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赏析【优秀3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山中访友》赏析【优秀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山中访友》 篇1

王伦俊    青岛第四十一中学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位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感情。

3、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仪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好!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长期待在城市里,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想)那么今天我就领着大家走进大自然,到山中去拜访一些朋友吧。我们一起学习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板书:题目、作者)

二、明确目标:(彩屏显示)

齐读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位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感情。

3、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三、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彩屏显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   唱和(hè  )   湛(zhàn )蓝  栀(zhī )子

玄(xuán )奥    清澈(chè )   禅(chán)心  犬吠(fèi  )

憔(qiáo )悴( cuì )     树冠(guān )  凝(níng )静

2、范读:(同时出示问题组)

由教师或朗读最好的同学配乐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听读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1、“我”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彩屏显示)  2、这些“朋友”各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3、自由朗读:

带问题大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感情。为思考、回答问题做准备。

4、默读、思考、讨论、回答:

第二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讨论归纳:(彩屏显示)

早晨:(德高望重的)古桥    (青翠的)树林

(洁白的)白云       (雄浑的)瀑布

(明镜般的)的山泉      (小诗般的)溪流

“我” 热爱

自         (玄奥的)悬崖        (清纯的)云雀

然          (慈祥的)老柏              :月夜

5、师小结:

文中作者将大自然当成亲密的朋友,跟他们互诉心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板书:“我”热爱     山中“朋友)

四、研读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共同品味精美的语言。以学生的品味为主,教师贵在引导。(主要从词、句的写法,及其表达的感情等角度引导)。以四人小组共同品味精美片段为例,让学生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再由学生自主寻美、品美,达到学以致用,最后教师归纳本文写作方法。

(一)、共同品美:(四人小组研读第四自然段)

1、出示问题组:(彩屏显示)

1、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景?

2、你认为哪些语句写的美?说说你的理由。

(可以从写法、作用、及表达感情等角度体会)

3、你能运用想象,描绘一下这富有诗意的画面吗?

2、齐读:带着问题齐读第四自然段。

3、小组讨论、回答:

师引导归纳:(彩屏显示)

树——打手势(迎风招展)     拟     亲切

大    鸟——唤名字(鸣叫、嬉戏)    人—— 生动

自    露珠——交换眼神(晶莹剔透)  化     形象

和      然

谐              脚——根须           想       童真童趣

头发——树冠               ——

美   “我”    手——树枝            象       浪漫色彩

思想——树汁

4、想象描绘:

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自由描绘,然后教师展示自己描绘的内容:(彩屏显示)

教师描绘:我走进宁静而神秘的树林,被那优美的景色深深的吸引:那青翠的树枝迎风招展,探出头来,像是在跟我招手;树上美丽而又顽皮的鸟儿们在欢快的鸣叫、嬉戏,像是在叫着我的名字,欢迎我的到来;一缕阳光透过树梢,照在亮晶晶的露珠上,那露珠更显得晶莹剔透,像是在跟我调皮的挤眉弄眼,跟我交换眼神。他们不把我当外人,我能见外吗?我闭上眼,觉得我被他们同化了,不自觉的变成了一株树,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5、美读比赛:一男一女两同学进行朗读比赛(第四段),看谁读的最有感情。

(二)、自主寻美、品美:

师提问:1、文中还有哪些景写的美?你认为其中哪些语句写的美?为什么?

2、这些语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能否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1、学生自由发言并朗读:

2、师小结:(总结写作特点)

文章还有很多优美的句子,我们就不一一品味了。其实真篇文章都写得很美。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

五、体验与反思:

由“我”与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反思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

问题组:

(彩屏显示)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1、学生自由发言:

2、师总结: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布置作业 :

1、假若多年后山中环境发生了变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员,请你向作者倾诉一下你的心声。或者以作者身份写《再访山中朋友》。

2、研究性学习:写一份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调查报告

(以你所在的城市或生活小区为调查对象。)

作者邮箱:

《山中访友》 篇2

一、导入。

1.播放轻音乐《月光》,师有感情地导入: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好心情的家园。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镇里。这里有蓝蓝的天;高高的山;清清的水;还有淳朴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李汉荣,到大山深处去拜访好朋友。

2.你从《山中访友》这个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2分钟)

地点、事件、作者对朋友的感情情感 :“访”(喜爱、赞美、敬佩)

3.通过我们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你们认为应怎样来朗读?

轻松、愉悦的

4.大家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

5.可作者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请同学们放松,深呼吸,让我们一起快乐出发,走进山林……

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丰富的 想象,让自然与人说话,人与自然对话,最终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三。生字词

幽径   逝川   青翠   唱和   湛蓝   赞助   玄奥   清澈   禅心

凝神   犬吠   德高望重   波光明灭   返老还童   津津乐道

四。生速读

在这些景致“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

五。整体感知

1.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拜访朋友的(用书本的话完整的表达)

◆ 心里的感觉好清爽(说明作者的心情是非常的轻松、愉悦的,从文题的“访”字可知,他对朋友的感情是喜爱的、赞美的、敬佩的)

2.作者去拜访他的好朋友,有没有带上礼物呢?或者说有没有捎上什么东西送给他的朋友呢?

◆ 没有,作者在文中提到,他只身一人,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任何的礼物,有的只是满怀的好心情。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这种君子之交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一种与天地共存的默契,所以作者省去了那些繁文缛节。

3.作者到底去山中拜访了哪些美的朋友?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

古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石块  落叶  小花  雷阵雨

老柏树  蚂蚁——弟弟

4.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对作者要拜访的朋友做了种种的猜测,那么我们现在才知道,他要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自然界的景物。说白了,就是在林中观景而已。可作者为什么说成是“山中访友”?而不是“林中观景”?

◆ 学法指导:从修辞手法、文章所写内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几方面去思考。

◆“山中访友”,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林中观景”形象生动。他把景物当成是朋友,也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同时,作者还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就是我们在《童趣》这篇文章里面,常提到的:童心看世界,万物皆奇妙。

5.那么作者是怎样和这些朋友交流的?是用语言吗?

◆不是,是用心去交流,作者已经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是用心在冥想,用心在与大自然的朋友们交谈。

六、合作探究

1.在作者会晤山中的众朋友中,你最喜欢哪位朋友,为什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⑴ 古桥——老朋友——得高望重,因为他在水上站了几百年,把许多人马渡过彼岸,而自己却坚持着,从不改变自己的姿态,让我看到的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于这样的一位朋友应该怎样对待?尊重和敬佩。

◆ 带着尊重、敬佩的语气读一下这段优美的文字

⑵ 树林(有着怎样的高贵品德)

◆ 作者很神往它,后来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来给树冠输送养分。写出了树的什么品质:默默无闻的奉献的精神,从树的身上,读到了奉献之美。

◆ 作者具体写到了那一种树:老柏树,老柏树做了些什么?因为它很慈祥,待朋友很热情,朋友一来立即撑起大伞,让朋友避雨。多么热情好客的老柏树呀!但雷阵雨时去树下避雨的做法科学吗?看来我们同学的科学知识挺丰富的,以后大家走进大自然时可要注意安全。

⑶ 山泉——姐姐,像明镜照出人的浑浊,照出自己的缺点。

⑷ 溪流——妹妹,可爱,有什么特点(溪流妹妹在做什么),吟着一首小诗,说明它很有才气。

⑸ 白云——好女儿,好护士,有什么特点。护士的职业是照顾病人,白云大嫂的职责是让憔悴的天空,露出湛蓝的笑容。嫂嫂——细心,无微不至的关心。

⑥瀑布——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说明它很有天赋啊,成为一位艺术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体现出它不求名,不求利,只献身艺术,淡薄名利。

⑦悬崖——爷爷,悬崖爷爷虽然没有白云大嫂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他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从他身上我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的心态。

⑧云雀——弟弟,它美在不搬弄是非,很正直。正直之美,令人称道。

⑨还有石头、花、草,这些都有各自品质和精神,为作为而折服。

2.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你有没有什么心声要向好朋友倾诉呢?

要求: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

◆ 古桥爷爷,虽然岁月在无情地流逝着,但是你那永不改变的姿态,让我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你使天堑变成通途;你给大自然增添了曲线的美;你让人们领略了什么叫坚韧。你真了不起!

◆ 白云大嫂,我的好嫂子!你像是一段绝细绝细的白纱巾,装扮着天空,只想着让天空更加湛蓝、美丽,而从不想着自己,我要向你学习。

◆ 花儿,我的挚友。我来到你的身边,只要我一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花:我的身体成了花的干,我的手变成了花的叶子,我的笑脸成了盛开的花朵,呼吸成为花的芳香。

◆ 雪花妹妹,你是那么的轻盈,那么的洁白无瑕,你是美丽的化身,冬季的天使,你从高空轻轻地飘落下来,跳着美丽的舞蹈,让我感受到了冬的浪漫,我喜欢你。

七。小结

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李汉荣先生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们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

《山中访友》 篇3

文学作品的意义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判别与择取,如果从不同的阅读视角出发,可以领略到文本不同的意义。《山中访友》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述事简略,记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因为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作者究竟带着怎样的眼光?作品究竟带着怎样的奇异色彩?我们试着从不同的角度作些揣摩、探析,会有不同的鉴赏景况。

一、孤独与欢欣

孤独是每一生命物种和每一生命的生存情态,孤独感是每一智慧生命生存的基本感受。人类心往和走往大自然的动力,或许就是摆脱孤独感的欲望。所谓“山中访友”,首先是作者的孤独之旅,他说:“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踏幽径,入幽谷,入访者成了“幽人”。苏东坡词“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道出了人在孤独无侣时的普遍心态。这是出发时的孤独。接下来的描写让人感到意外:所谓“朋友”竟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白云……一些没有理智与情感的景物。身处这样的“朋友”当中也许更增添与尘世的隔离感、心灵深处的荒凉感。这是到访时的孤独。至少客观上有一种孤独的氛围和情境。

然而这又是一次欢欣之旅。人的感觉对客观环境的反应,常常依凭人的心理定向而产生,而变化。作者感觉的欢欣,表现在对周遭景物的喜爱上;这种喜爱又是通过对这些景物的神奇而自由的联想、想像来实现的。最为奇特的想像是作者走进树林的一段:“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人在观景时,常用的想像是我是旁观者,以我观物,此物依然此物,而我依然故我,正如辛弃疾词“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还是很分明的;这里的想像之奇特在于,我是想像中的参与者,不光是此物彼物相变,而且我也变为此物或彼物,此物或此物亦变为我,正如“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物化”是以欢喜欢乐欢悦为动力的,或者说“物化”本身就是欢喜欢乐欢悦的过程。

孤独是客观的状态,欢欣是内心的感觉。

二、回归与同化

大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人类往文明的道路渐行渐远,越加觉得故园的亲切可爱,越加有可能把自然之物当成自己的亲友、邻居、伙伴,这便是“山中访友”有别于上文“孤独与欢欣”的又一层含义。“访”的行为既是虚拟的又是真实的。人与自然之物本无同质同性可言,物理性的对话交流不可能在人与物之间进行,因而“访”是虚拟的;人却可以虚拟对话情境,在内心与自然对话,形成一种心理场,创造一种自身精神激荡、飞升、远游的自由活动,“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这种心理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因而“访”又是真实的。

从这意义上说,《山中访友》写的是一次精神回归之旅,我们从文中的第一、二人称“你”“我”的对话,从景物都一一幻成亲朋好友的情景,可以悟出这种精神回归的含义:

老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 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