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通讯,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类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课外必须了解有关背景。教学本文,力求再现情境,借以直观感受,并迁移课外,从中有所感悟。
教学步骤 :
一、描述画面 快速默读全文,按时间顺序将文章内容切分为以下几个画面,学生续说画面,再现情境。可同时辅以播放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1.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四位登山队员轻装出发……
2.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
3.天渐黑,四人缓步前行……
4.刘连满留下,他昏迷了……
5.夜已黑,点点星光闪耀,三人辨认着路途……
6.一次史无前例的无氧攀登开始……
二、揣摩语官 师生共绘突击“第二台阶”和刘连满牺牲自己为队友这两幅最感人的画面,引导紧抓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可尝试如下方法揣摩
词句,比较体味:
1.力求复活形象化的动词,在“活”的表演中直观呈现人物动作。如“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一“插”一“蹬”显示岩壁垂直、光滑之态,可见突击“第二台阶”的难度。
2.删减词句,对比效果:
“……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如删掉“也”,效果怎样?(特制的高山靴在陡滑的山路前无能为力,“也”字有力地体现了登攀艰难的程度。)
“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如去掉“才”,不足以表现他们以全部精力凝聚于攀登,不足以体现时间是攀登艰难的有力证明。)
“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利……”删去“更”比较效果。(队友的安全、自己的生命,孰轻孰重,天平的指针偏向前者,“更”不正是为他人无私奉献自己精神的写照吗?)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删掉“一寸一寸”,不能突出上升速度的缓慢。)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为何不直接说“时间在过去”?(四肢愈来愈麻木,心脏因缺氧跳动愈加急促,这样的状况,一分一秒多么难熬!而此时的刘连满活着的愿望如此强烈,在分分秒秒中其内心经历了何等复杂的斗争!)
3.改换词句,参照原文,反复品味。如“……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将“三米”改为“几米”,“三个”改为“几个”如何?(用确数而不用约数,确切体现距离与时间的强烈反差,表明这是一段特殊的行程。)
三、回味迁移 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赞歌不断。回读课文,再迁移课外,撷取精彩文章、精彩片断共同品读,学生将又是一次心灵的震颤、情感的升华。
1.回读课文,整体感受。
2.援引课外精彩片断,品读升华情感。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①1960年和1964年,郭超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跟随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度。他在登山日记中记下了当时的感受:“一只看不见的魔掌压迫着你的胸脯,紧捏着你的喉管,你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张开嘴,吸入你需要的空气。每一步都不轻松——并不是你的腿酸痛或者无力,而是你已经没有力量把你这双几乎已经麻木的腿移动。”
②“文传驯水,情系珠峰,半纪风云留彩笔;社峙环球,论标喉舌,一生心血献新华。”这副沉重的挽联高度准确地概括了郭超人一生的事功业绩、道德文章。
2.课文扩读材料
拉斯顿终于决定用随身携带的一把8厘米长的折叠刀给自己的右臂实行截肢。他忍着钻心彻骨的剧痛,用刀子在自己的右臂前肘处一下下地割起来。鲜血大量溅涌而出,染红了压住他右臂的巨石,并流淌到地面。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最后,拉斯顿的右臂终于被切断了。由于大量失血,他差点晕厥,然而,他仍从身旁的急救箱中取出杀菌膏、绷带等物,给自己被切断的右臂做紧急止血处理。流血止住后,他决定徒步走出峡谷。
(节选自《登山勇士断臂求生》)
提示:峡谷探险被巨石压住右臂,绝境被困五天断臂拯救自己,这是懦弱与勇气的较量,也是自我意志的考验。
一路上陆陆续续凑在一起的我们居然也成了一个不小的队伍,蜿蜿蜒蜒地散落在山间的小路上。爬高上低,山腰间的这条小路逐渐显露出它的峥嵘来。紧贴着半山腰开凿的小道不足半米宽,有些地方仅仅可以放下一只脚。脸紧贴着峭壁,背后悬崖下是奔腾咆哮的江水,
掉下去绝无生还的可能。每到稍微宽阔一点儿的地方,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惊叹。
(节选自《背包穿越香巴拉》)
提示:感受奔腾江水的震撼,领略一路旖旎的风光,勇于探索、不畏难险的人才能看见最美的风景。
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提示:以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生命才精彩。霍金,这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不断挑战自身极限,与命运抗争,终成为人生的斗士。
23 登上地球之巅
[学生现状分析]
城市里的孩子接触面广,视野比较开阔,对登山这类运动并不十分陌生,但是较多的孩子不太理解登山的意义,再加上中国传统教育所说的“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思想的潜移默化,中国人普遍缺乏冒险精神,对登山运动知之不多,这既是学习本文的一个契机,也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
[教学建议]
一、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知识和登山运动的常识,了解通讯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掌握基本字、词。
2.揣摩文章写法,学习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们意志坚定、勇于牺牲、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崇高精神,并启发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上发扬这种精神谱写生命的华章。
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主要的。教师应突出鲜明的学生自读自学色彩,可叫学生制作学习卡片,学生先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再分析课文,采用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圈点批注等方式,完成卡片的填写,实现学习目标。在讨论前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紧密围绕课文内容,放得开、收得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己解决生字、词,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激发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对荣誉的认识,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教师把同学课前搜集的资料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请同学讲解)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看屏幕,这就是世界最高峰,被称为“地球之巅”的珠穆朗玛峰,我们请xx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关这座山峰的具体情况。
谢谢xx同学给我们作的介绍。登上珠穆朗玛峰是无数登山运动员的梦想,从古至今,到底有多少攀登珠穆朗玛的活动呢?我们请xx同学给我们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在攀登珠穆朗玛的活动中,有辉煌的成功,也有惨痛的失败,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令人敬佩,而在我国的登山运动史上,最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是我们课文所记载的1960年五月,我国登山运动员从覆盖着千年冰雪的北坡胜利登顶,实现了世界登山史上“零”的突破的事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请问同学们在预习了课文后,你最想解决哪些问题?(学生自由提问,教师把主要问题板书下来)
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
1.教师组织学生自学
师:下面我发给同学们一张卡片,我们一边分析课文,一边填写,填写完这张卡片,我们的学习就完成了。我们先根据卡片上的问题分一下组。第一个问题请1、2排的同学完成。第二个问题请3、4排的同学完成。第三个问题请5、6排的同学完成。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一边看书一边讨论,填写卡片,每个组要确定好发言人。
学生读书、讨论、填写卡片。(在卡片填写、回答的过程中插入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
卡片样式
学习目标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1.知识掌握: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知识和登山运动的常识,了解通讯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掌握基本字、词。
课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把登山的每一个过程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课文主要写了登山的哪些阶段?遇到哪些困难,队员们是如何克服的? 文章在叙述中着重写了哪个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这个人物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你认为队员们是靠什么取得胜利的?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通过课文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发?
2.能力培养:学习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3.情感体验:学习登山队员们意志坚定、勇于牺牲、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崇高精神,并启发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上发扬这种精神谱写生命的华章。
师:同学们已经填好了卡片,下面请第一组的发言人回答你们完成的问题。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生:课文主要叙述了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最后的380米的登顶过程。第一阶段,写队员们经过充分的准备,向山顶前进。第二阶段写队员们征服著名的“第二台阶”。第三阶段写队员们继续攀登,刘连满留下来,牺牲自己把氧气留给其他同志。第四阶段写三位队员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坚持登上山顶。
师:(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总结学生发言)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很熟悉了,我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非常真实地感受到了那种艰难,队员们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第二组的发言人说说你们了解的情况。
生:课文主要写了登“第二台阶”和最后的冲刺。在“第二台阶”,他们遇到的困难是,严寒、山势险峻,队员身体有巨大的高山反应。
师:他们怎么克服这些困难呢?有哪些句子描写了他们想尽办法克服困难?
生:他们有坚强的毅力,比如第五段“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和第七段“刘连满的眼前……但是,刘连满一直坚持着”。他们头脑冷静,想出办法克服困难。
师:好,下面我们请第三组的发言人说说你们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结果。
生:文中主要写了刘连满这个人物。采用了心理描写。他表现出了坚强、勇敢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师:对,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会面临死亡的恐惧,可是最可怕的是去选择死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勇气呢?刘连满也有对“生”的渴望,但是他选择了死,他的伟大就在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坦荡的面对死神。我们想想,是什么力量让他作出这样的选择呢?
生自由回答:是强烈的爱国精神,坚定的信念……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刘连满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他的精神却永远闪耀在珠穆朗玛峰的山顶,闪耀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请看看卡片上的第四个问题,请同学们马上填写。
学生填写卡片并回答交流。
师:1960年5月北坡的成功登顶,靠的是队员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靠的是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在大自然对人类“生命极限“的挑战中赢得了胜利,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我们也正是要凭着这种精神和意志去登上生活中学习中无数的“珠穆朗玛峰”!
师:请同学们看卡片上的学习目标,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请在书上勾画出写景的句子,讨论一下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前后四位同学讨论分析。
学生在书上勾画并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明确写景对突出中心的作用。(多媒体展示)
2.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情况。
教师提出两个思考问题:(多媒体展示)
(1)在写第二台阶的攀登过程中,作者为什么要写他们所用的时间?
(2)引用英国人扬赫斯班的话有什么作用?
二、教学反馈
建议练习检测。
1仿写句子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队员中刘连满“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了一封信。”从信中你读出了他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强烈的爱国精神、坚定的信念、勇于牺牲的精神等。
三、教学反思
[案例推荐]
《登上地球之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中国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自己的祖国的强盛感到骄傲,更对那些默默无闻为祖国做了贡献的人们产生由衷的敬意。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接触这样一批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板书:《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二、感知全文内容
1、让生速读课文,解决字词并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师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注音)
2、全班交流
3、四人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然后师归纳)
a、登山队出发
b、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了第二台阶。
c、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d、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e、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的无氧攀登。
f、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三、复述课文
四、质疑问难:
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交流,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生1、文中有许多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生2、从课文内容来看,只是四个人登山故事,而文章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这是作者选材的不妥吗?
生3、登山过程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那登山将面临哪些困难呢?
生4、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特别是把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写得很详细,这样符合本文的中心体现吗?
(对于所提出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班上交流,共同解决,由教师归纳。)
五、体验与反思
讨论:从这些感人的情节中,你看到了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
(可以引导学生扣住课文情节重点从团队协作精神、个人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方面谈探险队员的优秀品质,体会则要联系现实生活谈)
六、学习景物描写
1、四人小组讨论: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2、模仿这些语句的写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特色,写几句话。
(如果时间紧张,可以将这个练习放到作业中,课后完成)
七、教师小结:
登山英雄依靠坚强的意志,毅力和团结合作、牺牲精神,克服了登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中国登山健儿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坚强的。希望同学们从本文学习探险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奉献精神,从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八、布置作业
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高雪山 作于 XX年4月21日 来源于“雪山在线”)
[练习题库]
一、基础•积累•运用
1.找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书写的错误,并在横线上订正。
a.刺入骨髓 销耗巨大 阴霾毙日 砭骨biān ________
b.难以弥补 斩钉戳铁 养经蓄锐 耸立sǒng ________
c.梦寐以求 孜孜不卷 迫不急待 匍匐púfú ________
d.钢毅不屈 步履艰难 契而不舍 余暇xiá ________
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排比)
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夸张)
c.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比喻、拟人)
d.阴霾笼罩着整个的国家。(夸张)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b.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他的家乡是江苏省南京市人。
d.会谈就互相感兴趣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4.《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阅读短文并完成练习。
一次难忘的远征
学生会发起了自行车远征的活动,同学们闻讯,纷纷报名。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父母听说后,急忙劝阻我们。我们却用老师的话来回答:“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夜里,我们出发了。我们骑出繁华的城市,进入了那深沉的黑色世界。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只有夏夜的蛙噪声和轻轻的车轮转动的声音。“鸟鸣山更幽”,这一阵阵的蛙鸣,更给此刻增添了诗情画意。
正当我们深深陶醉在夜色沉沉的山野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令我们至今心有余悸。一辆亮着头灯的大卡车从我们后面驶过来,司机似乎没有发现前面有人,速度丝毫未减,一刹那呼啸而过,几乎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几个骑车技术稍差的同学险些被卡车带起的疾风掀倒。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老师风趣地说:“在城里,汽车怕行人;在这里,行人怕汽车。大家小心点吧,苦头还在后面哪。”
整整骑了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才在一所山根小学停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我们进山了。啊,那红色的天体洒下万道光辉,照耀在我们身上,如同用清泉沐浴,舒畅极了!看远山,一片翠绿。日光下彻,直入山谷,红与绿交织着,主宰着,幽邃极了。清风遥遥,薄雾袅袅,大家有说有笑,好个欢快的旅行啊!
中午,红色的天体变成了一片白光。大地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发出的热量,变成了一个大蒸笼。我们骑着,骑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树,可我们已无心欣赏。水喝光了,嗓子里冒着烟。汗流尽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笑,现在唾沫也是极宝贵的了。我们理解了老师的话,苦,真苦啊。然而苦在心里,没有人说出来。大家的眼睛依然是闪亮的,依然充满希望的光芒。
蝉唱起了歌,它们吸完了树的汁水,它们高兴了。它们的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实在无聊! 我按了一下车铃,那铃声竟这样清脆,它传进了山谷,发出了回声,冲上了苍穹。一霎时,大家也都按铃,铃声大作,形成一片和谐的共鸣。蝉被吓了一跳,不再叫了。
“水!”分明有人惊叫了一声,大家为之一振。我们清楚地看见一条小溪,欢快地唱着歌,一路奔来。“冲啊!”不知谁喊了一声,欢乐的人群一下子冲向那清清的山的飘带。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闹肚子我们认了,发烧我们也认了,只要能喝到水,我们什么都认了。
那以后,我们精神更加振奋了。终于,我们完成了远征,胜利回师。
“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老师的话依然回响在我们耳边。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乐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余悸( ) 袅袅( ) 贪婪( ) 幽邃( )
2.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写出了“难忘”?最难忘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处“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一句,联系上下文,补出老师“劝阻”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请找出具有标志性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略写的内容是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说“蝉”的生活实在无聊?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分别引用了老师的话:“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仿照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例:我们愿把这项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快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仿写: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_____________,一首由_________, 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学习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仔细观察校园内你最喜欢的一处地方,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
1. a.消 蔽 b.截 精 c.倦 及 d.刚 锲 2.b 3.d 4.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登顶成功,说明他们是登山队的佼佼者。他们取得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没有其他人的大量前期工作和集体协作,他们不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为了胜利,有人还愿意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一个例子。
5.作者着意描写了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者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写这些困难可以表现出队员在严峻考验面前的迁移阅读 6.略。
二、
1. jì niǎo lán suì 2.夜静、山美、途中口渴、胜利后的喜悦。 最难忘的是险遭车祸。 3.喝生水容易引起疾病。 4.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如:夜里、夜色更沉、第二天清晨、中午。 5.详写的是远征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略写的是回来的经过。 6.蝉只知道“吃”、“喝”,其实生活没有创造,所以无聊。 7.从结构上看:起首尾呼应的作用。从内容上看:点明全文的主旨 (或突出全文的中心)。 8.例句: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诗,我们亲手谱写的诗,优美的充满激情的跨世纪的诗。
[资料链接]
珠穆朗玛峰 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此数据是由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的协助下,于1966-1968、1975年测定的,1992年又对其进行了复测)。 藏语“珠穆”是女神的之意,“朗玛”是第三的意思,因珠峰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珠穆朗玛”意为第三女神。珠峰位于东经8654′,北纬2754′,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我国西藏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整个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伟,昂首天外,四周地形极为险峻,气象瞬息万变。在山脊和峭壁之间,分布着数百条大小冰川,还有许多美丽而神奇的冰塔林,犹如仙境广寒宫。从18、19世纪开始,便陆续有一些国家的探险家、登山队,前往珠峰探测奥秘,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有人从南坡登上峰顶。从1921年至1938年,他们称珠峰北坡是“不可攀登的路线”、“死亡的路线”。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康熙皇帝派出两名懂技术的喇嘛,从青海西宁进入西藏踏勘地形,绘制山水图纸,首次用汉、满文标注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汉文为“朱母朗马阿林”,“阿林”满语为大山),明确其位于中国境内,并载于清《皇舆全览图》中,这是世界最高峰最早的文献记载,它比英国人在咸丰二年(1852)测量此峰并擅自命名为“埃佛尔斯峰”早135年。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障。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处的“洛子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穷峰,东南面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在这些巨峰的外围,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尔和锡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 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形成了群峰来朝,峰头汹涌的波澜壮阔的场面。
[名师点评]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3课
一、 学习目标:了解通讯;掌握“砭骨”“履践”等词语的音、形、意;辨析多音字和形近字。
二、 学习重点:速度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学习文章生动的描写。
三、 学习难点:学习探险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四、 预学部分【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通讯时一种比消息更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的
体裁,可以用 、 、 、 等多
种手法来写人记事。从报道的内容来划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等。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砭骨( ):
(2)履践( ):
(3)崔巍( ):
(4)窒息( ):
(5)养精蓄锐( ):
(6)齐心协力( ):
(7)斩钉截铁(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参加登山的队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队员们用 方法登上了“第二台阶”,用了 个多小时。
(3)队员们前进的第二道难关是 ,队员组成后来发生的变化是
。
五、 导学模块【合作探究】
1、登顶珠峰的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朗读感悟】
2、仔细体味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文本探究】
“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本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人类有史以来总是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险活动,并经常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如XX年北大山鹰社在登山活动中就有几名同学罹难。你认为作为大学生,他们这样做有价值吗?说说你的理由。【拓展延伸】
六、 固学提高【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过半年来的养精蓄锐,国足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了。
b.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持点攀登上去。
c.大家齐心协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d.队员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
2、在向顶峰冲击的四名队员中,刘连满并没有成功登顶,可作者在他身上花的
笔墨却最多,这是为什么?
七、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