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精选6篇】

地理课,中小学学科科目。17 世纪中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所著《大教学论》中首先提出在国语学校增设地理常识,在拉丁语学校增设地理等学科。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教案【精选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初一地理教案 篇1

教法指导:

1、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学生了解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景设计:

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和气候

教师:展示课件,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转多云,偏北风四级,最高气温14℃,最低气温7℃。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

(板书)天气的概念:

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已经了解的天气预报的内容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同位交流)

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

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

初一地理教案 篇2

活动目标知识与技能:

(1)准确区分经线和纬线,能说出经线的特征。(2)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3)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所以应采用直观教学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水平。

(2)通过经纬度变化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而规律又是可以被认识的。

活动重点:经线和经度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东西半球的划分。活动难点:经线和经度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东西半球的划分。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

多媒体图略(课本P7图1.9经线和经度、经线的说明文明)

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1、什么叫经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其标志)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

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自学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图略(课本P7图1.8“东西半球的划分”)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讨论评价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强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转入下面的课堂练习。

多媒体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能,纬线成圆)沿经线呢?(不能,经线是半圆)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极)3、根据图甲和图乙所示,说说经纬度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评价点拨在学生对图理解的基础上,为便于学生记住其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当堂检测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一球仪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活动课教案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公转的概念及特点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3)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五带的名称和范围及各带的特点。

(4)理解公转所产生的现象与公转特点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利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

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

有关系,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活动重点:四季交替、五带的形成。活动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活动过程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时,周期为一天在,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地球公转产生哪些影响呢?

讲授新课

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活动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观察产生的现象。2、投影展示演示比较表

3、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演示,要求学生以学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4、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板书季节变化

活动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进而给学生说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点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一天之中我们感到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阳光直射是指太阳高度为90度,阳光斜射是指太阳

人教版初一地理教案 篇3

第七章

第二节 印度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因此,印度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粮食问题。

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1)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

(2)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

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学生朗读P38阅读材料“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使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3、课件展示: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图7.34“印度的地形”,将三幅图进行对比,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对应关系。

4、小组讨论,评价点拨。

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通过对照可以发现,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朗读P39阅读材料,对比印度南北方在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同我国类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样)

5、承接过渡:近代历,印度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本国工业发展缓慢;独立后,印度工业得以迅速的发展。

6、课件展示:表格“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与形成原因的比较表”,阅读P39页相关内容,思考比较项目,并完成表格。

7、课件展示:图7.43“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分析工业的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并完成表格。

工业部门:分布地区:主要工业城市

钢铁工业:煤、铁产区:加尔各答

棉纺织工业:棉花产区:孟买、班加罗尔、新德里

麻纺织工业:黄麻产区:加尔各答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般规律:工业中心应接近原料产地。

8、学生阅读P40活动第2题相关材料,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9、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通过讨论,使学生树立以下信念: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虽然还十分落后,但未必什么产业都是落后的。比如印度在核电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及出口、航天技术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突破,都有力地说明了发展中国家是可以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可以腾飞。

[课堂小结]

印度与我国同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经济发展中有许多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比如印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进行的“绿色革命”,印度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创新思路等。

板书设计:

初一地理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认识及九大行星绕日运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是学生对地球原有认识的沿伸(从原来认识的静态的地球——到动态的地球)。

三、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衢江区的山区,学生对天文、地理方面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但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

本课的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等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故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3、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

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用具

地球仪、十字方向标、矿烛、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组,地球自转及昼夜现象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们对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师:同学们对地球了解的确实不少,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哪个同学是否能帮我解疑?我们常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是太阳绕地球旋转造成的吗?

(常见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不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的自转》。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生:(通过转动地球仪)有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两种。

提出问题:

师:地球究竟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学生假设:

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根据以上的猜测假定太阳不动,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某点贴上十字方向标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标中间插上一火柴代表观察者。)

师: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是东升西落为标准。)

方案一:猜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方案二:猜测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我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和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坐上航天飞机离开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转的课件。(通过学生相互间合作与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学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昼夜交替和昼夜交替现象

师: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时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们现有的工具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观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阳光”照到哪部分没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2、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中学生代表发言:“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昼);“太阳光”没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白天与黑夜交替现象。

师:造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被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师: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

生:约24小时。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与没被照亮(即昼与夜)之间有一条分界线——晨昏线(圈)。

师:晨昏线(圈)有几条?

生(讨论):有无数条。

播放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使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现象直观化、具体化、可接受化。)

师: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请大家课后思考。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大家的探讨、研究,你们对地球有那些新的认识?

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问题!

生:小结(通过学生小结使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与原有知识进行顺应。同时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探究动机和目标。)

八、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及兴趣是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和这种教学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设计抓住学生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的冲突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及学习兴趣。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教师确实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学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应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要我们能为他们创设起较好情境、合适的氛围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全可以在“开放、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使学生学会判读极地投影图,并能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特征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3、通过书中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准备

教师

计算机或实物投影仪、两极地区投影图。

学生

1、收集有关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的图片、资料。

2、历史上人类对两极考察活动的图片。

3、日本捕鲸的资料、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分别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今天我们来学习同时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区——极地地区。

问题:

1、假设我们要建一座四面朝南的房子,应建在何处?相反要建四面都向北的房子呢?

2、同学们了解两极地区吗?说说你们对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印象。

3、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分别是什么?

板书: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挂两极地区的投影图,指导学生看教材P100~101,读图10.1“北极地区”和图10.2“南极地区”。

学生活动步骤

1、找出北极圈和南极圈,并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的纬度范围。

2、研讨纬度位置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3、对图10.5(“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进行对比分析。

4、让学生将南北极的气温和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

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对极地地区产生兴趣。让学生学会在极地地区辨别方向的方法。

展示各组收集的有关两极的资料和图片,并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图,指出环绕北冰洋的大洲和环绕南极大陆的大洋名称。

极地地区位于66.5°~90°的广大地区,纬度位置属于高纬度,这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造成两极地区气温低下。通过对比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气温,使学生了解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比北极地区低。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让学生阅读P102的两则阅读材料,并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极地地区的资料、图片。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异同。

学生活动步骤

1、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个组代表北极地区,一个组代表南极地区。

2、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阅读材料。

3、各组选代表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并进行对比,讨论。

4、用纸列表比较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点。

教师:下面请小组代表上黑板填写下表。

附表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对比

异同点北极地区南极地区

相同点

不同点

教师小结

北极中心——北冰洋;南极中心——南极大陆。两极地区终年严寒,即使是在暖季时,也是冰天雪地。相比之下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被称为地球上的“寒极”,因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很厚的冰层,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另外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让学生借助书上的描述、材料和自己找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能通过对比,找到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

提醒学生注意比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地表的不同,以及两地在降水量、风速等方面的差异。

表格画在黑板上,学生填完后注意订正和点评。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可能会感到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我们所生活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充满了神秘之处。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对它的认识过程。

板书: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教师: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科学家去考察。下面给每组布置一个题目,分组讨论后,推出一个代表发言。

第一组:人们最初去南极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又是什么?

第二组:南极有哪些自然资源?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么形成的?反映了什么样的气候环境?

第三组:南极大陆的冰雪具有什么科研和利用价值?

第四组: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学生活动步骤

1、猜想。

2、组内讨论发言。

3、老师巡察提示。

4、小组代表发言。

5、其他同学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6、老师参与总结。

(微机或投影仪展示)

图片1我国考察队员手举五星红旗站在南极大陆上。

图片2我国“长城站”和“中山站”的照片。

图片3“雪龙号”考察船航行在大海上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在平时读书、看电视中,可能知道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考察站的名称。下面,我们请两个同学来发布下面两条新闻,大家在听的时候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1、为什么两次建站的时间都选在2月?

2、我国南极考察船从我国出发时,应该选择什么季节最好?

学生活动步骤

1、(老师启发)南极被称为“寒极”“冰雪大陆”和“风库”,因此在建考察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回答)避开大风大雪温度最低的季节。

3、(老师启发)南半球的季节在月份上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4、(学生回答)与北半球相反。2月份是南半球最温暖的季节,而且2月份南极大陆白昼时间长。

5、(老师启发)我国考察船到南极要行驶1~2个月。

6、(学生回答)考察船应该在我国冬季(12月或1月)出发最好。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各种答案尽量进行鼓励。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提示学生在图10、2上找到“长城站”和“中山站”。

教师:北极地区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是陆地和岛屿,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随着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加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考越来越频繁。

下面按刚才的分组,每组推举两个同学上台来展示收集的两极地区考察活动的图片并作介绍。

学生活动步骤

1、选最好的图片和一次考察活动介绍。(其中第一组介绍书上的阅读材料“穿越南极”,第二、第三组另选一次南极考察活动介绍,第四组介绍北极考察活动)

2、每组两人上台介绍,其他人可补充。

3、要求介绍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教师:两极地区有大量的生物资源,比如南极地区的鲸鱼,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海豹、海象、海狮等。近年来,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南极地区鲸鱼遭到滥捕滥杀,已陷入危机之中。人类应该怎样合理利用两极地区的资源?我们中学生在环保上应该怎么做呢?

下面我们举行一场辩论赛,一、二组为正方(绿色和平组织),观点是进行科学研究并不需要每年如此大规模地捕鲸,更何况现代科研手段并不需要通过被杀死的鲸来进行科学研究;三、四组为反方(日本),观点是捕鲸是为了科学研究,而鲸肉食品只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

学生活动步骤

1、每方四个选手,根据收集的资料准备。

2、双方陈述观点。

3、自由答辩。

4、结束陈述。

5、教师点评并小结:面对着最后一块净土,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一是签订条约,比如《南极条约》的签订。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在环保上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提前布置收集资料、图片的时候,有目的地按小组布置。该活动着重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科学家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将第一排桌子反转,作为辩论席。

每个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2~3分钟。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篇6

《天气》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