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精选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1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 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都有哪些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学生回答 )

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刚才,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6页图c,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挂图:课本图p 5C图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课余比比看谁做的。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湘教版地理上册教案 2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    量

无  数  条

[巩固练习]

七年级湘教版地理教案 3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三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单元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合理使用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课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周:亚洲的位置和范围2课时

第二周:亚洲的自然环境2课时

第三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四周:日本2课时

第五周:一次月考2课时

第六周:东南亚2课时

第七周:印度2课时

第八周:俄罗斯2课时

第九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周:期中考试2课时

第十一周:中东2课时

第十二周:欧洲西部2课时

第十三周:撒哈拉以南非洲2课时

第十四周:澳大利亚2课时

第十五周:美国2课时

第十六周:巴西2课时

第十七周:极地地区2课时

第十八周:复习(一)2课时

第十九周:复习(二)1课时

第二十周:期末考试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4

《澳大利亚》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作图等手段,使学生知道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主要城市。

2.通过读图(地形图),使学生明确澳大利亚的地势特点,和北美洲对比,知道澳大利亚东西排列的三大地形区的分布。

3.通过读图,了解澳大利亚的气候特点,理解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并根据纬度位置分析澳大利亚主要的气候类型。

4.通过阅读景观图,识别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分析这些动物唯独存在于澳大利亚的原因。

5.通过读图,理解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以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6.了解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别称的由来。

[重难点]

理解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地形、气候……)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解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南半球蔚蓝的海水中有一个金锁形状的大陆,它的名字就叫做澳大利亚。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这个国家,看一看它有何魅力!

[投影] 展示图片“澳大利亚国旗”。

[提问] 你们曾经见过这样的一面国旗吗?知道它属于那个国家的吗?

[学生] 澳大利亚。

[讲述] 谈到澳大利亚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的奥运会曾在这个国家举行。而且现在又有许多的人到澳大利亚留学,所以同学们应该对澳大利亚多少有些了解。下面就请在座的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澳大利亚。

[学生]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承转]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点评。

看来,同学们知道有关澳大利亚的东西确实不少,我想通过下面的学习你会更加了解澳大利亚。

二、讲授新课

(一) 拥有一个大陆。

[投影] 展示图片“澳大利亚”轮廓图。

[提问] 澳大利亚是由哪几部分组成?频临哪些海域?

[学生] 它是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一些岛屿组成。东频临太平洋,西南频临印度洋。

[提问] 仔细观察,说一说澳大利亚大部分位于赤道的什么方向?它属于那个半球?

[学生] 澳大利亚位于赤道以南,大致位于南纬10º——南纬40º,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中部,是南半球的国家。

[做一做]

1.你能将澳大利亚的轮廓在已有的经纬网上画出来吗?

2.请在已做好的澳大利亚轮廓图上标注: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太平洋、印度洋。

[小结] 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点评。

[投影] 展示“澳大利亚”轮廓图

[讲述] 观察地图,我们会发现澳大利亚大陆上只有一个国家,这一点与其它大陆不同,也就是说,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

[承转] 澳大利亚的国土总面积约有774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六位。

[提问] 你能回答出国土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吗?

[学生]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

[投影] 展示图表“国土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名城及其国土面积”

[投影] 展示图片“澳大利亚人口与城市分布”图

[讲述]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大,但人口密度仅为2.4人/平方千米,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且人口分布极不均匀。

[提问] 读图,你会发现澳大利亚人口多集中于哪一地区?由于那里的人口集中,因此何种聚落多分布于此?

[学生] 人口多分布于东南沿海,故城市多分布于此。

[讲述] 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主要城市悉尼、墨尔本都分布在这里。

[投影] 展示一幅空白的“澳大利亚政区”图

[试一试] 1.你能从这幅地图上准确的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主要城市悉尼、墨尔本的位置吗?

2.你能说说你所认识的城市堪培拉、悉尼、墨尔本吗?

3.澳大利亚的语言为什么使用英语的原因。

[承转] 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多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他们的分布与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有关系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澳大利亚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低平的地形

[投影] 展示“澳大利亚地形分布图”

[提问] 读图,在澳大利亚东部有一列南北走向的山脉,请你说出它的名称?

[学生] 大分水岭

[讲述] 根据高度表可以看出,它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上,较高处可达1000米。

[提问] 在此山西部发源了一条河,名称是什么?

[学生] 墨累河

[归纳] 墨累河是澳大利亚的河流,它自东部向西南流淌,最终注入印度洋。

[提问] 澳大利亚中部是什么地形?海拔多少?

[学生] 澳大利亚盆地(大自流盆地),海拔不足200米。

[归纳] 大自流盆地内部较为平坦,其中一处湖泊叫艾尔湖,是澳大利亚最低处,湖面海拔低于海平面16米,盆地内河流很少,仅有的几条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但是地下水却很丰富。在中部平原地势低洼处凿井,地下水可自动流出地面,叫自流井,因此人们把这里叫做大自流盆地。但是,这里的自流井水盐度、水温较高,不宜直接用来灌溉农田,也不适宜人类饮用,一般去用需要先通过明沟降温,从能供牲畜饮用。———这对本地发展畜牧业很有利。

[投影] 展示图片“自流井结构示意图”,并演示地下水自动流出地面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一下自流井的形成原因。

[投影] 展示图片“澳大利亚地形图”

[提问] 澳大利亚西部是什么地形?海拔在什么范围之内?

[学生] 广阔低矮的高原,平均海拔在200——500米,面积广大,占了全国面积的一半。

[提问] 经过分析,你能总结出澳大利亚的地形分布有何特点吗 [学生] 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稍加讨论,后总结回答。

[归纳] 澳大利亚地势东、西两边高(东边略高),中间低,且东西方向并列分布。

[投影] 展示图片“艾尔斯巨石”、“大堡礁”。让学生稍作休息,领略一下澳大利亚的独特风景。

[投影] 展示图片“澳大利亚地形图”

[提问] 仔细观察,澳大利亚西部高原有何地貌?

[学生] 沙漠广布

[承转] 这里形成面积如此辽阔的大沙漠,是与这里的气候有密切联系的。

[投影] 展示图片 “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图”

[提问] 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是什么气候类型?

[学生] 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归纳] 在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分布着大面积的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气候比较干旱。

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因此这部分地区的气候偏于湿润。

[承转] 通过对澳大利亚的地形和气候的学习,我们应该能很好的解释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分布与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的关系了吧?

[学生] 回答略 (此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 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于东南部沿海的原因是:那里属于温带和亚热带温暖湿润的草原和森林地带,气候适宜,港口优良,交通便利,,经济比较发达。

古老的动物

[投影] 展示图片“袋鼠”、“树袋熊”、“鸭嘴兽”、“鸸鹋”、“针鼹”……并做一定的文字说明。

[提问] 你们曾见过这些动物吗?你们知道他们存在于那个国家吗?

[学生] 见过。

[提问] 同学们在《生物学》课上已经了解了袋鼠、树袋熊都属于有袋类哺乳动物;鸭嘴兽、针鼹属于卵生哺乳动物,他们在哺乳动物里都是比较低等的动物,这些动物是澳大利亚独有的。你们能说出这其中的原因来吗?

[学生] 分小组讨论,组长报告讨论结果。

[小结] 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同其他大陆分离,孤立的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中。长期以来,这里的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演化十分缓慢,所以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物种。

[读一读] 文字材料:澳大利亚袋鼠。

(说明:将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和生物科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体现地理与生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学好每一课都是必要的,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讲述] 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发展较早。二战前,主要以农牧产品为主,特别是以出口小麦和羊毛世界。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小麦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因为澳大利亚的绵羊特别多,羊毛产量和出口量约占世界第一位,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投影] 展示图片“澳大利亚的绵羊交易”。

[想一想] 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为什么它的养羊业会如此发达呢?它在自然条件上有哪些有利的方面?

[学生] 小组讨论,派代表总结讨论结果,向全班汇告。

[归纳] 澳大利亚气候比较热,草原面积广大,大自流盆地提供水源。所以澳大利亚的养羊业会如此的发达。

[投影] 展示图片“澳大利亚的美利奴绵羊”

[讲述] 澳大利亚的美利奴绵羊不仅毛长,毛质好,而且产量也高。澳大利亚有一首民歌《剪羊毛》就是来歌唱美利奴绵羊的。

[提问] 是否有同学会唱着首歌呢?你能现场表演一下吗?

[学生] 略

[承转] 以前一直讲澳大利亚是一个“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现在看来还得填一句“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因为进来发现在澳大利亚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本国消费有限,所以大量出口。目前澳大利亚的矿产品出口已超过农畜产品出口,成为外汇主要来源。

[投影] 展示图片“澳大利亚主要矿产分布图”

[提问] 你们知道澳大利亚那种矿产资源最出名吗?

[学生] 煤、铁、铝土矿……

[讲述] 澳大利亚矿产丰富,矿产主要有煤、铁、石油、锰、镍、铝土、铜、铅、锌、金和多种稀有金属,因此,又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美称。在澳大利亚众多的矿产资源中以煤和铁最为主要,尤其是铁。澳大利亚的铁矿含铁量高,储量也大,且容易开采。所以一直以来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日本和中国等国,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比如,上海宝钢所用的铁矿石就是从澳大利亚运进来的。现在,中澳建设的铁矿已经投产。预计,向中国出口的铁矿石将逐步增多。

(说明:澳大利亚的经济学生掌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教师有必要在学生的理解过程中作一定的解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三、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澳大利亚,通过学习,我想同学们已经对澳大利亚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下面我想考一下大家对澳大利亚的新认识,请每一位同学准备一下,争取用一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下澳大利亚。

(每组一位,共四位,评出优胜)

(发言结束,指出不足,稍加点评)

四、布置作业:略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运用探究模式教学,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独立归纳结论、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注意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5

《多变的天气》

课题: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1课时

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

(一)天气与气候

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描述了图片中的天气状况,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他们都用了哪些关键词来描述天气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回答

师: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即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师:天气在短时间内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有什么特点呢?谁能说说我们当地的气候呢?

生:回答

师: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问:你能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吗?(学生分四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代表发言

师:总结发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和天气或气候相关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出该描述是天气还是气候。

1、今天风和日丽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4、东边日出西边雨

5、我们这个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师:刚才,我们谈了很多有关天气的话题,就是因为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举例说明天气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生:回答

师:

(二)天气及其影响

师:(课件播放各种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图片,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如果我们能预知明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会预知明天的天气呢?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二。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谈天论气话预报

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的呢?

生:回答

师:是啊,随着科技和媒体的发达,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越来越多,正如同学们所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都是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

师:那么,天气预报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幅图大家会有所了解。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风的符号吧。出示幻灯片。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在天气预报中常常还可以看到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阴天。

师:带领学生认识卫星云图。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为了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师:带领学生认识天气符号。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如果一个城市出现两个天气符号会表示什么意思呢?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活动:请学生结合图片说说相关地区的天气状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活动:根据图片所示内容,回答问题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天的天气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呢?

师:出示两幅不同地方空气质量的图片,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生:回答

师: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谈天论气忧空气

师:空气质量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学生看课本自学完成。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身边发现问题)

师:展示一些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图片,让学生感受人类不合理的做法导致的空气质量问题,及常见的沙尘暴、雾霾等污染天气图片。

活动:(学生分四组)

各抒己见献良策:面对这样的大气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巩固练习:为下列现象出谋划策

1、城市里的汽车可真多,尤其是私人汽车的数量增加很快,汽车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为了冬季取暖,北方地区经常有一些锅炉房的烟囱黄烟滚滚。怎么办?

3、家庭装修过度,出现头晕、恶心的现象。

4、建筑工地拆除旧房子,没有防尘措施,造成大量灰尘。

课堂小结:

师: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收获很大,请同学们谈一谈收获和感悟。

生:回答(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树立一种意识,即保护大气环境。

板书设计:

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天气预报

2、风力与风向

3、卫星云图

4、天气符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6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难点: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讲授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海陆分布的内容,可以考察学生亚洲、欧洲相临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称“阿非利加”的本意是“阳光灼热”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种,这又是为什么呢?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

板书:

㈠国家最多的大洲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北面与欧洲之间隔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东北与亚洲之间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东临印度洋,与大洋洲隔海相望;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临大西洋,与美洲隔海相望。

经纬位置:

最北在30oN以北,最南在30oS以南;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最东在50oE以东,最西在20o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东半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争历史,重点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为主的地形

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己总结。通过读地形图和各种统计图表,逐步回答问题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1.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饼状图)及地形图上山脉高原的名称总结“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2.根据“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总结“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定基础。

3.根据“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计算相对高度,总结“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根据地形图,总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通过地图、课本使学生观察到非洲的几处特别之处:

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线十分平直。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7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 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反馈练习:

1、 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 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 )

A、4万千米 B、8万千米 D、4万米 D、8万米

3、 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 )

A.60°W B、60°E C、120°W D、120°E

4、 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 )

A.180° B、0° C、160°E D、20°W

5、 赤道是 ( )

A.划分经度的起点 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90°纬线

6、 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 )

A. 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

1、 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20°N未必位于北半球 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2、 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 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C.的经度是360° 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湘教版地理教案 8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2、能力目标:在南极洲地图上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育目标:让学生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南极洲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南极洲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你了解的欧洲西部。(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凶悍的北极熊,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区吗?讲述,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冰天雪地,企鹅成群、冰川深厚,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两个神秘的地区。

板书: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三、讲述新课:

㈠范围、位置

学生读图、读书,回答问题。指图,指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到答案。教师最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1、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学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最高的大洋)

(2)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注意方位)北美洲、亚洲、欧洲。

(3)我们要讲的地区是否就是北冰洋?不准确。应该是北极圈以内的地区,面积要大于北冰洋。

2.南极地区:

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和陆缘冰。

(1)南极洲的纬度位置特点

(2)环绕三大洋(方位、顺时针由东往西各是哪几个大洋?)

(3)与哪几个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纬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

教材62页《南极洲》和64页《海上浮冰》、《南极冰盖》。提出问题:想一想,为什么浮冰对海上航运会构成较大的威胁?

㈡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

教材62页,阅读材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学生一条一条的阅读,讨论、总结。

(3)北冰洋跨多少个经度?(跨360度,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干燥。

2、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3、两极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1、淡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5页“两极地区的动物”。65页,活动题。

四、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6页,《南极探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七年级湘教版地理上册教案 9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2. 编者的意图: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3. 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 教材在举例中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

(2)在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3)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4.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主义统治对巴西的影响及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难点: a.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

b.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人口最多的国家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a.分析独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学会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

二、说学生

巴西是足球王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很陌生,现代媒体手段先进,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报纸、杂志查找各种资料进一步认识巴西。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的组合

a.本节课运用谈话、阅读、讨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学习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本节又采用了知识结构图法,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b.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3.教具选择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依据教学目标,快读课文,整体把握,明确重点。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和记忆。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培养能力。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p.89—92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两节。

教学目标:1、了解巴西的面积人口、经济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3、了解巴西的人种文化、工业农业。

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

教学。难点: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②巴西的经济、文化、人种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1、引课设计

根据世界杯足球赛主题音乐,引出课题:第九章 第二节 巴西(版书),之后,介绍胡出访巴西,让学生认识到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整体感知,重点把握。

自学3分钟,学习方式自由,要求学生尽量多的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找出答案,准备竞答与竞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等。

3、教师主持,问题竞答与竞提。

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学生比赛提问题,教师从量和质两方面为学生所提问题打分,分组比赛,决出胜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及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活动中,教师可寻机插入点拨讲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4、总结巩固,随堂练习。

总结重在综合概括,使知识条理系统。随堂练习意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与技能。

七、设计的理论依托: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方式地理课程""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书设计:

粉笔板书与电子板书相结合。粉笔板书采用词语式板书;电子板书采用结构式。粉笔板书如下图。"咖啡之国""文明古国""足球王国""狂欢之国"四个关键性词语,基本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