛黄色或褐色,尾巴下垂。(狼)
2、同学们能否说出一些关于狼的成语呢?
(参考: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
3、从刚才的成语看,狼历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
(参考:凶残、贪婪、狡猾……)
过度: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生性凶残的动物,可是你知道吗?在有些猎人看来,狼却是“仅次于人的聪明的动物”,不相信吗?请看《母狼的智慧》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通过哪些例子来具体体现母狼的智慧的呢?(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参考:用智慧帮全家过河;在万般无奈下,骗过老猎人,以自己的死换孩子的生)
2、谈谈读了本文的初步感受。
(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中心即可。)
三、细读课文,感受主题:
1、老猎人在追捕一头母狼时,他起先认为这是一头怎样的狼?
(参考:奇怪、不可思议、傻)
2、后来,老猎人又认为那是一头怎样的狼?你能从文中找出老猎人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吗?
(参考:聪明、有智慧。原文第6、10小节)
3、母狼引开猎人的目的是什么?它成功了吗?
(参考:保护小狼,没有,虽然它把老猎人暂时引开了,但最后老猎人还是把小狼找到了。)
4、假如你是老猎人,你会怎样处理这两只小狼,为什么?
(参考:母狼会有那么奇怪的不可思议的行动,只是因为对孩子的爱,它的智慧也来自对孩子的爱,它能以死来换得孩子的生,这种行为一定会感动老猎人的',他会把小狼放了。)
5、学了本文,你同意老猎人的话:“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吗?
(参考:同意,因为母狼能为了救小狼用各种方法骗过了经验丰富的老猎人,以自己的死换来孩子的生,所以它是聪明的动物。)
小结、母狼运用智慧,以自己的死换回了孩子的生,这是怎样的母爱啊,只可惜“再聪明的狼,也逃不脱猎人的追捕”。
四、能力拓展,获得启迪。
过度:因为狼的凶残,狡猾,人类常常以狼为敌,那么,人和狼有没有合作的可能?让我们再来看一篇关于狼的文章,再次感受一下狼的智慧。读《猎人与狼》
1、《母狼的智慧》和本文都提到了狼,试分析两篇文章中的狼有何异同。
(参考:《母狼的智慧》中:母狼为保护小狼与猎人斗智,与猎人的关系是敌对的。本文中狼与猎人共同合作摆脱困境,是朋友。)
2文章结尾处,猎人说自己失去了作为猎人应有的狠劲,这“狠劲”指什么?他失去了“狠劲”,那么他又多了什么呢?
(参考:“狠劲”指杀动物时决不留情,不手软。他多了对动物的仁慈、友善和尊重。)
3、你觉得本文中的猎人和《母狼的智慧》中的猎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参考:《母狼的智慧》中猎人以智慧打败了狼;本文中猎人在与狼的合作中被狼征服了)
4、谈谈你学了两篇文章后的感受。
总结:动物与人一样,有善良的,也有凶恶的,它们也有智慧,有母爱,在大自然中平等的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同时也为自然做贡献,我们应该和动物和平共处,共建美好家园。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2、品位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3、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4.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课文分析:
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
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adom),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1人生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2,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3”(a learned-fool),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4”或“冬烘先生○5”。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6”。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学问离不开智慧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7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8——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9,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10 (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11。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12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13,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14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于是,他奋身而为达尔文的“牛头狗○15”(bulldog),为他张目○16。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17,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18,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brilliant book)。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邱○19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20”,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塞○21的书”(dull book)。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间○22”,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23”“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24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25”,有何用处?
智慧离不开学问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26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27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应用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华丽的罗马圣彼得(St.Peter’s)或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的美术史,尤其是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运用比喻,生动地说明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整齐的句式让人琅琅上口
◆运用反问,加强自己的语气
◆巧创新词,与食古不化相对应,在幽默进行调侃
◆旁征博引
◆正反对比,再度强调学问不等于智慧
◆正反论证
◆列举孟德尔和达尔文作为事实根据
◆文采斐然
◆由人而及书,不独人如此,书亦如是
◆ 分类对比
◆引经据典,词汇丰富
◆ 首尾呼应,再次点题。
◆智慧与学问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描写细腻生动
◆ 大段形象的比喻,可谓妙语如珠
◆用词准确到位,一一递进
课堂教学
第5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导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由古人的名言导入 ,思考一下,�
自主思考-质疑-提问-合作-解答 聆听要求,明确目的
4 要求带着目的认真阅读课文 认真阅读
5 巡回指导如何提炼问题 思考文章中自己不明白或者重要的知识
6 指导 小组交流自己的问题,再三咀嚼,将问题加以整合和提升
7 组织评价 交流、评价。明确自己的问题
课后学习:将自己的问题进行整理,自主思考,尝试解答
第6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总结上节课自我阅读提问的收获 自我反思
2 将全班的问题归类后出示 阅读、思考问题
3 组织学生根据文章讨论问题 选择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思考讨论
4 交流、评价 发言
5 总结,将活动提升至“如何熟读精思”的高度 总结
课后学习:将课堂上交流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整理
板书设计
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
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的学问
学问离不开智慧 (举例: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
世间不但缺少有智慧的人而且缺少有智慧的书
(旁征博引)
智慧离不开学问 智慧必须以学问为基础 (肥皂泡与珍珠泉水作比喻)
无学问的智慧只会是浮光掠影
智慧与学问相辅相成 (建筑材料和建筑师的匠心作比喻)
教学目标
一、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二、学习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体会隽美的语言,注意语言积累。
学法指导
见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的`启示(农夫无学问、无智慧)
二、课文学习
1、学生谈谈对“学问”“智慧”的认识与理解。
一读课文:谁家新燕啄春泥
要求:快速浏览,粗知大意。勾画文中新鲜的词语及优美文句。
2、从论题看问题,引导学生分别从作者读者的角度谈谈本文将论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①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
②学问和智慧有怎样的关系?
③作者认为我们该如何对待学问和智慧?
二读:不畏浮云遮望眼
要求:结合上述问题,从全文的角度理解课文,明确本文所议论的主要内容。
明确:①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内涵)(1—2段)。
②学问和智慧的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二者相辅为用,缺一不可。(4—6段)
③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结尾)
3、引导学生理清作者在论述中心论点时,先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再论证智慧离不开学问。最后得出结论。
三读:无限风光在险峰
要求:学生分组各选取一个分论点(即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深入文段,合作探究本文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师生总结其作用。
4、四读:读书破万卷
读读背背文中精彩语句,诵读课文第五段,力求背诵。
三、联系实际。
要求:联系我们学生实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学问和智慧的统一。
明确:既要积累知识,又要培养能力。
四、说说写写。(机动·作业)
了解成语:纸上谈兵
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想和做的认识。并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
五、板书设计
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
学问积累知识
相辅为用,缺一不可
智慧培养能力
论证方法:对比、举例、比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 “斩钉截铁”“居高临下” 等词语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智慧课堂的多媒体资源,感受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气概。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借助智慧课堂的多种功能,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智慧课堂平台播放一段狼牙山五壮士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五壮士的'英勇事迹。
提问学生: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出课题《狼牙山五壮士》。
初读课文
学生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平台提供的字典功能查阅生字的读音和含义。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平台的抢答功能,让学生认读生字词,对读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
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通过智慧课堂平台的小组汇报功能,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
精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画面。
学生睁开眼睛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展示五壮士跳崖的图片和相关的文字资料,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五壮士的伟大精神。
指导学生背诵这一自然段,铭记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请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五壮士在顶峰歼敌的精彩语句。
教师利用智慧课堂平台的多媒体功能,展示一些战斗场面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五壮士的英勇顽强。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五壮士在顶峰歼敌的情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读出五壮士的英勇豪迈。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五壮士为什么要选择把敌人引上绝路。
教师通过智慧课堂平台的互动讨论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让学生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读出五壮士的坚定决心。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
教师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推送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找到的语句,并说说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读出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
总结写法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写得如此生动感人的。
教师总结写作方法: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进行描写,同时还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既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形象,又展现了整个战斗场面的激烈。
拓展延伸
让学生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查阅其他革命英雄的事迹,如董存瑞、黄继光等,并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以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生字词、课文内容、写作方法等。
再次强调狼牙山五壮士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狼牙山五壮士的崇敬之情。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智慧课堂的优势,通过多媒体资源、互动功能等,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高,参与度强,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精神。同时,通过拓展延伸和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词语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词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识记有关字词
(2)什么是“学问”和什么是“智慧”,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初步分析作者所论述的学习观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达到有条理地说理和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阅读、讨论和交流的方式来理清文章的思路,探讨说理的层次。
(2)分组讨论“我们不但需要学习,而且需要智慧”这一观点与现代的教育观念是否一致;之后师生交流来明确观点,统一思想认识;最后开展男女辩论加以拓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
作者强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快快乐乐读书效果好。
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
(1)指出课文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其好处。
(2)学习本文表述作者观点的方法,训练说理的条理性。
2、难点
在明确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的同时,弄清课文的中心论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以下是第一课时的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一、设疑入境,引入课文
同学们,《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一词是怎么解释的?(学生查词典)(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诸葛亮的智慧来自哪里?(书本)母狼在遇到猎手追击的时候,它是怎样与猎人斗的?(爬坡延时)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只要你有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映、敏捷的行动、幽默的语言……智慧无处不在。不过,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智慧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问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完成目标(1)
1、给带点的字注音。(投影)
陶冶( ) 创获( ) 烛照( ) 笨伯( )
譬如( ) 犀锐( ) 斧凿( ) 晦塞( )
探骊得珠( ) 鞭辟入里( ) 寸积铢累( ) 读书得间( )
2、回答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结合注释并放在语境理解)
烛照 晦塞 笨伯 晦塞 犀锐
探骊得珠 鞭辟入里 读书得间 寸积铢累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速读,思考问题
(1)文章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如何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
2、分小组讨论
3、师生互动交流
(1)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结构层次
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了学问和智慧的区别。
这两段的大意是:第一段论述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第二段论述有学问的人不一定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都有学问。
第二部分(3—6):论述了学问和智慧的联系。
这四段的大意是:第三段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第四段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乏智慧的书;第五段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第六段论述学问和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四、点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是怎样诠释学问和智慧的内涵的?
(1)学生点读相关章节
(2)师生互动交流明确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揭示两者的区别:“学问的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学问好比是铁……是人生的工具”;“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知识”和“智慧”的区别吗?
提问后教师小结:“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而“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智慧的主体是人的思想。学问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的知识,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3、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是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
[教师点拨]“透视”在这里的意思是对事物的深刻的认识;“反想”是指全面、多角度的思考和品味;“远瞻”则是指对事物的发展的预见。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阅读文章的第一节,思考问题
(1)第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考虑文章这样写的好处。
(3)思考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的开头是否与本文相似。
[小组讨论]
[交流明确]
(1)比喻的修辞手法。
(2)议论文中运用贴切的比喻,其主要目的是使得论证更形象,使我们对学问和智慧的内涵了解得更加清楚。也可以借此初步感知学问和智慧的不同。
(3)《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的开头与本文相同,开头都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这也是议论文常用的方法之一。
2、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用投影出示词典中对“学问”、“智慧”的解说,请同学们比较与课文表达的异同。并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
[投影显示]
学问:系统的知识。
智慧:A、从实践中得来的聪明才干。B、同“智力”(指人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文章开头如果换成词典中的解释好不好?如果让你写作文,你会怎样开头?
[教师提示]课文中为了把学问和智慧这种抽象的概念说明白,作者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果换成词典中的解释,虽然更科学、更严密,但是可读性不强。(言之有理就行)
3、进一步讨论
如果有人说:“有知识的人就一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你赞同他的说法吗?
[教师提示]首先断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其次从课文中找这类词语。第三就是举一些例子。
4、结合文章内容进一步思考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
六、课内小结
作者采取比喻引入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进行对比;把有智慧的人与无智慧的书呆子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学问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关系。
七、布置作业
另附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教育家和思想家。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县。作品有《新人生观》、《新民族观》。
罗家伦的“清华情结”
1928年9月18日,罗家伦就任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发表了题为“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的就职演说。他对清华的设计是,“我们的发展,应该以文理为中心,再把文理的成就,滋长其他的部门。”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
学问。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分析:1、本文的中心意思: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把“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铁”——突出“学问”的基础性,主体性;把“智慧”比作“陶冶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突出”智慧“的外显性,应变性。“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突出形成“学问”的方式是积累;“智慧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突出“智慧”来自人的灵感,是人的思想的发现与创造。),指出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第1节:用比喻揭示两者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智慧是能力。
第2节:有学问不代表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节:a、有学问而无智慧可能导致的结果。(反面论证)
b、以科学研究的实例正面阐述: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
第4节:对比论证说明读书著书都要讲智慧。
第5节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1)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是瞬起瞬灭。(2)把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3)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
第6节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这一段以建筑为喻,论述生动形象。结尾归纳全文,申明“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就在充分论述的基础上展示了正确的观点。
教学难点:
1、 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分析: 大段形象的比喻,可谓妙语如珠;
整齐的句式让人琅琅上口 ;运用反问,加强自己的语气 ;
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到位,还巧创新词,用幽默进行调侃 )
教学设想:
1、过程方法: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2、课前准备:
(1)搜集“纸上谈兵”、“ 庖丁解牛”“ 周总理智答记者”几个故事准备课上讲述。
(2)搜集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3)阅读课文,依据议论文的知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让学生搜集“纸上谈兵”、“ 庖丁解牛”“ 周总理智答记者”几个故事,上课伊始,就请各组同学抢着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故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注意听,之后评价。以此引出新课。新 课标 第一网
2、各小组抢答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智慧胜于知识。 ——【法】帕斯卡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 ——【德】海 塞
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日】池田大作。
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 ——【美】柯珀
二、阅读课文,学习字词,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中字词,疏通文意。
检测:1、提问注解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口头抢答。
2、 课堂练习一,注音。各小组分别出一个成员抢答(最先的三个到黑板上书写)。
晦塞(sè) 陶冶(yě) 犀锐(xī) 譬如(pì) 大郤(xì)
大窾(kuǎn) 探骊(lí)得珠 矻矻穷年(kū) 字字珠玑(jī) 读书得间(jiān)
3、 课堂练习二,默写下列词语。各组组长互改默写,组长批改自己组员的默写并督促帮助订正好。
陶冶 烛照 渊博 犀锐 晦塞 笼罩 熔炉
疆域 远瞻 书橱 映射 斧凿 肥皂泡
博而寡约 瞬息幻灭 推陈出新 寸积铢累 食古不化
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两脚书橱 冬烘先生 矻矻穷年 无关宏旨 探骊得珠
物竞天择 劳而无功 读书得间 鞭辟入里 高头讲章 读破五车 浮光掠影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1、学生活动:(1)请一个同学就自己平时的认识来说说什么是学问,什么又是智慧。
(2)自读课文,理解作者认为的学问与智慧的概念。教师板书:
学问:工具
智慧:能力
(3)找出各段中心句或关键词语,并根据这些句子或词语画出知识线。
各组推选代表在黑板上板演知识线,其他组员可以上去补充或修改。最后选出一条与课文最贴近的知识线以供大家参考或笔记。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第5段: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特别注意第2段中心句应该是两个,第6段的中心句在段末)
学问与智慧 我们不但需要
有显然区别(1)学问不能离开智慧(3)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5) 学问,更需要
(比喻) (举例) (比喻) 智慧——需要
以智慧去笼罩
问、透视学问、
运用学问。
有学问不一定有智慧(2)有缺乏智慧的人(4) 需要学问(6)
有智慧不一定有学问 也有缺智慧的书 更需智慧 注:红色字是到
(巧创新词、反问) (旁征博引) (比喻) 第四步加上的
2、教师小结:
课文的题目是“学问和智慧”,全文围绕这个论题,
先解释“学问”与“智慧”的区别(1一2段),再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3一6段)。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在论述中心论点时,先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再论证智慧离不开学问,
最后得出结论。)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从文中选择一个话题,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各组成员先自己大声说出来,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交流后各组抢答。)
参考问题:
1、说说“学问”和“智慧”有什么区别。(学问是系统的知识,是知识的积聚。智慧是能力,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2、为什么“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 (一个老板让两个大学生上街买豆子,结果甲是老板吩咐一件跑一遍,为简单的几个问题连跑了几趟市场;而乙回来的时候是带回了有关豆子的所有行情。学问离开了智慧只能当跑腿。
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自然就有学问,但他缺乏智慧,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因而导致不能进学甚至不会营生,落了个悲惨命运。
补充:有学问缺智慧的例子 一些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自杀
学问不多但有智慧的例子 曹冲智称大象 司马光砸缸救人)
3、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有什么区别?
4、为什么“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历史故事:刮目相看:三国时,吴国猛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缺少学问,每次讨论国家大事时,像一根木头似的,不知该说什么。后来在吴王孙权的劝导下,发愤努力,读了很多书,最终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
5、最后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一句总结全文,点明全文的中心论点)
四、学生分组各选取一个分论点(即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深入文段,合作探究本文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师生总结其作用。
正反对比(正反对比论证、分类对比);
举例论证(列举孟德尔和达尔文等事实根据 );
首尾呼应,再次点题。
五、品析语言。各组同学选择语言的任意一个方面进行品析,品析是要求用“三步赏析法”。
【大段形象的比喻,可谓妙语如珠;整齐的句式让人琅琅上口 ;
运用反问,加强自己的语气 ;
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到位,还巧创新词,用幽默进行调侃 )】
六、布置作业:
1、请精读最后一段第一句话,按以下句式仿写一句。
若把学问譬作 ,那智慧便是 。有 、有 ,甚至有 ,也不能 ,就是拥有 ,以及 ,也只 ,而决不 。
参考示例:若把学问譬作兵书,那智慧便是将军的计谋。有精兵、有猛将,甚至有充足的粮草,也不能打胜仗,就是拥有雄心壮志,以及屡挫不悔的精神,也只会有招架之功,而决不能缔造火烧赤壁和布匿战争以少胜多的辉煌。
2、试着用学习本文的方法预习《论美》一文。
板书:
学问与智慧 我们不但需要
有显然区别(1)学问不能离开智慧(3)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5) 学问,更需要
(比喻) (举例) (比喻) 智慧——需要
以智慧去笼罩
问、透视学问、
运用学问。
有学问不一定有智慧(2)有缺乏智慧的人(4) 需要学问(6)
有智慧不一定有学问 也有缺智慧的书 更需智慧
(巧创新词、反问) (旁征博引) (比喻)
附几个故事: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赵括熟读兵书,但没有实战的智慧,被后人戏为“纸上谈兵”。)
庖丁解牛:
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感受: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远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发明了生产工具、火的应用等。还有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赵州桥等宏伟建筑。甚至在日常生产中无处不闪现着劳动的智慧。
周恩来总理智答记者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学问和智慧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全文的结构思路,归纳中心论点。
2.能分析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3.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为文中的观点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教材分析:
文章针对不辨“学问”和“智慧”差别的认识误区,对二者作了准确的阐释,并阐述了“学问”与“智慧”的辨证关系: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作者强调这样一种学习理念: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全文思路清晰,辨证分析,说理透彻。文章紧扣中心论题展开说理,论据均来自于学习的生活实际,例证有典范性,无可辩驳。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手法多变。本文说理形象,语言充满智慧。或以常见的事物比喻比较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或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哲理,警策睿智;或两者兼而有之,既形象生动,又高度概括。
本课的终点目标是要让学生弄清楚学问和智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学习本文对学生有何积极意义。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含义,尝试找出两者关系的关键句。因此应该让学生细读课文,划出能阐明“学问”“智慧”概念的语句,圈点关键词语,分析比喻的作用;还必须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分析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阐述道理的。
教学设想:将教材分析打印给学生,学生自学,教师引导。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课前,我让大家搜集“纸上谈兵”、“庖丁解牛”、“周总理智答记者”几个故事,下面我想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讲故事,其他同学注意听。(学生讲故事)
1.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2.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3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我们班同学表达能力真强,不仅讲了故事,还谈了自己的感悟。现在老师让故事里的三位主人公走到一起,请你任选两人为一组,探究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
提醒学生生字新词:寸积铢累、矻矻穷年、探骊得珠、远瞻、融会贯通、两脚书橱、浮光掠影
2.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完后思考:找出文中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语句,其中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说说理由。
[参考:6句。最后一句。……]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根据以上关键语句,梳理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得出其观点的?
[参考:全文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解说学问和智慧的概念的不同;第3、4、5、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也离不开学问,二者相辅为用,只会显得更为重要;最后自然而然的归纳全文,作者站到了俯视问题的高度上,展示了正确的观点,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四、细读课文,学习方法。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
1、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
2、请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语句,说说其论证目的,有何妙处。
[参考:文中给抽象的概念和道理作比喻,显得更加的通俗易懂;通过具体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自己的正确看法;通过正面说理和反面说理的比较,突出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五、巩固延伸:
1、下面哪些名言能证明本文的观点,请把它们插入文中,并说说理由。
①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笛卡儿
②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洛威尔
③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马修斯
④没有 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赖于天赋。
——约翰•塞尔登
⑤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达•芬奇
2、在第2小节中作者只举了泛例——两种人,你能各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两种人吗?
六、完成作业:写作--议论文片段
第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 回顾上堂课的内容,说说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请学生互相合作,得出答案。
2.指正作业中的普遍问题。
二、研读课文,深入思辨:
1.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2.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懂得学问是知识的聚集。]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
[参考:(复习)作者运用举例、比喻、对比的方法论述道理,显的通俗易懂;本文的语言充满智慧,意趣盎然,不失幽默。]
2.读自己认为警策睿智幽默的语言,在书旁白处进行点评。
3.诵读这些句段,争取背诵。
4.品味了本文的语言,请仿照句式,根据文章内容写全下列句子。
若是把学问比作 起锚的航船 ,那智慧便是 。
若是把学问比作 ,那智慧便是 。
四、结语: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智慧更重要。正如作者罗家伦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后习题和《同步导学》【学后巩固强化】
板书设计:
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 (原料、熔炉、铁、电火等作比喻)
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的学问
学问离不开智慧 (举例: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
世间不但缺少有智慧的人而且缺少有智慧的书
(旁征博引)
智慧离不开学问 智慧必须以学问为基础 (肥皂泡与珍珠泉水作比喻)
无学问的智慧只会是浮光掠影
智慧与学问相辅相成 (建筑材料和建筑师的匠心作比喻)
实施建议:
放开手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学习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主张那些已经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其它成员。作为讲授者的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它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一、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如 outgoing, better, loudly 等。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比较级的句型,如 “A is + 比较级 + than B” 来描述人物或事物的特征。
语言技能目标
听:学生能够听懂关于人物比较的对话和短文。
说: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级句型进行口头交流,比较自己和他人的特征。
读:学生能够读懂有关人物比较的文章,获取关键信息。
写: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级句型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和朋友的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差异。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学习策略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掌握比较级的构成和用法。
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比较级的构成和用法。
运用比较级句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教学难点
一些不规则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形式,如 good - better, bad - worse 等。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准确、灵活地运用比较级句型。
三、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热身与导入(Warming - up and Lead - in)
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播放一首欢快的英文歌曲,如 “Friends”,让学生跟着歌曲一起唱,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展示一些明星或学生熟悉的人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这些人物的特征,如 “He is tall. She is beautiful.” 等,从而引出比较级的`概念。
知识呈现(Presentation)
利用智慧课堂的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形容词和副词的原级和比较级形式,如 tall - taller, short - shorter, fast - faster 等,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比较级的构成规则。
讲解不规则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形式,如 good - better, bad - worse, many - more 等,通过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呈现一些含有比较级句型的句子,如 “Liu Xiang is taller than me. My sister sings more loudly than I do.”,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理解比较级句型的用法。
练习巩固(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
听力练习: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播放一段关于人物比较的听力材料,让学生根据听力内容完成一些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等。听力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核对答案,并反复听听力材料,直到完全理解。
口语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运用比较级句型互相描述自己和小组成员的特征,如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deskmate. My friend runs faster than me.”。教师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巡视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并给予指导和帮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阅读练习:在智慧课堂平台上推送一篇有关人物比较的短文,让学生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通过平台提交答案,系统自动批改并反馈结果。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 “My Best Friend and I” 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和好朋友的不同之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利用智慧课堂平台提供的词汇和句型库,以及语法纠错功能。写作完成后,学生将短文上传至平台,教师可以在线批改,并将优秀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拓展应用(Extension and Application)
创设情境: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展示一些情境图片或视频,如学校运动会、文艺表演等,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比较级句型进行对话或短文创作。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情境进行创作,并在组内进行排练。然后,每个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打分。
文化拓展:介绍不同国家和文化中对于人物特征的不同看法和评价标准,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拓宽国际视野。
总结与作业(Summary and Homework)
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比较级的构成和用法,以及如何运用比较级句型进行听说读写。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作业: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如背诵重点词汇和句型,完成一篇关于家人或同学比较的短文,以及制作一份英语手抄报,介绍自己喜欢的明星或人物,并运用比较级句型进行描述。
一、教学目标
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三、教学难点
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快结束了初中的学习生活,离自己梦想中的大学又近了一步。坦诚是说你们喜欢学习吗?)
显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字词疏通
寸积铢累远瞻探骊得珠
(通过注音,解释,扫清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第二自然段“有 这是一篇议论文,我们抛开举例、比喻等,单独找出文章中作者在讲道理的句子,把这些句子组合起来,你有什么发现。
(提取议论文的关键信息,即能够表达观点的议论性语句,同时借此梳理文章脉络,展现作者的论证思路。)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指导并点拨)
那么同学们,我们将这些语言组合起来,大家发现了什么?
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dom),有显然的区别。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明确:这些议论性的'语句出现在文章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它们本身就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作者先明确了“学问”和“智慧”的区别,然后分别说明学问不能离开智慧和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最后总结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的结论。
总结找论点的方法
读书方法:把书读薄,读薄的过程,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浓缩的过程。
(五)精读课文,揣摩妙处
作者在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的时候,怎样说理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充分?
1、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1).孟德尔的例子和前文哪一个词能够相对应?“探骊得珠”
(2).在孟德尔的例子中,哪一个词语最能够体现作者觉得孟德尔的不可思议?“居然”同学们读一下孟德尔的例子,你感受到什么?
(3).在写达尔文的例子时,句式发生怎样的变化?
反问(何曾何以)强调从极小的事物看出大道理就是智慧
(4).为什么不例举爱因斯坦做了什么,而是引用他说了什么?
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就是智慧
(5).本段,作者用了三个例子来论证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这个观点。三个例子,是不是有重复累赘的嫌疑呢?我为了语言的简明,删去某一个例子,行不行?
不行。孟德尔的例子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赫胥黎是一个失败的例子,爱因斯坦不仅成功,他还说出了成功的方法。所以三个例子是从不同方面来论证观点的,而不是例子简单的堆砌。同学们,这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呢?
“议论文选材的严谨性,材料不能简单的堆砌。”
总结:举例论证之妙
2、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五段采取自学的方式,找一找作者从哪些方面让自己的观点更有力?
如:从句式、词语、比喻、角度等方面
比喻:
(1)作者把“无学问的智慧”比作“肥皂泡”。同学们,肥皂泡有什么特点?
(2)那作者把真正的智慧也就是“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比作什么呢?探照灯、泉水。
那老师的疑问又来了,作者做一个比喻不行吗?干吗要做两个比喻呢?
探照灯的特点,照得深、远,穿透力强,有力量。预示着真正的智慧是远瞻,可以烛照前途
泉水的特点是什么?读一读“不断地”这个词。对了,是源源不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由这两个比喻总结一下,在作者看来,真正的智慧是怎样的?走得远,走得深,有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可以一直智慧下去。
(3)句式与词语
齐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排比句。加强语言气势。
“也惟有。”我们把“惟有”换一下,换成“也许”大家看行不行?为什么?
读一读“惟有”,再换成“也许”。我们看出作者话语的铿锵有力,不容置疑,他对自己的观点是十分肯定的,很有自信的。
用词:“产生”与“锻炼”互换位置行不行?
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同学们,作者运用精妙的举例论证和形象的比喻论证之后,再看一看我们之前提取出来的议论性的话语,可不可靠?论述充不充分?“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为宝贵”所以,齐读中心论点,顺理成章,作者得出了最后的结论。(展示课文最后两句话。)
“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齐读这句话,思考,作者在学问和智慧的天平上,更注重什么?“智慧”这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思考。
再展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妙在:周密的举例论证
鲜明的对比论证
形象的比喻论证
精准的说理文字
严谨的逻辑思维
3.仿写句子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accumulationof knowledge),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
“如果学问是一本书,智慧就是阅读书籍的方法。”
展示:我们努力做到:
用渊博的知识武装头脑
把浩瀚的智慧装进胸膛,
以学问为基础,
用智慧做帮手,
遨游于神秘的知识殿堂中,
撷(xié)取累累丰硕的智慧果实
五、作业
下面哪些名言能证明本文的观点,请把它们插入文中,并说说理由。
①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笛卡儿
②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洛威尔
③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达芬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智慧课堂的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诗人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向学生推送预习资料,包括古诗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生字词等。
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
导入新课
利用智慧课堂的多媒体功能,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同时展示一些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如山水风光、田园景色等,营造出浓厚的古诗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
初读古诗
教师范读三首古诗,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智慧课堂的语音评测功能,纠正自己的读音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成小组,结合预习资料和课文注释,交流自己对古诗意思的理解。教师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巡视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点拨和补充,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借助多媒体资源:教师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展示一些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动画、视频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组讨论:学生结合古诗的写作背景和自己对诗意的理解,交流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学生的想法,给予引导和启发。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总结归纳诗人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朗读背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好古诗的节奏、语调、重音等,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情感。
开展背诵比赛:通过智慧课堂平台的小组竞赛功能,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提高背诵效率。
指名学生背诵古诗,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
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推送一些与三首古诗主题相关的其他古诗,让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拓宽学生的古诗阅读视野。
组织学生开展古诗创作活动,引导学生模仿古人的写作方法,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学生完成创作后,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三首古诗的内容、情感、朗读和背诵等方面。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古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鼓励学生多读古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并用自己的话改写这首古诗。
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观看一段关于古诗的讲解视频,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